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HIV诊断方法

常用的HIV诊断方法
常用的HIV诊断方法

HIV/AIDS艾滋病诊断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任何诊断的错误结果无论是假阴性还是假阳性,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HIV检测是诊断HIV感染及艾滋病的重要实验室依据之一,要知道是否感染了HIV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抗体、抗原、核酸或通过病毒培养来确定。常用于诊断HIV/AIDS的方法是HIV抗体检测,它是诊断HIV/AIDS的主要指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推荐使用的HIV感染诊断方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诊断结果准确,HIV诊断采用特殊的检测策略,即先用敏感性高的初筛试剂进行初筛,如果阳性再用特异性强的确认试剂进行确认。检测HIV抗体常用的初筛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试验和各种快速诊断方法,确认的方法有蛋白印迹法(WB)、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一般先用ELISA做初筛试验;如果阳性,再用蛋白印迹法来确认。以下介绍一下较常用的HIV抗体测定的方法。

一.初筛试验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酶标法,是最常用初筛检测方法,在HIV抗体的测定中有四种模式: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和竞争法,其中以间接法用的最多。

1)间接法:将HIV抗原纯化后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酶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IgG),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1)

2)双抗原夹心法:将HIV抗原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入酶标记的HIV抗原,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2)

3)捕获法:将非特异性的兔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入酶标记的HIV抗原,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3)

4)竞争法::将HIV抗原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同时加入待测标本和一定数量的酶标HIV抗体,如果标本中有HIV抗体,即与加入的酶标HIV抗体竞争结合固定在微孔板上的抗原,标本中HIV抗体量越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体就愈少,清洗后加入底物。结果判断与间接法相反,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阴性,无色反应的为阳性(见图4)

2.凝集试验:

凝集试验是一种快速的HIV血清抗体初筛检测方法。将HIV抗原吸附在乳胶颗粒、凝胶颗粒或其他载体颗粒上,标本中的HIV抗体将与载体的HIV抗原结合,即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凝集现象。另一种方法是红细胞凝集试验,在待测的全血标本中加入结合有HIV抗原的红细胞抗体,如标本中存在HIV抗体,红细胞上的抗原和HIV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

3.斑点印迹(或免疫层析/或渗滤)试验:

斑点印迹(或免疫层析/或渗滤)试验是一种快速的HIV血清抗体初筛检测方法。一般采用硝酸纤维素膜作固相载体,在载体下面有吸水衬垫可吸收加入的液体。将重组或多肽抗原包被在载体内,加入待检血清,包被抗原和被检血清中抗体结合,用胶体金(或胶体硒)代替底物连接在葡萄球菌蛋白A上,金标记蛋白A具有与人免疫球蛋白结合的能力,因而可与HIV抗体结合。出现红色的斑点或条带。

HIV抗体初筛试验呈阳性反应的标本,由于存在假阳性的可能,必须做确认试验。以免疫印迹试验、条带免疫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为确认试验方法,目前以免疫印迹试验最为常用。

二.确认试验方法:

1.免疫印迹试验(WB)

将纯化了的HIV抗原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转移吸附于硝化纤维薄膜上,然后检测标本中是否含有针对不同抗原组分的抗体。清洗后再加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显示出有色的区带。

2.条带免疫试验(LIA)

条带免疫试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与免疫印迹试验十分相似,区别仅在于条带免疫试验条膜上的抗原是重组或化学合成的多肽的抗原,而且是人工固定在条膜上的。

3.免疫荧光试验(IFA)

将HIV感染的淋巴细胞固定在玻片上作为抗原,与待检血清反应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洗去未结合的荧光抗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阳性标本会在细胞浆内出现特异性荧光。

HIV抗体检测必须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试行)》的要求,要经过HIV抗体初筛试验,所有初筛试验呈阳性反应的标本不能出阳性报告,需经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确认HIV抗体阳性后,方可出具HIV抗体阳性确认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做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

