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完整版)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完整版)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和教育管理

一、管理与行政

1.管理的概念:是一种古老的、普遍的、重要的社会现象。管理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

的共同劳动、集体活动。管理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活动是从奴隶制社会开始

的。管理是人类生存、社会延续、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之一。

2.管理的概念:管理具有目的性、客观性、过程性、组合性。

3.行政的概念: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

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教育行政是指国家对教育的管理。

2.教育管理: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培养目标,遵循教育管理规律,运用一

定原理和方法,对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

连续活动。

自然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生产力、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三、教育管理二重性

社会属性是指教育管理中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管理活动。

四、教育管理职能

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提出

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种职能。

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组织、领域、激励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主要研究教育行政和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原理、原则、制度和方法,揭示并运用教育管理的规律,科学地组织和调整教育系统内部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机构和

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财力物力的作用,为实现教育目的创造良好的条件。

1.社会性: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社会效益是主要指标,与社

会发展有本质联系

2.综合性:对象和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特点3.应用性:实践经验

4.政策性:由政治制度决定,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相关

5.权变性:有系统因素,有偶发因素

6.双边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三、研究教育管理学的方法

1.历史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3.调查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

5.实验研究法、6.统计研究法

第三节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萌芽阶段

2.形成阶段(德国施泰因的《管理学》和达顿斯奈登的《美国公共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施泰因是现代教育行政学理论的创始人)

3.发展阶段

4.施泰因的《管理学》阐明了社会与国家的作用,阐明了国家与财富分配的管理,阐明了宪政与行政的关系,提出应建立公共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务、

国家通过行政和法律手段介入教育、教育行政是内务行政的重要部分、国家应教育

立法建立统一标准。

二、中国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齐之以仪、道之以德。

三、教育管理学发展趋势:教育行政均权化、教育行政民主化、教育行政科学化、教育行政

专业化。

学校管理趋势: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社会化、开放化、跨校性、国际化。

第二章教育管理与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1.古代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的萌芽氏族管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2.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亚当斯密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及影响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内容是劳动定额制、标准化制、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制。影响是把学校视同为工厂,像商业一样追求效率效果、对人

员规范化标准化。弊端:把人看成单纯的经济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影响是国家通过法律赋予明确职责,教育管理建立了分工明确组

织系统,学校内部系统完善,按制度考核决定升降职。十四项管理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第三节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1.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学说观点:认识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生产效率高低取决于工人情绪和态度,新的领导方式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3.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规律,以便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目的是调节人与人关系。

4.其影响是良好的人机关系与文化状况才是提高效率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当代管理理论及影响

1.巴纳德代表社会系统学派,《经理的职能》,观点:协作系统、组织三要素、权威接受论。

重视组织效力又重视个人价值需要,重在协调组织和个人,用适当诱因来激发协作意识。2.西蒙代表决策理论学派,《管理决策的新科学》,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复杂过程、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满意的行为准则。在管理行为中引进决策,谋求决策科学化。

3.卡斯特代表系统管理学派,《系统理论和管理》,观点:组织是系统,运用系统观点考察。4.德鲁克和戴尔代表经验主义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观点:从实际出发、引入目标管理,案例分析,管理任务,调动积极性,完善责任制。

5.权变理论学派:有函数关系、开放系统、不能千篇一律。随机性不稳定性,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第一节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和要素

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环境之中,具有一定的机构和指向一定目标的有机整体。特点是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层

次性。

2.要素是指对于系统的存在于发展起重要作用或关键作用的元素。如人、财、物、信

3.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素构成系统,两者处于对立统一状态。

二、结构和功能

1.结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是组织方式。

2.教育结构是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合方式。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教育组织结构、教职工结构、教育人事结构、教学结构。

3.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与环境在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能力。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系统

培养各种人才所具有的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的能力。

4.结构与功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的变化必然

会引起功能的变化。系统的功能又反作用于结构,功能的发挥和变化会影响结构的变化。

三、系统分析

1.系统分析是建立在对系统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探索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选择最

佳方案的一种科学方法。以整体为目标、运用系统观点、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为重点。

系统分析的核心是建立模型。

2.系统分析的一般程序是:明确问题、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建立模型、制定标准、分析计算、评价选择、检验核实。

第二节教育管理的系统思想。

1.整体优化原则:围绕整体目标、提高整理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2.合理组合原则: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搭配。挖掘潜力、减少内耗。

3.动态平衡原则:相对稳定是条件,动态平衡是必要,学会动态管理

4.环境适应原则:环境是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调整自身保持稳定

5.开放与闭合统一原则:开放式环境之间能量交流方式,开放是生存、发展的条件,

闭合是实现系统有效性的保证。

第三节教育管理的统筹方法

1.分配方法: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以获得最大效益和最小消耗的一种数学方法。

2.存贮方法: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存贮问题,从而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储备。存储量过少或过多都不合理。

3.排队方法:通过研究系统中顾客与服务机构的关系,减少排队所造成的损失,使服务设施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方法。

4.网络分析方法:利用图表模型找出最优或接近最优的工作顺序和资源利用的方法。

5.更新方法:通过研究物资替换更新的最佳时机,达到省时、省钱、省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第一节决策概述

