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 Limited

请参阅每页底端的重要披露

中国:宏观经济

2006年3月10日

中金公司研究部

联系人:高 挺 gaot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c4142130.html,

哈继铭 hajiming@https://www.360docs.net/doc/3c4142130.html, (8610) 6505 1166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

要点:

? 中国居民消费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比许多人想象的高,远超过任何其它世界前十位消费大国的同期表现。根据近

十年来各国消费增长的状况和修订后中国的消费量及增速,我们保守估计中国可能在五到七年内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居民消费国,而在十三到十六年内取代日本第二大居民消费国的地位。 ? 近二十多年来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下降是收入上升,人口结构变化和投资高速增长的结果。分析表明,在今

后十年间,工作年龄段人口比重的继续上升对消费占GDP 比重的提高仍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老龄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显越突出。而未来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政府公共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以及其它推动消费的政策对使居民消费可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 居民购房需求在中长期将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与其它亚洲国家的经历比较,中国近十年来的房地产投资仍然

显著偏低。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购买力的增强(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金融信贷(个人信贷市场的不断完善)等方面的积极发展将为住房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撑。 ? 中国居民消费的重心正逐渐转向中高档消费品。近年来居民在交通和通讯上消费的实际增速很高,一方面反映

了消费开支的名义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了电讯类消费物价指数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过对中国近期消费结构变化和韩国家庭1985年后消费行为的分析,我们预计在今后十年中,消费项目中增长最快的是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其次是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较慢的是食品和居住费用(租金和水电燃料)。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2

目录

1.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5

1.1 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5

1.2 从国际数据分析结果看中国居民消费 9

1.3 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18

1.4 居民住房需求和房地产投资 22

2.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24

2.1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近年来的变化 24

2.2 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的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30

2.3 耐用品消费 31

2.4 对未来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展望 35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3

