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状态的实验报告

流动状态的实验报告
流动状态的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流体力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实验六、流动状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液体运动时的沿程水头损失)(f h 及断面的平均流速)(v ;

2.绘制流态曲线)lg (lg v h f 图,找出下临界点并计算临界雷诺数)

(c

Re 的值。

二、实验装置

流动状态室验的装置如图1-6-1所示。本实验所用的设备有流态实验装置、量筒、秒表、温度计及粘温表。

图1-6-1 流态实验装置

1. 稳压水箱 ;

2. 进水管 ;

3. 溢流管 ;

4. 实验管路 ;

5. 压差计 ;

6. 流量调节阀 ;

7. 回流管线 ;

8. 实验台 ;

9. 蓄水箱 ; 10. 抽水泵 ;11. 出水管

三、实验原理

1.液体在同一管道中的流动,当速度不同时有层流、紊流两种流动状态。层流的特点是流体各质点互不掺混,成线状流动。在紊流中流体的各质点相互掺混,有脉动现象。

不同的流态,其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也不相同。层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m 次方成正比)0.275.1(-=m 。层流与紊流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它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与层流、紊流的不同。

2.当稳压水箱一直保持溢流时,实验管路水平放置且管径不变,流体在管内的流动为稳定流,此种情况下21

v v =。那么从A 点到B

点的沿程水头损失为

f h ,可由流量方程导出:

h

h h p

z p z g v p z g v p z h f ?=-=+-+=++-++=2

1

2

2

1

1

2

2

2

2

2

1

1

1

)()()

2()2(γγγγ

2

1

h h 、分别是A 点、B 点的测压管水头,由压差计中的两个测压管读出。

3.根据雷诺数判断流体流动状态。雷诺数的计算公式为:

ν

Dv =

Re

D -圆管内径;v -断面平均速度;ν-运动粘度系数

当c Re Re <(下临界雷诺数)为层流,23202000Re ~=c ; 当c e R Re '>(上临界雷诺数)为紊流,120004000e R ~='c

之间。

四、实验要求

1.有关常数: 实验装置编号:No. 5

实验管内径:D = 1.0×10-2 m ; 水温:T = 17.0 ℃;

水的密度:ρ= 998.8 kg/m 3

;动力粘度系数:μ=1.0828×106

-Pa ?s ; 运动粘度系数:ν= 1.0841×106

-m 2/s 。

2.实验数据记录处理见表6-1。

表6-1 流动状态实验数据记录处理表

次数

1h

-2

/(10m)

2h

-2

/(10m)

V

-6

3

/(10m )

t /s

Q

-6

3

/(10m /s)

v

-2

/(10m/s)

f

h

-2

/(10m)

Re

1 60.6 30.5 975 14.25 68.4

2 87.12 30.1 8035.82 2 65.7 46.4 995 18.56 53.61 68.26 19.

3 6296.30 3 69.3 57.3 950 23.12 41.09 52.32 12 4825.88

4 71 63 960 29 33.10 42.1

5 8 3887.89 5 72.4 67.3 910 34.53 26.35 33.55 5.1 3095.18

6 73.1 69.4 690 29.94 23.05 29.34 3.

7 2706.6

8 7 73.1 69.8 730 31.97 22.83 29.07 3.3 2681.76 8 73.2 70.3 750 33.5 22.3

9 28.51 2.9 2629.40 9 73.2 70.9 740 34.47 21.47 27.33 2.3 2521.34 10 73.3 71.4 790 39.78 19.86 25.29 1.9 2332.40 11 73.5 72 735 41.25 17.82 22.69 1.5 2092.68 12 73.7 72.5 550 35.9 15.32 19.51 1.2 1799.32 13 74.2 73.4 520 47.97 10.84 13.80 0.8 1273.13 14 74.3 73.7 525 66.38 7.91 10.07 0.6 928.89 15 74.3 73.8 335 48.54 6.90 8.79 0.5 810.56 16 74.4 74 325 50.47 6.44 8.20 0.4 756.29 17 74.4 74.1 330 54.97 6.00

7.64

0.3

705.06

18 19 20

选取第二组数据写出计算实例如下:

已知:m 10.01D 2-?=; ν=s /m 100841.12

6-?;m h 2

110

7.65-?=;

m h 22104.46-?=;3610995m V -?=;s t 56.18=

s m /1061.5356.1810995t V Q 366

--?=?==;

;m 105.871.004

415

.13D 4

A 25-22?=?=

=

π

s m A Q v /1026.6810

85.71061.5325

6---?=??== ;103.19104.46107.6522221m h h h f ---?=?-?=-=

6296.3010

0841.11026.6801.06

2

=???==--νDv

R e

3.要求:

(1)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制f h v -关系曲线图

(2)确定下临界点,找出临界点速度c v ,并写出计算临界雷诺数c Re 的过程。 通过观察曲线,看到第七和第八个实验点之间是直线发生了弯曲,则下临界

点速度m/s 10242

c -?=v

82.221310

0841.1102401.06

2

=???==--νc ec Dv R

f -lgv)图

1

10

100

10.00

100.00

1000.00v/(×10-2m/s)

f /(×10

-2

m )

f -lgv)图

110100

1

10.00

100.001000.00

-2

m/s)

h f /(×10-2m )

流态曲线(lgh f -lgv)图

1

10100

10.00

100.00

1000.00

-2

m/s)f /(×10

-2

m )

五、实验步骤

1.熟悉仪器,打开水泵开关启动抽水泵;