1.决策就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目标,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的行

为。特征有:目的性、预见性、风险性、择优性、过程性。

2.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任务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把管理看成是微分决策的积分。微分决策的积分是一段时间内微分决策的累加,这个宏观量就是管理。

3.决策的分类: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宏观决策与微观决策)、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

4.教育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对其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

法所做的决定。分经验决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和科学决策阶段(之后)。

第二节教育决策的前提(是教育预测)

1.预测特征及作用:可知性、超前性、科学性、近似性。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提高

可行性、为选择最优方案打下基础。

2.教育预测的内容及程序。内容包括:事业发展、教学内容和方式变化、对象变化等。

程序包括:确定预测目标、收集和处理资料、预测处理(选择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推

理和计算)、预测结果鉴定。

3.教育预测的原理: 1.连续性原理、类推性原理、因果性原理。

4.教育预测方法:

专家会议法(以量求质、激励思维、互相启迪;有点具有开拓性、时间短、耗

资省、见效快。缺点是准确率不高)

定性预测法特尔菲法(又称函询调查法,匿名性、反馈性、统计性,优点克服了随大流、

缺点是很少改变想法费时)

集合意见法(把专家召集起来,一起讨论分析研究)

移动平均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加权移动平均法

指数移动法

定量预测法回归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数学模拟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是根据要预测的事物的变量在不同时期的数值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过去一段这一系列数据的分析找出变量变化的规律,来推测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做出预测结果)

相关分析法是以事物发展的因果性原理为根据的预测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和数学模拟法。

第三节教育决策的过程

1.摆明问题

2.确定目标

3.调查预测

4.拟定方案

5.方案评估

6.方案选优

7.方案实施

第一节组织概述

1.组织的内涵

静态组织观认为组织是人与人、人与工作之间的一种关系系统。

动态组织观认为是组织管理者把分散的、没有内部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知

识、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联系并配置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有机整体。

生态组织观认为组织是社会关系中一个有机的生长体,

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

地自我调整、自我适应的生态组织。

心态组织观认为组织是其内部成员根据特定的地位,

扮演一定的角色,并由此构成等级体系的人际关系网络。

系统组织观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1.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前提与发展方向。

2.机构是为了实现教育组织目标而必须建立的、进行组织活动的功能单位。

3.人员是按照组织机构的任何要求和法定程序所配置的职位及其相应的人员。

4.规章是教育组织机构建立和维系的准则和规范。

组织的要素 5.关系是协调好组织中的各种关系是组织正常而有效运转的保证。

6.信息是组织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是沟通各方面关系、保证组织有效运转、提

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

7.财物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

2.组织的功能

调控功能(通过组织的权利关系来进行的)

、激励功能(实现组织目标和同时满足组织内成员目标和需求的功能)放大功能(不是简单加法)

聚合功能(有多种需要)

3.组织理论的发展阶段古典组织理论(创始人是韦伯)人际关系组织理论(斯科特)第二节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形式服从目标、结构服从任务

2.层次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能够直接有效管辖下属部门和人员的数量。格

丘纳斯理论,上下级关系的类型。格丘纳斯公式)12(1n n N n 。影响管理跨度的实际因素:工作性质、上下级素质、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地理位置。管理层次、管理

跨度与管理层次的关系、高耸结构和扁平结构

3.精干高效原则:用最少的人高质量的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4.分工协作原则:分工就是按照提高管理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把教育组织的任

务和目标分成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每个人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他们应作的工作以及

完成工作的手段。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5.责权一致原则:责是职责,是在接受职务时所应尽的义务。权是职权,是在一定职务范

围内,为负其责任所应具有的权力。

6.统一指挥原则:法约尔最早提出。上下级之间的指挥链不能中断、奉行只有一个上级的

观念、不要越级指挥。

7.权利制衡原则:有效的管理系统必须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四部

分组成形成一个封闭回路。

第三节教育组织机构的结构形式

1.直线式

2.职能式

3.直线职能式

4.矩阵式

第四节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

1.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中央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2.学校的一般组织机构:行政性组织机构(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行政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非行政组织机构(党的基层组织、教育工会、学生会组

织、共青团组织、少年先锋队组织、各种研究型群众组织)

第六章教育管理的领导论

领导是影响教育管理业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育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教育组织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述

1.领导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组织和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领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郭恒,是动态的过程。包括

领导者、被领导者、客观环境三个因素。

2.领导者是领导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在三要素中起主导作用。领导者担任某种职务、负有相应职责、拥有一定权力,说明领导者的内容包括权力、责任和服务。

3.权利分为职权和权威,职权时国家权力机关委任的、管理职务范围内的权利。职权的特点是,职权同职务相当,职权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无关,具有强制性和威慑力。职权的类

型有奖励权、惩罚权、法定权。权威是领导者自身具有的使人信从的力量。权威的特点

是同职位无关与领导个人因素有关、具有自愿性。种类有专长权、品质权。

4.责任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权利是第二位的,必须坚持权责统一,两者不可分。

5.服务是领导者的职权所要求的、也是领导者树立权威的途径、服务意识也是尽职尽责的保证。

6.领导的功能与职责,组织功能、激励功能。

7.领导与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区别是主体不同、对象不同、任务不同。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1.专制、民主和放任式领导方式。

