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作者声明:历经14年的研究,《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即将问世。该书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开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这里作者将该书内容分为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特此声明:发布公开的作品内容,属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严禁作品侵权。

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宇宙的运动规律?宇宙中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中的奇

妙现象与宇宙有什么联系?宇宙是否会灭亡?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自然科学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人们提出了日心说、地心说、星云说、大爆炸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等很多观点和神话,但是对宇宙的认识,仍然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直至20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轰动了学术界,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梅勒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

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这一理论的产生在当时的学

术界产生一定共鸣。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认识理论。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

莫夫等人,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

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后形成今天的行星、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

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但是,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1994年,美国卡内基

研究所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

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宇宙中发现大量的暗物质、反物质、有机物、核辐射、黑洞等,所有这些是用大爆炸宇宙论根本无法来解释的。另外,在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又是什么形状?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大爆炸宇宙理论的观点不成立。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 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

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

到的“暗物质”。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

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

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等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物质本身,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这也是爆炸宇宙论无法解释的。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特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

不管宇宙是怎样的错综复杂,但是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现象是相

互联系的,任何一种物质和现象都是宇宙运动变化的结果,物质和现象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假说的观点只能揭示宇宙中的特殊现象,虽然可以为我们认识整个宇宙提供参考,但是不能解释宇宙的全部。如果从某一现象的发现或者某一领域的认识来认识整个宇宙,这样我们就成了盲人摸象。在整个宇宙中,包括宇宙的变化运动、星球之间的联系、宇宙生命的起源等所有变化现象都是宇宙的一个部分。在宇宙的认识上,比如彗星产生、生命的起源、石油的形成、恐龙的消失等,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回答这所有的问题只有一个观点。要充分的认识宇宙,就必须联系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比如,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能量从哪里来、爆炸后的物质结构是什么?物质的不断加温度会产生什么物质?计算机

为什么会智能化?所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宇宙探索的发现,这对我们认识整个宇宙提供了理论上的认识基础。

在分子间的化学反应中,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于1756年最早发现,参加反应的更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物质在变化运动中,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其总量不变,称之为能量守恒定律。

物质能量循环理论的产生,不是在物质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的延伸,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在宇宙大爆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物质与能量的认识、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物质的运动、物质与能量的关系的前提下诞生的。该理论认为,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

物质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能量是宇宙运动变化的表现,没有能量就没有物质的变化、运动;宇宙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运动和变化来实现的,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动力,没有能量的存在,就没有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在宇宙的空间来实现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也就产生了时间。在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物质虽然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始终保持质量守恒;能量在促进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同时,虽然能量从一种能量转变为另外

一种能量,但是能量始终保持守恒的,不会因物质的变化而增加能量,也不会因物质的变化而减少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宇宙认识的视野也不断拓展,在宇宙的认识上产生了不同见解,但是对物质能量循环理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不是从所有不同的见解中选择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根据物质能量循环理论对整个宇宙的认识。(待续)要了解认识整个宇宙,敬请关注笔者的《宇宙认识》专著,将逐一解答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春土

第一篇 第四章 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

第一篇第四章宇宙的结构层次与物质的基本单元(p78-79) 第一节宇宙的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 宇宙按其空间尺度和质量大小可分为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一、微观层次(弱、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微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微观层次通常又分为粒子亚原子和原子分子两个层次。 随着原子核增大,质子间静电排斥逐渐增大,最终超过核力的约束,就不存在稳定的原子核,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平衡条件决定原子大小的上限。 二、宏观层次(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宏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宏观物质是由大量原子分子形成的凝聚体系,其稳定条件是电子受原子核的为库伦吸引与电子之间因泡利不相容而有的排斥之间的平衡。密度随体积或质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万有引力逐渐增强并开始起作用。 三、宇观层次(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则是支配宇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系列中,随着尺度和质量的增加,密度逐渐减小。万有引力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不同,它不能屏蔽和中和,随着质量的增加,万有引力逐渐占支配地位的相互作用。 弱强相互作用和电脑相互作用是支配微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电磁相互作用是支配宏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则是支配宇观层次的决定性因素。