表格

表1:中国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偏低 5

表2:世界前十居民消费国及印度的对照 6

表3:计量分析结果:决定居民消费/GDP的因素 9

表4:一些别的国家也经历较大的居民消费/GDP比例下降 11

表5:2006-2020 收入增长,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预测 14

表6:人均各项消费性支出平均实际年增长速度(1998-2004) 26

表7:各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 27

表8:城镇居民各项开支在消费开支的比重及1998-2004期间增速 28

表9:城镇居民各项支出的收入弹性系数(1998-2004) 29

表10:农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31

表11: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32

表12: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购买量 33

表13:韩国1985年后各项居民消费支出实际增长 38

附表1:国际数据回归结果 41 附表2:中国地区间数据回归结果(全部省市) 42

附表3:中国地区间数据回归结果(分沿海和内地) 43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4

插图

图1:一些亚洲国家(包括中国)1980年以来总最终消费/GDP 比例的变化 7 图2:一些亚洲国家(包括中国)1980年以来居民最终消费/GDP 比例的变化 7

图3:中国1980年后GDP 和居民最终消费增长速度 8

图4:中国的居民最终消/GDP 和居民房投资/GDP 8

图5:中国人均GDP 在1980年后快速上升 11

图6:中国0-14岁人口比重近年来下降很快 12

图7:中国老龄化将在今后30年内加剧 12

图8:中国城市化程度逐步提高 13

图9:中国城市化程度在国际上偏低 15

图10:中国消费类贷款的比重相对很低 16

图11:中国政府教育开支占GDP 的比重与其它国家比较 16

图12:中国政府医疗开支占GDP 的比重与其它国家比较 17

图13:中国15-64岁人口比重在今后十年中将继续上升 18

图14:居民消费/GDP 比例随收入上升而下降 19

图15:国有单位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重(部分省市) 20

图16:居民消费/GDP 与居民房投资/GDP 呈负相关 21

图17:中国部分地区商品房价格变化(1995-2004) 21

图18:中国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房投资(1996-2004) 22

图19:房地产投资国际比较 23

图20:居民房投资国际比较 23

图21: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口(1980-2004) 24

图2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1992-2004) 24

图23:农村居民消费结构(1998-2004) 25

图24:城镇居民消费结构(1998-2004) 25

图25: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开支 30

图26: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比较 30

图27:韩国,日本和中国汽车销售量 34

图28:汽车拥有量和人均GDP 34

图29:计算机拥有量和人均GDP 35

图30:沿海和内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分项比较 36

图31:中国2004年和韩国1985年后消费结构的比较 37

图32:食品,衣着和鞋类在日本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下降 39

图33:医疗,交通和通讯等项目在日本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上升 39

图34:食品和饮料,衣着和鞋类在新加坡零售中的比重下降 40 图35:医疗,家用设备和电讯等在新加坡零售中的比重上升 40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5

1.中国居民消费的宏观分析

1.1 中国居民消费的基本状况

中国的总体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都偏低,而且近几年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引起政府部门和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household 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占全年GDP 的44.6%。加上政府部门消费,全国最终消费总量为GDP的57.2%。相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不少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数字都显得较低(表1)。低消费率意味着高社会储蓄率。中国的储蓄一方面通过金融市场转向投资,另一方面通过外贸顺差的形式借贷给外国。因此,低消费被认为是中国投资过高和过于依赖出口市场等结构性失调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政府部门的最终消费主要取决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政策,这篇报告主要针对的是居民消费。

表1:中国总消费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在国际上偏低

总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

(占 GDP的百分比)2003 2003

1980-2003 平均美国86.0 70.8 66.7

日本74.4 56.9 56.1

英国86.5 65.5 65.2

中国57.2 44.6 48.8

韩国66.9 53.6 54.0

马来西亚57.7 43.7 48.5

新加坡55.1 43.3 44.5

泰国67.3 56.7 55.3

印度75.3 64.0 70.2

世界79.1 62.0 60.3

注:美国和世界数据只到2002年

资料来源:WDI,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国居民消费引人关注之处,除了消费占GDP比重低和近年来消费比重下降之外,还有消费市场的大小和潜力。我们首先看一下关于这几方面的一些数据。表2显示按居民消费排列的世界前十个国家及印度的GDP和消费数据。根据修订前的数据,中国居民消费总量按市场汇率计算在2003年已排世界第7位,大约是印度的1.6倍。这与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排名一致。国家统计局最近对GDP数字的修订突出表现了对服务业的低估。2004年GDP上调的幅度为16.8%。通过统计局公布的修改后消费和投资对GDP的贡献,我们估计2004年全国总消费占GDP 的比重由修订前的53%上升到55%。以此计算,总消费水平要上调21%以上。估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6

计修改后2004年中国居民消费与第6大消费国意大利接近。

更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修订之前中国数据,中国居民消费的平均年增长速度在1994-2003十年中高达7.8%,即使在增速略低的2000-2003期间也在7.0%左右,远超过其它名列前十的国家在同期的增长速度,显示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如果用1994-2003期间各国消费增速和中国修订后的数据来预测,中国可能在五到七年内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居民消费国,而在十三到十六年内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居民消费国。这个保守的估计没有考虑汇率的变化,中国人口结构将来的变化趋势,和一些已经及将要实施的推动居民消费的各项政策。

表2:世界前十居民消费国及印度的对照

GDP 总最终消费居民最终消费

居民最终消费

居民最终消费美元, bn 2003 2003 2003

1994-2003

平均年增长(%) 2000-2003 平均年增长(%)

美国 10948.6 8972.8 7385.3 3.81 3.51 日本 4300.9 3201.0 2447.8 1.26 1.15 德国 2403.2 1872.0 1408.2 1.26 0.58 英国 1794.9 1553.3 1175.0 3.39 3.39 法国 1757.6 1403.2 976.2 1.89 2.09 意大利 1468.3 1173.4 887.3 1.88 1.32 中国 1416.6

