从几个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_石义彬

第34卷第1期
2010年1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Xiangtan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Sciences)
Vo.l 34 No. 1
Jan., 2010
主持人语: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卫星直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媒介新技术对
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上至国家形象塑造、政府执政行为,下至普罗百姓的日常生活、少年儿童的学
习娱乐,都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媒介新技术就成了国内外学术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2009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等单位还联合举办了/新媒体新技术战略研讨会0。但是,目前学界的
研究尚停留在界定概念、强调重要性、课题史的简要梳理等初级层次,对媒介新技术的内涵、特征、
地位和意义等缺乏深刻认识,尤其缺少从宏观层面,就媒介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专门研究。
这里刊出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触及/媒介新技术与社会0问题。有的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响,
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应对挑战;有的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研究个案,强调以网络治
理取代网络监管;有的探讨了传播新技术对媒介环境的形塑及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倡导构建健康的
媒介环境;有的研究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提出突破/可能性0、/实在性0这两种逻辑视
角。这些讨论充满了现实的观照、思想的交锋,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互相之间又构成了一种多声部的对
话。我们热烈欢迎,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向度,来探讨和关注媒介新技术与当今社会的多维关系,使媒介
新技术真正成为完善人格、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强大社会武器。
(石义彬)
媒介新技术与社会(笔谈)
摘 要:石义彬文从/分割与拼贴0、/真实与虚拟0、/全球与地方0等不同向度,集中分析了传播新技术的文化影
响,主张以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而非纯技术手段来应对这种文化挑战。张卓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
研究个案,探讨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下,强调
以网络治理取代网络监管。王勇文分析了传播新技术所建构的新媒介环境,以及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
响,并从优化媒介资源配置、严格媒介管理、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等维度,倡导构建健康的
媒介环境。刘中望文从/自媒体0、新/社群主义0、新公共性等角度,探讨了互联网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多种影响,强
调对其研究要突破/可能性0、/实在性0这两种逻辑视角。
关键词:媒介新技术;社会;文化;网络暴力;网络治理;新媒介环境;青少年;社会化;生活方式;自媒体
从几个不同向度看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
石义彬,熊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361000)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5981(2010)01-0083-05
晚近兴起并大规模扩散的媒介新技术,在社会变革中扮
演了某种先导性的角色。它凭借瞬息到达、无远弗届、即时
互动的传播能力,将全球范围内日益广泛的人群引领到一种
崭新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活动中,持续改写着人们对于习俗、
传统、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细微感受。这类感受是日常
生活中特定价值、观念和信仰得以维系的基础,它们可以间
接作用于人们的情感和行动。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
断言,媒介新技术具有显著的文化影响:它在冲击那些相对
稳定、持久的意义结构,带来特定价值、观念及信仰的暂时性
断裂,引发既有社会网络的分化和解体的同时,又可以促成
83
*收稿日期: 2009-10-12
作者简介:石义彬(1955-),男,湖北随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理论和媒介文化;
