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中的地位和权限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中的地位和权限
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中的地位和权限

全球金融危机后,欧美等主要国家加快了金融监管改革步伐。在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明显加强。实际上,中央银行在履行

最后贷款人职能、实施货币政策、开展宏观审慎监管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中都扮演着金融稳定的重要角色。因此,强化中央银行监管权限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担负着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在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应进一步明确其监管地位,赋予其应有的监管权限。

[关键词]中央银行;宏观审慎;金融稳定;监管权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不断加快的形势,欧美一些国家的金融运行模式逐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在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国家对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力进行了剥离;有的国家在金融监管中出现了“去央行化”趋势。但是,一直以来,理论界对于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和权限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而在实践层面,即使是实行相同监管模式的国家,中央银行介入金融监管的程度和范围也不相同。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表明,无论是实行“双线多头”监管模式的美国,还是由单一机构履行监管职能的英国,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都不成功。危机之后,欧美各国对过去秉持的监管理念进行了反思,并着手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监管权限,明确了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地位,这一变革趋势值得研究和关注。

一、危机前欧美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监管权限

(一)英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演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的金融监管以金融机构自律管理为主,英格兰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采取“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方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种放任式的金融监管不断暴露出问题,发生了大量小银行挤兑危机,并波及到核心银行。危机迫使英国政府改变立场,最终促使《1979 年银行法》出台,并使英国的金融监管进入了法制化轨道。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混业经营盛行,金融竞争加剧,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986年出台了《金融服务法》,英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20世纪90 年代,英国爆发了国际商业信贷银行破产、巴林银行倒闭、国民西敏寺银行危机等一系列金融事件。对此,英国政府于1997 年5 月提出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将英格兰银行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了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负责对各领域金融活动的监管。2000年6 月,英国通过了《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FSA的金融监管地位,赋予它监管金融业的所有权限。自2001年12月起,英国原有的监管机构停止运作,FSA全面行使监管职能。英国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英格兰银行作为现代中央银行的鼻祖,此项改革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从1998年开始,澳大利亚、卢森堡、匈牙利等国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进行了相似的尝试。[1 ]据世界银行统计,从1986年到2003年的17年里,全球共有46个国家建立起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单一的综合性监管机构。

(二)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美国在独立战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各州政府行使监管职能。1864年《国民银行法》颁布后,财政部设立了货币监理署(OCC),负责国民银行的注册、检查和监督,开始了联邦政府的金融监管。1913年《联邦储备法》颁布,建立了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联邦储备体系(FR S),美联储拥有了对会员银行的监管权。大危机后,美国颁布了《银行法》,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赋予其对参保银行的监管权力;证券业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监管,保险业由联邦保险同业协会和州保险厅监管。由于美国实行双轨银行制,每个州又都设有银行监管部门——州银行厅(DFI),对在本州注册的非联储会员银行进行监管。除了银行机构外,美国还有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贷协会、信用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等。为了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联邦政府又赋予储贷监理署(OTS)、联邦保险署(SIC)、国家信用社管理局(NCUA)等机构以相应的监管权力。[2]

1999年,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机构开展混业经营。金融格局的变化引发了监管框架的调整,FRS作为联邦政府的综合监管机构,负责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必要时可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进行有限制的监管;OCC、SEC和FDIC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各监管机构如果认为美联储的监管不适当,可优先行使自己的裁决权,从而出现了金融监管“去央行化”的趋势。虽然《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提出了功能监管的理念,并引入了功能监管的做法,但实际上在美国并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功能监管体制,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足鼎立”的机构监管模式。这种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混合的监管体系,导致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既降低了金融监管效率,也为后来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三)欧盟的金融监管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为了配合欧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欧盟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建立了欧盟监管协调委员会,以推动欧盟层面的金融监管协调。1985年,欧盟在《关于建立内部市场白皮书》中,提出了在金融监管领域应运用“相互承认”和“相互协调”两项原则。为了配合欧元的启动,1999年欧盟委员会颁布了《欧盟委员会金融服务行动计划》,旨在消除跨国金融服务的限制和市场壁垒,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融合。为了实施该项计划,2000 年欧盟启动莱姆法路西框架(Lamfalussy Framework),这一框架成为欧盟进行监管协调的主要依据。此框架初期仅对证券业有效,从2003年开始,该框架的适用范围扩展到银行业和保险业。2003年11月,欧盟按照莱姆法路西框架建立了欧盟监管体系,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3]但从实际上看,欧洲中央银行并不具有实质性的金融监管权限,金融监管由各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

在欧盟金融监管框架下,欧盟各成员国对本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与机构设置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德国于2002 年4月通过了《统一金融服务监管法》。同年5 月,在合并原来银行、保险、证券三家监管局的基础上成立了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授权其对德国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统一监管。卢森堡于1999年1月成立了金融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SSF),合并了证券监管部门,并接管了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由CSSF

对金融业进行统一监管。爱尔兰于2003年5月将中央银行的银行和证券监管权分离出来,成立了爱尔兰金融服务监管局(IFSRA),对银行、信贷协会、保险公司、投资中介等机构进行监管。