810.1

631.6

7.80 6.98 西班牙 838.7 636.2 485.8 2.96 3.11 墨西哥 639.1 517.8 438.5 2.80 3.62 加拿大 856.5

546.7

408.0

3.20 3.34

印度

600.6

468.3 384.3

5.33

5.01

注:美国和加拿大的数据只到2002年。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同其它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之低在改革开放之后才越显越突出,而且呈长期下降的趋势。中国居民消费比重在1970-77期间平均为63.4%,远高于日本同期的51.3%,与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不相上下。这个比重在82-94年期间逐渐下滑,从82年的54.2%降至94年的44.5%,于95年后略有反弹,上升到2000年的47.9%,而到2000年后有了一个较大的下降。2004年居民消费对GDP 的比例为42.4%,是近25年来的最低点(图1,2)(世界银行的数据与中国统计数据略有差别)。

消费占GDP 比重的增减只表明消费和GDP 相对增长速度的变化。图3显示1980年后的每5年平均年GDP 和居民消费增速。后者在2000-2003年期间比前几个时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7

期有明显下降,并与GDP 增速的距离拉大,从而导致居民消费/GDP 比例在2000年后的较大下滑。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2000年后居民消费比重的下降及2000-03期间较低的居民消费增长有一部分是由于统计误差引起的。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服务业比重逐渐加大。国家统计局对GDP 的修订集中在第三产业上。统计局数据表明94年后对服务业增长的低估程度逐年加大。1994-1999年第三产业年增速平均上调了1.2个百分点,而2000-2004的平均上调幅度是1.7个百分点。由于服务业中消费的比重较大,可以想象居民消费被低估的程度也随年增加。由此判断,图2所显示2000年后居民消费比重的下降夸大了实际的变化程度。当然,准确的偏离程度须等到统计局公布修订后详细的GDP 支出法数据之后才能确定。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8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另一方面,全国房地产投资中的居民住房部分(residential real estate investment )2000年后增加很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居民消费增速的下降。尚未买房的居民为购房存钱,刚购房的居民由于购房的支出而减少在别的方面的消费。对于居民来说,买房的决定和购买别的耐用品(如汽车等)相似。但经济统计上,购房属于投资。这部分投资对GDP 的比例由1996年的2.48%上升到2000年的3.70%,于2004年达到6.21%(图4)。我们在稍后的分析发现,居民房的投资对GDP 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则下降0.28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WDI ,CEIC, 中金公司研究部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消费问题是持续了较长时间的中国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的趋势和在国际上偏低的现象。哪些因素能够解释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比重的变化趋势?中国居民消费比重为什么相对别的国家显得低?我们应用国际和中国地区两组数据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9

1.2 从国际数据分析结果看中国居民消费

我们使用的国际数据覆盖161个国家,取样的时间是1980-2004年。通过国家之间和时间序列之间的双重比较,我们首先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鉴别出对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时间上的变化和国际间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哪些因素可以解释中国居民的低消费率和二十多年来居民消费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

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储蓄的理论认为,居民消费/储蓄率主要取决于如下基本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实际利率,通货膨胀,人口结构,城市化程度,消费信用系统等。因此,我们收集了这些方面的数据,用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百分比)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准确地说,居民消费/GDP比例并不完全是消费率,它还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的比重,因此我们把政府消费占GDP 比重也放入回归方程中。政府消费是通过税收来支持。高政府消费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所以我们预计这个变量对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影响为负。附表1收集了主要回归结果的仔细数据。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GDP的定性影响(归纳在表3中)与理论上的结论大体相符。

