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也,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在西

方,英语中“感性”( sensuousness)与“肉欲”(sensuality)具有相同的词根(sens);在德文中,“感性”与“肉欲”仍是同一个术语Sinnlichkeit,它既指本能的(特别是性欲的)满足,也指感性知觉和表象(即感觉),它是一种低级的、混乱的和含糊的认识。综上所述,所谓“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和情感,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一方面,人格就会是片面的,甚至是病态的。二、美育与“感性” “感性”与审美教育具有如下关系:从词源上看,被译成中文的“美学”(即德文“Aesthetica”一词),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过它下的定义是:“Aesthetica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42页。)他认为人的认识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感性认识,一是理性认识;美学研究感性认识,逻辑学则研究人的理性认识。德国另一个大美学家康德也曾经将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认为哲学研究知,美学研究情,伦理学研究意。这些都表明,在西方,“Aesthetica”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以人的“感性”为研究对象。它就是中文中的“美学”一词的本义。这意味着,美学也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不是别的,而正是“感性”。可见,从词源学上看,审美教育是针对着人的“感性”而进行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的“感性”有着直接的关联;并且,审美教育也具有“感性”的品格,因此,审美教育就是一种感性教育。在美学史上,“美育”首先是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的。那么,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解放人的感性。所谓“解放人的感性”,主要是指美育能够将人的感性从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在历史上,感性长期处于理性的压抑之下,这在现代社会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意识到,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文明(即现代文明)就是一种压抑性的文明。现代德国思想家马尔库塞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文明之初,“理性也已被看作是压制本能的工具;本能、感性领域被看作始终对立于理性,有害于理性的。哲学用来理解人类生存的范畴也保存了理性与遏制之间的这种联系:凡属于感性、快乐、冲

动领域的东西都意味着是与理性相对抗的,是必须予以征服和压制的东西。日常语言也保存了这种评价,因为用于这个领域的语词都有带有说教或猥亵的语调。从柏拉图到现代世界,有关‘黄色作品’的法律,对快乐原则的毁誉一直具有势不可挡的力量。”(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 5页。)正是这种长达几千年的压制,使人们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消失殆尽,成千上万的人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无论是春天的第一片新绿,还是夏夜璀灿的星空,无论是云白山青,还是川流石立,都难以激起人们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喜悦,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人们在无动于衷中打发着平凡而琐碎的时光。人们仿佛得了“不感症” ,正如美国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到处可见这种“千百万人的病态性的冷漠态度。”(注:托夫勒?阿尔温:《未来的震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83页。)而在法国著名文学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那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现代人这种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不感症”的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个完全失去了生活激情的公司小职员,甚至面对恋爱、死亡这些人生大事,他的表现都是非常的冷漠和麻木不仁。这种感官的异常迟钝和心理性的“不感症”,不仅使人失去曾经有过的敏感与激情,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的贫乏、单调和枯燥,而且更使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人与物之间日益疏远、隔膜起来,他人成为一堵墙,人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绝望。而审美教育要做的,正是将人的感性从这种理性的长期压制下解放出来,将人的感性从在压制下已经变得异常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其以感知的敏感和激情。审美教育的这个作用在本世纪初我国大思想家梁启超那里,被称为“剌”。他认为,小说对人具有四种支配力量,其中之一即为“剌”,所谓“剌也者,剌激之义也。”他在比较“剌”与小说的另两种支配力“熏”、“浸”时指出:“熏浸之力利用渐;剌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剌之力,使感受者骤觉。剌也者,能使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418页。)而美育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和它上述的感性品格有关。美育作为

一种感性教育,是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的,也是以人的

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的。人的感官如果长期不去感知,就将变得迟钝,就将逐渐退化。美育正为人的感官提供了一片广阔的感知

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日月合壁,山川焕绮,“春秋代序,阴阳惨舒,”(《文心雕龙?物色篇》)桃花之鲜,杨柳之貌,日出之容,雨雪之状,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文心雕龙?物色篇》),莫不使人悟以物色,应物斯感,并进而“心亦摇焉”,“辞以情发。”(《文心雕龙?物色篇》)在此基

础上人们“神与物游”(《文心雕龙?神思》),“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里,不只是人

的感官由于外界的剌激而保持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并日益地敏感起来,而且人的感情也被不断地激发,人的想象也不断的丰富起来。可见,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将在理性的长期压制下已经变得麻木和迟钝的感性解放出来,重新赋予它敏感、丰富和激情。这是审美教育的一个

很重要的任务。其次,审美教育能够泄导人的感性。人生而就有耳目之欲,就有感知外物的欲望,这是人和外界、乃至整个宇宙联系的唯一桥梁,也是人情所不能免。荀子说:“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

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女莫众焉;形体好佚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禄莫厚焉。”(《荀子?王霸》)《吕氏春秋》指出:“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仲春纪?情欲》)《淮南子?真训》也说:“且人之情,耳目应感知,心志知忧乐,手足之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

相反,如果不让人去感知,将之“囚之于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可见,不满足人的耳目之欲,不满足感性所提出的需求,是摧残人性的。然而,人的这种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也是盲目的。如果任其自由的表现,不仅对社会,甚至对整个人类都是十分危险的。这一点,古今中外的

