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脑出血微创手术临床路径

脑出血微创外科干预临床路径研究

一 .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

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

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既往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

或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4.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5.幕上血肿≧30ml,>25ml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受压明显。

6.幕下血肿≥10ml。

7.基本排除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

瘤卒中等非高血压脑出血因素。

二. 每位进入并完成路径病人补助科研费用元。

三.微创外科干预方法:1.硬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2.软通道微创血中穿刺。

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

四.进入路径病人均采用表格统计管理。

五.选择治疗方案: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及《成人自发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防止应激性溃疡

7.微创手术。

8.每日尿激酶冲洗2-4次,共3-5天。

9.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10.改善脑循环功能

11.早期康复治疗。

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七.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

艾滋病等);

(3)头颅CT 、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或

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八.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及《成人自发

脑出血治疗指南》AHA/ASA2007版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

〔2004〕285号)执行。一般应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改善脑循环功能

7.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九.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十.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或N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

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

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

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5.住院期间血肿增加,脑疝需转为开颅手术。

6.昏迷时间长,需气管切开,费用增加。

二、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

行微创钻孔引流术(ICD-9-CM-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1天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相关检查制定治疗方案,术前准备向患者和/或家属交代病情,签手术知情同意书临床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情况6小时,无继续出血征象

穿刺点定位,微创钻孔引流术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复查血生化及血常规

根据病情考虑是否需要

气管切开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

尿激酶冲洗2次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

流量

复查头CT,评价结果调

整管端位置

尿激酶冲洗2次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

变化及神经功能恢

复情况

手术切口换药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

引流量

尿激酶冲洗2次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术前禁食水

监测血压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型,

肝肾功能、尿常规、血电

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胸部X线平片,术后复查

头颅CT

心、肺功能检查(酌情)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术后流食或鼻饲肠道内

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复

临时医嘱:

血常规及血生化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术后流食或鼻饲肠道

内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等对症支持治疗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临时医嘱:

头部CT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根据病情更改饮食

及增加肠道内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等对症支持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

入院宣教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状况

完成术前准备

术后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

经系统状况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

孔、生命体征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

孔、生命体征

观察引流液性状及记量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及神经系统功能恢

复情况

观察记录患者神

志、瞳孔、生命体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观察引流液性状及引流量

尿激酶冲洗2次

复查头部CT,酌情拔管

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有感染征象患者,拔

管,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调整药物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

观察切口敷料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根据切口情况予以拆

线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

复情况

复查头部CT

根据患者病情,考虑

停用抗菌药物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根据病情更改饮食

及增加肠道内营养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临时医嘱:

复查头部CT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

增加肠道内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对症支持治疗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改善脑循环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护理

根据病情更改饮食及

增加肠道内营养

监测生命体征

脱水对症支持治疗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改善脑循环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

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改善脑循环功能

临时医嘱:

血常规、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头颅CT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瞳

孔、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

瞳孔、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

观察记录患者神志、

瞳孔、生命体征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查看化验结果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

复情况

观察切口情况,换药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

肠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

能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

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改善脑循环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

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

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

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

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

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

可下床活动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

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

复查头颅CT

复查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生化、

肝肾功能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

评估头颅CT结果

查看实验室检查结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

肠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

能恢复

改善脑循环功能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道

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恢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

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短期医嘱:

头颅CT

血常规

血生化、肝肾功能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肠

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

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

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

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

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

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

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

可下床活动

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临床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临床观察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临床观察神经功

能恢复情况

完成病程记录

确定患者能否出

向患者交代出院

注意事项、复查

日期

通知出院处

开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术后普食或继续肠

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能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

肠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

肠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

长期医嘱:

一级或二级护理

术后普食或继续

肠道内营养

促进神经系统功

通知出院

观察患者一般状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者可下床活动观察患者一般状

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

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

者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

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

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

者可下床活动

观察患者一般状

况及切口情况

观察神经系统功

能恢复情况

如果病情允许患

者可下床活动

帮助患者办理出

院手续

无有,原因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2021年脑出血临床路径(NICU)

NICU脑出血临床路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疼、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局灶性症状和体征者; 2. 头颅CT可见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感染; 2.吸氧、心电监护;吸痰;维持呼吸道通畅; 3.控制血压;镇静;止血;防治血肿扩大; 4.控制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治疗;防治高血糖;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5.控制体温;防治应激性溃疡;防治卒中相关性肺炎;营养支持治疗; 6.癫痫发作的预防和处理;