作者蔡枫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

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精神疾病相关概念 精神疾病(或称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传统概念中的精神病、神经症、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 二、精神疾病的病因学 生物医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疾病均可线性地还原到某一病因或发病机制。在这一观点指导下,人们将那些“有明确病因的”,“有组织形态改变或明确发病机制的”疾病归于器质性疾病,而将那些未能找到肯定的病因和形态学改变的一类疾病归于功能性疾病。然而,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但是生物学的人,同时还是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使人们认识到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在内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可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中某一因素为主的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功能性疾病患者遗传到的是亲代的易感素质,不但包括同种疾病的易患趋向,也包括病理心理和生理素质。 2.理化生物性因素 全身性的特别是累及中枢神经的感染,中毒,外伤,癌瘤,缺氧,代谢障碍与内分泌疾病,营养缺乏,血管与变性疾病等,以及高温中暑,放射线损伤均可直接或间接损害人脑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引起精神障碍。例: 梅毒螺旋体如进入脑内可致神经梅毒→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如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麻痹。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进入脑内→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 3.素质因素 (1)心理素质:是气质和在其背景上形成的性格,其本身不是致病因素,但不良或易感的心理素质,在有 害的外界致病因素冲击下,易于出现精神障碍。例:表演型性格的人容易罹患癔症,具有强迫性格的人容易罹患强迫症,分裂样人格障碍者易患精神分裂症。 (2)生理素质 4.机体的功能状态 本身不是发病原因,但不良的功能状态可能诱使疾病发生。 儿童神经症,青年期的癔症,经前期紧张与月经周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更年期神经症与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等的发生,与不同性别,年龄的特殊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心理因素:指个性,认知与价值系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2.社会因素:指政治与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生活条件,医疗水平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常见与健康有关心理社会因素是外在的生活事件和内在的需要受挫与动机冲突。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郝伟.精神病学。2001) (一)概述 必要性: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发生尚未找到明确的主要原因,其中既有遗传与素质因素作为远因或素质性因素,又有生物性或社会,心理因素作为近因或促发因素,以及当时削弱了的功能状态或诱发因素。这是由大脑本身的复杂性和外界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决定的。这决定了精神疾病分类

经典骨科诊断常见检查方法详解

经典骨科诊断常见检查方法详解 1.前屈旋颈试验:(Fenz sign)先令患者头颈部前屈,再左右旋转活动,若颈椎处出现疼痛即为阳性,提示颈椎骨关节病,表明颈椎小关节多有退行性病变。 2.椎间孔挤压实验:(Spurling sign)患者头转向患侧并稍屈曲,检查者左手掌置于患者头顶,右手轻叩击掌背当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感时,即为阳性。提示有神经根性损害,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3.颈脊神经根张力实验:(Eaten sign 或Lasequard sign)患者坐位,检查者一手将患者头部推向健侧,另一手握住患者腕部并向下牵引,如出现患肢的麻木疼痛即为阳性。提示神经根型颈椎病、臂丛损伤或前斜角肌综合征。 4.Addsion sign:患者坐位,仰首转向患侧,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检查者一手抵住患者下颌,一手摸患侧桡动脉,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为阳性。提示血管受挤压,常见于前斜角肌综合征。 5.Thomas sign:患者仰卧,大腿伸直,则腰部前凸;屈曲健侧髋、膝关节,迫使脊柱代偿性前凸消失,则患侧大腿被迫抬起,不能接触床面,即为阳性。常见于腰椎、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内有病变,或内收肌痉挛。 6.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 sign)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住患侧足跟,另一手保持膝关节伸直,抬高患肢至患者疼痛,并记录其角度,在60~70度出现坐骨神经的放射性疼为阳性。 7.Bragard sign(加强实验):在Lasegue(+)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性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动屈曲,如再度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此二征阳性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8.Arid test:患者坐立于床边,双小腿下垂,分别抬高小腿,观察出现疼痛和麻木时小腿高度和膝关节屈曲角度,结果同lasegue。 9.反Lasegue sign:患者俯卧,被动屈曲膝关节(股神经受牵拉)会出现疼痛,提示可能有高位间盘;屈膝并过伸髋关节,疼痛加重提示高位间盘病变。

