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PinⅡ(蛋白质酶抑制基因)转化到玉米,共获得13个转化体。分子杂交和田间接虫鉴定的结果表明:在来源于B吨基因转化体的215个穗行中,有22个穗行的所有单株均表现抗虫性;来自PinⅡ转化体的51个穗行有31个回交穗行的抗虫性表现1:1分离。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华中农业大学分别利用分子标记开展我国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划分的研究,并取得了有益的结果,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利用150个RELP标记将45个玉米自交系划分为6大类群(330类、Mo17类、B73类、唐四平头类、77类和热带种质类)。中国农科院和海南省农科院分别开展了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研究。此外,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山东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先后进行了玉米育种新材料的研究。

二、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在即将来临的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对玉米育种的研究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的10年中,下列研究可能成为玉米育种的优先发展领域。

1.玉米高产育种的研究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6.4亿~7亿吨才能满足需要。如果按玉米占粮食分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17.5亿吨。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我国玉米年平均增长的速度必须维持在5公斤/亩/年的水平。因此,高产育种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玉米抗病育种的研究 长期以来玉米病害的流行一直是影响我国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大量实践证明利用玉米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近年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国际间材料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我国玉米产区,老的病害,象青枯病、病毒病、大小斑病,并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新的病害,如弯孢菌和斑病、灰斑病、纹枯病、锈病,有扩大之势。新老病害的蔓延此起彼伏,在一定的地区已经造成严重损失,例如,1999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玉米粗缩病毒病的大面积爆发,严重的地块几乎绝收。因此,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玉米抗病育种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

3.特用玉米育种的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玉米品种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玉米品质育种的地位应有所加强。利用玉米的遗传变异,通过育种的方法可以将

传统的玉米改变为特殊的工业原料、食品、蔬菜等。这些研究包括以提高玉米籽粒含油量为目的高油玉米育种;以提高玉米籽粒支链淀粉或直链淀粉含量为目的的玉米淀粉品质育种;以提高玉米乳熟期籽粒糖份含量的甜玉米育种,以及爆裂玉米育种、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等等。较高的附加值是上述特用玉米品种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就种植面积和生产数量而言,特用玉米仍然属于小宗的产品,而普通玉米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分额。此外,国家对优质玉米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优质玉米的标准应该是针对品种的用途,根据市场的要求而制定的具体指标。特用玉米并不等于优质玉米,而特用玉米本身也存在优质的问题。

4.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育种的研究 根据我国玉米带地区历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大量使用化肥,我国土壤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21世纪,玉米耐旱性、耐碱性、耐酸性和肥料高效利用应当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通过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新品种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5.主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近十年来,生物技术在各类作物育种中的广泛应用对作物育种学已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分子育种学。在下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逐步建立与常规玉米育种紧密结合的玉米分子育种体系和于全面提高我国玉米育种的水平,保持我国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优先发展的课题应当包括:玉米重要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的研究;玉米抗虫性、抗除草剂性、抗病性的基因工程;玉米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等。

三、我国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

1.与大型跨国种子公司的竞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日期的临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种子市场,与各类大型跨国种子公司争夺市场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将是非常残酷的。如可发挥我国体制的优势,并通过改革克服我国体制上的某些弊端,使我国种子工业在激烈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农作物品种法制化管理化系的建设 为了保证我国种子工业的健康发展,保护育种者,种子生产者、种子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机益,国家应该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组建相应的执法队伍,逐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作物品种法制化管理全系。

3.玉米种质创新工程 玉米种质的创新对于提高玉米杂种优势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种质的创新就没有玉米杂种优势水平的突

破。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作用有组织地启动玉米种质创新工程,为在21世纪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育种的水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表1 国家攻关单位“九五”前三年育成的玉米新品种。

