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

知觉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景的事物形象则较为模糊不清,结构也不明确,似乎在知觉对象的后面。

(2)选择性的影响因素:物体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例如,个体对对象与背景的知觉收到个体的知觉定势的影响。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3)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①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对象与背景不是固定不变的,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他们可以相互调换。

②对象与背景不仅互相转化,而且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空间背景和时间背景的影响。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故整体性是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像。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成分的特点。

②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性。部分的意义依赖于整体。

(3)知觉整体性的意义

①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②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例如,做文字校对工作的人,由于对整个文句的感知,有时难以发现句子中个别漏字或误写的字词,这就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这种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的现象,内温称之为“整体优先”。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对事物正确、完整、深刻的知觉与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有关。

(1)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

具有一定的意义。

(2)知觉的理解性的意义

①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②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

③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他的稳定性。他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1)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①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我们知觉到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②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③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亮或视亮度恒常性。

④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他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

①视觉线索有重要作用。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如果在试验中,设法消除环境中的视觉线索,恒常性就会受到破坏。

②人的经验的作用。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建立了大小和距离、形状与观察角度、明亮与物体表面反射系数的联系。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3)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1)形状的特征分析

对形的认识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于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完成的。

(2)轮廓与图形

①图形可以定义为视野中的一个面积,它借助可见的轮廓,而从其余部分分离出来。

②轮廓是指在图形中,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他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轮廓的掩蔽:一个物体的轮廓,不仅受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而且也受时间上前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这种现象叫轮廓的掩蔽或图形掩蔽。他说明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轮廓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或错觉轮廓。主观轮廓表现了视觉系统的一个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就倾向于把他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也有人认为,主观轮廓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3)图形组织的原则

①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②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③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④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⑤共同命运:当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

组成图形。

⑥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⑦线条朝向:方向对图形组合也有重要意义。

⑧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图形识别

①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依赖于当前输入的信息,而且依赖于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刺激物间的联系和关系。

②启动现象:先前经验对后来学习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例如,给被试呈现两个存在语义联系的单词,前面呈现的单词将使被试对后一个单词的反应加快。

2.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α=A/D

A指物体的大小,α指视网膜投影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人们在进行大小知觉时,同时考虑了视网膜投影的大小和视觉距离。

在距离相等时,网像大,说明物体大;网像小,说明物体小。在网像恒定时,距离大,说明物体大;距离小,说明物体小。(2)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

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3)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有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当一个物体处在细小物体的包围中,而另一个物体处在较大物体的包围中时,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4)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人们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会受到影响。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1)肌肉线索

①眼睛调节:水晶体的曲度变化提供距离信息。看近处的物体,眼睛的水晶曲度变大;物体移动方向,眼睛的水晶体去读变小。

②双眼视轴辐合:眼睛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轴合可用轴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轴合角大;物体远,轴合角小。控制轴合的眼肌运动提供了关于距离的信

号。

(2)单眼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如果一个物体部分地掩盖了另一个物体,那么被掩盖的物体就被知觉成远些。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来趋于接近,就是线条透视。近处物体所占视角大,在网膜上投影大;远处物体占视角小,在网膜上投影小,因而使两条向远方延伸的直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③空气透视: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时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的散射。结果,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极差):视野中的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人们倾向于把小而密的物体看成比较远的,把大而疏的东西看成比较近的。

⑥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运动视差是指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上将出现差异。一般说,近处物体看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运动透视是指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指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时,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两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

知觉深度和距离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人的两只眼睛之间大约相隔65mm,当人观看一个物体时,两眼视像不完全落在网膜的对应部位,而在水平方向上出现了位移。物体近,双眼视差较大,物体远,双眼视差较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不起作用。

4.方位定向

方向定位是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对人类来说,视觉与听觉在定向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1)视觉的方位定向

人的视觉定向必须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例

如,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磁场、天空和地面、人体

和外物的关系等。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同国家、

地区的人习惯采用的定向指标可能不一样。例如,

我国南方人惯用自己的身体定向,当你向他们问路

时,回答总是说向左、向右等。而北方人则惯于用

太阳作定向的指标,因此,在回答问路时总是说向

西、向东等。

(2)听觉的方位定向

用耳朵确定声源的方位,就叫听觉的方位定向。

①由音笼实验得出人的听觉定向规律:来自人体左

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当一个

声源偏离头部中切面2°~3°时,人们就能正确判

断声音是来自左方或右方;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

容易混淆,当声源在头部中切面2°~3°范围内

时,被试容易判断声音在中间,但难以分辨他是

前是后,或是左是右;如果以两耳联线的中点为

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

容易混淆。

②能够分辨声源方向的原因:人的两只耳朵中间相

隔约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

便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

③人耳进行声音定向的主要线索:

时间差:声源从不同方向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

时间差别。

强度差: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

耳造成的强度差别。

位相差:当声音在侧方时,同一时间进入两耳的

声波的位相不同,从而使双耳鼓膜所受到的声压

产生差异。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1)定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等时间特性的知觉。

(2)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连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3)依据

①依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③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①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事件估计的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

