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作者:王光义,陈永,蔡静,杨梅,周平

【摘要】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从客观、微观的角度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在中医整体观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水液代谢、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医学发现肺与肾在呼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疾病的原发与继发等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文章从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角度初步认识中医理论中肺与肾的关系。

【关键词】肾主纳气中西医结合水液代谢酸碱平衡内分泌呼吸衰竭尿毒症肺维生素d3

《黄帝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少阴脉贯肾络肺”即明确说明肾经与肺经存在经脉相贯连系,肺与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临床为:在病程进展上,肾脏疾病与肺脏疾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在诊疗上,肺科疾病常需要从肾论治,肾科疾病有时也要治肺。

1 肺←→水液代谢←→肾

中医理论认为:肾乃水脏,主水液代谢。《素问·调逆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除肾外,肺也在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肺将机体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下输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血证论》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有4个,即消化道约150 ml/d,皮肤(汗)约500 ml/d,呼吸蒸发约350 ml/d和肾(尿)约1 000 ml/d[1]。再加上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2,3],可以看出机体通过肺和皮肤排出液体量占42.5%,肾排液量占50%。

2 肺←→酸碱平衡←→肾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人体适宜的酸减度用动脉血ph表示是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环境内。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尽管机体不断生成,摄取酸碱物质,但血液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机体的缓冲系统以及一系列的调节机制的作用,保证了酸碱的稳态,这些调节机制包括:血液的缓冲作用,组织细胞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肺、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1]。根据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ph=6.1+lg([hco3-]/[h2co3]);其中[hco3-]主要在于肾的代谢,[h2co3]主要取决于肺的运动。可见肺、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3 肺←→内分泌物质←→肾

与以前的观点一致,在这里仍然将“肾精”的概念理解为各种内分泌物质[4]。

3.1 碳酸酐酶

co2的转运和转移与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密切相关。ca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rbc、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在其作用下,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的可逆反应加快5 000倍[5]。在肺部,肺泡pa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溶解的co2首先扩散入肺泡,rbc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ca又使h2co3分解成co2和h2o加速,co2 从rbc扩散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便进入rbc以补充消耗了的hco3-,cl-则扩散出rbc。这样,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在肾脏,小管液中的hco3- 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在管腔膜上的ca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co2为高脂溶性,可迅速透过膜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a作用下与水结合生成h2co3进而离解为h+和hco3-。h+通过na+-h+ 交换而泌入小管,hco3-则与na+一起输运回血。肾脏与肺脏同时富含与co2转运密切相关的ca,通过协调运作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说明肺与肾在气体

运输、交换(纳气)方面密切相关[6]。

3.2 儿茶酚胺

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兴奋时,儿茶酚胺分泌显著增加,使呼吸加强、加深、加快。当该系统被抑制或儿茶酚胺受体功能低下时,呼吸变弱、变浅、变慢[6]。另外,肺脏还参加儿茶酚胺的合成过程。如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生成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ⅱ作用于atⅱ受体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通过交感神经突触前膜的正反馈,使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分泌增加。

3.3 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90%由肾脏产生。epo是一种rbc生长因子,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进原始红细胞分化增殖,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如果肾功能不全导致epo分泌减少,发生肾性贫血[4]。机体因缺血、缺氧导致呼吸浅快,为“肾不纳气”之证。

3.4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用于治疗哮喘的治疗已有50年历史。它是抗炎平喘药中抗炎作用最强,并有抗过敏作用的药物。gcs是由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的,主要含皮质醇及少量的皮质酮,是胆固醇的衍生物,属甾体激素。长期应用 gcs治疗哮喘可以改善病人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7]。其治疗哮喘的机制是抑制炎症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增强平滑肌的β2受体的反应性[8]。