玉米育种

第一节国内外玉米育种概况 一.玉米生产和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其总产占世界玉米总产的40%以上。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玉米生产大国,年种植玉米3亿亩左右,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 我国玉米育种发展大致经过了六个阶段: 即农家品种、品种间杂交种、顶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 除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外,还重视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二.我国玉米分布、区划与育种目标 (一)我国玉米分布、区划 我国玉米划分为6 个自然区域(见图) 1、北方春播玉米区 2、黄淮海平原套复夏播玉米区 3、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 4、南方丘陵玉米区 5、西北灌溉玉米区 6、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玉米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 一、玉米育种目标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两个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以指导育种工作。 Hallauer(1979)等对与育种有关的9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籽粒产量是最重要的,而且在今后仍然受到更为关注。其次为抗病、抗虫以及熟期。这项调查,与我国的实际也基本相符。 根据我国目前玉米生产和育种现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玉米育种总的策略为:大幅度提高产量,同时改进籽粒品质,增强抗性,以充分发挥玉米在食用、饲用和加工等方面多用途特点,为国内市场提供新型营养食品。 一是高产、优质、多抗普通玉米杂交种的选育 要求:新选育的杂交种比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或产量相当,但具有特殊的优良性状,大面积单产达9000公斤/公顷以上,产量潜力12000公斤/公顷以上,籽粒纯黄或纯白,品质达到食用,饲用或出口各项中的至少一项。要高抗大斑病(春玉米尤为重要),小斑病(对夏玉米应严格要求),丝黑穗病,耐病毒病,不感染茎腐病; 另外一类是特殊品质杂交种的选育 高赖氨酸玉米:要求籽粒中赖氨酸的总量不低于0.4%,单产可略低于普通玉米推广杂交种,不发生穗腐或粒腐病,抗大、小斑病,胚乳质地最好为硬质型; 高油玉米:籽粒中的含油量不低于7%,产量不低于普通推广种5%,抗病性同普通玉米; 甜玉米:普通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8%,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中水溶性糖含量≥18%,穗长在15cm以上,分别符合制罐、速冻或鲜食的要求,单产鲜果穗11250公斤/公顷(750公斤/亩)以上; 青贮和青饲玉米:绿色体产量达52.5吨/公顷(3.5吨/亩)以上,并且适口性较好; 此外还应适当进行爆裂玉米、糯玉米的育种工作,以满足食品行业的需要。同时要开展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与鉴定工作。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玉米栽培遍及全国。根据自然条件,栽培耕作制度等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玉米育种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 种子产业技术进步涉及知识创新、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领域,还包括少量制度创新。不同性质的机构在这个产业技术链条中的位置决定了在改革中的走向。目前,种质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玉米种业技术发展的焦点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暴露出我国种子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就在于种质创新缺位,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则受制于落后的育种思路,因而降低了投资效率。玉米商业育种的实践基础是简化、统一的杂种优势模式。施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将激化产业内部矛盾,促进种业内部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玉米种业和种业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机遇 加入WTO以后,玉米育种研究体系的各个环节就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产业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种子产业技术大体包括三个层次: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基础研究,以种质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特点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应用研究。这些都纳入产业技术的范畴,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因此,我们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产业技术链中每个环节的未来走向。这是研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的基本考虑,也是技术创新的立脚点。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历史时期,这个系统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就玉米育种来说,我国在五十年代那样贫穷落后的经济条件下成功地研发和推广杂交种,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后来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便从双交种过渡到更先进的单交种选育技术。七十至八十年代,我国科技人员在李竞雄教授的带领下自主攻克了玉米抗病育种技术难关,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玉米产量提高了将近4倍。但是,进入八十年代后期,玉米育种技术进入缓慢发展阶段。实际上,发达国家当时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和同样的发展需求。 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通过抗逆育种途径持续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地解决了产量爬坡问题。然后又投资生物技术,提高种子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这些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遗传增益。当西方国家解决面临的技术挑战时,我们恰恰进入理论与技术的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产业技术的发展思路出了偏差。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玉米育种常识

