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1、历史发展上哲学源于科学,科学脱离哲学是相对晚近的事情。(举例)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从历史发生上,科学源于哲学;

近代科学革命之后,具体科学领域逐渐脱离哲学研究的范围,但科学和哲学之间仍然扮演者彼此的批判者和促进者角色。

科学本身也是哲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哲学)。

2、哲学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培根:对归纳法和经验观察的强调,见第一课件最后部分)

“归纳法就是为获得真正证明的方法。归纳逻辑不是在知识问题上研究,而是对自然的权力艺术的科学”

“归纳法是发现个体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制的工具,是获得支配绝对现实的规律和能起决定作用的形式的方法。”

三表法:

具有表:所有正面例证

缺乏表:所有反面例证

程度表:不同程度的例证分类

培根对自己的方法的评价是,它告诉如何整理科学必须依据的观察资料。他说,我们既不应该像蜘蛛,从自己肚里抽丝结网,也不可像蚂蚁,单只采集,而必须像蜜蜂一样,又采集又整理。

3、科学与哲学互相扮演彼此的批判者(见第一课件中对相关案例的介绍)

1)、科学对哲学的作用

科学研究对哲学观念和理论的批判和挑战。

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自我实在性的挑战。

举例:

神经科学对自由意志观的挑战——李贝特实验

在心理学家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的实验当中,他使用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2)、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反思与批判

约翰·赛尔(John Searle)对强人工智能纲领的批判

强人工智能:心智(Mind)本质上就是程序。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举例:

如果一台电脑表现(act)、反应(react)和互动(interact)都和有意识的个体一样,那么它就应该被认为是有意识的。

赛尔的中文房间

“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思想实验

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前提:

1.语法不足以满足语义。

2.计算机程序是完全以它们的形式的或语法的结构来定义的。

3.心智具有心理的内容,具体说具有语义内容。

结论:

程序不是心灵,它们自身不足以构成心灵。

二、穆勒五法

由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提出。

1.契合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条件。如,例1: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多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2.差异法:a与AB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必要条件。如,例2:在一块麦地上既施氮肥(A)又多浇水(B)又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猜想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异法:a与AB一起出现,也与AC一起出现,但不与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3:在两块麦地上施氮肥(A),一块多浇水(B),一块施钙肥(C),结果产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块麦地上只多浇水(B)施钙肥(C)则产量不变。则可以进一步肯定施肥(A)是产量增高(a)的原因。

4.剩余法:已知B是b的条件(原因),C是c的条件(原因),abc与ABC一起出现,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4:天文学家观察出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倾斜现象(a、b、c),已知倾斜现象a、b是受两颗行星(A、B)的吸引,于是可以猜想还有一颗行星(C)影响天王星的轨道倾斜(c)。

5.共变法:A与a以同样方式发生变化,而BC则不以这种方式变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如例5:改变单摆的摆长(A)则单摆的周期(a)随之改变,但改变摆球的质量(B)和摆球的材料(C)则周期不变。则可以认为单摆的摆长(A)决定其周期(a)。

三、自然观发展的主要阶段

1 泛灵论阶段:

”万物有灵“:泛灵论者相信,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包括人自身都拥有其灵魂或自然精神,并通过这些要素解释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

2 泛神论阶段:

从泛灵论到泛神论(pantheism)、中世纪:一神教自然观。

3 一神论阶段:

自然界是上帝创造的。世界存在规律,由此是可理解的。因为上帝是完美而不是混乱的。对自然界进行研究,就是理解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在强调信仰的同时也强调理性推理

1,我们心中有一个最伟大(完美)的存在者观念

2,同时存在于现实中与心灵中的存在者比仅存在于心灵中的更伟大(完美)

3,最完美的存在者不可能仅仅只存在于心灵中

因此,那个最伟大(完美)的存在者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更存在于现实中。(安瑟伦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

4 机械论阶段:

(一)、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整个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空间结构和数量组合;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它们之间存在万有引力;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空框架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运动定律,保持严格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的原因在物质的外部。

举例:自然的钟表类比

背景:机械化生产

其精密构件与力学原理的完美组合使人们对自己的理性与自然秩序的吻合充满信心。(二)、机械决定论: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事件(事物的状态)是因果决定的(任何当前事件都由之前某事件所决定)。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够精确度量的一种物理量。把种种迅动现象归结于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哲学的全部重任在于由运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他现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经典力学是机械论自然论的集大成者。