7.脑出血的微创治疗; 8.早期康复; 9.辩证施治中药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所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血气分析加离子分析。 2.生化全项、凝血四项、术前八项、CRP、血清前白蛋白、载脂蛋白A1、B; 3.胸部CT、心电图、必要时颈动脉血管超声。 4.头颅CT,根据具体情况可再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脑保护治疗; 2.降压、止痛、镇静治疗; 3.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抑酸药物; 6.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可酌情选用止血药。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APACHE-II。 (九)出院标准。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140例 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采用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FAM积分、发 生肺部感染出血、泌尿系统感染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差别无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有重要应用价值,使护理 质量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289-02 临床护理路径已被证实可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笔者对本院 1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探讨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6月急性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0例,男性81例,女性4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3.8±12.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90例,丘脑23例,脑叶16例,小脑11例。出血量6-65ml,平均22.6±13.5ml。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2±11.1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均无发病超 过3d、脑疝、深度昏迷及严重心、肺、肝、肾等并发症。将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 与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7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 1.3 临床护理路径 1.3.1 做好评估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状态、皮肤情况、 瞳孔、肢体肌力、大小便失禁、失语、呛咳、既往史、伴发病及神经功能缺损评 分等进行仔细评估,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耐心讲解病区的环境、相关制度、 各项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做好饮食指导。 1.3.2 基本护理如实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原因、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保持合适 体位、按摩受压皮肤。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与治疗的有效性,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慢慢过度到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给予心理护理,讲述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3.3 出院指导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给予针对性的出院指导,如定时定 量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饮食及定期复查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提示有统计学 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周Barthel指数与FAM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相互比较,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出血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颅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 )血常规、尿常规; (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心肌酶谱、血脂,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无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NIH卒中量表和GCS量表评分。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脑出血病情危重者如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不全等需转入l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既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脑出血可能导致既往疾病加重而需要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4000-5000元左右。 二 . 脑出血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93.9%,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的知识掌握率为79.6%,护理满意度为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知识掌握率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脑出血是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1]。脑出血早期死亡率非常高,大约50%的患者均在发病数日内死亡,存活者大部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为此,脑出血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护理干预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40~66岁,平均年龄(51.5±9.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主要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组建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科室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主要有入院指导、病情检查、治疗、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2)护理方案实施。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融入临床护理路径表,由责任护士或者当班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完成相关护理工作,并且进行详细记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护理查房工作的落实,全面检查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确保护理工作全面落实,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在患者出院之前,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记录偏差,以此不断完善临床护理路径。 1.3 评价指标

1、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头颅CT、血常规+血型、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C反应蛋白、传染性疾病筛查、高同型半胱氨酸、心电图、心电监测、颈动静脉彩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底检查、头颅MRA、DSA或CTA、腹部彩超,超声心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心理测评及智能测评、双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热内闭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2)、元气败脱证: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3)、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平肝潜阳,熄风清热。 (4)、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清热化痰,熄风通腑。 (5)、气虚血瘀证:补益元气,活血通络。 (6)、阴虚风动证: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 (3)、中药熏洗 (4)、设备治疗 4、西药治疗 5、康复训练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主要症状如神昏、肢体无力、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利等有所改善。 2、影像学提示脑水肿完全控制,或脑血肿绝大部分吸收。 3、无需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1小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窄并达到手术标准者予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纤维蛋白原水平、蛋白 C、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片、心电图; (4)头颅MRI或CT,颈动脉血管超声。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同型半胱氨酸、抗凝血酶 Ⅲ,TCD,CTA、MRA或DSA,灌注CT或灌注MRI。 (七)选择用药。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出院时Barthel指数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缩短脑出血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标签: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相关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9例。观察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14;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67.6± 2.3)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19d,平均治疗时间(10.6±2.2)d;对照组2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13;年龄为44~77岁,平均年龄(69.2±2.4)岁;入院治疗时间为2~20d,平均治疗时间(11.6±2.5)d。 58例患者均经临床病理以及脑部CT确诊为脑出血[1]。排除标准:患者有严重的肺、脏及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出现脑疝或深度昏迷。本次研究获得患者同意与配合。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全面检查,予以脱水降颅内压、降血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2]。为每位患者建立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料,做好详细记录。 1.2.1对照组2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入院后认真观察病情,并为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脑出血的发病原理以及防治措施;患者卧床静养、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防止压疮产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症状严重者予以鼻饲,以混合奶浆类为主[3]。 1.2.2观察组29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①成立专门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主任、护士长、专职医生、责任护士。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查阅相关文献和病例[4],制定合理的护理路径。明确护理内容,包括入院接待、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日常活动、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 ②参照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合理分工,有序开展护理工作,对每日工作内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 主编:蒲传强 副主编:黄旭升、于生元、张家堂 编者(按姓氏笔画排序):贾渭泉、王湘庆、田成林、石强、刘若卓、杨飞、 崔芳、崔荣太、黄德晖、董钊