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 刘跃梅曾祥运 诊断是医生通过对人体的健康状态的诊查和对疾病所提出的概括性的判断。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正确的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同样正确的认识疾病也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医学家对于诊断都十分重视。同样对于实习医生来说,学会正确的诊断思维也十分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正确的诊断,除了必备的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外,还应注意什么问题?这是本章要谈到的问题。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 诊断思维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过程,医生通过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经过分析、综合、类比、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作出对疾病本质的、理性的、抽象的判断,得出对于疾病诊断的理性认识,继而根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病程的发展与治疗的效果,反过来验证原来的诊断,进一步肯定或修改甚至否定原来的诊断。如此多次反复,使医生对疾病的认识逐步深化。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⒈临床资料收集过程;⒉通过分析资料作出诊断的过程;⒊通过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应验或修正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首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包括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内容。能否收集到真实的、重要的临床资料是获得临床诊断的关键阶段。是正确诊断的前提。这就要求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必需要有实事求是,一切从病人的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出发,不能随意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保证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第二,有了第一手临床资料不等于得出了临床诊断,还必需对临床资料进行个别分析,对每一个症状、体征及实验室资料用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估,并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找出关键环节,提出诊断线索。这个过程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最重要的过程。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即实现实践到理论的第一次飞跃的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主观因素占主要的地位,因此,要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医学理论,将众多的临床资料,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各种思维方法,去伪存真,找出其内部联系,从而得出诊断。这也是衡量一名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三,临床诊断是医生对疾病的一种认识,属于主观范畴。它的正确与否还需通过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一个正确的诊断往往需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医疗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产生。它是一个反复的、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反对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据病情的变化不断地验证或修改自己原有的诊断,在继续发展的疾病面前多次证实、补充、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得出最正确的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通过每一次循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进一步,直至最终认识疾病。这是哲学的认识论运用于临床上的典型实例。 临床思维的特点 临床诊断思维,是医生运用已有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对于疾病的认识过程。临床思维与其它科学中常有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对象的复杂性 临床医学的认识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人体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整体,而人类疾病同样也是极其复杂多样。加上个体间的差异,使得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这种认识对象的复杂性,必然要作用于认识的主体,因此,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极其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临床认识对象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认识对象是有思维、有行为的人,他具有思

HIV检测方法

HIV 实验室诊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及其相关标志的检测是预防 HIV 感染和艾滋病临床治疗中重要的环节,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艾滋病的 诊断、HIV 感染的诊断、血源及器官供体的筛选、流行病学调查、艾滋病病人及 HIV 感染 者的病情动态观察、临床治疗疗效考核以及 HIV 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鉴定等。 HIV 感染标志分为病毒标志、免疫标志和相关标志三大类。病毒标志是指直接从 HIV 感染者体内分离出病毒或检出 HIV 组成成分(抗原或核酸)。免疫标志是指 HIV 感染所产生 的 HIV 抗原、抗体等免疫物质。相关标志是指 HIV 感染后与艾滋病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的 某些标志,如 CD4 细胞、CD8 细胞,β2 微球蛋白、有关细胞因子等。这些标志的测定可 为 HIV 感染及临床疗效的考核提供极为重要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指征。目前 HIV 抗体的检 测是艾滋病实验室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因为 HIV 抗体是患者感染 HIV 后最容易检出并且 持续时间最长的免疫学标志,而且抗体的检测方法大多简便、经济,易于推广应用。 在介绍各种 HIV 实验室诊断方法之前,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确保结果准 确、可靠、优质,我们必须对作为一种感染因子的 HIV 以及由它所导致的致命性危害有基 本的认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病毒的结构、抗原组成,人体的免疫反应,诊断试 验的基本原理、试验结果的解释,以及为了准确而有效地提供实验诊断所必需的质量保证 措施。如果由于缺乏技术专长或基本知识而造成不正确的试验结果是不可原谅的。现将有 关内容扼要介绍如下: 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概述 (一) 年份 1981 艾滋病病原体的发现和命名 事 由 命 名
美国首先在洛杉矶男性同性恋中发现 5 例以 往很罕见的卡氏肺囊虫肺炎和 26 例卡波济氏 肉瘤患者,这些病人均表现有严重的免疫缺 陷,但原因不明。
1982 年将这种新的疾病命名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 淋巴结病相关病毒 Lym phadenopathy Associated
1983
从艾滋病流行学资料分析很可能是由病毒引 起的。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Montagnier 等首先从 多发性淋巴结病综合症病人分离到一种新的 逆转录病毒
Virus,LAV
1984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Robert Gallo 等报道从艾 滋病病人活检组织分离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 毒与其以前发现的 HTLV-1 和 HTLV-Ⅱ不同。
人类嗜 T 淋巴细胞Ⅲ型病毒 Human T-cell Lymphatropic Virus
typeⅢ,HTLV-Ⅲ AIDS Related Virus, ARV
1984
美国加州大学分离出艾滋病相关病毒

