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geospatial framework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4 概述 (6)

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8)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10)

7 公共服务体系 (11)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

9 组织运行体系 (12)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详。

引言

为明确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切实提高测绘保障服务的水平,制定本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维护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

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GB 21139-207,3.1]

3.2

地理信息数据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反映和描述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信息的数据。

3.3

地理空间框架geospatial framework

是地理信息数据及其采集、加工、交换、服务所涉及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设施、机制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等结构。

3.4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base

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实现其输入、编辑、浏览、查询、统计、分析、表达、输出、更新等管理、维护与分发功能的软件和支撑环境的总称。

3.5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common platform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依托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在线方式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地理信息和空间定位、分析的基本需求,具备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是实现地理空间框架应用服务功能的数据、软件及其支撑环境的总称。

4 概述

4.1 构成

地理空间框架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五部分构成,见图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的核心,包括测绘基础、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目录与交换体系是共建共享的关键,包括目录与元数据、专题数据、交换管理系统和支撑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应用

服务的表现,包括地图与数据提供、在线服务系统和支撑环境;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是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服务的支撑和保障。

图1 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

4.2 分级

地理空间框架分为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数字省区和数字市(县)地理空间框架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总体结构、标准体系、网络体系和运行平台等方面是统一的和不可分的。地理空间框架应实现国家、省区和市(县)三级之间的纵向联通;对于数字省区和数字市(县)地理空间框架,还实现与相邻区域的横向联通。

4.3 关联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见图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互为补充,同为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图2 地理空间框架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之间的关联关系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5.1 测绘基准

包括大地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深度基准。测绘基准的定义、构成、基本

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按GB 22021执行。

5.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包括大地测量数据、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大地测量数据包括三角(导线)测量成果、水准测量成果、重力测量成果以及GPS测量成果等;数字线划图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和植被与土质等要素层,比例尺系列应为1:1 000 000,1:250 000,1:50 000,1:2000,1:1000和1:500;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包括航空摄影影像和航天遥感影像,可以为全色的、彩色的或多光谱的,按地面分辨率分为30m,15m,5m,2.5m,1m,0.5m和0.2m等;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包括地面规则格网点、特征点数据及边界线数据等,按格网间距分为1 000m,100m,25m,12.5m,5m,和2.5m等;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包括通过地形图扫描和数字线划图转换形成的数据,比例尺系统应为1:1 000 000,1:250 000,1:50 000,1:10 000,1:5 000,1:2 000,1:1 000和1:500。

5.3 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

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地理实体数据是在数字线划图数据基础上经过面向对象的数据重组和模型重构形工的,可挂接社会经济和自然信息的数据;影像数据是在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基出上通过影像的拼接、匀色、反差、重影和镶嵌等处理以及影像金字塔构建形成的数据;地图数据包括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经过符号化处理和图面整饰后形成的地图,以及在此基础上经提取、重组和扩充形成的政务电子地图和公众电子地图,政务电子地图整合了政府关注的社会经济信息,公众电子地图增加了公众兴趣信息,并经过保密技术处理;地名地址数据是通过对山脉、山峰、河流、湖泊等自然地名和行政区域、街巷、小区、门(楼)址等人文地名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其与空间位置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形成的数据;三维景观数据是将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和地名地址数据进行集成,扩充各类政府或企业、公众的兴趣信息形成的数据。

5.4 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维护与分发的软件,具备数据输入输出、编辑处理、显示浏览、查询检索、统计分析、数据更新、安全管理以及历史数据管理等功能,应具有安全、海量数据高效管理、可扩展、可维护、可移植和

运行稳定的特点。

5.5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外围设备、安全设备以及涉密的局域网或测绘专网等。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6.1 目录与元数据

元数据包括编目信息、标识信息、内容信息、限制信息、数据说明信息、发行信息、范围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继承信息、数据质量信息、产品发布信息等内容。目录是基于元数据面向不同类型需要生成的树形结构信息,用于展现信息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6.2 专题数据

专题数据是由其他部门或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在业务数据基础上整合形成的可用于共享的数据,以扩展图层的形式提供服务。

