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建荣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遭受到200多次6级以上地震袭击,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数百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三个基本概念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指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分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按震中距分类,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短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按震级大小分类,一般将8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8级以下、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地震频度

下表列出的是地球上不同里氏震级(M L)的年均发生次数。由表我们知道,

小地震比大地震要多,即震级越大地震数目越少,而且这种多少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即9级地震数目与8级地震数目的比值等于8级与7级地震数目的比值,也等于7级与6级地震的比值,这样可以依此类推下去。有趣的是,这种现象我们在自然界中遇到了很多,比如说,千年一遇的洪水与百年一遇的洪水数目的比值等于百年一遇的洪水与十年一遇数目的比值,还有天上的星星一等星与二等星数目的比值等于二等星与三等星的比值,等等,这些比值都是比例常数,都存在一个幂指数关系,这好像是自然现象的一个共同规律。而在地震学中这个现象发现得很早,这就是著名的古登堡一里克特关系(G—R关系)。若以N(M)表示震级大于M的地震数目,则N(M)与M之间有幂指数关系:

logN(M)=a - b M

其中a,b为常数。从中可以容易推出

N(M+1)/N(M)=常数

(数据来自美国地质调查局)

地震的大小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大有小,大到可使山崩地裂、房倒屋塌,小到人体根本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到。我们把地震的大小也就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用震级(magnitude)来表示,通常用到的是里克特震级即里氏震级,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幅度的对数来进行标度的。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与震级有下列关系(能量以尔格计):

log E=11.8+1.5 M

由上式可看出,不同震级地震的能量差别是很大的。震级每大一级,地震的能量就大101.5≈31.6倍,即2级地震的能量是l级地震的31.6倍,3级地震的能量则是1级地震的101.5+1.5=1000倍。所以,尽管小地震数目比大地震多得多,但总能量中的大部分仍是由大地震释放的。地震的能量到底处于什么数量级上呢?我们可以来做几个比较。如果把1945年美国扔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相当于2万吨

标准TNT 炸药)埋在地下十几公里处让它爆炸,相当的震级是5.5级;而唐山地震则相当于2800颗这样的原子弹在地下爆炸,可见地震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地震震级的测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为了全面地研究地震,人们现在所使用的震级标度有许多种,例如“面波震级”M S 、“近震震级”M L 、“体波震级”m b 、“矩震级”M w 等等,不同的震级标度是不能直接进行对比的。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

地震分布

地震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完全没有规律的,地震活动是规律性与随机性共存。从全球地震震中分布图上我们可以得知,地震主要分布在3个地震带上。首先约70%的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日本、台湾、美国加州圣安德列斯断层等著名的地震活动区。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环大西洋地震带,也没有环印度洋地震带。第2个地震带是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的欧亚地震带,地震分布的特点是比较分散,不象环太平洋地震带那么集中、那么有规则,欧亚地震带约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第3个地震带是沿着各大洋洋中脊分布的洋脊地震带,约占5%左右。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广大地区都受它的影响,而且台湾东部与喜马拉雅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全球地震的这种成带分布可以用板块学说来解释。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刚性块体组成的,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各板块之间则发生俯冲、碰撞、剪切等多种作用,正是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了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所全球M ≥7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以,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缘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烈度的大小,用“度”来表示,是根据震后人的感觉、室内家具和物品的振动、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程度等宏观现象综合起来评定的,这是一种定性的确定方法。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尽相同。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目前我国使用的地震烈度表共分为12度。其标准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地球内部构造

按照物质的不同分成:

地壳在大陆地区约35千米厚

在洋地区约5~10千米厚

在青藏高原地区厚达70~80千米

地幔上地幔(深度自35千米至660千米)

下地幔(深度自660千米至2889千米)

地核外核(深度自2889千米至5154千米)

内核(深度自5154千米至地心6371千米)

按照力学性质的不同分成三层:

岩石层 0至80~1O0多千米深度。在岩石层内,地震波速度较低、衰减很小,在地质年代(10万至1亿年左右)的载荷下不发生塑性形变。

软流层地震波速度较低、衰减较大。软流层的厚度达数百千米。软流层粘滞性较小,易于流动。

中间层难以流动、地震波速度高。

板块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的基本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换言之,整个岩石圈可以理解为由若干刚性板块拼合起来的圈层。全球岩石圈可划分8个大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努比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进一步可划分14个小板块:阿拉伯板块、婆罗洲板块、加勒比板块、加罗林板块、可可斯板块、印度支那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华北板块、纳兹卡板块、鄂霍茨克板块、菲律宾板块、斯科舍板块、索马里板块和扬子板块。

岩石圈板块是活动的,是围绕着一个旋转扩张轴在活动的,并且以水平运动占主导地位,可以发生几千千米的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在运动过程中,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而板块边界或拉张裂开,或碰撞压缩焊接,或平移相错。板块边界的岩石由于受到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巨大影响,不断地产生物理的甚至化学的变化,因而板块边界是地质上发生巨大和根本性变化的地方,这些地方便是各种活动构造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沉积作用、深成作用、岩浆活动、火山活动、变质作用,地震活动等,又是极有利的成矿地带。这些不同的相互运动方式和相

应产生的各种活动带,控制着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有三种:热对流、板块拖曳、地幔洋中脊顶部的推挤作用。驱动板块的三种机制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岩石层板块在洋中脊处逐渐地产生,而在海沟处下沉到软流层中,其边缘部分逐渐被软流层所吸收。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洋底永葆年青,其平均年龄大约是一亿年。

中国大陆处于欧亚板块东部,是一个被周围板块挤压围限的区域,其内部的变形与运动受到周围板块活动的强烈影响。西部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挤压区;东部则受到西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向西俯冲对大陆边缘的影响;东南侧台湾附近受到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印度板块以约50mm/a的速率向北移动并俯冲深入到青藏高原南部之下,自第三纪早期以来(50万年),已向北推进了1500-2000km。使青藏高原成为全球大陆岩石圈变形最为强烈、典型的地区。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利用地震

当前人类早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时代,人造卫星及航天技术的应用已使得过去“上天无路”的情况变成了“上天有路”,然而,“入地无门”的情况仍然存在。至今为止,人类花费巨资挖掘的几口超深钻井深度不过十几公里,这与地球637l 公里的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则这些钻井连蛋壳都还没穿透。所以,对于地下,我们无法通过直接采样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及演化。那么,今天我们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都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震波。