2.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美国坦南鲍母与施密特剔除,连续带

3.领导行为四分图,抓组织与关心人之间的关系。

4.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与莫顿,五种领导方式,虚弱型、任务型、中间型、俱乐部型、协作型

第三节教育领导效应

1.权利效应,权利能改变人的行为,统一行动的保证,是领导者管理好教育的条件。正确行使职权(秉公处事、适度用权、慎重决策、承担责任、恰当奖惩)、充分发挥权威的作用(以权威为基础、提高权威来增大权利效应、如何提高权威(道德品质、知识素养、能力水平))、合理授权(授权的意义、授权的准则、)

2.人才效应,量才使用、用其所长、选贤举能、用人养人。

3.时间效应,ABD时间分类控制法、赢得时间法(善于提高不同时间的利用率、善于研究事情的关联性、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美国节约十大秘诀、苏联列宁开会要求。

第一节激励概述

1.激励的心理过程分析:激励是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在需

要或外部刺激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人的行为的激励过程可以表示为:

刺激引起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行为的结果使有机体获得了某种生理心

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经过反馈,又强化了需要刺激。

2.

激励的意义,运用激励手段协调人的行为比单纯的行政命令好。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专业性、创造性,学校不可能每个约束,要激励,学校更多的强调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3.

激励类型的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第二节教育管理与内容型激励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关系是从低到高,逐步上升。人

在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上,其动机结构是不同的,任何一种需要并不为下一个高层次需

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与重叠。人的需要是有主导性的。启示是:教

育管理者要了解被管理者的各种需要及需要结构,根据他们的需要采用相应的激励措

施。教育管理者要引导人们的需要,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高层次需要。

2.赫尔伯格的双因素(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把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成为激励因素

(成就感、承认、发展的可能性),使职工感到没有不满意的因素成为保健因素(如工

作条件、地位、行政监督、安全)

。保健因素是基础。3.

需要层次论是针对人类的需要和动机,而双因素论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和诱因。4.

应用:注意保健因素,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激励因素,善用奖金,不能人人有份(变成保健因素)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生理需要、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成就需要是事业成功、兴旺的主要因素之一。高成就需要者的特点(事业心强、进取性,热衷接受挑战,

行为目标明确,实事求是,自信心强、轻殆金钱,喜欢表现自己、独立性较强)。成就

需要是可以习得的(宣传高成就人才需要的形象、制定计划、进行人生价值教育)

。第三节教育管理与过程型激励理论

1.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期望公式是:

M 激发力量=V 效价×E 期望概率。效价是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概率是个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期望之所以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积极性,是因为效价的大小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人的需要和动机,因而它影响一个人实现目标的情绪和努力程度。期望模式,努力、成绩、奖励、

需要之间的关系。应用:帮助人们正确对待目标的效价,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期望概率,

实施满足需要奖励法,实施目标激励法。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能否收到激励,不但会由于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会通过横向

与纵向比较权衡之后而定,人们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

对值。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到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

横向比较。00

p

p

Q Q I I 。应用:造成人们产生不公平感的原因很多,客观上,二是主观上。3.韦纳归因理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于内部原因(奴隶、能力、兴趣、态度)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奖惩、运气)。把成功归结于内部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成功归结为外

部原因会产生感激。把失败归结于内部原因,会产生内疚和无助,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

会产生气愤和敌意。应用:教职工成败的原因是多重的,不同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产生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对期望和抱负水平的影响,对情绪的影响,对能力发展的影响。注意克服和防止归因中的偏差,经验思维、思维定势,自我中心倾

向,认识观察问题的偏差。

第一节控制概述

1.控制就是根据系统内外部的变化,进行有目的调整,一次一次克服其不确定性,纠正偏

差,使系统时钟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一种活动。特征:有目的、改变或保持控制对象某

种状态。

2.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实现组织目标的可靠保证,完成计划的重要保证,提高工作效益

的保证。

3.控制类型。预先控制(前馈控制,在实施计划之前做好充分准备,投入和对策),过程

控制(现场控制或随机控制,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事后控制(成果控制,反馈控制,完成后,用实际结果与原定控制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偏差)。

第二节教育管理的有效控制

1.教育管理系统的可控性。可控事物的条件(有多种发展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相

应的控制能力)。教育管理系统时可控系统。

2.教育管理有效控制条件。系统性、及时性、灵活性、适应性。

第三节教育管理的控制过程

1.确立标准。要制定标准就要确定控制范围,明确应对那些类别的活动订立标准。统计法

和估计法。

2.衡量成效。将实际工作情况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根据偏差来估价实际工作

优劣。全面性、客观性、敏感性。

3.纠正偏差。是控制工作的最后一环。要修改或重新制定控制标准,改变组织机构、提高

领导艺术、提高人员素质。

第四节学校的质量控制

1.学校质量控制的意义。旨在完成产品质量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工作项目的质量。如上

