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余华小说《第七天》的艺术特色解读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的习惯已然走出了课堂,小说这种大众所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的阅读更是拥有着广泛读者群体,跟随着大众的脚步走进了千家万户。余华作为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小说更是有着大批的读者,其小说《第七天》出版以来一直处于文学批评的风口浪尖上,评论褒贬不一。这部小说具有先锋派本身的色彩,笔触依然很犀利,展现出新时期“先锋”作家的蜕变和转型,由暴力、冷峻书写向温情写作的转变,展现了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七天》在艺术特色方面的一些创新性成就是不能磨灭的,结合当下的热点话题,对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强烈的批判意义,为了探寻新的研究价值,深刻的解读余华作品,也为了解读其他文学作品起到借鉴的作用,本文我们将从小说的叙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和思想主题四个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解读。通过与余华之前作品的对比和《第七天》文本的仔细揣摩,更加细致的领会小说备受争议的死亡视角、“新闻体”插叙、以及聚焦当下的现实意义等艺术特色方面的创新点,深刻解读《第七天》作品中所展现的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的关注。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死亡视角;新闻体;反讽语言;社会现实

引言

余华,中国当代知名作家,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1983年开始创作以来,先后发表出版了十余部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作品更是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和“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等国内外多种大奖,他的作品更是受到读者广泛认可。余华早期作品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展示的出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情感真挚细腻,近期的作品开始有所转型。《第七天》就是余华的典型转型之作。《第七天》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后最新长篇小说。小说故事离奇荒诞、情节设置精妙、叙事结构严谨都是这部小说亮点。通过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创新,深切的展现了余华对于当今社会现实的关注。小说中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反映现实的风格,以及其他艺术特色都有深入的研究的意义。我们通过解读新的文学作品,了解重视文学现实性的主要特征,对于以后解读余华作品和解读其他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借鉴性意义。

一、“寓真于诞”的叙事手法

“寓真于诞”原来是来用在庄子的作品中,比喻其中的玄妙,但是细细品读《第七天》这部小说,发现它的叙事手法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小说一经出版就备受争议,其中叙事手法是一方面原因。有人认为这样的叙事是新闻事件大杂烩。也有人认为余华将时代用最易读的方式展现出来,让人们感觉到真实的存在,这真实恰恰是一种荒诞。形式是内容的一种变形,与《等待戈多》不同,作品有着中国式的荒诞,而这荒诞是叙事手法的运用也不难看出《第七天》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正像是我们阅读外国的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计》,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作品中的荒诞风格,离奇的叙事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它们的荒诞就在于“寓真”。

这部小说中“寓真于诞”的叙述手法带有余华创作的惯用方式的同时,又加以新的写作

手法来丰富。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死亡视角下的情节设置;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以及“新闻体”的插叙写法。下面我们一层一层的进行分析。

1.视角下的情节设置

小说开篇“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记》”[1]是带有浓厚宗教神学色彩的开头,给整部小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同时带有宗教救赎人类的隐喻,上帝创造世界,希望和谐美好,但是在主人公生前的那个世界并不是那样的美好,反倒是到处充满着暴力、血腥、不安与不公……

小说以死亡后灵魂进入另一世界的主人公(杨飞)的视角来记叙事件,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及其生前的一些回忆,展现了社会荒诞的生活。这种死亡视角下的情节设置可谓是《第七天》的一大亮点,死亡视角下的情节设置也被称为“灵魂叙事”,是给主人公自由“话语权”,让他讲述他所见世界,用他的眼睛去揭露那个生前的人间世界,可以说余华《第七天》的创作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也是对于中国现状的批判。

杨飞的灵魂在阴阳两界游走,第一章主要讲述他通往阴阳两界的必经之路殡仪馆,看到这里有着如同现实世界一样的不平等,坐在沙发上的贵宾与坐在塑料椅子上的待烧者形成强烈的贫富差距的对比,但想想现实生活,似乎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眼前,但是这样的死亡视角的情节设置下,这里发生的一切又像是与我们无关,这样的描绘读罢,能够让人进入深深的反思。反思人性的麻木,特权泛滥,利益权利深入整个“活人”的世界。“大家感慨现在的墓地比房子还要贵,地段偏远又拥挤不堪的墓园里,一平米的墓地竟然要价三万元,而且只有二十五年产权。……死也死不起啊!”[1]15这是借着灵魂的眼睛去看待今天的世界的荒诞场面。

死亡视角下的情节设置相比余华与之前的创作有着温情的转型,余华创作的前期作品是血腥、暴力、冷漠的,同样《第七天》依然不免暴力事件,但是相比之前的《兄弟》中的直接书写死亡,这部小说中的死亡并不让人感觉到过于恐怖和血腥,大量的死灵魂充满视野也并不让人寒栗,反倒让人感到同情。小说死亡视角下的情节设置,是让死去的人说话,余华是为大多数群众发声,冷峻的揭示出社会的黑暗面,清晰的对比这两个世界。小说中穿插了能给人们一些心灵的依托,家庭、亲情、爱情的描写,但这并不影响前面所要达到的批判效果。文以情动人,这与余华以往的创作风格不同,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冷漠环境下存在的温情。“灵魂叙述”这也是小说的荒诞之处,死后的人们有着比活在世上的时候更加的睿智、宽容。同时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更为小说的阅读增加奇幻的色彩,看出作品的精心设计。

2.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第七天》小说的文章脉络看似凌乱的故事,实际上脉络线索很清晰,一条线索是主人公寻父,另外一条线索则是回忆过去,整体上是一个双线并行回环式的叙事结构。

第一章就交代了“杨飞”一直在寻找养父,在生前就一直在寻找,这个寻找的状态从一个个回忆的片段切入,一直贯穿在小说之中,回忆与寻找双线参差错落,又齐头并进。从小说开篇,死亡的第一天走出家门,雾蒙蒙的天气中的那个车祸,就给主人公后面到达另一世界遇到身上有车轮印记的人做了铺垫。所有在书中前半部分设下的悬念,到后半部分又一一被解开,形成一个完整的回环式的结构,在市政府广场前看到抗议暴力拆迁,茫然走在盛和路回忆起自己的不幸遭遇,因看到前妻死亡的报纸,到另一世界看到前妻,寻父到最终的父子团聚,众多的伏笔,形成的双线并行的回环式的结构巧妙的通过上面提到的视角紧密结合,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故事的开展更具合理性。小说把故事设置在两个时空维度:一个是隐喻时间的另一世界的时间,一个是当下时间;同时也就构成了彼此交织的两

个空间,一个是类似于伊甸园的虚幻的空间;另一个是实际生活的现实空间,在两个空间下共同延续编织着两条线索,构成这小说的主体框架。

余华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出与现实具有一定反差但又能反映生活的创作方式,但如《第七天》封面的题词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社会的纷繁复杂比作者预期更为迅速,使得作者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好创作的大体格局,故事情节被很多的读者称之“新闻串烧”,引起很大的争议,但笔者认为新闻的引用也是双线中回忆之线的必然选择,无人敢用新闻才显示出余华的社会感,新闻的引用不能一言以蔽之,而且“新闻体”的插叙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一大亮点。