6.3 交换管理系统

交换管理系统是实现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和专题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相互之间交换的软件,具备目录与元数据、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和三维景观数据等的管理功能以及目录与元数据注册、数据连接、数据了送、数据接收和数据同步等交换功能。

6.4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目录与交换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服务器设备、数据存储备份、安全设备等。在部署运行网络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政策的要求,涉密的数据只能在涉密网中共享与交换,非涉密的数据才可在非涉密的政务网中运行。

7 公共服务体系

7.1 地图与数据提供

地图与数据提供是指以离线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模拟地图,或者借助硬盘、光盘、磁带等存储介质通过拷贝对外提供地理信息数据。

7.2 在线服务系统

在线服务系统具备认证服务、目录服务、元数据服务、地图应用服务、地理编码服务、数据接口服务、定制服务、数据发布服务、服务注册管理服务和二次开发服务等功能,满足用户在线获取与应用地理信息,以及快速分布式构建专题系统的需要。各项服务功能通过门户网站对用户提供。

7.3 支撑环境

支撑环境是支持公共服务体系运行和维护的软硬件及网络,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器设备、安全设备等。在部署运行网络时,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保密政策的要求,涉密的数据只能在涉密网中提供服务,费涉密的数据才可在政务网、公网等非涉密网中运行。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8.1 政策法规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须遵守国家统一制定的基础地理信息分级分类管理、使用权限管理、交换与共享、开发应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各省区和市(县)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政策法规作适当补充:

a)保障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唯一性的政策法规;

b)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财政投入立项的统一管理和审批办法;

c)需要定制的其他有关政策法规。

8.2 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须执行正式颁布的有关要素内容、数据采集、数据建库、

产品模式、交换服务、质量控制和安全保密处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各省区和市(县)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标准作为补充时,应遵照以下要求:

a)同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协调一致;

b)符合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体系;

c)按要求向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9 组织运行体系

9.1 组织协调机构

在国家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的组织协调机构,组织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实施,建立健全更新与维护的长效机制,推动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应用与服务。

9.2 运行维护机构

依托测绘部门,成立地理空间框架运行与维护的专门机构,提高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落实地理空间框架更新计划,及时解决地理空间框架运行中的问题,保证地理空间框架的持续更新和长期服务。

福建域数字城地理空间框架

附件 福建省县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建设指南 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2013年7月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二、基本原则 (2) 三、建设主要内容与模式 (2) (一)以设区市平台为基础建设模式 (3) (二)政务版平台独立建设模式 (4) (三)参照设区市建设模式 (5) 四、职责分工 (6) 五、工作程序 (6) (一)立项申请 (7) (二)需求调研与设计书编制 (7) (三)设计书评审与合作协议签署 (8) (四)项目实施 (8) (五)试运行、验收与成果归档 (8) 附录1数字县域建设内容 (10) 附录2数字县域建设经费概算参考 (15) 附录3 项目建议书编制提纲 (18) 附录4 项目设计书编制提纲 (19) 附录5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运行报告编制提纲 (22) 附录6 经费执行情况报告编制提纲 (23) 附录7 工作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24) 附录8 技术总结报告编写提纲 (25)

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是重要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分为国家、省区、城市三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是数字省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要求2012年底前要基本推广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3年向具备条件的县级市推广,并逐步实现国家、省、市、县的上下贯通和横向互联,最终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打造成全国地理信息服务的“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 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2年4月发布《关于开展数字县(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的通知》(闽测绘﹝2012﹞8号),启动县域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以下简称“数字县域”)建设工作。 为统一认识,理清思路,规范项目建设,加快我省数字县域建设,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我局编制本建设指南。 一、总体要求 数字县域建设是设区市级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补充与应用拓展,一般应基于设区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完善及整合县(市)地理信息资源,并通过设区市建立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开展推广应用。信息化基础较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较丰富的县(市)确有必要可参照设区市的建设模式开展项目建设。 数字县域建设应与国家、省、设区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一致、执行统一的建设与应用服务标准和规范,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应用提供纵向互联,横向互通的国家、省、市、县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