4 肺←→呼吸衰竭←→肾

5 肺←→尿毒症肺←→肾

肺金与肾水的“子病犯母”的病理传变主要体现在传统的“肾主纳气”功能的失调。《素问·脉解》云:“少阴者肾也……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素问·示从容论》云:“咳嗽而烦怨者,是肾气之逆也。”《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我们以西医学中典型的疾病——尿毒症肺(uremic lung)来证明这一理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早期可以出现肺活量下降,限制性通气障碍,当伴有代谢性酸中毒时可以出现气促甚至kussmaul呼吸。进入尿毒症期可以出现尿毒症肺、尿毒症胸膜炎及肺钙化。尿毒症肺是指尿毒症时肺部x线检查出现“蝴蝶翼”征,病理上以肺水肿为主,肺泡上有富含纤维蛋白的透明质膜形成。主要是由于crf引起体液过多、低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尿毒症毒素潴留导致。特别是尿毒症毒素可明显引起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一般多见于尿毒症晚期,临床表现为:咳嗽、血痰、呼吸困难[10]。

6 肺(皮肤)←→维生素d3←→肾(骨)

在这个主题下,与其谈肺与肾的关系不如说成是皮肤与骨骼的关系。但是由于中医理论

《素问·瘘的整体观念的特殊性,我们就以皮肤与骨骼的关系来证明肺与肾的另一有趣的关系。

论篇》云:“肺主身之皮毛。”肺主皮毛理论首载于《黄帝内经》,自此已降,随着中医临床经验的日益丰富,科技进步,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2,3]。中医的“肾主骨”理论也逐渐被现代医学所认识[4]。维生素d3主要系由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3直接吸收入血,与维生素d结合蛋白相结合后被转运、贮存于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内。维生素d3必须在肝和肾经过两次羟化作用后生成生物活性很强的1,25-(oh)2d3才能发挥生物效应。其效应主要是:促进小肠、肾小管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钙盐的沉积和骨的矿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破骨细胞的分化[11]。

7 小结

“肾主纳气”的传统解释是:生理状态下,肾气对肺有滋润、温煦的作用,以维护正常的呼

吸功能。病理情况下,肾气对肺的滋润、温煦作用受到耗伤,导致呼吸功能减退,出现动则气喘,咳嗽,咳痰等病理表现称“肾不纳气”[12]。当然,本文对“肾不纳气”的含义添加了一种新的解释(见“4”项下)。本文比较全面地用现代医学中比较经典的内容初步解释中医学中肺与肾的密切关系。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比较肤浅,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现代科技、方法揭开中医理论真实的面纱。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也不可能由某个人独立去建立,它的理论体系需要凝集所有中西医学家智慧的结晶才能够逐渐完善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实验性描述阶段。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朴素的中西医结合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80年代以后的机理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存在不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科学思路、研究方法和结合的切入点。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 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值得我们关注。 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正确处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西医

化,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如果用还原论的方法,就算你观察得再仔细、指标再先进,哪怕应用的都是分子生物学手段,也不能准确地阐明中医学理论的真谛。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曾出现过一波又一波的“指标”热。从cAMP、cGMP,各种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一氧化氮、内皮素、一氧化氮合酶,到现在的基因等,虽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又有几项真正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展?更不要说是突破!不是说不需要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必须与整体研究相结合,进行综合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但更是一门朴素的整体医学;而西医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一门实验医学。医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我们的研究不仅建立在生物学个体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强调个体差异,建立起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上的新型整体医学,而中西医结合可以将现代科学微观化的优势和中医学整体化的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一些有影响的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成果,如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肾本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2]等,都是将两者结合得比较好的典范。这种结合要求研究者不但要有扎实的现代科学的基础,更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中医理论的造诣。所以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认真学习中医理论和努力提高中医素养。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合理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别是中西药物的合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是体现中西医结合优势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提高一些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保护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已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等,但中西药的合用并不等同于中西医结合。泛泛的中西药物合用是否科学、是

中医知识: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2.肺与肾 肺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的协同作用和依存关系。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的协同作用,保证了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而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肾在水液代谢功能方