3.“新闻体”的插叙写法

小说的故事情节以“新闻体”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强拆的暴力事件、鼠族生活困境、弃婴医疗事件,还是墓地价格等社会问题,基本上都是现代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尤其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当中,新闻报道中更为常见的,这不免让余华的作品有拼凑新闻之嫌,但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作品,或是思考创作动机方面的原因,可以发现,争论是小说生命力的延续,余华本身在创作中就有所考虑。“《第七天》中援引大量的社会热点新闻,给人的感觉是像在堆砌事实而不是文学创作,但这正上面提到的是余华一贯冷静叙事的表现。”[2]同时也是为他所要叙述的内容作出的铺垫。

在阅读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余华并不是拼凑新闻,而是将小说置于一个大的新闻背景中。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要反映实质内容的,但是因为作者所描述的正是当下,贴近大众生活的实际,又恰恰是为回避新闻的滞后性所带来的阅读“失鲜感”,所以他巧妙的运用了“新闻体”插叙的写法。

插叙让故事的情节更为饱满,小说多次提到浓雾、雪花和雨丝,给小说渲染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原本死亡应该是阴森的,但是作者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却像是世外桃源式的地方,这并不同于读者对于死亡的最原始的心态,作者这样的描写在开篇就领我们以平和心态去面对这一切,所体会的地方、情节的设置却让这在并不美好的现实社会中,以一个可能到不了的地方去找寻内心的安静,这里恰恰与喧嚣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谈到对于这个地方其实是封闭环境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否认。

作者笔下的看似是社会大环境,但是其实是一个还未发展起来的小城镇模样,这正是城市化中所遇到的尴尬,在故事交代的大多部分都属于城镇生活的小市民阶层,鼠族们的生活更是代表着较为贫困的外来务工的贫民阶层,揭露的城市化以及贫富差距的问题,给生活在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打下深深的烙印,这让我们不由地为他们生活的艰辛给予同情,巧妙的展开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余华在提到自己“为何写作”时说:“从我写长篇小说开始,我就一直想写人的疼痛和一个国家的疼痛。”[3]想必这也是关于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值得人们深

刻反思。

“文学与新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文学性。文学的真实不是新闻事实的真实,而是本质的真实,感觉的真实、想象的真实,虚构的真实,逻辑的真实,情理的真实。”故事看似零碎,像是新闻事件的重现,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严密的整体。这“新闻体”插叙的方式正完成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双线并行形成的回环式的结构,同时也为人物的形象创作提供了大的社会背景。

二、贴近生活的人物形象

《第七天》中的人物,并不能绝对的说刻画的饱满,但是可以说,在小说人物的描绘上不是“三一律”,而是能够看到人的多面性,更具有人的复杂性,更贴近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人,这些人物经历的事件,并不是新闻报道的临摹,也许就是身边事件的重现,人物的形象恰恰是通过这一个有一个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这也是小说的常态,对于故事塑造

人物本身,这部小说是有一定的成功之处的。《第七天》中以下三个方面的人物比较具有现实代表性。

1.市侩的世人

余华的作品多以“零度写作”,多以冷静的视角和冷峻的笔法来书写世人,以描写生活中的小人物为主,如《活着》里的福贵,如《在细雨中呼喊》里的孙光林,《第七天》更为突出。余华的笔下《在细雨中呼喊》讲述的关于男孩孙光林孤独的故事,同样在《第七天》中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主人公杨飞也是孤独的,“我孤苦伶仃,没有人会来悼念我,只有自己悼念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没有人会为我们戴黑纱,我们都是自己悼念自己。”在主人公口中的“另一个世界”,也就是那活人们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看似亲切,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但是实际上却是没有什么交集的陌生人,公司里看笑话的同事,“他第二天没来公司上班,所有公司里笑声朗朗,全是有关他下跪求爱的话题......”,“他在公司工作五年,可对于他来说公司里的同事与大街上的陌生人没有什么两样。”[1]35生活的孤独感以及生命的孤独感跃然纸上。他们有的勤劳、朴实;有的奸猾、猥琐;有的人有着高尚的人格;也有的人利欲熏心、自私自利,对他人的生命熟视无睹,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上,活人世界中丑恶的事件造成的影响侵蚀了美好的瞬间,余华用他的语言刻画着时代的悲情。

小说中并不夸张的描写了消费时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的冷漠,即使是新生父母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利益纠葛,“我在新家庭里刚开始像是个贵客……两周后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不速之客。”[1]88亲生父母的家庭中并没有想象中完整家庭所带来的温暖,而是因为一些个人利益关系导致的无休止的争吵。权钱利益下人性的复杂,在活人的世界里,充满的不平等,荒诞的是死亡后依旧不平等。余华用对比的方式描绘了灵魂世界的美好,即使他们自己都没有能够安息的地方,也能为(鼠妹)能够进入安息之地而高兴,没有利益的冲突,这个灵魂的世界更像是乌托邦式地方,呈现出一片祥和,不再是冰冷市侩的人们,这样的对比让人更具丰富性。

2.冷漠的网民

网民在小说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反复出现,网络作为传播的媒介有着扩大人们视听的功能,“网上流传的是民间的版本……”“社会舆论爆炸了,网络的批评之声像密集的弹片一样飞向我们的城市。这时候医院方才承认自己的错误……”小说中作为网络传播媒介的方式所要表达的效果,的确能够达到,但是同样无论是报纸的报道还是网络的报道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可能只是事情真相的一部分,有待于人们的仔细考证,但是网络充当休闲娱乐时,网民精神层面的缺失又是余华在小说中暗示出来的冷漠。网民调侃似的劝慰宣称要自杀的鼠妹的态度让人心寒,值得反思。有人劝她别跳河,说冬天河水刺骨,自杀也要找个暖和的地方;有网友建议买安眠药;还有网友为避免晦气求她不要跳楼选择他们的居民楼顶,就是没有人问清楚原因,来认真的规劝她不要自杀,这些荒诞的话语展现出网民的冷漠和荒诞,亦是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生活中最恐怖的关系,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冷漠。每个民族都有他所存在的劣根性,就像杨柏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提到的中国人的缺点,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其他民族亦然。智慧的人们早在上的世纪,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观察到了这点,冷漠的世界不仅仅是没有温暖可言,更重要的还有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不理解,不体谅,那如何能实现前人所提到的大同世界呢?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暖而是充满着狡诈和欺骗,可想而知社会的进步还是进步吗?所谓的文明还能称得上是文明吗?