较长。

④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

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快等。

2.运动知觉

(1)定义

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人们所认识。

分为真正运动的知觉和似动。

(2)运动知觉的理论

①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他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的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②头-眼运动系统:为了知觉到运动,人们需要具有关于自身运动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这种信息与视网膜映像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们的运动知觉。

(3)真正运动的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

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物

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

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真正的知觉受目标

物的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参照点等的影响。(4)似动

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

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

了连续的运动。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

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

体产生运动的印象。一般说来,视野中细小的对象看去在动,而大的背景则处于静止的状态。例如,夜晚,由于浮云的运动,是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

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是因为眼睛不可能把注视点精确地保持在黑暗中的光点上,眼睛的移动引起光点的网像徘徊于视网膜。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

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反方向运动。

五、错觉

1.定义

错觉时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的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错觉可以发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心理学中研究的错觉大多属于视错觉。

2.种类

(1)大小错觉

①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有两条长度相等的直线,

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直线的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那么前者就显得比后者长的多。

②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在两条辐合线的中间有两条等

长的直线,结果上面一条直线看上去比下面一条直线长些。

③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

中点,那么垂直线看上去比水平线要长一些。

④贾斯特罗错觉: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比

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上去长些。

⑤多尔波也夫错觉: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一个在大圆的包

围中,另一个在小圆的包围中,结果前者显得小,后者显得大。

⑥月亮错觉:月亮在天边(刚升起)时显大,在天顶时显小。(2)形状和方向错觉

①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

行的。

②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

狭,两端显得宽,直线好像是弯曲的。

③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

曲。

④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再一条直线上。

(3)错觉理论

①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②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位移,引起几何形状的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等。

③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

错觉现象。

真题

主观轮廓合不合理图形是知觉的: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相比,不同: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特性举例辨析:

恒常性辨析:

知觉加工方式:

动景盘研究:

与知觉过程最不可分的特点是:诱动现象:

拓扑实验:

自上而下的加工

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的内容及影响因素

视知觉图形组织原则

控制加工和自主加工

说明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和发展语言,是一种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 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一大原则。事实上,离开语境,望文生义,哪怕某些词语是字典词典的解释,有时也会出现误差,甚至还会闹出笑话。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鲁迅写道:那些清国留学生“实在标致极了”、“那些爱国青年”如果不联系上下文,还真以为是对他们的赞美。所以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 二、咬文嚼字,推敲语言 在品味语言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发扬“咬”和“嚼”这种精神。如人人皆知的示例:韩愈在月夜里听到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令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又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它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了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

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三、对照比较,辨析语言 汉语言是丰富多彩的“句式不同”语意也不同。我们对原文句和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对比,有些语句改作太过明白,丧失了原作含蓄优雅之美,也不符合人物性格。反复揣摩原作,修改应考虑去掉多的直抒腹臆的感叹,多用意象来暗示感发,传达原作的意绪。改写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更通过对语言的反复触摸提高了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鉴赏品味。 汉语言的丰富性,决定了品味语言的形式的多样化。通过这样的训练,促使学生掌握理解语言的钥匙,让学生理结合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出现质的飞跃。

情绪心理学考试重点-完整版

情绪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情绪:情绪是对外部刺激事件广泛的、功能性的反应,暂时性地整合了生理、认知、现象和行为的渠道,以促进对当前环境形成一个提高适应性的、修饰环境的反应。 2闭锁综合征: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人们几乎丧失了所有来自脑到肌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输出,但继续接受感觉。3环状模型:将各种情绪组织成为一个环形的理论;在环形山,相互接近的情绪是相似的并容易被混淆,或者容易被同时体验到。 4 集体主义: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强调集体身份,顺从集体、社会和谐以及相互依赖。 5 情绪的社会结构构建:通过社会创建的文化特有方式来思考、体验和表达情绪的过程。 6莫罗反射:一种全身动作,出现莫罗反射时,婴儿的双臂伸出,手指张开,然后迅速回归为胎姿,手指弯曲。 7依恋: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的一种感情纽带,表现为分离时的焦虑情绪,重聚时的愉快情绪和大量的情绪分享。 8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中年以后人对充分利用剩余时间的动机不断增强,因此,年长者更倾向于社会交往和其它活动中情绪的质量。 9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创作经历有关的、频繁的、令人痛苦的回忆(闪回)和噩梦,回避相关的记忆线索,惊跳反射增强。 10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处理与环境和其他人的关系时,采取一种不适应、不灵活的方式。 11 反社会人格障碍:一种健康状况,年龄至少为18岁:多次出现违法行为、不诚实、冲动性行为、多次打架、漠视他人安全而不顾后果、持续失业或负债、对不正当行为缺乏内疚感。 12品行障碍:一种健康状况,诊断对象主要是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特征是会同时出现如下行为:频繁欺负别人或打架、使用武器对付别人、对人或动物残忍、偷盗、使用暴力得到性、破坏财产、说谎、违反父母或学校规定。 13社会导航理论:认为抑郁的社会功能是使人们离开社会足够长的时间以改善其社会行为并获得他人的帮助。 14 典型性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食量和体重增加、失眠、精神活动性亢奋。 15 非典型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食欲增加、体重上升、嗜睡、精神活动性迟滞的症状。