目录 病名编写人页码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田成林……………………… 3-6 2.脑出血……………………………………田成林……………………… 7-11 3.蛛网膜下腔出血…………………………刘若卓……………………… 12-16 4.烟雾病……………………………………刘若卓……………………… 17-21 5.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田成林……………………… 22-25 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田成林……………………… 26-30 7.结核性脑膜炎……………………………张家堂……………………… 31-36 8.化脓性脑膜炎……………………………张家堂……………………… 37-42 9.病毒性脑膜炎……………………………张家堂……………………… 43-47 10.肥厚性硬脑膜炎…………………………………………………………… 48-52 11.病毒性脑炎………………………………张家堂……………………… 53-58 1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59-64 13.亚急性海绵状脑病………………………………………………………… 65-70 14.癫痫……………………………………王湘庆……………………… 71-78 15.癫痫持续状态…………………………王湘庆……………………… 79-83 16.吉兰-巴利综合征………………………黄德辉……………………… 84-88 17.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崔芳………89-91 18.POEMS综合征…………………………崔荣太……………………… 92-96 19.面神经炎………………………………杨飞……………………… 97-99 20.动眼神经麻痹…………………………………………………………… 100-102 21.肘管综合征……………………………崔芳……………………… 103-104 22.腓总神经麻痹…………………………杨飞……………………… 105-107 23.多发性硬化……………………………黄德辉……………………… 108-112 24.视神经脊髓炎…………………………黄德晖……………………… 113-117 2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黄德晖……………………… 118-122 26.急性脊髓炎……………………………黄德辉……………………… 123-127 27.帕金森病………………………………田成林……………………… 128-131 28.多系统萎缩……………………………王湘庆……………………… 132-134 29.肌萎缩侧索硬化………………………崔芳……………………… 135-137 30.亨廷顿舞蹈病…………………………董钊……………………… 138-140 31.肌张力障碍…………………………………………………………………141-143 32.肝豆状核变性…………………………董钊……………………… 144-146 33.亚急性联合变性………………………杨飞……………………… 147-151 34.韦尼克脑病……………………………王湘庆……………………… 152-153 35.亚急性小脑变性………………………崔荣太……………………… 154-158 36.低颅压综合征………………………………………………………………159-162 37.多发性肌炎……………………………崔荣太……………………… 163-167 38.包涵体肌炎……………………………………………………………… 168-172 39.重症肌无力……………………………黄德辉……………………… 173-179 40.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石强……………………… 180-182 41.周期性瘫痪……………………………石强……………………… 183-186 42.肌营养不良……………………………………………………………… 187-191 4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92-195 44.线粒体脑肌病…………………………石强……………………… 196-198 45.丛集性头痛……………………………………………………………… 199-201 46.紧张型头痛……………………………刘若卓……………………… 202-204 47.偏头痛…………………………………………………………………… 205-208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常规组与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临床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临床路径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常规组,且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和护理总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住院时间,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满意度 脑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且致残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大程度恢复患者的各项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研究重点[1]。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计划性护理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给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本科对30例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常规组和临床路径组,各30例。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6 2.2±5.4)岁;临床路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2.5±5.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常规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常规检查、病情观察、基础功能锻炼、基础健康宣教等。临床路径组患者则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包括:①制订临床护理路径小组。成立由科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护士组成的临床路径小组,参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标准,制定护理路径,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改进护理路径。②护理人员培训。对科室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使护士彻底掌握临床护理路径的要点、关键点、操作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方法等。③临床路径的实施。在住院当天,护士热情接待意识清醒的患者,并向其做自我介绍,引导患者熟悉病房、医院环境、住院制度等,根据患者对病房的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监测患者体温、呼吸、血压、瞳孔、吞咽功能等,要求患者卧床休息,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给予适当心理辅导,稳定其情绪。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指导其大力咳嗽,并指导家属每2小时给患者翻身1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住院第2天,遵医嘱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向患者讲解检查的目的,护士全程陪同患者做检查,一方面稳定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耐心解答。做完检查,向患者解释每项数据的意思。同时对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脑出血的病因、诱因、治疗、护理、预后、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 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 感染。 2.控制血压、控制体温。 3.营养脑细胞 4.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8—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血大生化、凝血系列、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抗体、梅毒抗体。(3)头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2.降压药物: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执行。 3.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 4.缓泻药。 5.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6-01-15T13:54:10.8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7期供稿作者:陈惠[导读]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陈惠 (浙江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神经内科浙江台州 318000)【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在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一段时间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 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临床护理路径干预,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护理;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210-02 脑出血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将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死亡率。而传统的临床干预,虽然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但是效果不太理想。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套高品质、低成本、高效率的护理服务,不仅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核磁和CT检查被确诊为脑出血,同时,排除严重肾、肺、肝、心肌病以及出现脑疝症状和深度昏迷的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35~73岁,平均(56.5±3.5)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在34~74岁,平均(55.8±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当的宣传教育以及功能康复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又给予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方法为:(1)制定护理计划:要建立一个由科室主任、主管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等构成的临床护理小组,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主治医生的护理意见来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该计划实施护理工作。(2)基础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与脑出血相关的知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临床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将一些成功的病例告知患者,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患者治疗疾病的自信心,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保证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尽可能的倾听患者心声,耐心向患者解答所有合理问题,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掌握患者病情变化,而且还能提高护理整体质量。(4)饮食护理:患者最好以果汁、牛奶、蔬菜汁为主,食物要保证密度均匀,粘稠适度,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这样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观察指标有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还对两组患者入院前后进行了Barthel指数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了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成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例数(例)治疗成本(元)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n/%)护理满意度(n/%)实验组 60 4165±22.5 12.05±1.34 1(1.67) 59(98.33)对照组 60 5654±24.7 16.45±1.42 5(8.33) 43(71.67)P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住院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2 所示。表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组别例数(例)住院前住院后 实验组 60 33.8±13.5 78.6±17.5 对照组 60 34.1±13.4 45.6±17.5 P >0.05 <0.05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并观察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和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脑出血疾病治疗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脑出血疾病患者人数也呈现明显增多的发展趋势,且老年人为该病的主要患病人群,该病主要具有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两大特点,对人们生活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除对患者实施积极治疗外,全面的护理也能够使该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2]。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实施可以使脑出血疾病患者的预后更加理想,通过与患者实际病情结合制定整体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使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3]。本次研究对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56.9±1.4)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8 h,平均(7.4±0.9)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21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9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56.7±1.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9 h,平均(7.2±0.8)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出血患者22例,脑叶出血患者11例,外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上述4项自然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1)病情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2)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3)以往没有脑出血病史;(4)患者年龄45~90岁;(5)脑出血疾病发病时间<24 h;(6)患者病情表现稳定;(7)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执行医嘱;(8)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4]。不符合上述标准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成立一个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应该由多名责任护士、一名护士长、一位主管医师组成。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路径的标准应该选择国内外疾病现有护理标准和常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相关表格,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临床检查项目、入院相关指导、饮食护理、对症用药治疗、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心理干预、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上述内容,记录数据后,每天应该由副