玉米常识 育种知识 一、常规育种: 二、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研究作为生物技术的前沿,以其可打破物种界限、实现不同物种间基因交流的巨大优越性,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在农业高技术领域各国努力抢占的制高点。 由于有益性状目的基因的分离、载体构建、基因转化等技术日臻成熟和完善,转基因技术已用于改良作物的多种特性,如抗病、抗虫、抗逆、生长发育、品质等方面。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面积的第二大国。 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由于它对目标性状的选择不受基因表达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早世代和植株生长的任何阶段进行、对分离世代可以快速鉴定植株的基因型而不受显隐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选择剔除连锁累赘,因此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加速了育种进程,为转基因作物商品化创造了条件。 起源和历史 玉米是神奇的作物,是印地安文明的基础,也是印地安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因为玉米是印地安人长期选育驯化的结果。玉米已经完全失去了其野生性,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玉米会立即灭绝。 说玉米神奇在于它广泛的适应性、类型的丰富及不同于其他作物

那样具有明确的祖先。玉米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谜,它的祖先似乎消失的无影无踪,它与任何近缘种属都有显著的差异,它的起源另科学家大伤脑筋,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未有定论。 多数人认为,玉米大约起源于7000~8000年前的中美洲地区,经历了数千年的进化,它的果穗由2.4厘米增加到现在的25厘米左右。 1500~1510年间,玉米传入我国,传入途径大约有两条,一条是海路,一条是陆路,海路是通过船只传入东南沿海地区,再传入内地;陆路是由印度传入西藏,再传入四川及内地。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更换了5次单交种,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很多。 玉米带和玉米的分布 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俗名玉蜀黍、大蜀黍、棒子、苞米、苞谷、玉菱、玉麦、六谷、芦黍和珍珠米等。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在世界谷类作物中,玉米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而居第3位,平均单产则居首位。以北美洲最多,其次为亚洲、拉丁美洲、欧洲等。中国的玉米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2位。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这一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面积的85%。 玉米带的主要特点是,种植的海拔高度由东北向西南增加。东北地区种植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下较为集中,华北海拔1200米以

浅谈玉米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一、玉米育种的特点 玉米最主要的特征是天然异花传粉,天然授粉群体的田间组成处于高度的异质状态,个体的基因型处于高度的杂合状态,这决定了在玉米天然授粉的群体中,株间表现型比较意义不大,必须通过一定的基因型选择过程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同时,由于个体基因型高度杂合,造成表型选择不可靠,必须对大量个体做测交或后代鉴定,才能确认表型是否真实遗传。由于这些原因,在玉米育种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多代的选择比较才能育成新的自交系或品种。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对自交系农艺性状和配合力的选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可偏废。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二、玉米自交系的选育 1.农艺性状好。植株性状:主要包括株型和抗倒性。植株性状一般根据穗上部叶片伸展的姿态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根据株高分为高秆、中秆、矮秆、半矮秆等。 穗部性状:穗部性状一般由穗型、粒型、穗行数等构成。穗型的划分有很多种,最明显的是长穗型、粗穗型、筒型、锥型、纺锤型等;粒型分为马齿型和硬粒型及其各种过渡类型。自交系选育中最好兼顾长穗型和粗穗型的选择。长穗型的行粒数较多,但粒行数较少;粗穗型的粒行数较多,但行粒数不可能很多。自交系的粒行数一般10~20行。12~14行的比较适中。粒型的选择要根据育种目标确定,一般偏硬粒型的自交系组配的杂交种商品性好,偏马齿容易组配出的杂交种产量和淀粉含量比较高。此外,籽粒的大小、粒重和粒色的一致性也需要考虑。 抗逆性:对主要的玉米病害和自然灾害性条件要有一定的抗性或耐受性,以确保种子生产的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的稳定发挥。整齐一致性:要求农艺性状在外

玉米学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 农学]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3日