管理提升常用诊断方法

附件二 常用管理诊断方法 1、访谈。访谈时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之一。访谈是就企业管理现状和问题与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直接交谈的信息搜集方法。在访谈中,工作组人员以问为主。通过对被访谈者回答的分析总结,逐步明确企业的问题所在,并了解企业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将所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成书面问卷,并要求被调查者以书面的形式作出答复,然后由调查者对答案进行统计、分析的信息搜集方法。 3、资料收集。资料收集是收集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工作内容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 4、现场参观与调查。现场参观即参观企业的业务现场,这对于工作组人员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各种经营要素的运动、直观感受企业管理水平、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非常重要;但由于时间比较短,所见所闻难以直接当作证明问题存在的依据,而只能作为补充依据。现场调查是工作

组人员深入到需要调查的工作环节,通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收集和测定相关的工作数据。现场测定的数据应符合规定的误差要求。对于一般定性判断问题用的,误差不影响问题的性质即可;对于定量分析用的,误差要符合统计分布的要求。 5、常用的分析方法。 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多,以下为常用的方法: 1)模型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就是依据各种成熟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管理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的方法。企业管理有很多模型可以使用,在使用模型的时候必须具有针对性,还有考虑模型成立的背景条件,不能为了使用模型而使用模型。较为常用的模型包括:态势分析模型、五力分析模型、波士顿矩阵模型、杜邦分析模型、平衡记分卡分析模型、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等。 2)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把待研究的事件和一个已知的基准进行比较得出判断结果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内容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凡是通过对比能得出大小、好坏、优劣、是非等表明差异结果的,都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艾滋病的快速检测法

艾滋病的最佳检测时间 北京出租车艾滋病针的事儿传的沸沸扬扬。让人们对艾滋病患者重新又开始了敌视。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那日常的 握手、接触等会不会传播艾滋病呢? 专家指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同进餐,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 专家提醒:以上这些行为是不能传播艾滋病的,如何一些朋友不放心的话,可以随时来医院进行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的最佳检测时间 众所周知对于艾滋病是有一个窗口期,在这个时间段内虽然感染了HIV病毒,但是却检测不出来,所以这个时间段是最危险的,因为你可能因为检测不出来 而忽视了它,认为自己没有感染,所以就有传染给他人的危险,那么艾滋病检测时间什么时候最佳呢? 窗口期时间的长短跟使用的检测试剂有很大关系,根据检测试剂的灵敏度的不同,艾滋病的窗口期一般也有稍许的不同。目前大多数专家都提倡6周后检测为阴性的话,那么就可以排除了。 当然,6周只是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人群,也存在一些个别人群要等到3个月,比如免疫力低下人群,职业暴露或者服用阻断药的人群来说,他们的窗口期可能需要到3个月才能排除。 艾滋病的快速检测法 金标法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灵敏,特异,快速,简便,准确率高的体外诊断方法。测定结果仅凭特制的检测试纸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金标法(艾滋病检测 试纸),取血后滴在试纸上,用15分钟的时间观察该试纸有无颜色变化。 艾滋病快速检测法可以在家里自己检测,操作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的仪器,在艾滋病试纸上先滴两滴血,再滴一滴稀释液,然后等待15分钟读取结果。结 果判读也很简单,如果试纸上出现一条红色的直线,说明是阴性,如果是两条红线,就是阳性。如果检测出现阳性,按照HIV检测流程,需要进行复测。

汽车常见六种故障诊断方法

汽车常见六种故障诊断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成了有车一族。在开车的过程中都会碰到大大小小的汽车故障,具体的故障类型以及体现,很多车主做了一些详细的归类,便于以后对症下药。但是很多车主都不注意这些,每次碰到问题了才知道寻求解决方法。下面就跟随快抢车小编来看看故障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吧。 1.工况突变 工况突变,是指汽车的工作情况突然出现不正常的现象,这是比较常见的故障症状,一般这种情况是突发情况,这时候应该冷静对待。常见的几种:发动机一下熄火,在启动很难,严重的出现不能启动:行驶的过程中发动机会突然的减低动力,让行驶变得很无力:在行驶的过车中制动突然出现失灵或者是跑偏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是比较容易察觉,但是造成的原因却是很复杂,一般是由渐变到突变,因此,在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慌张,冷静对待,对于没经验的新手来说,小编建议到维修店进行维修。 2.声响异常 很多时候,车主们会发现车子的底盘出现了异常的响声,这种故障一定要认真的对待,不然会造成事故。根据小编的经验:如果是伴随明显震陡现象的沉响,应当马上停机,查看原因。一般来说响声的不同代表着故障的不同,在判断的时候不要盲目的下定论,应当仔细的查看,在做正确的判断。