地震作为地球内部的一种震动,发生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而地震波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震源发出的地震波会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从而可以在世界各地通过地震仪记录到。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形包含了震源性质、地球介质特性和地震仪本身特性等三方面的信息。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过分析地震记录,我们不仅可以知道震源的方位、深度、震级的大小,而且可以得到地下介质的分布信息。地震波在地下一些物质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通过分析反射波、折射波,我们还能获得地下各种界面的信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包括一个液态的外核和一个固态的内核。

二、人类面对严峻的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的特点与旱灾、水灾、风灾、泥石流、山崩、农作物病虫害等灾

害相比,地震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地震发生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钟。大地震的发生,往往在几秒至十几秒的瞬间即可释放出极具破坏力的巨大能量。从致灾的速度来讲,地震的危害无疑位居洪涝、干旱、飓风、风暴潮等各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首位。由于成灾速度极快,地震发生时常使人猝不及防,这是地震导致严重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破坏性大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记载,1556年中国陕西省华县八级大地震,死亡83万人;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据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达100多万人,占各种自然灾害死亡总数的54%,平均每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美元。

3.社会影响深运大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往往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往往会引起社会、政府乃至国际上的高度重视。同时,一次地震的破坏区虽然有限,有感范围却很大,波及面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4.防御难度大与洪水、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也不是短时期能够做到的。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对地震灾害的防御,比起其它一些灾害来说,可能更困难一些。

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1.直接灾害由地震的直接作用,如地震波引起的强烈振动、地震断层的错动和地面变形等所造成的灾害称为地震直接灾害,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现象:

建筑物破坏强烈地震时,房屋等建(构)筑物因强烈振动或地面变形,会受到的破坏,这是地震最普遍、最常见的现象。1996年唐山7.8级大地震,倒塌房屋530万间;1974年永善7.1级地震,云南四川两省共有6.6万间房屋受到破坏,其中倒塌2.8万间;1985年3月29日发生在四川省自贡市的地震,虽然震级只有4.8级,也倒塌了房屋400余间,还有更多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建筑物在地震时按破坏程度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毁坏。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即与地震烈度有关,也与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建筑物本身的类型及质量等因素有关。

生命线工程破坏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有重大影响的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系统称为生命线工程,它就象人体的血管和神经一样,非常重要。强烈地震可能使桥梁断裂、路面开裂下陷、铁路扭曲、电缆拉断、管道破裂,也可能使发电厂、变电站、水库、大坝、配气站、油库、自来水厂、电信局、电视台、电台等要害部门遭到破坏,从而使现代化的城市瘫痪。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高架桥部分倒塌,三条高速公路和著名的“新干线”铁路完全中断,100万户停电,120万停水,城市生命线工程受到严重破坏。

地面破坏地震常常会造成滚石、山崩、滑坡、地裂缝、地面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

地震时出现的地裂缝小的几十米、几厘米宽,甚至更小;大的可长达几十米,宽度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这些地裂缝往往成组出现,按一定方向有规律排列,有时还伴随地面鼓包现象。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炉霍7.6级大地震,就产生了大量的地裂缝,其中的一条地裂缝带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断续续总长达90千米。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可使屋倒墙裂、桥梁错断、公路铁路遭到破坏。不过地裂的深度一般几有几十厘米,最多不过一两米,并不象有人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

2.次生灾害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有毒物质泄漏、和疫病流行等灾害,称为地震的次生灾害。地震时,由于电线短路、煤气泄漏、油管破裂、炉灶倒等原因,往往造成火灾。地震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会使上游一些地区被水淹没。一旦地震湖溃决,下游便会遭到严重水灾。另外,地震时如果水库大坝遭到破坏,也会造成水灾。

地震带来的惨重损失,有时并不都是由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即地面强烈震动和地表破裂变形引起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所造成的,地震所诱发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洪水、海啸、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的损失往往也很严重,有时甚至会超过直接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例如,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在地震中毁坏的70多万所房屋中,有一大半是被引发的大火烧掉的;而死亡的10万人中有5.6万是被大火烧死的。1960年5月21日~6月22日智利发生了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该大地震群由7次7级以上地震组成,其中8级以上地震二次,最大震级8.5级。接连发生的大地震在瑞尼湖区引发了大型滑坡,滑坡体填入湖盆使湖水上涨外溢,淹没了瓦尔的维亚城,造成全城100万人无家可归。与此同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

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1933年8月我国叠溪7.5级地震也造成了巨大的洪水灾害,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水灾。地震时造成山体崩塌堵塞了岷江,45天后堵体溃决,江水咆哮而下,冲毁房舍无数,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多亩。1971年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地震,该市最大的水坝受震后产生裂缝,威胁下游安全,迫使下游八万多居民紧急搬迁。这些震例告诫我们,在做好对地震直接灾害防御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对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源进行有效的防治,这一点对于地震时极易引起火灾的城市尤其重要。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既可能由直接灾害引起,如房屋倒塌造成的伤亡等,也可能由次生灾害引起,如地震火灾与地震水灾等。

地震海啸

海啸是海底激烈的地壳变化造成大面积水域突然上升或下降而激起的海洋长波巨浪。海啸的波长可达几十至几百公里,传播速度600-800km/h,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海啸在深水大洋区传播时,其携带的能量分布在很大的水域体积内,一般在大洋的表面上波高不超过数米。当传播至海滨区域时,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波的振幅加大,可能出现数十米的巨浪。海啸传播至滨海陆地表现形式之一是海水陡涨,突然形成几十米高的"水墙",伴随隆隆巨响,向滨海陆地涌来,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表现形式之二是滨海或海湾的海水先出现异常的倒退现象,露出海底,然后海水突然席卷而来,冲向陆地。海底地震引发海啸一般要有三个条件:一是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也就是说,震源断层要有垂直差异运动才能引起海啸。当震源表现为平推错动时,不致产生海啸。二是要有震级、震源深度条件。一般震级大于6.5级、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可产生海啸;震级在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公里以内,可形成灾难性海啸。三是深水区比浅水区易于产生海啸。破坏性海啸,其震源区水深一般在200米左右,灾难性海啸的震源区水深在千米以上。在满足震源断层条件和水深条件下,震级越大,震源越浅,海啸级别越大。

二十世纪地震灾害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里,数以千计的破坏性地震袭击了世界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大约150万人的死亡和难以计数的巨大经济损失。

