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与海底地形

海岸与海底地形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 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 ____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 ______的___________形成的。洋中脊是_ 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 _推开,海底不断___ __形成洋盆。结论:和是洋壳形成于扩张的产物

学法指导: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示意图: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

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

例6.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A.海底平原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D.大陆架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 __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 ___,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_____ 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2.海底地形

(1)海沟: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______、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

(2)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___________,隆起形成______或海岸山脉。

学法指导

从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看海岭(大洋中脊)、海沟以及造山带的位置

海岭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海沟和造山带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而成。

例7.下图为5°N纬线圈附近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其中丁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洋覆盖。据此回

答(1)~(2)题。

(1)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10余万人受伤,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该地震是由哪两个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A.甲、乙B.乙、丙C.丙、丁D.戊、己

(2)关于六大板块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西侧的海洋面积不断缩小

B.乙北侧夏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C.丙板块全部位于东半球

D.戊板块跨经度最多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地理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

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高二地理海岸与海底地形练习题

同步检测二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A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B.流水C.风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堤 2.答案:C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B.海岸带C.大陆坡D.洋盆 3.答案:B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A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B.牧业C.渔业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 9.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 A.淤泥质海岸B.砂质海岸 C.珊瑚礁海岸D.基岩海岸 10.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 A.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 C.生物海岸D.砂质海岸 11.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B.搬运作用C.沉积作用D.变质作用 8.答案:B砂质海岸宽阔平坦,多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9.答案:A淤泥质海岸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适宜晒盐。 10.答案:A基岩海岸海水深度较大,泥沙沉积作用较弱,适合建港。 11.答案:C 12.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A.渤海沿岸B.黄海沿岸C.东海沿岸D.南海沿岸 12.答案:D此海岸是红树林海岸,我国南海海岸有分布。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A.3个B.4个 C.5个D.6个 14.图中属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有几处 A.2处B.3处 C.4处D.5处 13.答案: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和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_4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河流流速与潮流流速此消彼长。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为落潮流流速最快的时候;落憩为潮水落到最低时出现不涨不落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下图为“河口河流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5届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河口段水流做周期性往复运动。在一个潮流周期中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其中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降低为0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下图为河口流速(指向下游)和含沙量过程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口含沙量最大时刻出现在() A.涨急时刻B.涨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C.落急时刻D.落急时刻后2小时左右 2、在一个涨落全潮过程中,泥沙总的运移情况是() A.向上游移动B.向下游移动 C.在原地不动D.向上游和下游皆有可能 【小题1】D 【小题2】B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材料可知,河流河口段是径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区段,即河口流速最大时,潮流的速度最小;河口流速最小时,潮流的速度最大。落急是指潮流流速由最大减小为0的阶段,即河口流速增至最大的阶段。读图可知,3时左右为落急时刻,而河口含沙量最大的时刻出现在图中的5时左右,由此可判断D选项正确。 【小题2】由材料可知,在径流和潮流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泥沙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可排除C;读图可知,当河口流速大于0的时候,由河口输往下游的泥沙要大于当河口流速小于0的时候由潮流输往上游的泥沙,故选B。或者根据常识也应知道河流的泥沙总体运行趋势是流向河流下游的。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潮流流速与含沙量及泥沙的运动方向知识。

