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及其作品

中国新生代电影人及其作品

一:新生代特定的艺术环境

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方针指导下发展的。本阶段分为“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娱乐片”。

关于主旋律

电影局首次在1987年3月召开的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同年7月4日,经中央批准,由丁峙任组长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后正式更名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为了在拍摄经费上提供有力的资助,1988年1月1日起广电部、财政部决定建立摄制重大题材故事片的资助基金。当时明文规定,基金所资助的“必须是重大题材的故事片”,而“重大题材是指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重大现实题材”。由此可以看出,对这个口号的理解,开始时更多是停留在影片的题材内容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才逐步从“题材作品层面、创作格局层面、创作精神层面或谓之创作指导思想的主导意识层面等几个角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1994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1987年《巍巍昆仑》、《彭大将军》两部影片。1989年为庆祝建国4O周年的献礼片中,有《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在1991年纪念建党7O周年之际,历时多年拍摄的三部六集史诗战争片《大决战》的前两部《辽沈战役》(上下集)和《淮海战役》(上下集),于本年宣告完成;《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周恩来》、《开天辟地》、《七?七事变》(上下集)、《红樱桃》等。
重大现实题材。在这方面,9O年代以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1990年,影片《焦裕禄》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轰动, 1991年《烛光里的微笑》、《世界屋脊的太阳》等。1992年《蒋筑英》等。1993年《凤凰琴)、《炮兵少校》等。1994年有《被告山杠爷》、《留村察看》、《天地人心》等。1995年拍出了《吴二哥请神》、《赢家》等。1996年拍摄了《孔繁森》等。

艺术电影

90年代以来,中国的“艺术电影”(或称“艺术片”)创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说到艺术电影的创作

,首先应当提到陈凯歌和张艺谋这两位具有相当国际影响的导演。他们9O年代以来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评奖中屡屡获奖。
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边走边唱》和《风月》等。
第四代导演谢飞坚持“一贯的严肃电影风格,体现着一种‘作者’电影的方向”。这自然与他的“教授导演”的身份有关,这种身份使他在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1989年的《本命年》、1992年的《香魂女》、1995年的《黑骏马》。
青年女导演宁瀛是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78班的毕业生,1981年考取公费奖学金赴意大利留学,1987年毕业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同年在大导演贝特鲁奇的影片《末代皇帝》中任副导演。她于1992年编导《找乐》,1995年编导《民警故事》。
第五代导演黄建新曾于1990年赴澳大利亚访问讲学,回国后,他很快拍摄出了“都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口罗,别趴下》(1992年)、《背靠背,脸对脸》(1994年)、《红灯停绿灯行》(1995年)。此外,他还分别于 1993年和 1996年导演了《五魁》和《埋伏》。
周晓文《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青春无悔》(1991年)和《青春冲动》(1992年)。
女导演李少红于199O年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血色清晨》1992年的《四十不惑》、1994年的《红粉》。
女导演刘苗苗的《杂嘴子》(1992年)和《家丑》(1993年)。
夏刚的《遭遇激情》,1991《我心依旧),1992年《大撒把》,1993年《无人喝彩),1994年《与往事干杯)等。
孙周1991年导演《心香》。

商业娱乐电影

娱乐片的创作,曾经在1987年至1988年形成过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的余波甚至延续到了1990年。此间,较为著名的影片有:《金镖黄天霸》(李文化导演)、《翡翠麻将》(于晓洋导演)、《最后的疯狂》(周晓文、史晨风导演)、《黄河大侠》(张子思导演)、《东陵大盗》(李云东导演)、《少爷的磨难》(吴贻弓、张建亚导演)、《京都球快》(谢洪导演)、《银蛇谋杀案》(李少红导演)、《杀手情》(颜学恕导演)、《摇滚青年》(田壮壮导演)、《他选择谋杀》(郭宝昌导演)等。与此同时,电影理论界也开始对娱乐片的创作表示了关注。进入9O年代以后,创作界在娱乐片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又推出了《联手警探》(1990年,宝昌导演)、《大毁灭》(1991年,穆德远导演)、《黑白人间》(1992年,王秉林导演)、《三毛从军记》(1992年,张建亚导演)等较优

秀的娱乐片作品。
在9O年代以来的娱乐片创作中,张建亚的探索显得最为突出。他于1992年和1993年导演的《三毛从军记》和《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把最具有可看性和深刻性的漫画,与电影手段结合起来,创造出“漫画电影”。
何平1990年导演的武侠片《双旗镇刀客》, 1993年导演的《炮打双灯》。
内蒙厂的塞夫、麦丽丝,是两位以合作方式从事创作的夫妻导演,代表作是《骑士风云》(1990年)、《东归英雄传》(1993年)。

