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3节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3节第一课时
第四章第3节第一课时

高二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

题目: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氨基酸的通式及几种常见氨基酸的结构简式;

2.知道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会写书中氨基酸的反应方程式;

4.明白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是怎样关系;

5.通过阅读知道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及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6.通过阅读知道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在人体内的作用。

重点:氨基酸的性质

【使用说明】

依据学习目标和预习案要求阅读教材86-88页、91-92页内容,会写常见几种氨基酸的结构简式,会写氨基酸性质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到我的疑惑处,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学法指导】

阅读联系生物学科学习

I、知识准备

1.羧酸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生物学科学过与之有关的知识点

II、教材辅助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氨基酸的性质

3.蛋白质的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4.酶的作用和极其催化作用的特点

5.核酸在人体内的作用

III、预习自测

1、定义

2、分类

组成蛋白质的的氨基酸几乎都是。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常见的α-氨基酸有:

甘氨酸谷氨酸

丙氨酸苯丙氨酸

3、物理性质

天然的氨基酸均为色晶体,熔点,在200-300℃熔化时分解。它们能溶于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溶于,而难溶于。

4、化学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

(2)成肽反应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I、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学习基础)

我的疑惑

1、氨基酸如何形成蛋白质?氨基酸为什么有两性?

2、查阅资料了解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建议: 认真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来进行下面的探究 ( 时间分配15分 )

II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 合作探究(课堂探究开始)

问题1:氨基酸的两性是什么官能团体现的 ?

问题2: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的关系怎样? 【针对训练】

1.下列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是羧酸的取代酸,氨基取代了羧酸烃基上的氢。

B 、天然的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且多为α-氨基酸

C 、氨基酸不能溶解于水、乙醇、乙醚等溶剂中

D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够溶解与强酸和强碱中

2.下列物质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 3 ②(NH 4)2S ③Al(OH)3 ④NH 4Cl ⑤甘氨酸 ⑥CH 3—COOH

A.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⑤⑥ D .①②③⑤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总结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物质

酶、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在人体中的作用

问题1:酶在人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2: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在人体中的作用如何?

问题3:蛋白质缺乏或摄入过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针对训练】

1.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对昆虫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其杀虫活性物质主要是一类侏孢晶体蛋白。某种苏云金杆菌产生的侏孢晶体蛋白含两条肽链,共由126个氨基酸组成,经昆虫消化产生毒性肽。侏孢晶体蛋白消化成毒性肽所需要的酶是( ) A .麦芽糖酶 B.淀粉酶 C.蛋白酶 D.脂肪酶

2.DNA 大量存在于 中,是生物体 的载体。DNA 同时还指挥着 的合成、 的分裂和制造新的 。

3.RNA 主要存在于 中,根据DNA 提供的信息控制体内 的合成。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III 、我的知识网络图—归纳总结 串联整合

【当堂检测】

1.关于氨基酸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都是晶体,一般能溶于水 B .氨基酸都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C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

D .天然蛋白质水解最终可以得到α-氨基酸、β-氨基酸等多种氨基酸

一、基础巩固题

1.下列氨基酸中与天然氨基酸结构特点相同的是( )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下列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

A .淀粉和纤维素

B .甘氨酸和硝基乙烷

C .醋酸和硬脂酸

D .甲醇和二甲醚

3.组成最简单的氨基酸是( )

A .苯丙氨酸

B .丙氨酸

C .谷氨酸

D .甘氨酸 4.L-多巴是一种有机物,它可用于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治疗,其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这种药物的研

制是基于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成果。下列关于L-多巴的酸、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既没有酸性,也没有碱性

B .既具有酸性,也具有碱性

C .只有酸性,没有碱性

D .只有碱性,没有酸性

二、综合应用题

1.下列关于氨基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是羧酸的取代酸,氨基取代了羧酸烃基上的氢。

B 、天然的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且多为α-氨基酸

C 、氨基酸不能溶解于水、乙醇、乙醚等溶剂中

D 、氨基酸是两性化合物,能够溶解与强酸和强碱中

2.做以下实验可证明氨基乙酸晶体中,同时存在羧基和氨基,请填空。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 mL 蒸馏水,再加入1滴极稀的烧碱溶液,在此溶液中加入两滴酚酞试液,此时溶液稍显粉红色,然后加入一小粒氨基乙酸晶体,溶液的粉色褪去。说明氨基乙酸分子中有________基,显示出了________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在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及一滴稀盐酸,使溶液稍显红色,然后加入一小粒氨基乙酸晶体,溶液由红色转变为紫色,说明氨基乙酸分子中有________基,显示出了________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题 1..某多肽的化学式为C 42H 65N 11O 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以下三种氨基酸:甘氨酸H 2N —CH 2—COOH 、苯丙氨酸和赖氨酸

