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

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

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4)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即使一度离校的学生也能在返校后以他辍学时的水平为起点继续学习),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5)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

6)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磁带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7)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采用机器教学必须把教学内容编成程序输入机器,因此,机器教学就是程序教学,但程序教学不一定要用机器。

程序教学法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造了“教学机器”,倡导“小步呈现、积极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提高效果”的程序教学,导致了60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正是由于斯金纳对程序教学理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斯金纳被称为“程序教学之父”。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为机器教学。

四、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原则:

1) 积极反应原则。程序教学不主张完全由教师授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通过教学机器或教材给学生呈现知识,使学生对一个个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即要求学生通过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能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去学习。

2) 小步子原则。将教学内容按内在的联系分成若干小的步子编成程序。材料一步一步地呈现,步子由易到难排列,每步之间的难度通常是很小的。学生每次只走一步,做对了,才可走下一步,每完成一步就给予一次强化,这就使强化的次数提高到最大限度,从而能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3) 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认为,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力量就会得到增强。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做到及时强化,也就成为程序教学中的一个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每个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告知学生结果,也就是给予学生反应的及时强化,这也是程序教学中最常用的强化方式。

4) 自定步调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强求统一进度,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这样,学生可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速率来处理问题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同时,通过一次次的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稳步前进。当然这一原则是以个别化教学方式为基本条件的。

5) 低错误率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的速度。少错误或无错误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斯金纳的教学理论指导和推动了本世纪50~60年代风行美国乃至其他许多国家的程序教学运动,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同时,也重新激起了人们对个别化教学研究的兴趣,使个别化教学在中断多年后以重新活跃起来。

五、巴甫洛夫古典条件反射与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比较:

操作条件作用是斯金纳行为理论的实验基础,它与巴甫洛夫古典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巴甫洛夫的实验是以狗流口涎的条件反射闻名,斯金纳的实验却以老鼠按压杠杆的操作条件作用著称。斯金纳在回答波兰生理学家时就开始区分这两种条件不同的作用性质。他

把前者称为应答的,后者称为操作的。因为有机体在前者的行为反应是由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应答性的,在后者则是先操作(按压杠杆)才出现食物强化。因此,其区别可以概括为“反射学习是一个S——R过程,操作学习则是一个R——S过程”。更重要的是斯金纳又从他这种新型的条件作用中,发展出一种行为关联的思想,即在R——S过程中,反应、刺激和强化的顺序发生组成行为的基本关联。斯金纳用这种列连理论来描述人类种种行为。

【总结】斯金纳从操作性学习中提出了程序教学,并推动了程序教学运动,从而促使了教学设计过程和理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程序教学运动产生了“教学设计者”,这类专门人员的出现使教学设计理论的探索有了专业队伍,他们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个别化教学、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一系列设计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他们从事设计的范围也从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拓展到以多媒体学习包乃至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课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上来。这一切都促使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发展。

另外,尽管强化的概念在桑代克效果律中已有阐述,但在斯金纳的行为分析中,强化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其次,其他研究人员(例如巴甫洛夫)把消退看作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而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退看作是一种与强化无关的独立过程。事实上,强化可用于消退行为,停止强化可以使反应概率下降。消退过程可用来表明强化效果持续的时间。

尽管程序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到20世纪70年代后,程序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又被广泛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但是行为主义把人视为消极被动的机械结构,任由环境摆布,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否定大脑对行为的支配和调节作用,这一切都使行为主义在理论上显得苍白无力,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

【参考文献】[1]莫雷. 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2]陈少华. 新编人格心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8.

[3]罗伯特. M. 加涅. 教育技术学基础[M]. 张杰夫等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版,1992.

