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

张进学号:

班级:

国贸(2)班学院:

国贸学院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或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由于在发展中国家,每年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

因此,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尺度。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

它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质的概念。

其涵义既包括增加生产又包括改善分配,即既要注重增长的数量,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

区别表现在,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

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

总之,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地存在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况有所改善。

2.可持续发展战后,西方各国热衷于经济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人为地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后果,除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存在的“滞胀”困境外,在能源消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不良后果。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

一。

总之,所谓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以往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自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如今,世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实现各国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在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可持续发展既反对无条件地抑制经济增长,也反对无条件地追求过度增长,它特别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连续不断地改善和提高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具体体现为:

结构日趋合理与优化;新增财富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越来越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小;知识含量和非物质化程度越来越高;总体效益越来越好。

这表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资源高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以知识创新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收益递增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

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无疑会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重大积极效应,它不仅可能形成资本收益的内部递增,而且能使传统的生产力要素也随之产生递增效益,从而带动整个经济规模效益递增。

2.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可持续发展把人的基本生存需求看成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该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较好地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要把全球、区域、国家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的水平之上,较好地满足就业、粮食、能源、饮用水等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通过就业比例的确定与调整,使收入、储蓄等在结构上更加合理,由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体共同维护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3.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人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

为此,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之一,就是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大会第一次将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提出应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解决人口问题。

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能够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首先要保证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稳定地低于GDP 的年均增长率,与此同时,要把人口素质的提高摆在宏观政策调控的重要位置上。

可见,该战略目标的实质是把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同物质在生产“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

4.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过去、现在和可以预期的将来,地球资源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唯一物质来源。

既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包括保持经济增长和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那么,它的实物基础就仍然主要地依赖于地球资源的维持、地球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塑造的,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地球的生命,了解自然,掌握并遵守自然规律,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和扩大地球的资源基础,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5.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人口、资源、环境是发展的瓶颈,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并尽力消除这些瓶颈对发展的约束,而突破这些约束的动力和潜力就在于科技进步,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并促进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地、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才能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瓶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6.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通过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维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环境保护也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实现,可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和第六方面的实现,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四和第五方面的实现,可以既满足物质资源的储备,又满足知识资源的储备,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资源环境的上述严峻形势迫使人类必须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以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理念就是要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最初提出这一思想并付诸实践的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日本和德国。

据统计,20世纪末,发达国家再生资源产业规模为2500亿美元,本世纪初已增至60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可达18000亿美元。

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并向生产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延伸。

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表现在:

(1)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2)循环经济的产业运营水平高,成效显著;(3)循环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备;(4)循环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2002年4月,德国政府制定了21世纪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

日本在打造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日本政府把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之一,从各个方面促进循环经济社会的形成,表现在:

(1)利用垃圾意识深入人心,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战略方针深得人心;(2)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完善;(3)加强宣传,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此外,日本政府在积极引导市民正确购物和环境友好或环境保全地消费、防止过量包装、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的同时教育市民和单位尽可能减少排出垃圾,增进反复利用意识,为推进日本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发展中国家也为谋求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进行了许多探讨。

2003年9月在巴西召开的第三届美洲绿色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国际环境法庭的建议。

会议代表指出,建立国际环境法庭(绿色法庭)是一种在全球保护自然和生活质量的手段,有该法庭,各国政府和上流社会能够行使其权利和职责,下令消除全球环境犯罪行为,制裁和处罚那些跨国和国际环境罪行责任者。

会议代表也希望,环境法庭将分析、讨论和审议使全球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处于危险境地的行为和事件,应对碳气体排放量的增加以及因化学品和放射性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2004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四届美洲绿色会议。

在上届会议的基础上又探讨了建立国际环境法庭的问题。

与会代表探讨建立国际环境法庭建议的目的是让其法庭评定和以国际标准处罚环境犯罪行为,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据介绍,本届会议关于建立国际环境法庭的建议将作为"绿色信件"的内容之一随信寄往100多个国家的行政机构。