1661年,英国科学家玻意耳提出了化学元素概念,为科学地研究化学奠定了基础。 1803年,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用原子的概念阐明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所服从的定量规律,并通过实验来测定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之比。这种始于化学的原子假说叫做“化学原子论”。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弥补了道尔顿原子学说中忽视了原子和分子区别的缺陷,两者结合成为“原子——分子学说”。 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的周期性递变规律并制成了元素周期表。在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进程中,这是一个重大的成就。第三节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 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强子,包括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一、第一粒子——电子的发展 1897年,汤姆孙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称为“电子”。 电子有一种运动属性,叫做自旋,自旋是微观世界粒子特有的属性,电子是人类发现体现这种特性的第一个粒子。只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电子是质量很小的粒子,成为轻子。电子的Q=-1,轻子数L=+1。 汤姆孙190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二、质子的发现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浩瀚宇宙,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在道教人看来,宇宙星空就像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只要将其建立,便一切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道教的教义算是一种哲学,他们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变而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人嘴里所说的“道”,是阴与阳未被判定之前的无极,是混沌的,他们用无极的图案来代表“道”。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地,没有任何的形象与声音,它的数量永恒,没有增减。它没有名字,但却是最真实的存在。道教人把它称之为道。概括为:“道”是宇宙与天地的主宰者,是万物之始的演化者,这是宽泛的概念,没有对世界万物有一定认知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道教人对“道”的理解除了上述原理之外,还有关于“道”是神灵,而始祖为太上老君。“道”是存在于自然之中,精气、元气并存,灵气逼人、精神抖擞。它无处不在,无所不艳情,是虚无之体,造化的根本,是万物的本原与宇宙的主宰者。太上老君的一化三清说体现了道即为太上老君,是神灵的始祖。 他们认为,宇宙的形成过程经历了许多世纪,包括:洪元、太初、太始。他们的有这样

想法的依据在于道生万物。在世界没有天地时分,没有阴阳也没有任何形状的时候,只有太上老君独存于玄虚之中。这时候的万物无法识别,无法遇见,若是遇见,也无法看见是怎样的形状。之后,世界开始渐渐分明,从而出现洪元世纪,是道都创世纪的第一世纪。 洪元世纪为一,在此之后,世界经历了万劫,从而形成百成,在百成之后的八十一万年后,形成了太初,太初,是第二大世纪,为二。 太上老君(文自简单购中国,谢谢欣赏) 在第二大世纪过后的不久,便迎来了第三大世纪,太始。这时候的太上老君,已经下凡,在民间为师,并口诉《太始经》,教人们如何置立于天下,这样的世纪以及之前的所经历的世纪被道教人称为“上古”。 而之后的中古形成于最为混沌之时,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天生五气,地生五昧,人民食之,乃得延年”。虽然混沌,但是人们的一些沿用至今的生产关系得到确认,是关键的环节。 道教人认为,在之后的世纪里,太上老君先后下凡为师,教人们以生产、生活,医学、文学等各种学问。综上所述,太上老君为世界的创世主,是道教创世纪的主要线索以及基本内容,是万物之始,是道教宇宙结构的根基。

上海高考物理宇宙的基本结构

上海高考物理知识备忘录 宇宙的基本结构 1、地月系 (一)、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 、质量约为6.0*1024 kg 的行星,以约30km/s 的平均速率绕太阳高速旋转。 ⑴地球球形的证明: ①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②人们向南旅行和向北旅行时所见的星空是不同的 ③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球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④1519至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⑤现代,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⑵北极星附近的星星经长时间曝光摄得的照片说明什么? 由于地球的自转,星星在天极附近画出美丽的弧线 每隔1h 或15min 观察一次星星。看到星星和月球一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同的星星彼此相对位置不变而成群地穿越天空,而北极星几乎不动,它周围附近的星星环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二)月球:月球走径约为3476km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1609年伽俐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⑴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 ⑵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 ①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对地球同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 而产生的 ②潮汐: A 点是离地球最近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大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水流向A 点,形成高潮。 B 点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运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被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 C 点和 D 点为两个低潮点。 *⑶月球的成因:碰撞论的假说 2、恒星和行星 (一)太阳系 ⑴太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6 km ,总质量约为 2*1030 kg 。太阳的能源为: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 ⑵太阳系的结构: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B CD

宇宙的基本结构

宇宙的基本结构 一、星系 1.星系是由宇宙中一大群运动着的恒星、大量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物质系统。银河系以外的星系统称为河外星系。 2.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小部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这八大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宇宙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它恒星系地月系其它行星 2.太阳 太阳是恒星,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106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的为2×1030Kg是地球的33万倍。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太阳辐射(光),太阳每秒辐射的能量达到4×1026J,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 3.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离太阳较近称内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较远称外行星。内行星有坚硬的外壳,外行星无坚硬的外壳,体积巨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共面性:轨道面之间的倾角小于4°,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运动。