对肿瘤的认识

对肿瘤的认识 就现在而言患肿瘤的人越来越多,离我们越来越近,肿瘤的防治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但很多人对癌症有着错误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生癌像山洪爆发一样,如果不及时医治,肿瘤就会很快扩大,一命呜呼,临床上我们看见一些人已经诊断,或者是有一些症状后,病情就会加大剧化,这其中最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心理影响,再加上行为上应对过分,就可能加速死亡。 因此,我们要对癌症有正确的认识:第一,癌,谁都回避不了,谁都需要防范,要采取综合措施,正确判断。第二,对癌需要有个正确的观点:癌症就是慢性病。其实,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个缓慢的过程,从第一个癌细胞发生癌变至少要5年到20年的时间,有的至少要20年。有时候癌细胞还会长期休眠,甚至不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癌症的发病率还会上升,每个人生癌的概率还在提高,但是生了癌活下来的更多,它是一种慢性病,如果心态从容、对策正确,绝大多数人不会马上就面临死亡。临床上得了癌症很快就死亡的患者很少。那些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中,很多人也不是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对死亡的恐惧。若对癌症有正确的认知,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正确得当的治疗,癌症患者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体能有一定的极限,如果超过了这个极限就会产生副作用。在肿瘤的治疗中进行了手术,又加化疗和放疗,其结果使我们的机体受到多方位的打击,也就有可能超越机体承受能力的极限,其结果必然与治疗目标背道而驰,不仅癌细胞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且会导致短时间内肿瘤转移和复发。任何治疗的有效性,都基于“适度”。只有合适的,才是正确的、好的。 临床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都容易产生“除恶务尽”、“追求完美”的心理,总希望手术切除范围广一些,化疗也要打足,能加用放疗最好。有些病人和家属认为治疗手段多多益善,以为这样才能彻底消灭癌细胞。另外,病人及其家属的恐惧心理,总是担心复发,如果化疗疗程不足,放疗没有做,一旦肿瘤复发病人和家属就会感到很后悔。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也会产生过度治疗。所谓过度治疗,就是超出必要性的不合理治疗。因为癌细胞是不可能绝对地被杀灭的。大剂量、长时间化疗使本来就虚弱的机体免疫功能再次受到打击,从而使正常的免疫细胞无法控制残余癌细胞,导致病情恶化,情况更糟。 前两年,颇受欢迎的某中央台著名主持人罗某死于癌症。他的死让很多人感叹不已。其实,这名主持人不仅仅是死于疾病本身,更多的是死于一种错误的治疗思路:罗某从患病到死亡总共仅9个月,而淋巴癌是世界范围内公认化疗效果最好的,化疗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以上。但是,罗某在9个月里连续化疗了9次,再加上两次干细胞移植,身体几乎没有一点休养生息的时间,就算铁打的汉子,也抗不住啊! 当前,癌症的治疗方法不少,手术、化疗、放疗和中医治疗等等,但治疗手段的选择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要有针对性地采用对杀灭癌细胞最必要的治疗方案。治疗肿瘤除了设法延长病人的生命以外,更要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这应该是我们治疗肿瘤的宗旨之一。 癌症治疗,要以健脾胃为要,保护好患者的消化道,保护好患者的脾胃。因为,可以说所有肿瘤都是慢性病,治疗常常需要好多年,不是吃几天药就能痊愈的。慢性病需要长期调整,需要长期吃药,所以脾胃功能正常非常重要。脾胃坏了,后续治疗就难以继续。脾胃运化正常,一方面可以保证人体所需营养,使气血充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1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1 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 A 、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 1 分,共40 分。 1、下列哪项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 D ) A. 肾与膀胱气化失司 B.肺气不宣,脾失健运 C.脾肾两虚,精微下注 D.脾肾亏虚,湿浊内聚 E.肺脾气虚,卫表不固 2、上消化道出血时,一旦出现呕血,便提示胃内贮积的血量在( C ) A.5~20ml 以上 B.50~70ml 以上 C.250~300ml 以上 D.500~800ml 以上 E.800~1000ml 以上 3、患者,女,56 岁。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现全身高度浮肿,乏力,五心烦热,肢冷,口中尿 臭,口干喜饮,腰膝酸软,小便短少,大便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查:BUN22mmol/L ,Cre400mmol/L 。