据统计,在二十世纪发生的灾难性地震中,死亡人数达1万人以上的地震有28次,其中死亡5万人以上的地震7次,10万人以上的地震4次,20万人以上的地震2次。1902年8月发生在我国新疆阿图什的8级地震,是二十世纪第一个死亡人数逾万人的特大地震。1935年5月巴基斯坦基达7.5级地震、1970年 5

月秘鲁7.7级地震和1990年6月伊朗鲁德巴尔7.3级地震,死亡人数均超过了5万人,其中秘鲁7.7级地震造成6.68万人丧生。1908年12月意大利西西里岛7.5级地震和1923年9月日本关东8.2级地震的死亡人数分别达到12.3万和10万。1920年12月海原8.5级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其死亡人数分别高达23.4万和24.2万,这两次地震均发生在我国大陆内部,是二十世纪里死亡人数最多的特大地震。至于过去百年内死亡人数达数百至数千的地震则更是不胜枚举。在经济损失方面,地震的危害同样令人触目惊心。例如,1906年4月美国旧金山8.3级地震,造成城市供水系统破坏,并因火炉倾倒引发大火,大火持续三天三夜,将10平方公里的市区化为灰烬,直接经济损失5亿美元;日本关东大地震,导致东京、横滨两城市严重破坏,并引起特大火灾,其中震毁房屋25.5万间,烧毁房屋44.7万间,经济损失达28亿美元;1976年我国唐山大地震,使超过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毁于一旦,经济损失逾100亿元人民币;1983年5月日本秋田7.7级地震,损失65.6亿美元;1985年9月墨西哥8.1级地震,损失50亿美元;1988年12月原苏联亚美尼亚7.0级地震,损失100亿卢布。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地震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1994年1月美国洛杉矶6.7级地震,损失170亿美元;而1995年1月日本阪神7.2级地震、1999年8月土耳其伊兹米特7.8级地震和1999年9月台湾南投,其经济损失分别达960亿美元、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创地震历史上经济损失之最。

20世纪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统计

6.0-6.9级地震: 380次

7.0-7.9级地震: 65次

8.0级以上地震: 7次

8.5级以上地震: 2次

6级以上地震袭击的省份: 22个

死亡人数: 59万人

伤残人数: 76万人

倒坍房屋: 600余万间

受灾人数:数亿人次

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

“大地震,小灾难”

地震灾害的严重程度及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地震的震级、发生地点、发生时刻(白天还是夜间)、震源深度、地震类型,地表或断层的破裂规模,城市对地震的设防情况,建(构)筑物的建筑质量、场地条件、抗震能力、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的种类与规模,以及地震预报的水平和人类防灾减灾意识的高低等等。一般情况下,地震的震级越大,其危害性也越大。但有些地震即使震级很大,但由于发生在远离城市的海域或人烟稀少的山区,它们也不一定就会造成大的灾难。例如,过去一百年里发生的二次最大地震,即1960年厄瓜多尔西部海域8.9级地震和1933年日本三陆近海8.9级地震,还有1951年我国的西藏当雄8级地震,1997年及玛尼7.5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等震例,均属于此类“大地震,小灾难”的情况。

“小地震,大灾难”

有些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由于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下面,加之震源浅或场地条件差,或因城市不设防、建筑物抗震性能差等因素的影响,常可造成很大的灾难。例如,1960年2月29日发生在摩洛哥艾加迪尔城的5.8级地震,造成1.3万人死亡,1.2万人受伤;城内现代化商业区有80%的建筑物倒塌,住宅区的房屋几乎全部毁坏,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震后调查发现,这样一次小地震造成如此严重灾情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正好发生在城市下面,并且震源很浅,只有3公里;城市建在海滩上,地基不坚固;该城没有进行地震设防,全部建筑物均未考虑抗震问题;地震引发了火灾,同时城市又受到了海浪的冲击;地震发生在午夜前,绝大多数人在室内,人们对地震毫无思想准备。这种“小地震大灾难”的实例在二十世纪特别是后半叶较多。再如,1972年12月尼加拉瓜6.2级地震,死亡1.2万人,经济损失10亿美元;1979年我国溧阳6级地震,死亡42人,伤3千余人,损失2亿元人民币;1993年9月印度6.2级地震,死亡3万人;1999年哥伦比亚亚美尼亚市5.7级地震,伤亡6.7千人;孟加拉南部4.2级地震,伤亡200余人;希腊雅典5.9级地震,死亡88人,伤24人。这些地震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它们几乎都发生在城市或在其附近,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灾害。事实上,在上个世纪的百年中,越来越多的地震,包括许多7级以上的大地震,都直接发生在了城市下面。这些直下型地震使世界上许多城市,如美国旧金山、洛杉矶,中国海原、唐山,日本东京、阪神,土耳其阿达纳、伊兹米特,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危地马拉南埃昆特拉,墨西哥城,亚美尼亚斯皮塔克等,均遭到了极其惨重的破坏,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之大、危害之烈、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巨令世人震惊,为全世界所关注。目前,城市地震灾害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区域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一直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防震、抗震与减灾工作重点的原因所在。

活动断层是城市地震灾害的巨大隐患

城市大地震的接连发生,表明许多城市下面存在着发生地震的巨大隐患,这个隐患就是。许多大地震的发生正是由于这些活断层的重新错动造成的,并导致沿断层破裂带的震害急剧加重。例如,1999年8月土耳其伊兹米特7.4级地震是由著名的安纳托利亚断层带西段重新活动造成的,地震时在地表形成的破裂带长约180公里,最宽处为50余米,地震灾害分布呈线状延伸,明显受该地震破裂带的控制。凡位于破裂带上的建筑物或横过破裂带的道路、水渠、桥梁等构筑物普遍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离开断层破裂带仅一、二百米之后,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即迅速降低。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1999年9月我国台湾南投7.6级地震以及许多其它大地震的震害现场上。由此可见,活断层的存在不仅是地震发生的元凶,同时也是导致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目前,城市活断层的潜在危害与防御已成为地震学界高度重视的重大研究课题。