(1)该多肽为________肽(填汉字)。

(2)该多肽水解后能生成________个甘氨酸、______个苯丙氨酸、________个赖氨酸(填数字)。

知 识 拓 展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图(第一课时) 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备课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第四章 第三节第2课时

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2课时) 三、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只有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才能正确的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1.阴极上:由于阴极上电子,不管阴极材料是金属还是石墨,此时都不能得电 子,只能是溶液中的得电子。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就越得电子。 因此阴极上氧化性强的离子得电子。金属越不活泼,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越得电子。由此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下列离子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金属活动顺序表 Ag+Cu2+H+(酸) Pb2+Fe2+Zn2+H+(水) Al3+… 严格讲:离子的放电能力与其浓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如酸溶液中:c[H+(酸)]>c[ H+(水)],因而放电能力> 。但在中学范围内一般不考虑上述金属离子浓度 对其放电能力的影响。、、、、、等活泼金属阳 离子在水溶液中电解时不得电子。 小结:质量增加,或有氢气产生的电极一定是极。 2. 阳极上:电解池中阳极上电子,而与溶液中的都可失电子,因 此阳极上的电极反应与有关。由于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 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 子。而阳极如果用石墨或金属铂(Pt)等难失电子的物质做惰性电极时,则是 溶液中失去电子。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就越失去电子。 通过查资料,分析下列离子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S2-I-Br-Cl-OH-(水或碱)最高价含氧酸根离子F-。 注意:放电顺序这个考点不难,但要细心,极易出错。要能根据放电顺序判断阴、阳极产物,如果是惰性电极则直接考虑溶液中离子的放电顺序。如果阳极是较活泼金属(即除金、铂以外的金属),那一定要能想起:一般的比阴离子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如果用一般的金属材料做阳极,电解时阳极上是失去电子。四.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规律 练习:1、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电解质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注意得失电子的顺序)①、CuCl2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②、HCl: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小结:经过总方程式发现以上两个电解池反应的电解对象都是,这一类电解反应称为电解电解质型 练习:2、用惰性电极电解NaCl溶液,请你分析下列问题 阴极:阳极 总方程式:电解质浓度,pH 电解对象:,要把电解质溶液复原,加。

毛概教案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指导全党。 1937年《实践论》和《矛盾论》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1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 1945年党的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4、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的地位。 第二,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第三,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选择,简答)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论述) 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第二,要全面的看问题,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 第三,要发展的看问题,绝不能静止的僵化的看问题。 第四,要把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单选) 4,怎样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问答) 第一,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第三,重视理论的创新。理论在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发展和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5,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问答) 第一,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第二,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第三,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6,如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问答) 首先,坚持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其次,坚持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7,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联系(选择) 实事求是是核心,是思想路线的实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四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氮的氧化物大气污染物 [学习目标定位]认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熟知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氮的氧化物(NO2)、硫的氧化物(S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防治措施。 一、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 1.一氧化氮的性质 NO为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易被氧化:2NO+O2===2NO2。故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2.二氧化氮的性质 (1)NO2为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溶于水时与水发生歧化反应:3NO2+H2O===2HNO3+NO。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O2+2NaOH===NaNO2+NaNO3+H2O。

NO和NO2都不是酸性氧化物,NO与碱、酸都不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不成盐氧化物;NO2与碱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两种盐,也不属于酸性氧化物。 例

1最新的病毒学研究证实,一氧化氮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一氧化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气体 B.常温常压下,一氧化氮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一氧化氮可由氮气和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直接化合得到 D.一氧化氮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常温常压下,NO容易与氧气直接化合生成NO2。 例

2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的推进器引燃后发生剧烈反应,产生大量高温气体,从火箭尾部喷出。引燃后的高温气体成分有CO2、H2O、N2、NO等,这些气体均无色,但在卫星发射现场看到火箭喷射出大量的红烟,产生红烟的原因是() A.高温下N2遇空气生成NO2 B.NO与空气反应生成NO2 C.CO2遇NO反应生成NO2 D.NO遇H2O反应生成NO2 答案 B 解析根据原高温气体均为无色,但现场却能看到红色可推知,是因为发生反应:2NO+O2===2NO2。 二、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水的反应与计算 1.反应原理 ①3NO2+H2O===2HNO3+NO ②2NO+O2===2NO2 由方程式①×2+②得: ③4NO2+O2+2H2O===4HNO3 由方程式①×2+②×3得: ④4NO+3O2+2H2O===4HNO3 2.计算类型