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研究

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研究 赵俊三1、2,朱兰艳1,李勇2,余益民3 (1.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昆明650093;2.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昆明 650106;3.云南省电子政务网路管理中心,昆明 650228) 摘要:本文从省级层面上研究探讨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的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并提出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设计思路和开发实施方案。论文首先分析了省级平台建设的目标;然后重点阐述了平台建设的总体开发模式与体系结构、系统层次结构与体逻辑关系结构、系统总体功能等;在此基础上对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数据交换服务中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共享、WebService 1 引言 近年来,全国一些省级政府部门开发建设了服务于部门业务的GIS专项业务系统,积累了大量的专题地理空间信息,为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目前在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建设中存在着诸如缺乏规范和标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综合性应用差、数据难以共享等问题。因此,从省级政府及业务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需要出发,建立统一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满足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要求,将成为未来几年省级层面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及专题系统开发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2 平台建设目标 由于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建设是一项技术密集、工作量大、业务复杂、周期性长的技术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分步实施、分步建设的方式开展工作。并科学合理的确定平台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平台建设的近期目标应包括: (1)制定面向省级政府及各部门应用的省级地理空间数据标准与分类编码体系,通过多尺度、多时相、多源、多类型、动态化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的整合和转换,建立省级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数据资源中心,在省级网管中心建立数据资源中间库、信息服务库,为省级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强大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支持,从而推动电子政务向深层次发展。 (2)为省级五大办公厅、以及相关省厅局单位提供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服务,通过与其它经济、社会信息叠加,支持政府领导信息查询和决策,也为各个部门级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提供支撑,使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在政府日常办公、项目审查、审批、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介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技术介绍 早在2006年,国家测绘局就首先在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设施最集中的城市地区,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将有29个省的150个城市经遴选成为试点或推广城市。其中,太原、潜江、嘉兴等城市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北京西城、通州、郑州、西安等近30个城市现已全面完成了框架建设。 这些城市通过国家、省和地市三级之间共建共享机制,建成了1:25万、1:5万、1:1万或1:5千、1:2千、1:500数字线划图数据,2.5米、1米、0.5米遥感影像数据,以及相应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还通过低空遥感、车载激光雷达等高新测量技术,获取了优于0.1米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每栋建筑物的精细三维模型、沿道路立面街景数据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360度全景影像,真正形成了市域覆盖横向到边、数据尺度纵向到底、信息内容深入到点的完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体系。 框架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地理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托Newmap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建立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通过网络提供在线调用、零码组装、标准服务和二次开发四种应用模式,建立了300多个专题应用系统,很好地满足了政府及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对下一步工作,国家测绘局徐德明局长在2010年之初就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2015年前,要完成全国地级市和有条件县级市的框架建设,力争将2020年初步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目标提前5年实现!” 1.技术背景 二十一世纪初,Web2.0的问世,迅速带动Web Service、地图混搭(Mashup)等新技术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使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服务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社会公众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灵活便捷的基本工具,导致人类对地理信息以及相关的在线发布软件和技术需求空前迫切。 然而,以文件和数据库为基础的传统架构地理信息软件,很难适应以服务为核心的应用要求,如ArcGIS、MapInfo等,面对数据即服务、功能即服务、处理即服务、工作流即服务、资源即服务等以服务为核心的新体系架构,存在效率不高、互操作性不强、跨平台性不够等诸多不适应。 在需求牵引和技术拉动的双重动力驱使下,以文件和数据库为基础的传统架构的GIS软件向以服务为核心的GIS软件过渡发展端倪渐现。 GIS软件源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入我国并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后期出现了国产化的软件,但一直以来处于模仿与跟踪的发展状态。 因此,为彻底改变传统架构GIS软件时代我国落后的被动局面,紧紧抓住转型升级这一历史机遇,自2001年始就积极向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测绘局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Basic specifications for geospatial framework

目次 前言 (3) 引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 术语和定义 (5) 4 概述 (6) 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 (8) 6 目录与交换体系 (10) 7 公共服务体系 (11) 8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1) 9 组织运行体系 (12)

前言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成名、王继周、印洁、刘东琴、方驰宇、赵园春、孙隆详。

引言 为明确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统一认识、理清思路,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共享和应用,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服务,切实提高测绘保障服务的水平,制定本标准。