知觉

一、知觉概念 1.知觉的定义 (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的反应。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①两者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观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知形式。离开了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即没有感觉,也没有知觉。 ②知觉以感觉作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知觉比感觉复杂。知觉是按一定方式来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并根据个体的经验来解释由感觉提供的信息。 (3)知觉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需要和动机、价值与态度、情绪。 2.知觉过程的作用 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觉察是指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指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他纳入一定的范畴。

3.知觉的分类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等。 (2)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4.几个概念 (1)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数据驱动加工。如:颜色和明度知觉依赖于光的波长与振幅。 (2)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人的知觉系统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例如:在阅读课文时,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我们从课文中提取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二、知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知觉选择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为人的实践活动所需要的。 (1)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对外来的刺激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的过程。被选择的是对象,未被选择的其他刺激成为背景。人对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反映效果是有所区别的。知觉对象的形象较为鲜明,轮廓较为清楚,结构也较为完整;作为知觉背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言语感知和理解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机构 第 1 页 共 1 页 2018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言语感知和理 解 众所周知,考研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2016的考生一起来看看吧。 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个体在接受他人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可以分为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1)口头言语感知:①含义:语音是口语的物质外壳或形式,对口头言语的感知效果一般采用言语清晰度和可懂度来测量,研究仪器一般运用语图仪(可以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②影响因素:语音类似性;语音强度;噪音掩蔽;语境(音位恢复效应:单词音位缺损的情况下,被试根据上下文能将词义猜出的现象);句法与语义的作用。 (2)书面言语感知:①含义: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信息,对字词做出正确判断和分辨,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②影响因素: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形成等。 2.言语理解 (1)含义:又叫言语领会,指听懂别人说话或看懂文字材料,以正确感知语言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种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 (2)种类:①词汇理解:也叫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是人们通过感觉接受输入的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其影响因素有单词的部位信息、正字法规则(文字拼写合乎标准方法)、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字形结构、字词的使用频率、语音的作用、语境的作用、语义的作用。②句子理解。③语篇理解。 3.句子理解 (1)含义:在字词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各成分的句法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2)影响因素:①句子的类型:对否定句的理解难于肯定句,判断句子的时间依次为,真肯定<假肯定<假否定<真否定;②词序;③语境;④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人们采用一定的句法分析策略来帮助理解,有标准句策略(依据词序)、最小依附策略(在句法分析时会倾向于用最简单的结构来进行理解)和晚终止策略(在可能的情况下,个体会往句子里添加单词,以达到正确的理解)。 4.语篇理解 (1)含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是语言理解的高级水平,又称文本理解。 (2)影响因素:①推理;②语境;③图式和策略、图示的作用有预期、补充信息和对课文信息的选择性加工;④文章标记。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能否正确感知以上语言材料,已有认知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论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一切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见图1。 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 大类[1]。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如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形状是由轮廓及其所包围的空间组成。人借助于视觉、触摸觉和动觉的协同活动,可以形成形状知觉。而人的形状知觉之所以能保持相当的稳定性,一方面由于有了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的经验,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得到触摸觉的验证。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单凭触摸觉也能形成形状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除了在一定空间中活动以外,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中活动。时间无始无终。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如太阳起落,月的圆缺、四季变化等,成为人们时间知觉参照系。[https://www.360docs.net/doc/371245052.html,]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日历、时钟等计时工具,使时间知觉更精确。 所谓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人要想产生运动知觉,首先要确定参照系。参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对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观察者自身。没有参照系,人便不能产生运动知觉或者产生错误的运动知觉。例如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过了一段时间后,会把静止的光点看成是运动的。这是因为在视野中缺乏参照系之故。 人们对世界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要受被知觉物体或事件所处的背景的影响。曾有人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刺激序列,每个序列由3 个单词组成:第1 个词是清晰可见的背景词(如hand 或tree),第2 个词是双义词(如paim),第结果表明,当双义词清晰可见时,被试的判定作业只在一致背景下得到促进。人们将之解释为:双义词的有意识知觉导致了与背景一致的意义的选择。而在无意识条件下,只要目标词与双义词有语义联系,被试的判定作业就会得到促进,而不管背景是否一致。人们认为这表明了:当双义词的知觉是无意识的,则它的多重意义都被自动激活,背景限制不了意义的选择。这一结果支持了他的假设:一个刺激的有意识知觉受背景的限制,而同样刺激的无意识知觉却引起不受背景限制的自动反应。 知觉对象具有多种可被观察到的性质,比如,它的颜色可能很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形状可能与背景的形状有很大的差别,也或者它要表达的内容与其所处的环境非常不同,这就是知觉对象的特殊性。背景具有它的普遍性,它作为知觉对象的衬托,即要达到一定表现目的,又不能过于眩目而喧宾夺主,绿色的衬托合理地铺垫了红色,即不会使红色的出现显的过于突兀,它的柔和的性质又可以为红色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例子只是从颜色一个方面表现了感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对于知觉对象的感知会从很多方面来尝试,比如知觉主体会从感知对象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包括声音等多个方面观察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最全面的结论,这个经验在以后的实践中就会比较持久的保留。 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如果摆在洁净的桌面上,它的所有优点都会展现出来,可是如果将它摆在一片杂乱的废物中,人们的目光就会被周围各种次要的因素吸引而忘却了最终所要投入注意力的对象,“万绿”如果换为“万紫”,它的衬托作用就会转化为扰乱观察者的主要因