表3:计量分析结果:决定居民消费/GDP的因素

变量对消费/GDP的影响统计上是否显著

log 人均GDP - 显著

人均GDP增速- 不显著

政府消费占GDP比重- 显著

实际利率+ 显著

通货膨胀- 不显著

私营部门信用/GDP比例+ 显著

0-14岁人口比重+ 显著

65岁以上人口比重+ 显著

城市人口比重+ 显著

东亚和东南亚(虚拟变量)- 显著

政府教育医疗开支占GDP比重+ 显著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一个熟为人知的情况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居民储蓄利率较高。表1中的六个这一地区国家的消费/GDP比例都比世界平均低。这里面可能有一些文化的因素。我们在回归中加了一个代表这些国家的虚拟变量(dummy variable)。果然,这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而且在统计上十分显著。这组国家的居民消费/GDP比例比别的国家低约12个百分点。考虑到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这个特点,我们在回归中保留这个虚拟变量。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0

? 实际利率的上升并不导致消费比重的下降,贫富不均对消费没有显著的负面

影响

我们发现实际利率的回归系数是正值。也就是说,实际利率对消费/GDP 比例没有负影响。理论上,实际利率的上升对当前消费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 )。高利率提高了储蓄回报,因此吸引更多的储蓄,降低居民的当前消费。另一个是收入效应 (income effect)。实际利率的增加提高了现有储蓄的将来价值,会使储蓄者感觉其总体收入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导致提前消费,从而增加当前消费。这两方面的影响是相反的。实际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净作用理论上取决于许多条件,并不明朗,只能实证数据分析来判断。而我们的回归结果表明,利率的上升并不抑制消费。这个结果与世界银行1998年对世界各国私人储蓄率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我们同时注意到,最近两篇对中国消费的学术研究文章对利率的结果也与此类似1。

我们在其中的一个回归中放入了代表贫富不均程度的基尼系数(Gini Index)(附表1(e ))。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越大,贫富不均的程度就越高。回归的样本包括75个国家。由于只有一年的基尼系数的数据,样本时间取在2000年。基尼系数的回归系数是正值。因此,没有证据表明贫富不均程度的上升压抑消费。一些南美和亚洲国家(如阿根廷,巴西,菲律宾等)的贫富差距很大,但消费占GDP 的比重却很高。

? 中国快速上升的收入水平和逐渐下降的0-14岁人口比重是居民消费/GDP 比

例呈长期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

在影响居民消费占GDP 比重的诸多因素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GDP 比例呈负相关,而且统计上非常显著。也就是说,人均收入的提高会降低居民消费/GDP 比例。其原因是,居民消费中的一部份是基本生活消费(subsistence consumption ),即使在收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也是必需的。在低收入的国家中,这一部份的消费比较突出,而基本生活消费后所剩的可用于储蓄的收入很小。这就导致在低收入时较高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可用于储蓄的收入部分逐渐变大。其结果是储蓄的增加速度比可支配收入快,居民消费/GDP 比例因此随收入增加而逐渐下降。

这个结果对理解中国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很重要。中国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下降的长期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高速增长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所导致。中国即使目前在世界上也是个收入较低的国家。基本生活消费仍占居民可支配收入中较高的比重。从另一方面看,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对投资(间接地对储蓄)的需求也大。这两方面同时起作用,使

1

Zhang Yin and Wan Guang Hua, “Liquidity constraint, uncertainty and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 2004, 36, 2221-2229; Zhang Yin and Wan Guang Hua, “Household consum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 2002, 13, 27-52.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1

得消费比重下降。对国际数据的分析果显示,人均收入上升1%,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大约0.071个百分点(附表1(b))。从1980到2004的二十五年间,中国的人均GDP 以平均每年8.2%的速度增长(图5)。粗略计算,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收入增长导致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累积为14.6个百分点(0.071*8.2*25)。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亚洲别的一些国家在其快速发展阶段也有类似的经历(表4)。韩国和新加坡都是在60年代中期经济开始起飞的。随着它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的比重在之后的二三十年中也有大幅下降。

表4:一些别的国家也经历较大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

国家

时期

时期开始时的居民消费

/GDP 比例(%)