总体来看,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全球金融危机前在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中,中央银行的角色和权限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成立综合性金融监管机构,或成立专业监管部门,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都涉及到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的分离。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虽然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却不拥有相应的金融监管权力。

二、后危机时代中央银行在监管体系中的权限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认识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需要加强以宏观审慎监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监管体系。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系统所面临的风险都纳入到监管范畴,即把所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制定全面的金融稳定政策,避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风险积累、爆发和蔓延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负面影响,以维护金融稳定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健全金融监管体系,2008年3月,美国财政部公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金融监管改革方案》;2010年7月21日,奥巴马签署了由两院通过的《2010年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法案明确了美联储在金融稳定中的职责及其核心地位,赋予美联储“系统风险监管者”的正式职责,同时也赋予其维护金融稳定的广泛权力。扩权后的美联储将全面负责系统性风险的评估和监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权限也从商业银行延伸至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包括规模较大、关联较深的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为主的金融(银行)控股公司、大型保险公司等一切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金融企业。此外,美联储还有权对支付清算体系进行监管,有权直接从被监管机构获取信息,有权在紧急情况下将最后贷款人职能运用于非存款类金融机构。通过这次改革,美联储将实现由中央银行到“金融监管超级警察”的跨越,成为美国维护金融稳定的最主要防线。

与美国相比,欧洲的金融创新速度较慢,资产证券化规模也远小于美国。但由于欧洲的金融机构大量涉足于美国次贷类产品,因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蒙受了巨大损失。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开始反思并着手构建新的金融监管框架。2009年6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欧盟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提出建立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在欧盟层面上加强金融监管。与此同时,将原欧盟层面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委员会升级为欧盟监管局(ESA),使其具有法人地位。[4]2010年9月,欧盟理事会宣布了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决定在20 11年成立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对整个金融体系进行监管,同时成立银行业监管局、保险业监管局和金融市场交易监管局,分别负责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监管(见下表)。ESRB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主席,以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三个监管局有权直接对相关金融机构下达监管决定,在涉及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时,如果各国监管机构之间发生争议,欧洲监管局有权进行调停,调停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不难看出,此次欧盟新的金融监管框架提高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赋予了其更大的监管权限。泛欧

监管体系建立之后,将进一步加强欧洲中央银行与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协调作用,而各国中央银行在本国的宏观审慎监管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7年9月英国爆发了15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信贷危机。危机之后,英国随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2009 年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2009银行法案》,明确了英格兰银行在金融稳定中的法定职责和核心地位,强化了其相关的金融监管权限。《法案》提出,在英格兰银行理事会下面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FSC),该委员会由英格兰银行行长(担任主席)、两位副行长及四位英格兰银行非执行理事组成。《法案》赋予英格兰银行维护金融稳定新的政策工具,如授权英格兰银行对银行支付系统进行监控,对问题银行给予流动性支持等权力。[5]2010年6月,英国财政部宣布了金融监管改革新方案。方案指出,英国现在的金融监管结构已经失灵,必须改革由三方(FSA、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共治的金融监管体系。FSA现行的机制必须停止运作,其金融监管职能将转交给英格兰银行从而成为英格兰银行的下属机构,FSA今后的职能主要是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打击金融犯罪等。[6]

国际社会对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达成了基本共识。金融危机后,IMF 和金融稳定理事会明确提出执行宏观审慎政策应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责,各国也把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职能作为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2009年1月,由各国政府部门和理论界资深人士组成的30人集团经过研讨,发布了题为《金融改革:一个金融稳定框架》的报告。该报告建议,应赋予中央银行足够的监管权力和必要的政策工具,使之不仅能在危机时期发挥作用,也能在信贷快速扩张、杠杆率上升时期实施逆周期监管。在中央银行不具有审慎监管权的国家,应当保证中央银行在审慎监管和市场规则制定的决策层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保证金比率等关键性制度安排进行调整时,中央银行应当具有正式的评估权;同时,中央银行还应当拥有对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和支付清算系统进行监管的权力。[7]事实上,在各国的金融监管改革中,中央银行均被赋予了更大的权限,包括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以及参与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等。

三、中央银行监管地位与权限的理论分析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事实上得到了加强。实际上,各国监管体系改革方案(或法案)中明确中央银行监管地位的规定和做法,表明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地位,加强中央银行监管权限并非只是权宜之计,而是有着充分的理论根据。(一)中央银行在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过程中成为金融稳定的主要力量 中央银行履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既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提供流动性,也可以通过贴现窗口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还可以创设非常规手段来实施金融救援。当然,在现代社会,作为金融安全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存款保险制度也被广泛采用,但它在缓解挤兑压力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不及最后贷款人手段。存款保险公司在支付赔偿款项时要经过复杂的程序,这会极大地影响存款人的信心。而最后贷款人手段则可以迅速实施,对重建存款人的信心发挥着明显作用。Frydl and Quintyn 指出,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主要通过

