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知识培训材料

微生物知识培训材料
微生物知识培训材料

微生物及无菌知识培训

一.前言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空气中,微生物达800~3500个/m3,在土壤中达1~500×108个/g,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可达107个/ml。(饮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ml。经水塔或贮水池贮存后,短期内可繁殖至105~106个/ml。)人的头皮上有140万个/cm2,两手上约有4~40万个,1g指甲污垢有38亿个,1g粪便可达10~1000亿个。可以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事实说明,微生物有特别顽强的生存、繁殖和变异能力来适应环境。

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人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无益也无害。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加以区别对待,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孢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μ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μm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如污染了7~12μm的尘粒,可导致热原反应、肺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还会致人死命。而如果污染了细菌,轻则局部红肿化脓,重则引起全身细菌性感染。因此,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一般男性每人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个以上。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为10~300个/min,一般活动时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行走时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min,喷嚏一次为4000~60000个/min。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二.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2000倍体重/h);③生长旺,繁殖快(20min分裂一次);④易变异,适应强;⑤分布广,种类多(10万种以上)。

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

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另一方面,由极少数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

三.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1.细菌(原核单细胞生物)

细菌按形状可分为:球菌(0.5~2μm)、杆菌(长1~5μm,宽0.3~1μm)和螺形菌(大小与杆菌相似)。

按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不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表面含较多的磷壁酸,会产生外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表面多含脂蛋白和脂多糖,会产生内毒素(即热原),如大肠杆菌。

细菌一般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的还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等特殊结构。

细菌一般为无性繁殖,以二分法繁殖,几十分钟或1~2小时分裂一次。

资料:关于芽孢

在温度逐渐降低或营养缺乏时,芽胞杆菌属(如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如破伤风杆菌)能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小体,称为芽胞。芽胞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细菌,并非细菌的繁殖体,当环境适宜时,可恢复生长繁殖。

芽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要注意防止污染。芽胞的抵抗力强,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用一般的方法不易将其杀死。有的芽胞可耐100℃沸水煮沸数小时。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2.霉菌(丝状真菌的通称,真核多细胞生物)

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在培养基上长成绒毛状或棉絮状的菌丝体的真菌统称为霉菌。

霉菌细胞呈狭长的管状,称为菌丝。菌丝直径比细菌、放线菌大,约2~10μm。菌丝分枝连接,交错集合在一起的总体称为菌丝体。

霉菌大多数是多细胞微生物,菌丝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组成。细胞壁很薄,往往在表面产生色素,使菌落出现各种颜色。

霉菌靠孢子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以无性繁殖为主。

有些真菌可用酿酒造酱,或用于发酵生产柠檬酸、葡萄糖酸、酶、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少数真菌能引起各种真菌病。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有毒。

3.酵母菌(真核单细胞生物,属真菌)

酵母菌以单细胞存在,呈圆形、卵圆形和香肠形,比细菌大,细胞长5~30μm,宽1~5μm。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等。

酵母菌的增殖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有三种方式:芽殖、裂殖、孢子生殖。

酵母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用于酿酒,生产单细胞蛋白、B族维生素、核酸、辅酶A、

细胞色素C等。一般对人体无害。

4.放线菌(原核单细胞生物)

放线菌有生长发育良好的菌丝体,呈分枝状,菌丝宽为0.2~1.2μm,革兰氏阳性。其内部构造与细菌相似,无完整的细胞核。菌落常呈幅射状,因此称放线菌。

繁殖方式为无性孢子繁殖。最适pH6.7~7.5,温度25~30℃。

放线菌可用于生产抗生素、维生素和酶类,少数可引起人畜放线菌病。

5.病毒

病毒是一类体积十分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在所有其它生物中都有病毒寄居。病毒是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人类传染病中大约75%是由病毒引起的。

病毒体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病毒体积微小,最大直径300nm(如牛痘病毒),最小直径20nm(如口蹄疫病毒),绝大多数在150nm以下,能通过细菌滤器,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至数万倍才能看见。形态多呈球形,少数为杆状或砖形。噬菌体(细菌病毒)有呈蝌蚪状的。

朊病毒于1982年发现,它很特殊,与一般病毒不同,是一种异常蛋白质,不含有核酸。与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及人克雅氏病关系密切。其复制方式不明。

四.微生物的营养

1.水分:水占细胞浆的70%~90%,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只有在含水的环境中微生物才能存活。但也有人发现在无水碳氢化合物中微生物可长期存活。

2.碳源:碳源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有些微生物的碳源必须来自有机碳化合物如糖、蛋白质、脂肪、有机酸等(同时利用其化学能),属异养型;有些微生物不需有机碳化合物,以CO2为碳源,属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

3.氮源:氮是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

4.无机盐类:细菌所需无机盐包括磷、硫、镁、铁、钾、钠、钙、氯、锰、锌、钴、铜等。其中磷、硫、镁、钾、钠、铁需要量较多,其他只需微量。

5.生长因子:生长因子是某些微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而其自身又不能合成的一类营养物质。包括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等。

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1.营养物

2.pH值: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pH值,大多数细菌最适pH为6.8~7.4,但一般有较大的容忍度,在4~9也可存活和生长,少数细菌能在极端pH值范围内生长。真菌适于pH 值3~6的微酸性环境,但在2~10也可生长。

3.温度:微生物适于生长繁殖要有适宜的温度,当超过其最低或最高可耐受的温度时,即停止生长或死亡。一般细菌最适温度为30~40℃,真菌为20~30℃。

4.氧气:大多数细菌和所有霉菌都是需氧菌(在有氧环境中才能生长),少数细菌是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才能生长),有些细菌和酵母菌是兼性需氧厌氧的,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繁殖。

5.渗透压:微生物细胞膜和所有生物膜一样是一种半透膜,可让水自由通过,对溶质则有选择性。由于细胞壁的保护,微生物能存活在低渗透压的水中。而在高渗溶液(如高浓度的盐溶液或糖溶液、40%甘油)中,细胞会脱水并停止生长繁殖。但也有一些专性耐高盐细菌只有在高盐(10~15%)条件下才生长。

