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

新授: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

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

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 动机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四、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讲授法)

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人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孔子: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孟子:心之官则思;《三字经》: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西方哲学也同样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科学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

在中国,心理学是“舶来品”“进口货”先学习美国,建国后学习苏联,停了二十年。1978年恢复,近三十年来发展非常的迅速。世界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人类的研究是由远及近的,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了。宇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

1、世界心理学的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心理学会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889年成立)—>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成立) 省心理学会(1961年)。

2、心理学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

3、心理学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

4、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

作业布置:简述心理实质。

第二讲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定义。

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有了理解,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一、幼儿心理学概念,即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图示讲授法)

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1-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

(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0-18岁)

二、幼儿心理学的任务(举例讲授法)

(一)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

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幼儿的反抗期在什么阶段,有什么特征;幼儿的想像、注意、思维等特征等等。

(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幼儿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1、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

(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他从大量的名人传记和家谱考察中得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过了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

(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们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

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1)斯腾的“会合论”: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

(2)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

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基本思想: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可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注意到两个因素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

即: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通过遗传传递的生物特征有许多,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机体的构造、形态(如个子、容貌等)、感官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等生理特征,其中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在后天是不断地生长、发展的。成熟就是遗传素质在后天条件下不断地发育、生长、显现的过程。幼儿的生理成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来说,成熟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从身体结构的发育来看,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然后是上肢,再后是下肢;再以动作机能的发展为例,先是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走。幼儿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的头几年,年龄越小,生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小孩子常常一年不见面,简直大变样。妈妈也会年年发现孩子的

毛衣小

了,裤子

不够长

了,原因

就在这

里。事实

和实验都

表明,遗

传和成熟

是幼儿心

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正常的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优越基础,而遗传素质的缺陷,生理成熟的异常,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大障碍。没有先天遗传和生理成熟作为基础,幼儿心理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例如,生来失明的孩子,不能产生视觉;先天耳聋的孩子,难以产生听觉;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也只有一些饥饿、疼痛等很低级的感觉。而那些小钢琴家、小唱歌家、小画家以及小速算家,之所以在早期就表现出突出的特殊才能,则与他们具有该方面的较优越的素质条件有关,比如手指长而灵活,声带音质纯净、节奏感强而且准确等。

幼儿生理成熟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岁左右的乳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还很不完善,抑制机能较差,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因而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很肤浅的,而且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不够仔细,情绪的变化起伏很大。到五、六岁,幼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日益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平衡,皮质对皮下的控制、调节作用也逐渐加强,这就使得幼儿有可能逐渐减少冲动性行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更加集中、精确,从而调节自身行为、情绪的能力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都日益发展起来。

脑量:390(出生)——990(一岁)——1000(三岁)-----1300(7岁)接近成人。

可见,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我们不能轻视它们的作用。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更需考虑遗传、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大脑的生理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和发展。

2、环境和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上可知,遗传和成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遗传和生理成熟毕竟仅仅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提供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对于一般的正常儿童来说,心理能否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而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其中教育更起着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只有产生心理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的。这可以由各种动物哺养大的人类婴儿,例如:狼孩:印度狼孩卡玛拉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去,在狼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八年。被发现时,她只能用四肢行走,昼伏夜动,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虽然她已经七、八岁,但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乳儿的水平。她对人不发生兴趣,没有感情,不让人们给她洗澡。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使她很快适应人类的生活;训练两年后,卡玛拉才会直立;六年后才会艰难地行走,但快跑时仍需四肢并用。卡玛拉于十六、七岁时死去,这时她也还不能讲话,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并常有许多狼的习性的表现。再如:中国猪孩:中国辽宁朱显风,8 岁,智商只有39。不会分辨性别、颜色、大小,没有数概念。经检查不存在遗传和代谢疾病。纯属后天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

儿童如果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其正常心理的形成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不可弥补的损失。

环境和教育不仅影响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研究表明,一般地讲,人们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差不多的。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人所共有的、基本共同的解剖生理特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心理发展水平和表现完全一样的儿童,每个孩子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都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的不在于遗传,而在于环境和教育。例如:有关双生子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是基本相同的,而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则不太相同。如果将同卵双生子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将异卵双生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其结果是: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包括智力、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都大于同卵双生子。显然,心理是遗传和成熟与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