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x)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4级重庆 400715) 【摘要】: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至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1.3亿hm2,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872亿亩*、单产364.10千克/亩、总产1.774亿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在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消费多元化、分布区域化、产业层次等特点。在了解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玉米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玉米育种玉米生产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成就 1、玉米育种理论创新成就 1.1玉米育种目标、育种方向的改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育种目标有很大变化,商业化育种机制正在形成。为了满足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出口的需求,育成的品种类型多、周期短、速度快,除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优质、高产、抗病等育种目标外,随着对玉米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高淀粉、高油、高支链淀粉、甜玉米、爆裂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研究更加重视。同时加强耐密植、低能量消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和专用品种选育。近年又提出“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培育抗病、抗倒伏、抗螟虫、脱水快、籽粒含水量低、产量高、品质好、耐寒、拱土力强、适应性广的育种新材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大方向大都是培育高产玉米品种、优质玉米品种、多抗玉米品种、广适玉米品种、全机械化品种。 1.2玉米遗传育种材料的科技创新 玉米遗传育种材料的科技创新成就,主要体现在玉米种质素材的收集、研究、改良与创新方面。近年来,玉米种质研究更加深化,利用也更加多样化,从地方适应种质到外来非适应种质,从普通种质到各类突变体种质;从一般群体到杂种优势群体;从现有杂种优势模式到创新杂种优势模式。“七五”以来,培育出一批高配合力、多抗高产的自交系,建立、改良和引进了大量玉米群体,利用多种技术创造出优异的育种材料,通过回交转育,导入抗病基因,提高了骨干自交系的抗病力。引进国外杂交种,把热带、亚热带玉米和近源属种质导入温带玉米,选育出一大批新的遗传稳定、配合力高的自交系和育种中间材料。 2、玉米育种时间方面的研究成果 培育玉米自交系是玉米杂交育种的基础。优异自交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突破性新品种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育种家采取多种途径,成功的培育出许多综合性状或个体性状优良以及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拓展玉米种植基础,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条件。东北地区近年来,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创新自交系吉1037、8505、沈118、沈219、丹598、HR3788等,成功培出吉单342、吉单4011、沈试17、丹玉26、丹玉39、龙单24等优良品种。 21世纪初期,玉米品种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主要目标;各单位相继开展了优质蛋白、高油、高淀粉、青储玉米及甜、糯、爆裂玉米的研究工作。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结业总结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姓名:张曦 班级:农学 101 学号: 1009010070 指导老师:张素勤