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自然观

全部自然都处于永远的生存和消亡之中,存在于不停歇地运动和变化之中;自然具有层次性,是物质进化的结果;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是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的总体。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当代自然观及其问题

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自然作为生态系统,要求生存活动不能将自然破坏到不可恢复的程度。正因为人是自然界中已知的唯一具有高等智慧的和强大科技力量的物种,所以担负着最重要的责任。

3)、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A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是人化自然,人类和人类利益是核心。

B 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主体际关系。人文法则由逐步推广到非人类的自然。(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推广到”自然是目的,不是手段“)

C 生态系统论观:超越主体间或主客体关系。将自然界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每一存在物都有对整体而言存在的价值。(价值定义的变化或范围的变化)

4)、由人类中心向生态中心转移而生出的自然法权利问题

动物权利保护、如欧洲规定笼养鸡,10只/平方米、不穿动物皮毛

举例:

(一)、为何泛灵论曾经如此广泛地为不同民族、文化传统所接受

1. 关于”死后世界“的普遍自然信念;

2. 对呼吸与死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

3. 从1-2得出”人有灵“,再通过自身来理解自然得出“万物有灵。

3. 儿童心理学证明未经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儿童普遍具有天赋地泛灵论倾向。

泛灵论(animism or panpsychism) ”万物有灵“:泛灵论者相信,自然中的所有事物包

括人自身都拥有其灵魂或自然精神,并通过这些要素解释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山水石等无生物,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

1).关于”死后世界“的普遍自然信念;

2).对呼吸与死亡等自然现象的观察;

从 1‐2 得出”人有灵“,再通过自身来理解自然得出“万物有灵”。

3). 儿童心理学证明未经教育和文化影响的儿童普遍具有天赋地泛灵论倾向。 J.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普遍具有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的认识倾向。随着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美国心理学家 S.霍尔则认为,儿童在个体意识发展的过程中,重演了人类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这个过程或多或少地伴随着某种自发的宗教意识的出现。儿童的泛灵论就是自发宗教意识的特征之一。

(二)、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产生背景与影响

基本观点: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的事件(事物的状态)是因果决定的(任何当前事件都由之前某事件所决定)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能够精确度量的一种物理量。把种种运动现象归结于力,再用力去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产生背景:

机械化生产;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人们对于对自己的理性与自然秩序的吻合充满信心。

影响:

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妖;对万物包括人自身的机械类比;《人是机器》;当代影响:“惊人的假说”)

四、关于科学划界问题的证实原则和证伪原则的异同是什么?它们存在哪些问题?

1异:证实与证伪;(详见课件)

证实与证伪在逻辑上的不对称性

1)、证实:肯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证实Q并不意味着P成立;

例子:

1,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英国的天鹅都是白的”。

2,英国的天鹅都是白的;

3,所以,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

这是一个逻辑上明显无效的推理,通过的后件在经验上的确定并不能”证实“前件。2)、证伪:否定后件式

如果P,那么Q;非Q;所以,非P;

1,如果“所有天鹅都是白的”,那么“澳洲的天鹅都是白的”;

2,并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澳洲有黑天鹅);

3,所以,并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这是一个有效的推理,其结论具有必然性。这就是波普尔证伪主义划界标准的逻辑依据。通过诉诸“可证伪性”来界定科学命题可以挽救全称命题作为科学命题的地位。

2同:同样看重经验观察在科学理论中的基础性;

3问题:证实原则无法保留全称判断的科学地位;证伪原则无法保留特称命题的科学地位;同时二者都会让其他一些明显的科学命题被排除出科学的范围(详见课件)

1. 某些明显的科学命题将被“扫地出门”

a. 概率陈述

b. 特称命题

证伪原则解决了证实原则无法解决的“全称命题”疑难,但是虽然全称命题可以被证伪而不可证实,特称命题却是可被证实不可被证伪的。所谓“证实/证伪逻辑上的不对称性”并不是单方面,而是双方面的。证实“有些哺乳动物是卵生的”,只需找到一种“卵生哺乳动物”,而证伪它却逻辑上等价于证实一个全称命题“所有哺乳动物都不是卵生”。这是由于全称量词(所有)与存在量词(有些)相互定义的关系。

c. 特称全称量词混合命题(既不可证实又不可证伪)

