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2017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2017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2017

保护生物学课程复习提纲(2017)

重要名词:

(1)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Definitions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

“The applied science of maintaining the earth’s biologicaldiversity” M. Hunter, 1996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应用科学

“The new,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that has developed todeal with the crisis confronting biologicaldiversity….Conservation biology should be considered acrisis discipline." R. Primack 1993

新的、多学科、应对生物多样性的危机

(2)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orbiological diversity= the sum of anarea’s organisms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3)物种

自由交配,后代可育(生物学)

一组生物的个体,其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与其他个体显著不同,能够相互区分(形态学)

(4)种群

“A population may be defined organisms of the same species aoscacugpryoiunpg oaf particular space at a particular time.”(Charles J. Krebs, Ecology, 4th edition)

“种群可以定义为占有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一组有机体。”

种群是遗传多样性的容器

(5)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直接产品提供:淡水资源、食品、药物、纤维、木材、燃料、遗传基因、生化产

生态系统的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调节、水质净化、洪水调节、水土保持、废弃物分解、人类疾病控制、授粉、风暴控制

文化功能:文化多样性、精神价值、景观和美学价值、知识体系、教育价值

社会关系的和谐、文化遗产、休闲旅游

支持功能:初级生产:固定碳、产生氧、形成土壤、生物和地化循环、水循环、提供生境等等

(7)景观

(8)物种多样性分析

(9)物种丰度(species richness):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

(10)物种多度(species abundance)即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多度可用数量或生物量来测量。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如果根据丰度、生产力或数量等某种重要性来衡量物种,就是在谈论物种多样性。

均匀度(evenness):用来反映物种多度的分布均匀度。

(11)生物多样性指数

(12)种群数量

(13)种群动态

(14)关键种: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在决定生物群落内大量其他物种的长远生存状态方面有重要作用)

营养上的关键种:顶级捕食者

关键栖息地的改造者:传粉、播种者

关键的食物资源

(15)旗舰种:引起公众的关注,达到保护和管理大面积生境的目的,也使其他影响力较小的物种受益。在设置保护区时,旗舰种也是一个重要的宣传工具。(16)伞护种

(17)指示种

(18)重要经济物种

(19)生物多样性公约

(20)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21)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22)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保护公约

(23)生态灭绝

(24)栖息地质量

谢尔福特耐受定律

(25)栖息地破坏

(26)栖息地破碎化

切入、穿孔、分割、瓦解

后果:物种容量减小、边缘效应增加、种群连通性下降

(27)生物入侵

(28)生态灭绝

(29)灭绝漩涡

灭绝旋涡逐步使种群变小,导致物种就地灭绝。一旦种群大小低于一定数值,即落入一个旋涡之中,在此旋涡中各种因素将逐步使小种群变的更小。

(30)连锁效应

(31)协同效应

(32)生态足迹

(33)可持续发展

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模式。Development which satisfies the current needs of society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needs of futuregenerations”

(34)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1996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35)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

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在日本爱知县举办,会上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战略中的五个战略目标及相关的20个纲要目标统称为“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常简称为“爱知目标”)。爱知目标的宗旨是激励所有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期间采取措施,推动实现CBD三大目标。

愿景: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尊重、保护、修复和明智的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维持健康的地球、为人类提供至关重要的惠益

使命:立即开展有效行动以停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战略目标:

A、采取法律和政策措施,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工作的主流,解决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原因

B、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压力和促进可持续利用

C、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的多样化,改善生物多样性现状

D、增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给所有人带来的惠益

E、通过参与性规划、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加强履约执行工作

目标11:保护至少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保护至少10%的海洋和海岸区域;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特别重要的区域;建设典型生态保护区(36)生态补偿

(37)气候变化

(38)全球变暖

(39)温室气体

(40)全球碳循环

(41)自然保护区

需要掌握的内容:

1、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的目标与基本原

则。

原则:进化的视角、综合学科、人类参与、缓解危机和矛盾(价值)

最终目标:生物多样性-零灭绝、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维持、进化的进程得以延续、人与自然和谐

2、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知识,人类的分类学地位及学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Homo sapiens

3、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通过营养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起来,物种之间有

复杂的相互关系(种类关系,种间关系)。

4、当今生物多样性遭受的主要威胁。

物种灭绝的原因(直接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5大压力)HIPPO:habitation alternation栖息地改变、invasivespecies入侵物种、pollution污染、population growth人口增长、overexploitation资源消耗

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利益相关方都有哪些?他们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直接受益者

当地社区

承包商

森工企业

政府财政

消费者

6、保护设计与规划,如何确定保护优先区域。

结合课堂讲述的案例,理解如下内容:

1、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资源消耗、环境破坏污染、人口增长

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显著且大多不可逆转的变化

地球上物种的分布愈发单一化

第六次物种大绝灭:与地球历史中的典型背景速率相比,人类已经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到高达1000倍(确定性中等)

10%-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目前濒临灭绝

2、如何利用生态补偿的思想,通过有效的政策应对环境问题。

3、科学研究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4、社会、经济、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

5、由大熊猫引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大熊猫的生存能力本身是

否存在问题;就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的方式何种更好。

种群和物种保护的策略:保护现有种群(就地保护);建立新种群;迁地保护建立新种群:现存分布区-再引种计划-历史分布区

-增强计划-现存分布区

-引种计划-非历史分布区

迁地保护:现存分布区无法实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在人类管理下的人工环境中维持个体和物种的存在)-动物园、水族馆、动物细胞银行、植物园、植物种子银行

6、环保为什么需要民间机构的参与?民间机构在保护中的空间与优势何在?