3.过热现象 过热现象,通常表现在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和制动器等总成上。在一般的情况下,不管工作时间多长,这些部件的温度都是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的。不算发动机,用手触摸其他的部件,感到非常的烫手,那么就表示过热。发动机过热的导致因素是冷却系统的问题,如不及时排除,会引起爆震、早燃、行驶无力,甚至造成烧溶事故等。 4.渗漏现象

渗漏的通常偶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制动液以及转向系油液等,这不可等闲视之,一旦发现应该立即排除,否则会造成过热、烧损等。 5.排烟颜色不正常 正常的汽油是没有明显的烟雾的,当汽缸上窜机油时,废气呈蓝色;燃烧不完全时,呈黑色;油中掺水时,呈白色。柴油机的排气不正常,经常是发动机无力或不易发动的伴随现象。 6.燃润料消耗异常

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推理方法。在临床推理中存在分析性推理和非分析性推理两种方式,两个系统之间具有互补性和交互性。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 1、临床实践。 通过各种临床实践活动,如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以及诊疗操作等工作,细致而周密地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 这是对具体的临床问题比较、推理、判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疾病的诊断。即使是暂时诊断不清,也可对各种临床问题的属性范围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是任何仪器设备都不能代替的思维活动。临床医生通过实践获得的资料越翔实,知识越广博,经验越丰富,这一思维过程就越快捷,越切中要害,越接近实际,也就越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二)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现象与本质。 现象系指病人的临床表现,本质则为疾病的病理改变。在诊断分析过程中,要求现象能反映本质,现象要与本质统一

2、主要与次要。 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资料也较多,分析这些资料时,要分清哪些资料反映疾病的本质。反映疾病本质的是主要临床资料,缺乏这些资料则临床诊断不能成立,次要资料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可为确立临床诊断提供旁证。 3、局部与整体。 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因此不仅要观察局部变化,也要注意全身情况,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典型与不典型。 大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于识别,所谓的典型与不典型是相对而言的。造成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因素有: (1)年老体弱病人; (2)疾病晚期病人; (3)治疗的干扰; (4)多种疾病的干扰影响; (5)婴幼儿; (6)器官移位者; (7)医生的认识水平等。 二、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1、推理。 推理是医生获取临床资料或诊断信息之后到形成结论的中间思维过程。推理有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推理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也

常用简易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常用简易的设备故障诊 断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常用简易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 常用的简易状态监测方法主要有听诊法、触测法和观察法等。 1、听诊法 设备正常运转时,伴随发生的声响总是具有一定的音律和节奏。只要熟悉和掌握这些正常的音律和节奏,通过人的听觉功能就能对比出设备是否出现了重、杂、怪、乱的异常噪声,判断设备内部出现的松动、撞击、不平衡等隐患。用手锤敲打零件,听其是否发生破裂杂声,可判断有无裂纹产生,用听诊法对滚动轴承工作状态进行监测的常用工具是木柄螺丝刀,也可以使用外径为φ20mm左右的硬塑料管。 (1)滚动轴承正常工作状态的声响特点 滚动轴承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运转平稳、轻快、无停滞现象,发出的声响和谐而无杂音,可听到均匀而连续的“哗哗”声,或者较低的“轰轰”声。噪声的强度不大。异常声响所反映的轴承故障锥入度大一点的新润滑脂。 (2)轴承在连续的“哗哗”声中发出均匀的周期性的“嗬罗”声。这种声音是由于滚动体和内外圈滚道出现伤痕、沟槽、锈蚀斑而引起的。声响的周期与轴承的转速成正比。应对轴承进行更换。 (3)轴承发出不连续的“梗梗”声。这种声音是由于保持架或者内外圈破裂而引起的。必须立即停机更换轴承。 (4)轴承发出不规律、不均匀“嚓嚓”声。这种声音是由于轴承内落入铁屑、砂粒等杂质而引起的。声响强度较小,与转速没有联系。应对轴承进行清洗,重新加脂或换油。