课、备课、辅导。

2.质量控制的发展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

指以向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最佳服务为目的,以组织全体教职工为主体,注

意强化全体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成果,控制影响

质量构成全过程的各种因素,以最经济地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科学管理方法。其指导

思想包括聪系统和全局出发进行质量控制,产品要让用户满意,高质量产品市生产出来

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控制必须科学化。其特点是全指标性、全过程性、全员性)

3.学校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质量教育工作(强化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提高教职

工的业务素质。)掌握教育质量的波动规律,预防为主,把握系统性因素,注意随机性

因素。标准化工作,规章制度制定遵循以下要求:目的性、政策性、科学性、严肃性。

第一节从教育行政到公共教育管理

1.教育管理是指国家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而对教育系统所进行的计划、组织、

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教育行政是指国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的组

织、领导和管理,以承担国家对国民的教育义务和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管理是指学校对

本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和师生员工等各项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2.公共教育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教育组织,履行公共教育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教育

物品和公共教育服务,以保护和增进社会公有利益为目的的活动。公共教育管理的主体

不再是政府,强调多元化。

第二节公共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1.新公共管理理论。撒切尔上台为标志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主张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竞

争机制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胡德归纳了7个要点:即时的专业管理、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强调产出控制、转向部分分权、转向竞争机制、强调运用私营部

门的管理风格、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思想。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在公共管理中引入企业、私人部门的成功管理方式。

3.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强

调形成公共事务多元化治理格局、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政府与其它公共管

理主体间形成相互依赖关系。

4.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布坎南在著作《同意的计算》首次全面探讨,成为公共选择理论

之父。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用经济学来分析研究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决定和选择,政府官员

根据投票结果进行决策的过程分析。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

的分配。

5.布坎南的政府理论。政府失败理论及其表现是并非永远代表公共利益,如寻租活动存在,

公共决策失误,政府部门自我扩张。治理“政府失败”的策略有进行宪制改革,改善官

僚体制的运转效率,减少福利国家的浪费。

第三节发展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

1.发展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的必要性,交换方式的间接性、生存环境的宽松性、生产

成本的他人性、供应物品的异质性、交换双方的非平等性。

2.发展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的意义。有利于满足公民多样性教育需求、有利于建设高

效政府。

第一节校长专业发展意义

1.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就必须有优秀的校长,校长是决定一个所学校生存忧

关的关键性人物。

第二节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1.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流程。环节包括:描述事实、构建问题、寻找假定、生成理论、

完善行为。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流程的依据。杜威的五步反思法:暗示、形成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

2.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的主要方法。个人活动反思法包括双环学习法(关心—了解—

行动—反馈,加上反馈检查行动的同时还检查思维模式的学习)和观察记录与公文夹法,此外还有读书学习法、网络学习法、撰写论文法、自我提问法何自我剖析图法。群体活

动反思法包括形成专业人际网和建立反思共同体。

3.反思型校长专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有效性分析。特点是强调反思,目的是使校长更好

的认识自己、更好地完善实践。通过对思维方式的检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通过反思流

程环的不断运转促进校长专业发展,通过个人自我反思活动与群体写作反思活动的结合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校长的自主性与专业机构的组织性相结合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第三节香港校长持续专业发展

1.香港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理念。校长持续专业发展是造就优质学校教育的基础。校长有责

任推动本身的持续专业成长。政府有责任引领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社会相关各界应支持

校长持续专业发展。

2.香港校长持续专业发展特点。持续性、阶段性、多元化(校长类型多元化,学习方式多

样化)。

第十一章校本管理

第一节校本管理的产生背景

1.经济科技发展对学校高要求的产物。学校是整个教育系统的细胞,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

学校,学校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益的提高,都落实在学校,体现

在学校层面上。

2.寻求学校改革、重建学校运动结果.

第二节校本管理的基本理念

1.校本管理是动态的自组织管理系统。学校是动态有序的自组织结构,学校的自组织能力

是其发展的动力,学校应有“人--组织”的自组织运行机制。

2.校本管理是采用多种方法主动变革的管理。要个性化,形成自己独特运作模式,即达到

统一要求,又有学校的个性特色。

3.校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取向的柔性管理。制定目标并达成目标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根本要

求。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并组织达成目标的活动。柔

性管理是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所采用的非强制性的、自觉主体性的软控制。

4.校本管理是以权责相等为保障的管理。要重心下移,学校和老师共同探讨解决。

5.校本管理是有效促进组织与人发展的管理

第三节校本管理的运作

1.校本管理实施的有效性。核心是权力下放,参与更多学校决策的机会。

2.校本管理实施的现状。

第一节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

制度和措施,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

2.教师专业化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1.专门职业的标准。有系统的理论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有不断的研究做支持,

