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

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流派

我国书法有哪些流派?

我国书法有悠久的历史,流派很多,不同书体有不同的书家代表,非本章节所能介绍完全。今天常见及常用的行、楷书体,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欧(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中国书法简史

基本书体介绍

1、楷书

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为什么叫“楷书”?《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楷模作用。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隶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壁画,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

2、隶书

有说隶书创体者是位囚犯,因此有功而被秦始皇任命为御史,沿用“隶人”身份称此书为隶书。其实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既然有官方文书的规范字体,就有象隶书这样非官方之用的简化字体。“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

定基础。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

“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3、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自由,字体随和,极赋诗意的同时,有不失个性的体现。

4、草书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

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

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

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

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 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 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汉书法 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中国书法简史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仰韶陶器上的线条符号具备了( D ) A:汉字形状 B:汉字结构 C:文字记载条件 D:书法艺术的雏型美 2、造字传说中最有影响、最形象具体的是( A ) A:伏羲八卦传说 B:神龙结绳传说 C:仓颉造字传说 D:大禹治水传说 3、原始书法艺术是( A ) A:艺术前的艺术 B :艺术后的艺术 C:史前艺术 4、书法艺术的真谛——抽象美在何时已定论( C ) A:新石器时期 B:陶器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5、晋代最有名的书法世家是( D ) A:卫氏世家 B :索氏世家 C:陆氏世家 D:王氏世家 6、行书盛于( A ) A:晋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下列书法文字最多的篇目是(D) A:千字文B:兰亭序C:平复帖D:圣教序 、“二爨”碑出于( B ) A:贵州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陕西省 9、韩愈七律诗句“数纸尚可换白鹅”是指书法家( D ) A:王珣的事 B:王凝之的事 C:王献之的事 D:王羲之的事 10、“破体”“一笔书”的创造者是( A ) A:王献之 B:王羲之 C:王维之 D:王焕之 11、曹操留下的摩崖书作是( B ) A:观沧海 B:衮雪 C:神龟寿 D:受禪表 12、八分书指的是( D ) A:草书 B :楷书 C:篆书 D:隶书 13、唐太宗写得赞美“书圣”的书是(B ) A:晋祠铭 B:晋书。王羲之传论 C:论书 D:艺文志 14、褚遂良的代表作是(A )

A:孟法师碑 B :阴符经 C:雁塔圣教序 D:枯树赋 15、心正则笔正是谁之名言(A ) A柳诚宣 B:颜真卿 C:太子太保 D:太子少师 16、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毛笔出现最早的时代是() A:新石器时代 B:商代 C:战国时代 D:唐代 17、永字八法指的是( B ) A:楷书结构 B:楷书基本用笔方法 C:行书用笔方法 D:隶书用比方法 18、世人多称米芾为( A ) A:米南宫 B:米元章 C:襄阳漫士 D:海岳外史 19、世人多称文壁是(B ) A:衡山 B:文征明 C:衡山居士 D:文长洲 20、行书对联大家是(D ) A:郑板桥 B:黄慎 C:金农 D:何子贞 21、吴昌硕一生临写最多的石刻文是( C ) A:千字文 B:三体石经 C:石鼓文 D:天发神谶碑 22、我国最大的书法碑林在( C ) A:河南 B:山东 C:陕西 D:山西 23、最有名的汉代帛书是(A ) A、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 B:长沙国南部图 C:驻军图 D:导引图 E:表服图 二、多项选择题 1、全世界范围内独立发展的古文明艺术是(BCD) A:法国艺术B:古埃及两河流域艺术C:中国古文明最具特色的书法艺术D:中南美的墨西哥秘鲁艺术 2、最有名的汉简牍书法是(CD) A:敦煌流沙坠简B:武威汉简C:居延汉简D:武威汉代医简E:甘谷汉简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留下的六块记功刻石是(BCE) A:《诅楚文》刻石、《三体石经》刻石B:泰山刻石、琅岈刻石C:绎山刻石、碣石刻石D:群臣上寿刻石E:会稽刻石、之罘刻石 4、北宋四家及代表作是(ABCD)