(5)轴承发出连续而不规则的“沙沙”声。这种声音一般与轴承的内圈与轴配合过松或者外圈与轴承孔配合过松有关系,声响强度较大。应对轴承的配合关系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6)轴承发出连续刺耳啸叫声。这种声音是由于轴承润滑不良,缺油造成了干摩擦,或者滚动体局部接触过紧,如内外圈滚道偏斜,轴承内外圈配合过紧等情况而引起的。应及时对轴承进行检查找出问题,对症处理。 电子听诊器是一种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它将设备振动状况转换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工人用耳机监听运行设备的振动声响,以实现对声音的定性测量。通过测量同一测点、不同时期、相同转速、相同工况下的信号,并进行对比,来判断设备是否存在故障。当耳机出现清脆尖细的噪声时,说明振动频率较高,一般是尺寸相对较小的、强度相对较高的零件发生局部缺陷或微小裂纹。当耳机传出混浊低沉的噪声时,说明振动频率较低,一般是尺寸相对较大的、强度相对较低的零件发生较大的裂纹或缺陷。当耳机传出的噪声比平时增强时,说明故障正在发展,声音越大,故障越严重。当耳机传出的噪声是杂乱无规律地间歇出现时,说明有零件或部件发生了松动。 2、触测法 用人手的触觉可以监测设备的温度、振动及间隙的变化情况。人手上的神经纤维对温度比较敏感,可以比较准确地分辨出80℃以内的温度。当机件温度在0℃左右时,手感冰凉,若触摸时间较长会产生刺骨痛感。10℃左右时,手感较凉,但一般能忍受。20℃左右时,手感稍凉,随着接触时间延长,手感渐温。30℃左右时,手感微温,有舒适感。40℃左右时,手感较热,有微烫感觉。50℃左右时,手感较烫,若用掌心按的时间较长,会有汗感。60℃左右

动物疾病常用诊断方法

动物疾病常用诊断方法 疾病是致病因素与动物机体相互斗争的过程。临床上主要诊断方法整体检查、器械检查、实验室检查、解剖等,从而查明疾病的发生过程,并得以确诊,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整体检查: 整体检查主要是对动物的整体精神及健康情况进行检查,主要是用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对动物的精神状况、躯体生长情况进行整体的检查。 1、问诊:问诊主要是兽医与畜主进行交流,对患病动物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并从中了解到患畜有哪些临床症状,饮食方面有何异常,当地有没有有流行病的发生,以前患畜有没有类似的临床症状,饲养管理方面有没有问题,通常饲养管理的好坏对于动物的健康影响甚大,易引起疾病的发生,比如饲料发霉变质,动物食用后易引起中毒,饲料中蛋白质缺乏,易导致动物毛色灰暗、粗糙、无光泽,动物抵抗力降低引起各类疾病的发生,公畜表现在精液品质差,受精率低等。通过以上交流使兽医从中拣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并措施。 2、视诊:主要是对动物的精神状态、躯体各部分及粪尿的变化情况观察,从而对动物的状况给予一定的评定,为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通常是绕动物躯体转一圈,看动物的精神状态如何,躯体各部分有无异常情况,阴道有无排泄异常的物质,粪便是否正常。 一般情况健康的动物精神状态表现在目光有神,两耳灵敏,人一接近就有反应,而有病的动物则表现在精神不正,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目光暗淡,头低耳耷。 健康动物肌肉丰满,皮毛色有光泽,肥瘦适当,骨骼结实,而饲养管理差,营养水平低的动物皮毛色泽淡,肥瘦不适当不均匀,蛋白质过低的动物皮毛色泽淡。有时动物寄生虫也可引起毛色暗淡。 往往有病的羊,鼻镜干燥,提示有肠道疾病,表现在廇胃积食、瘤胃迟缓等。 眼结膜正常粉红色,眼结膜苍白,提示有贫血、寄生虫病;潮红提示有酸中毒、炎症发生;眼胞浮肿,多见于水肿病;下陷多见于脱水表现下泻、大出血、大吐等; 一侧突起,可能是肿瘤;瞳孔缩小多见于胆碱类中毒,如有机磷中毒;瞳孔散大常见于垂危病者,是濒死前的一个征象,通常尿素中毒也能引