6.表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表面张力,它是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之一。很多革兰氏

阴性菌,特别是大肠菌群可很好地在表面活性剂包围的介质中生长,而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在表面张力低时(0.05N/m)不能很好生长。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很多有机体有毒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很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几乎没有毒性,并可成为某些微生物的营养物。六.消毒与灭菌

消毒与灭菌是微生物实验技术中最基本的操作,从事药品生产和检验的人员都应当了解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及其意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否则会影响产品质量,危害患者安全。

1.概念

?无菌——不存在活的生物(GMP指南)。

“无菌”从定义上来说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但遗憾的是,在科学和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药品的绝对无菌即做不到,也无法加以证实。然而,无菌制剂的安全性要求人们设定无菌的相对标准。

FDA、欧洲制药工业界曾将百万分之一微生物污染率作为灭菌产品“无菌”的相对标准,它和蒸汽灭菌后产品中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为10-6(即产品的无菌保证值为6),系同一标准的不同表示法。这一标准于1980起收录于USP XX中,如今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采用。

?灭菌——使达到无菌状态的方法(GMP指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GB)。通常是指杀灭或除去全部活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GB)。通常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但不能破坏其芽孢。所以消毒是不彻底的,不能代替灭菌。

?无菌制剂——不存在活的微生物的制剂(GMP指南)。

?非无菌制剂——所含活的微生物量符合卫生学标准的制剂(GMP指南)。

3.常用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常见的有火焰、烧灼、干烤和红外线灭菌等。

①火焰、烧灼:通常用于实验室无菌操作中金属或其它耐火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灭菌。

②干烤和红外线:利用干热空气或热辐射进行灭菌。一般135~145℃需3~5h,160~170℃

需2h以上,170~180℃需1h以上,180~200℃需0.5~1h。除热原则需250℃30min,或200℃45min,180℃2h。

空气传热慢,穿透力不强,故干热灭菌时间长。干热灭菌时烤箱内装入物品应留有空隙,以利空气流动,否则使箱内温度不均,部分物品灭菌不彻底。

2)湿热灭菌法通过热蒸汽或沸水使蛋白质变性而杀灭微生物的方法。湿热穿透力强,灭菌效果较干热好。

①煮沸或流通蒸汽灭菌:常压下沸水和蒸汽的温度是100℃,一般处理30~60min可杀死细菌繁殖体,但不能完全杀灭芽孢。此法适用于不能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

②低温间隙灭菌(巴斯德灭菌法):将物品先用60~80℃加热(或煮沸)1h,然后置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此反复三次。本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或高温下易变质的物品,但很费时。

③高压蒸汽灭菌(热压灭菌法):超过一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高于100℃,反之亦然。高压蒸汽灭菌就是通过加压提高蒸汽温度,灭菌效果最好。它简便、经济、可靠、无毒,是最可靠、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法。此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常用条件为:

115.5℃30min

121.5℃20min

126.5℃15min

注意事项:

a. 必须完全排出灭菌器内的空气。否则会影响灭菌器内温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b. 注意被灭菌物品的温度。灭菌器内温度与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一般是一致的,但在蒸汽输入过快时,后者可能低于前者,所以升温时要有一定的预热时间。另外,降温过快易引起玻璃炸裂。因此,对于一种灭菌产品,应制定一固定的灭菌曲线(象冻干曲线一样)。

c. 定期检查灭菌器内温度的准确性。

3)化学灭菌法利用化学试剂形成的气体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常用的灭菌剂为环氧乙烷(又称氧化乙烯)。环氧乙烷是广谱杀菌剂,能杀灭细菌、芽孢和多种病毒,还能杀死昆虫及虫卵。但由于环氧乙烷易燃易爆且有毒(有致变异性),用于药品方面极有限,多用于医疗器械、塑料制品等灭菌。(不能用于橡胶和乳胶手套,能将其溶解。)

4)滤过除菌法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孔滤材的原理,除去对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液体物质中的细菌的方法。过滤法一般只能除菌,不能除去支原体和病毒。

过滤除菌的效果与滤膜的性能、孔径的大小、密度、滤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滤过除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0.22μm。由于各厂家生产的相同规格的滤膜质量并不一致,为了保证除菌效果,在使用前后应检查滤器的完好性(如压力维持试验或起泡点试验)。

一个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根据品种验证后确定,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

5)辐射灭菌法辐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磁波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一种是电离辐射,如可引起被照射物电离的X射线、γ射线。

①紫外线:紫外光波长在136~390nm之间,其中260nm左右能破坏核酸,杀菌作用最强。另外,空气中的氧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微量转变为臭氧共同起杀菌作用。紫外线消毒的效果与光源的功率、光源与被照射物的距离、照射时间、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我国规定紫外灯照射强度在距离1m处不低于70μW/cm2(以紫外线测强仪测定)。在操作面上要求强度达40μW/cm2以上。一般每10m2装30W灯管1支,工作前开30~60min。

紫外灯的输出功率随使用时间增加而降低。国产紫外灯的平均寿命(点到70%额定功率的时间)一般为2000h,超过平均寿命时,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必须更换。

紫外线的穿透力很弱,不能穿透一般包装材料,如玻璃、塑料薄膜、纸等。玻璃能强烈

吸收小于350nm的紫外线,石英玻璃能吸收小于200nm的紫外线。因此,它主要用于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特制的紫外灯装置也可用于水的消毒。

紫外线对眼、皮肤有损坏,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对眼、鼻腔有刺激,臭氧过多时使人头晕、胸闷、血压下降。

②红外线:通过加热碳化硅板产生的辐射热能,由空气传导加热灭菌。如红外线烤箱,温度可达180℃左右。热效应特点是由表及里。

③微波:微波灭菌主要是因其热效应。微波加热升温快,温度高且均匀,杀菌作用强。热效应特点是由里及表。不同性质的物品吸收微波的能力不同,其热效应和消毒效果也不同。

微波有一定穿透力,但不强。微波对人体有害,要注意防护。

④60Co灭菌:放射性同位素60Co(或137Cs)衰变时可放射出γ射线,γ射线的能量高、穿透力强,可使细胞内各种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使细菌损伤或死亡。