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含义与构成,规定了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中国、数字省区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维护和服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2021-2008 国家大地测量基本技术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fundament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该数据反映和描述了地球表面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0498175.html, 新一代时空大数据平台GMSS介绍 作者:樊文有闫从文徐进宫巧 来源:《科技资讯》2017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地理信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GIS全面向网络化转型,处理海量数据,与云计算结合,迈向互联共享,“GIS+云+大数据+互联网”势不可挡。本文结合当前传统GIS处理时空大数据面临的问题,阐述了GIS与云计算结合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国内先进的云GIS平台GMSS及其应用。 关键词:GMSS GIS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a)-0031-02 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无处不在,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传统GIS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阻碍了GIS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给信息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变着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计算机运行模式,这孕育并促进了GIS行业的新发展[1,2]。 当前,在数据方面,GIS具有以下特点:(1)拥有海量空间数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2)基础数据多,数据量庞大,更新频度低;(3)并发用户数大,但每次使用量较小。这些特点致使传统GIS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海量的并发用户对海量数据的数据分析、处理的需求,同时,现有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的体系结构、方法和技术也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 1 GIS与云计算、大数据 云计算是继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 如今我们已身处一个大数据时代,大约80%的数据都与空间位置有关。空间数据具有空间性、时间性、多维性、空间关系复杂等特性。空间大数据没有改变GIS的基本特征,但是对传统GIS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架构层面,大数据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等特性带来的挑战终将引起GIS数据存储与管理的质变,GIS大数据相对于普通大数据空间维度,需要创新数据挖掘的策略和方法。 时空大数据给GIS带来了挑战,而云计算则给GIS带来了新发展契机。首先,在空间数据存储方面,云计算的高可靠、高吞吐和可伸缩的新型地理数据存储技术可为GIS提供可靠、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6];其次,在地理数据计算方面,云计算基于虚拟集群的可伸缩数据处理 技术,可满足海量地理数据高性能计算;最后,在地理信息服务方面,云计算具有松耦合,数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技术方案

一地理空间框架简介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也即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它是数字城市核心组成部分,从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入手建设数字城市,是一条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实践所证实的科学之路,也是测绘行业主导推进的“数字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真实内涵。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由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组织运行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构成。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组成部分,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依托,以应用服务为目标,通过空间分析满足数字城市各类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具备实现个性化应用的二次开发接口和可扩展空间。城市内规划、国土、房产、公安、统计、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专题信息都能够通过空间匹配搭载到公共平台之上,实现分析、集成、共享及进行个性应用开发和扩展。 二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目标 1)根据总体规划与发展布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空间数据体系,以满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2)建立健全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建设符合实际情况的标准、制度体系、接口及规范; 3)实现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更新,提供多种解决方案保障公共平台稳定、高效运行; 4)建设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运维管理系统”和“门户网站(政务版等)”建设,使空间数据更好地为信息化建设服务; 5)建设示范应用系统建设,包括“土地动态执法监察系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旅游查询系统”。 三技术路线 3.1 大地控制网建设 根据测区面积大小情况布设C级或D级GPS控制网。 3.2 数字成图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第37卷第7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7,No.7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马宏斌(1982-),男,甘肃天水人,作战环境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空间信息服务。 大数据时代的空间数据挖掘综述 马宏斌1 ,王 柯1,马团学 2(1.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2.空降兵研究所,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技术再度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回顾了传统空间数据挖掘面临的问题, 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中利用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云计算技术,在空间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挖掘算法等方面的做法,并指出了该类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探讨了空间数据挖掘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大数据;空间数据挖掘;云计算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4)07-0019-04 Spatial Data Mining Big Data Era Review MA Hong -bin 1,WANG Ke 1,MA Tuan -xue 2 (1.Geospati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China ; 2.Airborne Institute ,Xiaogan 432000,China )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begin to show interest in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gain.The paper review most unresolved problems left by traditional spatial data mining at first.And ,some progress made by researches using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Also ,their drawbacks are mentioned.Finally ,future trend of spatial data mining is dis-cussed. Key words :big data ;spatial data mining ;cloud computing 0引言 随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获取数据的手 段和途径都得到极大丰富,传感器的精度得到提高和时空覆盖范围得以扩大,数据量也随之激增。用于采集空间数据的可能是雷达、红外、光电、卫星、多光谱仪、数码相机、成像光谱仪、全站仪、天文望远镜、电视摄像、电子 显微镜、CT 成像等各种宏观与微观传感器或设备,也可能是常规的野外测量、人口普查、土地资源调查、地图扫描、 地图数字化、统计图表等空间数据获取手段,还可能是来自计算机、 网络、GPS ,RS 和GIS 等技术应用和分析空间数据。特别是近些年来,个人使用的、携带的各种传感器(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三轴陀螺仪、光线距离感应器、温度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等),具备定位功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 和智能手表等),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具有位置信息的数据。随着志愿者地理信息(Volunte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的出现,使这些普通民众也加入到了提供数据者的行列。 以上各种获取手段和途径的汇集,就使每天获取的 数据增长量达到GB 级、 TB 级乃至PB 级。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在保存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资料达260TB ,并以每年15TB 的数据量增长。比如2011年退役的Landsat5卫星在其29年的在轨工作期间,平均每年获取8.6万景影像,每天获取67GB 的观测数据。而2012年发射的资源三号(ZY3)卫星,每天的观测数据获取量可以达到10TB 以上。类似的传感器现在已经大量部署在卫 星、 飞机等飞行平台上,未来10年,全球天空、地空间部署的百万计传感器每天获取的观测数据将超过10PB 。这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那就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具有 “4V ”特性,即数据体量大(Volume )、数据来源和类型繁多(Variety )、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Veracity )、数据增加和变化的速度快(Velocity )。对地观测的系统如图1所示。 在这些数据中,与空间位置相关的数据占了绝大多数。传统的空间知识发现的科研模式在大数据情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原因是传统的科研模型不具有普适性且支持的数据量受限, 受到数据传输、存储及时效性需求的制约等。为了从存储在分布方式、虚拟化的数据中心获取信息或知识,这就需要利用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将