艾滋病的症状和诊断

艾滋病的症状和诊断 艾滋病的国际诊断标准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此后,7至8年内将有50%人发展为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国际诊断标准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国际上常用的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分类和Walter Reed的分类。其最主要的条件是卡波氏肉瘤和机会性感染。实验诊断为CD4细胞下降和艾滋病毒抗体阳性。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1年11月发布公告称:自1992年4月11日发布公告称:自1992年4月开始,采用新的艾滋病诊断标准——特别强调CD4细胞数,指出“凡CD4细胞数低于200/微升者,不论有无症状,均被认定为艾滋病人”。此定义简单、明确,但尚未成为国际公认标准。 2)、中国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中国目前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是:血液检查艾滋病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症状中任何一项者,可确诊为艾滋病人。 1、近期内(3至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摄氏度。

2、近期内(3至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至5次)一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 4、卡波氏肉瘤。 5、明显的真菌或其他机会性感染。 3)、艾滋病的临床分期 1、急性期 大部分病人在艾滋病感染初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有一部分病人在感染数天至3个月后,有如流行性流感冒样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发热、赛战、关节疼、肌肉痛、呕吐、腹泻、喉痛等,一般在艾滋病毒感染后2至8周出皮疹,血中出现艾滋病毒抗体。最长约半年后出现抗体。 2、无症状感染期 在急性期后,没有临床症状,为无症状的健康人,但体内有艾滋病毒,又称为艾滋病潜伏期。此后,8年内将有5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有报告称,1至7年内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其比例依次为1.5%,5%,10%,15%,25%,30%和40%。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平均为12个月。这时用很敏感的方法检测艾滋病感染者浆中的

常用的HIV诊断方法

HIV/AIDS艾滋病诊断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任何诊断的错误结果无论是假阴性还是假阳性,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HIV检测是诊断HIV感染及艾滋病的重要实验室依据之一,要知道是否感染了HIV可以通过检测病毒的抗体、抗原、核酸或通过病毒培养来确定。常用于诊断HIV/AIDS的方法是HIV抗体检测,它是诊断HIV/AIDS的主要指标,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推荐使用的HIV感染诊断方法。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诊断结果准确,HIV诊断采用特殊的检测策略,即先用敏感性高的初筛试剂进行初筛,如果阳性再用特异性强的确认试剂进行确认。检测HIV抗体常用的初筛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试验和各种快速诊断方法,确认的方法有蛋白印迹法(WB)、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一般先用ELISA做初筛试验;如果阳性,再用蛋白印迹法来确认。以下介绍一下较常用的HIV抗体测定的方法。 一.初筛试验方法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简称酶标法,是最常用初筛检测方法,在HIV抗体的测定中有四种模式: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捕获法和竞争法,其中以间接法用的最多。 1)间接法:将HIV抗原纯化后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酶标记抗人免疫球蛋白(IgG),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1) 2)双抗原夹心法:将HIV抗原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入酶标记的HIV抗原,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2)

3)捕获法:将非特异性的兔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加入待测标本,清洗后加入酶标记的HIV抗原,清洗后加入底物,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阳性。(见图3) 4)竞争法::将HIV抗原固定于微孔板上,然后同时加入待测标本和一定数量的酶标HIV抗体,如果标本中有HIV抗体,即与加入的酶标HIV抗体竞争结合固定在微孔板上的抗原,标本中HIV抗体量越多,结合在固相上的酶标抗体就愈少,清洗后加入底物。结果判断与间接法相反,产生有色反应即为阴性,无色反应的为阳性(见图4)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常用诊断方法及方法选择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常用诊断方法及方法选择 -------------------------------------------------------------------------------- (本信息发布于2008年09月25日,共有2251人浏览) 常用诊断方法 国内外用于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方面的检测、分析和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振动、噪声诊断法; (二)磨损残留的泄漏物诊断法; (三)温度、压力、流量、电流、电压、磁通、功率变化诊断法; (四)应变、裂纹、声发射诊断法; (五)光谱、频谱、色谱诊断法。 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的选择 采用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行状态维护,是在机械设备运转过程中,即在不停车、不拆卸的情况下,应用仪器测取其二次效应,如温度、振动、冲击脉冲、噪声、油样成分等参数值,来分析判断设备的状态,因此,必须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不同特点选择恰当的诊断方法。从国内、外大量应用实例来看,应用较广泛的是振动监测、噪声检测、温度测量、脉冲测试、厚度测量、油样分析等。 (一)设备故障诊断的方法 一般人们把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分成两个层次: 1.简易诊断 它是采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测取设备的有关参数,直接或间接地判断设备的状态,对设备实行初级诊断。 简易诊断具有初期投资少,仪器操作简便、技术成熟、见效快等特点,因此,在国内、外企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 2.精密诊断。 它是应用比较复杂的仪器,测取设备的状态信号,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取故障特征,对设备实行精确诊断。