[4]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5]彼捷. 斯金纳行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编,1977.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 则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个原则 斯金纳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以下五个原则: 第一: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 第二:积极反应原则 我在前面提到了“听课”为何是低效的。这种低效,除了“鱼牛”的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往往自顾自的讲授,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受伤。 第三,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上文中那两个老师做得也很不错,孩子在学琴、学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肯定和表扬。实际上,孩子就像那个小老鼠一样,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食物,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致高,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 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 这也涉及到了我在橡皮筋理论里提到的量体裁衣,循序渐进。 第五: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我们看看上文的例子就清楚了,第一个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而第二个老师所言:“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这的确是深谙教育之道的说法。孩子又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 怎样避免错误连连?实际上还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连连。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

布鲁姆掌握学习与斯金纳程序教学二种教学策略之比较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掌握学匀理论在八十年代后期曾对我国教育理论界和中学教育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理论和策略,掌握学习与人们早已熟悉的金纳的程序教学有着某种联系。 在理论的假设上,作为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斯金纳坚信,人的本性是中性和被动的,人的特性主要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在他看来,“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去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①对此,布鲁姆也抱有相同的看法。布鲁姆认为:“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在胎儿期就已固定了的。……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学习,如果在早先与现在都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的话,儿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儿童的学习能力不是稳定的性格特征。能力的差异本质上是随环境而变化的,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条件),教育者就可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从这一假定出发,布鲁姆与斯金纳在救学策略的设计上,都把教师视作教学的主要力量;把学习视作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都倾向于对学习行为进行分解,而不是做整体的研究,都相信经验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作用,都相信练习、重复的效果而不是顿悟、直觉的作用,都主张一个合理的教学程序一定会收到肯定的和预期的效果。但是,斯金纳的理论假设是据于他的动物实验研究。华对学习过程现在知道得比较清楚了。我们知识的大部分来自对低等动物行为的研究,但其结果可惊地适用于人类受试者。”萝而布鲁姆对环境作用的估计则是来自他所进行的大量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布鲁姆曾再三声明,他的观点“不是抽象的理论或信念,而是建立在世界上绝大多数课堂里都易于观察到、易于获得的证据的基础上的。 其次,在斯金纳看来,人的行为与强化密切相关,环境对行为的制约是通过强化而实现的。因此,“教学就是安排促进学习的强化列联。而对于布鲁姆来说,他更相信行为与目标的关系。正是对目标的关注,使布鲁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当呈正态分布这一传统观念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常态曲线并不是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东西。它是一种最适合于机遇和随机活动的分布。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我们所教的内容。如果我们的教学是富有成效的话,成绩的分布应该是与常态曲线完全不同的。事实上,我们甚至可以坚持认为,成绩分布接近于常态分布的程度,一也就是我们在教育上的努力失败的程度。”‘巫因此,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是与教育目标分类学相联系,只是,布鲁姆的“目标”是教育者而不是学习者的“目标”。 在教学策略上,布鲁姆与斯金纳一样,都把以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作为教学策略的核心。 斯金纳对当时课堂教学最严厉的批评,便是教学不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予以充分的注意。在斯金纳看来,教学应当重视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模式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教师应当依照个别化的教学来行动和思考。程序教学所做的一些事情是把每一个学习者的经验看做个别的事件,并且在学生和他的学习材料之间保持经常的相互联系。程序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在一个大集体中各个成员同时完成作业得不到及时评定,教给大集体的知识不可能正好符合当时每个学生要学的内容”这一难题。同样,布鲁姆的掌握学习也是为了“试图解释学生中学习的个别差异,并研究确定改变这一差异的途径。”布鲁姆认为,“造成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班级教学的集中性。对二十人至七十人的班级进行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对其他学生来说就可能不那么有效。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可能会充满差错,而这些差错又会随时间而聚合在一起,除非找到某些方法来确定并纠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和毛病,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继续产生并人为地扩大学习中的个别差异。”v掌握学习的实质就是“在每个学生需要时,通过反馈和个别帮助来补充集体教学。”⑨这样,掌握学习与程序教学一样,都是一种用于集体教学中的个别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程序教学中,教材被预先分成若干小的分离步骤,并且仔细地加以组成具有逻辑住的顺序,以保证学生能够容易地学会。每个步骤都审慎地建立在前面那个步骤之上。学习者能通过这些步骤的顺序,按他自己的速度进行。这样,学习者总是能获得正确反应。同时在每个步骤之后立即得到强化。因此,“好的程序教学,让学生按极小的步于前进,而且使学生的每一次努力都有助于他们的成功,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浅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五原则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希望大家通过对教学法原则的把握,能够对斯金纳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步一步慢慢学习,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受的鼓励最多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自顾自的讲授知识,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是受伤。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趣高涨,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自定步调原则 自定步调指的是孩子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随时调节自己学习的进度。比如孩子今天用学习机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孩子感觉累了,就会直接把机器关掉,明天或者后面再继续学习。因此,孩子学习的进度或步调是自己可以自己设定。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如果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既让孩子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避免错误频繁出现?那就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较多,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提醒大家,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总之,任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斯金纳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综述 刘国豪、曾浩基、凌刚、 李智洪、刘儒校、陈向明 【前言】斯金纳(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他于1904年3月20日出生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18岁中学毕业后进纽约哈密尔顿学院主修文学,获英语科学士学位;1926年,在哈密尔顿大学毕业时,获得了为人羡慕的霍尔利希腊奖金;1928年进哈佛大学专修心理学,在那里,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被华生的心理学观点所吸引,从而对人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在哈佛期间,他发明“斯金纳箱”,专门用于研究老鼠和鸽子的学习,动物在斯金纳箱中的任何活动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且有自动的装备对这些装备进行分析。 斯金纳深受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及巴甫洛夫和华生著作的影响,以其深刻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创立了自己的行为主义体系。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刺激与其他实验条件和其所引起的有机体的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R=f(S,A),但他同时指出:“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情况下,刺激是超乎实验者的控制能力的,因而就不能成为一种实验变因,所以上述公式就可以简化为:R=f(A)。”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是他对有机体的行为分析的核心观点。他以“斯金纳箱”为工具,以动物和人为被试深入研究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他把依随反应而发生的强化看成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重要手段。 【主题】教学机器是一种外形像小盒子的装置,盒内装有精密的电子和机械仪器。它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就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下一个程序。 一、教学机器的特点主要是: 1)成败取决于为它所编写的程序。 2)要求学习者积极地参与每一步程序。 3)教学机的构造是输入、输出、储存和控制。 二、教学机器的主要功能是: 1)储存与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受答案并指出答案的正误。 3)根据答案调整与改变教学程序。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三、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 1)及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 2)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传统的教学主要借助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是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师、同学、家长羞辱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机器使学生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 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 tson ,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 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

