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根据短文内容进行问题回答。

(1)导语:

高考语文是每年以高度聚焦、标准化和世界化的形式进行的,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严苛的要求。此次月考试题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

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和考点,并提供参考答案,以便同学们进行有效

备考。

题目一:短文阅读

在不久前的某次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以下一篇诗歌鉴赏题,请

根据给出的诗歌内容,回答后续问题。

诗歌内容:

寒日初兴云淡风轻,大地尚无尘紧清。白翳薄迷悠则举,岁华顷刻

改容颜。

问:根据诗意,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通过描绘清晨的景象,表现了大地初尘未起,天空宁静明净,充满了宁静与美好的情感。

题目二:阅读理解

以下是一篇社论文章,文章中针对当前教育改革问题探讨了相应的

解决方案,请阅读完文章后回答后续问题。

文章内容:

随着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我们认为,要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开设更多的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更加灵活的选修课制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

择研究方向。

3.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地实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

职业和社会。

问:根据文章,作者认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什么?请简

要陈述。

答案:根据文章,作者认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文章提出了要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开设

实践课程,建立灵活的选修课制度,鼓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等措施,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职业社会的了解能力。

第二部分:作文题

现在,请你根据以下作文题进行作文创作。注意作文答案需准确回

答题目要求,并符合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

题目:自由发挥的作文。

要求:自由发挥,以“成长”为主题,自选题材,自拟标题。作文题

目需寓意深远,引人思考。

答案:(以下是一篇关于成长的作文,题目为“蜕变的旅程”)

蜕变的旅程

成长是一段漫长而又精彩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成长着,经历

了疼痛、坎坷,也经历了欢笑、成功。而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最真

实的自己。

人生就像蝴蝶的蜕变,从一个不起眼的幼虫,经过阵阵疼痛和挣扎,最终变成一个美丽自由的蝴蝶。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

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这些挑战和困难,就像是蜕变的过程。只有经历

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下去。有的人在一开始就选择逃避,他们害怕疼痛,害怕失败。但是,我们

要坚信,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幸福;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更加珍惜成功的味道。所以,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要勇敢地面对

自己,不能轻易放弃。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路上迷茫过,也会有许多困惑和疑问。但是我

们要明白,成长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一次的蜕变,都是我们变得更

加了解自己的机会。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蜕变的旅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人,他们将对我们的成长起到重

要的影响。他们会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每一个阶段,给予我们关怀和鼓励。我们要感激他们的付出,并学会珍惜他们。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揣着一颗勇敢的心,踏上成长的旅程,

就一定能够蜕变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展翅飞翔,用实

际行动诠释出自己的成长之美。

第三部分:答案总结

本文以高考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为题,按照阅读理解和作文题两个

部分内容回答。其中,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短文阅读和阅读理解题两个

小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题的解题能力;作文题部分

要求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自由发挥,以“成长”为主题进行作文创作。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理解和作文题的综合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

生的语文水平和应试能力,为高考语文的顺利备考提供有益的参考和

指导。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勤加练习,为自己的高考努力奋斗。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

2024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4年高三年级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过,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而人的本质是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这种社会性相适应,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一方面,人类追求富裕的活动总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文明成果的前提下进行。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理念,有“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箴言。另一方面,人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总需要凭借一定的中介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而,无论是处理古与今,还是人文与自然,或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中介,从本质上说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课题,前人没有实现过,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没有达到过。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一是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与立足点,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协调发展,为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合理的生存环境和条件。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高度综合协调的发展状态,其中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基础,以民主政治与生态环境为必要保障。三是共同富裕高度契合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核心理念是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共同富裕的内涵由显形层、保障层与核心层三个层次构成:显形层是不但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扎实推进,逐步实现;保障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五位体的高度协调发展;核心层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三个层次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着我国共同富裕内涵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完整性,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属性。 (摘编自顾伯冲《共同富裕的文化基因及当代实践》) 材料二: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少数人富裕而多数人贫穷的社会是两极分化的社会,两极分化的社会是不公平不正义的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共同富裕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伦理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在社会财富、益处的分配过程中既要顾及公平又要关注正义进而达到均衡、适宜状态的价值尺度,要求每一个公民在财富和益处的分配上都能被一视同仁、得所当得。

湖南省长沙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长沙市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八)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的一段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左传》中晏婴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他们还把“和”“同”相异的观点应用到政治方面。史伯论周的弊病和衰亡的原因时,强调“去和而取同”是周衰亡的原因。晏子强调要实行和政:“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无干,民无争心。”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他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做事须“允执其中”,“中”即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卷(六)语文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六)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 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析-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文 本试卷共 10页,时量 150分钟,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