经60Co辐射灭菌的物品温度升高很少,一般仅约5℃,故又称“冷灭菌”。

60Co辐射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一是辐射的直接作用。γ射线对人体细胞同样有害;二是经过辐射的食品、药品的安全性。1984年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实验室用辐射处理的鸡肉喂饲小鼠,发现患睾丸肿瘤增加,包括加重癌病损害。因此60Co辐射用于食品和药品都应经过安全试验,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高剂量的辐射药品更应慎重。

美国药典(?版)规定25kGy为有效灭菌剂量。1997年我国卫生部颁发了60Co中药灭菌标准,该标准限国内流通中药可用60Co辐照灭菌,规定了允许辐照的药材和中成药的品种和剂量。

中药辐照最大吸收剂量标准:

散剂3kGy

片剂3kGy

丸剂5kGy

中药原料粉6kGy

附录:

注:①我国GMP1998附录规定:“洁净室(区)在静态条件下检测的尘埃粒子数、浮游菌数或沉降菌必须符合规定,应定期监控动态条件下的洁净状况。”因此,洁净室(区)空气洁净度的测定要求为静态测试,动态监控。对尘粒和微生物中的两项测定指标,至少各测一项。

②空气洁净度为100级的洁净室,室内大于等于5μm尘粒的计数,应进行多次采样,当某一测试值多次出现时,该值方可认可。

③测试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注:

#:包括有乳糖、药用炭、淀粉、葡萄糖、糊精。

%:XX胶囊属中药制剂,含胎盘粉,按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规定,还不得检出沙门菌。*:XX霜属中药制剂,用于创伤、烧伤,故要求细菌总数≤100个/g、霉菌数≤10个/g。说明:

-:表示每1g或每1ml不得检出。

NC:表示无规定。可不检查。

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部门培训试题 培训内容:微生物知识及消毒与灭菌知识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 质四部分组成。 4、细菌的主要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法。 5、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生产洁净室非 常重要。 6、在细菌鉴定方面,被国际公认的参考书是:《伯杰氏手册》。 7、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O-特异链、核心多糖、类脂A 。 8、影响制剂生产的四大污染源:空气污染、用水污染、人员污染、器具污染 9、输液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源反应、菌污染反应。 10、灭菌从机理上看,可分为: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

1.真菌属于___A__型微生物。 A. 真核细胞型 B. 原核细胞型 C. 非细胞型 D.多核细胞型 2.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是____D__ A.细菌 B.衣原体 C. 放线菌 D.病毒 3.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___C___ A.干热灭菌法 B. 流通蒸汽灭菌法 C. 高压蒸汽灭菌 D. 巴氏灭菌法 4. 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__B____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5. 滤过除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__A____ A.0.22μm B.0.36μm C.0.45μm D.0.65μm 6. 低温间隙灭菌:将物品先用___C___加热1h,然后置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此反复三次。 A.30 ~40℃ B.45 ~55℃ C. 60~80℃ D. 85~95℃ 7. 新洁尔灭为我们车间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____B__ A. 0.01% B.0.1% C.1% D.10% 8.车间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____A__ A. 70%~75% B.75%~80% C.65%~70% D.70%~80%

卫生小知识知识分享

大肠杆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细菌,学名称作 大肠埃希菌”,属于肠道杆菌大类中的一种。它是寄生在人体大肠里对人体无害的一种单细胞生物,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培养容易,它是生物学上重要的实验材料。在婴儿刚出生的几小时内, 大肠杆菌就经过吞咽在肠道内定居了。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他们不但不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任何危害,反而还能竞争性抵御致病菌的进攻,同时还能帮助合成维生素K2,与人体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肠道长期缺乏刺激等特殊情况下,这些平日里的良民才会兴风作浪,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例如胆囊、尿道、膀胱、阑尾等地, 造成相应部位的感染或全身播散性感染。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致病菌。 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其途径 1.2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以及食用过程中都可能遭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其污染的途径可分为两大类。 1.2.1 内源性污染 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 称为内源性污染,也称第一次污染。如畜禽在生活期间,其消化道、上呼吸道和体表总是存 在一定类群和数量的微生物。当受到沙门氏菌、布氏杆菌、炭疽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时,畜禽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内就会有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当家禽感染了鸡白痢、鸡伤寒等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血液循环侵入卵巢,在蛋黄形成时被病原菌污染,使所产卵中也含有相应的病原