中国书法简史机考题库-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书法简史》机考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 B.甲骨文 C.陶文 D.石鼓文 .标准答案:B 2.《毛公鼎》上的铭文属于下列哪一种书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标准答案:A 3.下列属于篆书的一项是() A.《峄山碑》 B.《曹全碑》 C.《瘗鹤铭》 D.《温泉铭》 .标准答案:A 4.“八分书”是哪一种书体的别称() A.小篆 B.大篆 C.汉隶 D.楷书 .标准答案:C 5.“蚕头燕尾”是哪一种书体的笔形特征(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标准答案:B 6.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是汉隶中秀润典雅风格代表的是() A.《张迁碑》 B.《乙瑛碑》 C.《曹全碑》 D.《爨宝子碑》 .标准答案:C 7.张芝是哪个时代的著名草书大家?()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标准答案:B 8.由东汉许慎所编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是() A.《说文解字》 B.《尔雅》 C.《文心雕龙》 D.《康熙字典》 .标准答案:A 9.毛笔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软毫、硬毫和() A.紫毫 B.兼毫 C.狼毫 D.羊毫 .标准答案:B 10.曹魏时期的代表书家,被后人尊称为“楷书之祖”的是() A.张芝 B.蔡邕 C.索靖 D.钟繇 .标准答案:D

11.目前存世最早的书法名家墨迹,由西晋书法家陆机所书的是() A.《初月帖》 B.《平复帖》 C.《文赋》 D.《伯远帖》 .标准答案:B 12.魏晋时期,被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张芝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钟繇 .标准答案:B 13.由王羲之所书,被后世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兰亭序》 B.《快雪时晴帖》 C.《祭侄文稿》 D.《黄州寒食诗帖》 .标准答案:A 14.与其父王羲之并成为“二王”的东晋著名书法家是() A.王徽之 B.王涣之 C.王献之 D.王凝之 .标准答案:C 15.下列属于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的作品的是() A.《鸭头丸帖》 B.《丧乱帖》 C.《二谢帖》 D.《伯远帖》 .标准答案:A 16.被称为“三希堂法帖”的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 A.《奉橘帖帖》 B.《丧乱帖》 C.《二谢帖》 D.《伯远帖》 .标准答案:D 17.隋代著名书法家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包含草书与哪一种书体()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标准答案:C 18.力推王羲之为“书圣”,并命人集字刊石出《怀仁集王圣教序》的是唐朝哪位皇帝()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标准答案:B 19.唐代《怀仁集王圣教序》所集之字是从哪一位书法家书法作品中所集()。 A.张芝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钟繇 .标准答案:B 20.被称为“初唐四家”的书家有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 A.欧阳询 B.李邕 C.徐浩 D.欧阳修 .标准答案:A 21.《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是由唐代哪一位书家所书?() A.虞世南 B.李邕 C.欧阳询 D.褚遂良

0633《中国书法简史》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633《中国书法简史》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中国书法简史》是对漫长的书法里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进行深入、耐心的梳理,进而解释各书法现象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书法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间的表里关联;同时也尽可能勾勒出一条关于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启程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学习书法史,有助于我们以宏观的角度去对待具体的碑帖,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书法史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题型说明 题型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 题型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题型三: 名词术语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题型四: 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题目四:解析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5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知识点 第一章先秦书法 1、先秦书法包括的内容: 先秦书法以原始时期的陶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主要代表,划出了一条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由萌芽初创到逐渐成熟的红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文字起源简说: (1)结绳记事说:原始始时代,人们要表达意识,感觉到语言不能留存,就用打绳结这种方式来帮助记忆。大事将绳打个大结,小事把绳打个小结,事多则多结,事少则少结,用来帮助记忆。关于结绳记事,有人考证为文字的前身。因为文字的特点是以点画为基本单位,绳结象征点,绳子象征画。但我们认为以绳结为标识,帮助记事,只是远古的一种记事方式。这种结绳记事的方法,对创造文字或许有一定的启发,能帮助人记忆。 (2)河图八卦说 (3)仓颉造字说 3、陶文是汉字书法的先导 从原始时期的陶文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有发展轨迹可寻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文已经不是简单的符号,它包含了原始文字的因素。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刻符,已经有形可识,有义可辨。这些考古实物资料足以证明,汉字书法在六千年之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开始萌芽,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到了约三千年前奴隶社会的商代后半期臻于成熟。关于文字刻符,郭沫若先生曾对半坡陶文进行认真研究,认为:"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族徽之类......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孓遗。"在《半坡题辞》中郭沫若又说:"仰韶、龙山疑已进入有文字的时期。今来半坡观先民遗址......陶器破片上见有刻纹,其为文字殆无可疑。"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则对一些刻划符号认真研究后,作出推断与文字对应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汉字是从图画、符号逐渐演变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和发展过程导致了书法艺术的产生。中国历代都有大书法家,其书法艺术和风格成为所在朝代书法的典型代表。人们对书法的喜爱一直流传到今天。 书法简史 先秦书法 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

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甲骨文 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其后西周