测绘地理信息常用行业标准汇编.doc

内容简介:标准化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的技术保证,是推广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测绘标准化是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测绘标准化有利于保障重大测绘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推动测绘成果的共建共享和社会化应用,有利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转化和跨越,现在正在沿着信息化测绘道路迈进。为巩固测绘数字化的重要成果,促进测绘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为满足当前测绘工作者和测绘生产单位的需求,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章可循,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现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将近20年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原国家测绘局)发布的测绘行业标准进行整理、汇编,以供广大测绘工作者和测绘生产单位查阅、

参考和执行。被收录的测绘行业标准均为现行有效的、参考价值较大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行业标准;部分被修订或者重新制定后变成国家标准的没有列出;少量传统模拟测绘产品的行业标准和有关汉字译音规则的行业标准没有列出。 目录 CH/T 7001—1999 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 CH/T 1005—2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CH/T 1006—2000 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 4015—2001 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 CH/T 2007—2001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CH/T 1004—2005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T 1001—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T 2008—200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 CH/T 1011—2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线划图 CH/T 1012—2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

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数据建设技术方法

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数据建设技术方法 摘要: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基础,为城市信息资源空间化 整合提供标准、权威的载体,实现了城市信息资源的空间化整合和共享。本文就 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数据建设技术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数据;建设;技术方法 1概述 根据《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和已开展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情况,地理空间框架主要包括由地理空间信息标准、空间基准与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支撑环境建设等构成。 本文拟就某地区范围内的1:500基础地理数据整理(含DWG格式和SHP格式) 进行图幅整饰,并将GB/T7929—1995图式转换至GB/T20257.1—2007图式、1956黄海高程到1985国家高程转换;同时将前期采集的DLG数据转换与地理空间框 架的基础地理数据标准相符合,对基础地理数据属性结构调整,属性完善,拓扑 关系检查、修复,在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数据精度、专题逻辑等方面来解 决基础地理数据与平台的无缝连接和集成。 2技术指标和主要技术依据 2.1技术指标 (1)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2)投影方式:高 斯-克吕格投影;(3)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4)比例尺:1:500;(5)基本等高距:1:500地形图采用0.5米等高距。 2.2主要技术依据 (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 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20258.1-2007);(2)GBT20257.1—2007国家 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3)《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4)《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3作业流程和要求 3.1作业流程 基础地理数据作业流程:1:500原始数据——图式转换——高程转换——构面——图面整饰——DWG数据检查与修改——DWG-SHP格式转换——SHP数据检 查与修改——数据库成果。 3.2原始数据整理 (1)原始提供的1:500基础地理数据种类多,有已经入库的CAD文件、未入库的CAD文件等,数据采用的更新方式也不一致,有全部裁切、有部分裁切,使 得变更数据的更新工作难度加大,需要细心处理并外业核实。 (2)勾画等高线所在区域的范围面,为后面做高程转换做准备。 (3)检查DWG(检查JMD层房屋、房屋分隔线、结构注记、楼层注记对应 关系正确性),保证入库数据的正确性。 3.2.1构面及赋面心点 公路、铁路、沟渠、已加固斜坡、未加固斜坡等要素在CASS中表达时是线状,但数据库中要求的几何表示为面,所以这些要素需要构面处理;植被与植被或不

一、项目概况范围

一、项目概况范围: 乐陵市城区及周边面积约为64.69平方公里(不包含南侧有部分只做1:500地形图),四至范围:东至碧霞大街东侧156.2米,南至豆腐刘村南、白鸽食品机械公司南侧88.4米,西至官道刘小学东侧65.8米,北至交通局稽查站北侧299.5米;德润集团北侧253.8米。 二、建设内容: 切实开展好“数字乐陵”建设工作,按照“数字德州”的建设方案要求,需进行公开招标、选择专业队伍,进行1:5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及建库、地名地址采集及建库、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成建库、计算机硬件(3台高配置台式机和2台一体机和1台A3幅面的激光打机)等工作,数据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标准规定(42)、(43)条款规定。 三、测区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已有资料为2009年,由乐陵市规划局牵头,聘用山东省测绘院,对全市主城区46平方公里做了1:1000比例尺地形测量. 四、标准规范 为确保数据格式统一、标准规范统一,便于数据融合、共享和平台部署,市县一体化数字城市项目建设除执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外,严格按照《数字德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规范》、《数字德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地名地址数据库)专业技术设计书》要求建设项目。 五、执行标准 (1)《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 9004-2009;