菌。 1.2.2 外源性污染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也称第二次污染。 1.2.2.1 通过水污染 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水既是许多食品的原料或配料成分,也是清洗、冷却、冰冻不可缺少的物质,设备、地面及用具的清洗也需要大量用水。各种天然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不仅是微生物的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污染食品的主要途径。自来水是天然水净化消毒后而供饮用的,在正常情况下含菌较少,但如果自来水管出现漏洞、管道中压力不足以及暂时变成负压时,则会引起管道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渗漏进入管道,使自来水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在生产中,既使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导致微生物的污染范围扩大。如在屠宰加工场中的宰杀、除毛、开膛取内脏的工序中,皮毛或肠道内的微生物可通过用水的散布而造成畜体之间的相互感染。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如果被生活污水、医院污水或厕所粪便污染,就会使水中微生物数量骤增,水中不仅会含有细菌、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还可能会含有寄生虫。用这种水进行食品生产会造成严重的微生物污染,同时还可能造成其他有毒物质对食品的污染,所以水的卫生质量与食品的卫生质量有密切关系。食品生产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采用自来水或深井水。循环使用的冷却水要防止被畜禽粪便及下脚料污染。 1.2.2.2 通过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来自土壤、水、人及动植物的脱落物和呼吸道、消化道的排泄物,它们可随着灰尘、水滴的飞扬或沉降而污染食品。人体的痰沫、鼻涕与唾液的小水滴中所含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当有人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均可直接或间接污染食品。人在讲话或打喷嚏时,距人体 1.5m 内的范围是直接污染区,大的水滴可悬浮在空气中达30min 之久;小的水滴可在空气中悬浮4?6h,因此食品暴露在空气中被微生物污染是不可避免的。 1.2.2.3 通过人及动物接触污染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试题(卷)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试题(卷) 姓名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 3.微生物按形态结构分为:细菌、霉菌、酵母菌、放线菌、病毒。 4.微生物的营养: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5.洁净室对温湿度、压差及微生物和尘粒进行严格的控制。 6.辐射灭菌法:辐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电磁波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 一种是电离辐射,如可引起被照射物电离的X射线、γ射线。 7.过滤除菌的效果与滤膜的性能、孔径的大小、密度、滤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8.高压蒸汽灭菌法:超过一个大气压时,水的沸点高于100℃,反之亦然。此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的物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真菌属于___A__型微生物。 A. 真核细胞型 B. 原核细胞型 C. 非细胞型 D.多核细胞型 2.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是____D__ A.细菌 B.衣原体 C. 放线菌 D.病毒 3.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___C___ A.干热灭菌法 B. 流通蒸汽灭菌法 C. 高压蒸汽灭菌 D. 巴氏灭菌法 4. 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__B____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5. 滤过除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__A____ A.0.22μm B.0.36μm C.0.45μm D.0.65μm 6. 紫外线杀菌的常用波长为 D A.80-100nm B.120-140nm C.160-195nm D. 253.7nm 7. 新洁尔灭为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____B__ A. 0.01% B.0.1% C.1% D.10% 8.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____A__ A. 55% B.65% C.75% D.85% 三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哪些是我们常用的消毒剂 ABCD A. 75%乙醇水溶液 B. 37%~40%甲醛溶液 C. 新洁尔灭 D. 过氧乙酸 2. 高压蒸汽灭菌常用条件为:ABC A. 115.5℃ 30min B. 121.5℃ 20min C. 126.5℃ 15min D. 200℃ 45min 3.下列哪些属于微生物的特点ABCD

最新洁净车间和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和答案

部门: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20分 1、不得在洁净区内佩戴腕表和饰物、不得化妆。(√) 2、消毒是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3、灭菌与消毒是两个相同的概念。(×) 4、无尘车间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行体检。(√) 5、人员进入无尘车间后可以不进行手消毒。(×) 6、生产厂房应当设置防尘、防止昆虫和其他动物进入的设施。(√) 7、洁净室传递窗可以同时打开。(×) 8、在洁净室工作时,动作要轻,尽量减少讲话,一切操作必须按操作规程进行,严禁进行非生产活动。(√) 9、进入洁净区内工作人员应穿质地光滑、不易脱落纤维和防静电的工作服,并带上口罩。工作衣要能有效遮盖住内衣、头发。(√) 10、进入洁净区的物品可以与人流同一地点和顺序进入,也可以相互交叉。(×) 二、填空题(每个空2分)48分 进入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应经常理发、洗澡、剪指 甲,不准化妆,不准佩戴饰物、手表。严禁将生活用品带入洁净区内,并有专人检查。 当产品生产无特殊要求时,洁净室的温度范围可控制在 18-26 ℃,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5 %。 洁净室微生物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体的污染和车间工具系统的污染。 洁净区的内表面(墙壁、地面、天花板)应当平整光滑、无裂缝、接口严密、无颗粒物脱落,避免积尘,便于有效清洁,必要时应当进行消毒。 穿洁净工作服时,穿衣要整洁,头发不能外露;口罩要罩到鼻部。 烘手要手面、手背都要烘,烘到手部无潮湿。 净化工程最主要之作用在于控制产品所接触的大气洁净度及温湿 度,使产品能在一个良好环境空间中生产、制造,此空间的设计施工过程我们称之为净化工程。 GMP洁净厂房设计的实质是防止产品污染及质量变化。 空气净化主要是将空气中的微粒滤除,得到洁净空气。 三、选择题(每道2分)20分 1、洁净区人员卫生不包括( B ) A、勤剪指甲 B、勤走动 C、勤洗澡 D、勤洗手 2、公司现有洁净车间,空气洁净度等级是( C ) A、百级 B、万级 C、十万级 D、三十万级

微生物 卫生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成绩: 微生物、卫生培训试题 注意 1、本试题满分为100分。 2、试卷分为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问答题五类。 3、考试时间为50分钟。 4、可以采用圆珠笔、钢笔碳素笔等填写,不得采用铅笔填写。 5、本试卷共46小题 一、填空题:(每题3分,计30分) 1、《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各项卫生措施的核心是:()。 2、卫生在《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中是指()。 3、洁净区卫生要求地漏干净,经常消毒,经常保持液封状态,盖严上盖,清洁剂、消 毒剂要()使用。 4、物料进入生产区前,应在外包装清洁处理间进行脱去外包装,若不能脱去外包装的 应对外包装进行(),保证清洁、无尘;工作结束后及时结料退料,生产区不能存放多余的物料。 5、每天或每批生产结束后应按规定进行(),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器具、 容器应清洁,必要时进行消毒,并不得遗留清洁剂、消毒剂残留物。 6、洁净区内对药品产生污染的因素包括()、原料、()、设备、空气。 7、药品受微生物和其它杂质的污染后,引起药品质量的变化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主 要有()。 8、最常见的两种污染形式是()。传播污染的四大媒介()。