正如我们上面谈到的荒诞,网民的精神空虚太过荒诞,未来我们在反观今天社会的时候是否能够为今天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而惊叹,荒诞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或许再过几百年,那时候的人将以另外的一种眼光,来看待我们今天的事物,文学也是人学,我们赞美真善美,同时也批判假恶丑,文学(小说)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流水账,不是故事的大量堆积,而是

能够启发人们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网民的冷漠给人们以警醒和提示,让我们思考。

3.充满父爱的形象

余华笔下展现的是父亲毫无保留的无私的爱,王安忆在《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上撰文说,“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许三观,卖血养活的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孩子;而《第七天》中的养父同样是个英雄,为了杨飞终生未娶,疼爱有加,在得知亲生父母来找“我”后,“他把银行存折里的三千元取了出来,这是他全部积蓄,拉上我去了我们这个城市刚刚开业的也是规模最大的购物中心,准备给我买上一套名牌西装。”余华将父亲塑造成同时具有父母性格的形象,为既具有父亲的刚毅和决绝,也带有母亲的细腻温柔,在杨金彪的身上能够看到一位真正父亲的责任感,铁轨旁的小屋就是“我”儿时的天堂。

世人的市侩和网民的冷漠让读者体会的是人间的冷,而小说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格外的宽容。《第七天》中的父子亲情,像是一种救赎,是心灵的慰藉,是人间的阵阵暖意。不仅是杨飞的父亲,还有未来得及给小女孩补课的郑小敏一家,谭家鑫一家,还有他那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他的李月珍,家庭的出现让小说悲伤基调有所回转,这样温情脉脉的情感描写,在余华以往的作品中并不多见。这部小说也透露出余华创作的转型,不知是余华有意为之,还是希望人间仍保有一份真情,让人心不再冷漠。

以寻找父亲的这一主线延续,这也正是小说所传达出来的亲情,父子二人相互取暖,在另一世界也是互相的心灵寄托,这也是精神层面的寻找。这种不计得失的爱,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守候在殡仪馆门口,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就能见上我一面。”[1]177亲情的描述让本来批判意味变淡了些,这也就是后面我们还要谈到小说创作语言上的批判有余,但力度不足。但是不得不说杨金彪这一父亲的形象是丰满的,为自己的幸福从丢弃“我”到寻回“我”,他的身上有着矛盾与无奈,而最终他战胜了自己,寻回了“我”,也正是因为这样更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

三、平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汉语固有它表达的魅力,是中国语言的魅力,是中国思维的魅力。但对于反讽的艺术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第七天》的语言风格上有人说语言过于直白,失去揣摩寻味的美感。但笔者认为直白并不能成为评价语言风格的唯一标准,每个人评判小说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人注重修辞,有人喜读情节,有人欣赏辞藻,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莱特”,时过境迁,好的作品会流传于世的,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读者的眼睛是有选择的,好的作品耐读爱读,经久不衰,并不是只有掉书袋的书才能证明其文化的价值。

1.自述式的叙述

《第七天》的语言风格延续余华以往的创作风格,语言平淡朴实,以自述为主,但不同的是,这次自述人的身份是一个去往另外世界的亡灵,这样的叙述角度无疑是余华写作的一次创新。

小说以第一人称,也就是主人公杨飞的口吻讲述事情,杨飞经历的生前身后之事,一一呈现出来,开篇连用五个“我”,强调第一人称,同时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迫切想知道这个“我”是谁?要去做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席卷而来,带领读者进入作者所讲述的另一世界。这自述式的语言反倒是像旁观故事一样,“我看到自己出生的情景”,而且我不仅仅能看到自己的生活,还可以看到其他与我似没有关联的人的生活,这些人通过“我”形成了关联,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背景,这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余华惯用的第一人称和冷静的笔调叙述所带来的效果,更是借助第一人称的“灵魂”视角,跟随主人公脚步,经历着世间的种种,感受

人物的处境。通过自述式的语言使得行文流畅,回忆和谈话像拨开迷雾一样,这种并不是全盘托出的叙述风格,带有神秘感。

余华的这种笔法带有先锋作家的痕迹,也给全文享有一种静谧的气氛,开头带有魔幻现实的笔法,而且会让人联想到《我的名字叫红》中也是以主人公的自述开始,带有着诡异又荒诞的色彩。自述式的叙述,“我孤苦伶仃,没有人回来悼念我,只能自己悼念自己。”带有一种悲剧色彩。“悲剧这种较高的语言即悲剧,就把本质世界中分裂了和分散了的环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4]同样《第七天》应该算得上是荒诞悲剧小说,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社会的荒诞和人们精神层面的空虚,自述的极为强烈的代入感,让人们分不清是看到的是虚拟的故事还是现实的生活,有种以假乱真的情感体验;但对于文学来讲,这又不是一种纪实类的创作,这是文字带有虚构成分的重新洗牌,是语言的全新建构,像数字的排列组合,以离人最近的第一人称,能够冷静旁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视角”下的两个时空,切入主题,更为深刻。余华运用自述式的叙述语言,也是为了更好地站在“死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方便情节的展开,更能加深讽刺的意味。

2.反讽式的语言

余华以调侃、幽默的方式在建构的完整故事体系下,以嬉笑怒骂讽刺性的语言描绘了官员们的丑恶嘴脸,比如:“网络流传的是民间的版本,市长死于五星级宾馆的床上”,“他的纪念碑……“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改成了“李峰同志永存不朽”……”[1]杨飞生前公司工作五年的员工离职时的场景,鼠妹跳楼之前网友们“热心”的为她寻找自杀的地点,黑色幽默尽显出的是对世人的市侩、麻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荒诞无奈与辛酸。

反讽的语言不仅仅是对于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官员们,还有对于这时代的悲哀。小说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就存在形形色色普通人的影子,公司里的同事们无疑他们生活的大环境下的小背景,余华的笔下同事之间并没有什么温暖可言,甚至都是讽刺和挖苦,遇到困难的都是等着看别人的笑话,庆幸自己,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被暴露无遗。同时前面我们提到的第一人称的叙述,让余华的写作身份,也就是笔下的主人公更加贴近底层群众,小说的主要人物都很穷,生活艰辛,死的也很冤,他们的死亡都可以说是非正常,也是非自己情愿的意外离开人世,他站在了那些腐败无为的官员的对立面,展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生命存在的高度关注,去年出版的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思考和对于现实的关注。反讽的语言特色折射出余华文学世界的鲁迅传统。[5]

但是由于《第七天》第三章和后半部分以寻父为主线的温情线索过于明显,两个时空下的情感对比十分强烈,各种新闻事件并没有形成应该有的爆炸性的效果,反倒是另一世界的和谐温情让人印象深刻,显得批判有余,但力度不足。不知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对于创作现实的逃离,作者总是在狠狠揭露和批判过后有意控制情节的恶化和继续发展。在医院处理死婴的问题上与殡仪馆串通,“这个月殡仪馆的员工们拿到的奖金是以往的两倍以上。……我走出自己趋向繁复的记忆,”迅速抽离,给人一种点到为止,给人一种“你懂的”的阅读体验。也正因为这样的平实又深刻的语言风格,使得余华的作品被大众广泛的阅读,无论受到怎样的争议,《第七天》的思想主题是值得认可的,更是现当代作家的历史使命感趋势余华不得不写出这样的作品。

四、聚焦当下的思想主题

小说的生命力就在于不同时代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它,所产生的不同的影响。正如余华《活着》等作品一样,都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优秀作家的一切努力都是深入人性的,余华的新作所展现出的当下主题更是深入人性、打动人心的。《第七天》创作的本质不仅仅是小说写作技艺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聚焦于当下的思想主题展现出的对于社会的揭露、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于生存的困惑。