2.向稳压水箱充水,使液面恒定,并保持少量溢流;

3.在打开流量调节阀前,检查压差计液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须排气。

4.将流量调节阀打开,直到流量最大;

5.待管内液体流动稳定后,用量筒量测水的体积,并用秒表测出时间。记录水的体积及所用的时间,同时读取压差计的液柱标高;

6.然后再调小流量。在调流量的过程中,要一直观察压差计液面的变化,直到调至合适的压差。再重复步骤5,共测17组数据;

7.测量水温,利用《水的密度和粘度表》(见附录B )查出动力粘度μ和密度ρ; 8.关闭水泵电源和流量调节阀,并将实验装置收拾干净整齐。

六、注意事项

1.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要求稳压水箱始终保持少量溢流。

2.本实验要求流量从大到小逐渐调整,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针形阀不得逆转。

3.当实验进行到过渡段和层流段时,要特别注意针形阀的调节幅度一定要小,使流量及压差的变化间隔小。

4.实验点分配要合理,在层流段、紊流段各测5个点,在过渡状态测6-8个点。

七、问题分析

1.液体流动状态及其转变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答:液体流动状态有紊流和层流,层流时,液体质点互不掺混,呈线状流动,紊流时液体质点互相掺混。

随速度的变化时,液体流动状态发生改变。紊流时,表现为流体质点的相互撞击和掺混,以惯性力为主;而层流时,主要表现为液体指点的摩擦和变形,以粘性力为主。液体流动状态的改变实质上是液体内的主导作用力发生了变化,如流体从层流变为紊流,液体内的主要作用力从粘性力变成了惯性力。两种流态的转化说明了流体流动阻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通过临界状态产生质的飞跃。 2.为什么在确定下临界雷诺数c Re 的实验过程中要求从大流量到小流量慢慢调节,且中间不得逆转?

答:因为下临界雷诺数c Re 是液体从紊流过渡到层流的临界值,管流从大流量到小流量时,e R 逐渐减小,从紊流过渡到层流,直至到达临界,测出c Re 。 因为从紊流到层流与从层流到紊流的临界流速是不同的,即下临界雷诺数与上临界雷诺数是不同的,若中间逆转,就混乱了上临界雷诺数与下临界雷诺数,从而是测量结果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在确定下临界雷诺数c Re 的实验过程中要求从大流量到小流量慢慢调节,且中间不得逆转。

3.为什么将临界雷诺数c Re 作为判断流态的准数?你的实测值与标准是否接近?

答;用雷诺数来判别流态,能同时反映出流速、管径和流体物理性质三方面对流态的影响,综合了引起流动阻力的内因和外因,揭示了流动阻力的物理性质;对于任何一种管内液流或气流,任何流态,都可以确定出一个雷诺数Re 值;大量实验证明,不同流体,通过不同直径的管路时,虽然临界流速各不相同,但其临界雷诺数却大致相同,这就更说明了用临界雷诺数作为判别流态标准的可靠性,故将临界雷诺数c Re 作为判断流态的准数。我的实测值 2213.82Re =c 在下临界雷诺数的标准值23202000Re ~=c 的范围之内。

八、心得体

答:通过本次实验,将理论知识用到了实际的操作中,本次实验的学习,验证了课堂上所学的层流紊流与雷诺数的关系,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通过这次做实验,我更加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三个人分工完成实验,相互配合,较快的完成了实验。在做实验时,因为要读取差值,我们便想到了用直尺来配合读数,这样我们就能尽量减少读数的误差,并且能较快的完成实验。通过这次实验,我得的动手能力又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以后的实验会更加顺利;同时很感谢老师的讲解和正确的指导。

模式识别第二次上机实验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模式分类第二次上机实验报告 姓名:XXXXXX 学号:00000000 班级:电信11 时间:2014-04-16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支持向量机(SVM)的原理、核函数类型选择以及核参数选择原则等; 二、实验内容 2.准备好数据,首先要把数据转换成Libsvm软件包要求的数据格式为: label index1:value1 index2:value2 ... 其中对于分类来说label为类标识,指定数据的种类;对于回归来说label为目标值。(我主要要用到回归) Index是从1开始的自然数,value是每一维的特征值。 该过程可以自己使用excel或者编写程序来完成,也可以使用网络上的FormatDataLibsvm.xls来完成。FormatDataLibsvm.xls使用说明: 先将数据按照下列格式存放(注意label放最后面): value1 value2 label value1 value2 label 然后将以上数据粘贴到FormatDataLibsvm.xls中的最左上角单元格,接着工具->宏执行行FormatDataToLibsvm宏。就可以得到libsvm要求的数据格式。将该数据存放到文本文件中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3.对数据进行归一化。 该过程要用到libsvm软件包中的svm-scale.exe Svm-scale用法: 用法:svmscale [-l lower] [-u upper] [-y y_lower y_upper] [-s save_filename] [-r restore_filename] filename (缺省值:lower = -1,upper = 1,没有对y进行缩放)其中,-l:数据下限标记;lower:缩放后数据下限;-u:数据上限标记;upper:缩放后数据上限;-y:是否对目标值同时进行缩放;y_lower为下限值,y_upper为上限值;(回归需要对目标进行缩放,因此该参数可以设定为–y -1 1 )-s save_filename:表示将缩放的规则保存为文件save_filename;-r restore_filename:表示将缩放规则文件restore_filename载入后按此缩放;filename:待缩放的数据文件(要求满足前面所述的格式)。缩放规则文件可以用文本浏览器打开,看到其格式为: y lower upper min max x lower upper index1 min1 max1 index2 min2 max2 其中的lower 与upper 与使用时所设置的lower 与upper 含义相同;index 表示特征序号;min 转换前该特征的最小值;max 转换前该特征的最大值。数据集的缩放结果在此情况下通过DOS窗口输出,当然也可以通过DOS的文件重定向符号“>”将结果另存为指定的文件。该文件中的参数可用于最后面对目标值的反归一化。反归一化的公式为: (Value-lower)*(max-min)/(upper - lower)+lower 其中value为归一化后的值,其他参数与前面介绍的相同。 建议将训练数据集与测试数据集放在同一个文本文件中一起归一化,然后再将归一化结果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 4.训练数据,生成模型。 用法:svmtrain [options] training_set_file [model_file] 其中,options(操作参数):可用的选项即表示的涵义如下所示-s svm类型:设置SVM 类型,默

