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邳州市中医院

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疝(ICD-10 : G93.501 )、脑出血(ICD-10 : 161.900 )、高血压脑出血(ICD-10 : I61.905 )、基底节出血(ICD-10 : I61.004 )、丘脑出血(ICD-10 : I61.802 )、脑叶出血(ICD-10 : I61.101 )、小脑出血(ICD-10 :

I61.400 )、。

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 : 01.24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

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明确的高血压病史;

(2)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

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3)神经系统症状: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

一些相应部位的对应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

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

①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

②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

③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

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

④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是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

(2)头颅MRI扫描:不做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

(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

(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

(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2.禁忌症:

(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

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 I61.902 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脑疝

晚期患者不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感染性

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CT;

(4)头颅CT扫描。

2.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CTA DSA MRI进行鉴别诊断。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择用药。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等;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时间为术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开颅血肿清除术。

3.手术臵入物:硬脑膜修复材料、颅骨固定材料、引流管系统。

4.术中用药:脱水药、降压药、抗菌药物,酌情使用抗癫痫药物及激素。

5.输血:根据手术失血情况决定。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3.针灸治疗:多数可以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微波、超声、红外线等治疗。 6.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7.康复训练:帮助指导合理进行康复训练。 8.护理:辨证施护。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 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的局灶症状和体征者,伴或不伴 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 动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康复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

————————————————————————————————作者: ————————————————————————————————日期: ?

脑出血后遗症(恢复期)临床路径 一、脑出血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 编码:I69.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后遗症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血管病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血生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X线片或胸部CT。 (6)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 (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我院没有 (2)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3)C反应蛋白、 (4)超声心动、 (5)高同型半胱氨酸、 (6)D-2聚体、 (7)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8)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 (9)双下肢血管B超等。 (七)治疗方法 1.静脉滴注脑代谢改善及神经营养药(奥拉西坦、脑蛋白水解物、长春西汀等),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等。) 2.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脑出血临床路径完成版

2017年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 编码:I6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饶明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证 痰热腑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引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中医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 MRA、DSA 或 CTA、C反应蛋白、腹部B超、颈动脉B超、超声心动、高同型半胱氨酸、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B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证: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4)痰热腑实证:清热化痰,息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息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 4.推拿治疗。 5.中药塌渍治疗。 6.放血治疗。 7.内科治疗。 8.康复训练。 9.护理调摄。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文档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 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3、改变脑循环 4、神经保护剂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标准住院日:10-14 天 (七)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患者拒绝出院 二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曰出院日期:年月曰标准住院日:10- 14天

达拉奉30mg qd ivgtt 口氯化钠注射液250ml+ 疏血通6ml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血塞通针(可选)0.4g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天麻素6ml (可选)qd ivgtt ; 参穹葡萄糖注射液(可选) 100ml qd ivgtt ; 口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泮托拉唑40mg qd ivgtt 白注射液(可选)0.8 qd ivgtt 口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依达拉奉 30mg qd ivgtt 口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疏血通6ml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血塞通针(可选)0.4g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天麻素6ml (可选)qd ivgtt ; 参穹葡萄糖注射液 (可选)100ml qd ivgtt ; 口氯化钠注射液 100ml+ 泮托拉唑 注射液(可选)0.8 qd ivgtt 口氯化钠注射液 100ml+依达拉奉30mg qd ivgtt 口氯化钠注射液 250ml+ 疏血通6ml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血塞通针(可选)0.4g qd ivgtt ; 氯化钠注射液250ml+ 天麻素6ml (可选)qd ivgtt ; 参穹葡萄糖注射液(可 选)100ml qd ivgtt ; 口氯化钠注射液100ml+ 泮托拉唑40mg qd ivgtt 临嘱口血、尿、大便常规 口血凝功能 口肝、肾功能、电解质 口血糖+血脂全项 口同型半胱氨酸 口乙肝两对半 口输血前二项 口心电图 口胸片 口TCD 口脑电图 口头颅CT 口颈动脉血管B超 口必要时预约24小时动脉血压 监测、心脏B超、上腹部 B超、 口必要时复查有异常 值的检查 口必要时预约颅脑 MRI 口必要时复查有异常值的 检查