精密诊断的初期投资多,技术含量高,很多方面还正在研制中,因此,应该在普遍配置简易诊断仪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配置精密诊断仪器,采用递进方式,逐步予以采用。 在各种诊断方法中,利用机械设备运行中的不可避免的噪声和振动信号,识别与判断设备故障情况,应用得最为普遍,其原因是: (1)任何机器运行时都有振动,振动反映了机器状态,振动时刻发生着,由振动引发的设备故障率高达60%以上,振动本身的普遍性、破坏性决定了采用振动诊断法的广泛性。 (2)振动信号具有多维性。反映振动的量值是多维的,不同频率不同相位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响应构成了一个多维函数和响应谱。其量值变化,频率从0.01Hz到10kHz或更高,加速度从0.01g(重力加速度)到几百个几千个g,数值的变化范围非常大,便于设备管理人员识别不同类型的故障。 (3)振动的传递性强。例如,用耳贴近钢轨,可以听到距离很远的火车行驶声。这种特点有利于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携带了故障信息的振动冲击信号。轴承座上测量的振动参数,包括了轴承内外圈、保持架、滚珠和转轴的大量信息;传感器则可感受较大距离和范围的设备故障存在。 (4)振动诊断安全可以在机器设备工作状态下进行测试即在线测量。传感器可安装在结构深处或人不宜接触的部位。振动信息不受外界干扰,便于早期故障的发现。不同的故障有不同的振动模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获取这些模态特征提供了便利。因此,振动噪声诊断技术已经十分丰富,并日臻成熟。 本文来自: 中国国际水泥工艺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54221228.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354221228.html,/hcormanage/2008-4/6-79.html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2020年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课件)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0)器质性精神障碍(00)阿尔茨海默(Alzhe imer)病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09)其他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 (21)偏执性精神障碍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23)感应性精神病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9)其他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30)躁狂发作 (31)双相障碍 (32)抑郁发作 (33)持续性心境障碍 (39)其他或待分类的心境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40)癔症 (41)应激相关障碍(42)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 (43)神经症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50)进食障碍 (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60)人格障碍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 (70)精神发育迟滞(71)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 (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 (75)广泛性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80)多动障碍 (81)品行障碍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 (8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 (85)抽动障碍 (86)其他童年和少年期行为障碍 (89)其他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 附答案

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问卷 您好,艾滋病号称人类第一杀手,为了了解当前社会各个群体对艾滋病以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希望您根据个人的真实情况及真实看法进行作答,调查大概会占用你5分钟的时间。 您的性别:A.男 B.女您的年龄:岁以下—25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共60分) 1.当艾滋病病毒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为(B)。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 A )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骼系统 D、肌肉系统 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 D )。 A、40% B、60% C、80% D、100% 4.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D )。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5.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依据是(B)。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6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C)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7.(C)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A、坚持使用安全套 B、拒绝毒品 C、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

8.艾滋病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C) A、公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D母婴传播 9.血液传输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你回去义务献血吗?(B) A、不会去,好恐怖,我害怕被感染 B、我会去正规医院或血液中心献血 C、不知道,要看具体情况 D、以前献过血,将来不再去了 10.你认为在目前条件下,艾滋病能否治愈?(B)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二、是非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共40分) 1.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日常生活和工作不会感染艾滋病。(√) 3.一般用于乙型肝炎的消毒药物,完全可以用于艾滋病病毒的消毒。(√) 4.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做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重要内容之一。(√) 5.艾滋病病毒急性感染期中,患者不具备传染性,无任何症状。(×) 6.没有症状的带病毒者可以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7.因为艾滋病病毒只感染少数有危险行为的人,因此,我们无须进行大量的健康教育。(×) 8.艾滋病目前不能治愈,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治疗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