近圆性:轨道的偏心率接近0,近似圆轨道。 三、地月系 1. 地球与月球组成一个双星系统称地月 系。 2.地球 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质量约 为6.0×1024Kg的行星,以约30Km/s的平均 速率绕太阳公转,它自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平均温度15度,大部风地区分布着液态水,非常适合生物的生长。 体积、质量适中,吸引住较多的大气和水。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大气,非常适合生物的呼吸。 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球上昼夜更替和季节轮回适中,适合生物的生存。

沪科版物理高二年级第二学期 第四篇第十三章B宇宙的基本结构_学案设计(无答案)

宇宙的基本结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己生活的地球的情况。 (2)知道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3)知道银河系的大致结构,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以“宇宙的结构”为专题,以地球到宇宙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表、图片,经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 (3)通过建立地月系模型,描绘太阳系和银河系及猜想宇宙的大致图景,体验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与交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归纳交流、大胆猜想的过程,体验成功,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验宇宙的奥秘是通过人类的长期观察和探索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的。 (4)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发现地球上我们的家园的景象,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阐明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难点:本节内容难点是如何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两个物体间的引力F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____成反比,这条规律叫做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可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2.万有引力公式中的G称为_______常量,由精确实验测量可知G=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利用扭秤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_________常量。 二、新课教学 思考: 1.如果“旅行者”2号这个太空“漂游瓶”在某一天被天外的智慧生命发现,他们能理解我们的音乐、思想和感情吗? 2.如果你有机会向太空中的其他智慧生命族群说明你已掌握的最重要的物理知识,你会如何表达? 问题:科学家们是怎样发现宇宙结构的? 1.地球和月亮 (1)在地面上我们如何知道大地是球状的? 常识:地球是一颗直径为_________km、质量为______kg的行星,以30km/s的平均速度绕太阳公转。 (2)从北极星附近的星星长时间曝光照片,你知道什么? (3)月球的存在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高地和月海。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______对着地球。月球的存在对地球产生了许多影响,比如潮汐现象主要就是由于月球对地球的_____影响而产生的。 常识:月球的平均直径为____km。质量约为地球的____。图中显示的是月球背向地球那一面的地貌,为什么月球背对地球的那一面比面向地球那一面更加粗糙不平? 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对地球的______造成的,但太阳的引力也对地球上的潮汐产生影响。图中描述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相对位置的两种情况,请判断哪种情况下,地球上的潮汐更大一些?为什么? (4)月亮是怎样形成的? 目成前,在有关月球因的所有假设中,证据比较充分的是一种被称为_____的假设。 2.太阳和行星 (1)太阳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 (2)太阳系有怎样的结构?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______,也被称为“_________”它们的外壳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核心都是铁等金属。 (小行星带外侧的行星)是指离地球距离较远的行星,也称为______。如: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是体积巨大的气态行星,没有坚固的外壳

宇宙微观世界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 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 了解原子的结构; (4)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 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教学准备】 一块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探究一: 宇宙的组成 探究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 探究三: 原子及其结构 探究四: 描述宇宙和微观世界尺度单位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4页的图11.1-1 和图11.1-2看了这两幅图,同学们能提什么 问题?(学生讨论)? 提问: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 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帮助分析: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 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 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 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 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 子 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又是由什 么组成的呢? 实例: 将糖连续分割下去,当把糖粒分割到能保持有 甜味的最小微粒叫糖分子,如果再继续分割下 去,就没有甜味了,这时得到的就是糖原子了 多媒体演示: 师:利用图11.1-8图和太阳系对比,得到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师:指导看书 讨论总结: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学生讨论: 第5页想想议议 学生讨论:分子及小 利用图11.1-8,让学生继 续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的 大小。 学生讨论:原子的结构与太 阳系十分相似原子是有居 于原子中心的______和核 外_______构成,原子核又可 以分_______,_______;质 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 为。 学生总结:光年、纳米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作者声明:历经14年的研究,《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即将问世。该书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开展与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这里作者将该书内容分为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特此声明:发布公开的作品内容,属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严禁作品侵权。 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宇宙的运动规律?宇宙中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宇宙中的奇 妙现象与宇宙有什么联系?宇宙是否会灭亡?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自然科学工作者一直都在探索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人们提出了日心说、地心说、星云说、大爆炸说、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等很多观点和神话,但是对宇宙的认识,仍然还没有一个合理的答案。直至20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轰动了学术界,一是稳态理论,二是大爆炸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理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梅勒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 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这一理论的产生在当时的学

