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导论

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新闻学学科介绍。

★新闻学[07名词]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的是理论新闻学、即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原理等。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04名词]。主要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和揭示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主要研究中外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

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业务。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它探讨的是新闻采、写、编、摄、录及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研究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三、新闻理论的研究方法

1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复杂的新闻现象;

2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普遍规律的观点和认识;

3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以概念为工具,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5把研究对象(即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报刊的四种理论》[06名词]——1956年,由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而编写的一本书,由施拉姆等人的四篇论文汇编而成。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作者根据资产阶级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从新闻事业和政治制度的关系上阐述理论观点,着重论述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新闻自由问题。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批评政府。

二、自由主义理论: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三、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对待西方新闻理论,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分析,既不应全盘照搬,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全盘否定。

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性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它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相联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进行新闻实践的产物。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体说来,有五大理论来源和三大建设途径。

3五大理论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科

学遗产;②继续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整风时期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术传统;③吸取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和学术研究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④借鉴当代世界新闻学研究特别是传播学研究的成果;⑤并对新中国五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4、三大建设途径:第一,继承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第二,总结和概括我国当前新闻改革的新鲜经验;第三,批判地吸收西方新闻理论中有科学价值的成分。

第一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

一、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二、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一、新闻的含义

(一)古代有关新闻的含义:传闻,情报,新知识,新鲜事。

(二)新闻在近现代新闻事业中的含义

“新闻纸”、“新闻业”;新闻机构每天发布的消息;新闻报道体裁等。

二、新闻的定义、

(一)资产阶级报人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哎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二)中外新闻学研究者提出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

范长江,李大钊,陆定一

(三)新闻的定义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情况,反映出人们对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不一致,对新闻定义的逻辑起点的认识也不相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自陆定一于1943年提出之后,几十年来一直为我国新闻界广泛使用。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三、新闻的特点

(一)新鲜:新闻事实是具有时效性的新鲜事实。

(二)及时:新闻必须注重时效,这是与新鲜相联系的一个特点。

第四节新闻的要素与类别

一、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构成新闻所必需的材料

Who(谁)、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y(为什么)。

二、新闻类别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

以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类

按照新闻写作标准来分

第五节真实——新闻的生命

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纪实的,同时也是真实的。它报道的事实,是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或存在着的事实,是完全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能否真实,关键在于记者的反映是否正确。

记者是客观事实成为新闻的中介。新闻报道对事实的反映正确与否,取决于记者对待事实的态度。

三、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

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首要职责,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新闻媒体一旦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就是缺了存在的价值,最终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淘汰和唾弃。

四、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

根据事实进行报道: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包括新闻5要素以及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必须准确无误。

从总体和内在联系上把握事实,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地反映。

第二章新闻传播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社会流程

一、新闻传播的三个要素

(一)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二)新闻传媒

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经过传的作用。有传媒,事实才成为新闻并为新闻受众所接受。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

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三)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

二、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一)选择事实阶段

新闻传播的起点是事实。事实作为传者的反映对象,是客观存在物,它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

(二)事实转换阶段

所谓事实转换,就是把新闻事实变成新闻成品。新闻事实要经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广泛传播以后,才变成了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新闻。

(三)信息接受阶段

受众接受新闻成品,获得新闻信息,这是新闻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新闻传播在受众这里最后完成。

三、新闻传播的反馈

新闻传播中的反馈,是传者通过新闻媒介,将制作好的新闻,传播给受众。受众接收到新闻后,根据自己的需求重新加以选择、理解,产生一种反应;又将这种反应通过各种方式,返回给传者,从而保证新闻传播能够继续顺利地进行。

第二节新闻的倾向性

一、什么是新闻倾向性

(一)倾向的含义

在人类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三种倾向交叉渗透,构成总体倾向。

表层结构,中层结构,深层结构。

(二)新闻倾向性的内涵

指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是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二、新闻倾向性在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一)在不同新闻作品中的不同表现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的倾向性比较隐蔽,意见隐藏在新闻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用事实去说话。在新闻评论中,则直接而鲜明地表示倾向性,拥护什么,赞成什么,倡导什么或者反对什么,贬斥什么,泾渭分明。这是新闻评论的性质和文体形式所决定的。

(二)新闻倾向性在不同环节中的不同表现

新闻的倾向性属于一种总体素质,从新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表现出来。

就一条新闻而言,首先表现在对新闻事实的取舍上。其次表现在报道的时间和规模上。其三,通过技术性处理体现倾向性。其四,通过评论的配置体现倾向性。

三、倾向性与客观性

(一)新闻客观性的含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事实的选择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二)新闻倾向性受客观性的制约

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客观性决定倾向性,制约倾向性。任何新闻,只能从客观事实出发表明倾向,只能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来表示意见,表明观点与主张,不能脱离事实的性质和含义随心所欲地发表议论。不论什么倾向,都应当是事实本身意义的传述和阐发。

第三节新闻价值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06名词]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新闻价值的根本着眼点是广大受众的普遍关注,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的一条重要标准。

二、新闻价值要素

1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必备的)

2重要性:指事实所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它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

3显著性:显赫著名,知名度高。

4接近性。接近性指新闻事实同受众的接近程度。

接近性有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发生的地点与新闻传播的地点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高。另一种是心理上的接近性。新闻事实与受众在心理上相接近,接近性程度越高,新闻价值越大。

5趣味性。它作为新闻价值要素,指新闻事实新奇曲折,人情味浓,知识性强。写作和表达的因素不包括在内。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1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的价值。新闻价值是一种经主观认定并实现的使用价值。

2新闻价值是一种预测。

3新闻价值是一个综合标准。

一条新闻的价值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每个环节每种因素都可能造成新闻价值的一定损耗。

第四节新闻敏感

一、新闻敏感的含义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准确判断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事实,并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事实所包含的新闻内涵的一种能力。

二、新闻敏感的特点

快捷:迅速捕捉事物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潜在)的最新变化。

准确:判断并选择出事物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灵活: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三、新闻敏感在实践中的作用

发现新闻线索需要新闻敏感

从众多新闻事实中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需要新闻敏感。

预测事件的发生与变化需要有新闻敏感。

第五节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决定作用

一、新闻传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传者与事实

传者又称传播者,指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的发送者。在现代,主要指大众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及其记者和编辑。在现代社会,这个中间媒介——新闻传者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定的组织机构。他们在使事实成为新闻这一点上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传播者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传者与受众

受众又称受传者。作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受众的数量比传者大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位社会的人,都是受众。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众是互相依存的。也就是说,它们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传者,也就没有受众;没有受众,传者也就不可能存在。它们之间任何一方失掉另一方,都必然导致自身的丧失。不过,这种相互依存性,只能静态地确立它们的存在位置,还不能完全解释它们在新闻传播的动态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指向的、自觉的社会性活动。传者在传播时,无法改变事实。但是,传什么,怎么传,传者却有自主性。另一方面,受众作为接受主体,同样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受众拥有自己选择新闻媒介与内容的权力,从而反作用于传者,构成对传者的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这是一种对立统一,其结果是必然相互协调互相适应。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正是这样。从新闻传播的运作实际看,传者和受众双方总是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以适应对方,并帮助对方进行自我调整,来共同完成新闻传播,推动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二、制约的具体表现形式——反馈

反馈,简单地说,就是受众把对所接收的新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态度和意见表达出来。

受众信息反馈的主要内容

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程度。

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准确程度。

三、根本的制约因素。传播过程中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主要来自事实和受众两个方面:

★1事实对传播者的制约[06简答]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客观存在的事实制约着传播者报道的真实性。事实是什么样子,传播者只能根据事实本来的样子进行报道; 2)事实本身的逻辑性制约着传播者对事实的解释。传播者必须按照事实内在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事实;3)重大事实具有传播的必然性,决定了传播者非传播它不可。有些重大事件,本身具有必然被人们传播的力量,尽管它对新闻报道者是不利的,但新闻报道者也非报道它不可。

(二)受众对传播者的制约

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受众化潜在的新闻为现实形式的新闻:客观的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对于新闻信息有选择权。受众对于新闻的内容和形式有评议权,发言权。

第三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本章只是通过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简略回顾,重点论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第一节古代报刊

本节内容将向学生讲述古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报纸。

古代报刊产生于2000多年前,当它出现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公元前100年,在凯撒大帝统治的古罗马帝国出现了《每日纪闻》和《元老院法令》。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属官方公报性质。从广义上说,可算是欧洲报纸的雏形。

我国的古代报纸——邸报,相传始于汉朝,但无实物可证。据新闻史学家考证,邸报出现在唐朝却是有据可查的。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朝报”、“边报”、“杂报”、“条报”等,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的两份“敦煌邸报”,可能是迄今世界上保存年代最早的“报纸”了。

宋代的小报作为民间报纸,内容以刊载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间或摘登邸报的要闻,又产生民间的非官方报纸“小报”,有时也发布从朝廷内部刺探得来的消息。

第二节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手抄新闻

“在14和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16世纪,适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需要的手抄新闻在威尼斯应运而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到17世纪初,手抄新闻的发展达到了高峰。

二、报和日报

1609年,在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日报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刊载新闻为主,定期连续出版,面向社会公众发行。

三、早期的资本主义报业

18世纪以后,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领导人马拉创办了《人民之友》,这张报纸吹响了民主革命的号角,具有很强的战斗性。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廉价报纸(或称“便士报”)适应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大量涌现,它取代了党派报纸,成为资产阶级报纸的主流。

四、资本主义垄断报业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资产阶级报纸也相应地的发生变化。垄断报团(或称报系)开始形成,它标志着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

近年来,美国报业高度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报纸越来越集中到垄断报团手中,但它们的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此起彼落。

五、中国的近代报刊

中国的近代报刊出现比较晚。从唐代到清朝,邸报存在了将近1300年。我国的近代报纸出现于19世纪初。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出版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运到广州发行。

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纸,是同资产阶级的改良活动和民主运动相联系的,如王韬在1874年创办的《循环日报》、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1899年出版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出版的《民报》、改良派的《新民从报》。

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19世纪,伴随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工人运动产生了。《北极星报》(1837年)和《人民报》(1852年)等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主编的《莱茵时报》出版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俄国。列宁在1900年12月创办了《星火报》。《星火报》是俄国的第一张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纸。1912年5月5日创刊的《真理报》是俄国第一张群众性的工人日报。

我国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诞生于1920年9月,是以《新青年》由民主主义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社会主义刊物作为标志的。1920年下半年以后,相继创办了《劳动界》、《劳动音》、《劳动者》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

建国后,党和政府在大量创办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报刊和人们广播电台的同时,立即采取措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新闻机构,对资产阶级报刊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96年又出现了报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一、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是决定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社会对新闻需求量的多或少、大或小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阶级需要,特别是统治阶级的需要,对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掌握着对新闻事业生死予夺的大权。

二、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是制约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又一个基本条件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既取决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又取决于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社会需要和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使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前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报道内容,后者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形式,两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06论述:联系实际,谈谈新闻事业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阶级性74,社会性:书35,雷109。先解释一下新闻事业]

第一节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范畴,为它的经济基础服务。

特点:

一、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同经济基础的联系更直接。新闻事业同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社会仪式形态相似,同经济基础的联系要比文学、哲学、宗教更为密切和直接。

二、新闻事业反映社会生活,面最广,最迅速,影响极大。新闻事业每日每时都在向广大受众报道客观世界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但在报道和解释新闻的同时,它也每日每时有系统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影响。

三、新闻事业通过特有的新闻手段为经济基础服务。新闻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就事实发表评论,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四、政治意识形态、商品性双重属性。五、阶级性。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一、新闻事业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

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的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掌握和控制新闻事业,并且运用它们在报道新闻、发表评论的同时,不间断地传播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二、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通过它大量报道的新闻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业发布的新闻以及配合新闻发表的评论,都是记者和编辑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结果。新闻工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不能不受立场、观点、方法的指配和影响。因此,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具有阶级性。

三、新闻事业阶级性的独特表现形式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主要是通过对新闻的取或舍、抢或压、祥或略,甚至报道的真或假表现出来。同时,也直接表现在对新闻、对事实所作的评论上。

四、新闻事业是阶级的舆论工具

新闻事业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的反应。在阶级社会里,它是掌握在一定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手中的舆论工具。

★第三节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01、07]书36

一、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建立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

(一)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三个显著特点

1、报纸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形成了新小综合信息产业集团

3、信息传播网络和高科技传播手段的广泛应用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属全体人民所有。

二、两种新闻事业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各自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任何性质的新闻事业的新闻报道都不会损害本阶级的利益。

(一)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致力于维护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唯一宗旨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仅规范、指导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而且制约着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实践、价值追求。

三、两种新闻事业分别宣传贯彻不同阶级的思想体系

(一)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价值观:利害关系,金钱,性,斗争,奇突,英雄崇拜,关怀,人情味,影响大的事件,竞赛,发明与发现,犯罪。

(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

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同资产阶级新闻传播活动有性质的区别,新闻价值观也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是任何人的私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赢利为目的。

不同的新闻事业是以不同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对于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人生观,遵循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准确把握新闻事实的选择标准,是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两种新闻事业各自具有不同的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为确保新闻事业各项工作有序地运行而制定的,它包括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出版发行体制等许多具体体制。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是指新闻事业对人类、对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

其主要功能: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第一节报道新闻

一、报道新闻、传播信息,是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

新闻是人类社会最新的情况,最新的动态,最新的发现,最新的进展。新闻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最新变动、调节自身行为以及与社会关系的最重要渠道。

二、报道新闻既是新闻事业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

如引导舆论,固然可以借助评论和其他非新闻类的文章(节目)来实现,但主要还得靠报道新闻。

第二节引导舆论

一、舆论的含义与特征

(一)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

(二)舆论的特征:

1、舆论是群体意识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2、舆论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具有群体性。

3、社会成员的复杂性又使舆论具有多样性。

二、舆论是社会控制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与硬性社会控制手段相比较,舆论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和道义力量。

(二)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闻事业怎样实现引导舆论的功能

(一)通过反映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的舆论来实现。

1、舆论的复杂性。

2、新闻事业反映舆论的双重性。

(二)通过扩大和强化国家舆论的影响来实现。

1、舆论的三种类型:国家舆论、阶级舆论、公众舆论。

2、对负向舆论的控制。

3、设置议题,影响舆论。

(三)通过报道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传播)

1、用事实说话。

2、驳斥错误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讲究舆论引导的策略和艺术

(一)克服一般化、表面化,加大深度和力度。

(二)审时度势,加强针对性。

第三节传播知识

一、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事业成为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者。

家庭和学校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传授知识的第一和第二环节。人的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学校和家庭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新闻事业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向社会成员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重任。