情绪知觉实验解读

生理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情绪知觉实验 班级13应用心理(1)班 姓名王璐 学号2013326670020 实验日期2015年5月25号 指导教师严璘璘

一、问题(1分) 问题一: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二: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三: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四: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是否有影响? 问题五: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六: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 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七: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问题八: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 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反应时是否有影响? 二、假设(1分) 假设一: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二: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三: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H1: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上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有影响。 假设四: H0:如果在目标刺激呈现状态为阈下时,不同的呈现条件(单侧、双侧情绪一致、双侧情绪不一致)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显著性差异,那么不同的面部表情(积极/消极)对情绪知觉的错误率无影响。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言语知觉的认知理论 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3大支柱的认知科学,以及语言声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在理论上开阔了言语思维研究的视野,也为言语思维机制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分析的新手段。从语言知觉的认知理论研究方法和理论形成中,可以看到言语思维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对言语思维机制的认识给出一种新的启示。 人类言语与其他声学信号相比有许多特点。首先是任何一段口头语言中,都包含许多分离的音紊,每个词都是由音亲连续起来所构成的。所以,每个音素和词都对应一类声能的模式。这种声能模式具有双重性,即节段性和恒常性。节段性表现为在音素之间有一段段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言语声频谱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恒常性表现为不依说话人不同而异,同一词不论什么人发音,频谱特征都大体相似。当然,发音人不同频谱可能相差较大,但对同一词发音,其频谱模式是相似的。这是由于同一音素是由相似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所制约的。这样在言语知觉形成中,不但靠听觉分辨音素和词的声学特征,还由视觉对讲话人发音器官的空间状态进行图像分析。因此,人类言语知觉实际是听觉和视觉协同工作的结果。不仅聋哑人的言语知觉是靠视觉分析完成的,对正常人的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规律。马萨诺(D.W.Massarno)和寇恩(M.M.Cohen,1983)以唇辅音“b”和齿龈辅音“d”为实验材料,由计算机合成音节“a”和“da”以及"ba”变为“da”的7个中间音节,让正常被试倾听等概率呈现的9个音,并判断呈现“ba”和“da”的次数。在3种条件下重复同样的音节识别测验。一种条件是只靠听觉判断,另两种条件是呈现音节时,总伴有发出“ba”音节或“da”音节的口唇运动的闭路电视,结果发现,从录像中得到的视觉信息显著提高了“ba”和“da”音节的正确判断率。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言语知觉是视觉和听觉信息并行处理的结果。米勒(J.L.Miller 1990)总结出关于人类言语知觉机制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和听觉理论。 运动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是李波曼(A.M.Liberman)和马特因利(J. G. Mattingly,1985)提出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方面;(1)他们认为言语知觉系统和发音的言语运动系统之间是密切联结在一起的。因此,人在听音紊和词(元音和辅音音节)时,本身的发音运动系统也在不自觉地、默默地进行发音运动;(2)言语知觉是人类特有的,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出生以来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3)言语知觉能力是人类先天所具备的,因为人类生来就具备言语发生和言语知觉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机能系统。视觉信

有无反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有无反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坏蛋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班,山西,041004 ) 摘要:本实验对山西师大心理系11级48名学生进行时间知觉测试。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来测量被试对时间估计的误差。结果显示:相同时间呈现下,有反馈组较无反馈组更准确的复制标准时间。在无反馈的情况下,较5秒和10秒的标准时间,被试能更准确的复制2秒的标准时间。 关键词:有无反馈时间知觉 1.前言 人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称为时间知觉。人们时间知觉的准确性往往受到活动内容、情绪、刺激的物理性质及接受刺激的感觉道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说来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往往低估而对较短的时间间隔往往高估且在时间估计的准确性方面听觉优于视觉。时间知觉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儿童与成人在时间知觉的准确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不同职业的人在时间估计的准确性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因而时间知觉可作为职业测评的一个指标。本实验采用复制法测定时间知觉的准确性以刺激延续时间的久暂作为标准刺激的呈现方式。复制法也称为平均差误法它要求被试复制出在感觉上认为与标准刺激相等的时间来以复制结果与标准刺激的差别作为时间知觉准确性的指标并区分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标准时间。 “时间感”是人适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训练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时间知觉方面存在着差异。前人研究表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人时间知觉的精确性。该研究的实验安排中就有,先让被试反应,估计自己的反应时间,然后告诉被试他的反应结果。这种实验安排的特点在于使被试通过自我估计与客观结果的对照,可以使他在客观指标(比实际反应时间长或短)与自己的感觉之间建立较牢固的联系,进而改进自己的估计时间。它说明人的时间知觉具有意识性。 本实验目的在于比较通过不同感觉道估计时间的准确性,检验各种因素和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检查不同刺激方式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检验有无反馈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 阅读精选(1):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特性分以下四种: 知觉的选取性 人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的反应的特性。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大家在复习备考中喜欢在书上画线,这就知觉选取性的体现,方便我们从整个书的大背景中区分出重难点。另外我们再来说说猎人和樵夫的故事,说猎人进山看见的就是狗熊,袍子等一些动物;樵夫进山看见的就是一些松树,柏树。这个小故事很鲜明的体现了选取性在生活中的体现,即每个人从背景中区分出优先加以反应。 知觉的整体性 在生活中同样有很多的体现。如我们观看一个不完整的三角形时,我们很少会把它看成零散的线段,更加可能的是把它看成一个完整的图形。这就是知觉整体性所说的把部分看成整体。有时候绘画时我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人物,就能够识别出来他是谁,这也是整体性的体现。 知觉的恒常性 有大小,颜色,明度,形状等恒常。那么,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