海底地貌

海底地貌 如同陆地上一样,海底世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深沟峡谷。这个世界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或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平和宁静,相反却是地球上最活跃最动荡不安的地带。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形成高山峻岭。 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底山脉)几个部分组成。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这里成为海洋生物的乐园,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大陆架以下,是大陆架向大洋底过渡的斜坡,坡度陡然增大,一般为3—4度,有的甚至超过10度,水深急剧增加,一般为200—2500米。这就是比较狭窄的大陆坡,它的底部才是大陆与海洋的真正的分界线。 超过大陆坡,就是深邃的海沟或岛弧——海沟系。在此处,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以下,交错地带形成了“V”形的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与相邻的岛弧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高度差。例如秘鲁——智利海沟深8000米,其背靠的安底斯山海拔6500米以上,它们之间的交差为14500米,若不是被海水覆盖,这将是最雄伟壮观的景象! 这一带由于地处两个板块的边缘,故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跨过海沟再向海洋深处,就到了广阔无垠的大洋盆地。其深度在2500—6000米之间,大部分是深海平原,面积占海底总面积的77%,辽阔平坦,但景色无奇。在平原的周围,分布着绵亘千里的海岭,陡峭的海山峰和光滑如刀削的平顶山,其中还有深海谷,断裂带和海槽等,海岭和海山皆因火山组成,海山甚至可以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如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 再深入洋底,就来到了洋中脊,与一般海岭不同,他们是海底扩张的中心。而且洋中脊是一个世界性体系,横贯各大洋,从北冰洋开始,穿过大西洋,经印度洋,进入太平洋,逶迤连绵约七万余公里,就好像是大洋的脊梁,任何一条陆地山脉都不能与之相媲美。 各大洋洋中脊的位置均不相同,大西洋中脊贯穿大洋中部,与两岸大致平行(中脊名称由来),中轴为中央裂谷分开,两侧内壁陡峻,两峰嶙峋,蔚为奇观;印度洋中脊犹如“入”字分布在大洋中部;太平洋中脊位于偏东的位置上。三大洋中脊在南部相互连接,而北端却分别伸进大陆。 这就是海底世界的地貌的一般特征,但各大洋又有各自的特点。像世界大洋海沟共有25条之多,主要分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一.单项选择题 江苏省北部有大片未开垦的滩涂资源,这里是重要的鱼虾贝类的产区,有众多的资源供开发。据此回答1~3题。 1.江苏北部的海岸类型主要属于()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红树林海岸 D.砂质海岸 2.形成该种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 B.搬动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3.这种资源的未来开发重点() A.开发滨海旅游业 B.开辟为港口 C.建海滨浴场 D.发展滩涂养殖 4. 关于海岸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对海岸的开发主要以石油为主 B.海岸带离海洋较近,生态环境不容易被破坏 C.全球变暖将首先威胁海岸带的人类活动 D.海岸带人口密集是因为那里气候湿润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入海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沉积,往往形成淤泥质海岸 ②一个国家海岸线的长度由其大陆海岸线和岛屿海岸线组成 ③海岸线随潮涨潮落变化很大④基岩海岸海岸线比较平直,适合建设深水港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7.关于海岸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是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前提 B.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岸带 C.气候变化,不会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D.陆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增多,使海岸带加速变迁 8.有人做过测试,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30吨,大的可达60吨。下列不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是( ) A.海蚀崖 B.海蚀柱C.海蚀洞D.沙坝和沙堤 9.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从滨海平原到海岸线之间 B.潮间带 C.从海岸线到大陆坡之间 D.海岸带 10.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影响海岸发育、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探索海洋奥秘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成长训练鲁教版选修2(含参考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 第一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主动成长 夯基达标 1.关于海与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是海洋的主体 B.洋远离大陆,深度大 C.海的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D.海有独立的海流系统 解析: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深度大,面积大,有独立的海流系统,水温和盐度相对稳定。 答案:B 2.轮廓略呈“S”形的大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大西洋的轮廓略呈“S”形。印度洋的轮廓其北部为陆地封闭,南部向南极洲敞开。答案:B 3.平均水温最高的洋是(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太平洋平均水温19.1℃,大西洋16.9℃,印度洋17.0℃。 答案:A 4.红海属于( ) A.陆间海 B.内陆海 C.边缘海 D.海湾 解析:红海位于两大陆之间,属于陆间海。 答案:A 5.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 ) A.陆间海、边缘海 B.边缘海、内陆海 C.内陆海、边缘海 D.陆间海、内陆海 解析: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于边缘海。 答案:C 6.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可能发生在( ) A.洋中脊 B.海沟 C.大陆内部 D.断层上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与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B 7.若下图为“西太平洋海底地形示意图”,则( ) A.b处为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形成的裂谷 B.a、e两处中,e处海底石油资源较丰富 C.c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海底山脉 D.d处地形与我国台湾岛东海岸海底地形类型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 答案:D