脑出血后遗症首次病程记录

2017-04-10 08:26:54:000 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XXX,女,52岁,以“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2年余,加重3天”为主诉,于2017-04-10 08:26:54:000入院。 病例特点: 1.病史:该患家属诉患者于2年前因脑出血致右侧肢体不灵伴言语不清,遂立即入我县人民医院就诊,给予对症处理病情稳定(具体治疗不详),仍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来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加重,为了进一步诊治,遂于今日来我院就诊,病程中伴有心悸,无咳血胸痛,无黑朦,晕厥,无意识障碍,无腹痛,腹泻,精神,睡眠,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请输入既往史} 2.查体:T36.5℃.P75次/分.R17次/分.BP 150/90mmHg.神志清楚,步入病房,自由体位,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淋巴结未触及无压痛.头颅及五官无畸形头发色黑白,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部无分泌物鼻腔畅通无堵塞,听力正常,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甲状腺未触及,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肺部触诊语颤正常,双肺听诊无异常呼吸音,心律整齐无杂音,心率75次/分,腹部平坦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二便正常. 余(-) 3.辅助检查:{请输入辅助检查} 初步诊断: 1.脑出血后遗症 2.高血压2级很高危 诊断依据: 1、老年女性:{请输入既往史} 2、以“{请输入主诉}”入院 3、查体:{体征} 4、辅助检查: {请输入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 1.脑肿瘤:常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等多种症状,查CT或MRI可发现脑部占位 2.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物理检查(CT)有助于鉴别诊断 诊疗计划: 1、内科护理常规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治疗

脑梗塞后遗症康复治疗 作者:刘良芳临床证明:脑梗塞后遗症是由于脑组织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病变引起的。对人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及时治疗是康复的关键。北京德胜门脑病诊疗中心指出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最好的方法是脑通疏络宁栓疗法。 北京德胜门脑病诊疗中心是一家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医院,同时北京德胜门脑病诊疗中心还是国家定点医保医院。院内的脑病科是北京德胜门脑病诊疗中心的重点科室,专业治疗脑萎缩、脑瘫、帕金森、脑发育不良,脑中风后遗症的脑部疾病,创国内领先领域,在全体专家组成员的努力下,发明了国内首个治疗脑萎缩的国药准字号药物。获国家发明专利。经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已形成10余个病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并不断补充和完善,赢得全国各地患者信赖,前来就诊。 北京德胜门脑病诊疗中心脑梗塞后遗症治疗的新突破:“脑通疏络宁栓疗法”治疗系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综合应用中医理论、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与传感器技术等,而研发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智能化、规范化诊疗设备。使疗效达到客观化、标准化水平,且无副作用,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取得了显著疗效,治疗有效率达93.8%,充分反映了现代中医治疗。

“脑通疏络宁栓疗法”的优越性。 一、多学科定位,综合中西疗法精粹:囊括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脑病诊疗规范,在国际权威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医疗康复机构诊治标准基础之上,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研发“脑通疏络宁栓疗法”康复工程。 二、多维定制,“一对一”针对性治疗:“脑通疏络宁栓疗法” 是第一个提出多维治疗、立体治疗的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治疗体系,该体系分别从细胞学、免疫学、基因学、心理学各学科去综合考虑患者的致病因,按照“一对一”针对性治疗准则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根据患者具体康复情况调整治疗进程。 三、全面评估病情,杜绝药物损伤机体:首次引进全数字化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病源灶精确定位系统,彻底根绝常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为患者带去的伤害,不损害肝、肾等功能,不给患者身体留下后遗症。 四、治疗时间短,康复效果佳:“脑通疏络宁栓疗法”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能短时间内修复患者受损脑细胞,恢复脑部病灶供血供氧,激活受损“休眠” 脑组织细胞,促进脑细胞新生。入院治疗一周,97%患者的脑机能将有重大改善,配合后期康复训练,中成药调理,康复效果明显,彻底解决了脑血栓、脑梗塞、脑供血不足不能治愈的历史难题。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脑梗塞临床路径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路径(第一天): 一、急性脑梗塞非溶栓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 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神经系统受损得局灶症状与体征者,伴或不伴头 晕头痛、意识障碍等。 2。头颅CT排除肿瘤脑内出血改变、 3.临床排除糖尿病、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或颅内炎症、变性疾病所致神经系统 损害、 (三)选择治疗方案得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一般治疗:低盐低脂饮食,维持生命体征与内环境稳定,根据病情选择运动 处方。 2。调控血压。 3。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调节血脂,必要时抗凝治疗、4。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病。 5。防治并发症、 6。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就是否吸氧、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死(ICD10:I63、9)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第一诊断不符合或患者及家人不配合而要求转诊者及溶栓治疗者不入本 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得项目。 1、必需检查得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C-PR;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得检查项目:头颅MRI,MRA或DSA、 (七)选择治疗及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根据病情决定)。