例如,某单位曾对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水平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说明,受过幼儿教育和未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计数、数序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未受过教育的六岁半儿童,较同龄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数概念的发展上要晚两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教育。美国著名女作家、女教育家海伦·凯勒自幼又聋,又哑,又盲,可就是由于受到了良好的专门教育,使她可以通过触觉、嗅觉来认识世界。最后,不仅她的心理的各方面得到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而且在许多其它方面超过了常人,还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闻名于全世界。

总之,幼儿心理的发展,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缺一不可。但是,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环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教育,更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

(一)客观性原则---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强调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

四、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讲授法)

(一)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

早期的幼儿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因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

设问: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解释:

(二)试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的心理。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

A、先前学期

B、幼儿中期

C、幼儿初期

D、幼儿晚期

3、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

A、注意

B、动机

C、心理过程

D、个性

4、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5、()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自然实验法

D、调查访问法

6、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这种方法称为()

A、作品分析法

B、调查访问法

C、测验法

D、谈话法

7、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A、教育实验法

B、观察法

C、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第三讲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

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

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新授: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

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

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儿童的智龄比60年代普遍提高了6个月,而当代儿童在心理上较30年前的儿童早熟2年。

(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1、转折期与危机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案例解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个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

分析以上案例,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

(2)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教师作解析:

2、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现,幼儿期是

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

3、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其与关键期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慢。整体来说,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4、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比如: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就是说最近发展区。

课堂练习: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A、个别心理特征

B、所有的心理特征

C、典型的心理特征

D、笼统的心理特征

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时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种现象。A、最近发展期B、敏感期C、转折期D、关键期

3、儿童学简单的口语,2-4岁是()

A、危机期

B、最佳期

C、最近发展期

D、转折期

4、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A、任何时候

B、关键期

C、最佳期

D、敏感期

5、一般来说,新生儿属于()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幼儿早期

6、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A、关键期B、敏感期C、最佳期D、转折期

7、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是说()

A、最佳期和敏感期

B、转折期和危机期

C、关键期

D、最近发展区

8、幼儿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

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

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A、稳定性

B、可变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第四讲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2、理解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领会根据幼儿心理特征来进行教育工作。 重点: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难点: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这节课进一步探讨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的主要特征。

一、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图示法、举例讲授法)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

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

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吃奶的动作,这

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

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

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

靠贴成人。

(4)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5个脚趾形成扇形。

(6)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

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

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7)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

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无条件反

游泳反射

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8)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2、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包括抬头、翻身、

坐、爬、走、跑、踢、走,精细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

书、穿珠子等。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

特点的时期。

(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

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举例说明)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

幼儿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主要活动是游戏。

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4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举例说明)

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4-5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举例说明)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5-6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举例说明)

三、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举例、讲授法)

上一讲中我们谈到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认同把环境、教育的作用机械化、绝对化。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环境和教育毕竟只是外部条件、外部原因,要使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到作用,还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许多经验和教训的。有的老师注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从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果教育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心理也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而有的老师虽然主观愿望良好,但是不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只要老师多教点,教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就能比别人高些,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那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呢?一般认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新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所产生的追求和倾向于一定事物的心理反映。它的表现形式,有愿望、兴趣、好奇心、动机、目的、信念等许多,是人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动力。当客观的要求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而成为他们主观的需要时,就会激发、推动幼儿去从事某种活动。例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好好学画,争取“六一”节参加画展。当这一要求变成幼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时,他们上美术课就更专心、更认真了。

二是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包括幼儿在反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等。比如,思维方面,婴儿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幼儿思维带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言语方面,二、三岁的幼儿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句和个别复合句,五六岁幼儿会使用各种类型的复合句。这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这一内部矛盾中,需要是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的一面。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产生,而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形成,也依存于幼儿是否有相应的需要。二、三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语发展水平,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从而他的口语交往水平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对立的结果是新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幼儿心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与根据。教育必须通过这个内因,通过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幼儿,提出一定的、适当的要求,并使之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的新需要,以便引起幼儿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促进幼儿心理日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四、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举例、讲授法)