事前的预防性政策和事后的挽救性政策,前者能够减少金融风险的积累,后者则有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8]从实践来看,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自成立之初就有一定的金融稳定职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这一职能不断得到强化。如果将金融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离,就会出现专业的金融监管机构没有能力提供流动性,而有能力提供流动性的中央银行又因缺乏相应授权从而行动迟缓,这些都将削弱最后贷款人作用的发挥,对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二)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发挥着金融稳定的作用

与以往大多数金融危机一样,美国次贷危机也是由资产泡沫的破裂引发的,而在泡沫形成和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银行信贷扩张起着直接推动作用。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的需求,导致资产价格上升,提高了投资者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增加了信贷可得性,信贷供给的增加又进一步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这样,在乐观预期推动下,资产价格与信贷供给螺旋上升,而当美联储为控制通胀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便引发了资产泡沫破裂和次贷危机的爆发。[7]金融危机的教训再一次警示人们:货币政策制定者应该有金融稳定的意识,只有在货币政策与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配合下,金融稳定的目标才能实现。从长期来看,维持货币稳定能够为金融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从而为实现货币稳定打下坚实基础。理论分析和实践表明,如果强行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分开,必然会加大信息成本。首先,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方面,中央银行监管职能分离会造成信息流失,使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微观信息支持,加大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其次,强行分离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力,会对金融监管效率造成损害。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拥

有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的管理下,商业银行更能够适应货币政策的变化;另一方面,拥有监管职能的中央银行更有动力去研究那些在不同宏观政策环境下经营有问题的银行,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美联储理事会成员弗格森(R.Ferguson,2000)认为,“联储的货币政策由于其监管职责而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而它稳定价格的职能也使其银行监管取得了更好的

效果”。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可以使其利用自身的权威性和超然地位获取制定货币政策所必需的信息,而中央银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又能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

(三)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科罗克特(A.Crockett,2000)认为,金融稳定包括微观层面的稳定和宏观层面的稳定,为保持微观层面的稳定需要以单个金融机构为监管对象的微观审慎监管,为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则需要宏观审慎监管。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中央银行是重要的力量。[9]如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在本质上具有归属于中央银行的特性,它与中央银行在履行服务职能、实施货币政策等方面都具有内在一致性。微观审

慎监管主要关注的是金融机构的行为是否合规、个体是否稳健;而宏观审慎监管关注的是宏观流动性的配置问题。虽然微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涉及流动性,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但宏观流动性显然不仅是信贷资金,而是包括货币流动性、融资流动性与市场流动性的广义流动性。因此,宏观流动性的涨缩不是仅对金融机构实施微观审慎监管就能

解决的,而是需要中央银行统筹考虑实施。同时,鉴于宏观流动性最终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从这个角度看,宏观审慎监管也应由中央银行行使。

实践表明,微观审慎的银行监管具有顺周期性,但宏观审慎监管不同,它是逆周期的,这与货币政策操作完全一致,这同样表明宏观审慎监管权最好由中央银行行使。[10]另外,由于金融危机不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所以中央银行有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强烈动机。如果中央银行负有维护金融稳定职责但又不具有金融监管权力,必然影响它对系统性风险的分析、监测和评估;而拥有监管权的专业监管部门由于缺乏宏观管理的传统和经验,往往是在宏观审慎意识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微观审慎监管,结果很难识别和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因此,要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必须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的有机结合。

(四)中央银行在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维护着金融稳定资金是经济运行的血液,如果支付清算系统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体系都会运行受阻,从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央银行在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平稳运行的过程中,通过管理商业银行的储备和支付账户,可以连续、实时地掌握银行的头寸状况,由此掌握对于金融监管来说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古德哈特认为,从防范金融危机的角度看,微观信息的及时掌握和迅速处置非常重要。当危机将要爆发时,政府最多只有48小时的时间来决定是否限制危机和如何处理危机,这就是政府应对危机的“48小时法则”。[11]在二级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在出现流动性困难时都会求助于中央银行,如果中央银行不能全面、及时掌握微观金融主体的信息,那么在实施金融求援时就会进退两难,甚至错过最佳时机。

由于支付清算参与者的逐利行为和操作行为的不规范,可能会引发支付清算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支付清算系统风险既是金融风险的组成部分,又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对一国的金融稳定影响重大。鉴于中央银行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因此,各国政府都把制定支付清算风险的控制制度、提出防范支付清算风险的预警方案、加强支付清算风险的控制和监督的责任赋予中央银行,以保证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中央银行负有金融监管职能的条件下,监管与特别处置能够较好地衔接。在发现支付清算系统问题时,中央银行可以及时向有支付能力但缺乏流动性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又能利用专门知识从宏观层面上评估某个机构破产可能产生的系统性冲击力,从而选择最合适的特别处置工具,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由于支付清算系统产生的风险而影响金融稳定事件的发生。

四、思考与建议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体系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总体上经受住了考验,这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快了商业银行改革步伐,金融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增强了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而在金融衍生品创新方面相对谨慎,商业银行海外投资规模较小,客观上避免了资产损失。但是,我国金融体系仍然面临着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现实挑战:近年来,跨行业、跨市场的机构和交叉性