呢?它其实指的是知觉条件发生变化,知觉对象依然持续不变的现象。如大小恒常,一支笔放在你的远和近的地方,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了,但是知觉的对象这支笔依然持续不变。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指的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如中国俗语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体现了知觉理解性。 知觉的特性比较容易混淆,期望大家能够抓住主要特征,火眼晶晶,识别其中的纷纷扰扰。 阅读精选(2): 知觉的基本特征 一、知觉的相对性 知觉是个体以其已有经验为基础,对感觉所获得资料而做出的主观解释,因此,知觉也常称之为知觉经验。知觉经验是相对的。我们看见一个物体存在,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以该物体孤立地作为引起知觉的刺激,而务必同时也看到物体周围所存在的其他刺激。这样,物体周围其他刺激的性质与两者之间的关系,势必影响我们对该物体所获得的知觉经验。形象与背景是知觉相对性最明显的例子。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连的其他刺激物。在一般情境之下,形象与背景是主副的关系:形象是主题,背景是衬托。另一个例子是知觉比较,是指两种具相对性质的刺激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时,由于两者的彼此影响,致使两刺激所引起的知觉上

认知、情绪、人格

1、在教学活动中应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 2、感觉的基本规律有哪些,试举日常生活 中运用感觉规律的事例说明。 3、怎样运用社会知觉偏差有效进行人际交 往? 4、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5、怎样讲究记忆的方法/策略? 6、如何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运用记忆的规 律组织学生进行复习? 7、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记忆的规律? 8、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创 造性思维? 9、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维品质? 10、怎样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11、什么是挫折,结合关于挫折的知识谈 谈你自己遇到挫折时准备如何应对?12、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高尚情操,调 适其不良情绪? 13、人格特征对于教育的指导作用。 14、气质与因材施教。 15、试述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6、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详析自 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17、能力的特征。 18、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9、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20、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如何,如 何发展青少年学生的智力? 2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什么,应如何评价? 2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关系如何,青少 年学习动机有何发展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3、 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但注意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作为心理过程的调节机制存在。

控制器 怎样运用注意的规律有效地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由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引起的。 有意注意是由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引起的,即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感兴趣。 无意注意:也称为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为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稳定是广义的、相对的,对某一活动而非某一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看其所知,不看其所见。

概述知觉的种类

一、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如听到声音,看到颜色绣的花箱等都是感觉。真和一个具体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当这些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于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是,就在大脑中引起相应的视听嗅味,触等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第一视觉。 引起视觉的11刺激物时,电磁光谱中一定范围的可见光波。光波有三种物理属性,波光波幅和纯度。光波作用视分析器引起视觉也具有三种心理属性。色彩明度,饱和度。 第二,听觉。音波是有物体振动引起空气分子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变化而产生的。音波作用听分析器而引起听觉。 第三嗅觉。嗅觉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其适宜刺激是挥发性的物质分子。其感受器为鼻腔上鼻道内棕色嗅膜中的嗅细胞。 第四。味觉。味觉也是一种化学性感觉,它喂食物选择食欲的增加有关。其适宜刺激物是溶解于水的物质分子。舌根对苦的感受性高,舌尖对甜舌的两侧对酸味儿,舌两侧前部对咸敏感。 第五肤觉。弗爵士物体的机械和温度特性作用于皮肤表面而引起的感觉。一般包含有同温冷处四种基本皮肤感觉。其外周感受器分别