术界产生一定共鸣。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又有新的发现,并提出了新的认识理论。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 莫夫等人,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 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后形成今天的行星、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 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但是,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1994年,美国卡内基 研究所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 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宇宙中发现大量的暗物质、反物质、有机物、核辐射、黑洞等,所有这些是用大爆炸宇宙论根本无法来解释的。另外,在大爆炸以前的宇宙又是什么形状?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说明大爆炸宇宙理论的观点不成立。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 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

沪科版物理高二第二学期-第十三章 B 宇宙的基本结构 -教案

宇宙的基本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自己生活的地球的情况。 (2)知道太阳系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3)知道银河系的大致结构,知道宇宙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以“宇宙的结构”为专题,以地球到宇宙为主线,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经历了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的过程。 (2)通过观察图表、图片,经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过程。 (3)通过建立地月系模型,描绘太阳系和银河系及猜想宇宙的大致图景,体验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与交流,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和集体协作意识。 (2)通过查阅资料、归纳交流、大胆猜想的过程,体验成功,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验宇宙的奥秘是通过人类的长期观察和探索并逐步被人们所认知的。 (4)通过宇航员的视角来发现地球上我们的家园的景象,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阐明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2.难点:本节内容难点是如何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 【教学资源】 1.“神舟五号”发射图片、阿波罗登月录像等。 2.太阳系形成录像、八大行星录像等。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图片等。

本设计包括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四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以录像、观察和推理为基础,从遥望星空开始,通过各种人类观察到的现象,由近及远来逐步了解地球、太阳在整个宇宙中的地位,从而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通过对宇宙的结构的探索,使学生明白人类是如何知道宇宙结构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宇宙不同层次结构的特征及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方法是:以录像、观察和推理为基础,根据我们已经熟知的地月系及太阳系的结构,结合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合理的想象对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结构进行猜想和验证,从而达到对宇宙结构的初步认知,并从中了解和学习人类探索宇宙的方法。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通过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和证据来推断宇宙的结构,并建立物理模型。方法是:先从我们最熟悉的地球开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自己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展示地月系的结构,之后引入太阳系。通过对这两个系统的学习,总结规律从而猜想并推断银河系、河外星系及整个宇宙的结构。并采用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构建物理模型的形式,使学生亲身感觉获取知识的快乐。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物理模型猜想及构建的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例使学生感悟获取知识的快感,认识知识的真实价值。

宇宙的形成和演变

宇宙的形成和演变 首先,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来形容它都不足为过。佛教认为没有东西 是永恒的,同样,宇宙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所有的事物都 有它自己的轮回,一轮循环,宇宙开始到结束是一轮,这一轮 有起始有终点,所以它的时空是有限的。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我们就一直在追寻着关于宇宙的 奥秘,中国古代天文中有丰富的关于宇宙结构的设想,西周时 期便有了“盖天说”,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同样,古埃及人则认为大地是漂浮在水上的,古希腊人认为大地之下有柱子 在支撑。而卧认为最特别的是印度流传的梵天,世上的所有都 是一场梦,当他醒来时,一切都不复存在,而他再次睡着后, 世界从头开始,这便是轮回的奇妙之处。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慢慢 地步入了正轨至少得到了部分的证实,公元2世纪,托勒密提 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科学的日心说。1609年,开普勒发展了日心说,伽利略则用望远镜从事实的角 度证实了其的正确性。 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物质形态多样性的,不断运动发 展的天体系统,这是我们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 关于宇宙的形成,首先映入脑海的肯定是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模型认为,最初的宇宙是超高温,高密度的一点。 大约180亿年前,这一点突然爆炸了,仅用了10---36秒,这