所有物质都有溶剂。“如果要证实这个句子“所有物质都有溶剂”,就需要穷尽“所有物质”,而这不可能;如果要证伪这个句子,好像只需找到一种“没有溶剂的物质”就可以了。但是实际上,要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就要证实这样一个全称命题:“所有溶剂都不能溶解某种物质”,而这也不可能。

2. 解释科学史时遭遇尴尬

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牛顿力学预测天王星轨道--不符合--预测有一个星体影响--发现海王星--仍然不符合--预测还有一个星体--发现冥王星。

总结:一个划界标准首先必须具备实际的约束力(能够真的排除些什么),在理论上还要能自洽,最后还要能和科学史和科学实践的实际情况相容。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还有很多学者提出过他们自己的见解,但是可惜的是,至今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达成过共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可操作的标准来在竞争理论直接进行选择。比如,本体论上的简洁性(承诺更少的不可观察实体);理论的精确性;有效范围;学科理论的发展性等等。

用课堂中讨论的”科学划界“标准评价一些处于”科学/伪科学之争“风口浪尖的问题;

如果你不认同证实、证伪原则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提出你反对它们的理由,并对相关问题(中医、星座是否是科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医是科学吗?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五、什么是归纳问题?概述休谟对归纳法的驳难

问题:我们凭什么说归纳推理是合理的?

1. 如果要为归纳推理辩护,我们要么使用归纳法,要么使用演绎法;

2. 归纳法本身不能为归纳法辩护;(理由:循环论证,需要预设归纳法的合理性)

3. 演绎法也不能为归纳法辩护;(理由:演绎法是收缩式推理,归纳法是扩张性推理)

4.所以,我们无法为归纳法辩护。(我们无法说明归纳法的合理性)

由此,所有通过归纳得来的信念都是可疑的,难以被当作知识。

归纳法如何为自己的合理性辩护?

可能1:使用演绎法为归纳法辩护。

演绎法是收缩的而归纳法是扩张的,由此演绎法不能为归纳法辩护;

可能2:使用归纳法为归纳法辩护;

使用归纳法为归纳法辩护预设了归纳法的合理性,由此归纳法不能为自己辩护。

如果这种辩护是不可能的,那么归纳法凭什么还能算一种推理呢?休谟认为,归纳无非是人们天生的一种思维习惯,不是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

六、观察独立于理论吗?这一问题为何重要?

1为何重要:经验观察被视作科学理论客观性的基础;

2是否独立:介绍课堂中提到过的相关争论;

(可介绍课堂中提到的相关内容,也可以搜索关键词”观察渗透理论”了解相关讨论)七、介绍亨普尔的覆盖率模型及其困难(见“科学解释”课件)

科学解释是一种特殊的论证

科学解释作为论证

待解释的现象是论证的结论,对一个现象进行解释就是构造一个逻辑上有效的论证(提供适合的前提)。

-1前提必须蕴涵结论(比如,演绎推理)

-2所有的前提必须为真

-3前提当中至少包含一条普遍原理(规律、定律)

例如,“所有的金属都导电”。

亨普尔的解释模式

若干普遍规律(原理)

若干特殊事实

————————

待解释的现象

待解释的现象可以是个别现象,如某颗行星的运动情况,也可以是普遍现象,如太阳系所有行星的运动规律。

例:张三为什么得了矽肺病?

答:

人如果长期处在二氧化硅粉尘大的环境中,就会得矽肺病。

张三的工作环境中二氧化硅粉尘的含量大。

—————————————————

张三得了矽肺病。

科学解释与科学预见:

亨普尔:解释与预见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解释:针对已经发生的事件或已观察到的现象。

预见:针对尚未发生的事情或未观察到的现象。

但是解释与预见在逻辑(论证)上的结构是相似的。解释(可以)是过去的预见,而预见是未来的解释。

覆盖率模型的局限

对称性问题

太阳与旗杆呈37°

旗杆高度15米

旗杆的影子长度20米

问:为什么影子的长度是20米?

答:太阳光照到了旗杆上,旗杆的高度是15米,经过旗杆顶部的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夹角是37度,由于太阳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运动,再根据一个简单的三角换算(tan37=0. 75),所以我们知道影子的长度正好是20米。

普遍规律:光在空气中走直线

三角几何定理

特殊事实: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是37度

旗杆的高度是15米

——————————————————

待解释的现象:影子的长度是20米

如果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旗杆的高度是15米?