1.直击社会现实

实际上这部小说是余华的文化自觉,海德格尔曾说:人活着,总要有某种哲思。像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第七天》中也透露出余华对于人性的思考。暴力拆迁、不良执法、腐败滥权、医疗事故、食品安全、农民工子女上学、空巢老人等这些直击现实的社会问题,都能够在小说中找到影子,尤其是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嬗变,“我要去的地方是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他过去叫火葬场。”从“火葬场”到“殡仪馆”名称的变化,反映出当下在人们的话语也在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很多词语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消失,甚至不常接触被人们淡忘,从话语环境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

《第七天》在叙事上怪诞离奇,又蕴含深刻含义,死去的人可以自己去预约去殡仪馆,主人公杨飞能观察阴阳两界,伍超为了给女友买墓地卖肾而死,大量的新闻事件等等,小说里的一系列事件都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同时有着结构化的形式,都通过主人公的死亡视角揭示出来。

余华试图通过这种荒诞来描绘今天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矛盾,每个人认识现实,恰恰却又不了解现实,现实世界,是否能成为让人变得现实的理由,看清现实固然有其好的方面,但是过于的现实,对于自身处境的不思进取,以看透世事的心态生存,也会产生消极厌世的消极情绪,不利于未来人类的生存。小说是以写实主义的态度,揭示问题,同时也存在困惑,并没有给出社会学家应该给予的意见,批判也是文学家的责任,所以余华并没有鼓励人们看透现实,而是希望人们能够直面现实。鲁迅先生看到麻木的中国人,决定弃医从文,同样都曾是医生的余华,同样也有着与周先生相像的冷静的视角,“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担待今天的社会。很难想象如果古代大诗人们面对今天会发出怎样的慨叹,所面对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却有着相同之处,都是揭露现实,北大教授黄燎宇这样评价:“余华的《第七天》把中国人的悲哀和善良都写绝了。”可以看出小说是作者怀着巨大的使命感所创作的,通过解读能观察出其中居安思危的心理态度,文人的眼睛总是能洞察更多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们更加敏感的感受着周遭的事物,所以面对这个时代,这个极好又极坏的时代,作家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2.同情底层人民

余华的作品基本上都有对于底层人民的描写,《第七天》也不例外,是作者对于当下时代的发言,可以说余华是比较早的揭示现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先行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底层”一直是中国当代学者高度关注的主要对象,[6]文学界虽然现在还没有对于“底层写作”明确的界定,但是越来越多有责任感的作家都自觉的担负起为“底层”发声的重任,对于“底层”这个社会群体,在文学的创作中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如果认为时代的进步必须付出以底层人民的利益为代价,那社会的发展是不完整的发展,从道义方面看也是非常可耻的。我赞同有些评论者将余华后期的作品的转变称为由“时代书写”到“民间叙事”,《第七天》的写作立场更向民间倾斜,用当下的视野观察当下,本想以冷峻的视角来客观叙述,却因创作而显出温情,这温情有一部分来源于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

《第七天》中展现出现代爱情的脆弱,爱情观念的误区,鼠妹与伍超的爱情故事就像是杨飞与理清故事的翻版,爱情在金钱或是利益的而诱惑下,走入患得患失,最后无论是不是误会,都走上分道扬镳的结局,这是现实爱情的变异,最后伍超为给鼠妹买墓地卖肾的举动也过于极端、荒诞,与世俗的抗衡感到无力有关,这种办法也是底层人民没有办法的过激举动,像许三观为了养活家人去卖血一样。

余华将眼光投身到这些小人物的身上,讲述着他们卑微又心酸的生活,杨飞作为小人物的典型,在出租屋里生活,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轧,他的背后还有这与他一样平凡的小人物,暴力强拆被埋在下面的小敏的父母,被各种机构敲诈打算转天离开的谭老板一家,他们的相

遇让我们听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他们是世界上失语的一群,他们即使是到了另外的世界仍旧是没有人为他们带黑纱,没有人去悼念他们,他们是相同的一群人,所以在那个叫做“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互相取暖。小人物的死亡,或者说毁灭,映照了底层人民对于生活的无奈又无力、失望又渴望的情感,小人物的死展现出的是命运的悲惨,时代的悲剧,是当下人性的深刻思考,体现出在这愚昧又浮华的生活中余华悲悯的情怀。

3.表达生存困惑

余华曾说:我相信文学是由那些柔弱同时又是无比丰富和敏感的心灵创造的,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苦难意识一直存在于他的作品当中,“历史有惯性。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前提是有能力的个体)或许能够洞察这种惯性。”[7]当然余华就是能够洞察这种惯性的个体,首先,可以看出《第七天》中苦难主题不再是余华写作的重点,而是转向对于现实的批判思考,这也正是余华的敏感。现实生活中的苦难仍旧存在,但是今天生存的困惑在于生命的空虚与时代的浮躁之下的人类信仰的缺失,是生命的困惑。其次,《第七天》揭露现实矛盾与黑暗面的同时,并没能提出一个明朗解决的策略,而是建构了桃花源式的另一世界,同时又是理想的困惑。当我们开篇看到的《旧约·创世记》会认为余华在创作上会以带有上帝来救赎人类意味的出现,但是看罢之后,正是当上帝看到如此荒诞的人世间也无能为力,存在的我们看过后也满是困惑,这也余华想要表达出来的生存的困惑,面对这个时代的困惑。

最后,我们能在作品中建构出来的那个“死无葬身之地”中看到带有着生命的温度,同时相比余华之前作品的语言,这部小说也不再是完全的冰冷,暴力,血腥,冷峻,而是存在着对于事物的宽容,“洗尽铅华呈素姿”而转向温情,大多数作家的共同成长经历,《第七天》最后开放式的结尾,“死无葬身之地”让主题升华,倒影这现实的沉沦也带给人们希望,给人们希望和再次出发的力量引人思考,叩问主题生存的困惑。小说与电影有相同之处。“我们从未看到过‘一整部’电影。这不是由于电影器材与技术条件的原因(电影成功的放映),每个人都知道,电影里的关系都是部分的想象和部分的缺失”。[8]小说的故事设计和建构也是一样,“由于人类历史是曲折变化的,所以无论道德直觉或审美意识都很难超前于历史。”

[9]而《第七天》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困惑,理想的困惑,生存的困惑,这些发展中的困惑,则是在人类前进道路上不断追寻和解答的。

结语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暴露出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社会的黑暗面我们不能麻木,不能把凸显出来的矛盾、问题当做理所当然和不去解决问题的借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现实生活的挫折和无奈不能磨平人们对生活的斗志和信心。《第七天》最难能可贵的是揭露黑暗现实,让人绝望又给人希望,这样温情的转型让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巴金曾说:把心交给读者。我们解读小说同时也考虑到了现如今小说的受众群体。现如今,小说并不是少数人阅读的,而是大多数人所能够接触到的,阅读不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更是个人审美的一种提升,审美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称之为高雅的事物。余华的作品不同于今天市场上面的快餐小说,而是带有文学性和现代性的以及艺术欣赏性价值的作品,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细心的解读和学习。“电影承担了艺术重要的焦虑、缓释、导愚、娱乐和教化的功能。”[10]同样小说也具有这样的功能。《第七天》作为当代小说对社会存在的比较新的时代问题进行思考,主题意义更加深刻,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有良知的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期待余华未来的小说依然离我们不远。

参考文献

[1]余华.第七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2]杨兆青.浅谈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特色[J].青年文学家,2015,11:46.