其证型为( A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 A. 肝肾阴虚证 B.脾阳亏虚证 C.气阴两虚证 D.阴阳两虚证 E.肾阳衰微 4、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5 年,今晨起突然口齿不清,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应首选的检查 项目是( B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 A. 脑电图 B.头部CT C.脑超声波 D.脑血管造影 E.腰穿脑脊液 5、除哪项外,均是脑出血的常见部位( A ) A. 蛛网膜下腔出血 B.小脑出血 C.内囊出血 D.桥脑出血 E.脑叶出血 6、下列哪项是肺结核(以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基本原则)肺阴亏损证的治法( E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 A.健脾益肺 B.益气养阴 C.滋阴补血 D.滋阴降火 E.滋阴润肺 7、患者中年男性,周期性上腹痛多年,近半年来疼痛无周期性规律,并渐消瘦。胃镜见胃窦部有 1 个2cm×2.5cm 大小的溃疡,边缘呈不规则隆起,质脆易出血,应首先考虑的是( A )酽锕极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肺与脾、肝、肾之间的关系 1、肺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肺司呼吸,主一身之气。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肺主行水,通调水道,所以,脾和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肺司呼吸而摄纳清气,脾主运化而化生水谷精气,上输于肺,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后天之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故脾能助肺益气。因此,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总之,肺司呼吸和脾主运化功能是否健旺与气之盛衰有密切关系。 (2)水液代谢方面: 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为调节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人体的津液由脾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输膀胱。脾之运化水湿赖肺气宣降的协助,而肺之宣降靠脾之运化以资助。脾肺两脏互相配合,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如果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而为饮、为肿,影响及肺则肺失宣降而喘咳。其病在肺,而其本在脾。故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又可影响于脾,导致脾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肺脾二脏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在于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两个方面,常表现为脾肺两虚、痰湿阻肺之候等。 2、肺与肝的关系 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升肺降,气机调畅,气血流行,脏腑安和,所以二者关系到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 肝和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于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方面。 (1)气机升降: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肺居膈上,其气肃降;肝居膈下,其气升发。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从左升为阳道,肺从右降为阴道,肝升才能肺降,肺降才能肝升,升降得宜,出入交替,则气机舒展人体精气血津液运行以肝肺为枢转,肝升肺降,以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 (2)血气运行: 肝肺的气机升降,实际上也是气血的升降。肝藏血,调节全身之血;肺主气,治理调节一身之气。肺调节全身之气的功能又需要得到血的濡养,肝向周身各处输送血液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推动。总之,全身气血的运行,虽赖心所主,但又须肺主治节及肝主疏泄和藏血作用的制约,故两脏对气血的运行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中西医结合利大于弊