【精品实验报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实验报告

【精品实验报告】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实验报告软件体系结构 设计模式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学生学号: 学生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一、实验目的 熟练使用PowerDesigner和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几种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观察者模式和策略模式,理解每一种设计模式的模式动机,掌握模式结构,学习如何使用代码实现这些模式,并学会分析这些模式的使用效果。 二、实验内容 使用PowerDesigner和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组合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观察者模式和策略模式,包括根据实例绘制模式结构图、编写模式实例实现代码,运行并测试模式实例代码。 (1) 组合模式 使用组合模式设计一个杀毒软件(AntiVirus)的框架,该软件既可以对某个文件夹(Folder)杀毒,也可以对某个指定的文件(File)进行杀毒,文件种类包括文本文件TextFile、图片文件ImageFile、视频文件VideoFile。绘制类图并编程模拟实现。 (2) 组合模式 某教育机构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 北京总部 教务办公室湖南分校行政办公室 教务办公室长沙教学点湘潭教学点行政办公室

教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 在该教育机构的OA系统中可以给各级办公室下发公文,现采用 组合模式设计该机构的组织结构,绘制相应的类图并编程模拟实现,在客户端代码中模拟下发公文。(注:可以定义一个办公室类为抽象叶子构件类,再将教务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作为其子类;可以定义一个教学机构类为抽象容器构件类,将总部、分校和教学点作为其子类。) (3) 外观模式 某系统需要提供一个文件加密模块,加密流程包括三个操作,分别是读取源文件、加密、保存加密之后的文件。读取文件和保存文件使用流来实现,这三个操作相对独立,其业务代码封装在三个不同的类中。现在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加密外观类,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该加密外观类完成文件的读取、加密和保存三个操作,而不需要与每一个类进行交互,使用外观模式设计该加密模块,要求编程模拟实现。参考类图如下: reader = new FileReader();EncryptFacadecipher = new CipherMachine();writer = new FileWriter();-reader: FileReader-cipher: CipherMachine-writer: FileWriter +EncryptFacade () +fileEncrypt (String fileNameSrc,: voidString plainStr=reader.read(fileNameSrc); String fileNameDes)String

操作实验报告

《Linux操作系统》实验日志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一:Linux常用命令实验日志 指导教师刘锐实验时间:2009 年10 月13 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信息安全 班级学号姓名实验室S308 实验题目: Linux常用命令 实验目的:

●练习并掌握Linux的常用命令 ●使用命令方式对用户,用户组及文件使用进行管理 ●使用图形界面方式对用户,用户组及文件使用进行管理 ●编写一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在linux环境下调试并运行 实验内容: 1.在命令交互方式下完成添加一个用户AA和一个用户组AAteam,并在AA用 户下建立一个名为test的文件,同时改变对该文件的访问权限。 2.在图形交互方式下添加一个用户BB和一个用户组BBteam,并建立一个名为 test文件,同时设置它的访问权限。 3.用C语言编写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程序 实验主要步骤: 1.练习Linux初学者需要掌握的常用50条命令 2.helloworld程序用vi或vim编辑器先编写源代码取名为hello.c 1)退出源文件编辑状态到命令行模式, 2)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gcc –o hello hello.c,其中hello是经编译过后生成的可执 行文件 3)用chmod命令修改hello文件的权限 4)在命令行模式下输入./hello 实验结果:

心得体会: 第一次实验课,我们开始接触Linux操作系统,很生疏和平时用的基本不一样。更别说命令方式了。这次实验用户组及文件使用进行管理,使用图形界面方式对用户,用户组及文件使用进行管理编写一个简单的C语言程序,并在linux环境下调试并运行。通过这次试验,我们学习和实践了一些基本命令.这些命令对于linux来说是必须的。-o选项表示我们要求输出的可执行文件名. -c表示只要求编译器输出目标代码,而不必要输出可执行文件. -g 表示要求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提供以后对程序进行调试的信息。对于编辑和修改程序我们需要应该运用VI编辑器来修改,而VI编辑器给我们提供了关键字的颜色等等,这使我们能更便捷的找到错误。我想这次实验告诉我如果对于一个陌生的操作系统,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理论,对于常用的基本操作也要了解。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模式识别 姓名:王宇班级: 20110813 学号: 2011081325 实验名称规范程度原理叙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成绩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K均值聚类算法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 平均成绩 折合成绩 注:1、每个实验中各项成绩按照5分制评定,实验成绩为各项总和 2、平均成绩取各项实验平均成绩 3、折合成绩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百分比进行折合 2014年 6月