[3]余华,王侃.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对话余华[J].东吴学术,2010:25-32

[4][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19

[5]李艳丰.从《活着》到《第七天》——叙事转型与余华主体精神的成长[J].文艺争

鸣,2015,02:158-165.

[6][作者不详].底层研究[EB/OL].百度知道.

https://www.360docs.net/doc/3b5771492.html,/view/6663312.htm.

[7]刘小川.品中国文人2[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339.

[8][法]苏珊娜·利昂德拉-吉格让-勒路易·特拉特.电影随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5:230.

[9]张晓琴.中国先锋小说精神血统和文本来源的考辨[J],2009.

[10]丁亚平.大电影时代:异彩纷呈的热播影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5:135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他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瓶梅》所写的生细节,欠选择提炼,对描写人物性格不都有意义的,更严重的是,人物性格前后分裂,矛盾不统一,这又大大落在《水浒传》后边。曹雪芹吸取了《金瓶梅》以来失败的教训,从中找到一些经验,又继承了前代小说的传统写法,再加上他对诗、词、戏曲、绘画及各种杂艺的综合利用,创造了描写人物的丰富多彩的方法。如“闲取乐偶攒金庆寿”,本是贾母想法子学“小家子气”凑

1什么是艺术风格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2简述艺术批评在形态上的分类。3简述艺术构思的内涵。4简述形象思维的特性。5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6试结合某一文艺流派的产生,发展,分析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7联系实际文艺作品,谈—下艺术作品是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统一的? 8简述艺术活动的构成。9简述艺术作品的层次。10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11简述艺术批评的作用和功用。12怎样正确看待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13结合某艺术作品,论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刨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5简述三种以上关于艺术起源的重要学说。16简述审美想像的特征。17简述艺术作品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18简述一下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19简述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20请结合某—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21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加认识。22简述什么是审美期待? 23简述艺术意蕴的含义。24简述美育活动的内涵和途径。 25 简述三种主要的艺术作品分类方法及内容。26简述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27结合某部作品,试分析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28就某一门类艺术来分析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29简述活动的功能。30简述审美想像与联想的关系。31简述艺术意境的特征。32简述艺术活动中的三二种审美效应。33简述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34联系实际论述艺术鉴赏中的主体性特征。35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论述艺术形象的特征。36简述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7简述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之间含义的不同。38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39简述艺术批评的内涵和功能。40简述审美理解的内涵。41以具体作品为例,试论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42结合艺术实践,谈谈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43社会主义文艺为什么要提倡风格的多样性?44为什么说艺术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45简述艺术鉴赏的涵义。46简述形象思维的内涵及特征。47举例说明生产劳动是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48试论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及各个环节的主要特点。49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50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特色和演唱技巧探析 摘要:《洗菜心》是一首湖南民歌,原是湖南地区脍炙人口的一首生活小调,后吸收到当地的花鼓戏中,成为花鼓戏的常用曲目。本文在分析《洗菜心》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及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作品的演唱技巧和用声特色。 关键词:民歌;鼓戏;洗菜心;音乐特点;演唱特点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vegetables Heart” background music, musical structure and its unique music performance practices to explore the work of singing skills and sound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folk; drum play; vegetables heart; characteristic of music; concert features of 湖南民歌《洗菜心》的音乐背景 (一)湖南民歌的分类和小调的特点 民歌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人民群众所普遍掌握、广泛流传的一种歌曲。民歌的分类方法大致有三种,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体裁分,还可以按照色彩区进行分类。按题裁分为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爱情歌、叙事歌等,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按色彩区可分为按东北部平原民歌区、西北部高原民歌区、粤民歌区、湘民歌区等。那么《洗菜心》这首曲子则属于湘民歌区的小调。 小调俗称调子、小曲。以叙事见长,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民歌体裁。湖南小调有丝弦小调与生活小调之分,两者主要的区别为丝弦小调多为历代文人、学士所作,文词优雅、含蓄,曲调缠绵、柔情。多有唱本或由艺人演唱很少即兴创作。而生活小调则多由山歌演变而来,感情朴实、真挚,极具生活情趣。湖南小调的唱词比较有规律,以多段形式的七言四句体或二句体为多,湖南小调的曲体大部分属于多乐段结构,以四乐句或四乐句重复一句的五乐句结构和上下句结构的分节歌形式居多。湖南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羽、角调式所占的比例较少,下文研究的《洗菜心》则为羽调式。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普遍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叙事风格、艺术语言;《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典型代表;《红楼梦》的内容简要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深刻揭示;《红楼梦》蕴涵的丰富寓意;《红楼梦》的神话色彩;《红楼梦》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典小就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写作方法上是积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方式的有机融合,力求更充分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用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来引导读者认识生活。我们对古典小说所叙写的人物和事件很难指实,尤其是对那些历史现实和英雄传奇作品,由于讲说形式的深远影响,古典小说在刻划环境和人物时,很小用静态描写的笔法,而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状物写景,刻划人物性格。在叙事观点上,古典小说很难用第一或第三的叙事人称来限定,使用的是一种模糊叙事的手法,不同于现当代西方小说,而这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传达艺术含量和思想内涵,讲求情节的奇险和完整,在风口浪尖上塑造人物,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也是古典小说的艺术追求,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语言、准确、通俗、生动、丰富,具有感觉色彩和艺术情韵,有很强的表现力。《红楼梦》—即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且具有人类文化普通价值的少有杰作之一。《红楼梦》能够而且已经起到引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作用。 《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多少年来一直被后人传阅、研究,那么它究竟有哪些特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它的艺术特色、个性何在?这就必须从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上来看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文学创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内容简要以及写作主线。 一、《红楼梦》内容简析 《红楼梦》是一部“说不尽”的奇书,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无比丰厚的艺术蕴涵,值得我们永远探求。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说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很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种种;经济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悱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说”、“四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但总的概括分析,《红楼梦》的主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分骨肉”、“世难容”、“聪明累”、“虚花语”。 了解了《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写作主线: 曹雪芹笔下写人写物、写事、写境,都有它的个性,我们也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理解《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如果你用一般的你常听到的词语如“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刻画细致、言语生动”,你是得到了一些文学享受,但是你没有把握住《红楼梦》真正的精华。

分析艺术特色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第二节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目标】 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重点】 能够多角度切入,分析散文的表达特色 【教学难点】 掌握表达特色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考点解读: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神聚)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新授内容 一幅烟雨牛鹭图(节选)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①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牛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了,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背影》艺术风格分析