幼儿的新需要是在一定的教育要求下产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要求都能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主观的需要,引起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能否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成为幼儿的新需要,有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教育要求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符合,就会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变成为幼儿的新需要,形成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新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幼儿心理发展离不开教育的要求、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求又必须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过难。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小时听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要求就过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萝卜》、《小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对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育要求要具体、明确。有时要求虽高低难易合适,但提得很笼统、抽象,这也不利于幼儿把教育要求变为内在的需要。比如,要求学前幼儿上课坐好,如果只简单化地说:“坐好”,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必须将“坐好”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交待清楚:“把手放腿上,两脚并齐,身子不能趴着,眼睛看老师。”把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化,才能促使幼儿积极地按照这些要求去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课堂练习:

1、心理学家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家庭环境

D、社会环境

2、当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现象称为()

A、心跳反射B、达尔文反射C、巴布金反射D、击剑反射

3、如果新生儿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这是()

A、巴宾斯基反射

B、游泳反射

C、莫罗反射

D、巴布金反射

4、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所致。

A、远近规律

B、大小规律

C、首尾规律

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5、孩子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是()。

A、产生自我意识的表现

B、辩别能力发展的表现

C、思维真正产生的表现

D、智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6、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

A、婴儿期

B、先学前期

C、学前期

D、学龄期

7、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

A、新生儿期

B、婴儿早期

C、婴儿晚期

D、先学前期

8、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

A、爱模仿

B、个性初具雏形

C、情绪作用大

D、开始接受任务

9、4-5岁期间,儿童的()

A、自我体验发展迅速

B、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C、对自我的多方面评价发展迅速

D、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发展迅速。

10、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

A、认识依靠行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开始接受任务

D、最初步生活自理

11、()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

A、5-6岁

B、4-5岁

C、3-4岁

D、2-3岁

12、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A、学习B、游戏C、劳动D、音乐

13、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

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

B、受遗传素质影响

C、受内因所制约

D、受智力发展影响

小结: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两讲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并阐述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同时让同学们领会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树立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的观念。

作业布置:4-5岁幼儿心理特征是什么?

第五讲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一)

教学目标:

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领会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状况,并初步掌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状况

难点: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

教学步骤:

导入: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情况。

新授: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比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幼儿时期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等。

一、发展幼儿智力要从培养感知能力开始(举例讲授法)

幼儿感觉和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门户。比如: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幼儿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的。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兆。

感知不仅是幼儿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幼儿其它较复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幼儿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举例来说,幼儿只有看见过各种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判断。因此,要发展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从发展感知入手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

二、幼儿感觉能力的发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视觉的发展

1、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我国现有研究指出:1-2岁的幼儿视力为0.5-0.6;3岁幼儿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我们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文字图片画的要大些。桌椅要考虑到孩子的身高,教室的采光要充足,儿童离黑板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要合适。

弱视的成人在许多工种方面受到限制,而幼儿的弱视是可以治疗的。因此对幼儿弱视应尽早发现和治疗,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

案例分析: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碰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有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

教师解析:(1)小孩可能患的眼疾是弱视。(2)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近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度不等,斜视。(3)最佳期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的活动,以促进弱视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将该眼的遮盖物拿开24-48小时,即会恢复。

2、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辩色力。

3岁幼儿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等。4岁开始,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

4、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人形红绿灯人形的辨认-一一个中学生的创新发明”。幼儿辨认色彩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认颜色的能力没有很好的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仔细的区分辨别等原因。幼儿对某些颜色不能辨认或不善于辨认,主要是因为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做有意识的指导。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感受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指分辩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指分辩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举例:“暗算”中的阿炳)

2、言语听觉:幼儿中期可以辩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辩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3、保护婴幼儿听力应注意两个方面:(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听觉。人最理想的声强环境是15-35分贝,60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长期在80分贝的强烈噪音持续刺激下,人的内耳听觉器官会发生病变,产生噪声性耳聋。(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安排,以免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特别注意那些所谓的“半聋”或“半听见”的孩子。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幼儿主要的触觉器官。

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生后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四)痛觉的发展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极情绪暗示会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强烈。

三、幼儿知觉的发展(讲授法)

(一)形状知觉:

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

(二)大小知觉:指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

2岁半到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4-5岁的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的幼儿,已经可以单凭视觉判别出积木大小。

(三)深度知觉:婴幼儿经验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步发展。“视崖”试验。

(四)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但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