(2)《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H/T 9005-2009; (3)《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 9003-2009; (4)《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GB/T 23705-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 2260—2007; (6)《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 10114—2003; (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 17798—2007 ; (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23—2006; (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GB 21139-2007; (1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20257.1—2007; (11)《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GB/T 20258.1—2007; (1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CH/T 1015.2—2007; (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 1015.3—2007; (1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CH/T 1005—2000; (1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16)《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1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建设内容与成果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项目建设情况 1、任务来源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和解放军总装备部等11个部委组成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和协调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产业和应用系统的发展,促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地理信息系统及相关产业的高起点、高效率建设。2001年,国办 [2001]53号文提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理空间信息的共享和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理空间信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需不失时机地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地理空间信息标准和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的公益性、基础性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及其交换网络体系,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在关于加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建设问题中强调:“当前,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我国大地测量基准系统,遥感和卫星定位导航信息服务体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源环境与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宏观经济社会地理信息系统等。” 2006年,国家测绘局(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下发了《关于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测国字

…2006?18号),为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特制定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方案:“十一五”期间,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0个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由国家测绘局、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合作,按照“需求牵引,设计统一,共同投资,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实施。对列入试点的城市,国家测绘局将在总体设计、基础航空摄影、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技术和经费支持。 2008年,按照“国测国字…2006?18号文”的遴选要求,国家测绘局下发了《关于批准列入2008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的通知》(国测国字…2008?33号),将合肥市列入国家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2009年6月12日,国家测绘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合肥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署协议合作构建“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协议,由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具体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2、任务要求 数字合肥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要充分运用RS、GPS、GIS等技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合肥市多尺度、多时相、多种类、多分辨率的基础地理数据体系,建立合肥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技术,搭建合肥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和典型应用示范系统,为领导决策、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统一、权威、通用、高质量的基于空间位置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智慧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2013年4月