玉米单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摘要: 阐述了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及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包括玉米单倍体的获得方法、鉴定方法、二倍体加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等,重点阐述了加倍方法和基础材料的选择,指出单倍体育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单倍体育种技术发展前景。 关键词:玉米;育种;单倍体;二倍体加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玉米的需求量不断上涨。耕地面积减少和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需求日益迫切。而目前用常规育种方法获得高配合力的纯合自交系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常规的育种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育种需求。近年来,单倍体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提高了育种效率,开辟了玉米育种的新途径。 单倍体技术选育玉米自交系在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目前国外大约60%的马齿型自交系, 30%的硬粒型自交系由单倍体技术选育出来。在我国最早开展此项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遗传所,通过孤雌生殖技术,在不到20年里育成3000 多个孤雌生殖纯系,其中综合性状优良或个别性状突出,可直接或者间接用于育种的近350个。此外近几年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也都先后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也都育成了多个性状较优良的DH系,并且选育出多个优良组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域试验,遗单6号、科玉10号、秦单5号已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上进行推广。 一、单倍体的发现 单倍体是指只携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自然界中的单倍体是经过不正常受精形成的,一般发生频率很低。1922年,Dorothy Bergner 首次发现了野生的曼陀罗单倍体,此后,烟草、小麦等其他物种的单倍体被相继发现。玉米单倍体的发现相对较晚,Randolph首先观察到品种间或自交系间杂交的后代中有0.011%~0.103%的孤雌生殖单倍体,并且不同杂交组合中单倍体产生的频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单倍体的发现较早,但人工单倍体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1964年,Guha和Maheshwari使用花药培养,第一次在实验室得到了人工的曼陀罗单倍体。 二、获得玉米单倍体技术 1.1 自然发生的单倍体 生殖过程异常所引起的孤雌或孤雄生殖而来的玉米单倍体,自然发生的单倍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记住五句话 张世煌 最近,网友询问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是哪5句话,还有人问循环育种怎么做,我只好复述如下,包括历史经验的总结、理论铺垫和改造我们的育种技术。 一、理论误区和历史教训 在中国现代玉米育种历程中发生过两个重要的历史教训:“狗熊掰棒子”(抛弃优良种质,或喜新厌旧)和“走猫步”(技术错乱)。前者是理论和技术上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对于把握大量种质资源和遗传改良的能力缺乏信心和能力。后者源于一种灵活多变而看似有效的传统人文精神,但在现代育种技术面前,却忽视了数量遗传学原理,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幼稚病。这两个现象合在一起,便折射出以经验为主体的育种技术特征。其后果便是理论模糊,思路混乱,技术跟着感觉走。在做了许多调研和参加了一些会议之后,我发现这就是当前很多人对育种技术的理解。包括一些专家教授竟也如此。 玉米育种陷入理论误区,其后果很矛盾,一方面从事育种的人力资源丰富,育成品种数量非常多,另一方面,生产上缺乏优良品种,玉米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进入了近50年来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比较中国与美国玉米生产的差距,不难看出,中国使用了相当于美国86% 的土地面积和2.3倍的化肥,生产了49%的玉米,产量水平相当于美国的55%。大家都意识到,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止住下滑趋势,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全面提高生产水平。 我国育种者曾经面临生物逆境的巨大压力,当时很强调种质基础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育种技术的导向性和能动性。今天,当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认识到不能没有种质改良和种质创新,但也不能忽视育种技术的改进。今后,要尽快地使玉米育种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这取决于我们对数量遗传学知识的把握。除了种质基础和育种技术,还需要一点人文智慧。三者结合才能促进玉米育种技术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 以往的问题出在哪里?育种目标和育种技术方面有过3个理论误区:⑴什么是产量?⑵产量与杂种优势的关系?⑶如何通过自交系提高杂交种的产量?第三个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更科学的诠释)即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对杂交种产量的相对贡献。这些理论问题决定了育种目标、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的合理性。 我们首先要明确,产量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仅仅是试验田里玉米果穗的重量,而是如何排除或抗衡农民生产田间限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的那些障碍因素。因此,Duvick把产量解释为抗逆性,品种必须有一定的抗灾减灾,首先是耐密植抗倒伏的能力,然后是耐旱、耐低氮和耐低温或高温的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耐湿和耐渍的能力。抗生物逆境也属此范畴,但育种家通常并不忽视对病虫害的抗性。 第二要明确,玉米产量的继续增长与提高杂种优势无关。相反,在过去八十多年里,美国的玉米杂种优势强度在逐渐下降,即玉米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不取决于杂种优势的增长,而取决于非杂种优势的遗传原因,特别是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耐性。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在试验田里把育种的注意力放在提高新组合的杂种优势上,可能会在生产上降低投入产出效率,使提高产量变得非常困难或者代价过高。种子公司也不欢迎这类杂种优势很强的杂交种。 根据上面这两条原理不难得出结论,提高杂交种产量的主要途径是不断提高自交系的GCA,而不是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玉米育种的研究受到广泛地重视。“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 “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下先后从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种质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 玉米育种的实践已经证明轮回选择是群体改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群体改良则是一项着眼于长远育种目标的育种计划。“九五”期间,在国家攻关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有7个单位系统开展玉米群体改良研究,共有各类轮回选择群体13个,其中东北区6个。华北区6个、西南区1个。现已对这些群体分别进行了1~2轮的选择,群体的配合力、抗病性、农艺性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良。 3.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分别将 B吨基因和