一点进行了几十个数量级的膨胀。形成了一厘米规模的宇宙, 之后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也预言了:空间-----时间在大 爆炸奇点处开始,并在大挤压奇点处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中 结束。 而大爆炸理论也验证了我们思想家的直觉,正如柏拉图的“从一发散”以及《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宇宙大爆炸伊始,只有能量。而这里的“一”便是能量。 从1948年伽莫夫建立热大爆炸的观念以来,通过几十年 的发展,我们得到了这样一部宇宙的历史: 大爆炸开始时:150亿——200亿年前,极小体积,极高 密度,极高密度。 大爆炸后10—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0---35秒:同一场分解为强力,电弱力和引力。 大爆炸后5—10秒:温度10万亿度,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0.01秒:温度有1000万亿度,光子,电子,中 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10亿分之一,热平衡态,体系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急剧下降。 大爆炸0.1秒后:温度300万亿度,中子质子比从1.0下 降到0.61。 大爆炸1秒后:温度100万亿度,中微子向外逃逸,正负电子湮没反应出现,核力尚不足以束缚中子和质子。

观《宇宙的构造》有感

观《宇宙的构造》有感时间和空间一直是我希望深入了解的概念。但是,对于大多人来说,时空是一个很广义的名词。要弄清楚时空的本质,一般需要高深,难以涩读的数学推导。时间可能是人类的集体幻觉,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时间这码事。但是,要想验证这个观点,需要很多的论点来支撑。因此,我一直在各种关于时空的论著中寻找我想要找到的,一直等待着被我发现的理论。 《宇宙的构造》是一部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科普巨作,分为四部分,分别为1.无限空间;2时间幻象;3.量子跃迁;4.多重宇宙。是一场用画面演绎和探寻宇宙终极的讲堂。从牛顿因苹果产生的力学顿悟,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量子论,弦理论……宇宙中的一切就这样发生、更替,绝对而永恒,始终不变,宇宙的终极又将被人类何时窥见?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分为:地球?地月系?内太阳系?太阳圈?太阳系?本星际云?本地泡?古尔德带?猎户臂?银河系?银河系次集团?本星系群?室女座超星系团?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双鱼-鲸鱼座超星系团复合体?可观测宇宙?宇宙。宇宙由星系的巨大超星系团构成,星系周围是大团看不见的空荡荡的太空。每个星系又包含了数以十亿计的恒星,构成这些恒星的物质是一些小得看不见的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最普通的粒子,它们通常以原子的形

式结合在一起。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构成,它叫做夸克。 在观看《宇宙的构造》之前,自己对宇宙的认知基本还是停留在肤浅的层次。空间的范围?什么是时间的幻觉?宇宙中的量子如何跃迁?单宇宙还是多宇宙?这些都是我不曾思考的东西。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是一字一句,一帧一幕慢慢了解,尽量地尝试和制片人形成思想上的共鸣。观毕,我对时间和空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的看法。 记得爱因斯坦晚年在得知他的好朋友贝索去世时,在给贝索家属的信中曾说:“对于我们这些有信仰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只是一种顽固的幻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很多人并没有太多留意,但我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觉得,这句话深藏奥义.“时空根本就是一种幻象。”“时间和空间这种幻象只是人类所臆造得概念之一。对宇宙的深刻解读,将使我们看清楚,时间和空间这一信念将土崩瓦解。” 时空之所以以平滑的形式出现,仅仅是由于平均过程的存在。在微观的量子层面,物质波动异常,物理学术语叫量子涨落。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宏观的量子涨落?你的电视机为什么没有土崩瓦解?天空中的鸟儿为什么没有空中解体?难道量子的随机波动不对宏观产生效应了吗?这是量子平均造成的。微观上的涨落在宏观上被平均掉了,所以我们看不到宏观上的随机涨落和波动。这个被平均掉的过程,就是我们看不到在微观层面上种种奇异之处。微观和整体的组分虽然相同,但呈现出的效应则全然不同。

宇宙基础知识(1)

宇宙基础知识(1) 胡经国 《宇宙基础知识》全文目录 一、前言 二、宇宙的基本概念 三、宇宙的组成与结构 四、宇宙的年龄 五、宇宙大爆炸起源概说 六、宇宙大爆炸学说 七、大爆炸宇宙模型 八、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论据 九、宇宙有中心吗? 十、宇宙大爆炸学说评价 十一、十大可能外星生命发源地 下面是正文 一、前言 1、关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的报道 据《每日邮报》2010年报道,欧洲科学家利用“普朗克”天文望远镜完成了首张全天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该图成功地捕捉到了宇宙大爆炸起源的遗留痕迹,对于宇宙起源和演化过程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又称3K背景辐射,是一种充满整个宇宙的电磁辐射,是宇宙大爆炸产生的残余电磁辐射。其特征与绝对温标2.725K的黑体电磁辐射相同;其频率属于微波范围。 绝对温标亦称开氏温标,用符号K表示。它也是一种热力学温标。该温标规定:摄氏零下273.15℃,为绝对温标的零点,称为绝对零点或绝对零度。其分度法与摄氏温标相同,即绝对温标上相差1K时,摄氏温标上相差1℃;所不同的只是,绝对温标上水的冰点定为273.15K,沸点定为373.15K。绝对零度等于零下273.15℃,约等于零下273℃。