普遍规律:光在空气中走直线

三角几何定理

特殊事实: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是37度

影子的长度是20米

——————————————————

待解释的现象:旗杆的高度是15米

这样一个解释符合亨普尔的覆盖率模型吗?它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科学解释吗?

解释的不对称性:根据一定的普遍原理和特殊事实,X对Y提供了解释。但反过来依据同样的普遍原理和特殊事实,Y不能对X提供解释。

亨佩尔的解释模型不能处理这样的不对称性。

解释和预见也不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们可以从旗杆的高度和太阳与地面的夹角解释影子的长度,但却不能从影子的长度与太阳光的夹角解释旗杆的高度。

我们可以从旗杆的高度和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预测影子的长度,也可以从影子的长度与太阳光的夹角预测旗杆的高度。

相关性问题:

一个小孩子在医院候诊室见到了许多怀孕的妇女,他也注意到在场的一位男士没有怀孕,问道:“为什么这位男士没有怀孕?”医生(开玩笑地)回答说:“这位男士一直吃避孕药,吃避孕药的人通常不会怀孕,所以他不怀孕。”让我们假设这位男士出于某种心理问题,确实一直在吃避孕药,那么医生的回答符合亨佩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但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学解释。

普遍原理:吃避孕药的人通常不会怀孕;

特殊事实:这位男性一直吃避孕药

——————————————

待解释事实:这位男性没有怀孕

科学解释与因果性:

从对亨普尔的覆盖律解释模型的局限性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解释不仅仅只是一种逻辑上有效的论证,科学解释应该是因果说明。

引入因果性有助于解决解释的非对称性和解释的相关性问题。

对经验主义者(比如亨普尔)来说,接受因果性的概念是一件极不情愿的事。

经验主义:我们所有的真实的、可靠的知识均来源于我们的感知经验。

休谟:通过感知,我们只能知道在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一件事情随着也发生了,如果我们要推断这两件事情之间有某种因果关联,这超出了感官经验允许的范围。

因果性不过是我们人类独具的一种心理习惯,尽管这可能是一个很有用的习惯。

科学解释(原则上)可以解释一切吗?

对许多复杂(或基本)现象,比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等,现在的科学还无法给出解释,但似乎并不能认为将来的科学就不能解释这些问题。

但科学解释有极限吗?

进行中的争论:科学可以解释意识(consciousness)吗?

科学的语言和科学的解释通常是“第三人称”的,科学追求客观性。

而意识在本质上是具有主观性的:颜色,各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如果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

知的(亲知知识)。

八、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理论以及研究活动的发展与演替应当如何概括?

1. 前范式阶段

没有形成基本的方法论、本体论预设;科学家就一些基本问题争论不休;哲学家的参与较多。在当代,认知科学尚处于这一阶段。

?学科的基本纲领尚未确立

-哲学和哲学家的参与

本体论问题:哪些基本实体、过程和性质是“存在”的、勿需深究的?

认识论问题:哪些性质是我们可以研究和认识的?我们凭什么知道?

方法论问题:哪些研究方法和途径是我们可以利用、依赖的?

认知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人类学-教育学-哲学。

范式: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展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达尔文的演化论之于现代生物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某一个范式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活动提供了框架、指南和范例。对基本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共识,哲学家退出历史舞台。常规科学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活动,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得出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只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范式本身不可商榷。

常规科学时期,科学活动是在范式指导下的“解谜“活动,科学家不断地调整范式、充实细节、解答更多的困惑、扩大范式使用范围。此阶段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累积式的。

三位一体:

-常规科学(历史学描述)

-范式(哲学刻画与分析)

-特定的科学共同体(社会学特征)

范式为科学家在常规科学时期的科学活动提供了框架、指南和范例。

对基本哲学问题(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形成了共识,哲学家退出历史舞台。

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可以看作是在范式指导之下的解迷活动:解决特定范式框架内的未解之迷,对范式的精确化、精致化。

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壮大,内部交流专门化。

科学教育:教学大纲,教科书,英雄榜。

范式的构成:

1、某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在某一特定时期都能接受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假设。

2、由上述理论假设解决了的、出现在相关学科教科书上的一系列“范例”特定的科学问题。

3、不仅仅赞同特定的科学命题,对于如何推进未来的科学研究、那些是相关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它们的恰当方式是什么等等,在共同体内都能达成一致。

4、宽泛地讲,范式即共同体。

2. 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的冲突等等。常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试图取消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所以,常规科学是一种相当保守的活动,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得出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果,只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范式本

身不可商榷。

3. 危机时期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在数量上很少的时候,容易被忽略;当反常累积起来,科学共同体就会被危机感所笼罩。对既存范式的信心开始瓦解,“科学革命时期”开始出现(举例,”两朵乌云“)。

1900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爵士:

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留给后辈物理学家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但是,在物理学的晴朗天空中还有两朵乌云。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说相矛盾;

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热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

4.革命与新范式的建立

危机出现后,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战胜所有对手而被确立。科学由此进入新的“常规”阶段。

Q: 新范式如何得以确立?