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

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有三:首先,城市地震灾害往往会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城市一旦遭到地震的突然袭击,几十年、几百年建设起来的城市,顷刻之间变成一片废墟。未来的城市地震灾害将随着城市的日益扩展而愈加严重,同时,作为现代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是地震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破坏的影响巨大。如交通系统,地震致使城区道路开裂,高速公路的立交桥倒塌,铁路扭曲、机场破裂,不仅会出现交通事故,而且可能造成停止运营、交通拥挤、瘫痪。此外,由于电力系统、通讯网络、上下水道、煤气管道出现震害,城市社会将处于混乱的状态中。第二,城市灾害的次生灾害比较严重。唐山、阪神等城市发生的地震灾害均伴随不同程度的火灾、水灾,这是因为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存在各种危险品、易燃品、易爆品。这些是造成危害城市的灾害源,在地震时常出现严重的意料之外的次生灾害。第三,城市地震灾害还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震灾害的发展趋势

1.地震灾害损失随社会经济发展呈非线性加速增长趋势从全球再保险公司获得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GDP之间的数据回归关系:

灾害损失 = a + b × GDP + c × GDP2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财富GDP的增长,自然灾害损失也不断增长。由于公式中有GDP2一项,损失的增长远比线性增长要快得多。有专家认为,在城市经济发展

的快速上升阶段,经济总量翻一番,灾害损失将增加2~3倍。人们的最初感觉是,灾害损失可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但上述分析表明,灾害损失比GDP增长得更快,减轻自然灾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主要话题。

2.城市地震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全球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口的城市化,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聚集财富也聚集风险,使得地震灾害袭击的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社会的易损性,城市在遭受地震袭击方面,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抗御灾害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的一个证据是: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地震灾害造成损失的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例如,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使美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历史记录得到突破;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造成的损失创下了台湾地区地震损失的新纪录;2001年印度古杰拉特邦7.7级地震是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的板内地震之一,也是印度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地震之一,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印度经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城市抗灾能力越来越脆弱,其主要原因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变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高科技的复杂系统,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对通讯网络、金融网络、生命线网络(水、电、煤气、道路等)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城市的财富大致可以分成硬财富和软财富两大类。硬财富是指社会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包括其中的财产)。软财富是指主要包括社会功能、社会生产能力在内的财富,如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高科技制造业中心等。随着城市的大型化和现代化,软财富往往大于硬财富。灾害对软财富造成的损失要比硬财富更大。如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使得大阪和神户的金融、信息和物流中心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这方面的经济损失高达500亿美元之多;又如台湾集集地震,新竹科技工业园生产半导体芯片的能力受到破坏,影响到全世界笔记本电脑生产下降l/3达半年之久。如何提高社会软财富的抗灾能力,这是上一个世纪留给21世纪的重要问题。

3.地震社会灾害日趋严重地震灾害不仅可以给灾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人民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恐慌不安,甚至家庭破坏,而且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破坏社会正常的运行机制,甚至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城市建筑、交通和能源设施、工厂和科研单位都是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人造物一旦遭到自然灾害损坏,就会处于失控状态,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破坏甚至于毁灭性的打击。每个系统对系统内部既是一个封闭结构,也与其他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一个矿山的破坏,会造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厂的停工;水源、电力、交通、能源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

还会造成整个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瘫痪。因此,由结构、系统的破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要比直接经济损失大得多,有些间接经济损失甚至难以用数字表达出来。

4.发展中国家地震灾害人员死亡依然严重 据国际GHI 组织统计,20世纪前50年,每次大地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平均死亡人数均超过1.2万人;后50年,发达国家已降为0.2万人,而发展中国家仍维持原水平。

三、江西省地震活动及地震灾害

1.地震活动概况

江西省在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就有了地震的文字记载,距今有1700余年。据查考历史资料,304~1971年间共记载江西境内地震事件280余次,确定震中参数(经、纬度)的破坏性地震(震级M ≥443级)25次。其中44

3级地震9次,5~5.9级地震15次,6级地震1次。1971年,江西省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据地震台网记录,1971~2004年,江西省境内共发生M L 2.0~2.9级地震523次,M L 3.0~3.9级地震103次,M L 4.0~4.9级地震12次,M L 5.0~5.9级地震4次。江西省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806年1月11日会昌6级地震。

2. 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省史料记载和仪器记录破坏性级地震共29次,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纬向不均匀性的特点。若以北纬26.5°和28.5°为界划分赣南、赣中、赣北三个区域统计,赣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5次,最大地震6级;赣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2次,最大地震5.5级,地震强度和频次都略低于赣南地区;赣中广大地区地震活动稀少,仅发生2次地震,最大地震5级。破坏性地震与江西省境内北北东和北东向活动性主干断裂带关系密切,表现沿断裂带成带分布。赣南地区地震主要沿石城–寻乌北北东向断裂带(即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分布,会昌–寻乌段是地震活动最强的地方。1806年会昌6级地震、1941年寻乌 543

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等江西省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该地段。赣南的龙南、定南、全南地区位于华南南岭纬向构造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的西侧,是地震活动较频繁和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率较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577~19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2次。上述地区是华南内陆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赣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九江–靖安、武宁–铜鼓、白沙岭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以及鄱阳断陷盆地分布。

1971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破坏性地震分布有类似的特点。地震活动以赣南地区最为活跃,全省75%左右的M L 2.0级以上地震、80%的M L 4.0级以上地震发生于此。其中寻乌–龙南是地震活动相对最强和最为集中的地区,发生了1982年2月25日龙南5.0级地震序列、1987年8月2日寻乌5.5级地震序列和多个4级左右中等地震。赣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其中九江–瑞昌–德安交界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和集中,发生了1995年4月15日瑞昌–九江交界M L 4.9级地震。赣东北地震活动则较稀少和零散,1971~2003年仅发生ML2.0~2.9级地震14次,3.0~3.9级地震3次。赣中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赣北地区相当,地震活动主要沿石城–宁都–永丰–宜春北西向分布,地震活动水平主要为M L 4级左右。赣南地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明显高于赣中、赣北地区,这是江西省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江西省破坏性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主要在1562年以后,而在此之前有史料记载的100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仅有6次地震,显然史料记载存在大量的遗漏。1562年以来江西省共发生地震23次,20个有震年份,平均每22年有一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年份。赣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组)发生时间间隔较均匀。从1804年寻乌541

级地震和1806年会昌6级地震组、1847年定南5级地震、1888年赣州5级地震、1941年寻乌54

3级地震、到1982年龙南5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为41年、41年、53年和41年,平均时间间1971~2003年江西省M L ≥2.0级地震震中分布图

隔为44年,即5级以上地震具有约44年等时间间隔活动的韵律性。而赣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1971年以来江西省年平均发生M L≥2.0级地震19次, M L≥3.0级地震3.6次,。M L≥4.0级地震每2年发生一次。地震活动在时间进程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3级以上地震成丛活动,二是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减弱起伏交替。