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题】七上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典型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根据热带、温带代表地点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说出它们代表 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进一步学会 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通过对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自制FLASH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导入与 展示 导入:同学们,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下列景观吗?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图片的景观差异,对学生的描 述给予及时的指导与评价。 2.师:广袤的地球,气候千差万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 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吧!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读图讨论) 学生1:进入到茂 盛的森林之中, 仿佛来到一个神 话世界。在这里 抬头不见蓝天, 低头满眼苔藓, 是生物的乐园。 学生2:这里终年 严寒,地面覆盖 着很厚的冰雪。 学生3:这里的地 面生长着苔藓、 地衣等低等植 物。 学生4:在沙漠欣 赏“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 美景。 学生明确学习目 标 通过讨 论各地 景观差 异,激 发学生 的学习 兴趣。

读图与 讨论 (板书)探究一: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全球范围看,气温的分布规律:, 降水的分布规律:。 2.从全球范围看,由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而,气候类型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低纬 到高纬,依次分布着气候、气候和气候。(自主学习) 1.全球有种 气候类型,其中 热带种、温 带种、寒带 种。 2.亚欧大陆共 有种气候类 型。 3.我国有种 气候类型。 (自主探究) 气温的分布规 律:由低纬向高 纬逐渐降低 降水的分布规 律:赤道附近降 水多,极地地区 降水少。 通过读 图,培 养学生 的读图 分析问 题的能 力,建 立空间 观念。 读图与探究 读图与思考 (板书)探究二:热带气候 一、(读图)观察下列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合作探究) 热带气候的分 布:从总的来说, 这四种气候类型 都分布在带地 区(温度带); 具体来说:热带 雨林气候分布 在,以地 区分布最广。 热带草原气候分 布在,以 洲分布最广; 热带季风气候分 布在洲的 半岛和半岛; 热带沙漠气候分 布在, 以地区分布 最广。 (自主探究) 伊基托斯的气温 特点:, 降水特点:。 通过新 加坡和 黄土高 原景观 的差异 影响, 培养学 生的读 图分析 问题的 能力。 培养学 生良好 的读图 习惯。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 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 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 B.发生过交叉互换 C.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 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 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 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 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 ()

A.AB段B.CD段 C.FG段D.HI段 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 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 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下列相关叙述 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在的染色体都来自父方 B.③和④的形成是由于染色体易位 C.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 D.③和④形成后,立即被平均分配到两个精细胞中 解析:由题知,①和②所表示的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它们分别来自父方、母方,结合图可判断出它们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③和④上的非等位基因可能会发生重新组合;③和④形成后发生的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被平均分配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答案:C 6.[双选]下列有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对生物个体是利多于弊 B.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都可以遗传给后代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解析: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即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故基因重组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才具有的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 答案:CD 7.两个核酸片段在适宜的条件下,经X酶的作用,发生下述变化(如下图),则X酶是 () A.DNA连接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限制性内切酶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植物的一生教案

第四节植物的一生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主要结构。 2.知道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单子叶植物种子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 3.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基本过程。 4.了解芽发育的情况和顶芽与侧芽的生长过程。 5.知道花的主要结构。 6.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7.能根据植物的一生,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种子的结构;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探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⑵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⑶识记种子的成分。 2.能力方面: ⑴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⑵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⑶探究种子的成分,掌握定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⑷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⑴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⑵通过探究种子的成分,向学生渗透事物的个性和共性统一的观点。 ⑶通过课上及课下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初步学会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方法 3.参与探究实验,体验通过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养成对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4.通过模仿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培养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 教学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探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实验的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依据初一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积极主动的特点,采用了探究、创新教学法。通过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 课前准备: 学生:玻璃瓶或烧杯、玻璃水杯、罐头瓶等;通过咨询和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试做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实验;收集各种不同类型的种子. 教师:培养皿、滤纸或纱布等实验用具;课前一周分发给每位同学40粒绿豆种子,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用视频动画制作的动态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过程的教学软件,设计实验讨论提纲。

23第五章第四节价值时点原则及第五节替代原则(2013新版)