(完整版)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B ? F?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教学心理学家。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 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在这里,取到食物就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的一种强化。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强化”在他的教学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通过操作性强化,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的行为单位可以被学会,或者一个现存的行为单位可以被精炼。而要使教学或者训练获得成功的关键,就是要很精确地分析强化效果,并设计操纵这个过程的技术,建立一个特定的强化系列。也就是说,根据学习的目标,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位教师要实施程序教学,必须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的获得来表示的。其次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的兴趣性;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奖励,譬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一件奖品等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所保持行为的强度,以使强化的效果能提高到最大限度。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第三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了解斯金纳箱的特点和操作 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及其程序教学理论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斯金纳的实验和理论进行评论  斯金纳是当今心理学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坚持行为主义立场,设计了独特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和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原理 程序教学 对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的生平及著作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斯金纳的实验和学说最早是在1938年出版的《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分析(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An Experimental Analysis)》一书中发表的,该书主要是通过对白鼠和鸽子的观察,经验性地描述学习的法则,从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奠定了基础。他的另一本代表著作《科学与人类行为(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1953)着重探讨了人类行为的一些重要方面,如思维、自我和社会化等。1968年出版的《教学技术学(The Technology of Teaching)》则探讨了他的基本原理在人类学习中的运用。另外,他在1948年出版的小说《沃登第二(Walden Two)》和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前者是根据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试图形成一种以积极控制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后者则是对他自己观点的总结,并驳斥了他人的种种批评。除此之外,他的主要代表著作还有:《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1957)、《强化的相倚关系:一种理论分析(Contingencies of Reinforcement:A Theoretical Analysis)》(1969)和《关于行为主义(About Behaviorism)》(1974)。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