绿色法庭事件反映了人类渴望全球环境不断好转的愿望,体现了人类正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努力。

绿色法庭的最终建立将促使500多个国际性的环境协议和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以减少混乱,各个国家、政府和非政府机构的环境政策能够得到支持,进一步保障环境安全,给协调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带来希望,为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以上分析表明,2004年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甚至威胁环境安全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但人类也正在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不断奋斗。

随着人类对全球资源环境形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濒危动物问题的重视和解决,对全球气候恶化的有效遏制,以及循环经济的大力发展和国际环境安全理事会、维持环境安全国际警察部队(绿盔部队)、国际环境法庭和仲裁庭、全球环境安全信息网络等的建立和发展,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努力,相信人类终将实现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全球长期发展战略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认真地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许多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了切合本国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些国家还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

迄今,各国在设立机构、制定规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法律、公众教育和宣传培训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数十个国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1.发达国家制定其可持续发展战略时的思路大体是,在维持其以往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达国家推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应模式,即在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前提下,实施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的维持型发展战略。

为此,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转移污染工业,把危险性大和对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2)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增加环保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实行清洁化生产。

(3)通过发展高科技和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及污染的排放量。

上述措施确实使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发达国家实施的维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维持的是自身的环境,其环境的改善主要是建筑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的基础之上,因此,无论是从伦理道德还是操作的可能性上讲,这种模式都不足以叶不可能成为世界环境保护的榜样。

其二,发达国家实施的维持型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要维持的是其原有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高消费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仅维持发达国家的吃、穿、住、行、用等物质消费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更何况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种满足高消费的物质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强。

这样,即使在发达国家实施了以不改变其原有高消费生活方式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难以从根本上降低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消耗,这无疑将成为全球步入低消耗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大障碍。

以美国为例,1993年5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成立了“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PESD),要求该委员会在“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未来”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美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该委员会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国》的方案。

是一个典型的在维持美国式的高消费生活方式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在这一方案中,对于不可持续性的美国式的消费方式,没有提出任何改进意见,仅在保证经济增长、不改变原有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前提下,提出如何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表明美国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设想的理想模式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

2.发展中国家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面临三大难题:

一是缺乏满足基本需求的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二是技术含量很低的粗放型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危害很大;三是为了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其结果是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剧。

当前,鉴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教训,尤其是适应世界绿色浪潮,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赶西方工业化的道路上,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着手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污染、人口、资源等问题,但在环保与发展问题上,多数国家还是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选择重点在经济增长兼顾环境保护的追赶型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模式。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的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以经济增长为重点兼顾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在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这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然而,我们也看到,现今社会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自都有缺陷,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所设计的理想的发展战略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推进全球性可持续发展中产生一系列摩擦、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

这些摩擦、矛盾与冲突的存在,表明导致当代人陷于困境的一些深层次因素尚未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使得目前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仅局限于表层。

要在深层上推进可持续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具体说来,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要求发达国家在改变现有高消耗的消费方式的前提下,在大力推进知识经济的创新中走向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达国家只有改变了现有的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同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中,不断增加消费中的文化含量,才能降低全球自然资源消耗;其高消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文化需求层次的提高,将产生一种连带效应,即弱化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和模仿;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让出一定的世界资源和市场份额,为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秩序创造有利条件。

要进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也要求发展中国家逐渐从追赶型发展战略转变到创新型发展战略上来。

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科技含量,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积极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单纯地等待和依靠发达国家的援助,必须根据本国的历史、文化及经济条件,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工业化、生态化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世界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虽尚未得到明显改善,有的问题还在进一步恶化,但其危害性和危险性已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在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推动下,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了协调行动,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绿色产业、绿色食品、绿色消费正在兴起,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已呈现曙光。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编:

《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新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61页。

另一说为:

世界人口达到10亿的大致时间是1800年,这一过程历经了300万年;世界人口达到20亿的大致时间是1930年,由10亿增加到20亿历经130年;达到30亿的时间是1960年,增加10亿仅经过了30年;达到40亿的时间是1974年,增加10亿仅经过了14年;达到50亿的时间是1987年,增加10亿仅经过了13年。

参见王银泉编译:

《上海译报》1995年12月4日,原载于美国《时代周刊》

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s) 全球经济平衡增长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一种纠正和调整。 所谓全球经济失衡,是指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现象。从经济指标来看,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间的贸易顺差/逆差失衡、储蓄过剩/不足失衡以及国家债务/债权失衡。 世界经济失衡的最根本表现 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跨国集团纷纷将它的研发基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资金、财富则又以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从而导致全世界的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手里集中。 美国政府的平衡增长战略 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美国总统的换届选举从经济现实和政治条件两方面使得全球经济平衡增长成为新一任美国政府的优先战略选择。 内部平衡:旨在改善美国政府收支情况,这意味着增加储蓄和节约开支,降低我们的长期赤字。 外部平衡:奥巴马把全球经济平衡增长作为对外经济战略的主要突破口。利用G20峰会等国际多边平台倡导平衡增长?±;着眼于减少贸易逆差而采取事实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实施强势美元口号下的弱势美元政策,即在不影响美元世界基准货币的基础上乐意让美元贬值而不采取措施加以阻止,这同样是为了促进出口、进而实现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经济增长是中美两国的战略共识 中国对美国的真正不满主要有三点: 其一,美国试图把全球经济失衡归罪于中国,甚至认为是中国?°蓄意而为?±,从而推卸属于自己的根本性责任。其二,美国更多地要求中国单方面采取措施来实现平衡,而不愿意自身努力进行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 其三,在具体操作上,美国不是进行国家之间的平等协商与合作,而是过分采取单边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和不负责任的汇率政策。 中美平衡增长的核心目标 美国平衡增长的核心目标是要减少国内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和降低财政赤字、减少贸易赤字,增加出口。 中国平衡增长的目标是增加国内消费,减少国民经济对出口的依赖。 这些目标如果得以实现,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模式将难以为继。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是一种失衡而非平衡的相互依赖 从中国对美国的依赖看,主要是中国对美国市场的需要。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离不开对美出口。然而对美国而言,在现阶段,美国固然希望扩大对华出口,但并不依赖中国市场。 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主要表现为对中国资金的需求,希望中国用巨额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以弥补其巨额财政赤字(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外国政府债权人。但同样,中国并不依赖美国的资金。 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 提出了诸多理论,包括孪生赤字假说、汇率贬值效应假说、全球储蓄过剩假说、布雷顿森林体系Ⅱ假说、美国金融优势假说以及资产组合供求均衡假说等等。 总体而言,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既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国际资本流动的因素,也同现行国际经济体系、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各国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从根本上看,失衡根源是南北发展严重不平衡。 在经济学意义上,失衡代表资源错配和扭曲。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正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强制纠正,是当前国际分工体系内在矛盾发展的内在结果。 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的不合理。跨国公司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要求为其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需要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低成本的生产,并更多地占领国际市场。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必然的选择。 石油价格的波动汇率的波动 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原因:他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美国过度的消费,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美元这样一个角色加剧了这个问题。同时世界其他国家过度储蓄也是一个根源。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可能导致全球失衡的根源。方法:要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可能是需要提高更高的生产力,循环地利用储蓄。另外还应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的储备体系。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高考历史-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近期,美国学者发布了《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报告,显示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跨国公司掌握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B.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地位不利 C.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D.经济全球化中的利润分配极不平衡 2.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文中说:“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是人们无法否认和拒绝的现实,总的来说它有利于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仅仅依靠市场无法解决国家间消费和福利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在一国范围内,是靠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来平衡和制约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现在还没有—个类似的机制。”这段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客观存在B.全球经济一体化利与弊并存 C.强调全球政治合作的必要性D.加快推进政治一体化的进程 3.据入世(WTO)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一般国家入世需要1—3年时间,而我们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讨论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反复讲,我们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最后人家说你不要讲了,你就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当时谁敢讲这个话呀!这说明当时() A.西方国家借经济问题压制中国B.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 C.世贸组织规则对中国发展不利D.中国入世需要权利与义务统一 4.欧洲国家汽车数量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1957年和1965年汽车消费增长数据 国别1957年1965年 法国34760007842000 联邦德国24562888103600 意大利10510045469981 瑞典7960001793000 A.成立欧洲共同体B.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快速的技术变革 5.2015年10月,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TPP谈判内容:一是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等12个谈判参与国一起决定的领域;二是如某类商品进口关税减免等双边磋商领域。TPP与下列哪一国际经济组织目标追求相似?()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界贸易组织 6.截止2015年4月15日,申请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多达57个,申请国遍布全球五大洲,包含了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国在亚投行的份额将占30%-40%,