为表皮各层中的游离神经末梢、罗佛尼氏小体。克劳斯氏小球以及真皮层的迈纳斯触觉小体和皮肤深处的一夜,也西尼氏环层小体。 2、内部感觉 第一,运动觉。运动觉又称动觉。动觉时有机体对身体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其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关节小体等神经末梢。由于肌肉收缩,伸展和关节角度变化给与的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经传入神经脊髓丘索到大脑皮层中央沟的前回。便产生动觉,在反馈和连锁活动中动觉起监督保证和协调作用。动觉与肤觉结合可以构成触摸觉,动觉是一切活动和言语运动的基础。 第二,平衡觉。 平衡觉是有机体在作直线加减速运动和旋转运动时能保持身体平衡,并知道其方位的一种感觉。其感觉器官是内耳前庭器官的耳石装置,刺激引起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节,脑桥前庭神经核一部分到内脏器官,一部分的眼肌,一部分到小脑引起姿势调整,以保持身体平衡,同时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颞叶听区前的前外雪氏回,产生变速和旋转感觉。 第三,机体觉。 机体觉是由机体内部环境变化作用于内脏,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内脏器活动状态的感觉。机体觉的适宜刺激物是内脏器官的活动变化。其感受器是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的游离状态的神经末梢。其神经通路主要是通过植物性神经干来完成的。机体觉一般包括饿饱,渴,痛,恶心便意感觉等。机体觉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没有明确的定位。谢

论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性

论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性 发表时间:2017-08-28T16:23:46.393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7年5月作者:刘凯[导读] 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特性使影片更容易被观众读懂,也使得要明白影片真正的含义变得更加困难。 昭通学院;云南昭通 657000 摘要:自卡努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电影称之为是一种艺术之后,“第七艺术”便成为电影艺术的同义语。卡努杜认为,在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后出现的电影,并非是一种玩具或客观的记录工具,而是一种超越和综合之前六种艺术形式的一种新兴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旨为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而中间的桥梁之一就是“语言”。当然作为电影艺术,对其特殊的电影语言的研究也就必不可少。本文在理解影视语言的综合性、亲近自然性、受限传递性、知觉幻觉性、民族弱化性等影视语言的特性的基础上,以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性为核心,展开论述。影视语言是社会环境的重要体现,影视语言作为影片内涵的解读有重大影响。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特性使影片更容易被观众读懂,也使得要明白影片真正的含义变得更加困难。 关键词:影视;语言;知觉;幻觉;表现性;二次同化 一、影视语言的存在性 电影诞生之初人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游戏和娱乐,并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来看待。直到20世纪60年代前,法国和前苏联的一些电影理论家将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提升到一种艺术理论高度来研究,才引起了人们对其理论的关注。以安德烈·巴赞,克拉考尔,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对电影本性以及电影创作手法的研究尤为重要。然而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真正提出“电影语言”概念。真正将电影语言推向一种语言学范畴加以研究的,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符号学问世,研究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使电影语言的研究成为严格意义的语言学,语言学范畴成为建立电影语言系统的依据。意大利文学家和电影导演皮埃尔·帕索里尼的《诗的电影》和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言还是言语》等论文的问世标志着电影语言学的新阶段。 电影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电影语言作为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它一方面极其丰富多彩,同时也很复杂,它能够灵活而准确地重现事件、重现感情和思想。电影画面、摄影机的创造作用,电影中的隐喻、象征,电影中的音响,蒙太奇,电影对于时间空间的完美表现,都成为电影研究学者分析电影语言的多重内容,电影语言从没被关注到多层次的意义的界定由此拉开序幕。 电影语言是一种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体系。如果套用语言体系的一般模式,影视艺术的语言体系应该由词法、句法和修辞所构成,其词法包括镜头和声音,句法包括蒙太奇和长镜头,修辞则包括光、色彩和构图,声画关系等。”这应该就是影视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简单地说,影视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就是画面和声音。这一理论的确立,也标志着影视语言概念的成立。 二、影视语言的知觉幻觉性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对于人类“征服”欲望的表现性更是毋庸置疑的。电影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不仅仅是之前六种艺术的简单相加,更是时间空间、再现表现、艺术与科技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最终通过电影的电影化方式得以表现,也就奠定了电影语言的特殊特性。(一)影视语言的知觉性 知觉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外界的整体的看法和理解,它为我们对外界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在认知科学中,也可看作一组程序,包括获取感官信息、理解信息、筛选信息、组织信息。与感觉不同,知觉反映的是由对象的各样属性及关系构成的整体。 简言之就是人的直观反映,电影在被发明之初开始,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所追求的电影便是对于客观事实的记录和保存,这也与人类所追求的对于自然的征服心理达到最高程度的统一,相比绘画,电影画面更加真实,甚至是“现实世界的复原”(克拉考尔),相比照相,电影独一无二的运动感更加接近事实。相比文学作品,电影的画面的表现里远比文字直观,我们先不谈论这种直观性是否就一定比文字所留下的空白想象空间更加让人震撼,但单看人们第一次看到《火车进站》时的那种恐慌与躲避,就可以看出电影给观众所带来的直观感觉有多么的强烈。 对比之前的艺术表现,总是试图给人的心灵造成余音绕梁的回味式的体验,而在电影诞生初期,则与之相反,人们能够最直观的看到最真实的画面,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电影银幕就像一面镜子,直观的反应了现实的世界。 也就是由于这种直观的反应,使得作为电影语言之一的“画面”就给了观众一种最为真实的知觉体验。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这种直觉性得以充分体现。在《金陵十三钗》的前15分钟当中,导演力图描绘战争的残酷,在巨大的银幕面前,当观众看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士兵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并排着冲向日军的坦克时,一种在视觉上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感进而引发的心灵的巨大震撼,足以将其他艺术形式所力图追求的对于心灵的震撼瞬间秒杀。在银幕面前所看到的画面,犹如小说的文字,给了观众一个信息,只是电影的这种画面的形式远比文字更为直观,更易触及人内心的地方。 在与其他艺术所意愿造成的余音绕梁式的体验相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的电影在侧重纪实和再现的时候,这种体验稍不足,但在电影艺术家开始追求电影的表现形式,开始以摄影机为你“自来水笔”时,那时候的电影就注定其深刻的内涵将被注入,我们不在只是简单的看看而已,更多了一层更深层次的意义的解读。 简言之,文字语言所描述的“很严重的车祸”远不如电影画面所表现出来的破碎的玻璃、冒烟的发动机、满地的鲜血更能让观众体验事件。电影语言的知觉性的最大意义也就在此。 (二)影视语言的幻觉性 提到影视语言的幻觉性,就不得不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弗洛伊德晚年将深层心理分析——性与无意识决定论用于解释文化问题。弗洛伊德将心理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潜意识和无意识。无意识被视为其主要研究对象。而支配这一原则的是快乐原则。 人在接收电影这一艺术作品是,已经有一种假定的真实,即明知道是假的,但愿意将自己融入至其中,感受于其中。所以电影被称之为“制造梦幻的工厂”。确实,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得到满足的偷窥欲、视淫欲等人性的本性都能在电影中得以满足。当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周围黑色的环境,面前巨大的光影银幕塑造出一种类似梦境的幻觉。 看电影的是人,我们先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影视语言是如何体现其幻觉性的。在人们进行电影观赏时,就类似宗教活动,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时间,有着共同信仰(对于电影的热爱和关注)走进影院,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摄影机的镜头,已经将自己的对于银幕的“非真实”性减弱甚至完全抹杀。以一种被同化的心理状态参与到影片之中。