熊慧(1981-),女,湖南长沙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媒介与认同政治。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0(项目编号: 2006JDXM184)
的研究成果之一。新型意义结构的生成和巩固,以及拥有密切的情感联系和行
动一致性的新兴共同体的出现,从而带来社会的再度整合。
与其他领域一样,文化领域中的媒介新技术也是一把双
刃剑。它常常在截然相反的向度上发挥作用,呈现出错综复
杂的外观。对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的全面评价,必然要建
基于对不同向度及其合力的分别考量。本文试从几个不同
向度来呈现媒介新技术的兴起和普及对人类文化生活的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
分割与拼贴
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势力,最先体现在信息技术、网络技
术以及移动传输技术的终端)))新媒介的内容变革方面,后
者尤以互联网的传播内容为代表。媒介运用符号的特征差
异直观地决定着人们眼中的/现实世界0,以及在何种程度上
接受和认同这个世界。[1]160数字化特征以及对模拟资源的处
理本身导致了新媒介内容的碎片化,影响了人们的现实感
观。从技术角度来说,数字化技术可以将任何模拟资源分割
成比特和字节,并且这种分割是无限制的。也就是说,人们
可以拥有无限的信息,而由这些信息所生成的文本也可以被
分割为独立的主题和段落,以便进一步地扩充或删减。此
外,因特网的自身特性,尤其是它的超链接结构也导向了内
容的无限分割。由于这种结构的存在,网络使用者只要轻击
鼠标,就能轻易地从

网页上的一个词汇链接到其他网页或图
片。链接、跳跃和联想的集合构成了对传统技术语境下的连
续有序的线性信息处理方式的极大挑战,间接加速了媒介内
容的碎片化趋势。
更重要的是,与主要运用线性文字符号的报纸或主要运
用声音符号的广播相比,媒介新技术还为人们构筑了一个新
的张扬视觉文化的媒介平台,它使得/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
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0[2]。世界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为
图像,我们又通过图像来获取有关世界的视觉经验。可以
说,图像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它不仅在
反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也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在这样一
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时代0,图像能否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对于那些总是期望受者有足够的自律
从而能持续地关注屏幕内容的传者而言,注意力的稍纵即逝
是当今的大众传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3]179。为了阻止注意
力的分散,媒介不得不提供越来越强烈的刺激,如触目惊心
的插图和分镜头,来吸引那些高度分化和善变的目标人群。
在这种注意力市场经济逻辑的直接推动下,媒介内容将变得
越来越碎片化。
视觉化潮流的另一面,是信息的拼贴以及由此导致的媒
介内容的娱乐化和浅表化趋势。一方面,可随意分割、存储
的媒介新技术为视觉符号的重组提供了可用资本;另一方
面,为了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大众媒介也需要聚敛那些
最能吸引人们注意力的符号元素和属性,而后者往往与直接
的感官刺激等人类本能领域密切相关。借助各种策略性的
处理方式,媒介将上述元素和属性排列组合,拼贴成形态不
一、高度娱乐化的媒介文类,如娱乐化新闻、娱乐化教育等,
以此拓展注意力市场的范围和规模。以新技术范式为基础
的媒介文化,一方面呈现出拼贴化的趋势,即无规则地组合
各种图像、信息和符号,以提供最浅表的感官体验为要义;另
一方面又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即反复使用那些最能激发人
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吸引人们眼球的拼接方式。在新兴的媒
介文化中,事件的背景信息、对核心议题的反思大多消失不
见或被边缘化,媒介内容趋于浅表。不断接触这些内容的人
们,或许正如西梅尔所说,已经/深深陷入一个飞速发展而不
可知的世界里,人们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已不能完全厘
清和接受所有信息,已经很难对真正的精神价值作出判
断0[4]。无处不在的新技术和媒介及其负载的五光十色的广
告和娱乐性内容,将人们一一召唤到消费者的主体立场上,
并使他们接受将零散的外观、风格和外在功能作为社会身份
象征的消费哲学[5]127。客体因此支配

了主体,主体在这一过
程中被分化并且失落了,自我也变成了附着在消费对象和行
为的符号价值之上的,随着后者的改变而不断变幻的碎片。
/消费主义0本身成为了/消费者0这一文化共同体的惟一的
身份认同。这一文化认同的出现和确立,势必进一步加剧当
代社会的主体性危机,引发更为普遍的现代性焦虑。
通过不断的分割和拼贴,媒介新技术使信息的生产、流
通和消费的速度不断加快。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用于传
播的信息的数量被不断增加,更新的频率和速度也越来越
快。当这一趋势最终超越大众传播的范畴,影响到文化生活
的深层结构时,它就标志着一种/速度文化( a culture of
speed)0的产生。首先,文化生产的速度加快,文化的各种表