9、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帕斯卡。 10、防止污染的最佳办法就是建立制药企业的()。 二、判断题(每题2分,计20分) 1.洁净室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2.粉碎间的产尘量较大,因此它对周围环境应保持相对负压。() 3.每批药品生产完毕后,各工序一起清场,填写清场记录,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 一批药品的生产。() 4、胶囊剂一般应在C级的区域内生产。() 5、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平整光滑,不易积尘、不长霉、无脱落物,不与加工 的药品发生化学变化或吸附所加工的药品。() 6、患有传染病、体表有伤口者、皮肤病患者及药物过敏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 生产。 ( ) 7、生产人员应经安全培训、操作技能培训和GMP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 ) 8.任何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均应当按照规定更衣。() 9.生产区可以存放水杯及个人用药品等非生产用物品。() 10.操作人员应当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表面。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计20分)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部门: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60分) 1、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2、真菌包括单细胞与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称为酵母菌;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并交织成团,称丝状菌或霉菌。 3、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源:空气、水、厂房与设备、药品生产用原辅料、包装材料、昆虫和其它啮齿动物、生产操作人员。 4、选择填空: A 无菌 B 抑菌 C 消毒 D 灭菌 E 防腐 (1)消毒:杀死物体上病源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3)抑菌: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 (4)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5)无菌:不存在活的细菌。 5、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温度、辐射、干燥、渗透压、超声波、滤过;化学因素有pH值、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抗生素。 二、问答题(共2题,共40分) 1、简述微生物的特点。(10分) 个体小,面积大;分布广,种类多;代谢强,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性强,易变异。 2、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30分) 土壤具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各种条件: (1)营养土壤中的动植物遗体是最好的食料。 (2)微量元素土壤含有大量微生物所需要的矿质元素,如:钙、钾、铁、镁、硫、磷等。 (3)pH值土壤的酸碱度接近中性,适宜微生物生长。 (4)渗透压土壤的渗透压在3~6个大气压之间,对于大多微生物都适宜。 (5)温度土壤温度一年四季温差不大,适宜生存。 (6)水分土表深处保墒(水分),为微生物生存提供了保障。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3分) 1.环境监测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的项目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人员微生物。 其中沉降菌测试的时间一般为4h。 2.对于洁净区表面微生物取样,对于规则表面通常使用RODAC双碟进行测试,对于不规 则表面一般使用擦拭取样法。 3.静态状态下进行的环境监测,除监测操作人员(不得超过2人),无其他操作人员 活动。 4.酵母菌和霉菌的监测为1年4次,一般在1、4、7、10月采用沙堡氏培养基加测。 5.所用的每一批号的培养基,应选取3只进行阴性对照,以检验此批号培养基无菌是 否良好。 6.应在A级关键操作的同时,对A级背景区域进行微生物项目的监测。 7.807车间的N1070/06房间及809车间的T128、T149、T207、T239房间,如某一品 种在该区域生产时需要进行A级操作,则该房间按相连B级频率测试;如该房间没有A级操作过程,则按不相连B级频率测试。 8.无菌双碟在洁净区使用时,应在双碟表面标明测试区域、测试位点、测试日期、产 品批号(限有产品的A级区域),避免混淆。用于写标识的笔应为不易擦除的无尘记号笔。 9.沉降菌测试时,在准备好的双碟底部写好编号后放置在各取样点,将培养皿大盖全 部打开,并扣在不产尘的灭菌纸或PE膜上。 10.沉降菌测试过程中,如双碟被不慎触碰,A级双碟继续监测;其他级别的双碟结束 测试并重新放置双碟继续监测,结束后结果按累加计数。 11.浮游菌测试测试位置一般距地面左右,A级区域仪器放在工作台面上。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 1.简述培养基双碟递入递出流程。 1.培养基由车间物流通道进入。 2.在D级递物柜间黄线外去掉纸箱或转运筐。 3.打开物流递物柜房间递物柜紫外灯,空照30分钟后,递入培养基双碟。 4.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方可递入C级区。5操作人员在C级区对双碟进行表面清洁,去掉最外层塑料袋包装,递入B级区递物柜内,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递入B级区存放。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

微生物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微生物的形体极度小,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放大数, 百倍、千倍至数万倍,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测量单位。 2、微生物分布广泛,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之表以及______________。 3、原核细胞生物由_____________构成,真核细胞生物多数由_____________组成。 4、利用某种微生物制成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为人类预疾病。 5、活性粒子是夹带有大量_____________的粒子,非活性粒子是单纯的_____________粒 子。水是制药企业的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由于水的污染,将直接导入污染源。 6、热力灭菌利用高温杀微生物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项选择题(共15分) 1、来苏(甲酚皂)2%的水溶液用于()消毒。 A.皮肤 B、设备 C、容器 D、空气 2、常用的消毒剂75%的乙醇用于()消毒。 A.皮肤工具 B、设备 C、容器 D、空气 3、消毒剂用于表面活性剂0.1-0.2%的新洁尔灭液,用于()消毒。 A.皮肤 B、工具 C、地漏 D、容器 4、37-40%的甲醛液8-9ml/m3( )消毒。 A.皮肤 B、工具 C、地漏 D、室内 5、常用的灭菌器主要有() A.高压蒸汽灭菌器 B、烘箱 C、紫外线灯

微生物知识培训材料

微生物及无菌知识培训 一.前言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在一般空气中,微生物达800~3500个/m3,在土壤中达1~500×108个/g,在严重污染的水中可达107个/ml。(饮用水要求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杆菌≤3个/ml。经水塔或贮水池贮存后,短期内可繁殖至105~106个/ml。)人的头皮上有140万个/cm2,两手上约有4~40万个,1g指甲污垢有38亿个,1g粪便可达10~1000亿个。可以说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许多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极端(高温、高压、强酸、强碱、低温等)甚至是致死的环境,现在已发现生活着各种类型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事实说明,微生物有特别顽强的生存、繁殖和变异能力来适应环境。 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的对人有益,有的有害,有的无益也无害。但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对环境中的各种微生物加以区别对待,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需要对其进行控制。空气中的微生物多数附着在灰尘上,或以芽孢形式悬浮于空气中,1μm以下者处于悬浮状态,10μm以上者会逐渐沉下来而形成菌尘。所以也要对尘粒进行控制。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注射剂(尤其是静脉注射剂)如污染了7~12μm的尘粒,可导致热原反应、肺动脉炎、微血栓或异物肉芽肿等,严重的还会致人死命。而如果污染了细菌,轻则局部红肿化脓,重则引起全身细菌性感染。因此,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针剂生产洁净室非常重要。 人是洁净室最大的污染源,占90%左右。一般男性每人每分钟向周围排放1000个以上的含菌粒子,女性为750个以上。穿无菌服时,静止时的发菌量为10~300个/min,一般活动时发菌量为150~1000个/min,行走时发菌量为900~2500个/min。咳嗽一次发菌量为70~700个/min,喷嚏一次为4000~60000个/min。所以在洁净室中,人的数量和活动应有特别严格的限制。 二.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直径小于1mm)、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生物。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微生物具有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2000倍体重/h);③生长旺,繁殖快(20min分裂一次);④易变异,适应强;⑤分布广,种类多(10万种以上)。 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非细胞型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