二、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优势:

(一)传播范围广。

(二)多层次性传播。

(三)知识新。

(四)选择性强。

(五)形式灵活。

三、新闻事业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要求:

(一)真实准确。

(二)科学。

(三)通俗易懂。

(四)注重思想性。

第四节提供娱乐

一、提供文化娱乐,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

二、多层次、多品种、多样式,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

三、消遣的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五节刊播广告

一、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二、广告是新闻媒介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命脉。

广告与发行是目前我国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换句话说,广告和发行是我国媒体的生命线。

三、广告是以商业目的为中心的付费的信息传播。

四、我国广告事业的发展

第六章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一、新闻自由的提出

新闻自由的提出,既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有思想文化的原因,也有新闻传播活动自身发展的原因。它既反映了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主义争夺政治权利的需要,也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需要。

历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言论出版自由的是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弥尔顿。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涵

新闻自由,是人们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自由,既包括新闻传播者的新闻自由,也包括新闻接受者的新闻自由。其中,新闻传播者的自由是主体内容和基础。

三、新闻自由的基本发展过程

(一)第一阶段:争取出版自由权利

(二)第二阶段:争取言论自由权利

(三)第三阶段:争取新闻自由

四、新闻自由与无产阶级革命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手无寸铁,只能通过创办报刊传播革命的理论和思想,以此作为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一、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

(一)新闻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二)新闻自由是一种具体的自由

二、新闻自由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发展而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新闻自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它和经济、政治的总形势紧密相联。

三、新闻自由始终伴随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新闻自由作为人的一种政治权利,是有条件的。“强力和自由是同一的”,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出版自由问题上的著名论断。新闻自由在一方面是一定的自由,在另一方面是一定的限制。

(一)法律对新闻自由的保障与限制不可分割

(二)享受权利与履行义务不可分割

★四、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实质[03简答]

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政治权利。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基础上的,带有很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

1资产阶级新闻自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它不能摆脱对金钱的依附。

2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垄断财团激烈竞争和收买兼并新闻工具的自由。

3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以不损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前提的自由。

4资产阶级新闻自由是受垄断资产阶级全面控制的自由。

五、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种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的自由,是建立在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自由,新闻媒体归全体人民所有。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绝大多数人享有的自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的自由。

(四)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第三节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必然性

(一)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阶级的限制。

新闻自由是阶级的自由,同样,对新闻自由的限制是阶级的限制。

(二)对新闻自由的控制的社会控制。

对新闻自由的控制,从科学角度去看,就是社会整体规范对新闻自由的制约,属于整个社会制衡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统治阶级及其政党对新闻事业的宏观控制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控制新闻自由的形式不尽相同。一般说来,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有以下几种。

新闻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

(一)法律的控制

(二)政策和纪律的控制。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新闻法,该控制是主要方式。新闻政策[07]见辞典60 (三)新闻来源的控制

(四)制度的控制和人事的控制

三、对新闻事业的经济控制

相对于政府的宏观控制,经济控制是一种微观层次上的控制。

(一)产业所有权的控制;

(二)广告的控制。

四、对新闻事业的民族文化控制

同以上两类控制相比,民族文化控制是一种更深刻、更广泛的社会控制。

(一)发扬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五、新闻自由与社会全面进步

新闻自由的发展是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联系的,因此社会生活中影响新闻自由的因素的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与新闻自由的程度相一致。

(二)民主和法制制度的建设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保证。

(三)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思想文化素质是新闻自由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四)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新闻自由赖以实现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渊源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发展而来。无产阶级报刊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对立物出现的,它是无产阶级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的产物,是组织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武器。它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特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

二、列宁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的办报实践与新闻思想

第二节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方针。其根本原因是:其一、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新闻事业提出的必然要求。其二、人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服务对象。

贯彻这一基本方针对新闻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体现在:代表人民利益,集中人民的智慧,体现人民的监督,引导人民前进。

(三)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第三节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内容:全党办报,群众办报[07论述]何137;

提出背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工作路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新闻工作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提出了依靠全党、依靠人民群众办报的思想;1942年中国新闻界结合整风运动进行改革和整顿,1948年毛泽东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组织路线和工作原则。

2作用和意义:

1)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自“双办”方针提出后,各级党委更加强了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挥新闻舆论工具的战斗作用;

2)群众参加新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事业同群众的关系。新闻事业不仅是党的舆论工具,而且也是人民群众心声的表达者,人民群众的讲坛;

3)推动了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实践证明,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必须直接依靠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方式:

1)建立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

2)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3)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

4)联络各行业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织他们发表真知灼见;

5)群众内容、群众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上:①充分地反映和报道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②满腔热情的讴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及其业绩;③表达人民的情绪、愿望、意见和呼声;形式上:新闻报道、报纸版面、节目编排,要尽可能的适合群众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及情趣品位。

6)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或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第四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02]简答内涵。见书68,雷本180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

一、党性原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早期的无产阶级报刊

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报刊活动中的新闻思想

列宁从事革命活动中提出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事业及其新闻思想

建国以后党中央关于报纸的党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二、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宣传的指针

1)要密切结合实际,完整地、准确地、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2)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和报道,向群众进行具体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要有高度的政治坚定性和鲜明的战斗风格,坚持真理,敢于并且善于同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意义展开斗争。

2政治上正确、全面、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2)明前党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具体路线、具体政策的关系。

3)属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全面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防止片面性。

5)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意见和要求,在实践中检验党的政策。

3组织上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工作纪律

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

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利益的一致

三、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指的是新闻宣传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倾向。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因此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

在人民内部,舆论的多元化,舆论的不一律是客观存在的正常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看,在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四、主旋律和多样化

首先,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舆论,同时保障人民内部的舆论不一律。

其次,新闻舆论的主旋律于多样化还表现在多种新闻媒介分工协作,各展其长,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办出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第五节反映实际,指导实际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一)真实反映实际的基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正确指导实际的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真实地反映实际,正确地指导实际需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新闻真实性的内涵[07简答](何145)

(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

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

(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

全面指不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待新闻事实,而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联系中把握事实。

(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

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

(四)精彩地报道事实。

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

准确,语言要切合被表现的对象,做到无懈可击。

鲜明,就是态度分明,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

生动,就是具体形象,富于感染力。

简练,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要求:真实、全面、深刻、精彩地反映事实的真相。

三、正确把握新闻宣传的度

舆论强势:指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新闻媒介围绕某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着力引导社会所形成的强大的舆论态势。舆论强势是指导实际必不可少的,它体现了新闻媒介在新闻宣传中的指导作用和所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但是,任何舆论强势都必须适度。

所谓适度,指新闻宣传要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情况,符合社会舆情,能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根据新闻实践经验,适度的新闻宣传要求:

(一)一切宣传报道要服从大局,以大局为重。

(二)坚持两点(全面、整体)论,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

(三)要善于运用宣传艺术体现“度”。

四、坚持实事求是,严防报道失实

(一)中国新闻媒介的三次重大失误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新闻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浩劫

市场经济时期的利益驱动

(二)造成新闻失实的多方面原因

政治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等。

(三)没有调查就没有报道权

调查研究是了解真实情况的根本途径,是一切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媒介的全部工作都应当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

我党领袖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

新闻调查研究与其他行业调查研究相同于不同之处。

第八章舆论监督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一、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是指公众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对国家事务、社会现实、国家公务员以及一切社会成员的行为所实施的检查、评定和督促。舆论监督所体现的是一种公众意志,所以它所实施的社会监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舆论监督的主要功能:

(一)社会监视功能:监视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发展。

(二)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整功能:对社会心态、社会意见进行调节、疏导和重新整合。

(三)舆论监督的社会控制功能:从社会控制类型看,舆论监督是一种积极性控制,主要是以舆论、宣传、教育的手段去影响和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和制止社会越轨行为。

(四)舆论监督的社会制衡功能:主要表现在舆论监督对社会权威和权力的设限和抗衡上。

(五)舆论监督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社会监督。其一,舆论监督对社会事件的介入是积极主动,随时随地的。其二,舆论监督是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够做到在否定自己的基础上求得正确的监督。其三,舆论监督的公正性来自操作中的平衡手段。

三、新闻传播与舆论监督

在现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的舆论中心。新闻传播媒介以报道新闻、宣传政策为主要运作方式,它以不可替代的优势赢得了舆论监督主体的社会地位。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一)新闻传播媒介可以广泛、适时地反映社会公众的意见,形成社会舆论。新闻传播媒介的触角可以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新闻媒介为社会公众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行使舆论监督权力,提供了公开论坛。

(三)新闻舆论监督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控制。新闻舆论监督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社会的注意和讨论,吸引公众的关心参与。

第二节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一、新闻批评与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的监督。建国以后,我们党关于在新闻媒介上开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是舆论监督概念的另一种表述。舆论监督,包括这样一些具体内涵:

(一)吸引人民群众在报纸刊物上公开批评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并教育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报纸刊物上作关于这些缺点和错误的自我批评。

(二)要教育党员特别是干部认识到:在报纸刊物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党和国家的民主化、加速社会进步的必要方法。

(三)报纸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锐利的武器。

(四)在报纸上公开揭露错误,进行严肃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完全不被敌人利用是不可能的。

(五)各级党委应使报纸的批评收到确实效果,经常教育党员特别是被批评者对报纸上的批评采取正确态度。

在新的历史时期,舆论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是提高和深化人民群众的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二、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制度。

三、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民主观念的普及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的前提。

四、舆论监督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社会舆论是社会决策的自然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

五、舆论监督是揭露腐败、反对官僚主义的有利武器。舆论监督在惩治腐败,倡导廉政,强化执法力度,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干部尽职守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节新闻批评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

★新闻媒介完成舆论监督功能的方式有哪些?[06简答]

通过公开地报道事实、树立典型、批评越轨、及时褒贬、设置议题、组织讨论等手段,一方面对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道德风尚教育,引导人们按照法律、规章、制度的要求从事社会活动,引导人们遵从、仿效符合时代文明精神和道德标准的好人好事;另一方面对各种落后、阴暗、消极、腐败现象进行公开的揭露与谴责。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在社会公众中形成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在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各种手段中,新闻批评是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新闻批评[03名词],是以新闻为手段,通过新闻媒介进行的舆论监督活动。它所显示的是一种社会批判功能,这种社会批判功能是舆论监督存在的社会价值之一。在新闻事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新闻批评承担了舆论监督最重要的社会批评任务。

一、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点

(一)新闻批评是通过新闻媒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批评。

(二)新闻媒介所处的特殊地位,赋予新闻批评以极大的权威性,进一步强化了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力度和巨大影响力。

(三)新闻媒介的中介功能和“把关人”作用,使新闻批评这种舆论形式在整体上具有可控性,便于良性运作。一旦发现失偏差,可以立即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四)新闻批评主要针对工作中的失误、社会的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以报道事实为基本手段,以严密跟踪为操作方式,形成了这种舆论监督形式的最大优势。

(五)新闻批评具有开放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公众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监督,自由地、充分地发表意见,这是其他监督形式难以做到的。

(六)新闻批评主要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这与其他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截然不同。新闻批评更多的是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呼声、要求和意见,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为社会公众深恶痛绝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所以,这种监督更实际、更尖锐,更能收到普遍公认的社会效果。

(七)我国新闻事业的新闻批评,不是为了“扬名”、“求利”,也不仅仅是为了揭丑。开展新闻批评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使我们的事业健康地发展。

二、新闻批评的社会保障与支持

新闻批评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现实存在表明,要想发挥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主渠道功能,使新闻批评正常有序地运行与发展,首先需要的是社会的积极肯定和有力支持,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具有新闻批评权力保障功能的社会大环境。新的历史时期,新闻批评良性运作和正常发展,更需要全社会在观念、制度和法律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和积极的支持。群众的支持也是新闻批评发挥舆论监督主渠道功能的重要保障条件。新闻批评在中国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回避新闻批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第四节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

在运用新闻批评时,必须把握好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保障新闻批评能够取得积极、良性的舆论监督

效果。

一、我党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一贯主张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开展新闻批评的原则和开展新闻批评目的的论述。开展新闻批评时把握正确的方向:首先要区分正确的、建设性的批评和错误的,破坏性的批评。区分两类不同的新闻批评之后,在支持正确的新闻批评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关于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实事求是是保证开展正确的新闻批评的根本原则。开展新闻批评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

二、新闻批评原则的现实定位

舆论监督与舆论导向关系十分密切,新闻批评也存在舆论导向问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应有的大局意识,追求监督的实际效果,是新闻批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闻批评原则的现实定位:

(一)开展新闻批评,进行舆论监督,首先要有大局意识。

(二)开展新闻批评要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负责,要有一种使命感。

(三)开展新闻批评,要着眼于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而不能为批评而批评。

(四)开展新闻批评,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进行。

(五)开展新闻批评,要特别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

(六)开展新闻批评,必须注重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禁止有偿新闻,自觉接受社会及群众的监督。新闻批评的客观公正,首先来自于批评者自己的严格自律。

三、新闻批评原则的基本要求

事实确凿。新闻批评的威力和效果,首先在于对事实作真实、准确的报道。

观点正确。用事实说话依然是新闻批评表达立场、观点的最重要方式。

公正平衡。这里强调的公正平衡,是指新闻批评要注意立场的公正无私和操作的平衡适度。批评者要尊重事实、尊重实际、尊重批评的权力,尊重被批评者的合法权益。

遵纪守法。新闻批评的运作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新闻批评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加强自律意识。

第九章新闻媒介经营管理

加强对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是深化新闻改革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变革在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方面的深刻反应。

第一节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一、经营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对由人、财、物等组成的某一系统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行为。经营是指一个经济组织为达到其既定的目的,对组织内部的人、财、物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对新闻事业而言,管理是国家意志在新闻事业体制、运作方式等方面的体现。经营是媒介维持其生存的手段和促进发展的谋略。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实质上就是研究管理新闻事业的规律以及新闻媒介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规律及方法。它包含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方面。

二、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

首先,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明确、逐步提高的。

其次,新闻媒介通过经营管理,为国家积累资金,是对社会的重要贡献。

第三,加强经营管理时新闻媒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正常轨道,新闻媒介也不例外。

第四,新闻媒介经营管理还是新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依据

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不应忽视新闻媒介产品及其经营的特殊性。

首先,新闻媒介产品具有观念性,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强。

其次,新闻媒介产品面向社会、公众,具有公共性,它可以形成舆论、影响决策乃至引发动荡。

第三,新闻媒介产品具有时效限定性,产品价值“保质期”最为严格。

第四,消费过程的一次性,新闻媒介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

第五,产品生产的持续性,新闻媒介产品是连续性生产,每一次每一期都是不同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闻媒介效益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没有好的使用价值就没有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就没有保证;反之,没有好的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也难以取得好的社会效益。