实验一、 图像的贝叶斯分类 一、实验目的 将模式识别方法与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掌握利用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进行图像分类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软件 HP D538、MATLAB 三、实验原理 概念: 阈值化分割算法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常用算法,对灰度图象的阈值分割就是先确定一个处于图像灰度取值范围内的灰度阈值,然后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值与这个阈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将对应的像素划分为两类,灰度值大于阈值的像素划分为一类,小于阈值的划分为另一类,等于阈值的可任意划分到两类中的任何一类。 最常用的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图像由具有单峰灰度分布的目标和背景组成,处于目标和背景内部相邻像素间的灰度值是高度相关的,但处于目标和背景交界处两边的像素灰度值有较大差别,此时,图像的灰度直方图基本上可看作是由分别对应于目标和背景的两个单峰直方图混合构成。而且这两个分布应大小接近,且均值足够远,方差足够小,这种情况下直方图呈现较明显的双峰。类似地,如果图像中包含多个单峰灰度目标,则直方图可能呈现较明显的多峰。 上述图像模型只是理想情况,有时图像中目标和背景的灰度值有部分交错。这时如用全局阈值进行分割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分割误差包括将目标分为背景和将背景分为目标两大类。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错误分割的概率,常用的一种方法为选取最优阈值。这里所谓的最优阈值,就是指能使误分割概率最小的分割阈值。图像的直方图可以看成是对灰度值概率分布密度函数的一种近似。如一幅图像中只包含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区域,那么直方图所代表的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目标和背景两类灰度值概率密度函数的加权和。如果概率密度函数形式已知,就有可能计算出使目标和背景两类误分割概率最小的最优阈值。 假设目标与背景两类像素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混有加性高斯噪声,上述分类问题可以使用模式识别中的最小错分概率贝叶斯分类器来解决。以1p 与2p 分别表示目标与背景的灰度分布概率密度函数,1P 与2P 分别表示两类的先验概率,则图像的混合概率密度函数可用下式表示为

设计模式实验报告

实验一单例模式的应用 1 实验目的 1) 掌握单例模式(Singleton)的特点 2) 分析具体问题,使用单例模式进行设计。 2 实验内容和要求 很多应用项目都有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里面定义一些应用需要的参数数据。 通常客户端使用这个类是通过new一个AppConfig的实例来得到一个操作配置文件内容的对象。如果在系统运行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使用配置文件的内容,系统中会同时存在多份配置文件的内容,这会严重浪费内存资源。 事实上,对于AppConfig类,在运行期间,只需要一个对象实例就够了。那么应该怎么实现呢?用C#控制台应用程序实现该单例模式。绘制该模式的UML 图。 3 实验代码 using System; using System.Collections.Generic; using System.Linq; using System.Text; using System.Threading.Tasks; namespace AppConfig { publicclass Singleton { private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 public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class Program { 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Singleton singletonOne = Singleton.GetInstance(); Singleton singletonTwo = Singleton.GetInstance(); if (singletonOne.Equals(singletonTwo)) { Console.WriteLine("singletonOne 和 singletonTwo 代表的是同一个实例"); } else { Console.WriteLine("singletonOne 和 singletonTwo 代表的是不同实例"); } Console.ReadKey(); } } } 4 实验结果

软件设计模式与软件体系结构实验报告

《软件体系结构》大作业(1) 学院:软件学院 课程名称:软件体系结构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评分表 1、叙述各小组成员完成本题目的分工协作情况。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先理解题目要求及涉及的设计模式,并一起完成代码编写。另外,组长负责文档制作。 2、评分表 序号姓名评分是否组长 1 2 作业正文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作业题目内容的详细描述。 2、完成本题目所采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名称及画出相应的类图,或者是所采用的 软件体系结构名称及画出相应的体系结构图。

3、画出完成本题目所设计程序的设计类图;如还有其他图,也一并画出。 4、完成本题目所设计的程序代码。 5、程序运行的典型界面截图

1、作业题目内容的详细描述。 【作业2.1-1】例2.3为使用工厂方法模式设计的汽车保险管理应用程序实例。现在需要 扩展例2.3的设计图,添加一个名为LuxuryCarInsurance的类,并且需要编写此类和其他需要添加的类的代码,详细要求参见光盘的相应作业部分。 【作业2.1-1】在例2.4中,设计并且实现了豪华(Super)和中等(Medium)别墅(House)与公寓(Condo)的查询。要求在该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类SemiDetacher(半独立式楼宇),并且编写代码,实现相应的查询功能,详细要求参见光盘的相应作业部分。 2、完成本题目所采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名称及画出相应的类图,或者是所采用的软件体系结构名称及画出相应的体系结构图。 【作业2.1-1】采用的是工厂方法模式 【作业2.1-2】采用的是抽象方法模式