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打造种业核心竞争力发言

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打造种业核心竞争力——“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座谈会”发言(摘登) 浏览次数:378 日期:2011年5月13日11:42 来源:农民日报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5月4日,中国种子协会和农民日报在北京召开座谈会,邀请部分农业科研院所、管理部门和种子企业的代表40余人,共同研究当前种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一起探寻解决的对策和办法。 尽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中国种子协会会长梁田庚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指明了今后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意见》的突出亮点是确立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我国种业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据统计,我国现有持证种子经营企业多达8700多家,99%没有研发能力,前十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13%。发达国家的种业发展历程表明,龙头企业是种业的核心,把种业企业做强才能把种业产业做强。所以《意见》明确提出,种子企业是国家种业发展的主体,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这是一个重要判断,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我们的种子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条利好消息,是发展进程中的难得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可以预言,《意见》的贯彻实施,必将大大提升我国种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壮大。 种子协会是政府联系种子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协会自成立以来,在组织专题调研、开展种业发展研讨和技术培训、进行龙头企业创建认定、搭建新技术和新产品信息交流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动我国种子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意见》的出台,对协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意见》的贯彻实施中,协会至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发挥引领作用。要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好《意见》的精神,在加强种业科技研究、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协作以及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加强信息服务。要建设好中国种子协会网,及时宣传政府关于种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推进种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及时发布种子需求、生产、经营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信息。要利用报刊、杂志等媒体,介绍种业最新科研成果,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还要筹划编发《中国种子协会工作简报》,及时反映种业行业动态。 三是开展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种子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整合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企业布局,积极推动打造一批战略联盟。要积极支持国内优势种子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四是抓好行业自律。《意见》的颁布实施,为民族种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种业

美国玉米育种浅析

美国玉米育种浅析 2010-08-12 13:45 作者:Seed look 井底望天,一家之言。 引子 玉米育种在上个世纪早期发祥于美国。1924年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玉米杂交种Copper Cross诞生-一个中美混血儿;在先玉335引领先锋全面突破的2010年,在信息不对称的今天,不知今日的先锋种业人是否还会像彼时的美国种业人那样诚实、大气。 一、美国玉米育种文化 Breeder在美国人眼中,与worker、engineer、lawyer和lecturer等一样,是个职业称谓,所以中文译作育种师为好,育种家好像不搭调。不过该职业今天在美国的敲门砖是硕士以上学位。 既然是职业称谓,便与科学大师的院士头衔相去甚远。 先锋公司育种的基石,在先锋以首席育种师退休的Raymond F. Baker (1906-1999),为先锋选育成功品种无数,所以业界不惜用天才的育种师和育种艺术家这样的溢美之词形容他,甚至今天美国的ISU专门设有一个Raymond F. Baker育种中心来纪念该大师,但美国人绝没有用院士头衔去映射Baker的光辉。 同理,不论是最后位居先锋研发副总裁的Donald N. Duvick(1924-2006)博士,还是最后位居迪卡研发副总裁的Forrest Troyer博士,学位、品种、著述和人脉等一样不缺,但美国人也是没有用院士头衔去映射二人的光辉。 美国人将院士头衔给了George Frederick Sprague(1902-1998)博士和Arnel R. Hallauer博士。前者在上世纪40年代组建的Iowa Stiff Stalk Synthetic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据估计美国杂交种40%-45%的血统源于该群体。Sprague博士编撰的巨著《Corn and Corn Improvement》对该群体的渊源做了详细的描述。后者则对美国玉米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玉米新品种研发问题与对策探讨