神经内科个临床路径

精心整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 版社 但可反复发作。 3.除外癫痫。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 写组,2010)。 :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 (3)心电图;头颅MRI或CT,颈部血管超声。 MRA 或 小时 时间和活动度调整用量。要求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动度(AT)维持在15%-25%(或20%-30%,门诊病人则25%-35%),或国际标准化比(INR)值2-3。开始时应每天查凝血功能,稳定后每周查1次,若连续数周均稳定,可每月复查一次。华法令维持量约1-3mg。

(1)反复发作的TIA的患者可予抗凝治疗。 (2)对于非心源性TIA患者,以下可考虑给予抗凝治疗,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颈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伴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房间隔瘤等。 。 天。 可以作为首选药物; (3)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路径。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ADL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治疗疗效等进行对比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后ADL评分和护理前相比,均有所提升,且试验组患者在护理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临床护理路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高达96.71%,护理满意度为97.82%,而对照组分别为63.24%、77.3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9.0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7.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疗效,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标签: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常规护理 脑出血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主要是因高血压小动脉硬化而导致血管出现破裂引起的。在神经内科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病症,具有发病快、病程长、伤害性大等特点,从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1]。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患者的肢体灵活性以及发生智力障碍等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残疾、死亡等。而除了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外,优质的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脑出血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4月-2015年6月就诊的200例脑出血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65例,女3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29±8.4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1±9.9)分。试验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44~84岁,平均(59.34±9.01)岁;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6±10.3)分。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诊断,并进行颅脑CT确诊,均与脑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200例患者中不存在器官严重受损、意识障碍、心肺并发症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护理模式。试验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