2023年上海市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要求:选择5空填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杜甫在《蜀相》中描绘诸葛武侯祠春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由“木受绳”与“金就砺”引出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塑造了周瑜“__________”的儒将形象。 2.按要求选择。(5分) (1)近日,电影纪录片《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连续登陆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电影节,收到不俗的评价,青春版《牡丹亭》也再次引起广泛热议,迎来了古老昆曲艺术的华丽回归。对于这一现象可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2分) A.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B.天地有至情不朽,精神共一剧长青。 C.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D.风管似从天外落,霓裳聊当月中看。 (2)某大学汉服社要招纳新社员,社长拟定了一则招新广告,准备发布在学校公众号上,社员们看见后纷纷提出修改建议,下列建议中不合适的一项是()。(3分)汉服社招新 你想穿着汉服在课堂上学习吗? 你想穿着汉服穿行在春夏秋冬的校园吗? 你想穿着汉服参加文艺展演吗? …… 我们的理念就是“校园生活汉服化” 快来加入我们吧! 报名请联系工学院2024晶基地班陈明同学 A.号召性语言可化用古诗句,体现汉服社的文化追求。 B.需要添加报名时间、报名地点、联系电话和落款等。 C.删去“校园生活汉服化”,突出体验,不需要理念。 D.要增加精彩的汉服社活动照片,而且要不同场景的。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纯文学”之辩 ①我们可以根据某些独特的形式概括什么是“律诗",什么是“十四行诗,但我们却无法清晰地界定“纯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人们毋宁坦白地承认,“纯文学”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念。 ②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纯文学”这个概念开始露面。相对于古典现实主义的叙事成规,相对于再现社会、历史画卷的传统,人们提出了另一种文学理想。人们设想存在另一种“纯粹”的文学,这种文学更加关注语言与形式自身的意义,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因而也就更像真正的“文学”。进入九十年代,历史将另一批概念推到了“纯文学”的对面。市场体系、商品和利润带动了大众文化的洪流。许多人觉得,如果不愿意立即沉没,文学就必须改弦易辙。这时,“纯文学”是对于大众文化的一种抵抗。“纯文学”的概念被设想为一面不倒的旗帜。这一面旗帜必须挡住市侩哲学的侵蚀而坚守一个美学的空间。这个概念的出现带来对触目可见的文学现状的反思与批判。这时,空洞的理念显示了出其不意的力量。

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做语文试题对语文考试的备考作用可不少的,多做语文试题将能提高我们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月考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