人们把海洋誉为“蓝色国土”。读图,回答8~9题。 8.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为大陆架,d为海沟 B.b~d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不大 C.f处往往成为板块的生长边界 D.d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处是世界渔场主要分布区 B.a处有利于发展海水养殖业 C.e处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c~d处是目前海洋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8~9.解析:本组题考查板块构造和海底地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必须知道:海盆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大陆架上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答案:8.C 9.B 10.我国的海洋有哪些?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海? 解析:我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拥有37万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岸线总长达 32 000千米。我国共有6 500多个海岛,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0.8%。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对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的管辖权。 (1)渤海:三面环陆,东面是渤海海峡,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与黄海分界,是我国的内海,面积约9.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8米。 (2)黄海:东依朝鲜半岛,北靠辽东半岛,西连渤海和山东、苏北海岸,南以长江口、北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端的连线与东海为界,面积为41.7万平方米,平均深度44米。(3)东海:北与黄海相连,西靠江沪浙闽海岸,东为日本及我国台湾省所环抱,南以广东南澳岛至台湾岛南端连线为界,海域面积达7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70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注入东海。 (4)南海:北临广东、广西及东海,东临菲律宾,南接印尼及马来西亚,西邻越南和马来半岛。我国的“宝岛”南沙和西沙群岛位于南海。 答案:内陆海:渤海;边缘海:黄海、东海、南海。 读图,回答11~12题。 11.蕴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海域是( ) A.甲、丁两地 B.乙、丙两地 C.乙、丁两地 D.甲、丙两地 12.下列有关海洋资源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有利于晒盐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 海岸 〖基础梳理〗 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 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概念:海洋和陆地 、 的地带 海岸带 范围:由潮间带向 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主体: 海岸的发育过程:受海浪、 、 、流水以及 等因素影响 基 组成:由坚硬的 组成,又称 岩 特点:地势 ,坡陡水深、岬湾相间, 十分曲折 海 成因: 和岩石崩塌 岸 利用方式;形成天然良港, 开发等 砂 主要物质组成: 和 质 主要地貌:沙堤、 、 等地貌 海 成因:堆积物颗粒较粗,经海水 和 ,形成沙滩 岸 利用方式:天然的优质 淤 分布: 或平原地区 泥 主要组成物质:淤泥 质 特点:海岸带 、坡度小,海岸线 海 成因:平原河流流速慢,只携带 的物质沉积而成 岸 利用方式:滩涂养殖 组成:红树林植物与泥沼相结合 生 红树林海岸 分布: 及 的海岸低洼地 物 作用: 保护、 保护和海洋防灾减灾 海 主要组成物质: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岸 珊瑚礁海岸 形成:生物 作用 作用:保护海岸、抵抗海浪侵蚀 〖归纳总结〗 海岸线和 海岸带 不同 类型 的海 岸