思想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先秦的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荀子这里明确指出,盲目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是国家穷

乱的根源。在《吕氏春秋》那里,作者也告诉我们,盲目地追求耳目之欲,“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乐愈侈而民愈郁,国愈乱……”(《仲夏纪》)汉代的《淮南子》也看到了这个危险,它说:“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五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矣。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精神训》)这都是“亡国之音”。明代吕坤更明确地说:“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令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呻吟语》)总之,过分地追求欲望的满足,无异于引火自焚,“酒足以狂愿士,色足以杀壮士,利足以点素士,名足以绊高士。”(杨梦衮《草玄亭漫语》)我国古代的圣人“决不许人类一切的本能,毫无节制,任情放纵。他取正当的方法音乐地调节本调本能的冲动与官能的享乐。”(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散文精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3页。)这种“正当的方法”即是“克己”、“格物”。而在西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理性对感性的压抑之所以能够成立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潘多拉、女性原则、性欲和快乐都成了灾祸,是分裂和破坏性的。”(注: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17页。)可见,对于人生而就有的欲望,既不能不满足它,也不能盲目地满足它。在中外历史上,人们都曾经通过理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人说:“发乎情,止乎礼义”,这是用“礼义”为感性的满足划出一条度量分界。在西方,人的感性满足更受到严格的控制,它们绝大多数成为社会的禁区,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被驱赶到了无意识之域。现代西方社会之所以神经症的人格猛增,与此密切相关。其教训告诉我们,理性并不能为人的感性的满足提供一条正确的渠道。感性的满足应该有自己特殊的途径――这就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之所以能够“泄导人情”,也和美育的感性品格有关。首先,作为一种感性教育,美育通过不断的剌激、不

断的感知,从而逐渐唤醒了那些在无意识之域中沉睡多年、积聚多年的欲望和本能,使它们从暗无天日的黑暗深处来到光天化日之下,

美育打开了这只“潘多拉盒子”,并给它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的和自由的空间,让它们充分地抒发、自由地表现。这里,美育显

然和德育、智育不同,后两者对“人情”多是压抑性的,严格控制的,它只允许某些情感得到有限的表达,而把绝大多数的情感驱进了无意识的领域。其次,在审美教育中,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依赖

于“日常生活意识的垂直切断”(今道友信语),即瑞士美学家布洛所说的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所保持的“审美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使审美主体的感知和情感的激发以及抒发,并不直接指向现实世界

和社会,而是指向某个虚幻的对象和事件,从而可以避免对现实和社会所可能带来的伤害。正是美育的上述特征,使美育在渲泻人的内

心过分强烈的心理能量方面,远远优越于德育和智育,成为“泄导

人情”的最佳途径。最后,审美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升华”(sublimation )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指被压抑于意识中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本能冲动,转向社会所许

可的活动中去求得变相的、象征性的满足。人类文艺创作、宗教活动等,都被弗氏说成是性本能冲动升华的结果。而在汉语中,“升华”一词的含义略有不同。先说“升”。汉语中的“升”有上升、提高的意思,如《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又有“成熟”的意思,如《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谷不升为大饥。”次

说“华”。在汉语中,“华”可喻开花;可指光彩、光辉和有文采;还可表示浮华,如华而不实。在古代汉语中,“升”与“华”很少

连用。我们这里所说的“升华”对上面两种“升华”的本义都有所

吸收,但又有所不同。它既是指将人的感性从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

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兽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学的水平提升到社会学的水平,使感性真正成为人的感性。只有在这

种提升的基础上,人性才能放射出万丈光芒。为什么审美教育能够

升华人的感性呢?正如上面所说,德育与智育旨在发展人的理性,在它们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限制感性,压抑感性,甚至不惜牺牲

人的感性来求得人的理性的发展,因此之故,德育与智育不可能升

华人的感性。人类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美育则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它主要针对人的感性来进行,这为美育升华人的感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次,美育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它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也就是说,它对人的感官的触发、对人的情感的激发、对人的想象的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引向该对象的某种使用价值之上。欣赏梵?高的《向日葵》,并不是让人联想到这株向日葵可以结多少瓜子,它结的瓜子好吃不好吃;参观一座古代建筑,也不是要人觉得它是否方便实用。相反,动物的感官则不能摆脱其生理本能的约束,它对对象的感知,总是与自己的生存目的直接相关的。而在审美感知中,则暂时割断了主客体之间的这一实用关系,使人对对象的感知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度和深度,具有了人性内涵,成为真正的人的感知。这就是人的感性从兽性的水平升华到人性的水平的基本含义。这种升华之所以可能,正因为与美育所具有的这一特征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美学家们在谈到“审美感受”时,曾提到美育对人的这种“升华”作用。清代王夫之指出:“能兴即谓之豪杰。兴者,性之生乎气者也。拖沓委顿,当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四体而心不灵,惟不兴故也。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注:转引自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页)这里,王夫之将美育升华人的感性谈得很清楚,它对人的精神起着一种感发、激励和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三、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意义今天,我们强调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一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如果说,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造成了人性分裂的严重恶果,那么,弥合人性的这种深刻创伤,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建立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然地呼吁感情性教育的加入、审美教育的加入。人性分裂的现实,是人自身长期片面地追求理性的发展而压抑感性的发展的结果。这种现象,早在