7、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

8、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与CITES附录、红色物种名录

成功保护物种的益处:该物种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消失;可以维持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种同时得到保护,即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

物种成功保护的指标:种群数量回升或保持稳定;该物种能够维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该物种的演化潜力得到保证

物种灭绝过程:大种群(种群数)-小种群-零

小种群:数量少、受随机性影响大、容易灭绝

最小生存种群(MVP):“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的任一物种的隔离种群,即使是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0年。”(Shaffer, 1981)

保护所需数量:脊椎动物500-1000个体;无脊椎动物和一年生植物10000个体MVP*个体巢域=MDA最小动态区

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种群的自身增长能力;同其他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环境的影响

种群的灭绝机制:自然灾害、遗传随机性、种群统计学随机性、环境随机性

种群统计学随机性(D漩涡):在个体水平上出现的随机事件,出生、死亡等,在种群规模小时对种群的影响要超过在大种群中的影响。

环境随机性:作用于种群水平,直接影响种群的存活率、生殖成功率等,增加种群灭绝的危险。(如:天气变化、食物供应、环境容量变化、捕食关系、寄生虫、疾病)

遗传随机性:数量少-近交率增加-繁殖率低、存活率低-种群增长率下降

灭绝漩涡:灭绝旋涡逐步使种群变小,导致物种就地灭绝。一旦种群大小低于一定数值,即落入一个旋涡之中,在此旋涡中各种因素将逐步使小种群变的更小。

保护设计

解决问题的SPR(state-pressure-response)框架

保护设计的物种角度

原则:将保护资源尽可能多的分给灭绝风险高的物种

触发物种(Trigger Species):

(1)全球受威胁物种Global ThreatenSP.

IUCN红色名录中极危,濒危,易危物种

(2)狭域分布物种Restrict RangeSP.

全球的分布范围少于50000平方公里

(3)集群迁徙物种Congregator SP.

多于1%的生物地理种群在一年的特定时间在特定的区域活动(如迁徙水鸟的取食,越冬和活动等)

(4)景观物种Landscape SP.

有广阔的家域,较低的自然密度,迁移行为,或者其他特征使得其不太可能仅仅在地区基础上保护。

三类知识空缺:

林奈空缺:被记录的物种数量和实际物种总数之间的空缺

华莱士空缺:物种地理分布上的知识空缺

绝灭估计空缺:在新物种发生和已有物种灭绝上的知识空缺

1990年,为了在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的区域尽快的建立起必要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系统,以实施抢救性的保护,保护组织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专家们成立了一个生物多样性快速评估项目(RapidAssessment Program)。把世界上最好的生物分类学家组织在一起,到目标区域进行2-3周的生物调查编目,由于调查期短,因此称为快速评估。

保护设计的区域角度

保护国际确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物种丰富、受威胁程度高

零灭绝联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

生态区(Ecoregion)

全球200生态区(Global 200):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全球识别出867 个生态区,并从中选出了238个(142个陆地,53个淡水,43个海洋)称为全球200(Global 200)来制订保护策略

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KBA:需要得到优先保护的空间范围

重要鸟类区域:Important Bird Area, IBA;国际重要湿地:RAMSAR;保护地: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国家公园…Protected Area, PA

重要生物廊道: Corridor

保护设计要在更多领域起作用

国家公园、生态红线、国家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和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

恢复生态系统的6个步骤

1 设定目标

2 确定策略和方法.

3 消除栖息地影响(干扰)源

4 恢复物理环境

5 恢复生物环境.

6 耐心

中国的社区保护地

社会公益型保护地,是探索政府监督、民间管理的新型保护地模式。通过建立引进社会公益资金的融资渠道与管理平台,对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的土地开展保护,可以促进政府和社会携手推动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该模式是对现有自然保护体系的有机补充。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从麋鹿还乡谈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摘要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的国家。本文以麋鹿保护的成功为范例,简单分析了麋鹿保护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介绍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前景,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措施,并对本领域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麋鹿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引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栖息地丧失或破坏,不少我国的珍稀物种濒临灭绝,必须进行迁地保护。其中麋鹿的保护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0世纪初,麋鹿在中国已经灭绝,从国外引进,长途迁地保护,是我国对麋鹿保护唯一可行的措施。随着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适合野生动植生存的空间,如湿地、森林等在日益缩小,甚至消失。还有,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使得许多在郊区动物栖息地被斑块化,尤其不利于一些活动领域大的动物的生存。因此,为了任何人和野生生物能够和谐发展。我们不得不不让一些野生动植物“搬家”。植物园、动物园及野生动物饲养场是迁地保护的优良场所。 麋鹿面临的主要威胁 (1)栖息地丧失或破坏。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化不断扩大,导致麋鹿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 (2)遗传多样性丧失。一般而言,遗传多样性越丰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也越强。麋鹿种群由于遗传多样性贫乏而将影响其种群长期健康存活。 (3)过度利用导致资源枯竭。过度利用的直接影响是造成野外麋鹿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与濒危灭绝。 (4)外来种入侵。外来入侵种侵占了本属于当地生物的生态位,造成生态系统出现单一化的趋势。 (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毒性,严重的则会导致死亡。(6)疾病。病原体会影响麋鹿的正常生理机能,严重时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群发性的恶性传染病会对麋鹿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麋鹿迁地保护历史及现状 麋鹿曾在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以致在中国本土灭绝。随着时间的流逝,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年起,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地动物园中的18