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全球经济失衡是长期形成的,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调整是一个极其困难和缓慢的过程,然而它已经并将长期影响到世界及各国的均衡性和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一、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影响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首先是发达国家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国经济在平衡中强劲发展,与日本和以德国为例的欧洲国家经济低迷的经济发展形成对照;其次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中国、印度等国经济发展快速,而拉美、非洲等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却极为缓慢;最后则是美国经常财政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顺差多以国债方式资本输出到美国,由此形成世界经济的“双循环”。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过程相对很缓慢,我国也将面临风险。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问题。 1.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影响这一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失衡,不同于第一次全球经济失衡,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差额的主要手段失灵了,美国一边扩大贸易逆差,一边让美元贬值,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虽然不平衡下的2007年全球经济形势并没有如人们预计的那样悲观,前三季度美、日、欧投资消费形势乐观,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球贸易,尤其是服务贸易和并购投资也有所增长。但这轮全球经济失衡的领域很广,原因多样,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定性,复杂性超乎想象,其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2.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目前全球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不明显的,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相当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资源、能源、市场、技术和人才及世界现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约束下,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高的不确定性风险。二、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分析 1.全球性原因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来自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货币金融等格局的失衡。首先,全球经济的非均衡性发展是根本性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增长强劲,而日欧近年一直处于经济缓慢增长期;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率超过西方国家的同时,两者总体经济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其次,近年来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是不平衡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和服务转移或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其国内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促进经济结构提升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而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加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往往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高新产品,为此贸易不平衡日益扩大,而各国的贸易、汇率政策等多种因素往往助长了这种趋势。最后,全球性的储蓄投资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内在根源,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由于经济体制、消费习惯、人口结构及社会文化传统等原因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加上国内投资途径少、效率低,过多的储蓄没有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其扩张性政策下消费经济的趋向不断加强,使得逆差不断扩大。 [!--empirenews.page--] 2.美国方面的原因美国经常项目巨额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内政策。首先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当前美国经济主要依靠消费拉动,近年政府大规模减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及个人收入和资产价值快速增长等因素都极大地刺激了个人消费增长;而美国为了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霸权,其公共开支一直是天文数字,而且不断扩大。其次是储蓄不足。在消费不断扩大的同时,美国个人储蓄率即储蓄占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却不断下降。199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大约在4%~5%,而从2005年开始降至负数,这表明消费者不仅将全部可支配收入用于开支,而且还动用了储蓄或进行贷款消费。最后,为自身利益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施加影响。一方面,把劳动密集型及环境破坏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把产品由这些国家出口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美国大量进口消费品以满足本国市场巨大需求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本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美国巨额的商品贸易逆差。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对策建议 1.全球性对策建议全球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

