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_______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认识: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完成基础训练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

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施并进。”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提出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

说,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材料2:秦朝的徭役繁重,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几种,还有族诛、连坐等刑罚。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以安民为本的方针,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的新收获: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出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分别采用的是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的治国思想?这些治国方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学(教)后记】

(记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至第十二课》知识点总结 元谋人: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生产生活情况是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发现意义: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体形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到人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还会打制粗糙的器和木棒作为工具石。。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生活着山顶洞人,他们的体形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生活情况1、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2、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相互交换生活用品3、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地,

第三课、华夏之祖 涿鹿之战: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双方: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联合与蚩尤大战 地点:涿鹿结果:蚩尤战败 影响: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汉族)黄帝————人文初祖: 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衣食住行奠定基础 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 后世称黄帝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尧舜禹的禅让: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同甘共苦 禅让:这种推举部落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制 原始社会的终结: 原因: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私有财产更多了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西晋建立后,统治阶层统治腐朽,奢侈腐化之风盛行,虽然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任务,但是,社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当然,在这部分内容的讲述中,教师需要指出在民族之间存在矛盾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本课突破点 【西晋的建立】 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但其统治时间非常短暂。本课课题中“西晋的短暂统一”,需要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既要理解其统一的重要作用,也要寻找到西晋灭亡的社会背景。

司马家族与西晋的建立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司马家族在三国鼎立到西晋建立过程中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把握三国鼎立、西晋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发展脉络。 西晋的社会状况部分的讲述,教材的处理看似简单,实则层次清晰、生动有趣。从西晋王室和大臣的出身、西晋王朝的统治政策中,分析了西晋统治阶层的问题。从西晋大臣之间“斗富”的案例展现出“唯钱是图”的社会现状。同时,教材的材料研读部分精心选取的《钱神论》,生动地描写了西晋社会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其中对于“孔方兄”一词由来的介绍,都为学生了解西晋社会状况打开了一扇窗。当然,虽然此段材料内容简单,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水平,仍有部分内容需要教师精心引导。 以上两个部分虽然不可能完全展示出西晋的社会状况,但教师可以将以上内容从统治阶层出身、统治政策、社会氛围等方面进行精心梳理,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社会状况之下隐藏的统治危机,为之后两个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八王之乱是指此后司马家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 年,最终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这场战乱对统治造成了严重破坏,被认为是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其中,对于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的关系的理解,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他朝代也有过类似的叛乱,而西晋却在叛乱中亡国了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西晋统治内、外状况两个角度分析原因。一方面,西晋建国不久即出现了此次叛乱,教材中对于其对政治、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影响有细致地描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是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我们可以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汉朝的历史,思考匈奴主要活动在哪些地区,从而过渡至下一子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从教材结构看,本部分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幅地图,即《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两个阶段,即北方游牧民族原本的生活状况和内迁后的生活状况;三个问题,即内迁的过程、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和内迁的影响。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围绕着以上三个角度展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晋的治国方略,分析八王之乱的原因;识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影响;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大交融方面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历史上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解,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难点:西晋发生内乱的原因。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从东汉末年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最后我们分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并得出结论,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西晋)对,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又是为什么呢?魏晋时期,除汉族外,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他们从何而来?又做了什么?学了本课内容你们就知道了。 【内容探究】 一、西晋的建立 师: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长久,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师: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师:阅读课本第85页第一、二段的内容,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 生: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师:画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图吗。 生:三国建立:魏、蜀、吴三国灭亡:蜀、魏、吴西晋统一全国。时间:220—280年。 师:西晋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西晋的统治却很短暂,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阅读教材第85页“相关史事”中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 师:西晋初年,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长期分裂动荡后重归统一。根据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传统理念,这次的统一和安定应该是长期的。因此晋国上自皇帝宰相,下至平民平姓,都天真地认为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到来,谁都相信明天会更好,谁也不去为未来担心。因为没有忧患意识,臣民对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编制:韦平佳审批: 班级:姓名:第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知道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2、思考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汉武帝。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亡教训,, , 。 2.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 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3.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2)接受的建议,“, ”。把 ________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以为主要教 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4.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是从时期的帝开始的。 5.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统治时。 6.年,建立东汉,定都,他在位时,社会安定,经济 状况明显好转,史称。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景之治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措施:奖励________、提倡_______、重视___________ 结果:出现了 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大一统政治:削弱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太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教师寄语】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是良训。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史实,识记《史记》的作者、体例、叙史范 围及史学价 值和文学价值,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2、能够分析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价值。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好心有好报”……你知道这些说法都与佛教有关吗?佛教在哪个国家产生?它又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它为什么很快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它对中国文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创始人是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中的“八仙”是源于道教的故事吗?道教与佛教的主张是否一样?带着好奇,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 宗教 佛教起源于_____,_______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艺术: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学:司马迁的《史记》 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基础知识 三、 基本教义: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幸福 道教兴起 兴起:______时期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 佛教东来 体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史范围:从______ 到_______时期的历史 价值: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又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合作探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1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评价汉武帝,理解大一统局面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汉武帝面临的危机”“推恩令妙在何处”等问题,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汉武帝的统治政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资料;汉武帝的相关影像资料;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汉武帝当政时,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感知理解 一、“推恩令”的实施 1.汉武帝大一统的背景。 引导:说到汉武帝,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收看过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 “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3)过渡:通过颁布“推恩令”,汉武帝重重地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但这却招来诸侯王门下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从自身角度出发,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这种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的局面对中央集权造成很坏的影响。为此,汉武帝希望在全国只推崇一派的思想主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设问:怎么实现国家一统于皇帝呢?董仲舒给汉武帝出了一条妙计——“罢黜百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能力目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键入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知识建构: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②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 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 “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课】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一一《汉书?主父 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内容作用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③从事农业生产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 1 页 共 3 页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归纳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荣的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知道苏轼、 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其词风的特点;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 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通过读宋 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总第课时) 设计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 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全面阅读教材,标准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67—68页“文景之治”一目,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68—69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考: (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69—70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 1 2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文景之治是指谁统治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文帝、景帝 D. 景帝 2、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 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 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 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 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 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 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 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二课