19世纪就被一些思想家意识到了。席勒就曾经指出:“现在伴随着我们的是,各门科学之间的严密分工,等级和职业之间的直接分开,国家与教会、法律与习俗之间的隔绝;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工作与报酬之间也都割裂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丧失了它内在的完整性:“人们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小断片上,也就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他们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是自己推动的机器轮盘的那种单调无味的嘈杂声音,也就决不能发展自己生存的和谐;他们不是把人性――人的灵魂――铭刻在自己的生存上,最终却使之仅仅变成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所耕耘的科学园地的某种标记。”(注:转引自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480页。)而马克思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更对它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当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他已经降而为物,不复为人,他已经失去人性。并且,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变成反对他、同他异化的东西。“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最后,对工人说来,劳动的外在性质,就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3~94页。)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现象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遍及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从而导致现代社会病态人格激增这一不争的事实。在艺术家的笔下,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片面、病态人格令人触目惊心的奇形怪状。在杰克梅弟的“九个人像的构成”中,我们看见,人已经失去了自己曾经有过的丰富性与整体性,失去了自己的血肉,而被抽象成为火柴

棍式的人物;在杜桑的“走下楼梯的裸女”中,人的形象仅仅是依稀可见,转瞬即逝,人已经没有固定的形体可以把握;这种现象在立体主义的艺术作品中,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活生生的个人被肢解成一个个碎片,东一片、西一片地堆集在画面上。总之,在现代西方艺术作品中,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清晰的人的形象了,我们不再知道自己是什么?像什么?在这里,人不只是一无遮蔽,而且被剥了皮,被碎尸万段,身体的各部分被摔得到处都是。这里,人性的分裂已经危及人类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实现现代化的一大障碍,如果任其下去,就不只是现代化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本身的前景也将会是十分的暗淡。当然,人性分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否认的是,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要弥合人性分裂的这种深刻创伤,不自觉地进行感性教育(也就是审美教育)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感性教育的长期缺乏还造成另一个严重的恶果,这就是,一旦理性的控制减弱,感性获得较前宽松的表现空间时,由于感性不能正确地抒发和表现自己,它就很容易出现蜕化、物化的倾向,陷入感性沉沦的误区。事实也确乎如此。我们今天受众众多、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就明显地存在着上述倾向。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大众文化都是一种感性文化。从它的起源看,它是解放了的大众和解放了的感性的产物,是欲望和科技结合的产物,欲望是大众文化生产的动力,又是大众文化消费的动力。同时,大众文化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正是后者为它的兴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条件,并决定了其传播方式,即它是直接的、直观的,也就是说,借助于大众传媒,它能够直接诉诸于大众的感官。并且,大众文化的崛起反映了大众的需要(审美需要),这种需要最主要的是感性的生命的需要。因此,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感性文化,它重感性、重世俗生活、重享受娱乐,它是反理性的,体现的是感性对理性的反抗。应该看到,大众文化的崛起有其进步的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抗拒的民主潮流,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人自身要求感性发展的呼声。千百年来,人的感性一直处于被压制、被扼杀的境地,人自身也因此而沦入悲惨的命运,直到今天,感性才终于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人倘若

不能“克己”,以为片面地执着于感性,就能真正地获得快乐和得到发展,那也将大错特错,这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感性的沉沦和整个人性骇人听闻的堕落。因为感性文化(其中不乏性文化、灰色文化、白色文化等)对于理性、价值和传统的消解几乎是致命的,它所到之处,使触及到的一切都化为笑料,使理想和价值都化为乌有,理想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它陷人类于官能的黑暗的假象世界之中,如斯,人类的前途真是岌岌可忧!可见,在大众文化这种片面的感性解放中,人类所获甚少,所失很多,不仅失去了自我,而且失去了精神,因此,仅有感性的解放与渲泄是不够的,在解放和渲泄感性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感性的升华,一句话,必须要有感性教育,也就是要有审美教育!这些都表明,在今天,感性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的迫切,它反映了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甚至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如果今天再不重视人的感性发展,如果再不把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人自身就没法发展,现代化也不可能最终实现。

浅谈如何对幼儿实施美育1

浅谈如何对幼儿实施美育 丹徒区高桥中心幼儿园黄晨 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求,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对此,我园在对幼儿实施美育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在艺术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艺术是美学的核心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主要表现在美术活动和音乐活动中。 美术活动是一种有形、有色、有情节的艺术活动,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使之成为他们自己的天真语言。为了能使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幼儿,我园一改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幼儿学习,结果幼儿的作品是千篇一律,幼儿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对此我园努力为幼儿营造自由表现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除了让幼儿在美术本上画,还给幼儿提供许多大白纸、卡纸、胶水、剪刀、沙子、水彩笔、油画棒等,活动前让幼儿根据教师所提的主题自由讲述自己的想法,由于每个幼儿的想法不同,每个人既讲出自己的想法,又听到了其他幼儿的想法,因此内容非常丰富,每个幼儿都感到需要表现的内容很多,如在指导幼儿进行主题画《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时,当朗诵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我心中的幼儿园》,同时又出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幼儿园的照片时,幼儿被这首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深深感染了,当请他们讲讲你想有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时,孩子们一个个情绪高涨“我想画一所森林幼儿园”、“我的幼儿园里有许多电动玩具,还有一列火车可带我们到处玩”、“我想幼儿园一年四季到处都有美丽的鲜花、