论中国经济掘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论中国经济崛起与对世界经济之影响 奥运开幕和国庆阅兵都是让世人惊羡及国人震奋的场景,但真正值得中国人骄傲并且确定中国在世界舞台再度崛起的是,外汇存底超越两兆而位列全球之冠,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而且超越日本和德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恐慌与萎缩,中国的经济仍然以近两位数之快速成长,带领着全球步出了这次经济崩溃的危机,这的确是惊人的成就。 中国掘起自然引起不少有心人的妒忌。而令已经是陳腔濫调的“黃禍论”與“中国威脅论” ,再度死灰復燃,演变成“中国经济威脅论”。其主要论调是全球之资源及财 富有限。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必然会依赖侵占或掠夺其它地方的资源及财富。进而影响或剝夺其它地方经济成长的机会。这种似是而非的立论,不但严重损坏了中国的形象。更进一步促使不少国家正考虑立法以抵制和中国正常的经济贸易与交流。这种恶性发展,是我们必须彻底防范及杜绝的。 其实这个论调基本的立论是全球之资源及财富有限,严格说來只適用於原始社會。并且真正有限的只是全球之资源,自從人类发展出耕作技术之後,就可以利用资源而创造及累积财富。不过其速度非常缓慢,而不易察觉。全球生产总值从公元元年到 1000年不过增加了15%,根本可以视为常数。是以一个人或国家要想累积财富,必须得侵占或掠夺其它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所以说为富不仁和无商不奸,在当年的确是有其道理。 隨著人类的进步,发展出制造技术。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後帶动起科技和金融创新,以及国際贸易和资金交流的趋勢,人类得以快速的创造及累积财富。个人或国家完全没有必要,使用侵占或掠夺他人或地方的资源及财富的方式,来达到迅速累积财富的目的。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但在其进程中,各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经济一体化无疑可以增进全球福利,但是这种福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配却是很不平等。因此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而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150倍。据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载文指出,目前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有10多个新兴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受国内自身条件的约束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且,一国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之外,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经济一体化虽然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带来其欠缺的资本和技术,但它却不能快速地带来良好的制度、管理经验和知识。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疲于应付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第二,国际“游戏规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这些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制定的,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处于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第三,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产品的技术梯度差异,把过时的技术和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对高、精、尖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力和能力有限,更是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第四,经济一体化使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越来越“边缘化”,难以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无法在经济一体化中得到利益,因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应成为全球必须解决的重大而严肃的问题。随着一体化的发展,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从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建立法律框架,强化执行力度;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其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有步骤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另外,还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密切协调和配合,以增强在国际中的地位和讨价还价的能力,争取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 张进学号: 班级: 国贸(2)班学院: 国贸学院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或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由于在发展中国家,每年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 因此,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尺度。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 它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质的概念。 其涵义既包括增加生产又包括改善分配,即既要注重增长的数量,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 区别表现在,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