四、坚持政治家办报,倡导企业家经营,是社会主义主流媒体从事经营的正确方向

政治家办报是党对所有的新闻媒介提出的政治要求。

企业家经营,指的是传媒企业作为引人注目的产业,要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企业家来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管理

新闻媒介的管理,一般又分为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一、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

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指的是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整个新闻事业所实施的控制、约束和调节,侧重于党和政府对全国新闻事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新闻媒介的宏观管理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新闻媒介的行政与宣传管理。

1、对媒介的创办进行管理和控制。

2、为新闻事业的整体发展制定规划,并根据规划,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种类和结构实施宏观调控。

3、对新闻宣传管理的重点是保证新闻宣传质量的管理。

(二)新闻媒介的法制管理。

1、新闻法制建设和法制化管理对新闻事业起着规范、引导、服务的作用,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可靠前提和坚实基础。

2、加强新闻法制化管理也是当前新闻工作实践提出的紧迫要求。

(三)新闻媒介的行业规范。

行业规范只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道德准则;二是行业内有序竞争的行为守则。

二、新闻媒介的微观管理

新闻媒介的微观管理渗透于媒介行为的方方面面,比较突出的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

(二)新闻媒介的编务管理。

(三)新闻媒介的人事管理。

(四)新闻媒介的财务管理。

(五)新闻媒介的物资设备与技术管理。

(六)新闻媒介的生产管理。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介组织管理体制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报社管理方式和领导体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尝试,有的实行社务委员会与编辑委员会集体领导下的社长总编辑分工合作制,有的实行社务委员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指,也有的实行社长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

第三节新闻媒介的经营

一、媒介经营的范围与内容

媒介经营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有以下方面:

(一)广告经营。以付费的方式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传递某种观念,介绍和推销某种商品或服务。新(二)报纸的发行经营。它是整个报纸传播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追求发行量是报纸发行经营的根本目的。

(三)印刷经营。指报社以印刷厂作为经济资源来从是经营,获得经济效益。

(四)节目经营。指在节目策划、制作及播出过程中,根据节目市场需要和节目营销策略,对资金和资金来源、机器设备以及人员作合理的组织和调配。

(五)多种经营。当前,以报业为代表,我国媒介多种经营的主要内容有:文化产业,包括旅游、娱乐、体育等等。也有的参与举办音乐会、体育比赛、拍摄电视剧等文化经营活动。还有的实施资本运作。这些都是正在探索中的经营模式。

二、媒介经营的基本规律

(一)媒介经营的基本运作模式。报业经营之道在于以发行亏损换取广告的盈利。

(二)媒介经济基本运作模式的内在机制。

第一种理论称作传播网络论。

第二种理论称为双重出售论。

第十章新闻队伍建设

第一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和社会责任

一、专职新闻工作者的产生

新闻工作是伴随着近代报业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职业。17世纪,周刊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普遍建立,独立经营的商业化报纸开始成为报业的主流。

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

(一)新闻工作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

(二)新闻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

(三)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

(四)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节奏快、难度高的创造性工作。

★三、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03论述,何226,书85]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指从事新闻职业活动的人员对其职业行为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意义所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是构成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意识、

价值观念和业务水平,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履行的对事实、受众和社会应尽的责任使命和任务,也是社会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新闻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认识与反映形式,在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前辈答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其不容推辞的社会责任。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主张,及时、如实、充分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积极做好新闻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是其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社会任务。敢于向不合理的现象挑战。

第二节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一、政治理论修养

新闻工作是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理论学习,努力提高理论水平。

其次,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应用。

二、文化知识修养

知识经济突起并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新闻工作者的文化修养的要求较之以前更加迫切。

首先,新闻工作者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进而运用新知识去有效地解决新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新闻工作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立志成为新闻学专业的专家,也要努力作一个广学博识的“杂家”。

三、专业技能修养

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修养,主要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而不断提高的实际工作能力,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活动能力。

(二)新闻敏感能力。

(三)语言文字能力。

此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修养还体现在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方面。在当今社会,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外语和计算机,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作用。

第三节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他律

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是约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方社会关系的一种最基本、最有效的规范形式。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产生。

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以及新闻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稳定的社会职业,作为规范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以及调整它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新闻职业道德才逐渐地系统、完善起来。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首先,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遍的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其次,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新闻事业在传播和发布新闻信息时所显示的社会教化功能和舆论导向功能,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再次,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它反映了人们对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殷切期望。

(三)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可以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二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时新闻职业道德得以贯彻和实现的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第一个成文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条例是在1981年由中宣部新闻局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商拟制定的《记者守则》(试行草案)。1991年1月19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正式颁布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1994年,4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第二次全体会议又对《准则》进行了修订,使其更全面、系统。

二、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调控,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如宪法、法律、条例、决议、规章、命令等。

(一)闻传播活动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及调控方式。

第一、通过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对新闻传播新闻进行直接控制。

第二、通过新闻机构将各种规范性文件和相关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为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准法律”的形式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间接控制。

第三、通过宣传、教育、警示、激励和正反典型示范等心理的影响,达到调控新闻传播行为的目的。

1、闻传播活动中的刑事违法行为。其较普遍的行为有:(1)收受贿赂罪。(2)泄露国家机密罪。(3)非法出版罪。

2、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民事违法行为。按广义的理解,其侵权行为包括侵害他人财产权利的行为和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04]论述:联系实际,阐述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论断。(25分)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明确指出,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邓小平同志说: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新闻媒体的最高准则,这为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

有的媒体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社会主义市……联想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报人,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克服种种困难为新闻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始终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去引导人民革命斗争,实事求是地揭露丑恶和黑暗势力。实际上,他们始终是把社会效益作为了最高准则的。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建设者的新闻媒体,一定要对从业人员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切实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运用法律武器,使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受到应有制裁。这对媒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保持自身良好形象,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闻宣传只有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光明日报》许厚今日期: 2004年12月29日