A: 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一个科学家可能会有好的理由为一种新范式而放弃旧的范式,但是单靠这些理由,永远无法合理地迫使范式转变。科学家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同行压力,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

科学革命的逻辑

历史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主观的、偶然的、近似于“该宗”。

九、关于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的“莫顿准则”

默顿准则:

1.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和理论的评价与接受不受种族、性别、地位、国籍、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2.公有性:科学知识不是私有财产,而是为科学共同体和人类所共有。

3.无私利性:科学的社会运行应该排除个人利益、偏见和感情因素对科学成果的评价和接受。对无私利性的要求体现在科学的公众性和可检验性中有坚实的基础。

4. 有条理(有组织)的怀疑精神:科学家不应该盲从盲信,而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怀疑精神,尊重事实证据。

1966年至1976年,我国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尤其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一场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在这个对文化进行“革命”的浪潮中,举世景仰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看作是“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开创科学革命新纪元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看作是“资产阶级反动理论”,都成了要“批臭”、“批倒”,使之“永世不得翻身”的“革命对象”。

这个历时8年的所谓“批判”运动,是对自然科学理论进行所谓“全面专政”的主要突破口,是一场触目惊心的斗争,也是我国科学史和20世纪世界科学史中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结课专业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我对自然辩证法的看法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研究生课程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这门课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如何运用哲学的眼光以及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也使我们知道怎样的科学态度才是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对于在研究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以辩证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的眼光去看待。面对生活我们应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乐观积极的生活。也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改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辩证发展创新 Abstract: Natural dialectic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course of study. This course has a vital role in our future study and research. It not only makes us learn how to use philosophy and dialec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us know how scientific attitude is a re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ers should have. For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of dialect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vision to look at. In the face of life, we should take the righ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world outlook to positive life. Als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to the natural transformation,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y. Key words:Natural dialectics Philosophy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n ovation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性,通过各个自然领域的特殊自然规律和个别过程表现出来;自然界和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最一般的规律,对自然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发展历史做出哲学概括。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着,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2012年12月25日

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必要性 摘要:自然辩证法的发展进程、学科定位和社会需要都表明当代自然辩证法就是科学技术学。对于工科研究生来说,自然辩证法是认识客观自然界的一种重要理论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工科研究生感性认识、训练工程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人文素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感性认识;工程思维;创新能力;人文素质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国家教委规定的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主要是为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对研究生继续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道德教育,帮助研究生解决好政治方向、人生方向和其他品德问题。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工程技术中的哲学问题的讨论,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成为科学技术学,是高等工科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感性认识是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工科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如果缺乏辩证思维的指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再所难免,因此,工科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一、自然辩证法可以树立工科研究生科学事实的感性认识方法 1.1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认识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研究领域,被科学工作者掌握和确认的事实,它已不是纯客观的了,而是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在内;客观事实是指一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与科学认识主体尚未发生联系,但在时间和空间中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它是纯客观的,无正确与错误之分,在人类未认识它之前,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于: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基础,科学事实的每一次修正与完善都是向客观事实的逼近。 1.2工科研究生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经抽象思维达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加以检验发展的过程,这与大多工科研究的基本过程(实验—回归模型—实践检验—模型修正)一致,而实验前的感性认识是实验过程的起点,是获取回归数学模型的必经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及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以直接性为其特征。 法拉第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观察,包括实验中的观察,是搜集经验事实的活动。传统的经验主义科学认识论认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2016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期末论文 班级__ 学号__ 姓名__ 开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_ 成绩________