金融产品快速发展,组织结构复杂、业务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不断出现,新型金融机构参与金融活动的程度越来越深;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决定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十分密切,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主体地位,信贷波动与经济周期变化和系统性风险之间关联性较强,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12]因此,建立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机制,防范和控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作为我国负责金融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更需要进一步明确在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职责,以使其在宏观审慎金融监管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第一,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鉴于中央银行承担着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维护支付清算系统正常运行等职能,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应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的地位,赋予中央银行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权。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审慎监管权分别赋予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分业监管模式下,我国应该考虑适度扩大中央银行的作用。一是建立由中央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微观审慎监管的金融监管职能框架。二是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中的职责,包括分析和监测宏观经济变化对金融系统稳健性的影响、评估整个金融系统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以及杠杆率状况可能产生的风险,发现金融系统不稳定性的来源并发出风险预警。三是赋予中央银行相应的宏观审慎监管权,包括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直接监管权、制定宏观审慎监管规则权、开发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权等。

第二,中央银行在系统性风险防范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一直承担着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拥有金融监管的信息、经验、技术手段和人才等优势。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经验,通过立法确立中央银行承担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能,使其在金融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是银行主导型模式的金融体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或与银行业务相关的领域,维护银行系统的稳定成为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所以银行监管不可能像非银行机构的监管那样真正独立于中央银行,而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能需要倚重银行监管的有效发挥,即基于银行体系以及其他金融部门的稳健运行。中央银行是市场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必须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总量进行直接控制和监督。与专业监管机构不同,中央银行的监管着眼于整个金融领域,负责监管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这就需要赋予中央银行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权力。

第三,在中央银行主导下建立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协调机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危机管理的范围十分广泛,中央银行需要加强同其他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才能有效地维护金融稳定。在实践中,金融监管既需要获得微观金融数据,也需要更多的宏观金融数据,以作为决策依据。只有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充分协调与沟通,才能够保证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和利用。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大局考虑,宏观审慎

监管政策应对微观审慎监管政策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即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宏观审慎监管的需要,要求专业监管机构在微观审慎监管政策方面与之相配合。专业监管机构在实施微观审慎监管时应服从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并为之提供基础支撑。目前,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已就监管分工合作签订了备忘录,但这只是微观审慎协调机制,还需要宏观审慎协调机制。只有建立起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两方面的协调机制,才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第四,中央银行应加强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合作。由于每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金融法规、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存在差异,使得跨国金融机构可以逃避东道国的金融监管,增加了跨国金融监管的难度。跨境金融风险冲击是产生系统性风险、危害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中央银行在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时高度重视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我国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国的地位,在国际金融监管规则制定中提出中国的诉求。中国人民银行要与其他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加强信息交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状况,同时要加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大量快速进入或撤出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其网站版块分为多个。 首先最顶上是术语表,网站地图和RSS订阅。术语表就是各种有关金融银行货币的专业术语,如我们平常都有学到的“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等;网站地图就是大概介绍每个版块包括哪些内容,如”会计财务司“就包括”会计财务司简介“”工作动态“”制度法规“”教育培训“四个部分;RSS订阅就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新闻。 接着就是信息公开和服务互动栏。信息公开共包含20个部分。一是新闻发布,主要是用于发布有关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的新闻和各种经济金融银行货币的报告,如“2014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二是人民币,它包括人民币发行,人民币管理,反假币工作,普通纪念币,贵金属纪念币,其中人民币发行还包含了人民币发行现状和人民币票样,从人民币票样我们可以得知各年份发行的人民币的样式;三是法律法规,它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和立法征求意见,比如在国家法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有关金融银行法律的具体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就是为了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而制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四是经理国库,它包含动态信息,规章制度和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其中动态信息大部分是有关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的情况;五是货币政策,它又包括货币政策委员会,货币政策工具,人民币汇率,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跨境人民币业务和货币合作,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六是国际交往,它包括国际交往和国际金融信息,主要是为我们提供最新的国外金融资讯;七是信贷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投资政策,并衔接财政政策、利用外资政策等制定的指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的政策),它包括政策动态和业务简介;八是人员招录,它主要是用来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招录人员的公告和信息;九是金融市场,它包含金融市场运行分析,货币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黄金市场,外汇市场和房地产与汽车金融,除了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是描述当年每月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外,其他都是相关的政策法规,监管动态和业务简介;十是金融研究,它包括各种学术活动,研究刊物和科研服务;十一是金融稳定(金融稳定是指一种状态,即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不仅需要运用科学性、技术性高的方法,还应该遵循正确的原则;既要重视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又要考虑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对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科学性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稳的发展。 标签:宏观经济形势经济分析未来发展趋势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