2020年整合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量化名师精品资料

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量化 考评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为更好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班级管理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学生的规纪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管理平台,促进学校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建设,进一步净化学习环境,特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二、项目设置及制定原则 (一)本方案重点考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规纪表现、作息出勤、学习表现、就寝表现、文明礼仪、劳动卫生等六个方面。总分由基础分(分值100分)和奖励加分(上限10分)组成。 (二)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使用,为班级德育工作和日常管理以及部门和年级实施目标管理导向,为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导向。 2、操作性原则。方案的指标体系的制定尽可能合理、简单,坚持“抓大放小”原则,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较强的操作性。评价要有多元主体的参与,评价操作尽量实现信息化手段,考评过程不增加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过多的工作负担。 3、公平性原则。加强考核评价工作的制度建设,事先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人员和有关规章制度,并广泛征求师生和家长意见。及时公布评价信息,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评价过程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发展性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表现,正确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和制约、矫正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办法 (一)各班班主任是对本班学生进行考评的第一责任人。各班在班主 任的领导下成立学生干部组成的考评工作小组,每天对学生的相关考评内容(作息出勤、班级卫生值日、维护教室卫生等)进行考评,并在班级及时公布其他考评信息。各班成立以学生代表组成的考评工作监督小组,对考评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民主监督。 (二)建立电子信息反馈平台。所有信息反馈、汇总、考评结果呈现等一系列的考评工作均在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量化考评信息汇总各班级量表/中进行。各处室(含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值周教师于每月底(30日或31日)前将各班每位学生相对应项目扣分情况填写到对应表格中,由班主任完成汇总和考评结果呈报工作。当月全部工作应在下月2日前全部完成。 (三)各处室和科任教师要建立对学生各方面考评信息的快速反馈机制,做到日评、周清、月结,使班主任及时掌握班级管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班主任要利用读报时间和班会课对学生每日、每周、每月的表现进行讲评和总结,促进班级管理上台阶。 (四)自然年度的上学期评价4次,下学期评价5次,每学期各月分 数累加求平均分。 四、考核评价细则 基础考评分(100分) (一)规纪表现(25分)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从美育角度谈学校的德育工作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困难代写论文。从美育的本质和德育功能角度揭示美育工作的道德教育价值,既有助于为学校德育探寻到新的出路,也有利于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使美育在现代社会发挥其作用。并就如何关注学校美育,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美育;德育;生命教育;素质教育 一、重新审视美育的价值在当代具有非常现实的依据 1.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呼吁人文精神的崛起 当代科技革命在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个错觉,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一切。于是在物质主义与工具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有用性成为人们评价生活是否有价值的唯一尺度。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人类智能的高度发展,这种发展本应该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都得到应有的享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其实,科学技术能解决的只是“是或不是”、“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应该怎样”的问题,不能帮助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由人文科学来解决的。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现代人缺少的更多是选择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 2美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目的是培养既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能有效促进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传统教育在科学技术与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本身也被工业化了。工业化的教育按照工业化的流程把人造就成统一的规格,这种教育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意志、行为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人的潜能的发挥和全面素质的提升。 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全面的心理、情感、意志的开发性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美育通过审美活动和教育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善的,美育是一种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心理过程各方面的和谐教育,这一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是一致的。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初探 “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仅历史渊源流长,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尤其如此。因此,以往那种将“审美教育”简单地、片面地归结于某一方面的做法,已经不能概括今天如此丰富、如此新颖的美育内涵了,也就是说,今天的美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立体的、多元的,它是一个综合有机体,这里我们探讨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即它作为感性教育的一方面。美育不等同于感性教育,但它确实包含着感性教育的内容。一、“感性”的定义审美教育和人的“感性”有着既直接又内在的关联。所以,在历史上审美教育的命运和“感性”的命运密切相关,常常是人们对“感性”如何,便会如何对待审美教育。所以,要了解审美教育是什么,如果不首先对“感性”有所了解,就将是难以想象的。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又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天地之所生,谓之性情。……情亦性也,谓性已善,示其情何?……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 (董仲舒)(注: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202页。)除此之外,汉语中的“性”还有这样的意思:指人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谈这种“性”谈得最多。在宋儒张载、二程和朱熹那里,则认为所谓的“性”即人生之究竟依据,“极本穷原之性”,它既是整个宇宙的本根,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更是人生的根据。显然,这里所谓的“性”立足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与本能、欲望和感情相对(后三者常常陷溺这种“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至于“感”和“性”合而为“感性”一词,古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它是一个外来词汇,大约在近代以后传入中国,主要指感性认识,即认识的初级阶段,与理性认识相对。在西