以上是按照“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和“娱乐片”这样三个部分来描述中国(大陆)电影在9O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的。但也应当看到:90年代以来,这三部分电影之间的“边界”,在实际的创作情形中有时并非是泾渭分明、一目了然的。首先,这三部分电影,在本身的内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艺术片实际上又具有商业片的某种特征,而有些娱乐片也同样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周晓文导演的《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一般认为是娱乐片,但它们又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说它们是艺术片也未尝不可。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和《炮打双灯》,既是娱乐片,同时也融合了艺术片的许多因素。
此外,主旋律电影与艺术片、娱乐片之间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的状况。黄建中导演的《龙年警官》,“在影片的内在精神上是标准的主旋律,而在影片的外包装上则是娱乐片的样式”。何群导演的《凤凰琴》,显然是主旋律影片,但采用低调处理,不乏审视和批判的眼光,因此又带有艺术片的某种特征。塞夫、麦丽丝导演的《东归英雄传》是一种“马上动作片”,但又有强烈的祖国统一、回归的主题,说它是主旋律影片也完全可以。


二:新生代的风格特点

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被称为“新生代” 的电影人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他们大多在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以后在电影学院、广播学院等接受了正规的影视教育。同“第四代”和“第五代”相比,这一新生的电影群体并没有那样相对统一的特征——这和中国当代社会的空前开放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局面正相吻合。但从他们的作品中又能够发现一些共同的精神气质和较为自觉明确的“代”的意识。
首先,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他们大多重现当代城市生活和身边日常经历。这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城市青年的边缘化生活和生命姿态。其次,主流电影惯常采用的叙事模式被摒弃不用,代之以一种随意、陌生、天马行空的方式,表达人的生存感受。再次,新生代的影像追求“原生态”,尽管在

具体的理解和表现手法上差异很大:有的呈现出更加彻底的纪实风格,有的则刻意营造高度感觉化和形式化了的影像。
如果说纪实风格是新生代对他们所体验的世界的还原,那么感觉化电影风格则是对他们在世界中的体验的还原。新生代大多在都市中成长,对生存并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体验,却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现代文明和西方电影的熏染。他们大多数人所焦虑的是自由的冲动与无处可逃的失落之间的难以调和,是物质的诱惑与心灵的向往之间的艰难选择。因而,他们的电影并不关怀身外的世界,而是经意和不经意地还原着他们自己的都市体验和成长记忆,与此同时很在意自我身份的影像表达。从一开始张元的《北京杂种》到后来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直到李欣的《谈情说爱》、阿年的《城市爱情》,新生代在影片中用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摇滚的节奏、传记化的题材、情绪化的人物,来还原他们自己在都市的喧哗与骚动中所感受到的相当个人化的希冀、沉醉和来去无归的生存体验和光怪陆离的都市浮华。摇滚乐成为这部分边缘人的标志,象征着青春期的叛逆、痛苦和挣扎;而毒品作为一种符号的一再使用实际上显露出新生代情绪高度沉浸于其中的个人感受——迷狂、虚无、禁忌,极端状态下的生命体验。
在新生代早期作品中,电影成为个人生命表达的方式,这是以往中国电影中未曾有过的局面。新生代代表之一的娄烨曾经认为中国电影史上在90年代初注定要出现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尽管独立制作要花费导演许多额外的心思,但在这种方式下导演反而更能表达自己想拍的东西。在这种思路下,新生代导演仍旧拍出大量影片,有的甚至用摄像机完成,并把影像实践拓展到了MTV这一新兴领域。
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这也是新生代对中国电影的新贡献。但他们的影片从主题、人物、内容等往往因局限而雷同。尽管从技巧上来说节奏处理、影调控制以及电影感等不乏光彩,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满足,自我封闭,展示的社会生活面过于狭窄且脱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大部分新生代导演存在的问题。
贾樟柯1997年的作品《小武》连获包括柏林电影节在内的七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娄烨的《苏州河》获1999年荷兰鹿特丹电影节金虎奖,该奖项历来颁发给电影新锐。这些体制之外的制作确实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一定认可和资金。但绝大多数作品不为人知则是不争的事实。
9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新生代导演开始把目光投向社会

和人的关系。贾樟柯的《小武》讲述了一个小偷的故事,但采用了不置可否的中性态度,只是呈现生活自身的混沌多义。张元的《过年回家》对生存问题的思考显然要多于对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情感的渲染。
九十年代末至今,一批青年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和国际电影界获得好评,如张扬的《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李虹的《伴你高飞》,以及施润玖的《美丽新世界》、陆川的《寻枪》等等。其中张扬、霍建起的作品在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有的作品取得了相当好的票房成绩。
这些影片明显减少了反主流电影的倾向,叙事流畅完整,注重演员的表现,画面精美,情绪情感的表达趋向平和内敛,同时较为巧妙地运用世界新潮的电影手法,在视听语言和叙事之间努力寻找一种平衡,因此更能为观众认可接受。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创作题材、艺术手法还是制片发行上均呈多元化趋势,既有商业娱乐片,也有艺术探索片,延续了新生代的探索,同时试图建立新的电影创作模式。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早期的新生代电影导演近年来也开始向主流电影转变,管虎执导了主旋律电视剧《黑洞》,娄烨也导演了反映地下党的《紫蝴蝶》,张元重拍了京剧片《江姐》。这似乎预示着新生代要经历和第五代相似的转型,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