一、本讲考点 1.价值时点原则。2011、2008年考点。 2.最高最佳利用原则。2011、2010、2008、2007、2006年考点。 3.谨慎原则。2011、2010、2009、2008年连续四年有考点。 二、内容讲解 第四节价值时点原则 价值时点原则要求估价结果是在由估价目的决定的某一特定时间的价值或价格。这个时间既不是委托人也不是估价师可以随意假定的,而必须根据估价目的来确定。这个由估价目的决定的评估价值所对应的时间,称为价值时点,并一般用公历年、月、日表示。 房地产估价之所以要遵循价值时点原则,是因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房地产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从而房地产价格和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确立价值时点原则的意义在于:价值时点除了说明评估价值对应的时间,还是评估估价对象价值的时间界限。例如,有关房地产的法规、政策和估价标准等的发布、修订、废止和实施日期等,均有可能影响估价对象的价值,因此,在估价时究竟是采用发布、修订、废止和实施日期之前还是之后的,就应根据价值时点来确定。 确定价值时点应在先,得出评估价值应在后。而不是有了“评估价值”之后,再把它定义为某个时间的价值。在实际中,多数估价项目是评估现在的价值,一般将估价作业日期内特别是实地查勘估价对象期间的某个日期(原则上为完成估价对象实地查勘之日)确定为价值时点。 不论是何种估价目的,评估估价对象价值所依据的市场状况始终是价值时点的状况,但估价对象状况不一定是价值时点的状况。不同估价目的的房地产估价,其价值时点与所对应的估价对象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匹配关系见表5-1。 价值时点、估价对象状况和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关系表5-1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浓硫酸的特性

第2课时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浓硫酸放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是因为浓硫酸具有() A.强氧化性 B.吸水性 C.脱水性 D.酸性 ,所以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 2.下列事实与浓硫酸表现出的性质(括号中)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浓硫酸,溶液质量增大(难挥发性) B.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强氧化性、酸性) C.蔗糖与浓硫酸反应中有海绵状的炭生成(吸水性) D.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脱水性) 3.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工人边吸烟边用水冲洗,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 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 C.铁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与金属铁反应产生氢气,吸烟时点燃氢气造成爆炸。 4.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炭化 B.浓硫酸在常温下可迅速与铜片反应放出二氧化硫气体 C.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氢气等气体 D.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A,利用浓硫酸的脱水性;B中,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C中,氨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5.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生成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有CuSO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可控制铜丝与浓硫酸的接触,即控制SO2的生成量,故A项合理;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B项合理;SO2有毒,且属于酸性氧化物,故C项合理;浓硫酸过量,试管中剩余浓硫酸,应将反应后的混合液慢慢加入到大量水中,否则易出现液体喷出试管而发生危险,故D项不合理。 6.在检验S-的过程中,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B.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C.先加入稀盐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有S-存在 ,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证明有S-存在 项,先加入稀硝酸,没有产生沉淀,然后再加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HS;B项,先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或 HS-;D项,先加入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溶液中也可能含有Ag+。 7.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在0.45 mol和0.9 mol之间 D.大于0.45 mol 与浓硫酸反应时,参加反应的H2SO4只有部分被还原,再者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即停 止反应,因而在计算被还原的硫酸时不能把0.05 L×18 mol·L-1=0.9 mol全部当作反应物,而只能是其 中一部分。又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在参加反应的浓硫酸中只有一半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被还原)。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小于0.45 mol。 8.浓硫酸在下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只表现强氧化性的是() A.Cu CuSO4 B.C CO2 C.FeO Fe2(SO4)3 D.Fe2O3Fe2(SO4)3 解析浓硫酸在反应中表现出酸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硫元素仍以S-形式存在;浓硫酸表现出氧化性时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C+2H2SO4(浓)CO2↑+2SO2↑+2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浓硫酸只表现强氧化性;Fe2O3+3H2SO4Fe2(SO4)3+3H2O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浓硫酸只表现酸性;而 Cu+2H2SO4(浓)CuSO4+SO2↑+2H2O,2FeO+4H2SO4Fe2(SO4)3+SO2↑+4H2O中都是有一部分硫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工业 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工业(2)【教案】

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2.我国在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利用的大国。 3.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等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探究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市。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探究五: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探究六: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是什么? 同伴互助,展示交流自主探究内容 1.小组合作, 交流答案 2.同伴互助, 解决难题 3.展示交流 自学成果 4..疑难汇总 精讲点拨, 突破疑点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地区 1.我国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城 市。 教师点拨: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主要是因为大中城市教师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学生读图找答案 教师点拨让学生总结规律。

科技力量雄厚、人才集中。 2.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于中、西部地区。 教师点拨: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东部地区大学看、科研单位众多,人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3.我国三个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自北向南依次是、、 。 教师点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4.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是。总结:科技和人才 二、我国首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有哪些?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 3.工业基础好。学生先个人思考,再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 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以上三题,学生归纳总结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 总结提高知识构建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示范教案第一课时(第四节 澳大利亚)