脑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I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控制血压。 3.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控制体温。 5.防治癫痫。 6.必要时外科手术。 7.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头颅CT 、心电图。 2.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头颅MRI,CTA、MRA 或DSA,骨髓穿刺(继发于血液系统疾病脑出血者)。 (七)选择用药。 1.神经保护剂: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2.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 3.降压药物: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4.缓泻药:乳果糖、酚酞片、番泻叶等。 5. 并发症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抗感染、控制癫痫发作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 6.继发于出血性疾病的脑出血酌情应用止血药 7.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胰岛素、抑酸剂等对症治疗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脑出血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经验及效果

脑出血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经验及效果 发表时间:2015-05-15T10:22:27.31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1月第2期供稿作者:孙悦[导读]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出血就是其中之一。孙悦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神经外三科161005) 【摘要】目的: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探讨其实践经验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 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治疗依从性83.7%、临床护理满意度90.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1.9%、57.1%、 76.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并发症少,依从性高,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可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路径;实践经验【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071-01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脑出血就是其中之一。脑出血病情危急,损伤患者脑神经,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且对患者今后生活影响较大,即使抢救即使,也易导致术后肢体、智力障碍,失去自理能力[1]。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更是重中之重,给予一般常规护理患者治疗依从性不理想,且护理难度较大。临床护理路径可克服常规护理的缺点,提高护理质量。现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5例,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的实践经验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的85 例患者中,男性47 例,女性38 例,患者年龄59-72岁,中位年龄64.2岁。所有患者入院后经CT 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平均发病时间7.13h。其中基底节及内囊出血22例,丘脑出血21 例,脑叶出血20 例,外囊出血15 例,其它部位出血7例。平均出血量41.7mL,所有患者行脑室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43 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遵医嘱护理、密切观察等常规脑出血护理;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及功能训练指导。 观察组:(1)建立临床路径护理小组并制定临床护量路径内容表格,护理小组由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组成,由小组成员针对脑出血护理特点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临床路径护理内容表格及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基本检查、脑出血知识介绍、饮食指导、脑出血功能康复训练等。计划等。(2)患者住院的整个病程中,均严格按照路径表格内容进行,并对患者每个过程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患者入院即了解患者疾病、个人基本情况,检查完毕后汇总患者基本情况,评估并由主管医生及护士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出血患者住院注意事项及不同阶段的护理重点,过程中加入脑出血知识的健康宣教,有助于患者出院护理。饮食指导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营养状况,补充手术消耗。患者术后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可经过康复锻炼逐步改善甚至痊愈,帮助其恢复自理能力,故路径表格中,康复训练必不可少[2]。指导等定期监督检查临床护理路径落实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对表格内容加以补充完善。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实施由责任护士负责具体严格按要求执行,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标记、签名,落实责任。及时听取家属反馈意见,发现不足及时调整。 1.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治疗结束后,患者出院前,对患者进行脑出血知识掌握情况调查及护理满意度调查;有医护人员对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 两组患者治疗及护理一般情况对比 3 讨论脑出血由于起病急、进展快,对脑部神经损伤大,故临床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随着临床手术技术的发展,已挽救了越来越多患者的生命,但脑出血对患者今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却是长期的,临床护理难度较大[3]。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给予以全方位的护理,护理质量高,临床效果较好。 本次探究的85例研究对象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治疗依从性83.7%、临床护理满意度90.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9%、治疗依从性57.1%、临床护理满意度76.2%,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给予了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有计划、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使临床护理更具规范性,过程中根据患者情况再逐渐调整,逐步形成了高效、优质护理的护理程序[4]。人性化的护理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形成一体化的整体护理方案,达到了提高患者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与护理效率[5]。 综上所述,将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大大提高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1] 敖永丽.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应用效果研究[M].中国营养保健,2013,3(下):1091-1092.[2] 张芹. 脑出血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256-257.[3] 王爱华.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应用[J]. 中外医疗·现代护理,2012,10(C):157-158.[4] 翟丽芳.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药物与人,2014,6(6):258-259.[5] 丁曾霞.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护理中应用体会[J].现代养生,2014,7:2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