经过长期复杂的训练,特定的职业道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一定职业范围内的自主

权,进入该领域需要经过组织化和程序化过程,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分析

第三节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1.教师成为研究者

2.对教师实施科学化的管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认可机构,教师资格认可标准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来源:《新华文摘》2005年第9期作者:杨天平 [字体:大中小 ] 一、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 长期以来,英美等国没有明确教育管理学的科学性,而是习惯于以school(education)administration(management)等概指之,并未在其前后加上science和discipline之类的词汇。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一直固守狭义的自然科学观,认为只有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证方法为研究手段的实证研究活动及其知识体系才是科学的,而将包括教育管理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排斥在外。另一方面,他们也认为,教育管理学只是企业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套用,是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基础科学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一门以解决现实的教育组织中的管理问题为主的应用学科,而不是理论学科。 显然,这种对教育管理学的认识,已落后于科学发展的时代步伐,不能反映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实际水平。19世纪中叶以后,人文社会科学异军突起,打破了自然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的概念,把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显示了现代科学所应具有的广博胸襟和恢弘气度。如果以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来认识教育管理学,则它早就进了科学的行列。从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的角度考察,它也早就跻身于科学之列了。自19世纪末开始,一方面,它以教育为出发点,沿着传统的经验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逐步建构起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它又以管理为始发点,沿着科学管理及其研究之路向前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它也达到了简单的应用研究水平,其后则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两条道路分别代表了现代教育管理学演进的两大源流,又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管理学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说教育管理学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写这本书的是经验研究和移植研究两支笔。前者将教育管理的经验归纳成书,荟萃成教育管理学的经验知识体系;后者将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演绎成书,汇集成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当然,上述这两条道路都还是以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作为其思想基础的,在以自然科学研究规则为内核的科学主义的旗帜之下,特别是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那场“理论运动”,它们殊途同归,致力于教育管理本质的追问和教育管理科学化的探求。此后的教育管理学虽未完全突破传统科学的界域,但却在尝试。自19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诞生以来的另类研究传统,并高扬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标帜,以现象学、解释学、

《学前教育管理学》A卷答案

《学前教育管理学》A卷答案 一、填空题 1、上层建筑 2、社会效益 3、赫茨伯格 4、文献法 5、根本性制度 6、结构方式 7、总结 8、班级授课制 9、组织文化10、素质 二、选择题 1、C 2、B 3、D 4、B 5.、C 6、C 7、C 8、B 9、A 10、D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行政: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对各类教育事业和教育机构进行的领导管理活动。 2、园所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托幼机构目标,对园内各项工作和对各类人员的要求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规定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流程。 3、管理:管理是管理者遵照一定的原则,使用各种管理手段,通过计划、组织、指挥、领导和控制各个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活动,创造出一种远比个人活动力量总和要大的集体力量或社会力量。 4、学前教育管理学:是研究如何实现对幼教事业和幼教机构的高效优质管理的一门科学。 5、岗位责任制:是通过明确的规定,使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明晰化,并将它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的一种制度。 四、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管理的特殊性。 答案:1、保教合一、教养儿童与服务家长兼顾是学前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殊性,也是学前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最大区别。 2、在学前教育管理过程中腰特别注重综合协调,强调管理的社会化。 3、学前教育管理要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协调多方教育资源,发挥管理效能,即以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求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深化幼教体制改革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答案:1、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提高效率。 2、改革办学体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渠道多元化。 3、发展社区教育,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3、简述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案:1、方向性原则2、教养为主的整体性原则3、民主管理原则 4、有效性原则 5、社会协调性原则 4、园所规章制度的意义。 答案:1、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保证正常的教养工作秩序。 2、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人们行为、协调相互关系,提高管理成效。 3、规章制度具有行为指向作用,有助于增强责任意识,建设良好园风。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计划)【圣才出品】

第7章 教育计划 7.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起源 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计划,即作为教育行政管理学上的计划,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产生并获得明显发展的。有人把它称之为现代教育计划。 (1)教育计划的特点 ①综合性,即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设想。 ②长期性,是指它揭示了5年、10年或20年这样长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以达成此目标为目的。 ③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密切相接。 (2)教育计划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战后重建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②由于苏联早一步实施了计划教育,取得了以1957年卫星上天为标志的巨大成果。这一计划教育的成功,对世界震动很大,影响和促进了世界教育的计划化。 ③随着科技竞争而来的教育竞争的展开,使教育计划在各国迅速建立起来。 2.教育计划的定义 (1)教育计划的定义 教育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

(2)教育计划的特征 ①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计划的前提。 ②教育计划是量化了的教育政策目标或教育发展目标。 ③教育计划具有技术性。教育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包含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预测、战略上的决策,以及实施方案的建立等程序或步骤。 3.教育计划的类型 (1)按照教育计划的规模可以分为教育事业规划和教育计划 教育规划与教育计划的区别在于,规划是对较大范围、较大规模及较长时间内教育发展总方向、大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及重大措施的设想。计划相对规划而言,是指在规划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政策、任务做出的较短时间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措施,计划的发展指标、措施步骤、时间安排都比较详尽、具体。 (2)按照计划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教育的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中间站,短期计划则为实现中、长期计划的一个实际步骤。从这种认识出发,一个完整的长期计划应包括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这几个相对部分。 (3)按制定计划主体权力的大小、能控制教育资源范围的大小、计划对象特定化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的教育计划、地区的教育计划及学校内部的教育计划在实行计划管理的国家,实际上不可能只有国家的教育计划而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因为如果没有地方的、学校的教育计划,国家的教育计划就会落空。 (4)按教育计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综合的教育计划与单项的教育计划