地震震源深度资料表明,我省地震发生在地壳中的康氏介面附近,但以康氏介面之上者居多,属浅源地震。

3.地震地质构造环境

江西省大地构造以北东东向萍乡——广丰深大断裂为界,北部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以南是华南褶皱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地壳运动的地区。

晚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基本特征,可划分出鄱阳湖盆地沉降区、赣东北掀斜抬升区、赣西北断块差异隆升区、赣中—赣南大面积抬升区和武夷山断块隆升区等5个地面形变单元。现今构造运动除鄱阳湖等继续下降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以大面积上升为主。

江西省深大断裂发育,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大体上形成了东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

东西向构造展布于我省的赣南、赣北两地。前者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后者为一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主要有“三南”(全南、龙南、定南)--安远--寻乌断裂带和瑞昌--湖口、修水--武宁断裂带。

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是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断裂,规模大、分布广。有石城--寻乌断裂带、赣江断裂带、遂川--万安断裂带、大余--兴国--南城断裂带、永丰--抚州断裂带、婺源--余干断裂带、萍乡--广丰断裂带、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宜黄--宁都--定南断裂带、乐安--于都--龙南断裂带等。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鹰潭--余干--吴城断裂、黎川--抚州--南昌西山断裂。另外,在会昌--于都、兴国车背、吉安固江、宜春渥江等地断续隐约可见一些北西向线性构造。

北北东、北西向断裂和东西向构造是江西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尤其是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或东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主要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具有重发性或多发性。如石城——寻乌断裂带有8次,赣江断裂带有6次,又如赣西北的北北东向白沙岭断裂带,虽然规模不大,却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

4.区域地震环境

江西省地处华南地震区,北邻华北地震区。境内地震活动主要隶属于华南地震区的两个地震带,即华南沿海地震带和长江中游地震带,大致以金溪–宜黄–万安–遂川一线为界,以北地区隶属于长江中游地震带,以南地区隶属于华南沿海地震带。

华南是中国大陆上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地区,仅东南沿海地区因受到台湾板块边界碰撞带的动力作用影响,地震活动水平较高。江西虽然地处华南腹地,但江西南部地区恰好处在台湾板块边界碰撞影响区的内陆边缘地区,与华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主体地区(闽粤赣交界及闽粤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关系密切,因而成为华南内陆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江西北部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和华南大陆板内一级地块边界的南缘,地震活动受到地块边界差异运动和构造变形的控制,与其北部的郯庐地震带南段和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西区地震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由于远离各地震带主体活动区,孕育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外部动力学环境远不如闽粤赣交界及闽粤沿海地区那样直接和强烈,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相对较低,中强地震复发时间相对较长。

5.地震灾害

江西省1970年以前发生的灾害性地震,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现场考察,地震灾害只由有关记载而得知。在众多的记载中,以455年余干5级地震伤亡最重,死29人;1806年会昌6级地震破坏性最大,“[会昌]二十二日长兴、湘乡地震,墙壁倾圮不可胜记,田野裂坼,面起浮沙,干塘无水者忽弥漫。自西而东,声如轰雷,地亦旋亦合”。1971年以来江西省发生了2次中强地震,都进行了较详细的现场考察。对一些显著性中等地震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场考察。

1982年2月龙南5.0级地震1982年2月25日08时,在龙南县南亨公社发生5.0级地震。震中烈度为VI度。地震倒房19间,轻度损坏房屋1917间,扭转、折断、震裂房屋烟囱30多个。区内房屋墙体裂缝者达50~60%,裂缝宽度一般为1~2厘米,大者达5~6厘米。许多房顶瓦片错移,屋檐掉瓦。地面破坏有喷沙、冒水、塌陷等。

1987年8月寻乌5.5级地震1987年8月2日17时,寻乌县城东北发生5.5级地震。震中度烈为VII度,极震区内I类房屋少部分倒塌、垮落,有的墙体倾斜、门窗歪倒;II类房出现掉瓦、墙体开裂,有的房子的“女儿墙”倾倒;III类房出现裂缝,有的成为危房。VI度区内也有I类房屋倒塌,II类房屋掉瓦和墙体裂缝现象。震区少部分工厂的烟囱和水塔倾斜、裂缝或扭错;另外还毁坏

部分公路桥梁等。地面破坏主要有多处地裂缝,发生山石滚落等现象。这次地震灾害波及19个乡镇220个村庄,伤84人,无人死亡。房屋倒塌484间,房屋损坏36711间,直接经济损失1859万元。寻乌主震后,由于小震连续不断,有感强烈,加上群众的恐震心理,8月中旬赣南地区出现地震谣传,并发生宰杀牲畜,人员外逃等现象。

江西省最大强度地震为6级,仅1806年会昌发生一次6级地震,受强震的危害少。中强地震震中烈度一般为Ⅵ~Ⅶ度。据文献《中国地震》震害分类,震害多属C类,即轻微破坏,少数为B类,即中等破坏。江西省地震活动震源较浅,加上一般民用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因而有时地震震级不大,但地震成灾率较高。

四、防震减灾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我国防震减灾的思想

我国防震减灾的思想:坚持减灾工作与经济建设一起抓, 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依靠法制和科技, 大力加强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和临震预报工作, 提高大中城市、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应急救助和抗震能力, 有效减轻地震灾害, 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

为减轻地震及其次生灾害,1994年,国务院提出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及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具备抗御六级左右地震的能力”。1995年我国第一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提出了防震减灾工作四个环节: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和震后救灾重建。这是我国地震工作重心的转折点,即由原来的以地震预报为主转向防震减灾防御与救灾相结合的方向。在2000年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副总理明确提出了当前和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建立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和地震紧急救援体系。

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内容

建设好地震的监测预报、地震灾害的防御、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体系。

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恢复重建四个环节的工作。

1.监测、预报和震害的科学预测

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城市地下情况的探测和地震安全性评估

城市构筑物,特别是生命线工程的震害预测

不同设定烈度下不同结构类型构筑物、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等的震害预测震害预测资料的计算机动态管理

2.构筑物建筑物抗震设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根据抗震设防的要求:

一般工业民用建筑按地震烈度区划的要求设防

重大工程需要对场址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估

生命线工程,特别是核设施应按特定的要求设防

特殊的构筑物建筑物或重大工程,包括躲不开不利地段的建筑,可以采取特殊的技术措施,如基底隔震、活动地基、屋顶电动平衡装置等。近年来,结构抗震技术(如软性接头、基底隔震、智能平衡减震等技术)的进步,一些重要的构筑物采取隔震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3.地震应急救助及震区重建

地震应急预案:强有感地震的应急、破坏性地震的应急

破坏性地震的紧急救援

震区重建的注意事项

4.加强灾害管理

总结古今中外防震减灾的经验,人类社会必须加强对灾害的管理,特别是要用一定的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自身的行为,指导政府和领导者的决策,以利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我国在30多年防震减灾时间的基础上,从90年代初期开始了防震减灾法规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法规:1994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1995年《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1997年《防震减灾法》

1998年《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2001年《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

5.知识宣传

认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唤醒广大民众,乃至各级政府官员的防震减灾意识,是推进我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重要的基础;同时,根据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宣传动员群众开展群测群防是实现短临地震预报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6.紧紧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地震科学从目前看还是一门观测科学,必须加强观测技术和提高观测水平。我们的台网密度和仪器装备也还有待提高和改进。

无论是监测预报震情还是强化建筑构筑物的抗震能力,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都还有较大的不足。

地震抢险和救助中同样有许多科技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同样不可忽视。

地震灾害的预防

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因此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主要的工程性措施,唐山地震经验表明,采取工程性抗震措施与不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大不一样。例如,唐山面粉厂是套用了新疆一面粉厂按Ⅷ度设防的图纸建造的,虽然当地遭Ⅹ度强震,其他房屋建筑倒塌,它却安然屹立未遭严重破坏。

震灾预防的非工程性措施,主要是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防震减灾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如每年选择在一些地区进行防震减灾演习。1980年7月,香港《明报》载文称,闽南泉州地区“八月中旬可能发生8级大地震,强度在8级以上”,引起当地部分居民的恐慌。福建省地震局的专家根据观测资料认真分析,否定了这个消息。由于平时地震知识的科普宣传做得好,该地区很快平息了谣传,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生产起了良好的作用。

城市防震减灾不容忽视

椐有关人口资料表明,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为50%;全球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10余个。这些城市的40%位于板块边界200公里之内或大陆地震带上。大约有30亿的城市和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国家占80%)生活在地震危险阴影的笼罩下;预计到2035年前后,这个数字还会增加一倍。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样非常迅速:我国目前拥有城市668个,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城市群体。据建设部最新统计,今后15 年内,我国城市数量将达1000座以上。

城市构筑物建筑物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未能按抗震设防要求(如:唐山,阪神地震等)、构筑物建筑物位于地震断层上(如:阪神,伊兹米特,集集地震等)、构筑物建筑物坐落于软地基上(如:墨西哥,乌恰及印度古吉特拉邦地震等)、建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强震,这次地震破坏程度之、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惨重以及救援难度之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当看到在这次地震中受伤的或失去生命的人们时,我为之流泪,心痛和惋惜。于是,结合人教版选修5地震知识的内容设计了这节特殊的地理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简述地震的原因并了解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②运用地图,了解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③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 ④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从图片、视频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用调查访问等方法搜集资料,学会归纳整理资料。

3、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活动准备】 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搜集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情况,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为学习《自然灾害》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2008年我国地震灾害的视频: 5.12四川汶川地震。 学生: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是啊,多么可怕的地震灾害。地震灾害一旦发生,人类的家园可能在瞬间被毁灭,生命可能被无情地夺走……那么如此可怕的地震灾害是谁“惹的祸”?在全球范围之内分布在哪里啊? 学生: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方。(地震灾害都是板块“惹得祸”)教师:那么最主要的两大的地震带知道在哪里吗? 学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2.展示图片,认识灾害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讲解

中国地震烈度表 32

前言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32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 措施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校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 汶川地震的经验教训证明,做好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重在平时,贵在坚持。 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各班要结合本地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安全教育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自然灾害防范和救助知识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避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救助能力。 各班要在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采取班会、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参观和演练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安全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等方式来开展安全教育。 同时要积极协助公安消防、交通、治安、卫生、地震等部门,以及与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 2、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学校要做好校舍等基础设施排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确保安全。学校对各种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情况、学生安全教育情况、学校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排查整治。

3、加强自然灾害预警工作。 学校要加强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确保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地质灾害等预警信息。各班要密切关注网上信息,及时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加强舆论引导,防止谣传误传引发师生恐慌情绪,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 4、强化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班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和自然灾害预防工作,要按照学校安全工作“专人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死角。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上报,并及时上报处理进展情况。凡隐瞒不报、漏报缓报,要视情节轻重和事故后果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安全演练工作。 汶川地震灾区的实践证明,坚持开展应急演练,是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减少师生伤亡的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今后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模拟应急疏散演习,并且要坚持不懈,形成制度,养成习惯,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预案能迅速启动,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紧急疏散。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最新)

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 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稳步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X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以来的防震减灾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防震减灾管理和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防震减灾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管理进一步规范。 2.地震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建成X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在建X 地震台,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8级。 3.震灾预防工作不断加强。地震、发改、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等部门齐抓共管,强化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城镇新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增强,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开始改变。地震、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工作,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增强。

4.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和疏散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险意识得到提升。 同时,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1.地震监测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震定位精度不高,全市地震前兆信息捕捉能力不强,没有建成覆盖全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地震预警还是空白。 2.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增强。城镇老旧建筑、基础设施和大部分农村民居抗震能力较差,部分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仍然淡薄。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等有待提升。 4.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防震减灾工作责任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合力不强。部分县区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是全面完成《国家防震减灾规划(X-X年)》目标任务,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要求、新任务,也面临潜在风险。 1.面临潜在地震危险。我市位于X,境内发育有多条地质断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我市地震具有震源浅、烈度偏高的特点,且远震、大震也可能对我市造成影响或破坏。此外,市内X等大型水库的建设和各矿山的开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A.地震 B.森林退化 C.泥石流 D.洪水泛滥 2.地震发生后,还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有() A.海啸 B.滑坡 C.火山 D.台风 3.关于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地发生了滑坡或泥石流,有可能与当地发生过的地震有关 B.人类活动不会诱发地质灾害 C.人类活动不会减轻火山、地震造成的损失 D.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不断提高与人类活动有关 4.关于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一定的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5.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均有关的地质灾害是() A.美国圣海伦斯火山大爆发 B.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C.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 D.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6.关于我国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发生地震灾害的频度不高,范围较小、危害较轻 B.江南丘陵降雨充沛,地下水位高,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 C.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中部,地面沉降多发生在东部大城市 D.植被破坏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是我国滑坡、泥石流趋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7.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 A.震源深浅 B.释放能量多少 C.破坏程度大小 D.震中距远近 二、综合题 8.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ab表示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 (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__________。 (3)c点所受的影响和破坏比f点____________,从图上可看出的原因是c点的___________比f点小。 (4)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小到大排列应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地面上的三角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______________。 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会 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同点的集合 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 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 【参考答案】 一、 1.AC 2.AB 3.AD 4.D 5.BC 6.CD 7.B