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 存在决定意识。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 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ERAS快速康复理念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

ERAS快速康复理念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3T17:54:41.06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第15期作者:张霞 [导读] 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效果较佳,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ERAS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6年10月8日至2017年9月3日6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随机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予以观察组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观察两组腕关节功能、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两个月后、半年后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9.39±3.60)分、(82.60±3.1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个月后疼痛评分为(2.11±0.13)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效果较佳,可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ERAS快速康复理念;腕关节功能评分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5-0210-02 桡骨远端骨折作为骨折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好发于老年、儿童,其中以老年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对患者生理功能及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快速康复理念指的是手术前后采取优化后护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侵入性操作,消除创伤应激,进一步促使病情尽快康复。本文对中医特色护理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ERAS快速康复理念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旨在为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基础资料、干预方法 1.1资料 我院6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此次研究(2016年10月8日至2017年9月3日),以随机基本原则为依据,均分为两组。 31例对照组:年龄[上限23岁、下限64岁、平均值(45.19±2.05)岁],男女之比为18:13。30例观察组:年龄[上限25岁、下限61岁、平均值(45.03±2.24)岁],男女之比为20:11。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两组均予以手法复位,借助腕关节面模具,促使关节面恢复平整,采取石膏外固定(腕关节掌屈尺偏位),三周后,使用小夹板固定,一至两周后,去除夹板并予以腕关节熏洗。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配合医生完成相关操作,注意异常现象的发生,及时予以处理干预。 观察组予以ERAS快速康复理念护理,主要包含:①心理干预,为患者普及疾病知识,耐心解答其心中疑问,告知其疾病治疗原则、预后效果等,促使其了解早期康复、遵医嘱的重要意义,提高其配合度,患者因认知不足、生理痛苦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临床应注意加强心理疏导,采取注意力转移、抚触、音乐疗法等,引导患者保持积极心态,正视疾病,同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自控镇痛治疗,进一步缓解疼痛,从而保证心理舒适性。②术后康复,使用多模式镇痛,外固定当天,即可早期活动,加强健康教育,告知其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消除部分患者不敢活动的恐惧、担忧等情绪,引导其行骨折远近端关节主动、被动活动,避免出现关节僵硬等现象,术后第一天即可予以手内肌锻炼、关节屈伸活动,第二周行抗阻力练习,以健侧托住固定部位,肩部、肘部慢慢活动,每次时间应不超过二十分钟,术后三周根据愈合情况对固定器进行适当调整,术后四周行腕关节屈伸活动,以不感到疼痛、牵拉为准,同时,加强饮食干预,嘱咐患者适当增加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维生素等摄入。 1.3指标 观察两组腕关节功能、疼痛情况。 腕关节功能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法判断,涉及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握力、背伸屈活动度等,得分越高情况越佳。 疼痛情况以视觉模拟评分判定,最高十分,最低零分,以得分低为优势。 1.4统计学处理 腕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结果 2.1两组腕关节功能对比 两组干预前腕关节功能对比性不强,P>0.05,观察组两个月后、半年后数据分别为(69.39±3.60)分、(82.60±3.1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一所列: 表一: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评分(n,分) 3讨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作为常见的骨折类型,采取外固定治疗过程中,应考虑患者依从性问题,配合度不高极有可能造成骨折移位,故而,实际治疗时,应加强护理干预,保证治疗及预后效果[2~4]。 本文观察组采取ERAS快速康复理念,通过加强知识普及工作,消除患者认知误区,并予以心理护理干预,采取音乐疗法、抚触等方式,进一步缓解患者心理问题,获取其配合,并行早期康复,经手内肌锻炼、关节屈伸活动、抗阻力练习等,促使相关功能恢复。此次结

中医治疗肿瘤的四个原则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肾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侣山堂类辩》说“五脏之气,皆相贯通”。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即生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病理上任何一脏与其他四脏都存在着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四方面的影响。但经过历代医家的观察和研究,脏与脏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五行生克乘侮的范围,目前主要从各脏的生理功能来阐述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来反证其生理上的关系。 1.心与肾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一是在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方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焦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焦而属于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表明

阴阳水火升降原理。心有阴阳,肾亦有阴阳,各自相互对立依存,以维持动态平衡。心之阴阳必须下降于肾,而充养肾之阴阳;肾之阴阳必须上升至心,以濡养温煦心之阴阳,只有心肾阴阳之间的上下交通,相互依存,才能保证这两脏之阴阳充足,并维持动态平衡关系,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如《慎斋遗书》说“心肾相交,全凭升降……升降者水火”。《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则火炽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为“心肾不交”或“水火未济”,临床出现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血化为精,如《医原》所说“谷气归心,奉君火而化赤,赤血得金气敷布,下行入肾化精”。精化为血,如《张氏医通》所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 化清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即体现了心肾之间在生理上的关系之一。亦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能创造了物质基础。临床所见心血不足导致肾精不足,或肾精不足导致心血不足,出现面色无华、心悸、耳鸣、腰酸膝软等症,就是心(血)肾(精)同病的征象。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肺痿题库