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10月高三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运用“,”两句表达自己礼待贤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2)有同学因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你将用《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劝慰他不要沉溺于过去,应勇敢地面向未来。 (3)同是写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山的原因总结为“▲”。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芙蓉,想送给爱人,但因分隔两地,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的《客至》中,从“______,______”两句中能够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 (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和比喻手法对秦统治者搜刮民膏、挥霍无度的做法进行了抨击。 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⑴《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天”是人的初始,所以“▲ ”没有不呼上天的;父母是人的根本,所以“▲ ” 没有不叫父母的。 (2)《拟行路难》中“▲ ,▲ ”两句,写鲍照借酒浇愁、长歌当哭的悲愤之情,表达诗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主要原因是“▲ ”,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 ”,不要被当时辽国的威势胁迫。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间接称赞了公西华同时又指出其过分谦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珍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__”的结局。 名篇名句默写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运用“,”两句表达自己礼待贤士、求贤若渴的心情。 (2)有同学因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产生悲观失望心理,你将用《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劝慰他不要沉溺于过去,应勇敢地面向未来。 (3)同是写灭亡,贾谊在《过秦论》中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山的原因总结为“▲”。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弊在赂秦也)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句不得分。 江苏省高邮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10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解析) 第I卷(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做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做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 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来源:学科网]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距离银河系24亿光年外的一个盘状星系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爆炸喷射出的物质形成了极其狭窄、接近光速运动的喷流。这使它释放的能量如同一束激光,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照射出来,而我们的地球恰好在这个方向上。世界时2022年10月9日下午1点17分,这束闪光以伽马射线暴发(伽马暴)的形式造访了地球,便立刻被众多卫星和地面上的伽马射线天文台捕捉到。按照惯例,它被根据发现的日期和类型命名:伽马暴(GRB)2210009A(简称伽马暴09A)。但很快,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传遍了天文图:史上最亮伽马暴。 遍布宇宙的猛烈爆炸 伽马暴的发现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为了监视他国,美国陆续发射了Vela系列卫星,搭载了当时最先进的伽马射线探测器,用来检测核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闪光。1967年7月2日,Vela系列2号和3号卫星探测到了不同于任何已知核武器爆炸的伽马射线闪光。然而,根据它们粗略的定位信息,研究团队排除了这些闪光起源于人造物体或者太阳活动的可能性。 这些发现在1973年以“对宇宙起源的伽马射线暴发的观测”为题,发表在学术刊物《天体物理期刊》上。从那时起,人类才广泛知晓了宇宙中存在着这样剧烈的神秘爆炸事件。1991年起,美国的康普顿伽马射线空间天文台陆续发现了2700余例伽马暴。它们几乎均匀地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而不是集中分布在银河这条窄带上。因此天文学家们马上达成了共识:伽马暴起源于银河系外的宇宙深处。在知晓伽马暴起源于极遥远的距离后,根据它们观测到的亮度,科学家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些伽马暴释放的能量惊人的巨大,甚至比整个银河系一年通过辐射释放的能量还要大。所以伽马暴又被称为“自宇宙大爆炸以来全宇宙最猛烈的爆炸现象”。 自伽马暴被发现起,科学家们就在猜测究竟是什么在宇宙各处引发这样猛烈的爆炸。很快,五花八门的理论猜想就充斥着各种学术期刊。大浪淘沙之下,有两个猜想逐渐成为大家广泛接受的伽马暴理论:塌缩星和中子星合并。现在的天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试题带答案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试题带答案 做语文试题将会对我们的语文考试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要多做一些语文试题提高并且做题速度。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三语文月考考试试题带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语文月考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旧时,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好贵古贱今。凡今人做了什么好事,这些人总觉得无论这事做得如何好,但比之古人,总要差一点,古人所做的事,一定更好,或做得更好。如果今人做了什么坏事,这些人便借题发挥,用“世风不古,人心日下”等滥套,将令人骂得“狗血淋头”。 在旧时,除了些庙堂颂圣的作品外,在私家著作里,很少看见称赞他自己时代的文章。王充《论衡•齐世》篇说“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王充看出了大部分人的错误,所以他在他自已的书里有《宣汉》篇。在这篇里,王充指出,汉朝的文治武功,都超越前古。 在旧时,大部分人所以都贵古贱今者,其原因有两点可说。就第一点说,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今”是一个人之“所见世”,“古”是一个人之“所闻世”。大部分人本来都是“贵所闻而贱所见”,所以他们亦是贵古而贱今。就第二点说,中国旧时的社会,是农业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里,人所注意的事情,如四时之变化,五谷之种植收获等,大部分都是循环的,人靠经验即可以知之、治之。农业社会的人,特别“尊高年”。高年是有经验的人。青年人有什么不了解或不能应付的事,即请教于高年。高年凭他的经验,可以教训青年,而这些教训,大致都是不错的。在这种情形下,人对于“古”即不知不觉地起了一种尊敬之心。但在工业社会,新的事情时常发生。而其新又不只是个体上的新,而是种类上的新。对于人所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3题 “家国”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伦道德的基本场域,家国情怀则是儒家伦理的重要特质。阳明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既可以表征为宏大的圣人志向,也可以是个体人格所展现的儒者气象。阳明诗歌以“言志”为重要创作导向,流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其理想在于:一者,以诗言志;二者,以圣人之道治世。 在阳明的“居夷诗”中,家国情怀正是其诗歌创作的核心主题。《龙冈漫兴五首》中写道:“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阳明被贬龙场的心境是复杂的,而谪居龙场时的心态则显得坦然许多。“未忘忧”中的“忧”显然是指家国天下之忧,以“官卑得自由”为喜则说明他期待儒家“乐以忘忧”的境界。虽然个人的心态、心境可以调适,但家国情怀与“乐以忘忧”的人生境界并不对立,相反,阳明是以诗歌的方式证合圣人之道,以及儒者之志的恒久价值。 以儒家的价值追求审视,个体无论“穷”抑或“达”,都应该调适心态,修养身心,彰显自身的价值。阳明的诗歌正蕴藏着这样的诗学品格。《庐陵诗六首》中写道:“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载培。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尽管此时的阳明处境艰难,却仍然心系“家国天下”,字里行间可窥见他作为儒者所秉持的气节操守。 在《立春》一诗中,阳明的家国情怀同样有所流露:“荒村乱后耕牛绝,城郭春来见土牛。家业苟存乡井恋,风尘先幸甲兵休。未能布德惭时令,聊复题诗写我忧。为报胡雏须远塞,暂时边将驻南州。”阳明身居“南州”而胸怀天下,该诗充满了诗人的关切和忧虑。“滁州诗”《林间睡起》中写道:“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闲愧俸钱。”在看似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中,诗人仍然胸怀儒者之志,以及为“家国天下”奉献的理想与抱负。 如果说家国情怀是儒者的气象,显得宏大而辽阔,那么济世情感则为儒者的个体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诗人对百姓人伦、日用的关切。济世是彰显儒家思想伦理底色的特质之一,是儒者德性修养与实践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诗歌与思想