〖思考题参考答案〗 思考(P10)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此外,岛屿海岸线长1.4万多千米,海岸线总长3.2万多千米。我国海岸线曲折,较大海湾有150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杭州湾以北海岸以砂岸为主,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一片。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蚀地貌。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组成了独特的生物海岸。 思考(P14)红树林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统称。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是红树林植物与淤泥相结合的海岸,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为红树林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到处漂游,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 活动(P14)1.见下表 2.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 〖典型例题〗 〖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 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 (2)分析比较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例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是海岸,其最易在海 岸上发育。 (2)该海岸主要分布于我国哪些地区? (3)该海岸有何重要意义。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 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_____________ ____的过程,是地幔中_____ ____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 (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___ ______的___________形成的。洋中脊是_ ____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____ _推开,海底不断___ __形成洋盆。结论:和是洋壳形成于扩张的产物 学法指导:海底岩石的年龄变化规律 海岭(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岩石年龄最年轻,岩石离海岭越近,年龄越年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示意图: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双选)() A.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 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 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 例6.下列哪一种海底地形的发现对海底扩张学说有重要的启发() A.海底平原B.海底珊瑚礁 C.洋中脊D.大陆架 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 1.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___ __构成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_____ ___,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下_____ __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________。 2.海底地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对点训练:海岸的基本类型与海底地貌

海岸的基本类型与海底地貌 1.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形象。该河口区河流主流曾于人工改道。读图回答下题。 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A.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 B.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 C.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 D.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 2.读我国局部海岸带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苏东海洋经济区与闽东海洋经济区海岸特征及开发利用方向的差异。 3.下图是北太平洋局部海域海底地形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④处海底地形类型为__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下图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_______。 5.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下图是帕劳的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帕劳群岛地处太平洋岛弧链,东临深海沟,形成这种岛弧一海沟地形的原因是__________,此处地壳运动相对活跃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 6.读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1)请解释丁处海底地形的成因。

(2)目前,图中大洋的面积正处于________(扩大/缩小)时期,为什么? 7.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4月11日中国大洋第三十航次第四航段科学考察启动,“大洋一号”船再探西南印度洋,将开展深海地质、环境基线和生物基因资源调查,根据最新气象预报显示,作业区将面临风大浪高等复杂海况考验。(下面上图为本次海洋环境考察区域图,下图为考察区域1至2点的海床剖面图) 简述甲地地形的成因。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4月2日智利北部海域发生8.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下图为本次地震震中位置及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图。 世界主要渔场所在海域多为____________________(海底地貌)。 9.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示地区的海岸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__,其主要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为我国第30次南极考察部分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福建省沿海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可开发的新能源有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1月18日,郭川驾驶“青岛号”40英尺无动力帆船从青岛出发,在不靠岸、不间断、无后援的情况下,沿下图中航线于4月5日荣归青岛。全部航程为21600海里,历时137天20小时2分28秒。创造了国际帆联认可的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世界纪录。 青岛港的海岸类型是____________ ,其海岸特点是__________。 12.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滨海城市局部海岸的变迁,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图中海岸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3.读下图,回答问题。 戊处最可能的海岸类型是______________,它是怎样形成的?常见的利用价值是什么?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2《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二节 海底地形的分布》_2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

(2)大陆坡: 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④我国主要的大陆坡分布 【知识拓展】 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处于大陆架上。黄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度也不过100米左右。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有关大陆架和大陆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架组成物质与海洋相同 B.大陆架宽度从高潮线起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 C.大陆架即大陆坡 D.大陆坡相对陡峭 2.岛弧和海沟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 ) A.阿留申海沟 B.秘鲁智利海沟 C.东加海沟 D.马里亚纳海沟 3.洋盆和洋中脊 (1)洋盆(深海平原): “大”: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 “深”:水深4000—6000米 “平”:地形较平坦,但内部有海底火山、丘陵、山脉“稳”: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2)洋中脊 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四大洋皆有,相互连通 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 大西洋—大洋中部,“S”字型,与两岸大致平行分布 印度洋—大洋中部,“入”字型 中轴为裂谷,是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 【小组竞赛——积分赛(3分)】