《保护生物学》2020期末复习思考题库

《保护生物学》学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物学分支;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出现的各类问题,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的一门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5.生境破碎、生境退化、沙漠化、温室效应 ★生境退化:是指外在因素使生物群落和物种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群落结构有可能受到破坏,物种有可能被推向灭绝,由于尚未能改变群落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植物结构,所以,这种破坏还不会立即呈现。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季节性干旱气候下,许多生物群落发生了渐进的、不可逆转化沙漠化的人工沙漠模型。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7.最小生存种群(MVP)、物种最小动态区(MDA) 最小生存种群: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数量。确保种群在可预见的将来,具有很高的生存机会所必需的个体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都有99%的可能性存活100 年。 8.再引种计划、增强项目、引种计划 再引种计划:将圈养繁殖个体或野外采集个体释放到它们历史上曾经分布而现在不分布再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生物科学专业(070401)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生物科学专门人才。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学生物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生物制药方向的毕业生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特别是生物制药领域的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 通过学习生物科学的理论、实验技能和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锻炼,毕业生具备从事生物科学教学或科研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国家生物高科技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生物科学教育方向的学生要熟悉教育法规,并能够将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学制四年,学习年限为三至八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75.5+10,其中10学分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主要课程与实践环节简介: (一)理论课程 1.基础化学学时:108学时,专业必修课。 内容简介:无机部分主要讲授化学热力学基础;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及四大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络合解离平衡)原理;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比色法等的基本原理。有机部分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高等教育出版社。 2.植物生物学学时:54学时,专业必修课。

植物资源学复习资料

植物资源学复习提纲 营养器官:根、茎、叶 繁殖器官:花、果、种子 种子植物是指胚珠发育成种子,由种子繁殖后代的高等植物。 植物种:种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分类群,这个分类群的所有个体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而使种族延续,它们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植物双命名法:规定任何一个种的学名都必须由“属名+种加词(种名)+命名人姓氏”3部分组成,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其它国文字。其中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加词是形容词,命名人姓氏通常缩写和第一个字母大写,属名和种加名书写须斜体。例如银杏的学名:Ginkgo biloba Linn.,银杉的学名是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inn.) L’Her ex Vent. 等。 根的变态类型:根瘤、气生根、支柱根、寄生根、板根、贮藏根 叶的组成: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多为绿色扁平体。叶柄是叶片和枝之间的连接部分。托叶是叶片或叶柄基部两侧小型的叶状体。 完全叶: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都具备的叶称完全叶,如月季、榔榆等。 不完全叶: 只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中一个或二个部分的叶叫不完全叶,如茶、台湾相思等。 复叶类型:羽状复叶、三出复叶、掌状复叶、单身复叶 叶序分类:互生、对生、轮生、簇生、基生 花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朵典型的花通常具有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花萼和花冠总称为花被。花的各部的着生处称花托,通常指花被及雄蕊着生点以下的部分。承托花的梗叫花梗。花梗基部的叶状体叫苞片,花梗顶端的叶状体叫小苞片,而花序梗上的叶状体叫总苞片。 完全花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均齐备的花,如桃。 不完全花指上述四个部分不齐备的花,如垂柳的雌、雄花。 花程式:又叫花公式,是利用一定的符号和数字组成的一个简单的式子,用以表示和记录花的各部分关系 种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是所有种子植物特有的器官,也是植物重要的繁殖器官。通常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分别由受精卵、受精的极核及珠被发育而成。 植物分类系统:艾希勒(A. W. Eichler)(德国)(1839~1887)系统,恩格勒(H. G. A. Engler)(德国)(1844~1930)系统:《植物自然科志》和《植物科志纲要》两巨著,包括整个植物界。哈利叶(Hallier)(1808~1932)系统:他所著的《有花植物科志》描述准确,分布有特色,被奉为经典著作,该系统仅限于裸子植物。 分类群:在植物学上,无论哪个分类等级的植物个体的总和都称为分类群 植物资源:对人类游泳的植物的总和p1 资源植物:某种或某一类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 经济植物:具有商品价值的植物 植物资源学:应用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资源植物的分布、分类、引种驯化;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兴致,形成累积和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加工的工艺;一定地区的植物资源种类蕴含量,开发利用及其保护的一门科学p3 植物资源的特点:地域性、再生性、多用性、可变性 植物资源学研究的任务:1、确定植物的学名;2、对有用植物的利用史,利用范围及其利用价值进行细致的调查;3、查清植物的分布、生态环境、资源的贮藏量、资源植物生物量、资源植物中有用物质的性质等定性和定量参数,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并开辟新的利用途径;4、资源的再生和保护p3 植物资源分类系统:按植物的用途将植物资源分为五大类,即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保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和植物种质资源p4 植物化学成分八大类:糖类及苷类;脂类;氨基酸;蛋白质类;维生素;生物碱;挥发油办和萜类;色素;鞣质;p6—11 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的溶剂的种类:水;酸或碱;乙醇;其他有机溶剂p19—20 溶剂选择的标准:1、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2、溶剂不与其提取成分起化学变化;3、廉价、易得、安全无毒等p19 提取方法:浸渍法、煎煮法、压榨法、升华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p20—21 分离和纯化方法:结晶法、萃取法、沉淀法(乙醇沉淀法、酸碱沉淀法、生成不溶性盐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分流法、层析法(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p21—22 植物资源学一般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法、民族植物学方法、综合评价法p25 系统研究法定义理论依据:从同一祖先衍生而来的所有植物之间的相关性称为演化相关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植物体内的有用物质在植物界的分布与系统发育具有相关性 研究方法:植物分类、植物分布和植物化学相结合,从植物中寻找具有工业、医药、食用等效价的植物新资源 程序:1、分类学研究,确定研究材料;2、植物化学技术的选择,根据不同研究对象,分布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纸层析、薄层层析、