时期末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

变化

韩国 1964-90 84.4 51.8 -32.7 马来西亚 1981-97 57.1 45.4 -11.8 新加坡 1965-95 79.7 41.3 -38.4 泰国

1979-96

67.5

54.3

-13.3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另一个在1980年后的明显趋势是0-14岁人口比重在中国的长期下降,由1980年的35.5%降至2004年的23.1%(图6)。众所周知,这主要是中国七十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这个工作年龄前的人口绝大多数没有收入,是一个纯消费群体。统计结果表明,这群人口的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则下落0.36个百分点。这个人口变化趋势对中国最近25年居民消费/GDP 比例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2

下降的贡献可达4.5个百分点。 注:2005年之后是联合国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 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增加和城市化则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趋势有一定

的抵消作用

从回归估计出来的系数看,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变化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相对更大。一个百分点的上升可导致居民消费/GDP 比例提高1.3个百分点。65岁以上属退休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人口的收入已比其工作时低很多,他们需要花费年轻工作时的储蓄以补充当前消费。在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重从1980年的4.7%缓慢上升到2004年的7.3%,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将加快,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今后15年内将达到11.9%(2020年,图7),他们对中国消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注:2005年之后是联合国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3

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可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由于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受自然条件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大,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就高。个人消费的基本行为之一是,收入不确定性增加谨慎性储蓄(precautionary saving )。于是,在别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市化程度低的国家储蓄率高,居民消费/GDP 比例也就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提高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则上升0.06个百分点。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展迅速(图8)。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9.6%,而到2004年,这个比例已上升到39.6%。预计中国城市化将稳步提高,到2030年60% 以上的人口将属于城市人口。 注:2005年之后是联合国预测数据。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 我们预计,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加上0-14岁人口比

重下降速度减缓,收入增长在今后15年内不再主导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变化趋势

一个合理的预测是,在今后10-15年间,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将有所减缓。中央政府强调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今后要适当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提高对能耗,环境,收入不均等单纯GDP 增长以外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重视。如果我们假设在今后的十五年中,人均GDP 增长速度为7.0%(一个仍然很高的增速),根据计量结果进行粗略推算,人均收入上升对消费/GDP 比例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不再像前二十五年那样主导居民消费/GDP 的比例。

其主要原因是,除了人均收入增速减缓的假设外,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今后将有一个大的转变。0-14岁人口比重的下降速度将显著减慢。这个比重在1980-2004期间减少了12.4个百分点,而联合国预计在今后的十五年间其下降只为3个百分点。于此同时,老龄人口(65岁以上)则在未来的十五年将上升4.3个百分点,比前二十五年2.6个百分点的增长快得多。老龄化的加剧会一直持续到2040年,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4

然后速度才会减慢。除此之外,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城市化的步子将较为稳健。这也会对消费带来正面的影响。

我们应用分析得到的弹性系数,把收入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贡献在1980-2004期间和今后15年(2006-2020)做一个比较(表5)。其目的并非是要对各种因素的影响做出精确的估值,而是想通过相对幅度的大约比较得出一个更为定性的结论。由表5可以看出,老龄化的影响将在今后加大,而0-14岁人口下降的影响幅度将变小。总的来说,这三个中国社会基本的长期变化趋势对消费的影响在今后十五年间大约持平。

表5:2006-2020 收入增长,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预测

1980-2004实际变化

估计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

2006-2020假设变化

估计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

人均收入增长 8.2% 年增长 -14.56 7.0% 年增长 -7.46

城市化

从1980的19.6%到

2004年的38.6%

1.22

从2005年40.5%到2020年53.6%

0.84

0-14人口比重

从1980的35.5%到2004年的23.1%

-4.48

从2005年21.4%到2020年18.4%

-1.08

65以上人口比重

从1980的 4.7%到2004年的7.3% 3.33

从2005年7.6%到2020年11.9% 5.51

总效果

-14.48

-2.19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 在决定消费比重的因素中,中国较低的城市化程度,不发达的消费信贷市场,