卫生和微生物基础知识培训讲义

人员卫生和微生物 基础知识培训 一、第二十九条 ?所有人员都应当接受卫生要求的培训,企业应当建立人员卫生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对医疗器械生产造成污染的风险。 一、第二十条 ?凡在洁净区工作的人员(包括清洁工和设备维修工)应当定期培训,使无菌医疗器械的操作符合要求。培训的内容应当包括卫生和微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未受培训的外部人员(如外部施工人员或维修人员)在生产期间需进入洁净区时,应当对他们进行特别详细的指导和监督 法规要求 ?第三十条人员卫生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与健康、卫生习惯及人员着装相关的内容。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的人员应当正确理解相关的人员卫生操作规程。企业应当采取措施确保人员卫生操作规程的执行。 法规要求 ?第三十一条企业应当对人员健康进行管理,并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生产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法规要求 ?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体表有伤口、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医疗器械疾病的人员从事直接接触医疗器械的生产。 法规要求 ?体表伤口 ?患有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气传播)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淋病等(接触传播) 法规要求 ?其他可能污染医疗器械疾病: 皮癣、真菌感染的皮肤病等 法规要求 ?第三十三条参观人员和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 生产区和质量控制区, 特殊情况确需进入的,应当事先对个人卫生、更衣等事项进行指导。 法规要求 ?第三十五条进入洁净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化妆和佩带饰物。 一、人员卫生 ?人体是一个永不休止的污染媒介。 ?人是药厂中最不清洁的成份,是最大的污染源。?人类是第一的(主要)污染源。 ?人们每24小时就会脱落皮肤表面上最外层的皮细胞。这等于每天高达109(1000,000,000)=10亿个细胞的数量。 人带来的污染来源 ?人的头发和皮肤 ?液滴 ?衣着 ?化妆品和珠宝手饰 ?人的操作 (生产过程中人员不当的操作所引起的混杂和误差) 人是最大的污染源 人体内外表面 广泛存在微生物 未洗的手清水漂洗的手 洗净的手洗净的手 (用皂液) (用消毒剂) ?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 ?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 解决方法 ?人的头发和皮肤 清洗、包裹 法规要求:附录第二十四条 ?正确穿戴洁净服,必须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口罩要罩住口鼻;洁净鞋应能遮盖住全脚。并定期按规定清洗。离开洁净室,必须脱掉洁净服装。 更衣 头发应完全包在帽子内 填写批记录后,手套应消毒 微生物的概念 ?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微生物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霉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试题

质量中心微生物检验员统一考试题答案 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分,每空1分) 1、无菌生理盐水灭菌条件为(121)℃高压灭菌(15)分钟。 2、牛奶菌落总数检测方法中,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2)小时。 3、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每个稀释度分别吸取(1ml)样品匀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 4、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在(36)℃条件下培养48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需氧和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大肠菌的MPN是指(基于泊松分布)的一种间接方法。 5、大肠菌群的证实试验中,凡(BGLB肉汤管产气),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 6、粪大肠杆菌主要包括(大肠埃希氏菌),也包括少量的(克雷伯氏菌)。 7. 胆盐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湟绿是(抑菌抗腐剂),可增强队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 8.大肠杆菌平板计数选择菌落数为(10—100)的平板,暗室中(360nm—366nm)波长紫外灯照射下,计数平板上发(浅蓝色)荧光的菌落。 7、夹膜对于细菌来说的功能是起(保护)作用,鞭毛的功能是(借助鞭毛的转动而运动)。 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Baird-Parker 平板上,菌落直径为(2mm—3mm),颜色呈(灰色到褐色),边缘为(淡色),周围为一(混浊带),在其外层有一(透明圈)。一般认为(血浆凝固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致病力。 9、甲基红试验方法,取适量琼脂培养物接种于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36℃±1℃培养2d—5d。滴加甲基红一滴,立即观察节ugo。(鲜红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10、沙门氏菌生化试验中,自选择性琼脂平板上挑取两个以上典型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三糖铁琼脂)、(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营养琼脂平板)。 11、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色剂主要有三种:(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复合染色剂)。 1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温度)、(辐射)、(超声波)、(过滤)、(渗透压)等。 13、假单胞杆菌主要污染源为(水源)、(再污染)。 14、药品按纯度分为(优级纯)(分析纯)(化学纯)(实验试剂)(生物试剂)。 15、嗜冷菌计数培养基的保质期是(三年)。 16、微生物的分类依据主要是(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特征)及(血清反应)等。 二、选择题(30分,每题2分) 1、球菌可分为(ABCDE )。 A、微球菌 B、八迭菌 C、双球菌 D四联球菌 E、链球菌 2、分解蛋白的菌包括:(ABD) A、蜡样芽孢杆菌 B、枯草杆菌 C、大肠杆菌 D微球菌 3、酸败乳和初乳PH一般在(C)以下,

洁净区微生物及卫生知识培训试卷答案(普通版)