图中代号相应的海底地形名称是: A , B , C , D , E , 【小组活动:学以致用,解密四大洋洋底地形】 四小组结合课堂内容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依次派出一名代表与其他小组分享所代表的大洋海底地形分布情况。(注:每组基础分3分,指图讲解或提出独立思考有额外加分。) 【资料链接】 太平洋的海底地形:太平洋海底地形起伏较大。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海底山岭,中脊是巨大的弧形,海岭北从阿留中海盆开始,经阿拉斯加湾、加利福尼亚湾、加拉帕戈斯群岛,再向西与印度洋中脊系统相接。它的北段被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陆所淹埋,南段是比较明显的东太平洋海岭。在太平洋中部,有一条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的海底山脉.北起堪察加半岛,经夏威夷群岛,绵延一万多千米,把太平洋分成东西两部分。山脉以西,除有西北海盆、中太平洋海盆和南太平洋海盆外,还有许多分散的海底山。山脉以东,除北太平洋海盆、东太平洋海盆和秘鲁~智利海盆外,还有东太平洋高原和阿尔巴特罗斯海台等。 大西洋海底地形:大洋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西洋海岭。它从冰岛海岸起向南延伸,穿过大西洋南部,直到南极洲附近.南北全长达15000千米。海岭走向与大西洋的表面形态基本一致,也略呈“S”型。海岭宽度一般在1500~2000千米,约占大西洋总宽度的1/3。高度一般在200~4000米。海岭的中央地带最

高中地理 第单元 探索海洋的奥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鲁教版选修

第1节海底地形及其成因学业分层测评 [学业达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平洋东部海岸曲折,西部海岸平直陡峭 B.印度洋南部因被较多半岛和岛屿穿插分隔,海岸线曲折 C.北大西洋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 D.北冰洋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小,但深度不是最浅的 【解析】从四大洋的海岸线特点来看,太平洋东部平直陡峭,西部较曲折;从大西洋来看,北大西洋曲折,南大西洋平直;印度洋北部曲折,南部平直。 【答案】 C 2.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是( ) A.马六甲海峡与澳大利亚东北角的连线 B.塔斯马尼亚岛所在的经线 C.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 经线为界 D.无明确界线 【解析】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分界线分两段,北段大致从马六甲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段大致从塔斯马尼亚岛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答案】 C 下图为“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 A.巴拿马运河B.白令海峡 C.马六甲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判断:①区域为大西洋,②区域为太平洋,③区域南部为印度洋,④区域为北冰洋。巴拿马运河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和太平洋;马六甲海峡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 【答案】 C 4.海运最为繁忙和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大洋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北大西洋两侧是世界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海运最为繁忙;西北太平洋是全

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 【答案】 A 读下列四幅图,回答5~6题。 5.图①中的水域是( ) A.北海B.南海 C.阿拉伯海D.墨西哥湾 6.四幅图中不属于“海”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④ 【解析】由海陆轮廓可判断出①是墨西哥湾;②是南海;③是里海,其虽名叫“海”,其实是位于亚欧大陆内部的一个内陆湖;④是北海。 【答案】 5.D 6.C 7.下列有关洋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构成了大洋底的主体 B.洋盆地壳活动相对活跃 C.地形较为陡峭 D.洋盆内部是一系列广阔平坦的平原 【解析】洋盆又称“深海平原”,是大洋底的主体。洋盆地壳活动相对稳定,地形较为平坦,但其内部还分布着一些海底火山、海底丘陵及海底山脉。 【答案】 A 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洋盆 B.洋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 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洋盆 9.关于海底地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2.答案:C 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 B.海岸带 C.大陆坡 D.洋盆 3.答案:B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 A 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 B.牧业 C.渔业 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 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 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 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 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 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 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明德实验学校教学案 年级高二主备人刘怀印审核人陈琛第 11 周 2014年 4月 30 日课题 《海底地形及其成因》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分布的概况,区分海和洋的区别;2.了解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3.学会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各种海底地貌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难点:运用有关学说解释海底地形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世界大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 积比重 89%11% 水深一般在 3000米 以上 平均深度从几米 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 小 受大陆、河流、气 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 度变化 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 的系统 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海和洋的区别与练习 2.了解世界四大洋及其特点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读图】 读课本图:1-1-5世界大洋,找出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湾所处位置以及联通的海域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案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 案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的区分海洋与海洋的关系性质 2、四大洋的界线:北冰洋与大西洋北冰洋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大西洋大西洋与印度洋印度洋与太平洋 3、海、海峡和海湾区分概念: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和海峡训练:请将下列各海域代表的序号填入正确的位置。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E、红海 F、黑海 G、地中海 H、比斯开湾 I、北海 J、波罗的海 K、波斯湾 L、曼德海峡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海峡 二、海岸 1、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 海岸带: 思考:我国杭州湾以北与以南的海岸线形态有何不同?与地形有何关系?