2、空间关系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辩别。2-3岁的幼儿能辩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辩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辩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辩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

(五)时间知觉:反映出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但会错用今天、明天、昨天。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比如: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六)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一)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

(二)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何延 一、课题:第四章第三节幼儿的同伴关系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作用,同伴交往的策略,并能结合自身经验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具体培养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讨论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不同,理解同伴关系的作用,结合课本案例分析讨论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培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和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和幼儿同伴关系的培养。 六、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依恋?依恋的类型有哪几种? 【引入新课】在各种文化中,同伴关系与亲子关系总是相互平行、不可替代的。而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社会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概念 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二)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社会认知: 儿童能在同伴交往中汲取同伴的经验,同伴之间传授的经验和知识通常容易被接受。 2、满足情感需要 儿童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共同的体会,可使幼儿之间互相交流,满足儿童情感需要。 3、培养积极个性 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的儿童和非入园儿童相比,在积极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充分表明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积极个性。 (三)婴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1、婴儿期 2、幼儿期: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是从3岁左右开始的,而3岁儿童独自游戏比较多4岁左右,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借玩具、彼此的语言交流及共同合作逐渐增多。 (四)幼儿的交往策略 ?五种交往策略: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 ?五种交往策略的次序: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 (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运动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闪亮的霓虹灯,教师上课时突然放慢声音或突然停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2017年幼儿心理学全套精品教案

2017年幼儿心理学全套 精品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中职一年级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三章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注意的概述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注意的概念、基本特点、注意的外部表现。 2.掌握注意的种类、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二、教学重点 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分类以及引起注意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入:在第一章内容里,我们提到了注意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时刻在跟注意打交道,离开了注意,我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注意的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主要就指“注意”。 (二)注意的基本特点 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的对象和范围。 集中性——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的对象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反映的程度。使这一对象得到鲜明而清晰的反映,而其他事物则处于注意的边缘,对其反映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得不到反映,产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目不转睛、眼睛朝着一个方向“呆视” 2.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时,自动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说,吸得短,呼得更长。 一般来说,姿态端下,面部表情严肃,目光注视老师的学生是集中注意的表现,而 懒洋洋的状态、东张西望的眼神或表情凝滞、呆若木鸡,常常是不注意的表现。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共性,它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例如老师在教学中常常提醒学生“注意了”“请注意”,只是把注意指向和集中的于心理过程的内容,如注意听讲,注意看黑板、注意记内容,注意想问题等。只不过把后面的内容省略了。注意虽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始终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离开了注意,心理过程就无法进行。 三、注意的分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概念: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在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转头朝向他。) 2.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本身的状态。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强烈的刺激,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较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刺激物的强度有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意义。举例说明。 b刺激物新异性 新异刺激物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新意刺激不仅是指从未见过的事物和信息还指熟悉对象间的奇特组合。例如:教师的新装。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幼儿心理学第一章教案2

课时教案用纸 任课教师:学年第学期第周 课 题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科目幼儿心理学 教法讲授法(√) 讨论法(√) 启发式( ) 案例教学法 (√) 现场教学法( ) 角色扮演法( ) 项目教学法 ( ) 情境教学法(√) 其它: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定义。媲蜮馊昌仍枪 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媲蜮馊昌仍枪 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教学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教具准备工具书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授课内容师生 活动一、组织教学 二、课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有了理解,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 三、讲授课程媲蜮馊昌仍枪 (一)幼儿心理学概念,即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图示讲授法)媲蜮馊昌仍枪 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1-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幼儿心理学的任务(举例讲授法)媲蜮馊昌仍枪 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幼儿的反抗期在什么阶段,有什么特征;幼儿的想像、注意、思维等特征等等。媲蜮馊昌仍枪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幼儿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媲蜮馊昌仍枪 1、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1)遗传决定论(2)环境决定论 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 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和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 教后感内容较为详实,学生识记良好。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环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

儿童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一: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一次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作嘉宾,主持人请他谈成功之道,他淡淡一笑,说:出题考考你们吧。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必经之路,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有人说游过去,但商界奇才含笑不语,很久才说为什么非要淘金,为什么不买条船开始营运。他讲此故事的目的是成功在于想他人不曾想的。而此故事中不同人的想法则反映出每人能动性不同。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1、个体心理的发生:在讲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意志、个性、社会性等这些章节时都会提到它们是何时产生的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般在每章会提到什么心理现象的发生或一般趋势。