上述历时6个月完成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全景展示了孕育人类的银河系的现状,同时提供了宇宙形成之初的珍贵信息。图像上遍布于整个银河的宇宙尘埃网络,是正在形成或已经开始其生命历程的新星的摇篮。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为人类勾画出一张137亿年前大爆炸后新生宇宙的蓝图。图片上颜色的深浅变化代表了温度和密度的细微差别。从某种程度上说,恰恰是这些细微差别,使最初的宇宙的某些区域密度加大,最终演化成为今天的各大星系。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覆盖整个宇宙。但是,在这张图像上,许多部分都被银河掩盖了。科学家将通过精密的数据分析,剥离出全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信息,并希望能够从中得出大爆炸后宇宙膨胀的详细过程。 2、“普朗克”天文望远镜 2009年5月14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欧洲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发射升空。格林尼治时间14日13时12分(北京时间14日21时12分),欧洲阿丽亚娜5-ECA型火箭携带欧洲航天局两颗科学探测卫星“赫歇尔”和“普朗克”,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普朗克”科学探测卫星是以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的。它携带了一系列敏锐度极高的仪器,能够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深入探测。“普朗克”探测器主要用于对宇宙辐射进行观测。“普朗克”的个头比“赫歇尔”小了许多,高度只有1.5米。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作为大爆炸的“余烬”,微波背景辐射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宇宙空间。因此,“普朗克”的探测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早期宇宙的形成和物质起源的奥秘。 马克斯·普朗克教授,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普朗克的伟大成就,在于创立了量子理论。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从此,结束了经典物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3、本文作者的话 关于首张全天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的报道,激发了作者作为一个地球科学普及最忠实的志愿者的写作灵感。试图编写一篇简要介绍若干宇宙基本知识的科普文章,以此作为读者朋友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宇宙基本知识的入门和第一步阶梯。此举,但愿能够引起读者朋友们的兴趣,获得读者朋友的喜欢和指教。 二、宇宙的基本概念 1、宇宙的概念 宇宙(Universe)是指由空间和时间及其中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是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中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和在时间