2、不同类型的海岸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基岩海岸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归纳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方式: 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海岸的发育过程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2)全球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原因是(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 (4)对策: 训练:读图 2、2“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回答问题。(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是。(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及形成 1、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 2、海底地形的特点深度地形特征举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活动:读图 2、16,判断 A、 B、C图分别代表的地区,并说出三地大陆架向洋盆的过渡有什么不同特点?

海洋地理 知识点详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教材简介 袁孝亭 海洋地理作为选修课程在普通高中开设,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海洋地理开设的必要性和海洋地理的学习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是海洋地理课程价值实现的重要保障。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气候的“调节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生存环境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向学生呈现有关海洋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认识海洋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的海洋意识,为将来科学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海洋对于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地理课程开设《海洋地理》选修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 《海洋地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价值:它能够使学生了解海洋环境、感悟人海关系;它能够增强学生的海洋观念、认识海洋国情;海洋地理有很高的综合分析价值、推理价值,因此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海洋地理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价值。 一、《海洋地理》的特色 (一)注重海洋意识的渗透,赋予学生现代海洋观念 专家指出,海洋世纪,具有什么样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是关乎我们国家兴盛的大问题,理应得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相对淡薄,对海洋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不深。海洋地理教材必须以向学生渗透海洋意识为己任,将现代海洋观作为选择和编制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人教版海洋地理教材在选择和组织材料时,将下述现代海洋观贯穿其中。 海洋价值观。海洋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既是世界交通和货物运输的重要通道,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空间,还是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重要舞台。 海洋资源观。海洋是资源宝库,人类未来的资源寄希望于海洋。海洋资源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周期内,海洋资源也几乎都是有限的;应当注意节约和开展综合利用,加强海洋资源抚育与保护,这是当代公民对后代幸福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甚至挥霍浪费,必然导致自然对人类的反抗,并威胁人类的持续生存,每个公民都负有阻止滥采滥用海洋资源错误行为的道德责任。

海底地貌类型

4、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

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6.27米)。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3 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海洋基本知识之海岸带和海底地形 1.[掌握]:海岸带、潮间带等概念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 [熟悉]:海岸带组成 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三部分。中公教育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之上,仅在特大高潮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又称潮间带。水下岸坡是低潮线以下直到波浪作用所能到达的海底部分,又称潮下带,其下限相当于1/2波长的水深处,通常约10~20m。 [了解]:海岸带类型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我国海岸分为河口岸、基岩岸、砂砾质岸、淤泥质岸、珊瑚礁岸和红树林岸等六种基本类型。 2.[掌握]: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 稳定型大陆边缘由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最大特征是具有强烈而频繁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占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占全世界80%以上)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太平洋火环之称。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 岛弧亚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其组成单元除大陆架和大陆坡外一般缺失大陆隆,以发育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为最大特点。 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分布在太平洋东侧的中美-南美洲陆缘,高大陡峭的安第斯山脉直落深邃的秘鲁-智利海沟,大陆架和大陆坡都较狭窄,大陆隆被深海沟所取代,形成全球高差(15km以上)最悬殊的地带。 [熟悉]:洋中脊的定义及分布特征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与两岸平行,边坡较陡,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坡平缓,故称东太平洋海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