幼儿美术教育初探

幼儿美术教育浅析 摘要美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创新力、审美感受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做好美术幼儿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应该培养幼儿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儿童注意美、爱好美,并鼓励儿童在各种艺术活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反映对美的感受与体验;培养幼儿审美联想和想像的能力,鼓励幼儿大胆地联想和想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即不仅要感受到美,识别美与丑,而且能对美加以理解、分析、评价和判断美的性质、种类和程度;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才能,发展幼儿创造力的重要方面,而美术教育是最能实现幼儿美育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 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具有直观性、可视性,对儿童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从事各种美术活动的技能,均有较大的提高,培养了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美术教育的对象,是美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美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任何其他活动不能代替的意义。 1、美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整体形象信息。我们平常大多重视文字和数字等教育内容,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右脑锻炼不足。这就有损于幼儿的正常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主要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有利于右脑的发育。 美术教育还要求幼儿手脑并用,如手工制作,通过手的操作,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的动作灵活性和准确性,如剪贴课,幼儿需要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沿线剪下来,然后在纸上拼出剪贴对象的不同姿态,最后粘上,还加上涂画。经常锻炼以后,幼儿就会大胆构思,进一步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创造性。 2、美术教育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美育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83765227.html,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美育教育 作者:吴丹霞 来源:《双语学习》2018年第07期 摘要:从幼儿阶段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美术课程实际上是他们发现世界、观察世界, 与外部环境建立连接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美术课程本身的作用上来讲,其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最终初步形成一种审美能力。但幼儿阶段孩子的教育,如果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将美术课程的内容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讲解,无论是从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其身心发展特點的角度来说,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美术活动成为了幼儿美术课程组织的形式之一,本文重点结合幼儿阶段的美术活动内容,浅谈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审美教育 引言 在幼儿园的美术课程教学中,美术活动是开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但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其专注力和稳定性尚未完全形成,虽然内容丰富的美术课程能够短时间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当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幼儿则很容易产生退缩、厌倦等情绪,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往往不容易顺利达成,但从本质上来看,美术活动的初衷和形式都是非常好的,如何充分发挥出美术活动的优势和作用,有效地在美术活动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一、幼儿美育的目标 幼儿阶段的审美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对外部环境、生活和艺术有初步的感知能力,并喜爱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另外,在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去,并主动表达出个人的感官和情感体验。最后,在具备了表达和感知能力后,可用个人独特的方式将自己对美的感受和认知表达出来。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对审美教育的意义 从幼儿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维模式角度来看,美术课程中形象的图画、丰富的颜色,都能首先通过视觉刺激的方式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且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美术课程讲解本身,就需要孩子们通过实践来进行学习。因此,即使是在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活动也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育中,而本文所指的美术活动,是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工具引入到美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形式上的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美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丰富的美术用具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接触美和感受美提供更多的途径,而且,美术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的过程,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如果有丰富多样的美术教学素材和事物,意味着孩子们有机会对美的事物进

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克东二中刘丹丹 “养成教育”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反复强化、长期积累而养成的定型行为,是一种心理需要。习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发性,时间越久,习惯越难改变。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那么,该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做人”要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做事”要遵守规则、讲究效益、友善合作、合理消费;“学习”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一个人的学生时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而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抓好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习惯呢?结合当前的教育实际,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在养成教育中做到人格育人 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亲其师,信其道”,做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当教师的人,一定要讲究修养,如果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如果教师自身不健全、不和谐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试想,如果教师的思想和心理不阳光、习惯用阴冷的眼光看社会,学生怎能做到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教师本身自私自利,学生怎能做到无私奉献、承担责任?教师上班懒懒散散,学生怎能刻苦攻读、专心致志?教师仪表仪容不端庄、衣着不得体,学生怎能仪表端庄、朴素大方?教师备课不认真、授课不精彩,学生怎会兴趣浓厚、勤于钻研?教师上课板书混乱、潦草、甚至还有错别字,学生的书写又怎能工整规范?教师知识阅历浅显,举止粗俗,学生的素质怎能全面提高?教师做事没计划、不守规矩、工作拖拉,学生又怎能知行统一,严于律已、创先争优?教师在校园内随意吞云吐雾,学生又怎能拒绝烟害、从我做起?“有渚己而后求渚人,无渚己而后非渚人。”说明只有自己做到的,才能够要求别人做到;自己没有这样的缺点,才有资格批评别人的缺点。教师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诚实守信、善于思考,在习惯上勤俭节约、乐于学习、遵规守纪,才能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能时时处处成为学业生的表率。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师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学生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要比光凭口说真切得多。所以,教师要时时审视自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将“爱、实、严、勤、细”的作风切实落实到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重塑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渗透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11-27T10:38:40.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0月总第98期供稿作者:郝金辉 [导读]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 郝金辉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中学265300 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学校教育是主要的。学校的音乐教育,面对日益发展的流行音乐的猛烈冲击,我们必须保持清新的头脑,明确学校担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战略重任。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而流行音乐重在娱乐,表现树人的思想内涵较少,不利于青少年正常发育的东西较多,因此不应该纳入课堂作教材。 怎样才能使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能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而不被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波所淹没呢?我认为,别无它法,只有教育、引导,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硬性禁止的方法。只有因势利导,兼顾现代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学校要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地位,但也不能排斥外来的健康的音乐,要使学生既欣赏到典雅的民族音乐之美,也能欣赏到情感强烈、节奏变化对比大的现代音乐之美。 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能领略到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热烈的美、幽静的美、雄壮的美、隐秀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通过多听、多练、对比,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要有修养,既要有文化修养,更要具有音乐知识。音乐知识越丰富,修养就越高,认识美的视野就更广阔,识别美的能力就越强,就不会被那些庸俗、低劣的东西所迷惑。音乐审美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自觉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东西的侵蚀。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作用,在“吸引力”上下功夫,把课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达到审美的目的。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对于美育,大部分人仅仅把它认为是艺术教育,甚至认为是音乐和美术而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不是针对音乐美术老师的,而是对所有老师的,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具有着重大作用。它是促进德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它自己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既能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又能渗透到各项学科中去。李政道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美育是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及艺术素质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鉴美力及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思想感情,塑造完美的人性和人格,最终使学生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所以在各项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对他们进行美育也是可行的。这也符合我国国家需要培养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人才。 各项学科中语文的美是最显而易见的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独钓者的孤独美。语文中所描述的动人的故事,优美的画面,富含韵味的语言无不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享受到其中的美。而像数学、化学、物理等看似枯燥乏味的学科,它们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美。 例如:数学中的数字美,符号美,公式、定律的简洁美,以及基