荐读中国书法简史: 隋唐五代书法

荐读中国书法简史:隋唐五代书法 荐读中国书法简史:隋唐五代书法 隋唐五代书法隋唐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300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国家安定、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成为当时有世界影响的东方大国。在安定统一的有利条件下,书法艺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机遇首先来自皇室的重视。隋炀帝虽是暴君,却喜爱风雅,特建“妙楷台”以贮法书,即使下江南时也不忘将它们运走。唐高祖接收了隋内府的法书名画,又有所充实,至太宗时,更大出内府金帛购藏魏晋以来名迹,尤其是王羲之的作品。此后武则天曾设“内庭习艺馆”。唐玄宗倡导八分章草,扭转时风,掀起有唐书法的兴盛局面。至晚唐,帝王犹时时提拔书法人才。与皇室的重视密切相关的是政府的制度建设。隋代开科取士,唐代进一步完善,设有“明书(明字)”专科,同时在铨选官员时,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其中书的要求是“楷法遒美”。唐代教育发达,在国子诸学中,列有“书学”一门,学习有关文字和书法的课程,另外规定其它各学的学生每天也须学书一幅,在弘文馆等机构有时还举行专门的学习班,由名家任教。与选官、教育相配合,国家机构中为书法人才提供了职位,中央一级有侍书学士、书学博士、书助教,在翰林院、集贤馆中的官员,有些也是书法专门人才,地方一

级似乎也有的设有书助教的职务;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文教机构中,还拥有大量的从事书法活动的职员。隋唐时代出现了两种重要的复制古代法书的方法:摹和拓。这使得古代经典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有可能走向更大的范围,被更多的学书者所师法仿效。在一些地区如敦煌,抄写经文的需要,为一些人提供了接受书法教育和从事书法活动的机会,大大促进了书法的普及。隋唐时期的文学家、画家,与书法发生了更多的联系,许多人身兼两职,另一些人对书法也时常发表意见。这不仅使得书法艺术的社会关注程度有很大提高,而且得以从其他领域吸收有价值的观念,从而充实自己的审美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地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隋唐书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在其鼎盛时期,各体书都得到了社会重视,都出现了专门家,建立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整体上呈现出富有开拓性、包容性的品格,代表性书风雄强豪迈、大气磅礴,体现了时代精神。我们把这一时期的书法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由魏晋南北朝到唐的过渡期,唐代书风的孕育期,唐代书风的鼎盛期,唐代书风的衰退期及向宋代的转型期。一、隋至贞观这一时期,一方面随着国家的统一,在南北朝晚期已经开始的南北书风融会的进程加速了,体现出了融会性与过渡性的特点。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东汉:崔瑗《草书势》 许慎《说文解字?序》 赵壹《非草书》 蔡邕《笔论》《篆势》《九势》魏: 杨泉《草书赋》 西晋:成公绥《隶书体》 卫恒《四体书势》 索靖《草书势》 东晋:卫铄(shu?)《笔阵图》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记白云先生诀》 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目》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论书表》 南朝齐: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人书人优劣评》 庾肩吾《书品》 隋:释智果《心成颂》 唐: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传授诀》《用笔论》 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李世民《笔法诀》《〈王羲之传〉论》孙过庭《书谱》 李嗣真《书后品》 张怀瓘《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评书药石论》窦臮(jì)《述书赋》 窦蒙《〈述书赋〉注》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 韦续《五十六种书并序》 吕总《续〈书评〉》 张彦远《法书要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北宋:朱长文《续〈书断〉》米芾《海岳名言》《海岳题跋》《书史》《宝章待访录》 黄伯思《东观余论》 董逌(y?u)《广川书跋》 《宣和书谱》(二十卷) 欧阳修《六一题跋》 苏轼《东坡题跋》 黄庭坚《山谷题跋》 南宋:赵构《翰墨志》 陈槱(yǒu)《负暄野录》 姜夔(kuí)《续〈书谱〉》 岳珂《宝真斋法书赞》 陈思《书小史》(十卷)《书苑菁华》元:郝经《叙书》《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枃(jìn)《衍极》 刘有定《〈衍极〉注》 赵孟頫《松雪斋书论》《论宋十一家书》《阁帖跋》 陈绎曾《翰林要诀》 释溥光《雪庵字要》 韩性《〈书则〉序》