学前教育管理学题目

1.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保育性、启蒙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在园所管理中,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硬性制度的管理和柔性制度的管理。 3.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 4.园所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包括精兵简政原则、动态设置原则和系统设置原则。 5.领导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理论:支持关系理论、管理方格理论和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6.作为一个管理者,其重要的职能就在于完成职位权限向领导权限的转化。 1.班级工作管理 : 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特点,通过计划、组织、调整等管理手段,对园所的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进行组合与运用,以期实现预定目标的工作过程。 2.组织精神 : 指经过精心培养逐步形成的并被组织成员认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3.例外管理: 是指园所的日常事务工作均由具体工作人员直接根据规章制度来处理,无需事事请示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只有在出现例外情况,即出现一些新的、原先条例上没有规定的情况时,才由园长或部门负责人出面处理。 4.诊断性评价: 指在教育活动或某项工作开始之前,某一决策方案出台之前所进行的摸底性、预测性评价。1.简述园所精神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①构建与协调园所的人际关系 ②创设与协调园所的心理氛围 ③改革与创新园所的管理工作 ④强化与完善园所的教育管理 2.简述能级原则的管理方法。 ①对不同能级的人予以正确的评价 ②对不同能级的人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③不同能级的人应赋予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④充分发挥员工的不同能力及其组合效应 3.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的关系。 例外管理与条例管理不是两个分离的独立体,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条例管理是例外管理的基础,没有条例管理也就没有例外管理,而例外管理又能促进条例管理的完善,因为例外管理把握的是方向,而条例管理是把握人的行为与工作规范的。园所管理者只有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园所组织产生一种自组织功效,对人的行为产生一种自我协调、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从而提高园所管理的工作效率。 4.简述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决策者 ③组织 ④时间 5.简述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 ①品格因素 ②才能因素 ③知识因素 ④情感因素 1.如何加强园所人力资源的管理。 ①合理用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② 培养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 ③ 调动员工积极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 2.论述学前教育法制建设的途径。 ①加强学前教育法规的普法力度,推动社会各方自觉守法、维护法律。 ②加强学前教育执法力度,推动政府依法治教。 ③加强学前教育执法的监督力度,推动良好法制环境建设。加强学前教育立法研究,推动学前教育立法。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9-12章)【圣才出品】

第9章教育财政 9.1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降

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更多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教育管理学(完整版) 第一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

《教育管理学》试题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A)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 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1、教学管理 2、教育决策 3、教育价值观 '■ I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育计划 6、校本培训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简述古典管理理论在教育管理领域的不足之处。 2、教育管理与企业管理有什么异同? 3、简析教育管理体制中专家统治制的优缺点。 |i Z(! r A 4、简述学校聘任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5、简述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7 i 1、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理解“中小学校长负责制”的内涵? 12分,共12分) I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 以下是我国小学生守则的两个版本,请运用教育管理学知识予以判断分析,你认同那个版本?为什 么? 版本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版本二 1、尊敬国旗,会唱国歌,升国旗肃立,敬礼规范。 2、尊敬师长,友爱同学,不欺弱小,礼貌用语。 3、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到校,有事先请假,不无故缺课。 4、勤奋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做好预复习。 5、热爱科学,开动脑筋,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勇敢坚强,不怕困难。 7、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坚持锻炼,讲究卫生,服装整洁。 8、关心集体利益,参加社会实践,热心公益,遵守公共秩序。 9、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爱惜粮食,勤俭朴实。 10、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 被否定的作文批改法 我是某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教研员,常下小学对学校进行常规检查。当翻开某班的习作练习本时,我发现前面的几篇作文,学生在老师批改后(主要是提出修改建议)又练习了一次,效果非常好。后面的几篇作文,不知什么原因,学生没有坚持下去。我正在惋惜,该班的语文老师解释道:“学校领导认为这样做有凑作文篇数的嫌疑,便规定不准这样来安排习作。”稍后我与该校分管教学的领导谈及此事,这位领导说:“个别老师对重写的作文只写了几个字的评语,但也要算一篇大作文。为了防止老师‘偷工减料’,便杜绝了此类做法。这样做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好管理。据我事后了解,这所学校在教师工作量的考评中有明确规定,每学期要批改一定数量的学生习作。 请你结合教育管理学的有关理论来分析校方这一做法。 湖南女子学院2014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学》课程考试(查)试卷(B) 出卷教师:邵汉清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主任(签字):考试方式:开卷考试规定时间:120分钟适用班级:12级学前教育(专)试卷份数:40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三版笔记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它是以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法规为指导,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整个教育行政系统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实现目标管理优化的一门现代科学。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构件学校和社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健全学校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优化半血资源,调动全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的一门现代科学。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教育管理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4、什么是教育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决策:管理者为了实现预计目标。,在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两个以上的可能性或方案中,经过价值判断或决策论证选择出既满意又可行的方案的行为。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为什么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管理决策一旦失误,速度越快,力度越大,其后果就越严重在西蒙看 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 中唯有对现实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有价值的决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以往的管理过度看重管理过 程和管理职责,而忽略了决策的正确与否是最为重要的,决策一旦失误,后果危害巨大。在西蒙教授 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 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 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 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 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 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 盾和问题。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 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 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 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 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为公共选择理论,代表为詹姆斯.布坎南) ⑥行政伦理学 2、施泰因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 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施泰因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施泰因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 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 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泰勒科学管理的特点:1.目的和中心是提高生产销率2.管理人员用科学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 作程序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出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3 .标准化管理4. 对工人人进行标准化培训5.简历岗位标兵和实行计件差别工资制6工人和管理人员不能对立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 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泰勒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 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有合乎逻辑的行为,也有不合逻辑的行为,管理人员不要简单处理。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 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 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 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人性假设包括:工具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复杂 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 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8、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区别:正式群体:1.由于工作需要集体和起来的群体当工作不需要时群体解 散或调整后,人不在属于这个群体,关系终止2.组织内有职责权的分配,每个人的言行是受组织性和 纪律性的约束3.领袖人物是受上级任命的,就是群众选举也要经过上级领导机关批准。非正式群体: 1.感情需要集合起来的群体,一旦感情淡化或破裂关系自动结束 2.群体没有组织性或纪律性靠道义来约 束自己的言行3.关键人物是领袖,但不许要认命。 9、行为科学理论主要是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A.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B.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C.群体行为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D.领导行为理论是行 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1、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 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 分等构成。 2 集权制:行政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其下属地方政府或下属机关没有货很少有自主权, 一切措施都必须以中央制定的法令和知识为准。