地震局的职能与机构组成

机构简介 中国地震局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现任局长为陈建民。 职能职责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1998〕5号),中国地震局是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地震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地震行业标准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拟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研究提出地震灾区重建防震规划的意见。 (三)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管理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规定,监督检查防震减灾的有关工作。 (五)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实施以中国地震局为主的双重领导,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与计划财务体制;指导省级以下地震工作机构的工作;管理局直属事业单位。 (六)管理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出全国地震趋势预报意见,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七)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职责;对地震震情和灾情进行速报;组织地震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向国务院提出对国内外发生破坏性地震作出快速反应的措施建议。 (八)指导地震科技体制改革;拟定地震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地震科技研究与国家重点地震科技项目攻关;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指导地震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承担地震科技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九)指导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十)管理、监督地震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十一)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中国地震局设11个职能司(室)。

地震知识竞赛题目

“7.28”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 一、判断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2、城乡规划应当确定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以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3、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4、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6、我国地震预报水平目前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但地震预报仍是世界难题。 7、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市、县政府应当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 8、为建立健全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向社会公布,为社会提供服务。 9、震级和烈度都表示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能量越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10、地震时,由于地震波的作用,地面水平摇晃及上下跳动,摇晃幅度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11、震中距是指从地面上的一点到震中的距离。随着震中距越大,也就是离发生地震的地方越远,地面造成的损失越小。 12、我国西部地区地震比东部地区多,但同样震级的地震一般在东部地区造成的损失比西部地区严重。 13、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方针减灾法律。 14、历史上咸阳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 15、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9.0级地震是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之一。 16、地震三要素分别是:发震时间、地点、震级。 17、历史上从未记录到破坏性地震的地方,今后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18、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今后绝对不会发生强震。 19、在室内避震,应选择牢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灾害类期刊排名

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 子 综合影 响因子 被引次数 1 灾害学优先出版陕西省地震局 1.880 1.34 2 20225 2 暴雨灾害优先出版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 1.516 1.000 3878 3 自然灾害学报独家 授权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 力学研究所 1.268 0.735 34364 4 气象与减灾研究优 先出版 江西省气象学会0.802 0.525 3720 5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独家授权 江苏省地震局;中国灾害防御协会0.790 0.524 7899 6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学报独家授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0.667 0.437 18934 7 火灾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681 0.406 7281 8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 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0.284 0.273 1662 9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 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 0.459 0.265 10258 10 生物灾害科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昆虫学会;江西 省植保学会;江西省植病学会 0.350 0.203 2693 11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优先出版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防灾科技学院0.426 0.200 2527 12 震灾防御技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0.345 0.195 1426 13 中国减灾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0.254 0.099 4636 14 防灾减灾学报辽宁省地震局0.127 0.064 2042 15 城市与减灾北京地震局2060 16 地震地质译丛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1 17 防灾博览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643 18 湖南安全与防灾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301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培训资料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在闽南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⑦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乱喊,保持体力。 ⑧要尽量向空气通畅(有光亮)和有食物的地方移动,以备长时间坚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地震灾害及其防御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列表分析法 本节知识具有关联性,要同时记住一些相互之间有联系、特点又截然不同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用列表方式进行比较,便于掌握。 疑难解析 1.地震 (1)地震的发生: 地震一般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①注:地应力——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地应力就是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 (2)震源、震中(读图 ) 震源——岩层发生断层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叫震中。 (3)震级、烈度 震级——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左右。 烈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相同的。某一地区的地面所受的破坏强度,用烈度来表示。 2. 3.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主导因素都是斜坡重力作用,分布地区基本相同。 滑坡的形成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二是内力,外力和人为作用影响。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它们爆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4.如何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就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是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性。基于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有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发生了推波助浪的复合效应。 ①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多发生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如川、滇、黔接壤地带。 ②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群发性——由原生灾害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天文、气象、水文因子可触发地震;地震可衍生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瘟疫等群灾伴生,以致形成恶生循环的灾害性。 ③地质灾害的社会性——所谓灾害是相对人类这个主群体而言的,如果没有人类这个主群体,便无灾害可言。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发生在无人区,就只能被视作地质现象,而无灾害的对象了。同时,人类这个社会既是灾害的承受者,又是灾害的制造者。如违反自然规律的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量抽取地下水,滥采、滥伐、滥垦、修建水库大坝不注意生态问题等),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典例精评 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处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是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 解析:读图获得信息,川、滇、黔交界处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是一致的。分析可知这是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所致。 答案:(1)川、滇、黔交界处位于世界主要地震带上,是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也是地震频发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地表有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一旦有暴雨,就形成了泥石流。(2)泥石流滑坡 (3)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当今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不断提高。 知识强化 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 )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全国52家 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乙级资质名单

附件1: 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乙级资质部分单位名单 (共52家) 甲级资质单位名单(27家): 单位名称:北京赛斯米克地震科技发展中心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单位名称:北京中震创业工程科技研究院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单位名称:北京吉奥星地震工程勘测研究院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单位名称:天津市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单位名称: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 单位名称:内蒙古鼎宸地震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辽宁地震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吉林省工程地震研究中心 单位名称:黑龙江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黑龙江震工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 单位名称:安徽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福建地震地质工程勘察院