湖南省长沙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长沙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已成成语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由恩格斯在《致玛·哈克纳斯》中首次提出的: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认为《城市姑娘》还不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作者对其中人物在消极被动方面的描绘,虽说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故事情节发生在一八八七年左右,当时工人运动己在蓬勃发展,而《城市姑娘》却把当时工人阶级描写成一群消极被动的、等待“来自上面”恩施的人,这就不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环境不够典型。环境是“环绕着书中人物而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既不是典型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是典型的了。恩格斯与人为善,话往往说得很委婉,在肯定她的人物够典型之前加上一句“在他们的限度之内”。这封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看作是现实主义的主要因素。典型既然这样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双方都因此获得一个新的更明确的涵义,就是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推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也正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一八一六——一八四八年的历史发展中一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最能说明典型须符合历史发展真实情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答复拉萨尔的两封信。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指责拉萨尔所谓“革命悲剧”《佛朗茨·封·济金根》里把一个已没落而仍力图维护特权的封建骑士,写成一个要求宗教自由和民族统一的新兴资产阶级代言人,向罗马教廷和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拉萨尔没有看到当时革命势力是阂泽尔所领导的农民和城市平民。他这个机会主义者竟歪曲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情况和趋势。更荒谬的是他把十七世纪的德国封建骑士的内讧的失败说成是“革命悲剧”,而且认为后来的法国革命和一八四八年的欧洲各国革命的失败也都是复演那次骑士内讧的悲剧,并预言将来的革命也会复演那次悲剧,理由是革命者“目的无限而手段有限”,不得不耍“外交手腕”进行欺骗。这就不但根本否定了革命,也否定了历史发展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甚至扬言农民起义

湖南省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湖南省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谢赫提出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成为指导中国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其中对“随类赋彩”,理论家、画家有不同理解,但把“类”字解释为“物象的固有色”者,使“随类赋彩”成了幼稚的、简单的色彩赋色方法;把“类”字解释为“类型”“类似”者,让“随类赋彩”成为当今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经典训条。也有学者在解释“随类赋彩”时模棱两可,含糊推诿过去。因此弄清其真正含义,既是对上千年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正本清源,也对当下中国绘画色彩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②我们对“随类赋彩”的理解要完整、客观。谢赫“六法”是一个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学原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其他“五法”是达到“气龄生动”的必要条件。 ③“气韵生动”指的是一幅画面给人的整体感觉,要感人、生动。“骨法用笔”即中国画笔法、线条的运用。它是表达画家思想、个性、意念的手段,不是客观事物的复制和翻版。“应物象形”以“骨法用笔”的线条为依托,筑就中国画的气色容貌。“经营位置”是指构图需要画家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来取舍、布局、调置。“传移模写”就是师法自然,自自然取得灵感。在“六法”指导思想下的“随类赋彩”作为一个完整而带有指导地位的法则被提出来之后,它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写实意义和描摹自然物象的外在色彩,更是主张画家主观意念与客观相结合,从属于“气韵生动”的一种表现方法。这样,中国绘画减弱了对自然色彩的依附,渐渐出现了从重彩到淡彩、浅绛直至水墨画的重墨轻色。 ④另外,古代中国画的颜料受当时生产技术和条件的局限及交通运输的不便,颜料的获取只能因陋就简。画家只能用简单的、接近的、类似于物象色彩的颜料去表现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物象色彩,有时找不到或调不出眼中所见到的色彩,只好凭主观情感去用色。这样就形成了主观意识很强的用色方法和原则,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画家的色彩理论。因此“随类赋彩”中的“类”字不能简单解释为“固有色”,而是含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意象色”,其真正含义即大家现在所认同的“随意赋彩”。 ⑤绘画艺术中最具感情因素的是色彩,艺术家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在色彩处理上不简单摹仿自然色彩,而是对自然色彩进行重新组合、调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