计划免疫培训试题

免疫规划培训知识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从哪年开始实施?(C) A、1978年 B、1982年 C、2007年 D、2008年 2.我国于____ 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C) A、1998 B、2000 C、2002 D、2004 3.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____:(D) A、有计划的卫生防疫 B、爱国卫生运动 C、预防保健 D、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4. 接种消毒应螺旋式的由内向外消毒接种部位皮肤,涂擦直径≥___。(D) A、2Cm B、3Cm C、4Cm D、5Cm 5. 以下哪种接种操作是不正确的?(A)

A、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度角为肌肉注射 B、卡介苗为皮内注射 C、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度角为皮内注射 D、百白破疫苗为肌肉注射 6.安瓿开启后,灭活疫苗多长时间后未用就必须废弃?(B) A、半小时 B、1小时 C、6小时 D、12小时 7.免疫程序要求2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A) A、≥28天 B、≥38天 C、≥48天 D、≥58天 8.关于百白破疫苗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B) A、需要肌肉注射 B、是减毒活疫苗 C、属于联合疫苗 D、应在2-8℃条件下保存 9.关于麻疹疫苗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D) A、预防麻疹 B、是减毒活疫苗

C、为冻干疫苗 D、需要肌肉注射 10.以下哪种操作是正确的?(B) A、口服糖丸疫苗用温开水服用 B、流脑疫苗为皮下接种 C、乙肝疫苗为皮下接种 D、卡介苗为肌肉注射; 11.需要肌肉注射的疫苗是____。(C) A、麻腮风和水痘疫苗 B、乙肝和麻疹疫苗 C、百白破和乙肝疫苗 D、乙脑和流脑疫苗 12.儿童在哪种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或应推迟接种疫苗。(D) A、正患有其它传染性疾病者 B、高热 C、严重的过敏体质者 D、以上都是 13.注射过免疫球蛋白者,应间隔多长时间再接种麻疹疫苗?(D) A、10天 B、30天 C、2个月 D、3个月 14.负责新生儿接生的单位和个人,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为其及时接种____和____。(C)

《保护生物学》作业

北京林业大学广西分院林学本科班 《保护生物学》作业题 一、解释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保护生物学:一门处理当今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所有科学的综合学科,它兼容基础和应用研究两种途径,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 丧失,生物群落的破坏。 物种:简称“种”,是生物分类学研究的基本单元与核心。是在自然界中占据特殊生态位的种群的一个生殖群体,在生殖上与其它物种相隔离。 生境破碎:人类活动改变了生物生境的形状、类型及其在景观中空间排列的现象。 即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一个生境缩小并分割成两个或更多生境斑块的 现象。 最小生存种群:是任何生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 种群数量。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 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趋同:由于生活习性或环境相似,导致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获得形态相似或功能相同的特征的演化现象。 退化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生态系统受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使生态系统的某些要素或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 生存要求的量变和质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原有的平衡状态或进化 方向相反的位移。 濒危:濒,临近,接近。接近危险的境地。 生物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 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 通过有意

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 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 我再生能力 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这种 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二、问答题 1.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1.日益严重的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3.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扩展; 5.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6.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7.固体废弃物堆弃。 2.简述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答:1.对未知物种的定名和描述,完成物种的调查和编目工作; 2.可解决小群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问题 3.分析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 4.物种和群落的长期保存 5.生物安全问题。 3.生物物种间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答:有共生、共栖、协作、竞争、寄生、捕食6种。 4.试述第四纪冰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答:1.第四纪冰川是决定现代物种分布、形成与灭绝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布局;2. 第四纪冰川对全球的气候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生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宏观因素,为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以前的生物多样性格局描绘了基本色调;3.第四纪晚期澎湖海沟的古动