1、引言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智慧城市”理念和框架,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建立了全市多源、多尺度、多时态的城市空间数据管理平台,提出并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跨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模式,打破了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在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市政建设、交通监管、城市网格化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郑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 图1智慧郑州中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定位 2、地理空间信息平台的构建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

进工具。郑州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可概括为数据中心、系统平台、业务应用三个方面。 图2 平台构建图 2.1云计算数据中心 云计算数据中心即全市建立一个地理空间云数据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更新、维护和分发全市核心地理空间信息。该数据中心集成全市域7446.2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年的9大类30余种数百层的城市空间基础和专题信息,具体包括基准数据、基础地图数据、扩展地图数据、地籍地政数据、自然资源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政务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其他数据等,建立了丰富详实的城市空间信息数据库,实现了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更新维护机制。在组织管理上,采用了“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的工作模式,空间数据集中存储在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空间数据生产、加工和应用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数据的生产、更新和维护,做到“数源法定、部门联动、分工负责”,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可靠性、现势性和有效性;在数据组织方法上,提出了“分层存储、分幅更新”的数据组织与更新策略,兼顾了数据生产、数据管理的需要,提高了数据组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2系统平台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1.1 项目的基本情况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是党和政府制定的重要国策,“数字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契机。通过“数字城市”建设,将城市信息资源管理及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相结合,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环境。 项目名称:“数字某”地理空间框架及示范工程建设 业主单位:某市规划和建设局 技术支持单位: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建设内容:通过整合某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建设某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某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某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某市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作为本项目的示范应用工程 建设周期:1年;

项目总投资:1110万元人民币。 1.1.2 项目业主单位及技术支持单位概况 某市规划和建设局的职责: 主要是负责贯彻城乡规划、测绘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详和各类专业规划;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选址定点,办理《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市政工程及各类管线的放线、验线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违反《城乡规划法》的各项活动执法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内建设活动的选址定点和方案审批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 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由四川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和四川省测绘档案资料馆于1997年7月合署成立,是四川省测绘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科研项目、基础地理数据采集、4D产品生产、卫星遥感及其应用、省级基础地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分发,提供省内各种比例尺密级地形图、三角点、水准点成果,提供省内各种分辨率卫星和航空影像,提供各种比例尺挂图、图集,承担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图制图工程,写真级彩图喷绘、工程图纸复印、地图覆膜、测绘档案查询、测绘技术咨询。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多个“数字城市”建设项目,具备较成熟技术支持经验。

浙江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管理应用规定

附件1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提交数据情况表 提交时间: 备注: 1、为保证平台发布数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请专题数据提交单位认真填写相关信息。 2、请在相应栏中打“√”,每类必须并且只能勾选一项。

附件2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表 注:本表一式四份,申请单位、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相关部门、交换中心各执一份。

附件3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 编号:[ ] 号 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地址: 你(单位)于年月日提出的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申请收悉,根据《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管理办法》、《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地理空间数据和平台应用管理规定》,经本局审核,同意你(单位)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管理处 (盖章) 年月日 注:请持本通知书到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办理使用手续

