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基础,浅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这是我国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和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深刻反思,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战略性的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科学发展观建立在人本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使社会在经济的带动下全面进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优化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我国无论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还是继续实施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四个战略,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离开了人民群众为本,实施什么样的政策都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也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2、进一步做好“五个统筹”的工作。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发的要求。(1)统筹城乡发展,在于如何破解“三农”难题,重要的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2)统筹

区域发展,一是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二是加强行政区划调整研究;三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解决好经济发展这条“腿”相对较长,社会这条“腿”相对较短的问题。(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提倡发张循环经济,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方针,把利用外部有利条件与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

3、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动力是改革,目的是发展,稳定的前提是改革和发展;同时,只有在改革和发展下才能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就是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和发展。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好改革的动力作用;二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要继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和配套完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当前,国际形式日益明显的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国内形式发展也比较快。因此,今后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重大战略,另一方面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又必须适时调整和晚上这些战略。与此同时,要做好实施每一个战略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1.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未能得到有效转变。目前,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与生产规模的外延式扩张,与国际水平相比,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率的“三高三低”的增长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要比发达国家高出10倍以上;2003年我国消耗的原煤、铁矿石、刚才和水泥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31%、30%、30%和40%,但创造的产值不足全球的4%。经济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自然、社会、经济资源大量

消耗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如因污染产生的社会冲突问题凸显,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健康受损等,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公共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社会发展长期滞后。26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GDP 总量增长了10倍,与此同时,社会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如,在教育领域,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要占到GDP 的4%,但这个目标至今都未实现。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低,导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和流失率偏高,有些地方辍学率高达10%。另外,03年的“非典”也暴漏出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统计显示,2000年国家卫生支出仅占财政总支出的1.71%,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1个国家的卫生系统中,中国排名第188位。社会发展“短腿”的状况,折射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3.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建立在发展的起点、发展的机会和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相对公平上。由于多种原因,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发展总会存在一定的不平衡,但是这种不平衡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少,相反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如,占我国人口总量超过60%的农村,农业创造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宗旨的15%。再比如,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比东部地区低了37.7个百分点。这种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巨大反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4.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未能得到保障。在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一部分群体如国企改革中出现的下岗工人、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等哲学在计划经济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产业工人和为改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在社会变迁和利益的调整中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并没有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也未能从所做的贡献和牺牲中得到对等的补偿。利益的失衡导致心理的失衡,加之又缺乏有效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家具了社会冲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5.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总体上来看,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1

亩,生物多样性锐减,乱砍、乱挖、乱采资源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同时,生态环境形式严峻,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4%,水土流失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退化面积高达62%,沙漠化徒弟面积大刀38.57万平方公里;大气污染十分突出,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超过三级标准,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不到一半,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10%。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加剧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

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传统的发展观转到科学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审视发展观的演变可以发现,传统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天然合理的”这个新年的前提之上的。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发展得快总比发展的慢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传统发展观所关注的,知识“如何发展得更快”,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的问题却毫不关心,社会发展理论也仅仅被堪称知识研究社会“如何发展”的“科学”,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论、目的论问题。人们之所以本能的相信“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有其历史性基础的。自然界不能为人类提供现成的生活资料,人类只有依靠对自然界的改造才能生存。离开了发展,人类便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这一信念就成了支配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自然成了人类评价一切的终极尺度了。但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在由人类自己亲手造成的各种困境和危机面前,人类面对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基本生活资料的满足了,而是如何使我们的发展持续下去,以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生存下去的问题。这时,发展的“天然合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表现出巨大的危害性。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再是那种以毁灭地球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而是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

经济发展无疑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跳腿短”的问题。我国的五年计划,原来叫“国民经济计划”。20年前改称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可是民称的更改不等于内容的更新。如果把更名后的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作些比较研究,

就不能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都是经济重,社会轻,都是讲经济头头是道,讲社会囫囵吞枣。针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用“五个统筹”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改变目前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情况。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发展经济,也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比较和借鉴[J].华东经济管理,2005(1).

[2] 赵长茂. 找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着力点[J].瞭望新闻周刊,2003(28).

[3] 陆学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4]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78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R].