现方式不断更迭,竞相争夺受众的注意力,一种表达方式很
快为另一种新的方式所取代;其次,语言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渐渐形成了不连贯的、支离破碎的风格,使用缩略语、行业术
语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最后,文化消费的速度加快,新的潮
流、风尚等不断涌现[3]176。
表面上看来,信息数量骤增,表明传播活动越来越频繁,
文化更趋丰富多元。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信息
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传播活动的增加,/信息0并不等于
/传播0。前者指涉数据或符号,强调/为人所理解0;后者则
是一种社会过程,强调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传递和交换。信
息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传播活动的相应增加。其次,信息传播
速度的加快导致了社会信息供给的快速增长,引发了信息与
传播超载的问题。一方面,人们身处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每
日疲于信息的甄别和过滤;另一方面,信息生产始终处于加
速状态。在美国,自1950年以来,信息供给量每年以8% -
10%的速度增长,而信息需求增加的速度只有3%左右。[3]183
信息供给的加速和不断重复,使人们不得不面对大量的信息
垃圾,从事更多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就整个社会而
言,知识的增长速度并没有明显的加快。在信息传输速度呈
倍数增长的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信息的社会影响力正在
相对减弱。
真实与虚拟
新技术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播内容方面,也表现在日常
84性的媒介接触、使用和消费形式方面。不断延伸和接入家庭
空间的新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正在将人们带入一个由各种电
脑合成图像和虚拟场景所构筑的全新的视觉体验领域)))
虚拟世界。在这一高度仿真的后现代文化空间内,人们正在
经历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层调整,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
开始产生,虚拟文化共同体开始形成。
网络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无疑是媒介新技术时代的宠
儿。自产生伊始,互联网就吸引了诸多

理论家和文学家的关
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赛博朋克(cyberpunk)
小说热潮的出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以及在这一空间中所建构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对于个
体身份认同的影响,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赛博空
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个体将形成一种新的、不同于其真实
生活的认同模式。人们可以自己设计身份,成为/假想我0,
即随意想象、完全捏造的自我,或/理想我0,即根据自己在真
实生活中所期待的、不太可能实现的理性型而建构的身份,
或/真实我0,即按照生活中的真实自我来设计的身份。这些
身份可以随时地更换身份,如转换性别、年龄等,或拥有多重
的甚至是平行的身份,如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女性和男性,白
人和黑人等。因此,在网络空间中,主体的身份认同可以/具
有多元、复杂、超越普遍认同类别的文化意涵0[6],这可能导
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虚拟身份将带来多重人格和自我的
多元化倾向,使主体趋于断裂和碎片化,从而引发相应的认
同危机;或者,/在统一自我和多重自我之间,最终会想象出
一个弹性的自我,鼓吹多-面向.(如分身之间)的对话,而
-真实.变成了身份认同-协商.下的结果0[7]217。换言之,虚
拟身份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我是完整个体的传统观念,
进而促成新的多元而整合的身份认同的形成。
就前者而言,虚拟身份可能导致自我与他者界限的模
糊,造成主体内在平衡感和稳定感的丧失。由于网络空间允
许人们将身份随时与任何符号相勾连,同一个体可以使用不
同符号来标示其身份,不同个体也可能使用相同的标示符
号。这就意味着,个体可能越来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者之间
的界限。加之网络中的任何个体都能随时随地更换甚至藏
匿其标示符号,因此,这种身份的跳跃变换将损害主体先前
的相对稳定和确定的自我感,从而导致自我的分裂和迷失,
引发个体的身份认同危机。就后者而言,网络空间赋予了人
们发挥创造性和实现自我解放的可能。自我身份的设计和
变换意味着能动性的张扬,它使个体脱离了日常生活情境中
结构、制度和规范对自我观念和行动的限制,在将主体分解
为不同维度、不同层面的自我的过程中,人们真实的自我认
同得以表达,原有的完整个体的/幻象0被打破之时,就是新
的多元而丰富的自我身份认同形成之日。从这一意义上说,
虚拟身份带来了自反性的个体潜能的解放。这两种立场看
似截然相反,实际上有着共同的价值预设:即认为在网络空