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由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突破瓶颈的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逐渐融入人们生活,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发展,同时其飞速的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与人类关系的忧虑。 关键词:人工智能人类未来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 今年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人工智能”无疑是其中之一。前不久谷歌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是继1997年IBM计算机“深蓝”战胜人类国际象棋冠军之后,人工智能领域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提到人工智能,因为受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影响,大多数人会想到屠杀人类的机器人大军,但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现代人工智能主要依靠数据和算法。1956年夏季,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首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在一起聚会,共同研究和探讨用机器模拟智能的一系列有关问题,并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一术语,它标志着“人工智能”这门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随后,人工智能与众多学科产生融合并飞速进展,但在90年代暴力破解需要的呈指数增长的计算量使人工智能发展陷入僵局。直到2006年“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提出,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深度学习算法体现出来的高性能,掀起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浪潮。“近年来,谷歌、微软、IBM、 百度等拥有大数据的高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深度学习技术研发,在语音、图像、自然语言、在线广告等领域取得显着进展。”[1] 二、人工智能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是随处可见,例如,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有的语音助手,使用搜索引擎时跳出的快捷项等。人工智能也对社会生产产生众多影响,例如,富士康每年计划打造1万台机器人同时裁掉6万员工,报社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简单的新闻编辑,甚至有机构在研发已在研发能写药物处方的算法。“技术的社会价值可以表现为积极的正面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幸福,但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负面价值,给社会带来诸多风险。”[2]人工智能在初步发展阶段会极大的造福人类,这也正是人类研发其的原因,但也有人担心现阶段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如失业,对科技的依赖等。首先,对于失业,新闻编辑,富士康员工,药师等人员所做的重复性工作由人工智能代替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被替换掉的人力资源可以进行更高级的生产,促进社会进步。当年工业化刚开始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这样的忧虑,现在看来那时的忧虑完全没有必要,现在情况依旧如此。当然让人们放弃熟悉的事物做出改变是比较困难的,却也是无法违背的。其次,对科技的过分依赖,生活中经常听到不要过度的使用手机这类“善良”的劝告,但在我看来,经常使用手机是必须的。手机是当前人与人连接最高效的方式,在信息时代线上生存是大势所趋,如有必要,时刻保持在线。现在只是处于过渡阶段,虽然人们已经通过手机连接,但线下生活依旧是主流,所以在习惯于线下生活的较年长人的眼里,花费大量时间看手机是不务正业。认识趋势,看到趋势,顺应趋势才是明智得做法。所以老师们不应徒劳的去劝说同学们上课不要看手机,而应积极地结合趋势寻找新的传授知识的

自然辨证法结课论文——导言读后感

高举辩证唯物主义旗帜树立正确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 文明天地加入时间:2008-5-22 10:46:10网络新媒体中心任浩点击:5402相关信息 通过对恩格斯的著名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导言部分的阅读,使我对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里谈谈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恩格斯概括了以往的特别是自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方面的重大成就,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同时他应用近代科学发展的大量事例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历史必然性,向我们阐明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联及由低级向高级转化的思想;恩格斯还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 通过学习上述内容我首先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拿我们的科研工作来说,要对我们的研究内容有更广阔更深刻的理解就需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而方法和视野的培养就需要研究自然科学的辩证法和其它相关学科。我们是研究网络新媒体的,同样需要对其它学科如计算机相关知识、媒体发展历程甚至人文社会学科有所涉及,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新的灵感,取得新的成果。纵观我们周围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大都是兴趣广泛、在各方面都有所造诣的,不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精深的见解,对其它相关学科也有独到的理解。恩格斯在导言中也提到,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师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不以多才多艺之“杂”闻名于世。因此对于我们研究生来说,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学会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会广泛涉猎。 通过对导言内容的深入学习,我还懂得了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从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导言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一定要灭亡”,由此我想到了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的错误认识,往往导致破坏性发展,对自然无限的索取,最终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时也要这样,考虑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协调的与大自然共处。比如发展核技术可以用来发电为人类造福,而不是用来发展核武器破坏人类发明和我们的生存环境。 导言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而自然辩证法恰恰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方法。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能够使我们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上,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同时也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 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 (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 (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 四、主要内容 (一)自然观 (二)科学技术观 (三)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编自然观 一、自然观的概念 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 古代素朴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当代系统自然观 第一讲古代自然观 一、古中国自然观 二、古希腊自然观 三、古印度自然观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一、古中国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 1.元气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这种气就叫“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 四时:春、夏、长夏、秋、冬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气:风、暑、湿、燥、寒