化工原理实验流体流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流体流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流体流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流体流动阻力实验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及突然扩大管和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ξ。 3、验证湍流区内摩擦阻力系数λ为雷诺系数Re和相对粗糙度的函数。 4、将所得光滑管的λ—Re方程与Blasius方程相比较。 二、实验器材: 流体阻力实验装置一套 三、实验原理: 1、直管摩擦阻力 不可压缩流体(如水),在圆形直管中做稳定流动时,由于黏性和涡流 的作用产生摩擦阻力;流体在流过突然扩大、弯头等管件时,由于流体运 动的速度和方向突然变化,产生局部阻力。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较多,在 工程上通常采用量纲分析方法简化实验,得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 义的结果,其方法如下。 流体流动阻力与流体的性质,流体流经处的几何尺寸以及流动状态有关,可表示为 △P=f (d, l, u,ρ,μ,ε) 引入下列无量纲数群。 雷诺数Re=duρ/μ 相对粗糙度ε/ d 管子长径比l / d 从而得到 △P/(ρu2)=ψ(duρ/μ,ε/d, l / d) 令λ=φ(Re,ε/ d) △P/ρ=(l/ d)φ(Re,ε/ d)u2/2 可得摩擦阻力系数与压头损失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试验方法 =△P/ρ=λ(l /d)u2/2 直接测定。h f ——直管阻力,J/kg 式中,h f l——被测管长,m d——被测管内径,m u——平均流速,m/s λ——摩擦阻力系数。 当流体在一管径为d的圆形管中流动时,选取两个截面,用U形压差 计测出这两个截面间的静压强差,即为流体流过两截面间的流动阻力。根 据伯努利方程找出静压强差和摩擦阻力系数的关系式,即可求出摩擦阻 力系数。改变流速可测出不同Re下的摩擦阻力系数,这样就可得出某一 相对粗糙度下管子的λ—Re关系。 (1)、湍流区的摩擦阻力系数

设计模式实验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设计模式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班 学号: 姓名:

实验一单例模式的应用 1 实验目的 1) 掌握单例模式(Singleton)的特点 2) 分析具体问题,使用单例模式进行设计。 2 实验内容和要求 很多应用项目都有配置文件,这些配置文件里面定义一些应用需要的参数数据。 通常客户端使用这个类是通过new一个AppConfig的实例来得到一个操作配置文件内容的对象。如果在系统运行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使用配置文件的内容,系统中会同时存在多份配置文件的内容,这会严重浪费内存资源。 事实上,对于AppConfig类,在运行期间,只需要一个对象实例就够了。那么应该怎么实现呢?用C#控制台应用程序实现该单例模式。绘制该模式的UML图。 [代码截图]: namespace实验一_单例模式_ { class Program {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AppConfig appc1 = AppConfig.GetAppConfig(); AppConfig appc2 = AppConfig.GetAppConfig(); appc1.SetParameterA("hello"); appc2.SetParameterA("hi"); if (appc1.Equals(appc2)){ Console.WriteLine("appc1 和 appc2 代表的是同一个实例"); } else{ Console.WriteLine("appc1 和 appc2 代表的是不同实例"); } Console.WriteLine(appc1.GetParameterA()); Console.WriteLine(appc2.GetParameterA()); Console.ReadKey();

设计模式上机实验二实验报告

设计模式实验二 实验报告书 专业班级软件0703 学号24 姓名吉亚云 指导老师刘伟 时间2010年4月24日 中南大学软件学院

实验二设计模式上机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使用PowerDesigner和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几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加深对这些模式的理解,包括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 二、实验内容 使用PowerDesigner和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包括根据实例绘制相应的模式结构图、编写模式实现代码,运行并测试模式实例代码。 三、实验要求 1. 正确无误绘制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的模式结构图; 2. 使用任意一种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装饰模式、外观模式、代理模式、职责链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观察者模式、状态模式、策略模式和模板方法模式,代码运行正确无误。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装饰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2.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外观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3.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代理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4.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职责链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5.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命令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6.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迭代器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7.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观察者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8.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状态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9.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策略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10. 使用PowerDesigner绘制模板方法模式结构图并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实现该模式。 五、实验报告要求 1. 提供装饰模式结构图及实现代码; 2. 提供外观模式结构图及实现代码; 3. 提供代理模式结构图及实现代码; 4. 提供职责链模式结构图及实现代码;

化工原理实验~流体流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流体流动阻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流体流动阻力实验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的摩擦阻力系数λ及突然扩大管与阀门的局部阻力系数ξ。 3、验证湍流区内摩擦阻力系数λ为雷诺系数Re与相对粗糙度的函数。 4、将所得光滑管的λ—Re方程与Blasius方程相比较。 二、实验器材: 流体阻力实验装置一套 三、实验原理: 1、直管摩擦阻力 不可压缩流体(如水),在圆形直管中做稳定流动时,由于黏性与涡流的作用产生摩擦阻力;流体在流过突然扩大、弯头等管件时,由于流体运动的速度与方向突然变化,产 生局部阻力。影响流体阻力的因素较多,在工程上通常采用量纲分析方法简化实验,得 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结果,其方法如下。 流体流动阻力与流体的性质,流体流经处的几何尺寸以及流动状态有关,可表示为 △P=f (d, l, u,ρ,μ,ε) 引入下列无量纲数群。 雷诺数Re=duρ/μ 相对粗糙度ε/ d 管子长径比l / d 从而得到 △P/(ρu2)=ψ(duρ/μ,ε/ d, l / d) 令λ=φ(Re,ε/ d) △P/ρ=(l / d)φ(Re,ε/ d)u2/2 可得摩擦阻力系数与压头损失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试验方法直接测定。 h f=△P/ρ=λ(l / d)u2/2 ——直管阻力,J/kg 式中,h f l——被测管长,m d——被测管内径,m u——平均流速,m/s λ——摩擦阻力系数。 当流体在一管径为d的圆形管中流动时,选取两个截面,用U形压差计测出这两个截面间的静压强差,即为流体流过两截面间的流动阻力。根据伯努利方程找出静压强差 与摩擦阻力系数的关系式,即可求出摩擦阻力系数。改变流速可测出不同Re下的摩擦 阻力系数,这样就可得出某一相对粗糙度下管子的λ—Re关系。 (1)、湍流区的摩擦阻力系数 在湍流区内λ=f(Re,ε/d)。对于光滑管,大量实验证明,当Re在3×103~105范围内,λ与Re的关系遵循Blasius关系式,即λ=0、3163 / Re0、25 对于粗糙管,λ与Re的关系均以图来表示。 2、局部阻力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一二)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日期:2011年12月