间出现以前,物质世界中存在一种稳定的、完整的个体文化
身份认同体系。只是前者主张坚守这一体系,后者则追求对
这一

体系的超越。
诚然,赛博空间和虚拟身份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全
新的体验,深刻地影响了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再现机
制。但不要忘记,那些畅游电脑网络空间的主体仍是社会的
人,是拥有线下(offline)生活及相应的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
活动的主体。赛博空间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最终要取决
于主体本身。换言之,主体应该被视为不同身份认同相互斗
争和协商的话语场域,身份的最终形式取决于主体所拥有的
社会生活与虚拟世界的话语场域的交互作用。
在赛博空间这一语境下,虚拟社群与新兴的集体文化身
份认同是另一重要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了他们在网络上的/诗意地栖居0,互联网开始日益成为
人们参与公众生活的全球化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们出
于不同的目的而经常性地聚集在一起,开展讨论、交流与互
动。于是,各种形态不一的虚拟社群开始出现,包括新闻群
组、聊天室、电子布告栏和多人线上互动游戏等。其中多数
属于/采集性0社群( foraging communities),即人们为了获得
资源或立即的报酬而临时性地聚集起来,成员之间关系松
散,对社群的认同性很低。许多新闻群组和电子布告栏都属
于这一类型的社群。另一类社群,即/认同性0社群,则更为
接近线下的传统社群的特征。[7]167-168成员之间有着某种默
契或共通性,如共同的个性、兴趣和社会利益等,形成了一些
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为频
繁,甚至开展线下的交往等,聊天室和多人线上互动游戏很
多就属于这一类型,它们正日益成为新的集体文化共同体。
和传统社群一样,虚拟社群的集体认同的维系仍然有赖
于在交往中形成共同的符码和意义体系,只是成员的真实身
份被化约为线上的虚拟自我,这将在三个方面影响虚拟社群
的集体文化身份认同:首先,由于真实身份被隐匿,网络成为
了一个性别盲、阶级盲、种族盲的空间,差异的掩盖反而更有
利于建构共同的意义体系,形成相应的文化认同。因此,虚
拟社群的范围常常空前广泛,可以超越地理和文化的界限;
其次,虚拟身份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流动性,这使得基于这
种身份而建构的集体认同往往较为短暂和不确定;最后,身
份的隐匿性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的安全感。因此,一些在现实
社会生活中难以得到认可的群体开始转而在网上寻求志同
道合者,包括同性恋人群、种族主义者、男性至上主义者等,
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认同管道。与
此同时,一些新型的反社会活动,如网络强暴、严重侵犯个人
隐私权的人肉搜索等,也随之产生和蔓延。显然,虚拟社群

带来了一种新的集体文化体验,使人们得以超越传统和地域
所设置的界限,建构起新的人际关系,重新理解人们所在的
外部世界。与此同时,虚拟社群也有着它自身难以逾越的障
碍,它仍然在总体的文化脉络下运行,很多时候,它甚至就是
这种文化脉络在线上的延伸。它无法完全满足人们在交往
和互动中的多重需求,因此也无法取代传统社群和现实的人
际交往活动。
如果将虚拟社群的内涵稍作延伸,视之为一种/想象性
的社群0,即基于共同的空间、文化和语言场域内的中介性交
85往而形成的社群,那么,我们可以将所有由新媒介凝聚而成
的文化共同体称为虚拟社群。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特征:共同性;有一定可见或不可见的/边界0;自主性;想象
空间。[7]167在新技术时代,大众媒介的仪式化表征形塑了这
一想象的空间。通过对各种媒介事件的设计和再现,新媒介
正在将人们吸引到全球同步的现场直播中,使身在八方的人
们获得对同一事件的在场感和参与感。一方面,这可以为空
前广泛的人群提供一种全球性关联和交往的机会,对此种非
常机会的创造性使用,可能带来局部解放的可能,如支持某
些弱势群体利益的非政府组织的出现以及相应活动的开展,
共同面对、协作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等。
然而,这只是硬币的一面。在另一面,虚拟现实技术的
应用可能带来符号的能指、所指与指示物之间联系的断裂。
德波曾详细论述了图像以及其他由大众媒介制造的视觉存
在物如何使/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0,成为一个
/纯粹景观的、孤立的伪世界0[8]3。这一世界无时无刻不在
向人们展示人不再能直接把握世界而必须借助景观这一视
觉中介来理解世界的事实。景观因此不再是左右社会交往
方式的外部力量,而是一种已经内化到人们的观念和社会实
践中的秩序。这一秩序使人们无法分辨真实与虚假,本质与
表象,原型与复制,因为二者关系早已颠倒,前者已经成为了
后者的一部分。如果说德波将/情境主义0的实践引入日常
生活领域,为揭示和颠覆以交换价值控制使用价值、导致人
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异化的景观社会留下了一扇小门的话,鲍
德里亚则在他以媒介新技术为支柱的/仿真王国0中取消了
这种可能。他认为,人们正日益生活在一个以技术和自我指
涉符号(取消了能指、所指和指示物之间的关联)取代了自然
世界和它所有指涉物的/仿真王国0。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的
三维世界,虚拟现实能/在同一时刻给人以视觉、听觉、触觉、
甚至嗅觉和味觉的综合刺激0,/不仅可模仿现实到乱真的程
