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浅谈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理念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实际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就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且用于生活的理念,注意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抓住生活素材,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用学生所熟悉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编,从而创设学生乐学的氛围,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列举出很多实物,如:水桶底、汽车的轮胎等,教师问:“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是美观,有的说汽车轮胎圆形是让车行得更稳一些,让桶底圆形是让桶能装更多的东西等,此时有的学生对前面几个同学说的理由似懂非懂,教师抓住契机问:“是不是这样的,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想”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引导:这些物体的面都与圆形有关,学习了圆的认识后,你们就能找到这些物体设计的道理了。然后组织通过动手剪圆、拆圆,从折痕中发现圆心、直径、半径,并从观察、交流中概括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的定义以及与直径的关系,学生在整节课中兴趣盎然,在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圆的知识,同时也真正感知到生活中有数学问题,认识到生活与数学同在。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

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身素质,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解决问题――按比例分配”时,上课伊始,老师问学生:“你们分过东西吗?”生答:“分过。”“在开学时,学校要把作业本分发给每个班,你们首先想到什么问题?”学生:“首先想到一共有多少本作业本,分给多少个班,怎么个分法?是每个班一样多,还是有多有少?”针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怎样分?”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说了很多的方法,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不能平均分”。教师抓住这点让学生讨论哪种分法是最科学的,然后指出像这样的实际问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具体的解法。像这样把学生置身于自己很熟悉的实际问题讨论情境中,学生学得主动,也很爱学、乐学。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

四、再现生活,体验数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再现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创设了一个“逛超市”购买货物的生活情境,课前准备了大量标有价格的物品(用空食品盒代替),同时准备一些零币,学生也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在教室内办一个小超市,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开展活动。活动中,学生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购边算账。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用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深深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五、走进生活,应用数学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有广泛的应用,而学生要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却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学生找出对数学的兴趣,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



比如学习“比和比例”知识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旁榕树的高度。榕树高度,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少数学生窃窃私语:有人说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样量?有人提议拿绳子量,先用绳量树,下树后再量绳长。这才是好办法,可树木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当同学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取来一根2米长的竹杆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让学生量出竹竿影子的长度,并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和影长的比值,你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和树影的比值应该和它们的一样。我补充: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这样的数学,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数学是生活、生活有数学,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恰当结合,数学学习更具人情味,也符合儿童认识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到“有用”的数学,真正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