保护生物学复习纲要

保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远交衰退、生态灭绝、野生灭绝、集群灭绝、阿雷效应、适应、可持续利用、最大持续产量、基因流、遗传漂变、遗传覆没、小种群、集合种群、生境走廊、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荒野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遗迹保护地、栖息地保护区、物种保护区、陆地和海洋景观保护区、资源管理保护区、个体增援、物种再引入、迁地保护、生境走廊、进化重要单元、生物入侵、外来种、入侵种 二、简答 1、被入侵生态系统有何特点? 2、导致“xx效应”的原因是什么? 3、简述“法则”。 4、简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物种-面积”关系。 5、简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及动植物区系特征。 6、如何判断外来种是入侵种? 7、生境片段化后,在群落水平上会出现哪些生物学后果? 8、生境破碎化后,残余的生境碎片会产生不同于原有生境的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生境走廊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10、生境走廊在保护物种方面有何作用? 11、野生生物廊道存在哪些潜在的坏处? 12、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3、实施迁地保护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4、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在自然保护方面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15、物种再引入的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6、相对于大种群而言,小种群的灭绝概率之所以增加,是由哪些因子造成的? 17、遗传多样性产生的途径有哪些? 18、遗传效应导致小种群灭绝概率增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9、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集合种群生物学理论有何观点? 20、在景观尺度上的自然保护方面,景观生态学有哪些观点与岛屿生物地理学存在差异? 21、种群变小后,个体的存活能力与产生后代的能力都会下降,其原因是什么? 22、自然保护区具备哪些功能? 23、自然保护区内部功能区域划定的原则是什么? 三、问答 1、试述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物种动态平衡理论,并指出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指导 物种保护的局限性。 2、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选址)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如何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进行监测? 4、试比较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集合种群理论的基本假设、研究范式和核心思

2017年免疫培训试题

单位:姓名:计分: 填空题:每空4分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要求在月龄内完成。 2、乙肝疫苗第一剂在新生儿出生后内尽早接种,第三剂在第一剂接种后接种。第一剂和第二剂间隔应天。第二剂和第三剂的间隔应天。 3、二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再接种。 4、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 5、乙肝疫苗、A+C群流脑等疫苗在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脊灰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在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6、预防接种证由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年。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灭活疫苗超过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8、对接种证丢失,免疫史无法查清的儿童,一律视为。 9、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在将报告卡表交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等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 10、未接种卡介苗的儿童可直接补种。儿童TB-PPD或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儿童不予补种。 11、如已接种过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但无条件接种第2剂甲肝灭活疫苗时,可接种一剂 次完成补种。 12、需要补种多种疫苗时,建议优先补种疫苗、脊灰疫苗、甲肝疫苗,或根据 1 当地确定优先补种的疫苗。

单位:姓名:计分: 填空题:每空4分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要求在12月龄内完成。 2、乙肝疫苗第一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三剂在第一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第一剂和第二剂间隔应≥28天。第二剂和第三剂的间隔应≥60天。 3、二种减毒活疫苗如未同时接种,应至少间隔4周再接种。 4、未完成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的儿童,3月龄~6岁儿童使用百白破疫苗;7~11岁儿童使用白破联合疫苗;12岁以上儿童使用成人及青少年用白破联合疫苗。 5、乙肝疫苗、A+C群流脑等疫苗在2℃~8℃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脊灰疫苗、麻疹疫苗、风疹疫苗在-20℃~8℃的条件下运输和避光储存。 6、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预防接种卡(簿)的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8、对接种证丢失,免疫史无法查清的儿童,一律视为未接种 9、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在24小时内将报告卡表交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如出现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伤或引起公众高度关注等事件时,报告人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报告。 10、未接种卡介苗的<3月龄儿童可直接补种。3月龄~3岁儿童TB-PPD或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 11、如已接种过1剂次甲肝灭活疫苗,但无条件接种第2剂甲肝灭活疫苗时,可接种1剂甲肝减毒活疫苗完成补种。 12、需要补种多种疫苗时,建议优先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脊灰疫苗、甲肝疫苗,或根据当2 地传染病流行情况确定优先补种的疫苗。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作业答案.docx

知到全套答案保护生物学黑龙江联盟课后 作业答案 问:在艺术品结构层次的构成要素中,能集中体现艺术品之审美特质的要素是() 答:艺术意象 问: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舞、乐融为一体。 答:对 问:在艺术上,李白极其复古 答:对 问:在艺术上、科学、文学、哲学上,大多数最美好的创造性的工作都是这样子的一刹那的结果。是谁的观点: 答:罗素 问:在艺术上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的是()。 答:《哈姆莱特》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创作者们还是接受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错误 问:在艺术世界中,无论是接受者们还是创作者们都是单数的,而不是复数的。() 答:× 问:在艺术形式上,擅长歌行的四杰中的谁?