洁净区微生物及卫生知识培训试卷 日期:部门: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20×2分) 1.微生物包括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部分真核生物,其中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菌属于真核生物,病毒属于非细胞生物。 2.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包括:微生物计数法和控制菌检查法。 3.本公司微生物室常用的灭菌方式是湿热灭菌,灭菌条件有121℃×15min和121℃×30min。 4.供试品需氧菌总数计数检测需要一般在30~35 ℃培养3~5 天,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一般在20~25 ℃培养5~7 天,工艺用水的需氧菌总数计数检测需要一般在30~35 ℃培养不少于5天。 5.环境监测状态有:空态、静态a 、静态b、动态。 6.洁净室(区)温度应控制在18~26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5% 。 7.消毒液配制区域:根据使用区域,一般区直接在使用地点或清洗间配制,洁净区在清洗间配制。 二、判断题(5×2分) 1.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2.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3.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同时繁殖也快,适应性强。(√) 4.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5.不锈钢托盘擦拭的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三、名词解释(5×2分) 1.cfu:Colony-Forming Units(菌落形成单位)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称为菌落形成单位,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2.灭菌 指杀灭或去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抵抗力极强的细菌芽胞。 3.洁净室(区) 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 4.无菌操作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每空:3分,共51分) 1. 微生物共分为几种: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真核:真菌。非细胞类:病毒。 2. 洁净车间(100级)洁净要求: 尘粒最大允许数(≥0.5μm,3500个/m3),沉降菌(个/皿):≤( 1 ), 3. 培养基最好新配使用,一时用不完的可放在冰箱内保存,一般在(2~8 )℃,普通琼脂或肉汤培养基一般不超过(一周) 4. 任何培养基都必须按照规定的条件制备使用,不得随意改变(使用方法)。 5. 洁净工作区在开始工作前,应提前运行至少(300)分钟。 6. 盛装微生物的容器应经(高压或干热灭菌)消毒。 7. 洁净区内操作时,动作要(稳、轻、少);不做与操作无关的动作和不必要的交谈。 8. 大肠埃希菌是(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阳性菌是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是黄色。 9. 洁净区(室)沉降菌监测应在洁净区(室)尘埃粒子数监测(合格后)进行。 10. 已清洁烘干(或晾干)的器具、容器到下一次使用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3)天, 三、简答题(第1题14分,第2题35分) 1. 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洁净区的废弃物应及时装于洁净的不产尘的塑胶袋中,密闭放在指定地点,在生产结束时清除出洁净区,放于相应类别的废料堆放处,塑胶袋一并掉弃。 2. 生产区内员工个人卫生管理应做到哪些?参考答案: (1. 随时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勤剪指甲、勤理发、剃须、勤洗衣服、勤洗澡。 (2. 工作前洗干净手,不涂化妆品,上岗时不佩戴饰物、手表。 (3. 离开工作场地(包括就餐、上厕所)必须脱掉工作服装。 (4. 不携带个人物品进入生产区及实验室,不在生产区及实验室内吃东西。生产区内饮水间要干净、整齐,对生产不造成污染。 (5. 洁净室内随时注意保证手的清洁,注意消毒,手在消毒后不再接触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

微生物及卫生知识培训

微生物及卫生知识培训 一、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 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 50 亿个细菌。 二、微生物学概述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自古以来,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已经觉察到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所发生的作用。中国利用微生物进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刻有“酒”字。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列有谷物制曲,酿酒、制酱、造醋和腌菜等方法。 在古希腊留下来的石刻上,记有酿酒的操作过程。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进行沤粪积肥。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有白僵蚕治病的记载。公园六世纪的《左传》中,有用麦曲治腹泻病的记载。在10世纪的《医宗金鉴》中,有关于种痘方法的记载。1796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苗,为免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中叶荷兰人吕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微生物。 一大批研究者在19世纪下半叶推动了微生物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其中贡献最突出的有巴斯德、科赫、贝耶林克和维诺格拉德斯基。 微生物学的一套基本技术在19世纪后期均已完善,包括显微术、灭菌方

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解析

部门培训试题 培训内容:微生物知识及消毒及灭菌知识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50分) 1、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真核细胞型、原核细胞型、非细胞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四部分组 成。 4、细菌的主要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法。 5、对微生物和尘粒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对于生产洁净室非常重 要。 6、在细菌鉴定方面,被国际公认的参考书是:《伯杰氏手册》。 7、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是:O-特异链、核心多糖、类脂A。 8、影响制剂生产的四大污染源:空气污染、用水污染、人员污染、器具污染 9、输液反应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源反应、菌污染反应。 10、灭菌从机理上看,可分为:物理灭菌法、化学灭菌法、无菌操作法。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真菌属于___A__型微生物。 A. 真核细胞型 B. 原核细胞型 C. 非细胞型 D.多核细胞型 2.下列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是____D__ A.细菌 B.衣原体 C. 放线菌 D.病毒 3.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___C___ A.干热灭菌法 B. 流通蒸汽灭菌法 C. 高压蒸汽灭菌 D. 巴氏灭菌法 4.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__B____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5. 滤过除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__A____ A.0.22μm B.0.36μm C.0.45μm D.0.65μm 6. 低温间隙灭菌:将物品先用___C___加热1h,然后置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此反复三次。 A.30 ~40℃ B.45 ~55℃ C. 60~80℃ D.85~95℃ 7. 新洁尔灭为我们车间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____B__ A. 0.01% B.0.1% C.1% D.10% 8.车间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____A__ A. 70%~75% B.75%~80% C.65%~70% D.70%~80% 三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16分) 1.下列哪些是我们常用的消毒剂ABCD

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1)

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每题5分): 1.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易培养、、。它一方面具有其它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其它生物共有的基本生命特征。 2.在有细胞构造的微生物中,按其细胞,尤其是细胞核的构造和进化水平上的差别,可把它们分为和两个大类。 3.细菌可分为、、三大类。 4.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内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就会引起发热反应—“”。 5.紫外线灭菌原理: 1、波长辐射对细菌有杀灭作用。 2、产生微量臭氧也有一定作用。特点是穿透力较弱,仅适用于和 。 6.干热灭菌法有、、、;湿热灭菌法有、、消毒法、消毒法、灭菌法;高温杀菌原理是由于菌体中蛋白质包括酶类在内,过热后引起凝固变性,,使代谢发生障碍而引起。 7.高压蒸汽灭菌法是通过加压提高蒸汽温度,其具有、、灭菌效果好的特点,是简便、经济、可靠、无毒的方法。 8.酒精能使菌体蛋白质脱水变性,常用酒精杀菌浓度为。 9.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因素主要有:、、、、 、有机物质等 10.辐射杀菌法主要包括、、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消毒 2.灭菌 3.抑菌 4.防腐 5.无菌

三、问答题(25分) 1.简述更衣阻断微生物的意义?