中央银行学题库(附答案)3

第三章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规原则与资产负债表 一、填空题 1.中央银行的是指法律赋予中央银行在进行业务活动时可以行使的特殊权力。 2.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微观管理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_________和________活动中。 3.按照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____________相关,可以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两大类。 4.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_____________所从事的业务。 5.资产与负债的基本关系可以表示为:资产 = 负债 + 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属于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行为的是( B )。 A.提高贴现率 B.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卖出国债 D.提高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利率2.以下不属于中央银行管理性业务的是( C )。 A.金融调查统计业务 B.对金融机构的检查业务 C.保管法定存款准备金 D.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中,第一位资产项目是( C )。 A.外汇 B.黄金储备 C.有价证券 D.再贷款 4.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央银行遵循公开性原则的目的( D )。 A.有利于公共监督中央银行 B.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告示效应 C.向社会提供金融信息 D.提高中央银行的权威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储备货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 ABE ) A.中国人民银行所发行的货币 B.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 额准备金) C.金融机构吸收的由财政拨款形成的部队存款 D.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E.邮政储蓄存款 2.与货币资金运动相关但不进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银行性业务,主要有( BD )。 A.准备金及其存款业务 B.清算业务 C.经营国库业务 D.会计业务 E.再贴现业务和贷款业务 3.一下属于中央银行法定业务范围的是( ABD )。 A.货币发行业务 B.经营黄金外汇业务 C.商业性证券投资业务 D.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相关监督管理 E.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 4.在具体的业务经营活动中,中央银行一般奉行( BCDE )原则。 A.安全性 B.非盈利性 C.流动性 D.主动性 E.公开性 四、判断且改错 1.中央银行的法定业务范围中包括不动产买卖业务。() 2.中国人民银行目前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外汇业务,其次是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其中又以对金融机构的担保贷款为主。() 3.中国人民银行负债业务中存款业务占第一位,其中以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为主,其次是货币发行业务。()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职能定位与关系协调

题目: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的职能定位与关系协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银监会的成立将改变中央银行同时负有银行监管与货币政策职能的状况,大大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我国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在职责上都是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在职责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行使职责的手段不同、行使职责的范畴不同以及二者行使职责侧重点不同等三方面。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职责分工关系协调 正文: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与职能概述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一直行使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职能。然而,直到1983年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分离,它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传统上包揽的监管中国金融体系的职责涵盖了证券监管、保险业监管和对银行业的监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央行的职责越来越得以专业化,即它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负责金融业的方方面面,而是将监管职责逐步剥离开来:使其更关注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1992年证监会的成立,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职责从人民银行中剥离;1998年保监会的成立,对保险市场的监管职责也从其中剥离;及至2003年银监会的成立,

其职责再次得以细化。2003年3月,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关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成立后,开始履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由此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开创了新格局。 二、银监会性质与职能概述 银监会即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是在2003年成立的,它将原属于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来交由其代为行使,这样就使得人民银行更加独立自主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作为国务院直属的正部级事业单位,银监会将根据授权,统一监管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 监管职能分离使银监会享有了银行业监督管理的职权。其主要的八项职责为: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办法;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银监会将根据授权, 统一监管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 主要职责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督, 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而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负责货币政策和跨行之间的资金往来, 具体包括利率的调整、银行之间的现金结算支付和一些新业务等。 三、央行与银监会职能的不同点 银监会作为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具有机构监管的权力,但不排斥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功能监管权。而且,银监会的机构监管与人民银行的功能监管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两者在现实操作中是完全可以加以区分的。中央银行与银监会在职责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行使职责的手段不同、行使职责的范畴不同以及二者行使职责侧重点不同等三方面。 1、二者行使职责的手段不同 虽然央行与银监会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我国金融稳定,但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却有所不同。央行职责的行使主要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政策的总和来实现,而银监会则通过对各金融机构具体、微观的监管来实施其职责。央行的着眼点是为了维护整个宏观金融秩序的稳定;而银监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

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根据分析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在多重因素叠加的作用下,201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持续回落中呈现出加速性和逐步内生性等特点,迫使政府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稳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各类刺激政策开始重返。在现有政策框架和利益激励格局中,“稳增长”将演化为“扩投资”,“微调性”的政策调整将演化为“扩张性”的放松,地方政府将大幅度放大“扩投资”的刺激效应,从而带动投资和消费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中国宏观经济将快速扭转2012 年1 —2 季度加速下滑的态势,并于 2 季度末出现触底反弹。但由于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以及深层次结构问题更为严峻等原因,这种反弹不会十分强劲并面临严重的不确定。2012年GDP 增速将呈现“前低后扬”运行态势。 2012年,政府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的GDP增速为8.1%,创3年来新低。可以看出,中国将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发展新兴能源产业,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及的“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过去高耗能上市公司存在不好预期,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不利于其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拉开序幕,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了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为此,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虽然4万亿元的计划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巨大影响,但造成的通货膨胀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涨,不利于证券市场价格的上扬 自2011年末开始至今,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央行仍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刺激流动性,不过下调幅度有限。就货币供应量而言,2008年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已然导致市场货币供应过剩,并进一步引发通货膨胀,可推断近期不会再度出台类似政策。因此,对于近期货币政策,投资者不宜过分乐观。 美国经济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虽然我国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百分比高达一半以上,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地区就是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对外出口国家的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需求也会大幅下降,因而势必影响到我国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了这一点。外国经济不景气,尤其影响了我国出口企业。由此,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价格的整体上扬 综上,未来几年,我们国家股市不具备整体上扬的条件。然而,我们应注意到,国家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及证券市场的稳定,是不会让证券价格进行大幅度的涨跌。同时,随着“十八大”这一里程碑的日益临近,最终将导致我国证券价格涨不了又不能跌,即在狭小空间振荡(2200点—2400点)。 意见建议:由于以上的若干陈述分析,笔者建议股市“中长线投资者”应该稍作休息,而“短线投资者”要活跃起来,因为未来几年很有可能会是“短线投资者”的“黄金时间”