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 总之,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地存在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况有所改善。 2.可持续发展战后,西方各国热衷于经济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人为地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后果,除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存在的“滞胀”困境外,在能源消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不良后果。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 一。 总之,所谓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以往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自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如今,世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实现各国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在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专访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者主罗伯特·希勒 林永青:首先,感谢您接受《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的联合采访。去年您在媒体提到,“中国的经济奇迹是一个鼓励人们做出现实的伟大故事”。很多年前伦敦政经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表示过类似的看法:“历史事件往往不是智慧或能力,而是偶然的瞬间。一些历史上大的事件只是一些随机产物。比如,如果足够多的人相信西方的没落,西方就没落了。”您如何比较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历史故事”呢? 希勒:中国书写的是复兴的故事。我不是一个中国历史学家,你让我比较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历史启示,我能力有限,只能简单阐明我的想法。我只是知道中国近代,有一段几百年的磨难。但是我也知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在世界拥有领先的地位。就是回到中国清朝中期的时候,相比欧洲,中国也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时期,我不认为当时的欧洲同样具备。 而在最近几年,我认为,一个伟大的文明复苏的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中国人把它看作是正在发生的历险。但(这种经济发展)对于欧洲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了,这样的历史在那里的人们身上上演过。在中国,人们亲身感受到他们同中国崛起的关联性和与责任感。而在我看来,对于美国来说,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0年前,今天的美国人不再具有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牺牲的意愿。所以储蓄率在今天的中国非常高,而在美国非常低。我听到了很多说法,其中一个是中国人的历史时刻感。中国人为自己承担的义务作出贡献。 林永青:您能谈谈美国或西方的未来发展趋势吗?西方世界会衰落吗? 希勒:历史表明,每一种文明都是来来去去,但目前我没有看到西方有任何危机的迹象。在二战以后,美国有特别的优势:它未受战争破坏。此外,也许因为美国是一个更大的经济体,自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比当时的其他欧洲国家更愿意支持科研。所以美国在那一段时间一直存在优势。 然而,今天,正如你游历世界各地时所看到的,现在人们意识到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各国的经济也都开始腾飞。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诺贝尔奖得主来自美国和欧洲。诺贝尔奖曾经被欧洲人垄断,但随后渐渐转移到美国人头上。现在,我觉得诺贝尔奖可能已经转移到更多的国家。这样的情况与当时可用于研究的资源密不可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比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更为普遍和盛行。这一现象今天已经改变了,美国的独特性将被削弱。但我不认为这对美国人是一件坏事,世界各地教育经济的腾飞是令所有人兴奋的。 林永青:我在报纸上看到您建议,“中国政府应该做一个长远规划,以避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2年3月,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案》(JOBS ACT)就与社会化创业融资(众融)、与创造就业机会都息息相关。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马上就将通过JOBS法案的第三修改案。在过去,只有合作投资者可以进行网上投资,而第三修正案将允许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在网上投资、获利。人们普遍认为,众融将开启”资本民主化“的道路。创新金融工具,正是您的研究重点。能否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众融、P2P网贷,或其它新兴金融模式做出评论?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今天的论坛,将具体讨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与调整的方向;全球经济失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在理论与政策上都是富有挑战性的题目。重视和抓紧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讲,涉及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工作。目前,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达80%左右。重视和抓紧这方面的研究,一是有助于正确处理与世界的经贸关系,正确应对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趋利避害,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二是有助于弄清世界各大国政治、军事、文化等各项政策的实质和走向,正确认识正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格局,妥善处理中国与美国等各大国的关系,积极绸缪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所以说,对此跟踪研究,再难也应该做;而且,迫在眉睫。 近年来,世界经济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甚至如白云苍狗,瞬息万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力量和因素互动、博弈,更使世界经济波诡云谲,变数丛生。正因如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看法分歧很大,甚至迥然相异。