实验一、Bayes 分类器设计 一、实验目的: 1.对模式识别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2.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算法有一个深刻地认识 3.理解二类分类器的设计原理 二、实验条件: matlab 软件 三、实验原理: 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已知 ) (i P ω, ) (i X P ω,i=1,…,c 及给出待识别的X 的情况下,根据贝叶斯公式计 算出后验概率: ∑== c j i i i i i P X P P X P X P 1 ) ()() ()()(ωωωωω j=1,…,x 2)利用计算出的后验概率及决策表,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出采取i a ,i=1,…,a 的条件风险 ∑== c j j j i i X P a X a R 1 )(),()(ωω λ,i=1,2,…,a 3)对(2)中得到的a 个条件风险值) (X a R i ,i=1,…,a 进行比较,找出使其条件风险最小的 决策k a ,即()() 1,min k i i a R a x R a x == 则 k a 就是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 四、实验内容 假定某个局部区域细胞识别中正常(1ω)和非正常(2ω)两类先验概率分别为 正常状态:P (1ω)=; 异常状态:P (2ω)=。 现有一系列待观察的细胞,其观察值为x : 已知先验概率是的曲线如下图:

)|(1ωx p )|(2ωx p 类条件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分别为(-2,)(2,4)试对观察的结果 进行分类。 五、实验步骤: 1.用matlab 完成分类器的设计,说明文字程序相应语句,子程序有调用过程。 2.根据例子画出后验概率的分布曲线以及分类的结果示意图。 3.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决策表如下: 结果,并比较两个结果。 六、实验代码 1.最小错误率贝叶斯决策 x=[ ] pw1=; pw2=; e1=-2; a1=; e2=2;a2=2; m=numel(x); %得到待测细胞个数 pw1_x=zeros(1,m); %存放对w1的后验概率矩阵 pw2_x=zeros(1,m); %存放对w2的后验概率矩阵

设计模式实验报告-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模式 建造者 建造者设计模式定义了处理其他对象的复杂构建的对象设计。 问题:创建复杂对象时候,构造函数的创建会涉及通用体系结构判定。某些编程人员认为任何构造函数都应当执行适当的逻辑以创建整个对象。另外一些编程人员则认识到将某些逻辑分解入其他方法才是有意义的。采用后一种样式设计的构造函数基本上是一系列请求实例化的方法。上述两种解决方案都不是特别灵活。事实上,它们根本就是错误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基于一组业务逻辑的结果来构造对象。在示例中,对象只有特定的部分必须被创建。如果完全定义对象的所有部分,那么可能导致完全预见不能的结果。 多个方法调用的复杂性问题在使用之处似乎并非太严重,但该复杂性却是缓慢增长的。如果需要经常调用这些方法,那么就应当创建一个Builder对象。 UML MyObject MyObjectBuilder -MyObject:MyObect +complexFunctionA() +createInstanceOfMyObject() +complexFunctionB() +buideMyObject(configurationOptions) +getBuiltMyObject() *MyObject类具有能够完全实现对象构造的两个方法。为了具有完整的Myobject对象,需要执行complexFunctionA()和complexFunctionB()方法。 * MyObjectBuilder类包含一个名为createInstanceOfMyObject()的方法。这个类负责创建Myobject类的一个简单实例。需要注意没有用于进一步构造的配置选项。这个类还存储MyObjectBuilder类创建的实例中的私有实例。 *buildMyObject()方法接受参数configurationOption。这个方法用于调用在MyObjectBuilder 对象中存储的MyObject对象的complexFunctionA()和complexFunctionB()方法。 *getBuildObject()方法返回MyObjectBuilder对象内部Myobject对象的私有实例,该实例既是完整的,也是正常构建的。 示例代码演示: _type=$type; } public function setSize($size) {

网络实验报告总结.doc

实验 1 PacketTrace基本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 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任务 在 Cisco Packet Tracer中用HUB组建局域网,利用PING命令检测机器的互通性。 三、实验设备 集线器( HUB)一台,工作站PC三台,直连电缆三条。 四、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如图1-1 所示。 图 1-1交换机基本配置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 (一)安装模拟器 1、运行“ PacketTracer53_setup”文件,并按如下图所示完成安装; 点“ Next ”

选择“ I accept the agreement”后,点“ next”不用更改安装目录,直接点“ next ” 点“ next ”

点“ next ” 点“ install”

正在安装 点“ Finish ”,安装完成。 2、进入页面。 (二)使用模拟器 1、运行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在逻辑工作区放入一台集线器和三台终端设备PC,用 直连线按下图将HUB 和PC工作站连接起 来, HUB端 接 Port 口, PC端分别接以太网口。