肺系病证-肺痿 一、A1 1、治疗肺痿之肾虚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麻黄升麻汤 B、甘草干姜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E、麦门冬汤 2、肺痿的治疗原则是 A、疏风解表 B、温肺化饮 C、补肺生津 D、纳气定喘 E、止咳化痰 3、肺痿上热下寒证的治疗方剂是 A、清金化痰汤 B、麻黄升麻汤 C、小青龙汤 D、泻白散 E、麦门冬汤 4、不属于肺痿虚热证的症状是 A、气急喘促 B、午后潮热 C、皮毛干燥 D、舌质淡 E、舌红而干 5、治疗肺痿虚寒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七味都气丸 B、麦门冬汤 C、麻黄升麻汤 D、甘草干姜汤 E、清燥救肺汤 6、下列关于肺痿治疗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重视调理肝肾 B、以补肺生津为原则 C、不可妄投燥热,以免助火伤津 D、忌苦寒滋腻碍胃 E、慎用祛痰峻剂 7、肺痿的病位在肺,与()密切相关 A、脾、心、肾

B、脾、胃、肾 C、脾、肝、肾 D、脾、肾 E、脾、胃 8、肺痿的特征性症状是 A、咳大量脓血痰 B、胸胁饱满,咳唾引痛 C、咳吐浊唾涎沫、气短 D、胸部膨满,憋闷如塞 E、咳嗽、咳血、潮热、盗汗 二、A2 1、王某,男性,75岁。反复咳喘30年多。现症: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其治疗应首选() A、麻黄升麻汤 B、生姜甘草汤 C、清燥救肺汤 D、七味都气丸 E、麦门冬汤 三、B 1、A.竹茹、竹叶 B.天花粉、川贝母 C.沙参、玉竹 D.地黄、当归 E.银柴胡、地骨皮 <1> 、肺痿虚热证,出现虚烦、呕逆者,应加用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出现津伤甚者,应加用 A B C D E 2、A.咳吐涎沫,咽干,下利泄泻,形寒肢凉 B.咳吐涎沫,短气,呼多吸少,动辄尤甚 C.咳吐黏稠涎沫,口渴咽燥,午后潮热,皮毛干枯 D.咳吐涎沫,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唇面青紫 E.咳吐清稀涎沫,形寒,小便频数或遗尿 <1> 、肺痿虚寒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2> 、肺痿虚热证的特点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D