第四节澳大利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概括总结某种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判读和分析地图的能力,通过知识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综合、导游解说等方法。 ●教具准备 1.有关澳大利亚录像资料。 2.实例图片。 3.自制电脑课件。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课前收集有关澳大利亚特有动物介绍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澳大利亚的“国兽”是什么动物吗?(袋鼠)没错,从澳大利亚的国徽组成,由袋鼠和鸸鹋分居左右,就可看出袋鼠在澳大利亚人心目中的地位。袋鼠和鸸鹋作为澳大利亚的骄傲和象征,成了世人认识澳大利亚的窗口。 板书:第四节澳大利亚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资料,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和鸸鹋还有哪些独特的有代表性的动物? 学生回答:树袋熊、鸭嘴兽、针鼹、肺鱼。 老师评价: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那我们一起看图片(课本73页图8.36澳大利亚的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教室随堂练习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教室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看图回答问题: ①小鸟在小狗的________面。 ②小狗在小老鼠的________面。 ③小老鼠在小狗的________面。 2. 看图回答问题: ①小狗跑在最________面,小象跑在最________面。 ②小象跑在小牛的________面,小狗跑在小兔的________面。 3. 把上、下、左、右填在横线上。

小鸡在小狗的________面。 小兔在小鸡的________面。 猫头鹰在小兔的________面。 4.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一群小动物排成一列要去春游,小兔排在第一个。小马排在大象的________面,猴子排在猫的________面。熊猫在小鹿的________面。 5. 看图回答问题:

①书本在花盆的________面。 ②地球仪在花盆的________面。 ③电视机在书本的________面。 6. 下面是小芳家的客厅,小芳正在和爸爸妈妈一起看动画片呢!请你说一说。 ①坐在小芳左边的是________,坐在小芳右边的是________。 ②小芳的前面是________,后面是________。 ③电视放在桌子的________面,桌子的下面是________。 7. 排队时,小丽前面有8人,后面有8人,一共有________人。

8. 与20相邻的两个数是________和________。 9.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① 左边是________,右边是________,上边是________,下边是________ ② 在________的右边,在________的左边。的上边是________,下边是________。 ③上面一共有________种物品。 10.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 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 1.(2011·江苏高考) [多选]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的变异是() A.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 B.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D.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只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故只有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CD 2.下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其中图③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②都表示易位,发生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B.图③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 C.图④中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畸变中的缺失或重复 D.图中4种变异能够遗传的是①③ 解析:注意图①和图②的区别,①表示交叉互换,②表示易位,图③中为碱基对缺失,属基因突变,图中各种变异均能够遗传。 答案:C 3.右图为果蝇体内某个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是() A.图中的染色体1、5、7、8可组成一个染色体组 B.此细胞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细胞质分裂为不均等分裂 C.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一定发生分离 D.含有基因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析: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D、d不发生分离;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该果蝇为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均等分裂;含有B、b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应属基因重组。 答案:C 4.(2012·江苏高考)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C.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根际微生物 解析:种植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应与传统农业(普通棉花)种植区隔离,否则传统农业种植区的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目的基因的本质为DNA,动物食用后会将其消化分解成小分子脱氧核苷酸,所以目的基因不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转基因作物可能由于目的基因通过花粉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导入转基因生物的目的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作物的某些细菌或病毒杂交,从而重组得到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 答案:B 5.根据下列所给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1:把人的胰岛素基因拼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上,然后导入大肠杆菌体内,产生出人的胰岛素。 材料2:把萤火虫基因转入烟草体内,培育出发荧光的烟草。 材料3:有人把蜘蛛产生丝腺蛋白的基因转入羊体内,分泌的乳汁中加入某种物质后,可抽出细丝,这种细丝可望用作手术的缝合线。 (1)上述生物新品种的产生运用了________技术。 (2)一种生物的基因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能够表达,而不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这说明基因是有________效应的________片段,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同时可以说明各种生物共用一套________。 (3)上述技术所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 (4)材料3中的缝合线与普通缝合线相比有何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可遗传的变异分为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基因工程改变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属于________。 (6)从上述所给的材料,不能得出下列哪一结论?________。 A.动植物之间可以相互转移基因 B.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可以相互转移基因 C.基因工程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基因 D.转基因生物的出现对生物的进化是有利的 解析:基因工程能够按照人们的意愿培育生物新类型,属于定向育种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1)重组DNA(2)遗传DNA独立密码子(3)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