唐代书法欣赏

~~~~~~~~~~~~~~~~~~~~~~~~~~~~~~~~~~~~~~~~~~~~~~~~~~~~~~~~~~~~~~~~~~~~~~~`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嗜学,十二岁能为辞赋,由于 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柳公权书法以楷书最着,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上追魏、晋,下及初唐诸家笔法,又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自己的柳派。其遒媚劲健的书体,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 柳公权的传世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柳公权的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他们的风格仍继承王家风格,结体严谨,潇洒自然。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蒙诏贴》白麻纸,七行,二十七字。今藏故宫博物院。其书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干隆称“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另外《兰亭续帖》中有《紫丝靸帖》,文字有所不同,翰林不称“出守”,故疑其伪,当为唐末宋初高手所拟。

张旭(生卒年不详) 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开元、天宝年间宦游京兆(今西安),初仕常熟尉、官左率府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号“草圣”,玄宗时,以李白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李颀《赠张旭》:“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张旭的传世狂草品有《肚痛帖》、《古诗四帖》,另外还有楷书《郎官记》,由此可证明他的字“颠”不离谱,有规矩在。 《郎官石记》开元二十九年(741)书,楷书。又称《郎官厅壁记》。陈九言撰文,张旭书, 原石久佚,现有孤本传世。其楷法近虞、褚,疏朗淳雅。

0633《中国书法简史》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0633《中国书法简史》2015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中国书法简史》是对漫长的书法里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书法现象进行深入、耐心的梳理,进而解释各书法现象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书法现象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历史、文化背景间的表里关联;同时也尽可能勾勒出一条关于书体递嬗演进和风格启程流变的较为清晰的脉络。学习书法史,有助于我们以宏观的角度去对待具体的碑帖,具有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书法史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题型说明 题型一: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 题型二:填空题 (共3小题,每小题2空,每空1分,共6分) 题型三: 名词术语解释题 (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题型四: 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题目四:解析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503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二、知识点 第一章 先秦书法 1、先秦书法包括的内容: 先秦书法以原始时期的陶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两周的金文和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为主要代表,划出了一条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由萌芽初创到逐渐成熟的红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2、文字起源简说: (1)结绳记事说:原始始时代,人们要表达意识,感觉到语言不能留存,就用打绳结这种方式来帮助记忆。大事将绳打个大结,小事把绳打

中国书法简史第八章

明代书法 叶培贵安艳红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1387年平定辽东,实现统一。为稳固统治,明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加紧了思想控制。致使明代文化,始终处于非常紧张的冲突对立状态,是我国思想史上斗争颇为酷烈的一个时期。 明代刻帖更盛,同时有帝王雅好,故书法仍以行草为主。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中有一段很精辟的概括:“有明一代,亦尚帖学,成祖好文喜书,尝求四方善书之士以写外制,又诏简其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凡写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复选舍人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使黄淮领之,且出秘府所藏古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故于时帖学最盛。仁宣嗣徽,亦留意翰墨,仁宗则好兰亭;宣宗则尤契草书。宪宗、孝宗、世宗皆有书迹流传。孝宗好之尤笃,日临百字以自课,亦征能书者使值文华供内制。神宗十馀岁即工书,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夫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明之诸帝,即并重帖学,宜士大夫之咸究心于此也。帖学大行,故明人类能行草,虽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简牍之美,几越唐宋。” 但明代行草书的社会需求与前此其他时代已经有了不同。明代建筑趋于高大,同时商人阶层日渐庞大,附庸风雅的愿望颇高,这使得对挂轴一类作品的需求渐多,书法作品渐渐由案头走上墙头,书法家们籍此作出了许多探索,使传统行草逐渐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和风格。 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起。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书画为生。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书法领域因之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狂放书风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一、明朝初期书法——“三宋二沈” 明初书法首先是延续元代书风,后来出现由皇室提倡的台阁体风格。其代表人物,号称“三宋二沈”。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又字克温,号南宫生、东吴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性格豪侠仗义,好习武和研究兵法,为人讲气节,但因为时局混乱,终究没有机会在政治上一展才华。书法初学赵孟頫,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传,此后上追魏晋,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元末文艺大家杨维桢对他尤为赏识,自称有所著作、必命宋克书写。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二)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汉承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一、汉篆汉承制,小篆是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1、碑刻严格意义上的碑刻,在西汉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西汉时期的篆

书石刻,都不以“碑”称名,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中殿刻石》等,数量不少,但形制比较简单,不过风格也较为多样。前三种体势较开阔,但还是相对典型的小篆;第四种出于新莽,瘦硬而不失婉转,具有独特的意味;后面几种则间或夹杂着隶书的形意,显然受到了隶书流行的影响。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2、碑额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其中代表性的有:《泰室石阙铭额》(阳文)、《少室石阙铭额》、《景君碑额》、《孔君碣额》、《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仁铭额》、《宙碑额》、《王舎人碑额》、《鲜于璜碑额》(阳文)、《华山碑额》、《迁碑额》、《宽碑额》、《白石神君碑额》、《季宣碑额》、《樊敏碑额》、《菿碑额》、《仙人唐公房碑额》、《尚府君碑额》等。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