最新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 摘要:癌症,即恶性肿瘤,被人们称之为绝症,但癌症其实并不是不可治愈的。中医认为,正虚是癌症的病理基础,癌毒是癌症的致病要因;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扶助正气是癌症治疗的根本,解除癌毒是癌症治疗的关键。中医治疗癌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关键词:癌症;中医;癌毒;辨证论治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之一,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历史由来已久, 即使今天, 癌症患者有三分之二以上均服用中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在经过综合合理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药治疗调理之后,病情大多都能有所缓解有所控制,疗效显著。 1 中医治疗癌症的历史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由来已久, 早在殷墟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瘤这一病名的记载。现存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按照癌瘤发生的不同部位将其分为筋癌、肠癌、骨癌等。《周礼》一书记载了疡知专科, 掌管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病, 根据资料分析,其中的肿疡主要包括皮肤癌、口腔癌、乳腺癌、阴茎癌、甲状腺癌和淋瘤等体表性实体癌瘤。直到今天, 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日本、朝鲜、越南等, 还称癌瘤为肿疡。元代的朱震亨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首次对癌症的病因及症候进行详细描述。到了明朝, 医学界已经开始用癌字统称恶性肿瘤。 肿瘤乃一类病而非一种病,治此类病尤当察其正邪之虚实而定其治则,先攻其邪瘤以扶正,又须重于扶正以御邪,是乃即辩证又辨病。故初瘤邪未实,正虚不著,当攻削之,中期邪实正虚当攻补兼施,晚期邪愈盛正极虚,此当扶正以增抗御之力,若攻之则未祛其邪,而易于伤正气,投鼠忌器也[1]。 2 癌毒是癌症的致病要因 凌昌全教授在多年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癌毒是恶性肿瘤之根本的观点,并将癌毒定义为已经形成和不断新生的癌细胞或以癌细胞为主体形成的积块,认为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始终的核心病机[2]。周仲瑛老先生的癌毒理论认为,癌毒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关键,癌毒既可直接外客,亦可因脏腑机能失调而内生[3]。李俊义[4]也提出自己的癌毒学说,认为伏毒长期持久地蓄积体内致正常细胞多次发生基因突变,最终转变为癌细胞,逃脱免疫监视, 形成结块,其性顽烈(呈浸润性、失控性生长),易耗散气血、易致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并与之互结;其性走窜(呈侵袭性转移),易顺经络流注至远处脏腑、上至脑髓、内至骨骼、外至皮肤等形成流毒;其性潜伏属阴邪(免疫原性差.不易引正气抗争),不易早期发现;其性善变(恶性肿瘤的异质性、抗药性);其状肿硬坚固成块。 癌毒作为一种特殊的毒,传统上更多的是从病机的角度来认识,强调其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气不足,内外邪气蕴结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5]。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至今业内在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还是多强调正虚而邪气踞之,用药注重调补机体的正气,并辅以一定数量的以毒攻毒或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凌昌全教授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认为在许多恶性肿瘤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与分级 3.并发症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及控制水平分期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肺结核 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及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8.预防 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 1.西医病因、病理和分类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中医病因病机 3.临床表现 4.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西医治疗 8.中医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细目一:心力衰竭 要点: 1.基本病因、诱因 2.病理生理 3.临床分型 4.心力衰竭分期及心功能分级 细目二:急性心力衰竭 要点: 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急性左心衰严重程度分级 4.西医治疗 细目三:慢性心力衰竭 要点: 1.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西医治疗 7.中医辨证论治 细目四:心律失常 要点: 1.发生机制 2.心律失常的分类