玉米育种发展趋势 玉米产业地发展受到品种、种子生产和加工等方面地制约.玉米品种是产业发展地基础,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玉米新品种地选育研究,包括玉米育种方法,优良种质资源地挖掘,高产、多抗和优质玉米新品种地开发.目前,玉米育种研究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加强种质改良和创新研究,提高育种成效;培育专用品种、改良品质,以增强品种地国际竞争能力,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其它育种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建立高效率地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玉米育种方法上,常规育种仍然是主要方法,是不可替代地,但生物技术育种地发展对玉米育种产生了深刻影响,已形成了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地分子育种体系,对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和提高育种成效将会起到举足轻重地作用,是今后玉米育种地重要发展方向.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品种研发地目标与方向 调整育种目标增强抗逆性提高适应性高产优质多抗和广适是玉米育种永恒地主题试验研究发现品种和栽培技术地产量潜力与试验地地点年份有密切关系玉米产量潜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品种栽培技术对当地生态环境地适应性在玉米品种选育方面要强化逆境人工选择以适应自然选择培育抗逆性强地优良自交系增强品种地适应性从而大幅度提高甘肃省玉米产量水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更新育种手段,提升技术含量 育种技术手段落后,影响育种效率,影响出成果.目前新品种研发工作已进入了分子育种时代,为了紧跟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提高育成新品种地科技含量和效率,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传统育种,应及时引进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等先进地育种技术手段,不断改进育种手段,提高育效率.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国内外技术强势劲地分子育种研究机构培训,以更新育种手段.也可以合作开发,间接获取中间育种材料及优势种质资源,加快新品种选育进度,提高育种成效,降低育成品种成本.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加强种质资源管理 作物育种成效地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掌握地种质资源数量与质量以及对其性状表现及遗传规律地研究深度.种质资源地研究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克服盲目性,增强预见性,提高育种成效.发掘、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很重要,实现新地育种目标必须有更丰富地种质资源,社会地进步对良种提出了越来越高地要求,要完成这些育种任务,使育种工作有所突破,迫切需要更多、更好地种质资源.收集到地种质资源,应及时整理,进行初步整理、归类,将同种异名者合并,以减少重复,给以科学地登记和编号,此外,还要进行简单地分类,以便对其亲缘关系、适应性和基本地生育特性有个概括地认识和了解,为保存和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加强建设属于自己地品种质资源管理体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加强团队建设 科学地模式、优秀地成员、统一地目标、良好地协作,才可以产生出不同凡响效果,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地到来,各种育种知识、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已很难完全进行育种工作并切实提高育种效率.所有这些都需要人们组成团体,并要求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并进行必要地协调,开发团队地创新能力,依靠团队合作地力量来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地所有资源和才智,团队合作能激发出团体地潜力,集体协作干出地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地总和.团队精神地核心就是协同合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育种研发又是一项连续性强、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地工作.没有稳定地研发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18· 种业导刊,2019年第2期 Journal of Seed Industry Guide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王鹤桦,刘金海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药生物检测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的饲料原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玉米品种营养品质差,赖氨酸、色氨酸含量低等,严重影响了畜禽发育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因此,亟需加快育种步伐,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玉米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1 玉米育种技术 1.1 单倍体育种 单倍体是用天然或人工诱导方法(例如孤雌生殖)获取单倍体生物以及用单倍体生物培育后代的育种方式,主要有诱导品系、组织体外培养和化学诱导的杂交方法等。单倍体诱导商业价值巨大,常规的杂交育种周期长,诱导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的二倍体,直接利用配子体进行选择,只需2~3 a 即可育成稳定的纯系,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减少成本。 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团队创建了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将基础研究与技术发明以及育种实践 结合起来。吴鹏昊等比较了多个不同遗传背景的单倍体雄穗自然加倍能力,探明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不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而受核基因控制。有学者认为基因型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中起主要作用,单倍体雌穗育性恢复过程与雄穗育性恢复过程相对独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已经创制出8个具有诱导率高、结实性好等优良特性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并率先利用和选育出3个单交种型诱导系,选育出系列优良玉米品种11个。 有学者认为用同族单倍体诱导剂生产母体单倍体是常用的单倍体育种方法,在玉米育种中非常有效,并开发了一种从花粉粒中分离出3个核和从四分体中分离出4个小孢子的方法,观察到非整倍性在三核期高发,表明配子体减数分裂后发生的连续染色体断裂可能形成胚胎的单倍体。1.2 远缘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育种指的是不同种、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间的杂交产生的后代。远缘杂交可以创造和利用杂种优势来创造新物种、改良旧物种,是育种 现阶段生产形势下,亟需突破传统玉米育种方法,选育出满足多种需求的育种材料。就玉米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未来玉米育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提供借鉴。中图分类号:S513.0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4749(2019)02-0018-03 玉米育种;单倍体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关键词: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72102110200);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6GGJS-274)作者简介:王鹤桦(1979-),女,河南沈丘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动物营养与饲草资源利用研究。 E-mail:hehua317@https://www.360docs.net/doc/3b18438642.html, 摘 要:doi : 10. 3969/j.issn. 1003-4749. 2019.02.006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玉米育种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面积仅次于小麦、水稻,居第三位,在饲料业、制药业、食品加工业以及新能源领域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现状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和其它各项事业一样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关键词:现状分析发展趋势育种 一、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九五”以来,在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我国玉米育种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品种、新自交系的选育成绩斐然“九五”前三年,在19个由国家攻关计划第一子专题资助的玉米育种单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41个(详见表1),年平均审定新品种13.66个,其中东北玉米区9个;华北区13个;西北区7个;西南区8个;南方区4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41个玉米新品种的82个亲本中,有26个是近三年育成的自交系,新系的比例达到31.7%。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有理由相信,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2.种质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近十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扩大种质的遗传变异,增加选择的机会,提高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各育种单位普遍重视种质的扩增和改良。中农国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