度,而且还可以随心所欲地营造出现实世界不可能出现的


景,神话、童话、科学幻想在这个世界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作
-现实.0[9]252。在新技术所营造的/超真实0的空间里,现实
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全面模糊。
全球与地方
全球文化空间与本土文化空间之张力的形成和演化,也
是媒介新技术的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维度。媒介新技术正
在改变空间-地域之间的传统联系,促成新型空间体验的产
生。这种体验不仅来自于碎片化、视觉化的纯粹符号世界和
由各种新型的媒介接触、使用和消费实践所构筑的虚拟文化
空间和公共政治文化空间,还来自于一个正在浮现的全球文
化空间和伴随这一空间的形成而呈现出结构性重组态势的
地方文化空间。在后面这类空间范畴中,文化具有了最广泛
的内涵:它不仅指涉商业化的符号产品及其生产与接收实
践,还指涉构成这些产品和实践的外围语境的动态的社会认
知、情感和心理结构。换言之,对全球与地方文化空间的考
察,实际上就是对正在发生快速改变的传播地理下的整体生
活方式的考察。
媒介新技术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关系,已经
在汗牛充栋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得到探讨。简言之,数字
化、网络化的媒介新技术及其无远弗届、瞬息到达、同步接收
的信息传输能力,正在冲破传统地理边界的束缚,将世界连
接成一个整体。这种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跨国企业集团势力
在全球,包括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开疆辟土,表现为资金、
技术、人力资源的跨国流动和现代企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全球
扩散,还表现为随着人员的流动而增强的文化混杂过程,表
现为数量空前庞大的文化产品和讯息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
流通和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特定价值、观念、信仰、意识形
态、社会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的广泛散播。在吉登斯那
里,这些过程将带来社会体系的脱域(disembedding)和在另
一情境下的嵌入( embedding),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重
组。[10]15-17这种重组的结果被卡斯特称作正在浮现的/新的
空间形式与过程0)))/流动空间0,作为一种/结构性支配0
力量,它/根本地改变了地方的意义和动态0[11]382-399。这里
的/地方0概念,既包括民族国家这一基本的政治单元,也涵
盖了在民族国家中居于一域的狭义的/地方0。全球和地方
文化空间的对峙,最先表现在民族国家这一层面上。
民族国家的式微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同一过程的
两面,也是高度全球化最为直接的后果之一。以媒介新技术
所构建的全球信息网络为基础,各种跨国组织和国际团体不
断涌现,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的基本单元的地位依然稳
固,但它在疆界内外的控制力似乎呈现衰退之势。正是在这
样的语境下

,文化民族主义开始出现。/文化民族主义的目
的是在人们感到其文化认同不足或受到威胁的时候,通过创
造、保存和强化这种文化身份认同,来重建其民族共同
体0[12]33。而这一目的的合法性依据来自于对消费资本主义
全球扩张所导致的文化同质化趋势的忧虑。在文化民族主
义者的眼中,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
资本主义向消费资本主义的转变以及消费主义在全球的迅
速扩张,世界开始步入以美国的传媒和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文
化帝国主义时代。前者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及价
值观,造成全世界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标准化,蚕食民族
文化的生存空间,导致原有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削弱甚至瓦
解,威胁国家的信息安全和文化主权。因此,设置信息防火
墙,重建民族文化共同体,恢复陷入危机的民族文化认同,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0这一概念受到了一些支持
全球化的学者的攻击,它被界定为/想象性的共同体0,定义
为精英分子使其利益合理化的依据。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
政治文化单元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在这些学者看来,与其
说全球化导致了本土文化的同质化,不如说它带来了/全球
本土化0(glocalize),即基于对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吸收而形成
的全球文化混杂的过程,本土文化在被纳入全球文化空间的
同时也影响着后一空间的形态和结构。此外,有学者指出,
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网络和组织的不断组建,与民族国家对
各项事务更广泛、深入和持久的监控与干预,以及国家/功能