宇宙的知识

宇宙的知识 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 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对于这一体系的整体解释构成了宇宙论。二十世纪以来,根据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建立了关于宇宙的科学理论,称为宇宙学。 根据相对论,信息的传播速度有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发生宇宙爆炸的情况下,时空连续系统中我们将只能收到一小部分区域的信息,其他部分的信息将永远无法传播到我们的区域。可以被我们观测到的时空部分称为“可观测宇宙”、“可见宇宙”或“我们的宇宙”。应该强调的是,这是由于时空本身的结构造成的,与我们所用的观测设备没有关系。 宇宙大约是由5%的普通物质,25%的暗物质和70%的暗能量构成 宇宙的历史: 现代物理宇宙学一般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即约137.3亿(±1%)年前由 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状态膨胀而来。对于大爆炸以前的宇宙,目前只有一些猜测性的理论。而最新的研究则认为宇宙年龄为156亿年[2],但是这个说法 还未得到公认[3]。对于大爆炸以后的宇宙,则可以用较成熟的理论加以描述。 一种典型的理论是: ?10-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10-35秒:宇宙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构成,强相互作用、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开。 ?10-5秒:电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电子和中微子,温度约1000亿度。 ?10秒: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氘、氦等原子核,温度30亿度。 ?35分钟:形成原子核的过程停止,温度3亿度。 ?30万年: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为原子。物质和辐射脱耦,大爆炸辐射的残余成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辐射。 ?4亿年:第一批恒星形成。 ?20亿年:星系形成。 ?50亿年:太阳系形成。 目前宇宙还在继续膨胀之中,这在观测上为哈勃定律所概括。 宇宙的大小: 目前关于宇宙是否无限的问题还有争议。如果整个宇宙的空间部分是有限的,那么可以用一个距离来表示。对于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来说,这就是三维空间的曲率半径。但是,即使宇宙整体是无限的,宇宙的可观测部分仍是有限的:由于 相对论限定了光速为宇宙中信息传播的最高速度,如果一个光子从大爆炸开始传播,到今天传播的固有距离为93亿光年,由于宇宙在膨胀,相应的共动距离约 为其3倍,具体数值与宇宙学参数有关,这一距离称为今天宇宙的粒子视界。 另一个在物理学数量级估计中常用来表示宇宙大小的距离称为哈勃距离,是 哈柏常数的倒数乘以光速,其数值约为1.29 x 1028厘米,也恰为93亿光年。 科普和科技书籍中所说的宇宙的大小常指这个数值。哈柏距离可以理解为四维时空的曲率半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人们不倦探索的问题。古希腊人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人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人们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人们自然会问,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对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多年来,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P.I.Mendeleev)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才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曲折的人生,敏锐的洞察力 1834年,门捷列夫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玻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校长,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了,不仅没有经济收入还要花销医疗费,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他13岁时,父亲患肺结核而病逝。但意志坚强的母亲不管生活多么困难,仍然坚持送他上学。门捷列夫很快就表现出了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但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成绩不算很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中学时,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学毕业后,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大学,他母亲变卖了工厂,经过2千多公里的艰难跋涉,把他送到了莫斯科,但莫斯科大学拒绝了他的入学要求。母亲又和他来到首都彼得堡,但他还是没有能够进入彼得堡大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这样他只好又改变志愿,在父亲同学的帮助下,进入了彼得堡中央师范学院。在安排妥当小儿子的前途之后,这位伟大的母亲就去世了。门捷列夫没有辜负母亲的厚望,他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由于超负荷的学习,他的身体状况出了一些问题。大学毕业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只好离开气候恶劣的彼得堡,先后到过几个地方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初,他以突出的成绩获得了彼得堡大学副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2岁。 1859年,他去法国和德国读化学研究生。在那里,他和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1811--1899)一起工作。在两年的学习里,他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结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在求学期间,他有幸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U1]。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很大启迪,他后来谈到,“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Cannizzaro,1826—1910)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

04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1 星系集团 第四章宇宙的大尺度结构1 2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3星系的演化 (Chapter 24)

本章的教学目标 l掌握星系成团的层次性 l了解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情况l掌握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特征 l了解星系的演化*

§4.1 星系集团 Galaxies are not distributed uniformly throughout space --most are evidently held together by gravity due to dark matter between the galaxies. Systems of galaxies Binary galaxies(双重星系) Multiple galaxies(多重星系) Groups of galaxies(星系群) Clusters of galaxies(星系团) Superclusters of galaxies(超星系团) The larger a given system, the less its density exceeds the mean density of the Universe.

1. The Local Group(本星系群) The galaxy cluster includes the Milky Way galaxy, with size of ~1.2 Mpc. There are at least 40 galaxies in the Local Group, three of them are spirals, four irregulars and more than 20 ellipticals. The Milky Way galaxy and Andromeda (M31) are the largest members, and most of the smaller galaxies are gravitationally bound to one or the other of them.

《易经》的基本结构原理

《易经》的基本结构原理 你只有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才会知道,我们在对《易经》理解、认识的轨道上偏离了多远,我们跌入了多么深的一个哲学误区。你也才会知道,哲学家在欺骗我们的同时,也欺骗了他们自己。这可怕的权威黑洞阿,正吞噬着原本无尚科学的中国民族文化之根........ A.《易经》的基本结构:一:形体图结构关系:1:上经八卦图,或叫正旋八卦图。2:下经八卦图,或叫反旋八卦图。3:六十四卦方阵,或叫《玄龟图》。4:先天卦,或叫伏羲八卦图。5:后天卦,或叫文王八卦图。6:错位二十四卦图。7:阴阳四十八卦图。或叫十六分野。二:数理图结构关系:1:河图,或叫纵横坐标系统,或叫七十二侯分解。2:洛书,或叫对角斜线关系,或叫作用点积数。三:基本程序结构:由形体图和数理图相互作用,链式反应,形成互为一体的逻辑关系,建立宇宙最基本的最本质的程序。我将此程序命名为“宇宙程序”,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学说为《宇宙程序学》。 B.对《连山》与《归藏》关系的简述:《道德经》、《周易》对《连山》和《归藏》都作过相应的简述,甚至,在《佛经》中亦可以找到对《连山》、《归藏》解释的烙印。然,于今天的易学界中,对《连山》、《归藏》的解释虽多,除