新闻宣传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新闻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称之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则直接称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政治性、实践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峙与斗争,是当代世界不争的事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今天的新闻事业,规模庞大,每日每时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就比哲学、艺术、道德等意识形态要更直接、更强烈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的新闻舆论,由于其鲜明的党性和舆论导向性,就决定其根本任务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担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的责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新闻宣传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它的价值实现形式决定的。新闻传媒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是精神产品,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像对待物质产品那样,妄谈什么新闻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我们经常强调要重视新闻价值,其实,新闻价值是与新闻的社会效益密切相关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质中产生的。”这就是说,价值如果离开了同外界的联系就难以估量。离开了新闻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就难以估量新闻自身的价值。新闻传媒发布的消息与言论,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绪与行动。新闻价值的大小,要以它的社会效益来决定。社会效益越大,价值也就越大;社会效益越小,价值就越小;如果在社会上产生了消极影响,那就是负价值。从表面看,新闻的社会效益不像企业的经济效益那样可以量化,但是,人们能时时感到好的新闻产生的社会效益,能掂出它的分量,能体会到它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因此,衡量新闻产品的社会效益好不好,关键是看是否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引导得好不好,引导得得力不得力。新闻工作一头连着党中央,一头连着老百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新闻传媒一方面要“上情下达”,另一方面要“下情上达”,而且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双向回流的态势。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注重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使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新闻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所应发挥的社会效益。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整理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或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 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前者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后者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 第二节新闻评论的特点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 3.广泛的群众性 第三节新闻评论的功能 1.引导 2.解惑 3.表态 4.深化 第四节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1.加强思想政治修养 2.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3.培养朴实深入的作风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现状: 1.由大型向大小型结合,逐步转向小型化反向发展的趋势 2.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结合 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方向转型 4.在说理论述上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向互相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们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 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第一节选题立论的根据 1.根据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 工作部署和最新政策精神。 2.根据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事件、新问题、新矛盾,以及来自群众和基层的呼声 和要求。 3.根据重要的新闻事件、新闻典型。 第二节立论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 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 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 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立论的赞誉效应 2.新颖性 论题新颖,具有独到见解 与错谬或者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有新的由头或论据 选取新的立论角度 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从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3.前瞻性 4.准确性 第三节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调查研究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实事求是的结论。 .可以提高评论的质量。 调查研究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 .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 .务求收集材料和分析研究相结合. 第四章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标题 新闻评论标题与新闻报道标题的区别: 1.任务:前者标明论题范围,表达作者态度,后者提示新闻中最主要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2.写作要求:前者抽象,后者具体 3.结构:前者简单,后者复杂 4.拟题手法:前者多用修辞,带有感情色彩,后者客观叙述. 功能.提示论题 .体现论点 .表明态度 .引发兴趣 基本要求.贴切 .具体 .鲜明 .精炼 .生动 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区别.使用的传播符号不同 .所起的作用不同 .写作的要求不同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篇一: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院系班级: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学院新闻学新闻1403班 姓名:刘铃 学号:2 新闻,是用心感受的“心闻” 读《看见》有感 读完整本《看见》,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这不是我平时在电视上面看 到的采访,这是心和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她的那些值得铭记的采访和经历展现给了我们,给我们感动,也给我们力量;但最多的,是鞭策着我们去思考。 我曾经以为,记者这一职业就是简简单单的惩恶扬善的职业。作为 记者,就是当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将事件报道出来 使公众知晓。记者,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和真相,无需夹杂着 我们的私人情感。唯一需要尊奉的,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毕竟,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本质要求。并且我一直认 为倘若日后我从事了新闻传播行业,客观公正将是我报道的准则。 但是,在《看见》里,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闻报道。柴静在“沉默在 尖叫”一章中这样定义采访的: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并且柴静的一句话深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在这里,我似乎看到了采访中的人文 关怀。记者这一职业开始在我的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作为采访者,倘若不以平等的地位和受访者进行交流的话,恐怕

很难得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我们在采访中倾注了我们的感情,把受访者当成我们的朋友(无论受访者是何种地位何种阶层),我们和受访者才能够进行心和心的交流。就像柴静老师在采访那些 在监狱中的人一样,尽管他们是犯了罪的人,但是在采访中你要得 到他们的真实情感,你就必须平等的看待他们,平等的进行交流。 但是,人文关怀倘若过了度,便会变成感情泛滥。在“真相常流失于 涕泪交加中”柴静老师是这样说的:“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 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着拳 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而柴静还写出了一位观众对她的批评: “准确是这一种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 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所以,在从事这一职业时, 我们必须得把握好人文关怀这个度的问题,不能硬邦邦的去采访受 访者,也不能让情感冲昏了理智的头脑。 最让我受益非凡的是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个记者,通往人心之路是 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 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在这个职业中,我愿倾尽所有, 但是,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 作为一个将要从事新闻行业的学子,我不能不为我将要从事的这一 职业付出努力。记者,并不是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你要做一名好的 记者,除了你的职业操守要遵循之外,你还要经受更多艰难的事情。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付出自己的真心。新闻,不仅仅是靠风里 来雨里去做出来的;新闻,更多的是用心去采访,用心去编辑,用 心去 体味。 既然我已选择了这条道路,我就应当用心去面对这条道路上的所有 挑战和感动。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这一路上,我要做的是用心感受。 【篇二:李良荣《新闻学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国际新闻学399分的复习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国际新闻学399分的复习之路 https://www.360docs.net/doc/3e15013661.html, 2010-05-06 考研论坛Ruby-dong Google提供的广告 外媒看中国新闻无国界 看国际媒体如何报道中国聚焦世界尽在荷兰国际广播电台中文网www.rnw.nl/chinese 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文章,文中作者列出了详尽的复习计划,适用考中传新闻相关专业的考生参考。 考研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达成的事情,需要全力的付出、全心的投入以及一个完备的计划。2011,考研加油! 正文: 2010考研成绩:英语-67;政治-82;新闻学基础-129;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121 复习时间:2009.6.5开始全职复习 我本科是英语专业的,毕业后在北京某网络咨询公司工作,工作成绩和月薪都相当让一个身为本科生的我感到满意,然而为了园自己的一个研究生梦想,毅然决定辞职考研,因为离开校园太久及之前工作强度较大的缘故,我的整个考研过程反而感到很充实,没有其他考研人所谓的痛苦和挣扎心情。以前从来没有考过研,第一次考,可能也还是轻松多一些,但辞职还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我的压力也不是太小啦。希望不管是头一年考还是二战三战的朋友们一定要充满信心,你想我这种情况都可以考高分,你们一定也可以。 注意问题: 1.睡眠要好,最好有午睡 把睡眠放在第一位足以说明我对睡眠的重视,我从小就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小孩。考研期间,我晚上睡眠时间一般都保证在8个小时,中午还要睡半个到一个小时。事实证明,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有些跟我一块考试的人,因为睡眠不好,每天在教室待得时间比我长一两个小时,但效率并不高,最后的结果自然也不理想。 2.心情要美 这希望每一个考研的孩子都要把考研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你每天怀着很厌恶的情绪去准备,我担心后果不会太好。最好不要有太烦恼你的事情,如果有了,立刻解决,解决的越快,你投入学习的时间越多。 3.效率要高 其实上面两条做好之后,你基本上已经具备了高效率的前提,此处我专门提出提高效率主要是让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时间不要开小差。我记得我考试的整个期间,很少有那种天马星空胡思乱想半天的时候。偶尔实在学不下去,反倒不如不学了,出去玩一玩,能学的时候尽量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上。我下面列出的复习计划我是基本严格执行的,最多差个一两天执行不完。效率不高的话,即使拼搏一年,怕是还是不会有好结果。 4.意志要坚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网络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网络新闻评论 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概述(见表25-1) 表25-1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 2.微博新闻评论(见表25-2) 表25-2 微博新闻评论

【考点拓展(触类旁通)】 网络评论专题(见表25-3) 表25-3 网络评论专题 25.2 课后习题详解 1.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何在? 答: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如下: (1)社会背景 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互联网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网络媒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互联网是连接领导和网民的一个重要通道,是领导听取百姓意见的开放空间。中国网络媒体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它已经成为