斯金纳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资料

教学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是教育技术发展史上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结合的典范! 一.什么是教学机器 1.教学机器 The teaching machine, a mechanical invention to automate the task of programmed instruction.教学机器是一种可以自动执行程序教学任务的机械发明。(什么是程序教学,下篇详细谈) 教学机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从最简单的印刷文字(比如经过特殊设计编排的课本),到复杂的电脑,再到尖端科技的军用飞行训练系统,都可以算做“教学机器”。但无论技术原理和造型外观怎样变化,教学机器所秉承的“教学工作方式”是一样的。——呈现问题(机器)、做出回答(学习者)、呈现预设的正确答案(机器)。 2.教具、玩具与教学机器 有人把黑板、图表、模型、计算器(做加减乘除等用的),还有一些益智类的小玩具,总之,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东西,都称为教学机器,我认为是不妥的。

教具示例教学玩具

因为教学机器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0年代)心理学家们对自动教学(auto-instruction)的探索,“教学机器”一词的出现是1950年代的事了。虽然也可以描述为“教学上用的装置”,但与传统教具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机器是可以提供“反馈”的!而一般的教学挂图、地球仪、动物模型、直尺圆规都不行,它们只是客观事实,没有“提出”明确的问题,更不能“告诉”你正确答案。 二.教学机器举例 第一部教学机器是1934年由Sydney L. Pressey(普来西)发明的。但直到50年代,程序教学的方法才发展起来。 1.斯金纳箱 50年代,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他训练老鼠和鸽子的装置也可以用与人类的教学。上图就是著名的“斯金纳箱”。

7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认为,经典条件作用知识解释了人类与动物的数量非常有限的行为。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的一句名言:没有刺激便没有反应。斯金纳承认这种模式在解释某些行为时是确切的,但他认为,人类与动物显示出来的许多反应并不是明显的刺激引发的。斯金纳把刺激引发的(elicited)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respondents)”;把有机体发出的(emitted)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operants)。前者往往是一种不随意的行为;后者大多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在应答性行为中,有机体是被动地对环境作出反应;而在操作性行为中,有机体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刺激)类条件作用”。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他称为“R(强化)类条件作用”。任何作为强化的结果而习得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操作条件作用的例子。人们由此把斯金纳的理论称为强化理论。重要的刺激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而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 斯金纳体系试图回答的中心问题是:自变量(强化的类型和强化的安排)是如何影响学习的。斯金纳区别了两种强化类型: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译积极强化)和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译消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物。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用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斯金纳还区分了强化的两个来源: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强化安排对几种学习测度的影响:1、对习得速度的影响。最初学习时给与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都给与强化的话,学习的速度就会比较快些。如果最初学习时使用间歇强化,学习就会困难些,速度也就慢一些。所有正确的反应(有时甚至只是近似于所期望的行为)都给与强化,目的是为了使动物尽快地掌握操作技能。2、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比例强化安排比间隔强化安排的反应速度要快些;在两种固定强化安排中,在每次强化后,反应速度立即变慢。反应速度是从这一次强化后到下一次强化前有规则地逐渐加快的。3、对消退速度的影响:最佳的训练组合也许是,最初时使用连 负强化与惩罚这两个概念有本质区别的。间歇惩罚(即并非每次不良反应后都给与惩罚)比连续惩罚(每次反应后都给与惩罚)的效果要更好些,持续的时间也更久些。斯金纳认为,惩罚有时在改变行为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虽说惩罚会导致反应的减少,但它只是间接地起作用的,它只是抑制而不是消除这种行为的。在非得给与惩罚时,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利用惩罚后的反应抑制期。第二,惩罚一定要在不良反应发生后立即给与,延迟的惩罚可能是无效的。 PS:基于斯金纳的“惩罚”理论,国家对于“惩罚”明令禁止是完全有理可依的。当然,我国提出的“惩罚”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而且包含心理上的。 斯金纳根据强化相倚关系设计的、促使有机体行为变化所采用的两种技术:塑造与渐退。 1、塑造:反应的辨别 塑造(shaping)是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相倚关系使有机体作出他(它)们行为库中原先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通过塑造技术来教有机体从事某种行为反应,主要是采用“相继近似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s),就是通过不断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塑造行为。斯金纳认为,成功地使用塑造技术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必须控制环境刺