普通心理学第五章知觉

眼睛的调节水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这种变化是由改变睫状肌的紧张 度实现的变化,它指在 1-2 米范围内有效,而且也很不精确
双眼视轴的辐合是指双眼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汇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是双眼的机能。辐 合可用辐合角来表示,辐合角的大小为人们提供了物体距离远近的信息。距离近,辐合角大; 距离远,辐合角小。看近的物体,两眼的辐合角度大;看远的物体,两眼的辐合角度小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子主题
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知觉的远
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
空气透视近处物体清晰,远处物体模糊,人们根据这一线索推断物体的远近。
相对高度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视野中两个物体中相对位置高的 1,显得远
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 运出的物体看上去移动的慢,方向相同。这由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范围 的不同造成的
运毒透视:当观察者向前运动时,视野中的景物也会连续活动,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运 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纹理梯度(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密度发生层次的变化,远处对象密度大, 近处对象密度小。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当我们和外界物体发生相对位移(运动)时,会出现这两种差异现象。
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如下六种:
在平面上,相对大的物体看起来近,而相对小的物体看起来远
相对大小
明亮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近些,而灰暗或阴影中的物体会被知觉为远些
明暗和阴影
双眼视差:两眼相距大约 65 毫米,因此,同一物体落在两眼视网膜上视像就有了差异,两眼 上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双眼视差,它是产生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如果两眼成像部位相差 太大,则会产生双像,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当距离超过 1300 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 视差为零,对距离的判断失去作用。
视觉方位定位:人类根据周围环境的参照物,通过视觉,例如太阳、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天 空和地面、人和外界的物体的关系来判断方位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
简答题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以两耳连线的中电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 声音容易混淆。
听觉方位定位:听觉定向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即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其定 向规律有:
子主题 子主题
(三)深度知觉脑对物体深度知觉的反映,又叫立体知觉、远近知觉或距离知觉,即把物体 知觉为立体的、三维的知觉。个体知觉深度都是依赖于线索的,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三种
(四)方位知觉:方位知觉是脑对物体方位知觉的反映,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机体 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视觉和听觉在人类的定位知觉中起到重要作用。
空间知觉
可以用闪光融合或后象(感觉后效)或感觉记忆来解释
对时间的分辨 对时间的确认 对持续时间的估量,被试在 3 秒时估计最准确 对时间的预测 根据在自然界周期性的变化 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人体生理和心理周期性的变化 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时间知觉的四种形式 时间知觉的依据
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指对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一定时间内事件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时间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民倾 向吧时间估计的越短;事件的数量越少,性质越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长,但是 在回忆往事时,情况正好相反。同样时间内的经历,经历越丰富,越觉得时间长,经历越简 单,越觉得时间短。海克斯的扑克牌实验证明了伴随活动的数量和性质对时间知觉的影响
影响因素
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快;对厌恶的事情,觉得时间过得慢。在期待某种事情 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个体的兴趣与情绪
真动知觉:对物体本身真正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刚刚被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 动的最小视觉范围(角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下阈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 φ 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和时间相继呈现时,会看见一个刺 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例如电影、电视等)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例如浮云的运动, 让人们看到月亮动,而云是静止的(一动一静同时)
自主运动:注视暗室中的光点会感觉它在动
似动知觉: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 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运动后效(又叫瀑布效应):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运动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 体,会感觉它向相反方向运动。例如注视完瀑布以后再看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 向上飞动。(前后相继,眼睛动)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只对空间中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可以分 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的产生依赖于感觉器官提供的信息,即客观事物的特性,对对这些特 性的加工叫自下而上的加工,或叫数据驱动加工
下:客观事物;上:预先准备
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产生还依赖于主体的知识经验和他的兴趣、爱好、心理准备状态, 即还需要加工自己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这种加工叫自上而下的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 在知觉外界物体是,非感觉的信息越多,所需要的感觉信息就越少;相反,则需要比较多的 感觉信息
理论观点:长时记忆汇中存储了各种各样来自个体生活经历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复本, 即模板,这些模板与现实环境中的刺激模式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刺激模式与人 脑中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优点:模板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人在知觉过程中如何进行识别,并在实现具有人工智能 的机器模式识别中的得到了实现运用