[5]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再为吃穿而忧,为住行而愁,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GDP每年的增长速度也很可观,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在我们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便捷、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什么:天空不再蓝,河水不再清,黄沙漫天飞。气候一次又一次的变得恶劣;人类的健康状况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而每况愈下,我们是否曾反思过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的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与绿色经济相重合的地方,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绿色经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呈现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整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障碍依存在,改革攻坚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同时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监管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具体表现。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清醒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以及未来我国创新 发展的着力点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已成为一国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之源,科技与经济的互动、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经济一体化,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趋势,又是世界各国竞相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如何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未来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字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动力源泉途径创新发展着力点 【正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带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产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可见,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来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紧闭国门到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经济格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途径 科技创新可以缓解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使最大可能的产量组合尽可能向生产可能性边界靠近;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可以使几年前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这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了希望。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浪费、粗放经营的路子,而必须选择低耗、节约、集约经营的道路。虽然要素投入量的增长是有限的,但技术创新则是无限的,所以,经济增长不仅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更加需要科技创新推动的来实现。 2、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经济增长是人类赖以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条件。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是劳动、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的。一项成果的科技创新,通过大面积的技术扩散,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又牵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就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取之不尽的源泉。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呈现递增趋势。 3、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 各国工业化的进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高技术的产业化,传统技术得到适当的更替和改造;意味着劳

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思考

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关系思考 (一)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展绿色营销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绿色营销理论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思想正在影响全人类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其结果自然影响到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绿色营销便是在国际社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兴起的,一个日益扩大的“绿色市场”正在形成。谋求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重视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际先导企业的共识,许多先进企业都在大力开发低污染、低能耗、无公害的生产工艺与最终产品。 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绿色消费方式。绿色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态需要而消费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方式。提倡绿色消费,重视文化生活,将是建立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消费模式的主要内容。 3.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绿色生产方式。现代社会生产是在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资源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环境不断恶化,能源和资源越来越短缺,生产末端污染的治理压力不堪承受,人类已别无选择,只能选择预防污染,在为了生存和发展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背景下提出了绿色生产方式。 (二)绿色消费需要开展绿色营销 1.绿色消费本身包含了对绿色的直接需求。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现代消费模式,蕴含了使人类得以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伦理价值与经济价值。 2.绿色消费促进了企业绿文化的建立。企业认识到绿色消费模式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才能树立正确的决策目标与准则,改变原有的以利润最大化与盗用最大化为约束的决策模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应用生态的观念重审过去以人为中心的行为,重新确立企业与自然的正确关系,真正建立起和谐共处的新的文化观念。 (一)我国消费者绿色需求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ROPER调查公司的统计结果显示,消费者按照对绿色产品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五类,如表。 可以发现,我国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认识

毛邓论文

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内容的认识 任何一个国家在长期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我国目前现状,一方面存在就业压力过大,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在很多领域人才相对稀缺,技能落后,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水平更新换代滞后。因此,要转变教育导向,发展多样化、专业化教育,紧跟世界潮流、市场趋势。同时,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会出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这就需要我们坚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之一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谐。在贫富差距问题突出的今天,我们要修正以前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理念,这不是简单的杀富济贫,而是要引导和扶持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突破各领域各阶层意识形态的局限性,通过辛勤劳动,合法经营,脱贫致富,从而减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战胜各种风险考验,谱写课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

形势与政策:科学发展观

[摘要]:每一个人都应该理解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再理解战略的连续性就是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我们把大脑对科学和发展的抽象快照看成观念,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几乎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其一,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其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有效实施科学发展观的7大主题 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上要不断合理与优化外,新增财富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来越低;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强度上要越来越小;在知识的含量上和非物质化方面要越来越高;在总体效益的获取上要越来越好。 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是一切发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国家、区域的生存支持系统维持在规定水平的范围之内。通过基本资源的开发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过就业的比例和调配,达到收入、分配、储蓄等在结构上的合理性,进而共同维护全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 4.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解析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解析 [摘要]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的理论来源、价值目标、评价指标、演化历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其侧重点又有着细微差别。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起点,绿色发展包含着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促进绿色发展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终目标。清晰梳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关系 一、研究背景简介 自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如废弃物、噪声、农药、大气等污染危害、能源稀缺的潜在危机、淡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等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世界性议题,特别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儿?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绿色关怀和绿色意识。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人们最初提出“绿色经济”的思想,试图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应对环境和生态危机,例如2010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

好型”社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环境、生态的联系日益密切,“绿色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首次把“绿色发展”提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笔者查找目前已有的文献,发现尽管两种理论的单独研究较为丰富,但未找到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二者关系的直接研究,已有的资料大多将二者等同于一个概念,或者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本文试图清晰梳理“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界定二者的内涵与关系,从而有助于后来者的研究,以及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二、概念解析中的比较 绿色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颜色,是很多种类植物的原色调,最多见于万物复苏的春天,象征着清新的自然、友好的环境、带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宁静舒适的生活等。中国学者黄志斌先生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别从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和理性综合三个层次来阐释绿色的内涵;首先将感性直观中关于“绿色”的视觉性、联觉性、象征性认识综合起来,其含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其次从优先考虑环境属性的角度阐明了“绿色”知性分析的含义:节约、回用、循环;最后在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含义的基础上,厘清了“绿色”的哲学意蕴;生生、协变、臻善。“绿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上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政府依据本国国情适时适度调节本国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增加,经济上的飞速发展令我们国家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等。 关键词: 资源与环境就业与失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基于中国的国情和处在国际日新月异环境的大背景下。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一点隐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预测防范这些隐患,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第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里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就业和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金融 摘要:“绿色金融”是现代金融行业发展所提出的新理念,而这一理念的提出为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以及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虽说眼下国内经济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环境问题却也在日益严峻,因此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经营理念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金融业已经成为了现代经济的核心,积极探寻绿色金融并尽力推进国内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各个行业的转型优化以及国内经济建设能够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以下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领域内的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国内经济 这些年来,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之下,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也变得更加严峻。而这种情况,也已经成了抑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金融业是一种核心要素。为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使金融产业结构的转型,使其可以充分的契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金融行业也开始朝向“绿色金融”的方向发展。绿色金融的实现,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的十分深远的意义。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其提供支撑。新形势下,金融行业需要树立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进而提升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水平。因此需要提高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度,重视“低碳经济”。想要真正实现