幼儿心理学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 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 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 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 难点:心理实质 教学步骤: 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 新授: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 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 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 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 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 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 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 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

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 三、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 心理学(psychology )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 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 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 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 动机 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个性积极性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 性格 能力

幼儿心理学教案: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第七章第三节感知觉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第二课时感知觉变化的规律及其 在幼儿园活动的运用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感知觉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感知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 (2)能够根据感知觉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感知觉的涵义 教学难点:感知觉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感觉”的定义和“八大感觉”的内容,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感受性的定义 感受性是分析器对于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定义: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边看书边听歌、盲人的听力 2、一般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补充的小知识点:感觉的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联觉。如听到切割玻璃的声音感觉到寒冷;看见黄色感觉到有点甜,看见绿色想起酸的感觉。) (二)适应 1、定义: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视觉的明适应和暗适应,肤觉的适应,嗅觉的适应,痛觉的适应等。2、表现:1)感觉完全消失 2)感觉钝化 3)感受性提高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进行归纳) (三)对比 1、定义: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举例:月明星稀和月暗星繁 在广州夜里很难看见星星。因为广州夜里照明充足,星星显得没那么明亮;广州市中心空气污染严重,可见度降低,比起郊区和农村更难以看到星星,所以说环境保护是非常重要。 2、分类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相继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性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举例:同一颜色在不同颜色对比下显示不同的效果、吃糖果和水果的先后顺序影响对糖果和水果的味觉。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篇一设计思路: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为别人想一想;或者轻轻的哭一哭、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游戏等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的教案]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以下是精心的幼儿心理学的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设计思路: 幼儿的情绪表现完全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情绪常常极度强烈而高涨,小班幼儿更是如此,孩子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有一半的幼儿在入园初期都是哭着度过的,每天哭着喊爸爸,妈妈,怎么劝都不好用,慢慢地对幼儿园熟悉了,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时大发脾气、哇哇大叫,调节情绪能力较弱。为了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特意设计了《情绪变变变》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活动,将心理健康目标与语言目标有机融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所以活动始终以游戏贯穿始终。设置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发挥增效作用。并采用卡片联想、生活经验联想来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笑、生气、哭的情绪变化,并产生相应的体验。 2、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调节自己的情绪。 3、体验关爱、分享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相关材料,三个大班幼儿。 2、心理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活动过程: 游戏《找朋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通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同伴,拉近与教师、同伴的心理距离。)

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体验感受情绪的变化。 (1)介绍三个大班幼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情境:三名幼儿在一起玩耍,很开心,结果开始争抢玩具,相互开始生气,最后一名幼儿没有抢到玩具,开始哭…… (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更直观的对这三种情绪变化的过程产生 共鸣,帮助幼儿理解。) 3、幼儿体验。 (1)尝试用语言去讲述自己的感受及情绪经验,并学学笑、生气、哭时的表情。 (2)引导幼儿讲述“生气、难过哭时可以做些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教具 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讲述、自学引导、体验感悟 课时 3课时 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 告状行为 某幼儿园中班有20多个孩子,可只有两辆遥控赛车,一天,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老师,小利不让我玩遥控赛车”。 导语: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误区 讲解新课 一、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人脑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大脑是由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四叶:额叶、顶叶(它们主要是和言语活动、智力活动有关)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2)低级中枢指的是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和小脑。低级神经中枢除了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的功能外,还对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心跳、血压,发生吞咽、咳嗽,平衡和协调身

体运动等。 2.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并且,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运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位、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和态度的理解。 3.人脑是如何产生心理的——反射(详细说明其种类) (二)心理具有客观源泉: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狼孩事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据记载,"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个人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走。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早上三点钟,她们象狼似的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期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不过她们很快学会了向主人要食物和水,如同家犬一样。只是在一年以后,当阿玛拉死的时候,人们看到卡玛拉"流了眼泪——两眼各流出一滴泪"。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六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她两年后才会直立,六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四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七年后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会了几句话。在最后的三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也不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方向前进时,死去了。据狼孩的喂养者估计,卡玛拉死时己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心理在反映客观现实时,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被动的、机械的、像照镜子那样的反映,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所谓主观能动的反映,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会受到个人态度、兴趣、风俗习惯、世界观以有及个人当时的主观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的特点。比如:两可图等。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从事物与自己的关系上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所以,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陈述和规定往往会带有主观的色彩。(举例:把钱捐给谁) 2.心理的主观能动性也表现在它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能反作用于客观现