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异彩纷呈,各种看法差别很大,但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乐观”、“悲观”两派。 乐观派认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无异存在,但并不十分严重,无须“杞人忧天”。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失衡并增长着”,而且会逐渐走向更好的平衡。失衡是常态、动态,是有活力的表现;均衡是相对的短期现象。世界经济在历史上面临过几次大的失衡,经常与大的技术革命或者一个大国的经济崛起有关。这类革命或者经济崛起要求利益重新分配。纺织机的发明及美国的经济崛起曾经引起棉花、纺织品和金融市场的动荡。但世界经济继续甚至得到显著发展,人类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还有学者认为,经济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必要条件。 悲观派认为,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处于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在刀刃上的平衡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石油危机,世界经济可能无法维持,美元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一旦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等高度依赖外需的这样一些东亚国家,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着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就会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等等问题,随之而来的事情可能是出口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等。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概率不高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决不能排除。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这种危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如果上述具有破坏性的“纠正”不会出现,如果不平衡中的平衡在表象上可以继续维持,那么,矛盾经过多年甚至不必再需要多年积累,终有总体爆发的那一天。那时的世界经济,所受到的冲击、遭到的破坏可能会更大。 我个人认为,我们研究世界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比如,既要研究世界经济的失衡,也要研究世界经济失衡中的平衡;既要研究经济失衡这一表象,更要研究失衡表象下面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既要研究消极的失衡,又要研究积极的失衡;既要研究失衡的现状,更要研究失衡的可能趋势;既要研究世界各大国内部与各大国之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张进学号:班级:国贸(2)班学院: 国贸学院 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的增长。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或国民收入年增长率。由于在发展中国家,每年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口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国民平均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尺度。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优化。它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质的概念。其涵义既包括增加生产又包括改善分配,即既要注重增长的数量,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两者缺一不可。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在,经济增长会促进经济发展。区别表现在,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为宽泛,它不仅是指产出的增加和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指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继续增长的基础上,经济落后状况的逐渐转变或消失、低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低下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人口压力有所减轻、严重的失业逐步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工业化进程加快等。总之,经济发展意味着普遍地存在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况有所改善。 2.可持续发展 战后,西方各国热衷于经济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为地刺激经济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后果,除经济生活方面长期存在的“滞胀”困境外,在能源消耗、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不良后果。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总之,所谓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以往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自扫门前雪”甚至以邻为壑的政策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三、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如今,世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实现各国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都在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 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周边等等。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积极推动地区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邻国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也在不断加深。现在,周边国家对中国战略意图的疑虑已经大大缓解。 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中国应加快谋划“大周边战略”,区分陆地与海洋的不同情况,统筹各大地缘方向,针对地区热点,创新运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韬武略”,破解美国的“巧实力”及个别邻国的“小伎俩” (一)“大周边战略”应强调以下两大原则一是“刚柔并济”,周边战略切忌“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包括在南海问题与南沙争端上。对内对外都要讲清楚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完整含义,和平发展绝不排除为捍卫

中国面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应对措施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不安。广义地讲,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全球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然而由于全球经济作为整体是一个封闭经济,在核算意义上它总是平衡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美国储蓄不足,一定意味着其他国家储蓄过剩。正如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失衡是这样一种现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经常项目衡量的是一国与他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资金往来情况。当一国出口收入和其他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本国进口和其他经常性支出的时候,经常项目逆差出现,并主要表现为贸易逆差。央行在分析中指出,作为失衡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中国尤其受关注,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一、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种全球性失衡状况增加了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风险。处于全球经济失衡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积极成员,经济运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我们必须具备全球眼光,用全球的眼光看清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势。因此,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就显得特别重要。首先,从美国的角度看,经常账户逆差的不断扩大是其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长期调整的必然结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产业结构软化”趋向的国家。1958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此后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地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进一步推动了其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美国不仅引领了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也使其在产业结构比较优势方面与其他国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业的产品需求在创新期往往限于国内,而服务业产品又多为非贸易品。这便导致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多体现为非贸易的特征。自1971年以来美国商品贸易的逆差不断扩大,而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顺差状态,也表明美国以贸易品为主的商品制造部门的比较劣势越来越明显,而以非贸易品为主的服务业领域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比较优势。这一变化是通过美国将制造业产品等贸易品的生产以外包方式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的过程实现的。所以,从整个世界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美国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这种先行调整及其所导致的其他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是其经常账户逆差扩大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全球角度看,战后美国率先出现的结构调整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生产重心,先向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转移,改变了两者间的贸易关系和生产格局,出现了日本等国对美出口制造业产品,形成对美顺差的“失衡”局面。同时,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引领下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过程,服务业比重逐渐扩大,制造业重心转向资本品生产,在贸易自由化和其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发达国家逐渐将部分制造业产品尤其是消费品的生产转移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服务业比重越高者为经常账户逆差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者则为顺差的局面。结果,美国不仅要从其他国家进口消费品与标准化的资本品,其他资本品也越来越多地依靠进口,产业比较优势的“软化”使得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不仅规模持续扩大,其产品结构与来源地也更加多元化。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相互关联的4个层次的产业循环和贸易循环的格局:一是美国自其他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自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公正、公平、合理地广泛分享的基础上。 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发展的经验,加强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等领域的 交流和合作,对推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开放 市场,放开技术出口限制,继续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要通过平等协 商、求同存异,建设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 如何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1-2 15:22 提问者:jiang08002 国|浏览次数:4337次 国推荐答案 2008-1-2 15:27 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大课题,既关乎世界各国当前的发展进程,也关乎全人类的发展未来。世界各国有远见的政治家和负责任的企业家,都应该为此而共同努力。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看,一些重要的特点和趋势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主要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把握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能力,为人类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支持;国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各国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各国实现经济合作共赢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发展中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外部经济环境仍在恶化,南北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新的贸易壁垒和保护主义不断出现,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困难;能源、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问题严重;包括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正确选择只能是推进合作共赢,我们的共同目标只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为了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努力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考虑广大贫穷国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气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缩小日益拉大的南北发展差距。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应该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应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对他们的不附加条件的官方援助;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挖掘市场潜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习题(1).docx