86和权力从经济和军事向社会和文化,从外部主权向内部和国
内控制0的转换同步发生。换言之,民族国家的政治和文化
职能并未削弱,而是发生了转型,民族文化在国家疆界内依
然扮演着心理和情感凝聚者的支配性角色。然而,这些观点
并没能熄灭文化民族主义者的热情,相反,它们成为了后者
进入更高境界,建构超越国家界线的/泛民族文化共同体0的
推动力。正如英国学者史密斯所说,/民族的形成和种族性
的民族主义看起来更像是-宗教替代品.的制度化,而不是政
治意识形态,也因此比我们敢于承认的还要持久而有
力0。[13]130-131
与此同时,/狼来了0的呼声也回响在地域文化的层面
上。一方面,与民族文化一样,地域文化同样感受到了来自
全球文化的冲击。以媒介新技术为依托,后者可以在充分了
解和追踪市场分化情况的前提下,源源不断地将那些批量生
产并被/本土化0的符号、信息、产品和服务提供給目标人群,
从而全面嵌入到地方生活的各个层面中。这种文化之所以
被很多人视为对地域文化的侵蚀,并不仅仅在于它

内容的同
质化趋势)))虽然全球文化确实在卓有成效地增加并适应
大众市场的分化的同时存在着高度娱乐化、内容单一的问
题)))而更多地在于它在联接全球与地方经验时所使用的
方式。就其本质而言,全球本土化不过是一种商业营销策
略,当它将地域文化纳入到全球文化的话语体系中时,更多
是使用一种作为抽象的符号表象而存在的地方特色而非具
体可感的、浸入地方经验之内部的价值观念的表达。在全球
本土化的文化空间的支配下,地方体验将沦为一种被他者化
的景观,一种根本缺席的在场。另一方面,地域文化还受到
大民族文化的冲击。推广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加强
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凝聚的努力,也正随着媒介新技术的兴起
而不断加强。对于民族国家疆界内的群体生物学共性,如血
缘、种族等,共同的历史和民族象征,统一的民族语言等的符
号化呈现和强调,客观上构成了对于更为异质、多元和丰富
的地域文化空间的挤压。作为对上述两种趋势的反弹,维护
或重建地域文化空间的呼声日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意识和社会群体意识的重新创
造可能会/形成充满朝气的世界主义0,也可能/激起对地方
情感和地方认同的一种怀旧、内向、狭隘的意识0[14]159。正
如民族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重建有可能导向更有活力的民
族文化,也可能激起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一样,评价这些重
建后的地方文化空间,需要我们参照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
虽然当前全球-地方关系的表现形态仍充满变数,但有几点
是确定无疑的:首先,以媒介新技术为依托的全球文化空间
是一个由全球性文化企业所缔造,受到消费主义逻辑的支
配,强调流行文化产品、符号和服务的批量生产、流通和消费
的空间,在很大意义上,这是一个美国化的媒介文化空间;其
次,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建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是全球与地方关系的重新组合,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抛开全
球化语境来评价上述文化;再次,无论是全球文化、民族文化
还是地域文化,都是文化混杂融合的结果,人类历史上从来
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某种完全与世隔绝的、纯粹的、正宗的文
化形态,这是定位所有文化的观念前提;最后,媒介新技术在
全球-地方维度上的文化影响,最终取决于它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体验和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时至今日,大多数人的几
乎全部的活动仍然是在地方这一空间中开展,他们仍然拥有
相对稳定的经验、观念和情感归属,夸大或低估媒介新技术
对这些群体的影响都是不适当的。
结 语
对于分割与拼贴,虚拟与真实,全球与地方的关系范畴
的分析表明,媒介新技术正在影

响着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于自我、社会和世界的总体感觉、认
知、情感与行动方式。这些改变的最终指向并不明朗,但它
们已呈现出多种可能。确切地说,媒介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
最大困扰并不是别无选择,而恰恰是难以抉择。技术不能决
定什么,它由人所决定。人类使用技术的方式、范围和程度,
将在最终意义上决定技术的功用和影响;而人类看待技术的
立场和视角,又决定着技术被使用的方式。基于这一认知,
在我国,将媒介新技术置于社会学的视角之下)))在持续的
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新技术并不具有任何决定性作用,它
更多只是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因此,应对当前媒介新技术
所带来的文化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不应该是纯技术的,技术
手段可以暂时解决或缓解某些表层的问题,却无法触及问题
的实质。它必须是一个更全面、更为社会化的方案与规划,
包括技术手段、法律规制、道德引导和意识提升等。
参考文献:
[1]孟威.网络/虚拟世界0的符号化[M].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
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2]张英进等.眼睛为图像所俘[N].社会科学报, 2004-06-17.