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体积小、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广。 2.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 3. 球菌杆菌螺形菌 4. 脂多糖“热原反应 5. 1、 260nm 2、杀菌作用。物体表面、空气消毒。 6. 焚烧、灼烧、干烤、红外线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动蒸汽间歇蒸汽高压蒸汽。失去活性菌体死亡。 7. 穿透力强、温度高安全灭菌 8. 70-75%。 9. 温度、浓度、酸碱度、微生物种类、微生物数量 10.紫外线电离辐射 Co60射线微波 二、概念 1.消毒(disinfection):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胞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一般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菌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2.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比消毒要求高,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 3.抑菌(bacteriostasis):抑制体内或体外细菌的生长繁殖。常用的抑菌剂为各种抗生素,可在体内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在体外用于抑菌试验以检测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防腐(antisepsis):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种化学药品在高浓度时为消毒剂,低浓度时常为防腐剂。 5.无菌(asepsis):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三、问答题 简述更衣阻断微生物的意义? 一次更鞋:阻断外界粘在鞋底的垃圾、颗粒及微生物。相对而言,脚底是最脏的部分。 脱去外套:阻断外界沉降在外套上的颗粒和微生物。

最新微生物、洁净作业和卫生知识培训试卷及答案(1)

微生物、洁净作业和卫生知识培训试卷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微生物的分类,目前公认的包括七大类。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的个体虽然微小,但却有很大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灭菌是指对所有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包括所有微生物的________ 和______或_______。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四个因素:、、、。 5、消毒是指对病原微生物繁殖体的杀灭作用,但不能杀死___________等全部微生物。 6、洁净室中是最大的污染源。 7、洁净度是指空气的,它是以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和来表示的。 8、洁净室(区)仅限于人员和人员进入。 9、随时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做到“四勤”:勤、勤、勤、勤。 10、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不得和佩戴,不得直接接触药品。 11、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等,消毒剂品种应定期,防止产生。 12、洁净区应定期监测、和静压差、浮游菌、、风速。 13、不同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洁净区之间的人员及物料出入应有防止。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灭菌: 2.消毒: 3.药品生产环境: 三、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洁净室(区)的定义?

2、选择消毒剂的原则? 3、洁净室(区)内人员卫生要求? 4、生产卫生监督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5、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的因素以及消毒剂的选择原则

微生物、洁净作业和卫生知识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酵母菌、霉菌) 2、表面积,体积的比值 3、繁殖体芽孢孢子 4、温度,pH值,通气,水份及空气湿度。 5、芽孢 6、人。 7、洁净程度,大小,数量。 8、本区域生产操作,经批准。 9、剪指甲,理发、剃胡须,换衣服,勤洗澡。 10、化妆,首饰,裸手。 11、新洁尔灭,乙醇,过氧乙酸更换耐药菌株 12、温度,湿度,沉降菌,悬浮粒子 13、污染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新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含答案

新版GMP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区管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得分 一、填空题(40*) 1.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主要包括立克次体、、、、螺旋体、枝原 体、衣原体与等,还包括显微藻类和原生动物。 2.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应按GMP要求不断进行各项微生物卫生学监测。例如:对洁净室空气中 的、、的监测;对无菌设备清洁灭菌的验证等。 3.在药品生产中,导致药品的微生物污各种要素包括:厂房环境的、制药用 水、、、。 4.在药品生产中,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注意或个人卫生情况欠佳,微生物可通过、、 以及衣服、、等各种渠道转移给药物制剂。因此,进入洁净生产区的人员不得、和佩带、严格按操作规程穿戴并。 5.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渗透压、、 等,对微生物生长能起到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在药品GMP卫生管理上可以归纳 为、、。 6.减少空气中微生物数量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有3 种方法:、 和。 7.对制药用水的消毒方法除应用于水的本身消毒以外,还必须包括水系统中的 、的消毒问题。 8.我司对洁净区的地面及清洁设备进行消毒所用的消毒剂为:、及, 每月轮换。 9.微生物污染会使药品出现:变色、、、沉淀,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致使药 品。对人体而言可能造成:、中毒、 、甚至死亡。

二、名词解释(3*5) 消毒: 灭菌: 防腐: 三、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五大特征及生长繁殖所需的条件。(10分) 2. 人是药厂中最不清洁的成分最大的污染源,请结合以下数据,分析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降低和控制由人员引发的微生物污染。(15分) 人的皮肤上平均每平方厘米含有10万个细菌,而且繁殖速度惊人,刚洗过的皮肤,在几小时之内细菌就可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一般人每个喷嚏的飞沫含有4500-150000个细菌;感冒患者一个喷嚏含有多达8500万个细菌。 1.细菌、放线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病毒 2.浮游菌、沉降菌 3.空气、操作人员、物料、设备 4.手、咳嗽、喷嚏、头发、化妆、饰物、洁净服、洗手消毒 5.温度、辐射作用、过滤、干燥、超声波、防腐、消毒、灭菌。 6.空气洁净技术采用的过滤、化学消毒方法、紫外线照射方法 7.设备、管道 8.醋酸洗必泰、新洁尔灭 9.变味、浑浊、感染、发热、过敏、中毒 名词解释 消毒:利用某种方法杀死或灭活物质或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它可以起到防止污染或防止感染或传播的作用。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的芽胞。 灭菌:指利用某种方法杀死物体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的一种措施。灭菌后的物体不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