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

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即不仅在经济领域开放,还要在科技、体育、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开放,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二、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什么?

对外开放新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实行对外开放,一个关键是要正确地对待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邓小平明确表示:“我们要有计划、有原则地引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既不能因噎废食,对国外的东西一概加以拒斥,从而放慢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不能对国外的东西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甚至以各种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扩展资料: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在当代,世界最新通讯技术的运用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各种交往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国际经济生活的时空大大缩短,使国际交往互惠更加便利。

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普遍纳入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洪流之中,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的社会化、国际化、一体化普遍要求各国打开国门,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八下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夯实基础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时间:1980年。 3、经济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4、成就: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意义)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到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 (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逐步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

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新阶段的重要“发展点”,而开放理念的提出成为我国追求的目标之一。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成为现阶段甚至是长远的建设目标。对外开放具有长期性、共通性、持续性的特征,其具有的创造性与价值提升空间无可比拟。构建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是我国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必将迎来国家发展新的春天。 标签:发展理念;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发展与创新 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一种发展,更是一种创新,党中央和人民肩负着重要使命,对外开放格局的建立需要你、需要我、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经典回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思想的论述 回溯历史是理解概念的现今意义的最佳选择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有着明显的演变模式和规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恩的世界历史观及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早在马恩时期就有开放的思想出现了吗?对此,我们必须使用战略的思维与眼光看待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很早以前就提出过“世界历史”的论断,而将“世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理論”则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他们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当然,不仅仅较之于人,生产合作、经营、资本流转等等都需要依附于世界性。马恩虽然经常提到这个概念,却没有正式将它提出来,而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其阐明并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这足以说明马恩思想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这是对世界历史的首提,更是对“世界历史观”的准确把握。 (二)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关于对外政策的相关论述集中体现在十月革命后——俄国经济急需恢复时期,“对外经济”一词已被普遍地应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在制定和指导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理论。齐切林在《列宁和对外政策》一文中曾说道:“只有等到以后,当列宁主持国事这段时期有关我国对外政策的全部资料收集起来和系统整理出来以后,我们目前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成为史迹以后,我们才能够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所理解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对外政策编制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材料。”[2]而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也正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开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在查阅相关文献史料的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对外开放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②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意义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②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016·海南高考·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2.(2016·海南高考·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4.(2011·海南单科·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5.(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 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近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进展,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 政策走向逐渐明晰。这一政策走向的核心是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通过 开放合作吸引世界优秀教育资源,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是开放的。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范围 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留学教育,还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等各个领域。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为教育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作为教育大国,我国愿意 与其他国家分享教育资源和经验,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是合作的。我国积极推进教育交流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教育合作关系。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教育展览、 留学交流活动等形式,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我国还积极推动高校、职业教育机构与海外院校、机构的合作交流,互派教师、学生互访,共同开展学术研 究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吸引优秀的 教育资源与经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是创新的。我国不断探索教育对外开 放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加强教育创新合作,推动教育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通过建设国际 化的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高校,吸引海外优秀学生来华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 神的人才。我国还鼓励各类教育机构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教育和产业融合,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是有序的。我国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的过程中,注重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和学生权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对外开 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教育合作项目的审批和管理,落实对留学生的保护措施。我 国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管,提高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保证教育对外开放的有序进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是开放、合作、创新、有序的。通过 积极开展教育对外开放,我国可以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 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也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希望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能够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 的初步形成 www.5y kj.co m 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 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 创办经济特区 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马列部杨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或加快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对外关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提出来的。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除了清王朝出于防御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一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对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几十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束了旧中国受歧视、遭掠夺的不平等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二是1978年以后,不断改革和完善涉外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1978年以前的对外经济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克服重重障碍,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在十分严峻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对外贸易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一些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由于外汇短缺,我国与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以记账方式进行贸易;与此同时,我国还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与西方的密切经济联系,与其发展贸易。从1957年起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6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我国外贸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往来。进入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l973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1978年又突破200亿美元。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对外贸易虽然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定位不正确,对外贸易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仅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框架内。在利用外资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用资金主要是借用利率高、还款期短的国外商业贷款,成本过高,加之我国科技落后,国内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文革”的破坏和影响,利用外资的整体效益不高,引进的资金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外援助方面,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发展非常有限,失去了一些机遇。在接受国外援助方面中国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二、1978年以后的情况 1978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从此对外开放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1.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研究外国经济建设成功经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经济特区的做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经济特区,一般都是从本国、本地区内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特殊灵活的措施,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篇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经济: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 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C.是

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 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扥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环渤海经济圈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本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内地开发。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2)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年和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浦东成为中国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 意识。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是指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 面持开放态度,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并主动与其他国家及地区建立广泛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这种开放格局体现了国家或地区的包容性、广泛性和互利性,有利于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促进共同繁荣。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互相依存度加深,开放格局成为大势所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 在经济方面,对外开放促使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 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并大幅度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同时,中国主动参与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互联互通,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政治方面,对外开放格局有利于各国之间的政治交流 与合作。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组织与论坛,发表自己的声音和主张,积极推动国际事务的解决与决策。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中国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作出了积极努力。

在文化方面,对外开放格局有助于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推广,吸引了更多外国人士研究和学习。中国的电影、音乐、美食等文化产品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外国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世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各国 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建立互信,加强合作,解决争端与分歧。同时,各国也应加强国内改革,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总而言之,对外开放格局是国家或地区追求发展和繁荣 的必由之路。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各国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共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繁荣。对外开放格局不仅可以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各国应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

高一历史必修2_资料补充: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相关资料 1.原始资料 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 按照国际通行的归类方法,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600多个,分布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发达国家,以美国为最多,达130多个。 纵览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其演进的过程大体有几个阶段:自由贸易型阶段、出口加工型阶段、高科技型阶段、综合型阶段。我国的经济特区大都属于综合型。 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趋势为:首先是数量越来越多,近10年翻了一番;其次是功能越来越复杂,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而且升级换代的周期明显缩短,世界经济特区从自由贸易型到出口加工型阶段走过了几百年,从出口加工型到高科技型阶段用了20年,而从高科技型向综合型阶段的发展仅是近10年来的情形;再者,经济特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技术经济交往与合作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现在已高达万亿美元,其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7.7%增至1985年的20%,直至1990年突破33%大关。 ──摘自《中国改革》1994.3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刘庆旻主编《潮落潮起》下卷,广州出版社1999年版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 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的原因;设立四个特区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资料收集 问题探究 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图片或视频。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程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注:“知识与能力”一栏,具体分成几个层次,要依据课标的要求进行表述,但不能照搬课标的原话)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板书设计】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设立 (1)设立的背景(改革开放的背景) (2)设立特区的原因及国家政策 (3)经济特区的概念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的历程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二、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开放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浦东开发长江口岸城市及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的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WTO ①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科综合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与想像加入WTO 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开放内地城市、加入WTO等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会从空间位置和地理条件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②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③通过思考当地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的献计献策,培养跨科综合、创新思维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和逐步推进的战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②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③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④通过学习中国加入WTO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WTO 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教学纲要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2、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 3、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2、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4、浦东开发 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