础上的结构上的方法上的统一美。数学中的概念、命题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但它们拥有统一的基础就是集合论。统一美可以给人理性的整体美、秩序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去创造数学美。数学中还具有几何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所体现的对称美和协调美,这更能让学生真实形象的去体会数学中的美。 化学中的美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晶莹剔透的金刚石、美如宝石的胆矾、犹如珍珠般的水银等等形状各异、千之百态的化学物质及产品。还有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一些模型、实验装置等其造型匀称、色彩搭配和谐,处处都显示出美的形态,给人美的感受。而且化学中有的美是变化的,像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各种药品在点燃时发出的色彩夺目的光,都展现出了化学中独具的美。 物理学中的美首先体现在统一性上,比如说人们认识光的过程是先知道反射、折射,再知道色散,再到电磁波、光量子,最后统一于物质波中,这就使物理体现出了一种简洁而深沉的科学美。再如在研究库仑力的公式时,启发引导学生回顾万有引力的规律,将公式进行对比F=KQ1Q2/r2和F=Gm1m2/r2,可以发现点电荷在静电场中所受的力跟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具有统一性。通过进一步研究对比,还可发现万有引力加速度g=G/m和电场强度E=F/q的规律也具有统一性。当电场力对电荷做功或万有引力对物体做功时,都能引起势能的变化,并且力做正功,则势能减小。这种统一性体现了物理的科学之美。其次就是物理的创造美,它主要体现在物理实验上,其中包括实验设计美、装置美、操作美、现象美……,再次就是物理的对称美,例如钟摆的

最新美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中美育的作用 在学习学前教育学后我认为幼儿园教师需要致力于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在审美实践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其中他提到美者感情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美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幼儿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幼儿审美教育”和“幼儿美育”。幼儿美育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健康审美态度的教育。美育在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在课题的实施离不开美育 幼儿园的各科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音乐教育 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以一定的节奏和旋律通过听觉影响着幼儿情感,同时又使幼儿的听觉在音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发展其想象力、记忆力,活跃思维及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内容教给幼儿有表情地唱歌并迎合音乐做出优美协调的节律动作或舞蹈动作,培养初步的音乐欣赏和唱歌、跳舞的简单技能,发展其音乐才能和音乐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 2、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包括创作和欣赏等内容。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由于它色彩协调,线条清晰,形象生动,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视觉,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想象力。幼儿对形象美好、色彩鲜艳的玩具和图片能表现出极大的欣赏欲,喜欢用画笔涂画出一些他们想象的图案来,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所以教给幼儿简单的绘画、泥工、手工、纸工、制作玩具的技能,使他们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美术,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美术创造能力。比如:幼儿最初画花朵时,所有孩子画的花朵几乎一个模样──“五瓣一芯”,画面单调。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经过对各种花的观察之后,再动笔时,就会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来,这时幼儿已经进入了创造美的境界之中。幼儿绘画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绘画的目的主要是在画面以外所获得的那些东西,例如绘画有助于完成视力和动作的发展,促使幼儿认知能力的成长;绘画有助于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绘画可以使幼儿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获得内心平衡和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作用;绘画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坚韧精神等等。幼儿绘画教学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绘画能力的训练培养人的智能和悟性,完善他们美的情操和人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润物细无声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 (一)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细化目标:1、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2、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3、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 “再见”等礼貌用语。4、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5、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6、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7、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8、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9、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采。 (二)诚实守信的习惯 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细化目标:1、诚实守信,说了就要努力去做。2、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3、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说话要算话。 (三)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与受人尊重一样,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细化目标:1、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2、用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自己的事。3、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他把话说完。4、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5、未经允许,别人的东西不乱动。 (四)守时惜时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从小懂得“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效率”,从小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细化目标:1、晚上按时睡觉,早上按时起床。2、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马路上溜达玩耍。3、回家后,马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事当天毕。 4、做事有计划,不盲目、不拖沓。 (五)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活波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事物的美的教育。 虽然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学习,家长的观点,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扼杀。据调查,99%的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绘画,随着年级的升高百分数愈来愈低。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趁机好,忽略了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上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各方面,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 普遍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更新观念,确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思想,把美育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社会进步,唤醒了人们多年的社会审美需要。 二、分析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3篇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3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教育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第一,培养思维方式。幼儿自发性的美术创作绚丽却十分短暂,一旦不受重视或失去引导很容易消失匿迹。多媒体应用可以立体直观的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展现给幼儿,在美的环绕熏陶下培育美好的心灵。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幼儿时期对思维、人格的正面积极培育来自于自身体验并长远作用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比如在墙上用不同的手势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对于激发想象力和提高创造力十分有效。再例如播放圣母与圣子的油画,讲解油画背后的传说,让孩子们感受亲情之美、增添亲情教育。第二,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相应的知识技巧,更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环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枯燥的环境和无趣的氛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幼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可以在吸引兴趣关注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创造表现出