答:卢照邻,骆宾王 问:在艺术院团为未来一年的演出安排设计介绍手册时,哪一条不作为主要设计依据?() 答:特约艺术家声誉 问:在艺术中,精神是在感性中呈现。() 答:正确 问:在艺术中要追求虚拟和现实的什么关系? 答:对立统一 问:在艺术作品当中,质料本来是仅当成物质载体来看的一个要素,其实是艺术作品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答:正确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哪两个层次:() 答: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 问:在艺术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有(),承认差异并不是否定艺术真理。 答:个体的差异 时代的差异 民族的差异 问:在艺术作品中,美与真理比肩而立。() 答:错误 问:在议会行使监督权时,弹劾这一方式效果最为显著、社会影响最大。() 答:正确

问:在议会民主的国家中起监督职能的是()。 答:少数党和反对派 问:在议价阶段,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中的部分或全部才能使交易达成,其正确的顺序是()。 答:探明对方报价的依据、对谈判形势作出判断、互为让步磋商、打破僵局 问:在异步传输时,每个字符是分别同步的,即字符中的每个二进制位是同步的。 答:对

生物资源学复习2

一、名词解释 ⒈自然保护区:具有法定边界,被指定用来承担具有特殊价值或利益及特定自然特性等区域的保护任务的地区,叫自然保护区。 ⒉动物驯化:引种动物对引种区内一些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发生适当调整,在生理习性、形态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的过程。 ⒊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时间上的层次排列,表现为生物资源的数量周期性和质量周期性两个方面。 ⒋直接价值:与生物资源消费者的直接利用和满足有关。通过标价,直接价值通常比较容易觉察和衡量。 ⒌生物资源: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 ⒍区系: ⒎生物资源的系统性:指任何生物物种在自然界中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关系,因此在利用生物资源时,一定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利用。 ⒏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是在单位面积或某一自然地段上的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长期不断地获得人类所需的某种或某类生活物质能接近或能达到的最大理论产值。要维持种群的最大持续产量,应使资源种群保持在N(种群内个体数)=K(环境容纳量)/2水平,如果N>K/2,表示种群利用不足,如N

智慧树知到《保护生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1、目前全球严重退化的耕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 答案:13 2、目前全球水量明显减少或被严重污染的河流约占河流总数的 % 答案:自卫目标、区域目标、全球目标 3、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两栖类约占两栖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哺乳动物约占哺乳动物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全球正在受到威胁的鸟类约占鸟类种数的 % 答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2章单元测试 1、昆虫雌雄二型是遗传多样性引起的。 答案:对 2、遗传多样性指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或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答案:对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是保护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或进化潜能。 答案:以上都对 4、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答案:DNA 5、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则愈小,其进化的潜力也就愈小。 答案:×

1、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记载的许多药物都取自于野生的动物、植物,这些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答案:1644年 2、下列关于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的步骤,正确的是()①分组②选择调查范围③调查记录④归类⑤设计调查路线⑥整理 答案:爆炸 3、我们对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认识是() 答案:正确 4、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在滇池里疯狂生长,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几乎灭绝。导致滇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答案:有意引入 5、被称为“活化石”的爬行动物是 答案:扬子鳄 第4章单元测试 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磷大部分的单向流动的,不能构成磷循环,因此磷酸盐资源也因而成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答案:上述都正确。 2、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中的α多样性指数是用于以测度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环境梯度变化的速率。() 答案:× 3、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它们均是生态系统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 答案:× 4、生态系统是存在于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其分布受制于自然条件,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的格局上看,水分和温度状况是决定生态系统分布的主要因子。()

生物多样性的复习资料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提高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2001年将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 2002年为“林业生物多样性”(Forest Biodiversity) 2003年为“生物多样性和减贫-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2004年为“生物多样性:全人类食物、水和健康的保障” 2005年为“生物多样性——变化世界的生命保障” 2006年,联合国将其确定为“国际沙漠和荒漠化年”。作为对此的响应,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月9日宣布,5月22日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将以“保护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 2007年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08年为“生物多样性与农业” 2009年为“外来入侵物种” 2010年“生物多样性促发展、促减贫” 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多样性,分别是: 1、物种多样性 2、遗传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的定义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代表一群在形态、生理、生化上与其他生物有明显区别的生物。 通常这群生物之间可以交换遗传物质,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的命名 ?双名法: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首创。在他的巨著《Species Plantarum》(《植物种志》,1753)中首次使用。 ?双名法的优点: –1、统一了全世界所有物种的名称,在国际上通用,便于科学交流。 –2、提供了一个亲缘关系的大概。 遗传多样性定义,突变 ?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同种显著不同的群体间和同一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是遗传物质的改变——突变(mutation)。突变可以分为两大类:?(1)基因突变:碱基的插入、缺失等。 ?(2)染色体变异:染色体重组、易位、交换、缺失、反转、重复等。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包括: ?(1)形态学: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 ?(2)染色体:研究染色体的变异来研究遗传多样性。