——从《背影》看朱自清散文地“真” 没有雕栏玉砌地华丽词藻,朱自清先生地语言清丽凝练,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地感情——用真挚地感情,写真实地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地景物,发表真实地议论.可以说朱自清散文地核心便是一个“真”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有人会质疑,朱自清地散文题材比较狭窄,不过是亲友地交往、家庭地琐事,以及对景状地感受.可是,生活不就是由这样琐碎而平实地小事构成地吗?我们地感情也正是在这其中酝酿、发芽、开花.佛说:“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平平淡淡才是真.朱自清先生地散文正因为一个“真”字,才感动着万千读者,经久不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地是他地背影.”——没有很多作者写亲情时惯常地煽情、渲染,开篇便以直白朴素地语言将读者带入到追思中.我欣赏这种返璞归真地自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地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地样子”——白描地手法,细致而真实.可是,在这字句里流露出地真情是显而易见地.我想,读到这里时,很多读者是和朱自清先生地心情是一样地,“我地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每个人内心里对父亲或许不曾表达却不能否认地真挚地爱,都无疑被这一段朴实无华地语言勾起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多字地文章,当真是“字里行间见真情”——这就是朱自清先生语言地魅力.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一个为儿子事无巨细操心地父亲形象跃然纸上;“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我仿佛看到了在吵闹地车站,一个近老年地父亲在月台上攀爬,周围形形色色人或欢笑、或悲伤地喧嚣都不入他耳,他只看得到这一袋橘子,他只想得到要远行地儿子.多么温暖却又心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朱自清先生对心理地挖掘也是透彻地.“我心里暗笑他地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地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是不是道出了很多人地心声?父母为我们含辛茹苦地付出,有时甚至不得不低声下气“求爷爷告奶奶”,而我们却不屑一顾、自以为是,想必我们每个为人子女地都是有过如斯经历地吧.当然,到最后,我们也和朱自清先生一样,会发出“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地感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而在我看来,在朱自清先生对人物外貌、动作等自然贴切地描写中,我们不仅产生了对人物形象地真实感受,也体会得到这其中所反映出地人物细微逼真地心理,这也正是为什么看似普通地场景却给我们如此心灵感动地原因.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读者们,你们是不是和在“我暗笑他地迂”里感受到地一样,看到了自己心理活动地影子?“于是扑扑衣上地泥土,心里很轻松似地,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你们是不是又能看到一个男人地自尊、一个父亲地不舍和深情?朱自清先生对心理活动地刻画,是与语言、动作等水乳交融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读《背影》,我们仿佛不像是在读一篇文章,而像是朱自清先生就坐在我们对面,将这一切娓娓道来,语气时而平淡时而低沉时而悲痛,而我们也随着他地叙述感同身受.这就是真情地力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就如作家赵景深所说地那样,朱自清先生地散文“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地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地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回望中国文学史,繁花似锦,可是大浪淘沙,多少人、多少文字在时间地洗礼下消逝了踪迹,而朱自清先生地名字却永镌文学史册,朱自清先生地散文在文学大花园里不像牡丹般艳丽、不如玫瑰般风情

如何欣赏高迪的艺术风格

普通人如何欣赏高迪的作品 摘要:人们喜欢探究事物的起源,性质和影响,而本文纯粹探究普通人对高迪建筑产生的感觉。人们普遍认为高迪将童话的世界以可观可感的方式呈献给世人,而且人与自然的和谐尽显在他的作品里,同时这也传递出一种正能量。 关键字:高迪,米拉之家,巴特罗公寓,古埃尔公园 建筑师们会站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巧的角度欣赏安东尼高迪的伟作;艺术家们会站在设计主题、美学理念的角度欣赏他的奇作;历史学家会站在文化、历史、宗教的角度欣赏他的作品。而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普通人,虽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但也可以说说高迪的建筑给我们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受。1.童话般的世界 高迪的建筑是充满想象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出常人的想象的。没有棱角是高迪作品的一大特色,给人的感觉是虚幻的。高迪带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童话世界,去找寻童年时无边无际的白日梦境。人们可以发挥极大的想象。米拉之家算是个棋艺的世界。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组成的,会让人觉得像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的洞穴,或像海浪,或像退潮后的沙滩,或像蜂巢,或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或像蛇窟,或像沙丘等等。最令人惊喜的是顶楼。那里的烟囱,通风口奇特万千,不同的组合给人不同的感觉,有将军与表情各异的士兵们,有唐僧和猴王,有大壶、巨钟和宝塔。犹如步入童话里的大人国,什么东西都需要被仰望。 巴特罗之家是另一个童话境界。巴特罗公寓本身来自一个童话故事“加泰罗尼亚的英雄圣·乔治为了救出被恶龙困在城堡里美丽公主,与恶龙展开搏斗并用剑杀死恶龙”。以彩色马赛克作为装饰的外墙,面具造型的阳台和骨骼形状的立柱,更是增强了故事的奇异气氛。内室天花板上的石膏装饰给人的感觉似乎是溶化了的,一层一层渗下来,流经处留下了一道褶皱、波纹或漩涡。有人说:“如果抬头看着天花板好似进人了时光隧道,不知道会被带到哪里去冒险。” 2.自然和谐世界 高迪的作品是自然和谐的世界。就以古埃尔公园为例吧。这是个被称为充满童趣的公园,而童年总是和自然无法分割。古埃尔公园居山朝海,高迪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块、碎瓷、玻璃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房子、道路、走廊、长椅、广场,并配以树木花草,整座公园处处体现着人工建筑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处落在人间的童话剧场。公园内最为著名的是露天广场的长椅。它们由多彩的碎瓷镶嵌而成,形似舞动的长龙,状如起伏的海浪,蜿蜒围绕广场,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休憩环境。围绕中心广场的沿地势而建的山林走廊,曲曲折折,时断时续,晴日可为行人遮阳,雨天可供行人避雨。走廊的支柱造型皆取自然界的动植物,有的形似象腿,有的宛如棕榈,有的摹拟人体,全部用石材垒成。看上去粗犷质朴,虽由人工,宛若天成。 除了古埃尔公园,高迪其他的建筑也不无自然和谐之色。如米拉之家有机形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 年级:2019级 专业:艺术与科技(电子音乐制作) 学号:119410501 姓名:欧阳文清 乡音湘情——赏析湖南民歌

“月亮粑粑, 肚里坐个爹爹(dia), 爹爹出来买菜, 肚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 绣扎(个)糍粑......”这首童谣相信肯定引起了绝大多数湖南人童年的共鸣,现在哼起这段旋律头脑中仿佛就能活生生的呈现出湖南人的乡间生活。《月亮粑粑》的这首童谣也对湖南民歌民谣的情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南省境内丘陵、土地广布,山歌流布广泛,这也印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湖南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湖南民歌不仅有美丽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 当地人把湖南山歌归纳为“高腔”、“平腔”、“低腔”3种: 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假声歌唱; 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成年男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 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妇女在室内歌唱。 它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千百年来,她总是“亲切的伴随着历史”(田汉语)。春秋战国时代,湖南属楚国辖境,湖南百姓也是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当地的民俗信鬼而好祭祀,祭祀时必有歌乐鼓舞以娱神。从屈原根据这一带的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 在《九歌·湘君》中则可以看到: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此篇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湘君依约聚会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解读