自然辩证法考试资料

科技与理性 科技的工具理性 及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科技理性的两个层面,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关系。科技的工具理性作为科技的价值理性存在的基础,它是以科技的价值理性为导向,科技的价值理性是科技理性的核心,它作为科技的工具理性的依托,指引着科技的工具理性的发展方向。科技的价值理性作为一种目的理性和建构理性,“人本质上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强调是人类关于未来价值活动的一种观念模型,是人们它是以目的、意识和价值的合理性为其基本理念。科技的价值理性是人类以理论理性知识为基础,从人类主体的自身需要和自身意志出发进行价值活动的一种自我控制能力和一种规范原则。价值理性内在的属性要求科学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 理性作为人自觉意识能力,体现着人类认知和把握世界创造的主体能动力量,也是 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人与世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或界限,就在于前者有理性而后者没有。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帕斯卡尔把人称为“会思 想的芦苇”。科技理性是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逻辑上合理,形式上完善,操作上可行。 科技理性是一种以自然为对象的人的理性。它是科学技术与人的理性相结合的产 物。 科技理性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科技理性具有精确性,它具有用数字符号定量化地 阐释自然的特点。第二,科技理性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是一种主体、客体再分的思维方式。第三,科技理性具有无限扩张性,具体表现为科技理性的无限性与科学技术知识的有限性的矛盾。 科学家的伦理责任 价值是对主体及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的描述,它代表了客体在主体化过程 中的性质与程度。”①马克思说:“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①。它的最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并使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或者按照人的尺度及要求来认识并改造我们的世界,这包括人和社会本身。可以说是人赋予这个世界以“价值”。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一旦把客体事实被价值化之后,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功能之间就自然而然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价值也就这样产生了。在通常情况下,价值理性高于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统治着工具理性。科学家的道德素养,活动意图,活动目标以及道德水平等都制约着对科技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此决定了科学家对社会具有不可回避的伦理责任。科学家应承担的伦理责任的内容 1、尊重生命,维护人的尊严 过去,由于科学需要人类不断的探索和追求,因为探索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也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所以我们提倡科学家不受任何阻碍地探索一切自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命医学技术的发展,科研活动一直都没有受到阻碍,这已经危及到了人类的人格与尊严。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而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这告诉人类的生存和人的生命的发展是第一位的。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一、摘要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 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准确的说,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的重点发现规律与理论,而技术重在研究如何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理论,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所发现的理论物化为方案、方法、工具、设备等,以实现对自然的直接改造。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二者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以致于在有些领域或者方面无法区分到底是技术还是科学。现在我所要谈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大部分是关于技术的方法论,其中也有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因为在结构工程中,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关于结构设计理论、模型构造、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科。 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 结构工程是一个研究各类建筑物受力特性及对其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科。包括分析一个建筑物的受力体系,分析各种荷载对建筑物结构的作用特点,根据力学理论和建筑材料的受力性质对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以满足结构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的安全性要求。人类早期的建筑设计主要依赖于人们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技术,基本上没有理论支持。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数学、力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力学学科的不断进步为结构受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建筑结构设计走向理论化、技术化。因为结构工程主要是研究结构内部内力、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规律,而力学正是研究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力和变形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 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 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 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 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 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 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制 度,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 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 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 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 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 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 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 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总是在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的作序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生产力诸要素。 首先,科技进步使得生产工具发生了飞跃性变化。生产工具的状况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客观尺度。而科技发展带来的直接变革就是生产工具的改善和提升。其次,科技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对象的束缚。 例如,在科技落后的古时代,人们所能劳动作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的天然物品,受到极大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有物质的用途得到极大的扩展,劳动对象从原来的天然矿物等发展为一些人工合成新的物质,如合金、塑料、合成纤维等,创造出更多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改造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远超出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更显温和,不似政治革命那样冲击强烈、时局动荡。其中最为全面深刻的社会改造之一,就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随之,社会结构、阶级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导致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学院机电学院 学科门类工学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SX1605133 姓名张区委 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 2016年12月12日