2、分别点击各工作站PC,进入其配置窗口,选择桌面项,选择运行IP 地址配置(IP Configuration ),设置IP 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为PC0:1.1.1.1 ,255.255.255.0 ;PC1:1.1.1.2 ,255.255.255.0 ; PC2: 1.1.1.3 , 255.255.255.0 。 3、点击 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右下方的仿真模式按钮,如图1-2所示。将Cisco Packet Tracer的工作状态由实时模式转换为仿真模式。 图1-2 按Simulation Mode 按钮 4、点击PC0进入配置窗口,选择桌面Desktop 项,选择运行命令提示符Command Prompt,如图1-3 所示。 图5、在上述DOS命令行窗口中,输入(Simulation Panel)中点击自动捕获1-3进入PC配置窗口 Ping 1.1.1.3命令,回车运行。然后在仿真面板 / 播放( Auto Capture/Play)按钮,如图1-4 所示。 图 1-4 点击自动抓取 /运行按钮 6、观察数据包发送的演示过程,对应地在仿真面板的事件列表( 的类型。如图1-5 和图 1-6 所示。 Event List )中观察数据包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报告

嘉应学院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实验实验指导老师实验时间 实验题目: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 一、数据记录 1、实验原始数据记录如下表: 离心泵型号:MS60/0.55,额定流量:60L/min, 额定扬程:19.5mN,额定功率:0.55kw 流体温度t=21.3℃ 直管基本参数管内径(mm)测量段长度(cm) 局部阻力20 95 光滑管20 100 粗糙管21 100 序号流量m3/h 光滑管高度差(cm)粗糙管高度差(cm)局部阻力高度差(cm) 1 3. 2 34.5 47. 3 11 2 3 30.9 41.1 10.2 3 2.8 27.1 36.8 8.7 4 2.6 23.3 31.6 7.7 5 2.4 20.8 27 5.6 6 2.2 1 7 23.2 5.6 7 2 14.8 18.5 4.5 8 1.8 12.3 15.6 2.6 9 1.6 9.9 12.4 2.6 10 1.4 7.8 9.6 2.1 2、根据公式ΔP f=ρgR (注:本实验采用倒U型压差计)计算出各管道的压差如下表 序号流量m3/h 光滑管压差 (KPa) 粗糙管压差 (KPa) 局部阻力压差 (KPa) 1 3. 2 3.378 4.632 1.077 2 3 3.026 4.025 0.999 3 2.8 2.65 4 3.604 0.852 4 2.6 2.282 3.094 0.754 5 2.4 2.037 2.644 0.548 (续表) 3、由t=21.3℃查得水的密度ρ=998.2kg/m3 ,水的黏度μ=9.81*10^-6,根据公式水的流速 2 900d V u π =(m/s),雷诺数 μ ρ du = Re,流体阻力 ρ 1000 ? ? = P H f ,阻力系数2 2 Lu d H f = λ,ξ= gu2 f' Δ 2 ρ P ,并以标准单位换算得 光滑管数据处理结果如下表 序号流量m3/h 流速m/s 阻力系数λ雷诺数Re 流体阻力J/kg 1 3. 2 2.8309 0.01689357609.8021 3.3845 2 3 2.6539 0.01721554009.1895 3.0313 3 2.8 2.4770 0.01733250408.5768 2.6585 4 2.6 2.3001 0.01728246807.9642 2.2857 5 2.4 2.1231 0.01810743207.351 6 2.0405 6 2.2 1.9462 0.01761239606.7389 1.6677 7 2 1.7693 0.01855236006.1263 1.4519 8 1.8 1.5924 0.01903532405.5137 1.2066 9 1.6 1.4154 0.01939128804.9010 0.9712 10 1.4 1.2385 0.01995425204.2884 0.7652 粗糙管数据处理结果如下表 序号流量m3/h 流速m/s 阻力系数λ雷诺数Re 流体阻力J/kg 1 3. 2 2.5677 0.029********.4782 4.6401 2 3 2.4072 0.029********.3233 4.0319 3 2.8 2.2467 0.03003848008.168 4 3.6101 4 2.6 2.0862 0.029********.013 5 3.1000 5 2.4 1.9258 0.029********.858 6 2.6487 6 2.2 1.7653 0.03067537720.7038 2.2759 7 2 1.6048 0.2959734291.5489 1.8149 8 1.8 1.4443 0.03081230862.3940 1.5304 9 1.6 1.2838 0.03099727433.2391 1.2164 10 1.4 1.1234 0.0313*******.0842 0.9418 序号流量m3/h 光滑管压差(KPa)粗糙管压差(KPa)局部阻力压差(KPa) 6 2.2 1.665 2.272 0.548 7 2 1.449 1.812 0.441 8 1.8 1.204 1.528 0.255 9 1.6 0.969 1.214 0.255 10 1.4 0.764 0.940 0.206

流动状态的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流体力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实验六、流动状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液体运动时的沿程水头损失)(f h 及断面的平均流速)(v ; 2.绘制流态曲线)lg (lg v h f 图,找出下临界点并计算临界雷诺数) (c Re 的值。 二、实验装置 流动状态室验的装置如图1-6-1所示。本实验所用的设备有流态实验装置、量筒、秒表、温度计及粘温表。 图1-6-1 流态实验装置 1. 稳压水箱 ; 2. 进水管 ; 3. 溢流管 ; 4. 实验管路 ; 5. 压差计 ; 6. 流量调节阀 ; 7. 回流管线 ; 8. 实验台 ; 9. 蓄水箱 ; 10. 抽水泵 ;11. 出水管