脑出血临床路径(中医)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为脑出血的患者。(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在起病10-30分钟为进行性加重。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1)CT检查 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MRI

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3.证候诊断: (1)急性期 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 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 ②肺热腑实,瘀阻清窍 辩证要点:半身不遂,神昏目赤,项强身热,便秘溲赤,舌红绛,苔焦黄,脉洪滑数。 ③痰浊内盛,蒙蔽清窍 辩证要点:神疲肢冷,气短懒言,或神昏肢瘫,喉中痰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④元气不固,神明散乱 辩证要点:头痛呕吐,四肢瘫痪,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自遗,舌痿苔枯,舌黯脉微。 ⑤痰瘀阻络,自溢脉外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完整版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单 一、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单纯脑梗死无合并症或合并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的合并症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曾有脑梗塞病史,遗留肢体偏瘫或者智能障碍,可近期加重。 2、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头晕、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3、头颅CT提示MRI提示有老年脑改变,或者多发性脑梗塞(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 (三)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 疾病分期: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2、无意识障碍 (四)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 2、有各种类型意识障碍 3,进展型 (五)治疗常规 1、内科综合支持治疗,应特别注意血压调控 2、抗血小板,调脂治疗 3、改善脑循环 4、神经保护治疗 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6、康复治疗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液分析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 (七)选择用药。 1.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等。 2.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调脂药物:如他汀类。 4.中药治疗。 (八)标准住院日:7-10天 (九)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肢体或语言功能稳定或改善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合并症,进展性,病情危重,不能出院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患者拒绝出院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路径表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急性起病。 2.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头颅CT或MRI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 1.一般治疗:监测命体征,维持呼吸循环稳定,检测控制体温。 2.加强血压管理,避免血肿扩大 3.控制血糖水平。 4.脑出血病因检查及治疗。 5.防治并发症: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痫性发作,预防深静脉血栓。 6.选择适宜药物治疗。 7.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8.早期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 标准住院日为10-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200)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自身免疫抗体、肿瘤指标、出凝血指标等; (2)头颅MRI,MRV、CTA、MRA或DS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高渗盐水、甘油果糖、速尿和白蛋白等。 2.降压药物:根据患者血压情况选择静脉降压药物或口服降压药物。 3.抗菌药物: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患者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适宜抗生素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梗死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l0:I6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局灶症状和体征,伴或不伴意识障碍。 2.头颅CT证实颅内无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 1.整体治疗: (1)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维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吸氧; (3)不能经口喂食者给予鼻饲,以维持机体营养需要,避免吸入性肺炎; (4)控制血压; (5)降低颅内压。存在颅内压升高的征象时,采取降颅压措施,药物可选用20%甘露醇,严重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 (6)控制体温在正常水平,38℃以上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 (7)防治应激性溃疡; (8)早期康复治疗。 2.特殊治疗: (1)溶栓治疗(发病3-6小时之内); (2)抗凝治疗; (3)抗血小板治疗; (4)降纤治疗; (5)神经保护治疗; (6)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3脑梗死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心肌酶谱、血脂、双颈动脉加双椎动脉彩超、TCD、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收缩压大于180mmHg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时,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溶栓治疗:尿激酶等。 5.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肝素等。 6.抗血小板治疗:可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7.缓泻药。 8.防治应激性溃疡: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9.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10.中药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监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梗死病情危重者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