斯金纳简介

斯金纳,即B.F.斯金纳(1904—1990)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目录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1904年3月20日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上,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 斯金纳照片 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像许多心理学先驱者一样,斯金纳在1922年进汉密尔顿学院读书时,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 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至1944年在明尼苏达大学任讲师和副教授,1945年任印第安纳大学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1948年返回哈佛大学任心理学教授,直到1974年退休。 在这期间,他于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杰出科学奖;1968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197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 成就及荣誉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斯金纳还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用于对人的研究,他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而是根据奖惩来决定自己以何种方式行动,因此,人既没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也没有任何的尊严,人和动物没有什么两样。 斯金纳还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在他的领导之下,新教材开始编制,教学机器也在各大中学校广为应用,一时间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程序教学运动。 斯金纳在各个领域推销他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作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斯金纳还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在其名著《沃尔登第二》一书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似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孩子从诞生之日起,就通过强化来进行严格的行为形成训练,孩子们要被训练成具有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的人,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和幸福。这本书在美国极受推崇,大学生们尤其热衷于阅读此书,在弗吉尼亚州,甚至还有人真正根据《沃尔登第二》的模式建立起了一个公社。 斯金纳在美国公众中的名声远比在心理学界的名声大得多,一位崇拜者写道:“(斯金纳)是一个神话中的著名人物......科学家英雄,普洛米休斯式的播火者,技艺高超的技术专家......敢于打破偶像的人,不畏权威的人,他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从而脱离了古代的局限。”这些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斯金纳在心理学界的贡献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编辑本段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有如下基本规律: 1.强化 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结果,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一、斯金纳简介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也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曾给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世界的中小学教育带来广泛影响。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壹种实验的分析》《科学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教学机器》《沃尔登第二》《自由与人类的控制》及《超越自由与尊严》 二、行为学习论要义 行为学习论也称刺激——反应学习论(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主要根据行为主义心里学的基本要义提出其理论观点,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下所产生的适当连结反应行为(甄晓兰,1997)。通俗来说,行为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活动中受外在因素影响而使其行为改变的历程。 行为学习论根据动物实验,建立了刺激(S)——反应(R)连结关系的操作制约学习理论,并用之来解释人的学习行为。这个操作制约过程包含三个要素,即环境刺激、个体的自发反应及强化作用。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行为学习论者认为强化作用是行为习得的关键。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增加的一切安排都是强化。它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这里要明确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频率。 在应用强化作用时,可采用立即强化或延宕强化、连续强化或部份强化方式。针对复杂行为的学习还可采用连续渐进法去塑造。此外,类化、辨别、削弱、自然恢复、或晋级制约作用也可帮助个体学习。 三、经典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学习装置叫斯金纳箱(如图一),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连接着一个供应食丸的装置。将饥饿的白鼠置于箱内,白鼠在箱子里乱跑时,偶然踏上操纵杆,这时供丸装置会自动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就会不断按压杠杆,知道吃饱为止。这一实验中,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

程序教学理论的设计原则

程序教学理论的设计原则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联结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设计了程序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影响深远。这个教学法有几个基本原则,希望大家通过对教学法原则的把握,能够对斯金纳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小步子原则 小步子实际上就是要循序渐进。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每个学习单位的内容都是孩子能够轻松掌握的,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很高,而且,得到表扬的机会也会增多。一步一步慢慢学习,才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受的鼓励最多的学习方式。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积极反应原则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为了课程进度,往往会忽视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自顾自的讲授知识,许多问题都是老师自问自答的假提问,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会让孩子们的积极性很是受伤。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即时强化原则 电子游戏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孩子完成一个任务,立刻就会有相应的奖励,或者是一句赞美的话,或者是一个虚拟奖品,让孩子们欲罢不能。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当时学习的兴趣高涨,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上瘾,爱上这项学习,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老鼠对触碰横杆上瘾,人们对玩游戏上瘾一样。按照脑科学家的研究,奖励和