单位名称: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河南省地震局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郑州基础工程勘察研究院 单位名称: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海南省海洋地震与工程地震研究中心 单位名称:四川赛斯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单位名称: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单位名称:陕西大地地震工程勘察中心 单位名称:甘肃省地震工程研究院 乙级资质单位名单(25家): 单位名称: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北京勘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名称: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单位名称:河北省工程地震勘察研究院 单位名称:山西省地震灾害研究所 单位名称:包头市雨辰地震工程技术服务处 单位名称: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 单位名称:大连工程地震勘测公司 单位名称: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 单位名称: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地震与地震灾害的防御 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建荣 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震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遭受到200多次6级以上地震袭击,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数百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的三个基本概念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震中指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分类 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类,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按震中距分类,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称为近震;震中短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远震。按震级大小分类,一般将8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巨大地震;8级以下、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弱震和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地震频度 下表列出的是地球上不同里氏震级(M L)的年均发生次数。由表我们知道,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题目: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姓名: 专业: 学号: 教师: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摘要:提到四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估计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我们始终铭记。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触颇深。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有所认识。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索取,结果造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大量有害污染物的肆意排入自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由此造成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灾害”不断增加,如:森林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害,一系列的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研究灾害地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灾害给全球人们带来的苦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经历着无数的灾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游旱灾、云南旱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害,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了解灾害地理,了解灾害的发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有意去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可对众多灾难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从减灾六要素: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与灾后援助与恢复角度,探讨减轻“灾害”的政策及其实施问题。因此建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灾害地理学”是有必要的,对众多灾害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综合研究期间共性,提出指导避免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发生,减轻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以便及时而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人们能避免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防范地震灾害工作措施

加强群测群防工作,防范地震灾害工 作措施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县、乡地方政府组织城镇或农村社区居民为防治地质灾害而自觉建立与实施的一种工作体制和减灾行动,是有效减轻地质灾害的一种“自我识别、自我监测、自我预报、自我防范、自我应急和自我救治”的工作体系。实施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坚实基础和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体体现。现在我国正值地震多发起,鉴于 汶川、玉树等大地震灾难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我们应该采用编制科普教材、挂图、音像制品,办防灾减灾知识培训班、辅导

站和开展广播电视宣传教育等,引导公民自觉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不断提高识别地质灾害隐患的能力,以便通过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险情。组织村长和村民讨论滑坡、泥石流的灾害形态、发生的自然与人为情景、危险雨量判断与正确撤离路线,进而引申到爱护林草水土、土地限制利用和经常性的斜坡维护等。 一、自我监测 落实县、乡、村基层群众组织的防灾责任人、确定监测方法与要求,如配发简易雨量筒、木桩、砂浆贴片和固定标尺等,人工巡视滑坡体内的微地貌、地表植物和建筑物标志的各种细微变化。以定期巡查测量和汛期强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纸介质记录监测数据并注意灾害发展趋势,必要时按程序逐级报告。在重大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应建立警示牌,并简要说明灾害类型、发生条件、威胁范围和避让方法。 二、自我预报 群测群防预警体系要使用尽可能简

单的、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语言或方式发布预警,包括书面报告或通知、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短信、广播系统、信号旗、扬声器、警报器等。如泥石流可采用注意、警戒和警报三级。例如,以累积降雨量或日降雨量为预警判据,如我国东南丘陵区日降雨量50~60毫米为注意级,60~130毫米为警戒级,达到130毫米为警报级,当日累积降雨量小于25毫米时则解除警报。注意同一流域或同—区域的呼应联动,及时了解或吸收相邻监测预警点的动态。 三、自我防范 无论是农村社区,还是城镇社区,自我防范首要的是注意训练社区居民防灾的警觉性、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醒出入于山坡地警戒区的居民及游客,留心处所周遭环境的异常现象及天气变化,注意保障自身安全。 确定有危险、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重点预防,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确定危险点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SM-ZD-29691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题库·判断题及其答案

自然灾害防范知识竞赛·判断题 1、自然灾害是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 2、我国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灾害危害最为严重。() 3、地震时若正在搭乘电梯,可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电梯一旦停下,就迅速离开电梯。() 4、地震时应打开出入的门。() 5、地震后灾民应先争取时间自救、互救。() 6、台风暴雨中,在城市街道上行走时要尽量靠近道路边缘。() 7、将木制家具、木板等捆在一起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 8、汽车进入水淹地区时,如条件尚允许行驶,应关闭窗户,迎着洪水驶向高地。() 9、将树枝、竹竿、木杆采用编席的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自制漂浮逃生筏。() 10、在有大风的雷雨天气里,最好打带有金属杆的雨伞,因为这样的雨伞才不易损坏。() 11、泡沫板不能用作洪水中的救生物。() 12、人落水后,应马上脱掉鞋子。() 13、手机、哨子、旗帜、颜色鲜明的衣服等都可用作水灾后求救的联络工具。() 14、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发生的国家之一。() 15、地震后闻到厨房里有煤气味时,应立即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修理。() 16、震级较大的地震肯定比震级较小的地震造成的损失严重。() 17、工业爆破等人类行为可能引起地震的发生。() 18、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色有红、蓝、黄、绿四种颜色。() 19、有人低压触电时,应该立即将他拉开。()

20、发生火灾时,基本的正确应变措施是:发出警报,疏散,在安全情况下扑救。() 21、油锅着火时,正确的灭火方法是沿着锅壁缓慢地倒入冷水,防止飞溅。() 22、起火时,可以往身上浇水,以免引火烧身。() 23、如果一个人衣服有汽油,并且燃烧起来,应该用干粉灭火器对着全身喷射,以防烧伤。() 24、驾驶车辆,必须遵守:右侧通行的原则。() 25、高速公路上,乘车时不要站立,不要随便开窗和摇晃。() 26、驾驶摩托车回家时,发现一根直径约2厘米的水管横卧在道路上,已来不及刹车,应驾驶摩托车从与水管呈垂直的方向通过。()27、您在小区内步行经过停在路边的车辆时,要注意预防车门突然打开。() 28、驾驶两轮摩托车时,驾驶人必须戴安全头盔,乘坐人可以不戴安全头盔。() 29、乘飞机可以不用系安全带。() 30、进出地铁站台时要依次上下,站在自动扶梯上要站稳扶牢,防止跌伤。() 31、使用燃气时,人不得远离,以防溢水扑灭火焰而造成漏气,引发事故。() 32、使用燃气热水器时要适当开启门窗,使空气对流,避免室内缺氧而引起人员窒息。() 33、用煤气时,火被吹灭,不要马上关煤气。() 34、如在室内发现煤气味,要立即开窗。() 35、触电急救的要点为:动作迅速,方法正确,使触电者尽快脱离电源是救治触电者的首要条件。() 36、任何单位、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37、公安消防队扑救火灾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

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要相互关爱★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学生要听从指挥 地震中逃生的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