《高考真题分解》必修 2 分课汇总(人教版) 第 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1.( 2014·四川文综· 14)图 2 形象地刻画了1936 年美国电影《摩登时 代》的主题。该电影()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图 2【考点】工业革命;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 【解析】图片寓意主要折射工业革命负面影响而非其积极方面,故 A 项错误;图画中将人的部 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略,反映了工业革命 下工人的处境,故 B 项正确;图片寓意与应对大危机无关,故 C 项错误;卓别林《摩登时代》 主要是用喜剧的手法描绘工人的工作生活,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 2014·海南单科· 20) 1923~1929 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 国 ()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解析】题干材料中“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说明工人从经济发展 成果中获取很少,故 A 项正确;依据题干中“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 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说明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 B 项错误;依据所学,1929 年以前, 供给与需求已经出现了矛盾,故 C 项错误;“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是在罗斯福新政才开 始实施,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完整版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经济与该国的政治有着极大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每个国家的经济都与其他国家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最直接体现在近几年的经济危机中,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波及到全世界,每个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那么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的经济又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近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新变数与新“乱子”有所增加,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有所上升,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一些争议和摩擦连续出现,如中日钓鱼岛之争、中印边界领土争端、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等,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中国周边地理环境复杂。 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有2.2万公里长的陆地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中国还有1.8万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与6个海上邻国的领海相接或相重叠。此外还有非接壤但有着密切关系的近邻国家等,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邻国数目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仅邻国数量多,而且这些国家的情况十分复杂多样,这在世界上较为少见。中国所处周边环境特别复杂,决定了在中国与邻国之间发生摩擦的概率要更大一些。(二)中国与近邻国家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其中包括中印边界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还有南中国海问题。在这些领土和领海的划界问题上,虽然中国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但一些邻国不断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强化对争议地区的实际占领。这反映了周边某些国家的一种机会主义的心态,它们试图利用中国的和平主义政策,造成对中国不利的既成事实,谋取现实的利益,或者强化自身在未来边界谈判中的地位。(三)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日本东亚经济主导国的地位受到冲击。从发展趋势上看,似乎中国正在逐渐确立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日本对这一前景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试图延缓这一进程,或者通过与其他国家联合的方式,制约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就在一定时期内增大了双方发生摩擦的可能性。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印关系、中韩关系等双边关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存在一些有利因素:1、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巨大,是许多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在周边国家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扩大,持一种多少有些矛盾的心态,一方面欢迎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机会;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防范心理,担心从经济上受制于中国。但不管怎么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是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稳定因素,这在几年前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中已经有清晰的体现。2、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意图的认知 随着中国的发展,很多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感到焦虑。对此,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理念和政策举措,来缓解这方面的焦虑,包括新安全观、和平崛起、负责任大国、建立一系列伙伴关系、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