“绿色金融”并让其助力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并没有那么容易,结合实际分析,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最终让其能够为国内经济发展产生助力也就成为了我们所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工作。 1 现阶段国内绿色金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分析 1.1 经营宗旨与经营目标有待改善 现阶段,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以及经营目标强调的是股东利益以及利润的最大化,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遇到了缺乏价值驱动因素的问题。再者,国内很多从事环保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仍缺乏合理的融资渠道,无奈他们只得选择民间借贷融资,这种做法既增加了他们的运营风险,又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了对于这类企业发展的制约及掌控作用[1]。 1.2 公司结构不完善,绿色金融的发展缺少保障 纵观全球,很多知名的金融机构都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更设置了属于自己的环境部门、环境执行官以及环境执行委员会。上述部门或个人在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时拥有一票否决权或业务监督权[2]。但国内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设置还尚未涉及到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更缺少具备相应职能的机构,因此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很多问题仍得不到有效监管。 1.3 专业产品、专业人才、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 在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项目技术可行性、节能量测算、节能行业政策及技术标准确定等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科学发展观与绿色经济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不再为吃穿而忧,为住行而愁,现在中国的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GDP每年的增长速度也很可观,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在我们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便捷、快乐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付出了什么:天空不再蓝,河水不再清,黄沙漫天飞。气候一次又一次的变得恶劣;人类的健康状况深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而每况愈下,我们是否曾反思过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的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与绿色经济相重合的地方,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结构的优化,要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绿色经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呈现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整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障碍依存在,改革攻坚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同时社会结构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监管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明显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具体表现。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申论范文: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当前,如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民众生活质量的高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对资源的消耗,随之换来的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些是我们牺牲环境换发展带来的后果。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利国利民的大计。 发展绿色经济,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发展速度和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保持稳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为更好的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协调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更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既是发展问题,又是民生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重大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自觉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要按照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环境保护来讲更是如此。我们要研究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加快开展新能源技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使得经济发展速度与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脱钩,提高经济的自我更新能力。 发展绿色经济,要做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不仅要做好规划布局,更要加强监管和引导,坚决打击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要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 “欲求木长,必固其本”。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足安康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紧密团结,凝聚智慧,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赢得美好未来。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如何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能否抓住机

遇,又快又好地发展,取决于我们是否真正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 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这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规律。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主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必然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

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突出特点:相关服务业发展迅猛,已经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业态体系;零售电子商务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垄断(或寡头垄断)局面;电商平台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电商平台、政府监管部门与进行网上销售的企业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市场治理结构;跨境电子交易发展迅速,但是尚未形成有效的发展模式;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出现企业日益集中的趋势。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1997年,中国化工信息网正式在互联网上提供商务服务,这被人们看作是我国电子商务的正式发端。15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虽然历经曲折却仍然取得骄人成绩。根据商务部所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2)》,2012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成为目前世界第二大网购市场,自2003年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0%。 纵观15年电子商务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初创期:1997年—2002年 互联网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却受到人们的热切期待。加之此时美国网络热潮兴起,也催使我国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中国化工网、8848、阿里巴巴(滚动资讯)、易趣网、当当网(12.31, -0.65, -5.02%)、美商网等知名电子商务网站很快就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里发展起来。然而,由于这段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社会大众对于电子商务仍然缺乏了解和信任,加上不久之后的互联网泡沫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商网站大多举步维艰。不过,这段时期的经历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营造了很好的社会舆论和环境。 ——快速发展期:2003年—2007年 2003年的“非典”在给国家带来巨大困扰的同时,也给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些基础设施和政策也在这期间得以发展起来。在这一年里阿里巴巴先后建立淘宝网并推出“支付宝”。这期间,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些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措施:2004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电子签名法》;2004年年底,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对电子支付中的规范、安全、技术措施、责任承担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 ——创新发展期:2008年至今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2008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仍然以较高的速度增长。除了2009、2010年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都在30%以上。这段时期的特点是,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