中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编号:)备课组长签字:蹲点领导签字:班级:小组:学生姓名:完成情况: 教师复备栏课题: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课型:新授课设计人:知 识 链 接:学习 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重点: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难点:行省制度 一、导学: 二、独学:【知识梳理】 1. 蒙古族生活在北方__________上,________统一蒙古。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 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建立蒙古国。 2.__________年__________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_________即今__________。 3.元世祖的政绩: (1)元朝建立: _____年,_________定国号为元,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 (2)农业方面: a、重视发展______,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____________做牧场。 b、治理_________、推广________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3)运输方面: a、令人开凿________ 河和________河,粮船可以从_______-直通到_________; b、开辟了规模空前的__________,粮食运输逐步以________为主。 (4)行省制度: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简称“行省”。 我国______________的设立,始于_________。元政府加强对________的管辖,________成为元朝正式的 行政区;还加强对____________的管辖。 4.元朝商业繁荣,___________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 时来华,他的《》描述了大都 的繁华景象。 6.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_________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边疆各族包括 _________,大量迁入_____、______,同__________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_______、_______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_______人、__________ 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 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组合作、自我展示 1、书本P67动脑筋蒙古12世纪“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残杀” 反映了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⑴. 适中的干戈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该诗的作者是谁? (2)那一句体现的作者的崇高气节?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3)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我们在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同时,应如何正确看待南宋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元世祖发展经济措施和加强有效统治的政治措施有哪些? 4、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评学 1、“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2、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 3、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唐代 B.元朝 C.清朝 D.新中国成立后 2、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3、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隋-西晋-秦-元 B.西晋-隋-元-秦C.秦-隋-西晋-元 D.秦-西晋-隋-元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5、一位生活在元朝大都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到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盐铁官营、专卖;铸造五铢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渠道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条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百家争鸣”,对孔子已经有所了解,本课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 【教具】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 播放《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秦时明月汉时关,滚滚黄河蓝蓝天。壮士铁马将军剑,旌旗半卷出长安…… 同学们,当你看英雄的电影、听英雄的故事时,一定会为这些英雄的壮举而倾倒吧!你

是否豪情满怀,也想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呢?那么,今天就让你们穿越时空,做一回大汉天子,体会一下大汉天子的智慧、雄心和威严。 通过汉武帝的几个烦恼,来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和作用。 烦恼一:(教师出示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骑,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造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二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已经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削弱梁王的势力。 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来削弱梁王为代表的诸侯王的势力呢? 政治方面: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教师通过课件中的图讲解什么是“推恩令”。 小组合作探究:“推恩令”妙在哪儿? 结论:通过“推恩”这种相对缓和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 小侯国,侯国不再属于王国管理,而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培养起了侯国的忠诚。 烦恼二:(教师口述) 当时京城的有些官员和皇族时不时地干些违法犯纪的事情,封国势力的削弱使郡国的实 力逐渐增强,这些都使汉武帝不安起来。 想一想:怎样才能了解官员和皇族的动向,使他们忠于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下瞒上呢? 学生回答:可以派遣官吏监督官员和皇族。 教师展开讲解刺史制度: A.含义: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B.展示《汉代刺史制度图》,明白刺史权力很大,他有权监察郡国长官,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地主豪强。 烦恼三:(4位同学上台表演,分别代表道家、法家、儒家和汉武帝) 道家代表:陛下万岁!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附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堂导入: 1、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 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政策: 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文景之治 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措施: 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 ②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 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3、光武中兴是_________在位时的局面。 4、东汉衰落 5、东汉瓦解 合作探究: 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 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精讲点拨: 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卷 一、选择题 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2年B公元202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206年 2、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是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实行“马上治天下” C采取高度集权措施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吸取秦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 4、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出现于() A孔子创办私学时秦朝统一后C汉武帝时期D隋朝 5、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 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 6、西汉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是在() A汉高祖在位时B文帝、景帝在位时 C汉武帝在位时D汉元帝在位时 7、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约是在()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始皇时期D汉武帝时期

1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 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突出的积极作用是() A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B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C巩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D限制了其他多种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10、建议汉武帝允许诸王分封地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的是() A董仲舒B主父偃C张汤D李斯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引文说明西汉初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 (2)引文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 (3)汉初统治者实行这样的政策主要是吸取了什么教训? (4)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定及以后几位皇帝的努力,汉初形成了一个治世局面是什么? 12、阅读材料: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请回答:(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4)两则材料反映了西汉在哪两个方面完成了大一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