浅析《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西游记》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整部作品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性格刻画丰富诡异、艺术风格诙谐讽刺,语言运用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浪漫主义幻想色彩;塑造三性合一的人物形象;运用尖锐的矛盾与曲折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大量使用幽默讽刺艺术手法四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艺术特色;浪漫主义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优秀的神魔小说。作品主要描写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苦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整部作品体现了作者吴承恩非凡的艺术想象力。本文从以下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画,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 (一)塑造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的人大多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因此赋予了整部作品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主人公孙悟空,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它通过大自然独特的孕育,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本领,具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变化无穷。还有他的奇宝金箍棒,在他手里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变化自如。孙悟空靠这根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打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为取到真经立下了汗马功劳。再有他身上的根根毫毛,也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辩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些都是作者赋予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 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它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仙子,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间,结果错投到了猪圈里,变成了一副猪的模样。而且他的毛

浅谈《红楼梦》的艺术创新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创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整个欧洲。为什么《红楼梦》会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小说史略》如此说来着:“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这说明创新是红楼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就《红楼梦》中的心理描写、将诗词赋予作品中、以及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来阐述该作品艺术手法的创新。 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最突出的是“白描”。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是大量描写战场厮杀的场面,却极少运用到心理描写。曹公就在这方面大大的突破了传统的写法,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请看宝玉、黛玉的一次口角之后——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解烦恼,反来拿这个话堵噎我。可见我心里时时刻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了。”宝玉是这个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人的呢?我就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无毫发私心了。怎么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呢?可知你心里时时有这个…金玉?的念头,我一提,你怕我多心,故意儿着急,安心哄我。” 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就因你立刻死了,也是情愿的;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

那才是你和我近,不和我远。”黛玉心里又想:“你只管你就是了,你好,我自然好,你要把自己丢开,只管周旋我,是你不叫我近你,竟叫我远了。”这一段心里对白将封建贵族公子、小姐的性格特征刻画的细腻,生动,栩栩如生。 《红楼梦》所写不同于《水浒传》,粗人多,细人少,说话做事粗言村语、直来直去者多;《红楼梦》中是贵族之家,在主子中,识文认字的多,不识字的是极少数。因此,说话、做事拐弯抹角的,逗心计的,心里想的多,自然心理活动就多。尤其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男女主人公,恋爱的途程上,障碍多,曲折多,风波也多,宝钗和宝玉的“金玉”,就是制造摩擦的最突出的一个“尤物”。曹雪芹设计得很巧妙,“宝玉”、“金锁”不是在宝玉和黛玉手中,而是在宝玉和宝钗手中,于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就不断发生冲突,一提…金玉?,黛玉就像刀戳心窝子一样不痛快。其实,宝玉和黛玉始终是“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但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女受封建意识和观念的影响,心里话是不可能随便说出口的,因此就引起了多层次的猜忌和误会,上面所引这段话,就是彼此猜忌所引起的。二人心里所想是一样的,面对面反而不能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人们心理上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人物性格上的一个特点。 又如《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段心理描写“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想众人没眼色,没胆量罢了,哪里一个姑娘就这样厉害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着?自己仗着是邢夫人的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曹公寥寥数语,

关于各种艺术风格与流派 的思考

关于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的思考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绘画发展脉络与当代绘画的发展方向的简要分析,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分析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关键词:艺术发展创作独特性绘画语言 作者简介:常小文,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一、艺术家的独特性 艺术从古代发展到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关。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每一种风格的出现也与当时的科技文化或者文明程度有关。艺术往往能最敏感的觉察到新的文化标准,当时所盛行的艺术标准也应该是最先进的文化价值取向。例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主导思想是用科学、理性的方式分析事物。因为那时,照相术还没有产生,艺术家如果能够创造出一种真实的画面效果是非常受欢迎的。它不仅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具有使用功能。所以很受王公贵族们的青睐,这种真实的再现事物的审美取向一直能够延续到照相术的产生之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在描绘客观对象的时候不仅仅是机械的描摹对象,也是通过主观的思考,使画面产生艺术效果,让人看着更美、更舒服。毕竟创作者是具有高度情感色彩的人(艺术家),艺术家又是很活跃很敏感的思考者,所以,即使是以最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为最高审美标准的时代,每个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也都在极大程度上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所以在写实风格当中,每个艺术家也都是有各自的独特性。 当照相术产生之后,给那些追求真实画面效果的艺术家们产生很大的震动,作为记录真实客体功能的绘画可以被更加方便,更加快捷与完善的相机所取代,许多艺术家已经感到再现客观对象已经失去意义,所以对写实绘画嗤之以鼻,认为绘画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另外一些艺术家在再现客观对象的时候所苦恼的是如何能快速记录下不同瞬间把握人物情感动态的不同变化,因而照相术的产生就给画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许多作品,像巴黎舞演员等,都是通过借助照片的快速纪录巴黎舞演员们瞬间姿态来完成的,如果没有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 《红楼梦》就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与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与体现。“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不可企及的高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与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1、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就是具有高度现实主义的悲剧结构。全书一百二十回,上半部“备记凤月繁华之盛”,下半部写“树倒猢狲散”的衰败局面,其中第五十四至第五十五回之间就是个转折,由喜转悲,由盛转衰,由荣转枯,第五十四回就是全书热闹的顶点,第五十五回便开始急转直下。大体说来,全书按贾府的衰败阶段分为四大段落:第一部分(前5回):序幕。对于全书有着纲领性作用。它对全书的主题、主线、副线以及贾府家事、人丁、四大家庭之间的关系与十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命运都作过或明或暗的概括。第二部分(第6~55回):就是贾府的全盛时期。第三部分(第66回~104回):就是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时期。第四部分(第105回~120回):就是彻底衰落时期。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百万巨著,作者组织了大大小小的故事,描写了无休无止的斗争,在这蔚为大观的历史长廊里,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始末,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就是支撑这座艺术大厦的栋梁。此处每一人物又几乎自成起讫的故事线索,又有如斗拱短柱。条条线索、错落编织,所以《红楼梦》又有网状形式的艺术结构的美称。关于《红楼梦》结构的其她说法还有:近代的“四时气象说”(二知道人)、“二十一大段说”(王希廉)、张新之的“三大支说(张新之)以及当代的“波纹结构说”(无名氏)、“立体式建筑说”(周汝昌)、“复叠框架结构说”(曹涛)等。 2、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最主要的原因就就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因为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据何绵阶、邢颂恩所著《百二十回<红楼梦>人名索引》统计,在《红楼梦》里,有名姓的人物共七百多人,上至皇妃亲王、公侯太监、夫人小姐、公子士人、世族权豪;下至贫民百姓、丫环村妪、僧侣尼姑、相士医家、市井无赖、艺人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应具全。在这些人物中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有上百人,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妙玉、史湘云、李纨、香菱、袭人、晴雯、紫鹃、鸳鸯、芳官、尤三姐、王夫人以及贾雨村、贾琏、贾蓉、夏金桂等。正就是这些人物形象的生活言行,构成了《红楼梦》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一步一步地揭示了全书的主题。限于篇幅原因,人物评析未能展开,只好留待今后更新主页时再做了。这里请读者一定阅读原著进行全面赏析。 3、丰富多样的文学手法。 (1)按照实际生活塑造人物,就是《红楼梦》描写人物的基本特征。《红楼梦》描写人物不以奇取胜,而就是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与人物一般的日常活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在描写人物性格上,中国小说的传统写法就是:通过人物的行动与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表现人物性格的成熟过程。这个创造典型的民族特点,就具体作品不同的内容而表现不一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写人物采取浪漫主义方法,加以夸张、理想化,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场景下,显示英雄性格,从描写现实生活的深度上,《水浒传》要比《三国演义》高。到《金瓶梅》而变,完全通过生活细节,通过人物一般的日常生活,来刻划人物性格。但《金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完整版