来。比如时下流行的喜洋洋、熊大等就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模仿描画小动物。第三,拓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在讨论天才时曾强调,天才来自99%的辛勤努力和1%的想象灵感,而这1%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日益重视多方位刺激幼儿大脑发育,在教学信息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方式表现生动鲜明的物体形象,通过视听双重刺激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体会具体和抽象、简单和复杂的神奇转变。例如播放猩猩群居生活中猩猩母子的互动影像,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母爱又能够增强对母亲的认知。 二、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恰当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片进行多种灵活处理修饰,比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这一软件,就可以做到形状切割、色调调整、光效修补等等多种功能,使得不够完美的美术作品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人们欣赏。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技术处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够开发过度或形成依赖。比如很多时候图片里物体的形状都被修饰过度导致变形,这就对欣赏无益,变成舍本逐末了。技术修饰的使用过度可能会形成不良心理暗示,比如绘图软件的便捷可能会使得对手绘产生抵触,再比如修图软件的高效多能可能会导致手绘越来越随意粗糙水平降低。这些对将来的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技术再发达依旧不能取代人工,比如水墨国画、油彩水粉这些精髓画种,其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和技巧难度、文化底蕴都不是计算机绘图可以比拟的。因此,我们支持辅助手段的运用,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喧宾夺主。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浅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美育,培养人们热爱生活,促进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的特殊功能是其它领域的教育无法替代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造型来再现现实,反应生活,表达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欲望的。它所表现的对象十分广阔,从自然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到社会生活、人物面貌特征等。幼儿用他们稚嫩的眼光捕捉生活中一切感兴趣的事物,经过想象塑造出生动丰富的形象,具有巨大感人的力量。 通过美术活动,能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幼儿可逆思维的训练。学习以多种方式去思考问题。美术活动特别能影响幼儿具体想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因此,在任何时候,美术都是孩子所喜爱、乐于参与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种类 (一)幼儿园绘画 1、油画棒画 油画棒,固体的油画颜料。与普通蜡笔相比,油画棒质地松软,色泽鲜艳、色谱较全,覆盖力强,更具表现力。纸张宜选择表面粗糙的图画纸、各种卡纸或水磨砂纸等。用油画棒作画十分的方便,手法多样,涂、点、挂刮、拓,并可综合运用,具有强烈的表现个性。

油画棒的涂色方法: (1)厚涂法包括:平涂填色法、过渡法、重叠刮色法(先用油画棒在纸板上图上各种所需要的颜色,再覆盖厚厚的一层颜色,接着用无油圆珠笔芯或其他英气在底版上刮画)。 (2)薄画法包括:单色薄画法、点彩法、映衬法。 2、线描与装饰画:绘画以其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构建出变化无穷的斑斓世界。其中线条的变化多端更是微妙之极:曲与直、长与短、粗与细、刚与柔、排列与交错、整齐与凌乱……线条不同方式的组合不时地给幼儿带来惊喜:线是多么的神奇!黑白色块的处理使画面更显生气盎然:方与圆、大与小、疏与密、阴与阳……孩子在画面上用对比鲜明的黑白色块进行装饰游戏是展现智慧,培养大胆、尝试创造的良好途径。 对于初学绘画的孩子来说,装饰线描画最容易出效果,方法就是给幼儿一些简单的外轮廓,然后用点、线组成黑白灰的画面,夸张、变形地去装饰或表现,不用追求真实性,要鼓励幼儿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 3、水粉画:可以在各种纸张、布、木板或墙上表现。基本表现方法:虚画法(轻轻平行运笔,在物体的边缘处提笔,有意留出白色边缘)、枯笔法(挤干水粉笔上的水分,蘸好颜料,从上向下运笔,并注意到由浅到深的过度)、撒雪法(蘸好白颜料,在画面上洒动,注意调和时水分要适中)、湿画法(用油画棒先描绘物体,再用清水吧要描绘的部分刷一遍,趁湿把两种颜色平涂,使其自然衔接)、结合法、蘸点法(平涂水粉色,然后用废旧的纸张蘸上颜料在画面上轻轻滴点染)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水粉画可以用水粉笔、棉签等工具进行绘画。例如小班的柳条、迎春花、一串红、小草等都可以用棉签进行作画。大班的点彩画大树