[3] Jan van Dijk. The Network Society: Social Aspects ofNew Media
[M]. Translated by Leontine Spoorenberg,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9.
[4]赵黎刚.被改写的知觉)))新闻娱乐化现象透析[J].新闻界,
2006(2).
[5] [美]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 2002.
[6]陈明珠.媒体再现与认同政治[EB/OL]. http: //ccs. nccu. edu.
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330_1. pd.f [2007-06
-28]
[7]吴筱玫.网路传播概论[M].台北:智胜文化, 2003.
[8] [法]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9]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1997.
[10]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
社, 2000.
[11] [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等,译.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12] [美]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 2006.
[13] [英]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
8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4] [英]莫利,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
文化边界[M].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国网络监管到网络治理的转变
)))从/网络暴力0谈起*
张 卓,王瀚东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5981(2010)01-0088-03
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已经对传播秩序、文化
传统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使得互联网治理成

为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大陆, 2008年以来的
互联网发展有三个量的突破,即互联网用户总量、宽带用户
总量及国家顶级域名/cn0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这显示出
互联网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1]。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高度
重视网络的安全问题,仍在不断完善自己独特的互联网监管
制度。正如许多官方报告与媒体报道所言,中国在互联网监
管上所采取的有力举措为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2]。2009
年新年伊始奋力出击的/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0专项行动,再
次显示出政府在网络治理中的铁腕角色。由此, 2008年以来
中国网民人数升至世界之最就具有了双重的含义,对一些西
方学者而言,它预示着网络使用的自由程度与受控程度的双
双扩大和增强[3]。本文以中外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事件为
个案,探讨事件背后隐含的网络监管与网络暴民之关系、公
众对网络监管之态度,并在联合国互联网治理的理论框架
下,提出中国网络监管向网络治理转变的问题。
两种/暴力0
2005年,约拿#赫尔斯卓(Johan Hellstrêm)在5网络监
管与人权6一文中将缅甸的/切断电缆0(cut-the wire)政策
和中国的/金盾工程0视为/网络监管侵害0( internet govern-
ance violations)的典型代表[4]。这就为/网络监管0这个原本
侧重于技术和经济层面的概念注入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在
这个意义上,/网络监管0成为/网络审查0( internet censor-
ship)的同义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严厉苛刻的网络监管,
却不能阻止频频引发的虚拟网络的暴力事件。2006年所谓
的/铜须事件01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第一次明确
使用了/网络暴民0的称谓o。表现各异、成因不同的诸多网
络事件,折射出中国大陆互联网中特殊的/两种暴力0)))强
制性的网络监管和无所不入的网络暴民之间的相关性。
在某种意义上,强制性的信息过滤和信息封锁政策,使
网络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管制/暴力0,并且与网络
事件中网民表现出的暴力言行产生三种对应: (1)对私人领
域的入侵。2008年的/姜岩事件0?一如/铜须事件0的翻
版,网络上的污言秽语已不堪入目,/人肉搜索引擎0的强大
威力更将网络上的道德义愤转化为现实生活的暴力行为。
此时不得已而为之的/以暴止暴0)))严格的网络监管成为
公众的普遍诉求。(2)民族情绪的放大。在2008年的CNN
88
*
1
o
?