肺与肾关系理论的中西医结合初步认识

作者:王光义,陈永,蔡静,杨梅,周平 【摘要】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正从客观、微观的角度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合理性。在中医整体观理论中,肺与肾在气机、水液代谢、经脉联属和五行理论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医学发现肺与肾在呼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疾病的原发与继发等方面有相互代偿的作用,在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尿毒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亦体现了相互影响的重要关系。文章从生理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角度初步认识中医理论中肺与肾的关系。 【关键词】肾主纳气中西医结合水液代谢酸碱平衡内分泌呼吸衰竭尿毒症肺维生素d3 《黄帝内经》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少阴脉贯肾络肺”即明确说明肾经与肺经存在经脉相贯连系,肺与肾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临床为:在病程进展上,肾脏疾病与肺脏疾病相互传变,相互影响;在诊疗上,肺科疾病常需要从肾论治,肾科疾病有时也要治肺。 1 肺←→水液代谢←→肾 中医理论认为:肾乃水脏,主水液代谢。《素问·调逆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除肾外,肺也在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肺将机体的水谷精微散布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下输肾和膀胱,生成尿液。《血证论》云:“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则水行”。现代医学认为:机体排出水分的途径有4个,即消化道约150 ml/d,皮肤(汗)约500 ml/d,呼吸蒸发约350 ml/d和肾(尿)约1 000 ml/d[1]。再加上中医理论认为肺主皮毛[2,3],可以看出机体通过肺和皮肤排出液体量占42.5%,肾排液量占50%。 2 肺←→酸碱平衡←→肾 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类证治裁》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人体适宜的酸减度用动脉血ph表示是7.35~7.45,平均值为7.40,变动在范围很窄的弱碱环境内。这种维持体液相对稳定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acid-base balance)。尽管机体不断生成,摄取酸碱物质,但血液ph并不发生显著变化,这是由于机体的缓冲系统以及一系列的调节机制的作用,保证了酸碱的稳态,这些调节机制包括:血液的缓冲作用,组织细胞对酸碱的调节作用,肺、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1]。根据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ph=6.1+lg([hco3-]/[h2co3]);其中[hco3-]主要在于肾的代谢,[h2co3]主要取决于肺的运动。可见肺、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起决定性的作用。 3 肺←→内分泌物质←→肾 与以前的观点一致,在这里仍然将“肾精”的概念理解为各种内分泌物质[4]。 3.1 碳酸酐酶 co2的转运和转移与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密切相关。ca存在于肺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rbc、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在其作用下,co2和h2o反应生成h2co3的可逆反应加快5 000倍[5]。在肺部,肺泡paco2比静脉血的低,血浆中溶解的co2首先扩散入肺泡,rbc内的hco3-与h+生成h2co3,ca又使h2co3分解成co2和h2o加速,co2 从rbc扩散入血浆,而血浆中的hco3-便进入rbc以补充消耗了的hco3-,cl-则扩散出rbc。这样,以hco3-形式运输的co2在肺部被释放出来。在肾脏,小管液中的hco3- 不易透过管腔膜,它与分泌的h+结合生成h2co3,在管腔膜上的ca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co2为高脂溶性,可迅速透过膜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在细胞内ca作用下与水结合生成h2co3进而离解为h+和hco3-。h+通过na+-h+ 交换而泌入小管,hco3-则与na+一起输运回血。肾脏与肺脏同时富含与co2转运密切相关的ca,通过协调运作维持着机体的酸碱平衡,说明肺与肾在气体

中西医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进展心得体会 中医西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李琦 1305033 中西医结合自华佗和关云长刮骨疗伤时就开始了,华佗的手术做得很好,因此它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医学技术,只不过近二十年才开始系统化的结合,因为这时候西医和中医中药的发展都非常快,结合的形式和深度就更加广泛了。尤其实在手术、肿瘤治疗等领域,中西医结合是有卓越贡献的。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 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临床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关于中西结合的思路至今仍无清晰的认识,当然更谈不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本文从中西医各自的特点及“共通”点,从能结合宏观与微观的“黑箱方法”这一角度,通过分析人健康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和疾病状态时的输入变量、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浅析中西医结合切入点,并提及未来医学发展的整体性方向。 1 中西医学各自的特点及联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受当时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为研究内容,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它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阐明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等为主,主要采取取类比象等思维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以观察法为主;在医学模式上,以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主;在诊断方面以望、闻、问、切——人的主观体验为主;在治疗上,采用汤剂、情志调节为主的内治法,和以推拿、针灸等为主的外治法相结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法;在发展模式上, 中医以不断充实、完善已固有的理论框架为主。 西医学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受当时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哲学上“还原论”的影响,西医将人体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系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各个学科。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逻辑方式为其思维特征;在诊断上,除通过人体器官的感受外,还引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手段,对人体感官加以延伸;治疗上则根据不同系统的病变采取化学药品、精神安慰、物理手段、生物手段等疗法;在发展模式上,西医不断吸收哲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正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从以上对比可知:中医和西医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思维方式的区别,具有整体、系统思维特征的就是中医,具有分析、“还原”思维特征的就是西医,我们不能把是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中西医学的判断标准。中医也可以用现代物理的、化学的手段延伸自已的视听范围。中西医学各有特点,有许多异同之处,但有相通的地方,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都是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另外,它们的目的都是使人体保证健康,促进疾病人体向健康人体转化。这是中西医结合最主要的根据之一。西医发展的模式,即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正与中医朴素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这是中西医能取得共识的又一根据。 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