2018年幼儿心理学全套精品教案

理论课教案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 课题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重点与难点心理现象、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具教科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时间 分配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起立、问好、点名 二、课程引入:你以前听说过心理学吗?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工 作的关系很密切。幼儿心理学在现代幼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课程内容: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1、什么是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动机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5 5 10

动机的基础是人在需要。需要不同,动机的性质也不同。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如人的生理的需要,人在饿的时候要吃饭,在渴的时候要喝水。可以说,人的动机就是再各式各样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同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也不同,因而也就有了不同性质的动机。各种动机影响大小也各不相同。 实验1:用右手的食指拉砝码 实验2:为别人制作小旗 (2)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 1、认知现象:是人们获得知识或者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 2、情绪和情感:其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例如,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它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3、意志:为了改造客观事物,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即为意志过程。 这三个部分是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主要的三方面。 (3)个性 心理过程是人们共同具有的心理活动。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不同,心理过程在产生时又总是带有个人的特征,从而形 10 10 10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幼儿心理学教案——绪论 教学目标_____________ 1.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初步掌握什么是心理,简单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初步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_____________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 教__ 具_____________ 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讲述、自学引导、体验感悟 课时_____________ 3课时 教_ 学_ 内_ 容 案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状行为 ___ 某幼儿园中班有20多个孩子,可只有两辆遥控赛车,一天,一个名叫宝宝的小朋友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老师,小利不让我玩遥控赛车”。 导语:心理学博士谈学心理学的误区

讲解新课 一、什么是心理 __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的反映。 (一)心理具有物质基础:脑是心理的器官,大脑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人脑是由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构成。 (1)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___ 大脑是由大脑皮层构成的。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四叶:额叶、顶叶(它们主要是和言语活动、智力活动有关)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大脑的机能主要是接受、分析、综合、贮存和发布各种信息。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都把刺激信息由神经传入大脑,经过皮层的加工、整理、决策,然后发出信息,控制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活动,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2)低级中枢指的是大脑以下的中枢神经各部位,包括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和小脑。低级神经中枢除了有传递和过滤神经信息的功能外,还对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维持心跳、血压,发生吞咽、咳嗽,平衡和协调身体运动等。 2.大脑两半球各自管理身体对侧的那一半,并且,大脑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优势。通常左半球的机能是阅读和运算,保障连贯的分析性的逻辑思维。右半球运用形象信息,保证空间定位、音乐知觉,以及对情绪和态度的理解。 3.人脑是如何产生心理的——反射(详细说明其种类)

幼儿心理学教案:表象

第八章第一节记忆的概述 第二课时表象 教材分析:本教学内容在教材上反映不完整,尤其是关于表象的涵义方面,仅有定义而没有详细介绍,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教材对表象作用方面分析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宜补充相关的内容,并归纳成一个知识系统,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全面指导学生学习。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缺少普通心理学的知识基础,而且缺少幼儿园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多运用日常生活实例和幼儿园的教学实例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2、经过之前的知识学习,学生在一定程度掌握从事例推导总结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后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表象的涵义、特征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用表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及幼儿园活动的一些现象; (2)能够根据表象知识归纳出组织幼儿园活动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表象的涵义 教学难点:表象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演示讲解——引导推导——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记忆的定义和记忆的分类,从记忆的分类中的形象记忆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表象的涵义 (一)定义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现象。 (二)具体内容 1、活动一:让学生在头脑想象12:04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与6:35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提问:哪个夹角更大? 答案:应该是12:04分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更大。 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面前没有手表或时钟,仅仅是在头脑中想象。因为以前有见过时钟而且能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需要使用时,在头脑中再现了一个时钟的形象。这种形象是通过眼睛看见而记在脑海里视觉表象活动二:让学生把刚才脑海里浮现的时钟用笔在白纸上画下来。(暂时先不讲为什么让他们画脑海里的时钟,此活动主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准备) 2、活动三:让两位同学上讲台,闭上眼睛闻气味猜东西。把预先准备的一些物品(选一些学生熟悉和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东西:如柠檬、玫瑰花茶、风油精、田七叶、榴莲等)逐一让两位学生闻,然后把物品收拾好,让学生说出物品的名称。 分析:闭上眼睛看不到物品,但闻到气味还是能猜出物品的名称,因为平时大家闻过这种物品,气味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闻到气味的时候就知道什么物品。那些猜不出来的物品是因为平时少接触,脑海里没有这种相应的记忆。这种形象是通过鼻子嗅到而记在脑海里嗅觉表象 3、活动四:播放一段预先准备的录音,里面有鼓声、打碎玻璃声、打印声等各种声音。 提问:刚才同学们听到什么声音? 分析:眼前没有物品,但听到声音同学能知道是什么声音,因为平时大家听过这种声音,而且保持在记忆当中,于是当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就知道什么物品发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