中央银行的地位

央行的地位 光明中学李海庆(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结合实际了解我国中央银行的地位、主要任及它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最近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讲解,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分析较为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央银行的重要性,且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政策的认同和理解。 (二)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流程 一、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 复习导入:银行是货币流通和借贷活动的中枢神经。我们已经学习过商业银行的相关知识。请学生回顾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地位。 教师:而中央银行是整个金融活动的总枢纽,师生共同归纳出现代银行业的构成. 二、我国央行的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图片导入:两张第五套人民币的图样。 解析:发行人民币。 复习提问: ①人民币执行那些货币的功能? ②人民币具有法定含金量吗?为什么? 过渡:中央银行是如何执行货币政策,以维护币值的稳定呢? (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 解析:①中国人民银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是我国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机构。 提问学生: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区别。中国人民银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行政机关,而商业银行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②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汇率等手段加以实施货币政策,贯彻宏观调控的意图。

提问学生:从以上关于央行知识的表述中,你能简单的说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区别吗?教师归纳: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主体上区别。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内容上进行判断。我们今天主要讨论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手段。 那么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以利率手段加以实施货币政策,贯彻宏观调控的意图呢? 学生研读图表。 提问学生:图表反映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教师归纳:反映了2005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 提问学生:突出变化发生在什么时段?原因是什么? 教师归纳:2007年—2008年.我国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教师归纳过渡:概括图表的基本要求——全面,准确,规范。面对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中国人民银行是如何以利率手段加以实施货币政策,贯彻宏观调控的意图呢?资料展示:2008年9月至12月23日央行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1)9月15日:央行6年来首度降息,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7基点。 2)10月8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7个基点 3)10月30日:央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7基点。 4)11月26日:央行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基点。 5)12月23日:存贷款基准利率各降27个基点。 学生研读材料并归纳:其共同之处是什么。降息。 教师解析基准利率的含义。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体系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外资银行在内的多重体系。在银行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业整体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08年末,资产规模超过万亿元,增长率为18. 6% ,其中三家上市的大型国有银行的平均总资产超过万亿美元,预计净收入将同比增长可达到50%。 然而自11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给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尤其是货币政策的变幻莫测使得大多数银行在经营中感受到了压力。宏观经济呈现这种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企业,银行是典型的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将越来越多地通过金融体系特别是商业银行来实现,商业银行既是调控的对象,也更多地承担了调控工具的部分角色。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而宏观形势变化所产生的风险,最终有很大一部分将由商业银行承担。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银行业外部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做一个整体的度量,即从世界经济形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融资结构、金融监管体系、银行业同业竞争市场格局以及外部环境带给银行业的挑战。 首先从整个世界经济形态来看,全球经济将进入缓慢复苏期,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方式,与此同时“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其次,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爆发,08年的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表明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调整已然势不可挡。然而目前世界经济体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流动性泛滥与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仍旧保持平稳增长,并将以经济结构调整作为长期发展的核

中央银行的法律性质

中央银行的法律性质 中央银行在性质上属于调节宏观经济,监督管理金融业的特殊国家金融调控监督机关具体表现在: 作为国家机关,中央银行与一般政府机关相比,有着显著的特殊性,亦即它带有银行的性质,执行着金融机构的业务。表现在: 中央银行履行的调控,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其服务职能,亦即金融业务活动实现的,其调控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等间接杠杆。这与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一般政府机关有显著地区别。 中央银行也办理金融业务,如存款,贷款,再贴现,支付清算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有资本,也有收益。这就具备了普通银行的基本属性,使其与完全靠国家财政拨付经费的政府机关有显著不同。 中央银行因其职能的重要性,业务的特殊性,一般都具有相对独立,超然的法律地位。其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人事任命,组织管理体制方面,都有比较特殊的规定,约关系。 作为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虽然具有银行(金融企业)的一般性质,但它和普通银行相比,有更多的体现出国家机关的性质。表现在: 中央银行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各国银行法一般都规定,中央银行不对工商企业和个人办理业务,只对政府,普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办理业务。 中央银行的业务经营不以营利为目的,对政府财政存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不支付利息,代理财政收支不收费,其资产要保持较大的流动性。这和普通银行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原则是不同的。 国家对中央银行的资本和利益分配有较强的控制,对中央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任职期限等,规定较为严格,往往与政府机关行政首长的任命程序相同。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中央银行在性质上属于国家机关,是特殊的国家机关。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指中央银行作为特殊的国家金融调控,监管机关应有的作用,是中央银行的性质的具体反映,是各国的中央银行立法中具体体现为中央银行的职责。 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按照中央银行的性质来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可分为调控职能,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调控职能。中央银行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特殊金融机构,其性质决定它具有金融调控职能。亦即中央银行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特殊金融机构,其性质决定了它具有金融调控职能。亦即中央银行作为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全国的货币,信用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与调节,影响和敢于国家宏观政策工具,实现其预期货币货币政策目标的职能。中央银行调控的主要对象是货币供应量,以此影响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中央银行履行调控职能的主要手段是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监管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的金融行政管理职能。其监管对象一般有两个:一是对普通的全面监管;二是配合其他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当代各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包括:草拟金融法律,法规,制定金融政策和金融行政规章;审批各类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接管和终止;审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并依法对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管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黄金,外汇市场;组织管理反洗钱工作等。中央银行履行监管职能,往往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如监管委员会,审计部门等。20世纪末叶,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职能有逐渐剥离交由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行使之势,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尤其是宏观审慎监管,系统重要性监管的职能重新的恢复甚至加强。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中国人民银行知识点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的。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 一、基本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8