自然辩证法对科技技术发展的作用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加巨大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的不断庞大,作为科学技术变化、发展最高理论概括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辨证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动的反作用日益凸显,现代科技术日益社会化、体系化和复杂化都使得科学技术必须纳入到哲学的视域中考察,哲学也就是自然对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随着新世纪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自然辩证法的范式正在进行一次新的转变,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从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创新精神是其题中之义。因为它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创新的结晶,而且正处在不断的创新之中;从自然辩证法的功能来看,它既包含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功能,又包含以创新机理为核心的方法论功能。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创新精神也是自然辩证法之显著特征和突出功能的充分显现。因此,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对于加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当代自然辩证法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新范式。 首先,自然辩证法始终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贯穿研究全过程的中心线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主体要反映和改变客体。人类要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就需要借助于科学和技术的中介,正是由于人是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自然界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还包含着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自然并不是抽象的、与人相分离的自然,而是现实的人化了的自然。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化了的自然界,是纳入了人类社会活动之中的自然界。这种人化了的自然界也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第三,自然辩证法虽然是在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因此,如今它已不再单纯地、一般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而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具体地联系在一起考察的;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当代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对象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扩展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 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变化相适应,当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也拓展成 第1页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1.何谓创新思维?束缚人类创新思维定势表现极其如何克服? 创新思维指的是产生新思想的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开拓性、灵活性、独特性、有效性和非常规性等基本特点,创新思维能突破常规和传统,不拘于既有的结论,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创新思维俗称“点子”,往往可以救活一个单位或一家企业。 思维定势: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时,人们会不假思索地采用自己习惯的特定思维 框架进行处理。 思维定势的表现: (1)从众定势:为维持群体的相对稳定,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内化为普遍的个人思维准则。(2)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3)理性定势(唯书本定势):过于理想化,容易脱离实际;过于专业化,造成人的片面化,机械化。 (4)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 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如何克服:一、跳出从众定势:从众心理就是不带头,不冒尖,一切都随大流的心理状态,不许标新立异。 二、跳出经验定势:经验的狭隘性:时间、空间、条件。 三、破除权威定势:对权威的尊敬甚至崇拜,不敢逾越权威半步,不敢怀疑权威的理论和观点;权威定势的三大表现:一味“听话”;总是“服从”;外在泛化。 四、破除书本定势:破除书本定势的集中训练:读书正反合;团队思索;独木桥边的两人游戏。 2.何谓思维视角,思维视角的主 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人的思维活动不仅有方向,有次序,还有起点。在起点上,就有切入的角度,称为思维视角。 主要表现形式:1、肯定视角、否定视角;存疑视角 2、过去视角、现在视角、未来视角 3、自我视角、他人视角、群体视角 4、无序视角、有序视角、可行3.谈谈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 维? 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至少 要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概 念操作化、实证检验、得出结论 几个环节。如果一种研究方法不 包括概念操作化与实证检验这 两个环节,这种方法就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要 保证研究过程与结论都可公开 检验,因此科学方法要求以共同 规则确定标准,而没有相同标准 就无法做任何检验。 此外,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相关因素之间的关 系;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了解事物的变化程度;科学研究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预测的 准确率。 提倡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 纠正不良的学风。 使用科学方法有助于防止制造 含义不清的新词,有助于防止无 明确逻辑关系的因果解释, 有助于防止不在乎结果的形势 预测。 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 性,认为自身是不完善的和需要 改进的,因此采取科学的研究方 法还可以有助于培养研究人员 承认错误的品德和改正错误的 勇气。 如何理解科学研究中的创 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 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 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 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是科学研究的核心,面 对越来越复杂的工程技术和人 类遇到的各类复杂的新问题,如 航天载人计划、生态问题、社会 和谐发展等问题,都要求科学工 作者运用创新思维,并且要有意 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 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 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其基本方 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 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 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 等逻辑方法。具体可归纳为下面 三种方法: 1)系统思维法。 2)发散思维法。 3)逆向思维法。 4.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与特 点. 发展态势:(1)信息科技占 主导地位: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及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 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 先导技术:基因工程的发展及应 用;细胞工程的发展及应用 (3)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 纳米科学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新 能源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核 能、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 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子 信息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符 合材料、纳米材料);海洋开发 与空间开发成为新的热点;环境 科学技术引起高度重视(环境监 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废物 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5.谈谈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其 社会影响. 特点:(1)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加速化:科学技术成果加速增 长。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与应 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技术、新 产品过时的速度越来越快。 (2)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 与综合化: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 于综合----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 的科学化,科学与技术发展各自 呈现综合的统一性。 (3)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社会影响:(1)形成新的生产方 式:全数字的先进制造方式与先 进服务方式的结合(竞争内涵的 变化);全球化的开发、生产、 销售模式(物流全球畅通)。 (2)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与信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 资源(知识创造财富);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 力(创新成为企业竞争能力的灵 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