以及政府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开支的较低水平,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居民消费/GDP 比例在世界上偏低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主要是通过中国的收入,人口结构和城市化在时间上的变化来解释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变化趋势。这一节,我们将通过国家间的横向比较来探讨中国居民消费/GDP 比例在世界上偏低可能的解释。除了以上谈到的城市化之外,表3(和附表1)中的结果还显示,消费信贷和政府在公共医疗教育的开支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5

城市化

虽然中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很快,但由于起点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程度仍然较低。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9.6%,而世界平均为48.6%。中国城市化程度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比例(在2004年为67.1%)相差更远。在周边国家中,日本和韩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分别是66.9%和71.7%。以弹性系数0.064来计算,中国和韩国的城市化差距可导致在居民消费/GDP 上两个百分点的差别。下一节中国地区间数据反映出来的城市化弹性系数高达0.25,表明在短期内推动城市化进展对消费的影响可能更大。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消费信贷

我们发现,对私营部门的信贷(相对GDP 的比例)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个变量主要反映的是居民受流动性限制(liquidity constraint )的程度。对消费而言,更直接的数据应是消费类贷款。但在缺少世界各国的消费信贷数据的情况下,学术研究通常用私有部门信贷/GDP 比例作为近似。从对私营部门的信贷上看,中国的比例在2004年是141%,虽比高收入国家平均的181.9%或美国的250%要低,但同世界平均(150%)相差无几。

但私营部门的信贷只是用来代表消费类贷款的近似变量。而中国在消费信贷上起步晚,比发达国家和许多周边国家都落后很多。在发达国家中,个人贷款用于购买房产,汽车和其它耐用品,甚至用于高等教育的费用等都很普及。而在中国,主要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刚刚启用,而且有待完善。个人信用卡的普及率也很低。图10显示,中国消费类信贷(包括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在国际上相对很低。这就意味着在中国更多的消费者面临流动性限制。缺少借款的渠道,他们的消费就会受到约束。发展和完善消费信用系统能够减小借贷约束对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6

图10:中国消费类贷款的比重相对很低

资料来源:各国央行数据,CEIC ,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府公共教育开支

教育投资是一个国家改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持续稳定的长期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劳力素质的提高是中国经济由劳力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高科技,高增加值产业的前提。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发展经验表明,它们的经济腾飞跟政府大力投资公共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分不开的。

由于中国是个收入低,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政府公共教育开支的人均水平在世界上落后是正常的。但公共教育开支在GDP 的比重也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从世界银行的数据看,1999年中国的政府教育开支是GDP 的2.08%,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是5.35%。美国,日本,韩国的比例分别为5.74%,3.6%和3.8%。按世界银行的收入定义,中国在当前的收入水平已属中等收入的国家,但中国公共教育开支比重比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2.98%还要低不少(图11)。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7

政府公共医疗开支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些疾病的高医疗费用及对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是居民储蓄的动机之一。一个国家政府通过医疗开支建立和完善公共医疗系统,可以减小这个储蓄动机。图12显示中国政府医疗开支对GDP 的比例跟国际水平相比也偏低。2002年中国的这个比例为1.95%,而世界平均水平是5.81%,发达国家则高达6.53%。中国政府对公共医疗系统的改进和完善高度重视。我们预计政府今后在这方面的开支,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上,会有显著提高。

图12:中国政府医疗开支占GDP 的比重与其它国家比较

资料来源:WDI ,中金公司研究部

分析表明,政府医疗教育开支/GDP 比例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升高1.2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医疗教育开支总和对GDP 的比例在1999年是4.02%,比韩国(5.92%),日本(9.60%),美国(11.56%,2000年)或世界平均(9.55%)都有较大差别。