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1998年年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其内部管理架构实施了重大改革,设立了9个具有跨行政区域管辖职责的分行,各省除金融服务类工作组 中国人民银行 织管理职责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外,其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类以及内部管理类工作组织管理职责全部由所在区域分行承担,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因管理环节增加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暴露,遭受了央行内部人士、业内人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普遍诟病。 2001年起,原由分行承担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职责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组织下,陆续划归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从业务角度评价,1998年起实施的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目前,各分行仍然掌握着辖区内重要职务的人事任免权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2009年7月开始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扩大后城市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0%。 二、法律地位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中国宏观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趋向 ◆任达轩 2009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超常规的经济刺激计划,而中国的经济刺激方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更是值得关注。从加大投资,到刺激消费;从两年新增投资4万亿,到全年新增信贷近10万亿;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一系列刺激方案使中国经济以顽强的“V”形反转。在中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后,我们迎来了2010这个承上启下之年,这是年轻共和国的下一个航程、又一个甲子的开启。2010年无论对于实现经济全面复苏,还是谋求发展方式转变而言,都是关键之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当今的全球及中国经济形势?中国的经济又该走向何方?为此,我们将从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隐忧、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问题和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展望4个部分进行分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一、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现状 全球经济在经历了2009年第一季度大幅下滑、第二季度降速放缓之后,复苏势头在第三季度开始显现。第三季度,美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环比负增长的局面,GDP增长率达2.8%;日本经济也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二、三季度分别增长0.7%和1.2%;欧元区经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三季度增长0.4%。中国经济在2009年则演绎了奇迹。从经济增长率上看,如图1所示,中国经济从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GDP增长率仅为6.1%),再到三季度GDP增长率达到8.9%,划出了一个漂亮的“V”形轨迹。更为可贵的是2009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均衡的增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复苏。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看,如图2所示,2009年11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7,924亿元,同比增长32.10%,环比增长2.23%,自年初累计额为168,634亿元。从企业景气及企业家信心指数看,如表1所示,2009年第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24.4,同比增长24.40%,环比增长8.50%。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1,同比增长20.10%,环比增长9.90%。由此可知,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经济衰退的低谷,而中国经济已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实现复苏。 图12008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3季度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情况 图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情况 部分学者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持续上升的轨道,而中国经济无论是从实体经济指标如钢铁、发电、汽车销量等,还是从楼市、股市等资本市场经济指标,或更具有全局意义的GDP等指标看,经济复苏的基础都已经巩固。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复苏之快超出预期,目前经济正处于从局部恢复到全面恢复时期,全年经济很可能在今年呈现“V”型复苏。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认为,无论是从生产还是需求看,2009年经济都处于回升的态势,经济增长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研究员认为,中国经济正经历“V”型复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所担心的“W”型波动。2009年中国经济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人民银行机构性质的理想目标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人民银行机构性质的理想目标模式及其实现途径(一) 摘要:本文在对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性质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银行机构性质的目标模式,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人民银行,机构性质,实现途径 随着中国银监会的成立,银行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进一步分离,人民银行的机构性质和自身职能面临着新的调整。如何进一步明确人民银行的机构性质,科学界定人民银行的职能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银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和未来发展出发,就人民银行的机构性质及其实现途径谈几点看法。 一、人民银行机构性质的理想目标模式 (一)人民银行机构性质演变的历史回顾 人民银行的机构性质是指人民银行自身所具有的属性,这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5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职能的不断调整,其自身性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建国初期至1978年底。这段时间,我国只有人民银行一家银行,虽然也出现过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一些专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但时间都不长,他们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业务。此时,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既执行中央银行职能,如发行货币、代理国库、管理金融等,又从事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如信贷、储蓄、结算、外汇等,并在金融业中具