按照该理论的假设,每一个有千变万化现象的同一个事物,记忆系统中都要储备与之一一对 应的模板才能识别,需要在记忆中存储大量模板
模板匹配理论
这种理论对模式识别的解释比较刻板和生硬,缺乏人们在实际知觉中对模板识别的灵活性和 变通性
缺点
没有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尤其难以解释人们迅速识别的一个新的、不熟悉模式的现象
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理论观点: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有关 某一类事物或刺激模式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一类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共同基本特性)。模式识别 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相近的原型的过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要存在相应的 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是一种近似的匹配
优点:原型匹配理论大大减少了模板的数量,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而且是模式识别的过程 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这种识别过程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
缺点:匹配过程只强调自下而上的加工,而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
映象鬼: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 特征鬼: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
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就会喊叫 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 别的模式
理论观点:理论观点:组成模式的元素或成分称为特征,模式可以分解为特征,在识别过程 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讲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 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塞尔福里 奇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特征分析模型称为“泛魔”识别模型,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四个层次
依据刺激的特征进行识别,避免预加工的困难,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了记忆负担
优点
在识别汇总需要抽取必要的特征,再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过程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原型匹配理论 特征分析理论
模式识别理论:模式就是由若干个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或者说在我们周围的具 有某种结构的客体,例如一个物体、一个图像、一个字、一句话,或者是一个人脸都是一个 模式。模式识别就是人们把输入刺激,即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并 辨别除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当模式被识别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给这个刺激,或者说 给这个模式一个名称,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模式识别就是给刺激一个名称,或者说就是给 刺激命名。认知心理学提出了以下几种模式识别理论:
知觉的信息加工
14 第五章知觉
知觉概述
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有觉察、分辨和 确认三种作用
联系: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知觉和感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但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 简单总和,它已经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成一种结构,并融合了人们的经验。同样一个事物对 不同人来讲,感觉是一样的,知觉是不同的(掺杂了知识和经验)
知觉的生理机制 知觉的组织原则
感觉皮层一级区:实现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与综合,该区受损将引起某种感觉丧失
皮层感觉区
感觉皮层二级区:主要负责整合,该区受损将丧失复合刺激物的整合知觉能力
感觉皮层三级区:是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重叠区”,该区受损将 引起复杂的同时性(空间)综合能力的破坏
额叶:额叶损伤的患者常常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客体作出合理的假设,并且不 能对知觉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定。
视觉系统:视觉系统中存在两个功能不同的子系统:一个是“是什么”(what)系统,由枕 叶到颞叶的通路组成,负责处理物体是什么的信息;一个是“位置”(where)系统,由枕叶 到顶叶的通路组成,负责处理物体在哪里的信息。用猴子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枕-颞通路受 损伤的猴子完成视觉确认作业的能力明显受到损伤,而位置作业不受影响;相反,枕-顶通路 受损伤的猴子,不能完成位置作业,而视觉确认作业完成很好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共同命运:当视野中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变化时,人们容易把它知觉为一个图形
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定义:知觉选择性指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背景,例如 两歧图
突出对象,压抑背景
影响因素
客观:对象和背景间的差异、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特征
主观:有无明确目的或态度、定势、兴趣等。知觉定势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 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的现象
突出整体,压抑细节
知觉的整体性
定义:知觉整体性指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 知觉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影响因素
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个体的知识经验
作用:大大提高了人知觉事物的能力;整体知觉会抑制个别成分(部分或细节)的知觉
根据经验主动解释
定义:知觉理解性指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已知线索,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 设,并进行检验,最后对知觉对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因素 作用
个体以往经验 词语的作用。。。提示 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等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选择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刺激变了,知觉稳定
知觉恒常性
定义:当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
影响因素
视觉线索 知识经验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迷彩服:知觉选择性的逆运用
种类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