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现状及发展趋势

玉米品种试验是良种选育与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通过不同生态区域多点次、多年份试验,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光温敏感性以及品质等特征特性进行全面系统鉴定,科学评价品种在农业生产上的安全性及使用价值,客观、公平、公正、严谨、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个试验品种,为玉米品种审定工作提供科学、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从而通过试验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 1.1玉米生产概况 1948年辽宁省玉米种植面积89.9万hm2,玉米总产量121.2万t,平均单产1348.5kg/hm2。到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66.3万hm2,玉米总产量达到1073万t,玉米平均单产达到了6448.5kg/hm2。60年间,辽宁省玉米面积比1948年增加了85.0%,总产量增加了785.3%,单产增加了378.2%。 目前,辽宁年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213.3万hm2,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约65%;年玉米总产量1350万~1450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6%左右。 1.2气候特点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南部,辽河下游,全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能资源丰富,日照充足,热量资源比较丰富,雨热同季,雨量分布不均,东湿西干,平原风大。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各地区气候条件有明显差异。 1.3种植分布 辽宁省的玉米种植区域一般按照品种熟期类型来划分,品种根据生育期的长短可分为中熟品种、中晚熟品种、晚熟品种和极晚熟品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划分标准也不完全一致,辽宁省玉米种植区一般划分为中熟区、中晚熟区、晚熟区、极晚熟区。 1.3.1中熟区春播生育期123~126d,需≥10℃的活动积温2650℃~2800℃。该区包括本溪、桓仁、新宾、抚顺、清源、西丰、建平等县,铁岭、开原东部山区,北票、阜新、彰武县北部。该区玉米面积约33.3万hm2,占辽宁省玉米面积的15.6%。 1.3.2中晚熟区春播生育期127~132d,需≥10℃的活动积温2800℃~3000℃。包括康平、法库、昌图、义县、喀左、建昌及凌源市,铁岭、开原大部,朝阳县南半部,宽甸、凤城、岫岩以及灯塔、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市县东部山地和彰武县部分地区。该区玉米播种面积约100万hm2,占辽宁省玉米面积的46.9%。 1.3.3晚熟区春播生育期133~140d,需≥10℃的活动积温3000℃~3200℃。包括辽中、台安、锦州市、凌海、兴城市、绥中县,沈阳西南部,辽阳、灯塔、鞍山、海城大部,北镇、黑山东部。该区玉米播种面积约 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现状及发展趋势 杨海龙付俊张丽丽 (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凤城118109) 摘要:玉米品种试验是良种选育与推广的重要环节,是品种审定的主要依据。辽宁省是我国玉米生产大省,玉米品种试验对于保障全省玉米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望了今后辽宁省玉米品种试验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辽宁;玉米;品种试验;现状;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辽宁省“十二五”农业攻关计划(2011020002-201) 作者简介:杨海龙(1981-),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品种试验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