计划免疫培训测试题

白沙镇2007计划免疫培训 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的指标是(E) A HBcAg B HBsAg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s 2、关于卡介苗接种下述哪项是正确的(E) A 菌苗为无毒人型活结核菌 B 儿童每隔5年复种一次 C 卡介苗效果是绝对肯定的 D 接种前均需做结素试验 E 使人产生免疫力同时也产生变态反应 .3、乙型肝炎可以采用下列哪种生物制品人工被动免疫(d) A 抗毒素 B 丙种球蛋白 C 胎盘球蛋白 D 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E 乙型肝炎疫苗 4、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甲类传染病是指(B) A 鼠疫、艾滋病 B 鼠疫、霍乱 C 鼠疫、霍乱、艾滋病 D 鼠疫、霍乱、伤寒、副伤寒 E 鼠疫、霍乱、艾滋病、伤寒或副伤寒 5、最易引起胎儿畸形的病毒是(C) A 流感病毒 B 埃可病毒 C 风疹病毒 D 轮状病毒 E 麻疹病毒 6、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D) A 有计划的卫生防疫 B 爱国卫生运动 C 预防保健 D 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E 以上都不是 7、接种牛痘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映了(A) A、抗原的特异性 B、抗原的交叉反应 C、病毒的超感染 D、先天免疫 E、主动保护 8、类毒素是(C)

A、由细菌产生的 B、主要由脂类和糖基组成 C、与外毒素具有相似的抗原相似的抗原性但没有毒性 D、与外毒素有相似的毒性 E、与内毒素有相似的毒性 9、使人群易感染性降低的因素(D) A、新生儿增加 B、易感人口的迁入 C、免疫人口的死亡 D、计划免疫 E、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除 10、疫苗在保存、运输和使用的各个环节需要持续保冷,这一保冷系统称为(D) A、计划免疫 B、冷链工程 C、扩大免疫规划 D、冷链系统 E、疫苗供应系统 11、哪种疫苗用于暴露后免疫(B) A、卡介苗 B、狂犬疫苗 C、乙肝疫苗 D、流脑疫苗 E、甲肝疫苗 12、百白破疫苗包括(A) A、百日咳灭活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活菌苗、白喉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灭活菌、白喉类毒素、破伤风活菌苗 E、百日咳灭活菌、白喉活菌苗、破伤风活菌苗 13、下列哪种接种方式有误(A) A、第二针百白破疫苗接种与第一针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20天; B、乙脑减毒活疫苗与甲肝减毒活疫苗在同一天接种; C、对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乙肝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D、百白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同一天接种 E、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28天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 14、我国最后一例天花病例在(C) A、1977年 B、1980年 C、1960年 D、1958年 E、1978年 15、我国发现最后一例脊灰野病毒病例时间在(B) A、2000年 B、1994年 C、1998年 D、2000年 E、1988年 16、在我国实现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普及计划免疫目标为(A)

保护生物学论文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护生物学 论文题目: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科学系 专业:生物科学 学生姓名:符淑乾 学号: 201208010209 填表时间:年月日

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丹顶鹤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鸟类,在我国文化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历来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由于环境的迁和人为的干扰,野生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全球现存数量仅为2600只左右,而东亚的大陆总数量约1500只左右。国内外就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丹顶鹤是在我国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鸟类,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群落,从野生到饲养等各个领域;到目前为止,我国发表的涉及丹顶鹤的文献共1162篇,并对论文发表年代,研究内容、涉及领域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提出了我国丹顶鹤的保护现状及保护对策。 关键词:丹顶鹤;现状;保护;对策 丹顶鹤属鹤行目,鹤科,为大型涉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涉危鸟类,被列入CTTES附录中。自古以来丹顶鹤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常把它同松树会写在一起制作(松鹤图)作为长寿的象征加以赞美和歌颂。丹顶鹤栖息繁殖于湿地中,被人们冠以“湿地之神”之美称。由于它对湿地的文化十分敏感,又被称为“环境变化指示剂”。丹顶鹤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鸟类,在诗歌、绘画、雕刻、文学、音乐及舞蹈中均有种种表现。 一、生存现状及保护现状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是原本流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年远东地区气候干燥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

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保护生物学》期末考查 姓名: 学号: 一、简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传价值及存在价值,还具有巨大的无形资产。 1、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表现在当地消耗使用价值(如食物,消费等)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地消耗使用价值,是指诸如猎物、薪柴等在当地消耗而不进入国内或国际市场的物品的价值。生产使用价值是指从野外收获、在国内或者国际商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价值。 2、间接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宜人价值(生态旅游、自然史与教育)等。 3、选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长期价值也是选择价值或者潜在价值。今天,没有人敢确定现在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也不会有利用的价值(一些具药用的物种)。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也很难确定。 4、存在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指伦理或道德价值,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种及其系统的存在,有利于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保持及其结构的稳定。存在价值常常受保护愿望来决定,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同情和责任。一个物种的存在价值有多大,它的消失究竟带来多大的损失,目前人们还难以准确评估,正如人们不能评估一只恐龙的存在价值一样。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也可以是收益价值或遗产价值——为保护子孙后代的某种价值而愿意支付的价值总和。