死水微澜艺术特色赏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论李劫人小说《死水微澜》的艺术特色 课程名称:《经典名着赏析》 上课时间: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学生姓名:李坤 学号: 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 任课教师:史连成 职称:统计师 摘要:《死水微澜》的作者李劫人,现在的读者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的作品在中国长篇小说的现代演进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是新文学中最早试验做白话小说的一位作家,1912年就发表了以讽刺四川立宪派的共和党人选举为内容的白话小说《游园会》,是传统小说向“五四”新小说过渡的一个代表人物。“五四”运动期间,曾应李大钊等人的邀请共同发起中国少年学会,随后留学法国。1924年回国后,一边办工厂、办报纸,一边写小说、翻译法国文学作品。1936至1937年李劼人出版了三部反映中国近代史的连续性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概括了自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十余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和人间悲欢,其中《死水微澜》在艺术上最具特色。

关键词:四川乡土小说近代史社会心理动机创造性 《死水微澜》是史上知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把握历史进程中,传统历史小说住住笔触集中在上层社会政治、军事、外交事件和显赫活动的狭小范围内,而《死水微澜》则突破了这一局限。作者有意识地追求历史与世情、上层的动荡与普通人的命运、社会矛盾与生活纠葛的有机统一,力求多层次、大容量、全方位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为读者展现出异常开阔的社会生活全景。 一、创作的动机: 1、源于作者大规模描写中国近代历史的雄心和企图。《死水微澜》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最初尝试,也是最为成功的实践。 2、据李劫人回忆:“从1925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一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切感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捩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 二、赏析内容

最新-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精品

声乐作品《小背篓》艺术风格分析 摘要《小背篓》是一首典型的新时期经典民歌,具有浓厚的湘西风格,作为湘妹子的宋祖英以湘西人的身份完美首次演绎了《小背篓》,并一直被人们所广为传唱,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通过对《小背篓》艺术风格的分析,将进一步了解湘西文化,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特质。 关键词小背篓;宋祖英;艺术风格;演唱特质;创作作品一群在湘西大山里把冰棒放在背篓里的土家族苗族大妈、背篓、吊脚楼、深山、溪水、赶场、河滩……这一连串的景象勾勒出了一幅幅典型的湘西边城风光景象,这也正是《小背篓》所呈现的清纯画面。 由欧阳常林先生作词、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作曲,1990年由宋祖英把这首散发着浓郁湘西气息的原创声乐作品带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并深深打动了全国观众的心。 一、《小背篓》的创作背景简析词作者欧阳常林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创作的《小背篓》歌词朴实无华、亲切动人、形象鲜明。 体现出欧阳常林先生创作思路的艺术独特性,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之情,他深深喜爱着这片土地,且对湘西人民生活现状了解细微,对童年幸福生活的歌颂和美好回忆。 曲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四川成都人。 自从1955年10月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起便扎根湖南这块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的土地,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全身心地投入这片热土,进行创作,深入侗乡、苗寨采集音乐素材,踏遍三湘四水,在充分吸收民间歌曲丰富养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创作之中,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唱响全国的湖南民歌。 在他五十余年的创作艺术生涯中,白诚仁先生更以伯乐的眼光挖掘培养了何纪光、宋祖英、吴碧霞等一大批湘籍歌唱家。 他是第一个开采出湖南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富矿创始者,《小背篓》就是他其中的一部经典原创作品。 进入1990年初,正是中国飞速发展的时代,音乐的传播媒介在这种大驱势的浪潮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壮大,从当时单一的卡带、录音机、磁带、录像带到有

文学赏析-艺术特色分析

试述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特色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邓亚楠学号0994061314 一、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生活于俄国从极端野蛮落后的封建专制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制度日渐过渡的新旧交替的历史大变更时期 ,大变更最容易带来整个社会的动荡变异性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托尔斯泰横跨两个世纪 ,耳濡目染了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变革活动,诸如农奴制改革 ,宗法制封建经济遭受冲击的崩溃,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肆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等等,这种“动态感”对托尔斯泰来说自然就会更加强烈。 二、写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农奴制度改革后的社会现状。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渥沦斯基—卡列宁的情节线索,反映七十年代贵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及其社会关系;一条是列文—吉提的情节线索,反映俄国庄园地地主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小说开头“奥布朗斯基家一切都混乱了”这句话是理解全书的钥匙,这反映贵族社会面对资本主义侵入产生的危机,是动荡不安的时代的缩影,这惶乱不安既是小说的总的思想情绪,也决定了作家紧张的精神探索及对笔下人物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态度。 三、主要内容 生活在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安娜·卡列尼娜已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一次探亲的途中,她在火车站巧遇风流倜傥的伏伦斯基, 伏伦斯基对她一见钟情。而后在舞会上又再次相见,他领她在舞池中飞舞,两人已知彼此心中互恋,但碍于

身份,必须保持距离。然而两人终究抵不过爱的魔力,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为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不顾丈夫的反对,义无反顾地追随渥伦斯基而去,由此在上流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公爵的小女儿吉提深深地迷恋着伏伦斯基,当她得知伏伦斯基对安娜的恋情后,失望痛苦之余,终于为苦苦追求她的乡下绅士列文的诚意所感动,两人终结连理。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有社会地位的卡列宁却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不让安娜离开。此刻,安娜怀了伏伦斯基的孩子,却不幸得了一场重病。病愈后,安娜与伏伦斯基离家过着同居生活。上流社会对他们关闭了大门,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伏伦斯基开始冷落她,安娜无法获得所需的关心与爱情,最后在重重压力下,在火车站结束了自己痛苦的生命。 四、《安娜·卡列尼娜》艺术特色 (一)主要人物分析 1、安娜形象 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她不仅代表着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还一个是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安娜形象的意义: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的叛逆女性,但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显得格格不入。 2、伏伦斯基形象 伏伦斯基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他没有勇气与他过去的世界完全断绝,他无力反抗来反对这种宗教情结和大众意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他有一定典型意义,有激情,思想犀利,但却没有勇气与上流社会决裂、同安娜生活在一起,是个懦夫,终使安娜进退维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