有高度垄断性。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体系被称为“大一统”的银行体系。从银行制度来看,属于复合性的中央银行制度。这种“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和复合的中央银行制度是与当时国家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此时,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是既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又具有商业银行性质的综合性的中央银行。 2、1979年至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专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1979年2月,原中国人民银行农村业务部和国外业务部分别独立出去,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1980年1月1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并恢复了中断20年之久的国内保险业务。人民银行的经营性业务逐渐减少,双重职能逐步剥离,中央银行职能逐步得到加强。1983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的基本职能、组织机构、资金来源及其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作出了比较系统的规定,以利于中央银行职能的强化。这一阶段的人民银行,其机构性质处于一个由复合性中央银行逐步向单一中央银行体制演化的阶段。 3、1984年至今的人民银行。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正式成立。至此,我国结束了复合的中央银行体制,转而实行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理》,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

银行业简要分析

银行业行业分析 1、行业盈利增速有所改善 区域性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长趋缓,2017年同比增长4.10%,较2016年的11.80%下降7.7个百分点。净利增速则从16年低点的11.30%回升至17年的11.86%,行业盈利能力有所改善。(统计口径:20家上市区域性商业银行) 图1 区域性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单位:亿元) 2、行业不良低位平稳,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2017年我国经济形势整体稳中向好,宏观经济的复苏回暖带动了商业银行不良率的下降,不良率由此前16年Q3 的高点1.76%回落至2016年底的 1.74%,行业不良率保持企稳态势。受新会计准则IFRS9实施影响,2018Q1行业拨备覆盖率环比大幅提升10个百分点至191.28%;且资本充足率较为稳定,2018Q1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2%,行业整体资产质量趋于平稳向好。 图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情况 3、行业监管从“去杠杆”到“稳杠杆”,注重结构调整与稳增长

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我国宏观杠杆率增速放缓,并多次提到“稳杠杆”概念,可见宏观杠杆率将持续趋稳,央行将着重推进结构性去杠杆,也为未来的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提供了实施环境。 在结构调整方面,受《流动性管理办法》、资管新规、MPA考核的影响,商业银行加强监管与业务调整,宏观杠杆率逐渐趋稳:(1)去通道、限制同业投资,同时降低同业资产负债依赖;(2)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3)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同时,通过鼓励资本补充(《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及适当降低银行拨备计提要求(提升银行风险偏好),为银行资产投放创造空间,以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综上,在政策监管“稳杠杆”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向好,盈利将得到持续改善。而中小银行则面临流动性缺口及化解存量资产的压力,未来资产投放受限,业绩存下滑风险。

1,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法律性质的是(D)

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中央银行法律性质的是(D ) A、政府的银行 B、银行的银行 C、发行的银行 D、监管的银行 2、商业银行的下列违规行为哪一项依法应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查处?、(A) A.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B.出借营业许可证 C.未经批准代理买卖外汇 D.未经批准设立分支机构 3、根据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下列哪一机构不属于银行业监督管理的对象?(D ) A.农村信用合作社 B.财务公司 C.信托投资公司 D.证券公司 4、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下列哪一类人属于该规定所指的关系人?(A) A.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 B.与商业银行有业务往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C.商业银行的上级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及其近亲属 D.商业银行的客户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多选题 1、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下列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有(A、 B、D) A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B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C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D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2、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C、D ) A中国建设银行不能向企业投资 B 中国银行不能投资于股票市场 C招商银行可以购买国债 D中国民生银行可以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3、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西方国家号称的“三大法宝”包括(A、B、C) A、再贴现率 B、法定存款准备金 C、公开市场业务 D、央行基准利率 判断题 1、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在各省设立省级分行,而是设立跨区分行,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T ) 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有价证券、外汇。这种业务的目的在于通过扩张或者紧缩 信用,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T ) 3、简答题 1、简述金属货币制度被信用货币制度取代的根本原因。 首先,金属藏量和产量的有限性与商品生产和交换扩大的无限性的矛盾,是金本位制崩溃的根本原因;其次,金属货币的价值稳定也是相对的;再次,金本位制不利于国家实行独立的经济正政策(金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 不兑现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理由 第一,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流通造成的磨损或人为削刮,是铸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经常背离,是铸币的金属存在同他的职能存在分离,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得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第二,不兑现纸币能执行货币的各项职能。 2、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第一,他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的;第二,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实行发行准备制度,用作发行准备的主要是政府证券、黄金、外汇和商业票据;第三,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活期存款成为货币供应量的绝大部分,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共同创造;第四,信用货币的性质使得保证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增长的需求量相适应这一任务,从本位制下的金属货币自发调节转移到由各国政府机构人为控制。 3、简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性质。 答案要点:是中国的中央银行,(1)是政府的银行(2)是银行的银行(3)是发行的银行,然后对含义作适当解释。 4、简述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制度的种类,并对含义作适当分析。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2)基准利率制度;(3)再贴现制度;(4)公开市场操作制度;(5)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制度 5、简述我国商业银行法定业务范围。 (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