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管理学》书评 姓名:姜佩文 学号:1016301006

《教育管理学》书评 摘要: 如果说西方国家把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运动”(Theory Movement)的话,而我国把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则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在此期间涌现出大量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也出版了许多相关方面的书籍。本文以陈孝彬所著《教育管理学》为例,来评论和分析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陈孝彬评论 我国教育管理的研究从80年代起步,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十几年来出版了100余部有关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的著作和教材,但大都是以教育行政和学校部门任务管理为线索的工作体系,对教育管理活动尚缺乏规律性的揭示和深入的理论探讨。陈孝彬教授的《教育管理学》可以说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部教材。作者力图对教育管理学学科进行理论层面和体系结构的探讨。 本书共分为九章三编。三编分别是:教育管理的一般原理、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在第一编中包括第一至五章。着重从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的结合角度,介绍本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研究本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了教育管理的本质,教育管理与环境、组织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按照三维空间理论建立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第二编是从宏观的角度,探索影响教育管理诸因素的特点及其内在关系。参考了国内外有关资料,对教育立法、教育制度、教育规划和计划、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教育督导制以及教育行政组织和人员等问题,从概念的界定、分类、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都作了一些研究,并对如何加强行政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一些有益的设想;包括第六、七章。第三编包括最后两章,是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与分析了学校中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公共关系的管理的意义、作用和工作程序。我们在吸收

学前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

学前教育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论述题 请就“管理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命题联系学前教育管理实践谈谈如何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论述要点: 现代管理思想强调人是管理的核心,为此应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调动人的积极性; 首先,认清园所管理两大任务的一致性; 其次,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积极性; 第三,调动人积极性的策略。 二、案例分析 案例1:“生存条件好”的幼儿园也不踏实 某农村幼儿园,由于所在县、乡领导重视幼儿教育,所以得到了大量的物质支援。幼儿园免费使用乡里盖好的园所、水、电、煤、暖一律由乡支付,退养病职工的劳保也由县乡包揽。对此,该园长感到既满意又担忧,满意的是的自己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却享受到了如此的待遇,使幼儿园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教育孩子;担忧的是现在幼儿园完全由县、乡养起来,自己没有一点“造血机能”,一旦县、乡掐断了补给,幼儿园就无法维持自身生计。园长的担忧表明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等、靠、要”状态,但问题的关键是能否依据当前的有利条件,采取积极对策增加幼儿园本身的造血机能。 分析要点: 该案例中的幼儿园的确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特殊的照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幼儿园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者幼儿园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园长的担心是很有必要的。随着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势必被推向市场、推向社会,面临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挑战。园长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却不知何采取有效措施迎接挑战。 首先,园长应该解决观念问题。 其次,要对幼儿园今后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制定适当的措施和制度,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案例2:李老师的难题 户外活动时,李老师带孩子们在玩大型玩具。淘气的明明不断地从滑梯 正面向上爬,即影响其他幼儿滑滑梯,又容易发生意外。李老师多次提醒、 劝说都无效。无奈,李老师只好让明明站在自己身边“反省反省”。恰巧园 长来了,园长严肃地低声对李老师说:“快让孩子回去游戏,这样做不好, 不能体罚孩子。”李老师有些不知所措。 分析要点: 首先,应划清体罚与惩罚的界限。体罚是不允许的,而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李老师的教育行为看,她实施的是惩罚而不是体罚。李老师的行为并不“过火”。从园长的行为来看,在没有调查的情况下,就主观的认为老师在体罚儿童,确实