其它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之高是众所皆知的。在我们的计量结果中,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降低0.03个百分点。从这一系数看,增长速度虽有负面作用,但在幅度上和统计上并不显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顺推,15-64岁的比重的提高将对消费比重有负影响。中国人口中15-64岁的比重达69.5%(2004),相对于世界的平均比重的64.3%也显较高,而且在今后十年中会继续增加(图13)。这方面对消费/GDP 比例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18

注:2005年之后数据是联合国预测。 资料来源:WDI ,UN ,中金公司研究部

1.3 中国改革过程中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国际数据分析结果让我们通过国际间的比较加深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理解。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是一个特殊的转型经济。同包括许多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其它转型经济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市场化采取是循序渐进的方式。改革的起点和速度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这种改革的路子也给中国居民消费带来独特的影响。这些特殊性要从中国自己的经历来考虑。

我们的第二组数据是中国分地区的面板数据。数据取样的时间段是1995-2004,因为分析所需的许多省市数据在这段时间才可得到。通过各省和时间序列的比较,这个分析的目的有两方面。第一,我们想确定分地区的数据显示出来的对居民消费/GDP 比例的影响因素与国际数据的结果是否基本一致。第二,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个转型和快速增长同时并进的时期。许多变化,如国企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等,都有中国自己的特点。

中国各省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在附表2和3。同国际数据的结果相一致,人均GDP 和居民消费/GDP 比例呈负相关。图14是31个省的居民消费/GDP 比例和人均GDP (取对数)的散点图。从图上明显可以看出,在收入越高的省(市),居民消费占GDP 的比重就越低。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1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它主要决定居民消费/GDP比例的因素,如人均GDP增长速度(负,不显著),城市化(正,显著),65岁以上人口(正,显著),其影响也与国际数据定性上相符2。唯一略有不同的结果是,0-14岁人口比重对消费的影响在中国地区间数据虽是正面的,但并不显著。在沿海和内地分开的回归中(附表3),我们就发现,沿海地区数据的结果与国际数据在这个变量是一致的(正,显著),而更为传统型社会的非沿海地区数据则相反(负,不显著)。

?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消费水平的压抑在中国数据中明显地放映出来

中国的改革是多元化和多层面的,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变量来代表。对居民消费而言,改革中影响到居民当前和将来收入和福利的因素更重要。国营企业改革便是其中之一。国企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给可能受影响的职工带来长期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都不小。我们用国有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来代表这个因素。

国有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百分比)在回归得到的系数为-0.13,统计上十分显著。也就是说,在别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单位职工占全社会职工的比例高一个百分点,消费比重减少0.13个百分点。国有单位职工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职工。这个比例所放映的是职工人口(包括他们的家庭)面临将来企业改革压力的程度。国营企业改革给国企职工的未来收入,住房,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和心理压力。而对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是提高储蓄以防将来不备。

虽然在中国的经济产出中,国有企业的比重近年来显著下降,但在就业上国有单位仍为社会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图15)。国有单位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例从1980

2中国和国际数据所估计出的同一变量的系数大小不同。由于中国各省数据是收入分布范围很窄,时间序列较短的地区间数据,回归结果更适于短期较小变化的分析。上节的国际比较中,应用国际数据得出的计量结果更为合理。

成长中的中国消费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

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本报告亦可由中国国际金融(香港)有限公司和/或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于香港提供。本报告的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20

年的76.8%降至2003年的63.1%。2003年在1.05亿全国职工中,仍有6600万职工在国有单位工作。在十个省中,国有单位职工的比例仍在75%以上。这些职工和他们家庭总和仍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

这个国企改革对消费影响的结果与上节中讨论的公共医疗教育对消费的影响是相关联的。公共医疗和教育系统的完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改革对职工带来的不确定性。同时,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系统的健全可以减轻国企职工的不安全感。推动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但对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长期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内需也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 房地产投资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而房价上升则对居民消费有负面

影响

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中的居民房部分(residential real estate investment )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图16)。这一部分对GDP 的比例上升一个百分点,居民消费/GDP 比例下降0.28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