收稿日期: 2009-10-12
作者简介:张卓(1975- ),女,湖北鄂州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媒介技术与媒介文化;
王瀚东(1954 - ),男,安徽芜湖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传播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媒介

环境优化与青少年社会化研究0(09A09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与青少年
社会化研究0(08YBB076)的成果之一。
/铜须事件0源于2006年4月13日一位丈夫在网上发帖声称,自己的妻子幽月儿有了外遇,并公布了妻子和情人的QQ对话,痛斥与
妻子有染的5魔兽世界6游戏玩家/铜须0。随后,数百人在未经事实验证的前提下,加入网络攻击的队伍。短短数天之后,/追杀0队伍发展到
数万人之多。网友搜出了/铜须0的真实身份和地址,并用各种方式羞辱其尊严,试图将其逼出大学。6月2日,中央电视台5大家看法6节目就
此事进行了报道,批评网民的网络暴力行为。男主角/铜须0接受了采访,并否认他干过此事。节目播出后,再次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在百度
/铜须吧0、天涯等论坛,大部分网友认为侵犯了网民话语权。
2006年4月5三联生活周刊6以/网络暴民0为封面专题, 2006年6月1日的5国际先驱论坛报6发表文章5以键盘为武器的中国网络
暴民6(Mob rule on China.s Internet: The keyboard asweapon)。
2007年12月29日晚10时, 31岁的女子姜岩从家中跳楼身亡,在生前的博客里,她写下了两个多月的死亡日记,将自杀原因归结为丈
夫出轨,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0的照片。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热议。其丈夫和/第三者0的个人资料在极短的时
间内被网友们搜出。众多网友的激烈言辞迫使其丈夫和/第三者0就职的公司暂停了二人的职务,随后,两人主动递交辞呈。New M edia Technology and the Society
Abstract:From differentdimensions such as segmentation and collage, real and virtua,l global and loca,l SHIYi-bin.s thesis fo-
cused on analyzing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 culture impact, and he claims thatwe should deal such challengeswith socializa-
tion proposals instead of pure techniques. W ith case studies on certain internet events that both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a paid close
attention, ZHANG Zhuo.s dissertation prob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et regulation and itsmob, analyzed the public.s attitudes to-
wards internet regulation, and emphasized to replace itwith internetgovernance, whos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ame from theUN.inter-
netgovernance guidelines. WANG Yong.s treatise discussed new 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ne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studied its influence on the Youth.s socialization, which initiated to construct a healthymedia environment by the followingmeans,
such as optimizing resources.allocation, strictlymedia management, strengthening ethic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citizen.s
media literacy, etc.Focusing on angles such aswe-media character, communitarianism, and new publicity, LIU Zhong-wang.s art-i
cle investigated the internet.smultiple influences on contemporary lifestyle, stressed that the related research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possibility a

nd reality logical views.
Keywords:new media technology; society; culture; internet violence; internet governance; new media environment; youth; socializa-
tion; lifestyle;we- media
(上接第4面)
A Research Outline of the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 Foundation ofM ass Line
LIU Jing-zhao
(School ofPhilosophy&HistoryCulture,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411105,China)
Abstract:The collective intention reports is that common psychology demand of social groups and value orientation. the social psy-
chology basis is to deepen a very valuable degree studying a thinking and visual angle that themass line studies. The general and spe-
cific policies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the social psychology basis and Party that themass line founds therefore from collective in-
tention angle gains fundamental legitimacy basis; Analyse the differenthistory period the broadmasses of the people collective intention
main value expressing choose face; Mao Zedongmass line the prese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will become important pogo into content
the conspicuous obvious society revolution of type period.
Keywords:Mass Line;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 legality
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