教育管理学题库(整理)

教育管理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2、教育管理(PPT):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与控制等手段,把教育系统中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整合起来以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树立现代管理观念,建立合理的管理组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以协调组织内部人、财、物等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过程。它是教育管理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是对传统教育管、理的超越,是教育管理的整体转换运动。其中,教育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先导,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现代化是保证,管理技术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是条件,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关键,提高质量和效益是目标。 4、教学管理(PPT):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指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为实现培养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对师资、课程、场地、设备及结果的管理。 5、科学管理理论(P11):科学管理理论的特征是:1)管理过程中更注重管理理论的指导作用,不再盲目轻信于个体的感受、经验。2)教育管理的机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3)注意运用调查统计,测量等自然科学技术。4)注重民主管理,强调参与决策的重要性。5)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6)有较强的适应性。 6、科层管理理论(P43):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基本观点: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7、霍桑实验(P42):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在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8年的一系列心理学实验,从而得出以下结论:A、经济刺激并非唯一刺激动因B、工人是以非正式团体成员身份对待管理的; C、工人往往以非正式组织来捍卫自己,免受专断管理之害 D、非正式社会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影响 E、专业化不一定导致最有效的生产组织 F、人不是机械齿轮,是能动的生物体。即通过试验提出来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并坚信只有改善组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8、教育管理体制(P51):即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督导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等。 9、需要层次理论(P45+BAIDU):即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是行为科学理论之一。

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3版)【笔记+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教育财政)【圣才出品】

第9章 教育财政 9.1 复习笔记 一、教育财政概述 1.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的公共性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共品 萨缪尔逊(Samuelson,1954)最早给出了公共品的定义。他认为公共品是指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其他人对其消费减少的物品。根据他的观点,是否存在消费量的减少是区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关键特征。其他经济学家根据他的定义概括出了公共品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①非竞争性(也称为供应的联合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成本为零; ②非排他性是指排除那些从消费中受益但拒绝付费的人需要很高的成本或者从技术上不可行。 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现实中,纯公共品和纯私人品的种类都比较少,大量物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品(准公共品)。尽管纯公共品同时具有消费非竞争性和收益非排他性的特征,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具有非竞争性特征的物品并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 (2)外部性 外部性(外溢效应)是指一方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直接成为另一方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变量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会改变第三方的效用,增进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正外部性,

降低了第三方效用的外部性为负外部性。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消费者的效用受到了第三方的影响。由于人类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第三方会隐瞒自己的偏好进行“搭便车”。因此,外部性会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定,最终引起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性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很多具有外部性的物品同时具有公共性。 (3)教育产品的属性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经济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认同教育为混合品,同时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的特征。但教育还具有正外部性,会导致市场提供的不足。 教育的正外部性和公共性是教育财政得以存在的逻辑基础,也使得政府利用财政举办公立教育有充足的理论依据。 2.教育的公权属性 教育的公权属性是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的定义。 (1)公权、私权和社会权 公权和私权的区分主要看强制性的强弱。对于社会权的定义学术界尚没有统一意见,但不论人们对教育权的属性如何进行界定,教育权在现代社会带有一定社会性是肯定的。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公权、社会权与私权本身构成了一条强制性由强到弱的权利链条。 (2)教育的权利属性 教育的权利属性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受教育权基本属于私权,随着社会演进,教育才逐步具有了公权与社会权的属性。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与公立教育体系的建立是教育权开始具有社会性和强制性的重要标志。 现代教育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教育其法律属性也不尽相同。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义务教育的强制性最强,因此更多地体现了公权的特点;高等教育的强制性最弱,

学前教育管理学第2阶段测试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学前教育管理学》第四章至第七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托幼机构规章制度的确立必须充分体现幼教工作的本质属性,符合教育和管理的客观规律。这是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 A.科学性 B.教育性 C.稳定性 D.政策性 2.将计划变为行动,将设想转化为现实的管理活动称为() A.计划 B.执行 C.检查 D.总结 3.信息的类型、范围、内容、详细程度和需要频率等必须符合控制的要求,这是要求检查中信息的() A.即时性 B.可靠性 C.有效性 D.准确性 4.园所最根本的目标是() A.管理目标 B.教育目标 C.保教结合 D.总务目标 5.指导园所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是() A.社会协调原则 B.教育性原则 C.保教结合原则 D.有效性原则 6.主管园所保教工作的中层领导是() A.班长 B.保教主任 C.行政园长 D.教研组长 7.大多托幼机构的人员任用采用() A.分配制 B.任命制 C.社会招聘制 D.选择制 8.玩具的提供要充分发挥()功能。 A.管理 B.控制 C.激励 D.教育 9.属于托幼园所后勤工作的是() A.保教 B.卫生保健 C.生活管理 D.总务 10.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这说明班级保教工作的()特征。 A.主导性 B.创造性 C.集体性 D.教育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托幼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托幼园所行政组织结构的核心人物是园长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1)管理主体: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组织的核心人物)和中层、基层管理人员) (2)管理客体: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管理的收受者(包括组织中的一般成员、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和与组织的扩张和发展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