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②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畅通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使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③网络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这一方面刺激了受众的表现欲和发言权,活跃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而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2)现实意义 ①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反应,网上热评;公众参与,各抒己见;由小见大,点到即止。网络评论的迅猛发展,点击率的日益增长,既表明公众对话语权的珍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说明网民已不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②网络评论的功能和作用显而易见,就目前而言,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它可以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可以围绕网上热门话题,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释疑解惑,坚持导向;可以针对敌对势力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斗争,澄清是非,掌握主动;可以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披露事实真相,以正视听,把谣言传播的空间压缩到最低程度;此外,还可以把网上舆情跟踪、引导和有害信息的处理紧密结合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网络评论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 (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 (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 (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 (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 (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 (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 (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 (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新闻理论教程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新闻要素指的是构成新闻的必要元素。 通讯社是专门采集、制作新闻稿件、新闻图片和背景资料等新闻产品,然后供应给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的新闻机构。 新闻传播者的概念界定: 广义:凡是和新闻生产有关的机构和人群都可以被称为新闻传播者。 一般意义:指的是从事新闻的采集、生产、传播和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包括个人主体和人格主体。 狭义:指新闻机构中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记者、编辑和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用以调节新闻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新闻传播者的权利是指新闻传播者的法律权利,即由相关法律规范所设定并保护的,新闻传播者可以享有的、以相应义务人的义务为保障的行为选择自由。 采访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新闻传播活动的需要,在法律规定的界限内采集新闻信息的权利。 创制权是新闻传播者根据媒体的编辑方针,对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最后制作成可以传播的新闻产品的权利。 传播权是新闻传播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将制作的新闻内容传播给受众的权利。 著作权是作者对自己的作品所享有的防止被他人随便利用的权利。著作权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信息的定义: 广义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陈述。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权利: 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是指公民或组织利用传媒接收信息、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 知情权(right to know)又称知悉权、资讯权、信息权、知晓权等,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知情权指的是公民知悉、获取社会公共领域的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的信息的自由和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表达权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或认可的情况下,使用各种媒介或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不受他人干涉、约束或惩罚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的是新闻媒体可以自由地表达媒体的观点和意见和公民通过媒体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意见的权利。

人大推荐书单

基本书单罗列如下: 关于新闻传播史论(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传媒经济学五门学科):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新闻理论新编》郑保卫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 《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等著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陈力丹,王辰瑶等著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陈力丹 《传播学纲要》陈力丹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传媒变革力》喻国明 《传媒新视野——中国传媒发展前沿探索》喻国明 《传媒的语法革命——解读web2.0时代传媒运营新规则》喻国明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1》陈力丹(每年一本,各位童鞋请注意2012年的,大约五月就会上架) 《新闻传播学笔记与考研真题详解》中石化出版社 关于新闻传播实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四门学科): 《新闻编辑学》蔡雯 《新闻编辑案例教程》蔡雯,赵劲,许向东 《新闻采访教程》张征 《新闻采访学》蓝鸿文 《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鸿,张征 《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 《新闻评论案例教程》马少华,刘洪珍 关于杂志期刊: 《国际新闻界》 《新闻与传播》 《新闻与写作》 关于各书目大致介绍: (1)《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是新闻传播考研学子必读首选教材,更是各位跨专业考生的入门之作,因其浅显易懂,案例丰富,故而大家阅读起来会比较轻松,也会由此产生些许对新闻传媒业的兴趣哈。这本书是陈力丹老师于2008年所著,而从2009年开始,便已有考研试题皆出自此书,而且所占分值均不少。所以,能够熟读、精读此书,对于考研拿分甚为划算,对于你建构对于这个行业的基本认识也善莫大焉。在下以为,这本书请细心看过5遍以上,对于每一讲的框架和主要内容在考试前应做到烂熟于心。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超全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第四版)笔记 上编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评论学的界说 新闻评论学的定义: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新闻评论学研究的范围:新闻评论的特点、种类、地位和作用,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和这种新闻体裁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学习和研究新闻评论学的意义 一、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 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是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而存在的,它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在整个信息传输中,总是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具体的:第一,新闻评论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加强新闻评论是提高媒体思想性的基本一环,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每体工作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就报纸而言,新闻评论往往是整个报纸宣传的纲,抓好评论这一环,旧可以把全部报道工作贯穿起来,所以加强评论工作和提高评论质量,是显示这张报纸工作水平的重要方面。二、由当前新闻传播业的急迫需要所决定 广播电视评论、网络评论异军突起,评论工作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报纸新闻报道易于趋同,新闻评论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张扬报纸的个性,显示报纸的水平,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由做一个称职的完备的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所决定 评论素养:应当具有灵敏的职业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主动权。 具有高评论素养的优秀记者对社会政治和全局情况留心观察,缜密思考,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蕴涵丰富的思想积累,因而写出的新闻报道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迷离混沌的生活事件中,捕捉事物的本质,理出报道的主线。其结果不仅能够地心应手地采写好新闻报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配发多种形式的评论。 第三节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一、打破“评论神秘”的观念,树立苦战能过关的志向 二、克服“评论无学”的思想,认清评论与政治及理论的关系 三、改变“眼高手低”的状况,做评论园地里坚持练笔的耕耘者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人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 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知道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 以言论为住的新闻评论和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在反映内容、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1、反映内容。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多蕴涵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2、写作目的。新闻报道满足手重欲知未知的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饿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导论 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方法 一、新闻学学科介绍。 ★新闻学[07名词]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广义的新闻学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三个构成部分。狭义的新闻学,指的是理论新闻学、即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原理等。 理论新闻学,也叫新闻理论[04名词]。主要研究新闻的本质特征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探讨和揭示新闻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它的社会功能和特点,它的工作原则、方法和一般规律。 历史新闻学,也叫新闻事业史。主要研究中外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中外新闻界名人史。 应用新闻学,也叫新闻业务。主要研究新闻业务方面的应用知识。它探讨的是新闻采、写、编、摄、录及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方法和一般规律。 二、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研究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新闻现象指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业。新闻活动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播过程,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新闻事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 三、新闻理论的研究方法 1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分析复杂的新闻现象; 2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视和吸收其中反映新闻普遍规律的观点和认识; 3敢于和善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4以概念为工具,运用判断、推理手段对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等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和抽象; 5把研究对象(即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大环境中考察。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报刊的四种理论》[06名词]——1956年,由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而编写的一本书,由施拉姆等人的四篇论文汇编而成。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作者根据资产阶级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从新闻事业和政治制度的关系上阐述理论观点,着重论述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新闻自由问题。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16、17世纪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欧洲封建专制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包括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批评政府。 二、自由主义理论: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政府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三、社会责任理论是西方新闻学者对20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新闻思想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新闻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绝对新闻自由不存在;当新闻媒介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政府有权对新闻媒介进行干预。 对待西方新闻理论,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具体分析,既不应全盘照搬,盲目崇拜,也不应一概排斥,全盘否定。 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性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它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相联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长期进行新闻实践的产物。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吸取和借鉴国内外有益的新闻思想和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具体说来,有五大理论来源和三大建设途径。 3五大理论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时期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科

00659-名词解释-新闻摄影

【00659】历年名词解释 2011·10 36、短焦距变焦镜头 答:指焦距短、视角宽的变焦镜头。 135相机一般是16~35mm镜头,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前后清晰范围大。 38、摄影作品《黎明的钟声》 答:作者江波,这是一幅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经典作品,作品表现的是曾经出生入死救助八路军伤员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 39、ENG设备 答:ENG是“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的缩写,译为“电子新闻采集”,是一个独立的采访、拍摄设备系统。 ENG设备具有小型、轻便设置同步等特点,极大的方便了电视新闻记者自现场灵活拍摄,大大的提高了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2012·01 36.《晋察冀画报》 答:我党领导下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主办的画报,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标志着我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的开始。 37.16毫米摄影机 答:世界早期电影摄影机;16毫米摄影机携带轻便,便于现场采访拍摄;促使摄影机向小型化发展,方便了新闻纪录片的制作。 38.色温 答:色温是光颜色的一种标志,用于色彩白平衡调整;光的色温高,光线偏蓝;光的色温低,光线偏红。 39.Photoshop 答:最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简称PS;主要提供各种方法处理任何图片;但使用时应当谨慎小心,避免因操作不当损伤照片。 40.长焦距变焦镜头 答:指焦距长、视角窄的变焦镜头;135相机80~200mm、300~500mm镜头;便于拍摄远景拉近,图像清晰,主体突出,景深范围较小。 2012·10 37、纪录片之父 答:1926年,约翰·格里尔逊第一次使用“纪录片”这个词语。 从剧情片中分离出来的纪录片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态。 格里尔逊被人们称为“纪录片之父”,其代表作有《漂网渔船》、《夜邮》等。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价值)