三、实验原理 1.液体在同一管道中的流动,当速度不同时有层流、紊流两种流动状态。层流的特点是流体各质点互不掺混,成线状流动。在紊流中流体的各质点相互掺混,有脉动现象。 不同的流态,其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也不相同。层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一次方成正比;紊流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m 次方成正比)0.275.1(-=m 。层流与紊流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它的沿程水头损失与断面平均流速的关系与层流、紊流的不同。 2.当稳压水箱一直保持溢流时,实验管路水平放置且管径不变,流体在管内的流动为稳定流,此种情况下21 v v =。那么从A 点到B 点的沿程水头损失为 f h ,可由流量方程导出: h h h p z p z g v p z g v p z h f ?=-=+-+=++-++=2 1 2 2 1 1 2 2 2 2 2 1 1 1 )()() 2()2(γγγγ 2 1 h h 、分别是A 点、B 点的测压管水头,由压差计中的两个测压管读出。 3.根据雷诺数判断流体流动状态。雷诺数的计算公式为: ν Dv = Re D -圆管内径;v -断面平均速度;ν-运动粘度系数 当c Re Re <(下临界雷诺数)为层流,23202000Re ~=c ; 当c e R Re '>(上临界雷诺数)为紊流,120004000e R ~='c 之间。

模式识别实验报告

实验一Bayes 分类器设计 本实验旨在让同学对模式识别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能够根据自己的设计对贝叶斯决策理论算法有一个深刻地认识,理解二类分类器的设计原理。 1实验原理 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在已知)(i P ω,)(i X P ω,i=1,…,c 及给出待识别的X 的情况下,根据贝叶斯公式计算出后验概率: ∑== c j i i i i i P X P P X P X P 1 ) ()() ()()(ωωωωω j=1,…,x (2)利用计算出的后验概率及决策表,按下面的公式计算出采取i a ,i=1,…,a 的条件风险 ∑== c j j j i i X P a X a R 1 )(),()(ωω λ,i=1,2,…,a (3)对(2)中得到的a 个条件风险值)(X a R i ,i=1,…,a 进行比较,找出使其条件风险最小的决策k a ,即 则k a 就是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 2实验内容 假定某个局部区域细胞识别中正常(1ω)和非正常(2ω)两类先验概率分别为 正常状态:P (1ω)=0.9; 异常状态:P (2ω)=0.1。

现有一系列待观察的细胞,其观察值为x : -3.9847 -3.5549 -1.2401 -0.9780 -0.7932 -2.8531 -2.7605 -3.7287 -3.5414 -2.2692 -3.4549 -3.0752 -3.9934 2.8792 -0.9780 0.7932 1.1882 3.0682 -1.5799 -1.4885 -0.7431 -0.4221 -1.1186 4.2532 已知类条件概率密度曲线如下图: )|(1ωx p )|(2ωx p 类条件概率分布正态分布分别为(-2,0.25)(2,4)试对观察的结果进 行分类。 3 实验要求 1) 用matlab 完成分类器的设计,要求程序相应语句有说明文字。 2) 根据例子画出后验概率的分布曲线以及分类的结果示意图。 3) 如果是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决策表如下:

软件设计模式实验报告

应用4+1视图法及UML设计软件体系架构及设计模式实践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软件设计来掌握软件体系架构模式的选择应用以及典型4+1视图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应用,并能熟练掌握如何利用Rational Rose 软件进行软件架构设计。 二实验内容 (1)根据“信用卡申请件处理外包业务处理平台设计”需求选定软件体系结 构模式 (2)利用UML软件进行4+1视图架构设计,包括逻辑视图、开发视图、进程 视图、物理视图和场景视图。’ A逻辑视图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分解成一系列的功能抽象,采用时序图、协作图、类图等来表示; B开发视图描述软件在开发环境下的静态组织。开发视图关注程序包,应用的统一框架,引用的类库、SDK和中间件,以及工程和包 的划分规则等,规范、约束开发环境的结构; C进程试图侧重系统的运行特性,关注非功能性的需求(性能,可用性)。服务于系统集成人员,方便后续性能测试。强调并发性、分 布性、集成性、鲁棒性(容错)、可扩充性、吞吐量等。定义逻辑 视图中的各个类的具体操作是在哪一个进程和线程中被执行,可以 组件图为基础表示; D物理试图主要描述硬件配置。服务于系统工程人员,解决系统的拓扑结构、系统安装、通信等问题。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 上,也要考虑系统性能、规模、可靠性等。可以与进程视图一起映 射; E场景用于刻画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四个视图有机地联系起来。

可以描述一个特定的视图内的构件关系,也可以描述不同视图间的 构件关系。通常用Use Case图来描述。 (3)设计模式的实践,从创建者模式、结构型模式和行为模式三大类模式进 行对象设计,每种类型的模式至少应用一种,并用应用了设计模式后的 类设计修订逻辑视图中的类图。 三 SOA架构模式及流程分析(湛滨瑜) 3.1 SOA架构介绍 SOA是英文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即面向服务架构的缩写。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这种具有中立的接口定义(没有强制绑定到特定的实现上)的特征称为服务之间的松耦合。松耦合系统的好处有两点,一点是它的灵活性,另一点是,当组成整个应用程序的每个服务的内部结构和实现逐渐地发生改变时,它能够继续存在。而另一方面,紧耦合意味着应用程序的不同组件之间的接口与其功能和结构是紧密相连的,因而当需要对部分或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某种形式的更改时,它们就显得非常脆弱。 对松耦合的系统的需要来源于业务应用程序需要根据业务的需要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比如经常改变的政策、业务级别、业务重点、合作伙伴关系、行业地位以及其他与业务有关的因素,这些因素甚至会影响业务的性质。我们称能够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业务为按需(On demand)业务,在按需业务中,一旦需要,就可以对完成或执行任务的方式进行必要的更改。 SOA三大基本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