肯定能够激活大脑中的奖赏中心,分泌出多巴胺物质,这会让人感到兴奋,也是人们对某一事物上瘾的根源所在。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自定步调原则 自定步调指的是孩子在进行学习时,可以随时调节自己学习的进度。比如孩子今天用学习机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如果孩子感觉累了,就会直接把机器关掉,明天或者后面再继续学习。因此,孩子学习的进度或步调是自己可以自己设定。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低错误率原则 斯金纳认为,错误的行为往往导致惩罚,而惩罚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帮助不大。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太多,这种批评一方面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也没法让孩子学到正确的东西。“让孩子记住对的,比指出孩子哪里错了更重要。”如果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既让孩子学到了正确的东西,又维持了学习的兴趣。怎样避免错误频繁出现?那就是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不要超越孩子的能力,如果超越孩子能力太多,多半会错误较多,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提醒大家,这里所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可能更适合于这种技能和简单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技能外学习的时候,可能批评比表扬更重要,换句话说,可能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比告诉他什么是对的更重要。比如语法学习,作文学习,改掉某些坏习惯等等。总之,任何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教条,不仅要知道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也要懂得,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方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评价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评价 (1〉〉程序教学法的要素:斯金纳一派学者在谈论程序教学的有利因素时,对比“班级教学”的缺点,认为被教学程序化组合在一起的能造成良好学习效果的要素有五项: 1.学生作出的积极反应。斯金纳等人认为在传统班级教学的课堂上,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教师讲授知识或者给出信息,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消极的听众,不易做到普遍地经常地在教学中做出积极的反应。另外教科书的内容也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一小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但是程序教学法的每一项目之下,每位学生都可以作出积极反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做到积极反应,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2.小的步子。由于严格控制了刺激,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掌握教材。程序教材是一步一步呈现的,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任何两个步子之间所增加的困难一般都是很小的。斯金纳曾用老鼠和鸽子做实验,引伸出小步子要素,他认为动物的复杂行为,可以用逐步接近的方法,掌握特点,步步强化,渐渐达到目的。他把这种塑造动物复杂行为的方法试用在人类学习方面,因而主张程序教材的步子要小。若干年来,关于教材的步子要小到什么程度最好,美国没有定论。这种最适宜的步子,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程序教材步子大小在大多数情况下,还需依靠程序编写者的个人经验。 3.对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认为动物行为的强化原则,可以应用于教育设计中。他主张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精心安排强化。当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很快得到教师评价的时候,学习的成效就提高了。学生在知道正确的答案可以得到表扬甚至得到奖赏,这对于增强学习信心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大有帮助。这个在程序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效果,心理学的术语叫做“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反应必须立刻反馈。他批评传统的班级教学,认为在一般学校的班级教学中,儿童的反应和教师的强化之间隔着的时间太长,从许多秒钟到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例如某些作业被带到家里去批改时,时间相隔就有24小时之久,这样强化方法不可能有效果。他认为一般学校班级教学严重的缺点是强化较少,但是在程序教学中,可以做到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定出学习的进度和速率。课堂教学在同一时间内对全班每个学生教同样多的教材,这种做法是假定全班学生都是中等生。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快的学习者必须被拖下来,而学习较慢的学生,虽然他也有可能学习得好,但是被向前拉得太快了,就会产生各种问题。一个教师同时要教许多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差异,这的确是课堂教学中的难题。但是程序教学则不一样,它鼓励每一个学生以他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允许学生停下来回想一下而不受处分。实行程序教学学生可以自定步调,教学中个别差异的问题,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解决。 5.低的错误率,这是以上四项要素发生作用的结果。编写程序教学的研究人员指出,在编写过程中进行修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为此,学生所产生的错误可以减低到最小限度。学生的学习各人都不一样,但是,如果绝大多数学生在某一项目的同一点上学习发生困难,那么这个程序项目肯定需要修正了。开始修订的工作,经常是在那些产生高错误率的框面(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项目的框面)上进行。但是,这些框面也不一定需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基本理论假设及其教学过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主要建立在其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基础之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刺激—反应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强化原理与操作性条件作用说相辅相成,为了促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出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在把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应用于人类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形成了一套程序教学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斯金纳积极倡导程序教学运动,并自己设计了教学机器,并在军队训练实践中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和分支式程序教学模式两种。这两种模式虽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如下的基本过程(见图7-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这一程序设计需要合理地设计教材,按照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在操作中将预先安排的教材分成许多小的单元,并按照严格的逻辑顺序编制程序,将教学信息转换成一系列的问题与答案,在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单元学习前,必须先回答一些关于前一个单元的问题。如果回答错了,程序或者向学生提供一些暗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