第二章 新闻价值 2.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1.事实能够成为有价值的、值得叙说的新闻,前提之一是接收者的“不知” (1)即使事情发生了许久,对不知的人来说,仍然是新鲜的,因而这个事情对他来说可能是新闻。 接收者的“不知” 什么情形下的事实能够成为新闻 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传播者、接收者双方相互认可 价值是一种效用(使用价值) 新闻价值是什么 事实是客观的 人们只保留、记忆对其有意义的那一部分信息 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本能关注新鲜的、警惕性的信息 的判断依据 对异常事物的关注 人们关注新闻的三方面价值驱动 坏消息综合征 对自身偏好的关注 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十句话 新闻价值的要素 休梅克提出的新闻价值的四个方面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排序会受环境影响 宣传性要求的压抑 新闻价值的实现被打上多重折扣 为自身利益而不遵循新闻价值标准选择事实 传媒运作周期带来的对新闻价值实现的折扣 新闻价值

(2)“不知”的情形,包括刚才或正在发生的非常规事实、新披露的以前发生的事实、不知道的知识等。 (3)不能重复已知的东西,有新鲜内容,是新闻的基本特点之一。 陈韵昭与吴文虎两位学者在《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指出:足以使一个事实构成新闻的第一个条件,在于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或是新近才公开暴露的,即事实须具“时新”的素质。 2.接收者对事实有兴趣、关心或需要 能否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常常被看成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核心尺度之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会对受众以后的需要选择产生影响,成为一种价值的评价尺度。 (1)不同传播者专注于不同的报道领域,在我国首先是传媒内部分工的结果,有些是记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选择的结果。受众对不同新闻媒体的选择、对具体新闻的选择,也是受其兴趣和需要支配的。记者采写新闻时,要时刻考虑读者的共同兴趣。 ①事实本身能够引发受众对其的兴趣,这一事实的价值属性是开启新闻发现、选择和接收的重要“阀门”。这种属性是在事实与人们感觉的关系中确定的,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②与事实本身的关系或需要,更是人们选择事实加以报道和接收的动因。我们生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如果不能随时感知它的变化、跟上它的变化,就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没有对外界变化情况的感知,人就会失去行动的依据,同时也不能通过感知外部世界的变化。感知外界新情况是人的一种需要。 (2)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普通人接触最多的信息,是各方面的新闻。 ①各种传播途径,从传统的大众媒体到Web2.0的各种信息平台,每日每时报告着国际、国内和本地最近发生的新闻。

考研必备《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笔记 新闻理论,也叫理论新闻学。本课程主要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基本的概念并建立起一定的理论体系,反映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和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研究新闻理论的目的是探索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揭示新闻活动的一般规律。本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 导论 第一节新闻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才产生的。 纵观国内外的新闻学研究,其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用新闻学。 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理论基础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则属于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范畴。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对精神生产手段的占有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控制,因此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马克思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新闻工作的实际,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成果,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基本方法。我们不仅要研究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共性以及新闻工作普遍的、共同的规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性,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新闻事业应当遵循的原理、原则、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 第二节西方新闻理论评析 西方国家的新闻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新闻理论的研究并不十分重视。总的来说,他们对“术”的研究重于对“学”的研究,围观的研究重于宏观的研究。 资产阶级新闻学作为指导资产阶级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它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也有相应的变化。资产阶级新闻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西方新闻理论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一、集权主义理论 渊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弗里和英国哲学家霍布士等人的思想和学说。他们认为政治权力只有控制在少数有智慧、有经验的优秀人物手里,才能对国家实现强有力的和合法的统治;认为国家的权利应当是绝对的、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对涉及社会的意见和讨论应当严加控制,个人的自由权利必须服从国家的权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开展,集权主义理论逐渐被自由主义理论所代替。 二、自由主义理论 17世纪英国诗人、政治家约翰·密尔顿首先提出来的,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弗逊以及19世纪英国哲学家、政治家约翰·米尔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他们认为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理性可以辨别正误,区分善恶;真理只有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各种意见的自由竞争才能获得。因此,他们反对ZF对报刊的控制或操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拥有通讯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自由主义的新闻理论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是相适应的,它反映了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并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舆论上的自由竞争正是经济上自由竞争的反映。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内部辅导讲义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对新闻传播演变发展历史的描述,目的在于以鸟瞰的方式,把握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轨迹,为随后的理论展开提供一个宏观的论说背景 第一节新闻传播现象的产生 ?对新闻传播产生或起源的解释与描述,实际上是以今天对新闻传播的理解为尺度,去发现和衡量人类传播史的结果。 一、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 (一)对传播的基本理解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简单说,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定义: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传受活动。 ?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自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其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即是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 ?再次,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 ?最后,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 ?(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 ?(三)新闻传播发生的依据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发展 ?新闻传播的发展,在于描述新闻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演变过程。 ?此处,我们以近代西方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为界限,将整个人类的新闻传播历史过程分为“前新闻传播业时代”、“新闻传播业时代”和“后新闻传播业时代”,每一时代(主要是前两个时代)内部再以最能代表新闻传播发展水平的传播媒介为根据,划分为不同的媒介时代。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 ?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 前口语传播时代,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 ?印刷传播时代 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类别 ?电子传播时代 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送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实际上,网络媒介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收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新闻传播时代 人类现在具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出现新的传播新闻的观念和方式。至于将来的新闻传播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料,留给后人去做。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述评)【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新闻述评 2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述评(见表21-1)★★★ 表21-1 新闻述评 考点二:经济评论与其他评论★★ 1.经济评论(见表21-2) 表21-2 经济评论 2.文艺评论(见表21-3) 表21-3 文艺评论

3.军事评论(见表21-4) 表21-4 军事评论 4.国际评论(见表21-5) 表21-5 国际评论

2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叫新闻述评?它与新闻报道有何区别? 答:(1)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媒体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 (2)新闻述评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①传播内容不同 新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要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提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而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让读者从客观事实中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探讨。 ②传播目的不同 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满足受众知晓与了解客观事物的需要。而新闻述评则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为评,述是为评服务。 ③传播方式不同 新闻报道强调“用事实说话”,以客观叙述、描写等方式进行报道,基本上不直接发表议论;而新闻述评则夹叙夹议,以事实为基础,既摆道理,又讲事实。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绪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治性的新闻体裁,属于议论文的畴。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它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文、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和节目的总称。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体裁。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以报道客观事实为主,而评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议论,讲道理。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容(识记、领会): 一、强烈的新闻性 1、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2、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二、鲜明的政治性 1、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新闻宣传总是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 2、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三、广泛的群众性 1、面向广大受众。新闻评论的容,应当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2、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一、引导。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可以就群众中某些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还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