幼儿心理学课程标准(72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幼儿心理学》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适当介绍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阐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着重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的整个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对学生在将来的幼儿园实地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理论,为幼儿教育、幼儿保健等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生将来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帮助。要求为:(一)在内容上,掌握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特点;揭示幼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原因,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二)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幼儿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解决幼儿教育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实效。 (三)从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幼儿心理学知识体系,提高认知能力。同时,采用课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观看心理教学片等方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各学期评价标准 (一)在指导思想上,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自足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 (二)在评价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三)在评价方式上,分为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估,终结性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评。第一学期由于以理论授课为主,评价方式主要依据到课情况、参与课堂讨论以及期末考核;第二学期的重点转为技能的培养,应突出学习过程的参评,评价结果主要依据课中小组活动表现情况以及期末对实践能力的考核。 五、教学环节的要求 (一)备课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用书,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确立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内容。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既有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想动态,确保有效的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内容联系起来。 3、制定教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以及课时计划。课题计划也称“单元教学计划”,既对某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全盘考虑;课时计划也称教案,

幼儿心理学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与管理系《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绪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什么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观察一个人,有人观察得很细,身高、肤色、体貌特征都能描绘,有的人则观察得很粗。又如学习,有人对公式记忆深刻,有人对年代记忆准确,有人则对事件印象很深,当然也有人对学习内容记不住,但对影视名星的一点一滴都了如指掌。对一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人痛恨,有人可怜。对一交通事故现场,有人挤着凑热闹,有人远远躲开。男孩喜欢车,女孩喜欢娃娃,有人勇敢、有人文静等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2、什么是心理呢? 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认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前面提到的观察就是知觉,知觉与记忆都是认识过程;痛恨与可怜属于情感,男孩与女孩兴趣不同则属于个性,勇敢与文静则是气质。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是心理概念的外延,其内涵是三句话: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正常的人有正常心理,脑瘫孩子则会出现不正常心理。如发育迟缓,语言产生晚,行动慢,反应迟钝等等。这说明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但目前也有另一种说法,心脏也能产生心理,因为一名曾做过换心脏手术的人在术愈后常常光顾酒吧、大吼,这是他不曾有过的行为,后来经过了解才知是交通事故中捐赠心脏的人的嗜好。目前对此现象仍无法解释。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现象作用于人脑时,才会产生心理。我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想象一种,属于认识过程。白天见到的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进入到了潜意识,到了夜里,潜意识升入到意识里,成为梦。同样所看所说所想都是客观现实在不同人脑的反映,只不过不同的人经历、环境、遗传素质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客观现实不同人反映会有所不同。这也是说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都是对客观现实反映,但反映程度、效果会有差异,这就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人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现实或反作用于现实。

《幼儿心理学》教案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幼儿心理学教研组: 课程性质: 开课专业: 主讲教师: 开课时间:

幼儿心理学课程基本情况 (一)授课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班级:11学前教育(1)、11学前教育(2)学生人数:65人 (二)学时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 (三)使用教材 王振宇主编:《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四)教学参考书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 高月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 陈帼眉,冯晓霞,刘桂珍:《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 陶保平:《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五)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学生讲授,师生互动。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传统讲授,网络教学,VCD,录相。 (七)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加闭卷考试。 (八)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讲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同学的沟通能力等;通过幼儿园实地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九)学习规范要求: 严格考勤,注重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堂参与情况,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