附件4 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 平台(天地图·浙江)使用协议 甲方(服务方):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中心 乙方(使用方):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根据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同意使用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天地图·浙江)通知书(编号:[ ]号),甲方向乙方提供共享平台以下使用服务(包括使用目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间): 。 (二)甲方进行共享平台维护升级需要暂停服务的(非特殊情况下一般安排在法定假日期间),应当提前通知乙方。 (三)因系统故障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影响乙方使用时,甲方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修复,但由此给乙方带来的不便和损失,甲方不承担责任。 (四)甲方不因共享平台本身的瑕疵而对乙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五)若乙方违反本协议规定乙方的责任和义务,甲方有权终止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测绘技术标准精选(最新) G2260《GB/T 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2659〈GB/T2659-2000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3792.6《GB/T 3792.6-2005 测绘制图资料著录规则》 G6962《GB/T6962-2005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7930《GB/T 7930-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7931《GB/T 7931-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0114《GB/T10114-2003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12320《GB12320-199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12340《GB/T 12340-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12341《GB/T 12341-2008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12343.3《GB/T 12343.3-200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1:500 000 1:1 0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12409《GB/T 12409-2009 地理格网》 G12897《GB/T 12897-200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898《GB/T 12898-2009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12979《GB/T 12979-2008 近景摄影测量规范》 G13923《GB/T 13923-2006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13977《GB/T 13977-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13989《GB/T 13989-201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13990《GB/T 13990-2012 1:5 000 1:1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14267《GB/T 14267-2009 光电测距仪》 G14268《GB/T 14268-2008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 G14395《GB/T 14395-2009 城市地理要素编码规则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街坊、市政工程管线》 G14511《GB/T 14511-2008 地图印刷规范》 G14911《GB/T 14911-2008 测绘基本术语》 G14912《GB/T14912-2005 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14950《GB/T 14950-2009 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15314《GB/T 15314-199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15661《GB/T 15661-2008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15967《GB/T 15967-2008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15968《GB/T 15968-200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16176《GB/T16176-1996 航空摄影产品的注记与包装》 G16789《GB16789-1997 比长基线测量规范》 G16818《GB/T 16818-2008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G16819《GB/T 16819-2012 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 G16820《GB/T 16820-2009 地图学术语》 G16831《GB/T 16831-2013 基于坐标的地理点位置标准表示法》 G17157《GB/T 17157-2012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

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构建

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构建 ① 陈 军②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北京100044) 摘要:地理基础框架数据是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人们一直是按照平面图或铺盖数据模型,将具有鲜明的多维、动态特征的现实空间世界抽象为二维、静态目标,生产、提供和使用二维(或2.5维)的地理基础框架数据。该地理基础框架数据在表达或反映三维实体及其时空变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的应用需求。 本文就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狭义和广义概念、国内外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发展过程、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三维、多尺度、时态和动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建议,加强对多维动态空间数据模型的理论研究,开展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建设工程,开拓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应用领域。 关键词: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中图分类号:P 208 1 前言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要素信息化,按地理空间予以集成,构建数字城市、数字区域、数字国家乃至数字地球[1,2]。所以,构建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digital geo 2 spatial fram ew o rk ),与将地球、 国家、区域或城市的多类型、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实现海量存储、高效管理 与持续更新,提供方便和直观的检索和显示手段,使全社会都能够“充分地利用和共享”信息数据[3~6]。 就狭义而言,这种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主要由空间基准框架和地理基础框架数据组成(Geo 2spatial D ata F ram ew o rk ,英文缩写为GSD F )。空间基准框架由参考椭球模型、平面基准、高程基准、重力基准和地图投影系统等组成,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统一的三维、动态、地心、实用、高精度、时空的空间定位基准,实现多源数据的无缝无边的连接和整合,保证地理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兼容性或可转换性[7~8]。基础框架数据主要包括地形、地名、行政境 界、道路交通、水系、土地覆盖、地籍、居民地及遥感 图像等基本内容,其不仅提供了有关自然、人文、经济、环境等要素的几何位置、形态特征和相关关系,而且为定位、嵌入或配准各类图形信息提供着二维或三维空间载体,使用户能够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集成、检索、展示所关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信息,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运行状态、变化态势等的分析模拟[9~10]。 广义地讲,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还包括相应的法规与标准体系、网络分发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11]。法规与标准体系是关于数字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及其应用的一系列技术行为准则,包括定位参照系统、数据模型、数据字典、数据质量、数据转换格式及元数据等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以及标准制定、发布、实施与执行监督的法规。其作用是规范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描述、采集、处理、分析、查询、表示、转换、工艺和服务,在分布式环境下实现多源、异质、异构数据的流通、共享与系统互操作。网络服务体系包括有G IS 技术支持和网络化的数据分发、共享的多边形数据传输交换通讯网络。组织管理体系由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数据生产部门和数 第1期 2002年3月 地 球 信 息 科 学GEO 2I N FORM A T I ON SC IEN CE N o 11 M arch,2002 ①②作者简介:陈军(19562),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二委员会主 席(2000~2004)、中国G IS 协会会长(1999~2003),国际欧亚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主要研究方向: G IS 空间数据模型、 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收稿日期:2001211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9833010)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