二、论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研究最早从1824年法国物理学家Fourier提出温室效应的概念开始,至今己开展了将近200年,现在全球变暖己成为一个公认的事实。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己升高0.85℃。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是史无前例的,科学家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近1400年来最暖的30年,如果没有积极有效的措施,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年平均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5℃[1]。 1950-2010年间,全球有约5.7%的陆地面积发生了主要气候类型的转变,包括:干旱气候类型以及高纬度大陆气候类型的扩张、极地和中纬度大陆性气候类型的缩减、温带、大陆性以及极地气候的显著向极移动、热带和极地气候的海拔增长[2]。在中国,到2010年,己经能在气候带交界地区(约全国7.5%的陆地面积)诊断到气候带的变化,包括:东北地区温寒混交林气候向温带落叶林气候的转变:青藏高原苔原气候(ET)的消失;中国西南地区温带冬早气候的西进北抬。到21世纪末,全国将有超过52.6%的面积发生气候类型的转变[2]。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大尺度的综合性影响。过去的气候变化已使物种物候、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部分有害生物危害强度和频率增加,使一些生物入侵范围扩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改变等。未来的气候变化仍将使物种物候和行为、分布和丰富度等改变,使一些物种灭绝、使有害生物爆发频率和强度增加,并将可能使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等[3]。 我将从陆地、湖泊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带北移、两极冰山退缩,植物向高纬度地区、高海拔山地移动[1,4,5]。到2100年,全球陆地表面49%的植物群落以及全球陆地生态系统37%的生物区系发生改变,同时在无任何减排努力、全球升温4℃的最悲观模型中,全球植物多样性的平均水平将下降9.4%[4]。海平面上升,海滨植物大面积萎缩、生物入侵加剧;植物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优势种改变;早春温度提前升高,植物物候节律改变;荒漠草原区土壤增温使得植物群落发生演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物种加速灭绝[4]。以及森林群落生产力下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威胁加大[1,5]等。 野生动物的分布区整体上向北移,如鸟类的北扩或西扩[6],昆虫向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扩展[7],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如蝴蝶[8]。物候期提前,加快昆虫的生长发育,

保护生物学整理

思考题: 1、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灭绝、进化的潜能、群落和生态系统、生境的恢复、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2、生物资源的价值:直接价值: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间接价值:包括非消费性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非消费性使用价值: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经济收益,而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收获、也不受损害。 选择价值: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尽可能多的基因,可以为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的育种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机会。 存在价值:有些物种,尽管其本身的直接价值很有限,但它的存在能为该地区人民带来某种荣誉感或心理上的满足。 科学价值:有些动植物物种在生物演化历史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开展研究有助于搞清生物演化的过程 3、物种---面积关系原理:面积缩小10倍的岛屿,其物种数减少一半。 岛屿上物种与面积的关系在多数情况是一种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S=CA Z 其中S为物种数;A为岛屿面积;C,Z均为无单位的参数。 Z和C的数值取决于岛屿的类型以及物种的类型(Simberloff 1986a)。Z值一般为0.25左右,变化范围在0.15—0.35之间;C值在种数较多的生物类型较高(如昆虫),而在种数少的类群值较小(如鸟、兽)。 4、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和灭绝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首先考虑迁入,假设一个岛屿上尚无任何物种存在,此时迁入速率会非常高,因为任何一个迁入的个体都代表着这个岛屿的新种。然而,随着定居种类的增加,新种迁入的速率就会下降。当所有来自“种源库”(Source pool)(即大陆或其它临近岛屿)的物种都在岛屿上出现时,新种迁入率降到零。 5、邻近生境的作用:为一些迁徙性很强的种类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水源、食物等资源。例如水鸟:海鸟在岛屿上营巢,而在水域中取食鱼类。为一些濒危种群补充一些个体,防止已处于灭绝危险边缘的小种群的灭亡,这一作用也有人称之为“营救效应”。 6、栖息地异质性假说: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7、岛屿生物群落的影响因素: 1面积的大小; 2地形的复杂与否:地形复杂的岛屿將可供给较多的生物种类栖息。单就蕨类而言,台湾就有四百多种,比起欧洲大陆的种类还多。 3距离大陆块的远近:海洋就一般生物而言,都是极大的地理障碍;故一个岛屿距离大陆块愈远则生物的种类愈少。 4邻近地区生物相的复杂性:在和一个岛屿相鄰的陸地,如果生物相丰富,则此岛屿的生物相也將较复杂。 5生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生物对于跨越各种地理障碍的能力不同,故在较远的海洋岛,很不容易看到淡水魚及两栖类。 6外來物种的入侵及生物的灭绝:在一个岛屿现存的生物种类较少時,则外來生物能夠入侵的几率也就较大,同時現存种类灭绝的速率也就越慢。相反的,则种的灭绝速度不但加速,而且外来种入侵成功的机遇率將減少。 8、自然选择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稳定性选择:即淘汰少数极端个体的选择。是自然种群中占优势的一种选择模式。对许多性状而言,其种群的平均值往往具有最大的适合度(fitness)。 定向选择:指有利于某一极端性状的选择。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生作用。同时,它在动植物的人工育种中为一种常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