对其产生的历史时间的研究尚待考证外,余者无一正确。尤其对《连山》、《归藏》的名词解释,更是大相径庭。《连山》、《归藏》虽然在程序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说明白了,也好简单。所谓《连山》,它实际上是后天卦的排列关系解述,所谓《归藏》,它实际上是先天卦的排列关系解述。如图: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离坤巽兑艮震乾坎从上图,你会发现,如果我们在上排从“离”开始逆数,每三个卦作一个作用点记录,它就形成后天卦的排列,所以,后天卦的排列是以“归藏”为体,以“连山”为用;如果我们在下排从“乾”卦开始顺数,每五个卦作一个作用点记录,它就形成了先天卦的排列,所以,先天卦是以“连山”为体,以“归藏”为用。为什么要用三和五呢(阴阳取六和十,对人体而言,取五藏生数,取六腑成数)?这是程序的要求来决定的。通过上面的简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文王布后天八卦,伏羲布先天八卦的传说,是后人借古人之名以壮行色。当然啦,其中的“连”、“归”大有讲究(另文阐述),这里只是为了说明这两个图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的事实是不可质疑的, 它们应该在周朝以前就同时存在。否则,周朝的文人们也写不出《周易》的法典文书。也就是说,我所命名的“宇宙程序”——《易经》本源文化程序在周朝以前,或者说在殷、商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发现、挖掘并整理出来。它是华夏

宇宙的基本结构知识点梳理

宇宙的基本结构 1、地月系 (一)地球:是一颗直径约为12756km 、质量约为6.0*1024 kg 的行星,以约30km/s 的平均速率绕太阳高速旋转。 ⑴地球球形的证明: ①船只出海时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完全消失在地球的弧线下方。 ②人们向南旅行和向北旅行时所见的星空是不同的 ③月食时观察到地球投到月球上的影子,正好符合地球与月球两者都是球状时所预期的形状 ④1519至152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实践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⑤现代,外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⑵北极星附近的星星经长时间曝光摄得的照片说明什么? 由于地球的自转,星星在天极附近画出美丽的弧线 每隔1h 或15min 观察一次星星。看到星星和月球一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不同的星星彼此相对位置不变而成群地穿越天空,而北极星几乎不动,它周围附近的星星环绕着它做圆周运动。 (二)月球:月球走径约为3476km ,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平均密度几乎和地球地壳的密度相等。 1609年伽俐略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⑴从地球上看,我们总是看到同样的一些月海,因此我们推断月球总是以同一个面来对着地球。 ⑵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潮汐 ①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月球对地球同同部分施加不同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②潮汐: A 点是离地球最近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 大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于是水流向A 点,形成高潮。B 点 是离月球最远的点。在这一点上,月球对地表水的引力要小于它对地球其他部位的引力,加上地球本身的运动,水被抛在其后,这些被抛在身后的水形成另一个高潮。C 点和D 点为两个低潮点。 *⑶月球的成因:碰撞论的假说 2、恒星和行星 (一)太阳系 ⑴太阳:太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106 km ,总质量约为 2*1030 kg 。太阳的能源为:内部的热核反应(轻核聚变) ⑵太阳系的结构: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几乎在同一平面内绕太阳公转。距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大。 B CD

宇宙学 大尺度结构

第四章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11 星系集团 2星系间的相互作用 3星系的演化 (Chapter 24) 1

本章的教学目标 z掌握星系成团的层次性 z了解星系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情况z掌握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特征 z了解星系的演化*

§4.1 星系集团 Galaxies are not distributed uniformly throughout space -- most are evidently held together by gravity due to dark matter between the galaxies. matter between the galaxies Systems of galaxies Binary galaxies(双重星系) Binary galaxies(双重星系 Multiple galaxies(多重星系) Groups of galaxies(星系群) p g群 Clusters of galaxies(星系团) Superclusters of galaxies(超星系团) The larger a given system, the less its density exceeds the mean density of the Universe.

1. The Local Group(本星系群) The galaxy cluster includes the Milky Way galaxy, with size of ~1.2 Mpc. Th l40l i i h There are at least 40 galaxies in the Local Group, three of them are spirals, four irregulars and more than 20 ellipticals. The Milky Way galaxy and Andromeda (M31) are the largest Th Milk W l d A d d(M31)th l t members, and most of the smaller galaxies are gravitationally bound to one or the other of them. bound to one or the other of the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