中学生养成教育演讲稿4篇

中学生养成教育演讲稿4篇 中学生养成教冇演讲稿一:中学生社会公徳与养成教冇讲座讲稿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学生社会公徳与养成教育方而的知识。提起中学生社会公徳和养成教育这个概念,有好多同学还不淸楚,下而我就首先对这个概念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所谓社会公徳就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徳准则。与“私徳“相对。公徳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徳,私徳指个人品徳、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徳。社会公徳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髙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徳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冇。养成教弃虽然不是徳冇的全部,但却是徳育中最哄''的。教冇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徳上有良好的道徳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徳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冇、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徳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冇的最佳时期找 下而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1、习惯影响。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 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泄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岀来。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 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 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美育与语文教学

美育与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9-09-17T14:31:38.71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月总第316期作者:张韵[导读] 学校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00 摘要:学校是审美教育最集中最重要的场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语文课教学教师在审美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其审美情趣。关键词:学校审美教育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学校这片知识的净土上,审美教育是最集中、最重要的场所,美育需要不住的进行浇灌、培育,学校的审美教育对于一名学生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虽然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审美,而是传授知识,但在整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无不包含着审美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应体现在语文课堂中。首先、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做到语言美。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只是学生与教材的关系,这中间应该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且,教师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必须做到讲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之外,还要通过适当的文学性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来渲染课堂的整体气氛,努力通过教学带学生步入到美的情景中,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语言环境的熏陶,投身于美的文学氛围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欣赏到美,感受到美,愉悦其心灵,陶冶其性情,培养其审美,丰富其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 中存在的美。语文教材中往往涉及到许多体裁不一的篇章,如情调高雅的散文、生动情节的小说、精悍短小的诗歌、严谨论证某观点道理的议论文等多为名家名篇,情文并茂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分析讲解每一篇课文的同时,教师则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这种语言要求精炼、简洁、鲜明、生动。教材的精髓与精炼优美的语言的完美统一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深抓住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受到语文知识教育并能留下永久印象。其次,融情感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目前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内容大多是内容与形式兼美的经典篇章。其中有古代的英雄好汉、现代的仁人志士,西方光怪陆高的人生图画,东方淳厚的乡土民情,这是一部富有感情特征的人类的文化史、心灵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美感是人们对美好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无论现实生活中的美还是艺术作品中的美都能使人为之感动、并产生美好的情感。语文教学可以在引领学生赏析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欣赏,从中受到熏陶。此外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如电脑、影音质料等技术手段,加上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感染学生,为学生创建一个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情景,《雨巷》《再别康桥》教学,可以通过著名播音员的配乐朗诵及诗情画意的视频,使学生非常愉快的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并产生美的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就是生活”。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动听的音乐、壮丽的山河、精美的图画、感染的情景。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用美感能力,去体会和感受,这种美感能力需要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审美能力及教学活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制约着学生的审美质量,因此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之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潜移默化地把美的教育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美的言行,从而培养学生美的行为,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第四、要努力引导学生创造美。学生们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深深地体味作品的内蕴,欣赏其中的优秀部分,从中吸取精华。对审美有了深刻的体验之后,就要努力引导学生通过细心的观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把学到的写作手法及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创造美的语言,让学生从写作的对象上去获得创造的美感,以逐渐增强学生的独立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获得自信。比如:学过朱自清的《绿)这篇散文之后,让学生独立分析其写作特点,指出这优美的篇章究竟妙在何处,今后在写作方面可以从中吸取哪些精华,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归纳、经常练习,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写作上的艺术手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也欣赏到了作品中所写到的大自然之美,陶治了情操。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审美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促进审美的心理活动,从而在审美中体验得更深刻、更强烈,在阅读课文时,要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份量,争取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这样,我们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语文的基础知识,而是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营养和审美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郑磊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音乐辅助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2008。 [2]李爱明学知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2010。 [3]王洪四川师范大学论文《情趣化的语文阅读教学》.2007。

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最新文档

试论中小学美育的类型和基本任务 美育的类型主要有艺术美育、自然美育、社会美育、教育美育。 1 美育的类型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因此,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种类型。 1.1 艺术美育。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由经过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课程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欢,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

1.2 自然美育。 自然美育是指自然物体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自然美育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主要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儿童天然具有对自然美的欣赏兴趣,儿童可以很长时间为一只蜜蜂的飞行轨迹或一只甲虫翅膀的颜色眉飞色舞,因此,自然美育往往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作为进一步开展其他美育形式的起点。郊游、远足、户外劳动等都可以进行自然美育的很好活动方式。 1.3 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也叫生活美,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形态,它包括人格美、劳动美与生活过程美、产品以及环境美等。社会美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由美与善直接结合的特点,具有较大的美育价值。 社会美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