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历史与文化(第三章)

犹太历史与文化(第三章)
犹太历史与文化(第三章)

第三章犹太民族的文化

第一节塔木德文化

一、塔木德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罗马帝国的统治

2.“第二圣殿”被毁后犹太教的发展面临新的转折

二、塔木德文化的内容

1.《密西拿》

它是一部包含公元初年犹太人各种成文和口传的宗教法、民法和道德法的大典,于公元3世纪广泛流传于各散居地犹太人生活之中,在6世纪时成为《塔木德》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6卷,63篇:

第1卷《泽拉伊姆》(播种):主要阐述与农事有关的章则,共11篇。

第2卷《摩耶德》(节期):记述宗教节期及奉献礼仪,共12篇。

第3卷《那希姆》(妇女):关于订婚、结婚、离婚及婚姻誓约的律法,共7篇。第4卷《涅济金》(损害):阐述债务、遗产以及偷盗等民事和刑事处理条例,共10篇。

第5卷《科达希姆》(圣事):探讨宗教献祭仪规及有关圣殿事宜,共11篇。

第6《特哈罗特》(洁净):是关于身体、食物、居室和用具等方面的洁净与比洁净条例的规定,包括12篇。

2.《革马拉》

巴比伦犹太学者在详尽研究《密西那》的基础上对之进行补充与诠释,以当时西亚犹太人通用的亚兰语编成又一部律法释义汇编。

3.《塔木德》

《密西那》与《革马拉》合并,在经页上左右分列,组成《塔木德》。在公元4世纪中叶由巴勒斯坦拉比们完成的被称为《巴勒斯坦塔木德》(75万字);而6世纪初由巴比伦学者完成的被称为《巴比伦塔木德》(250万字),即一般意义上所通称的《塔木德》。

《米德拉西》:占《塔木德》中三分之一篇幅,阐述道德伦理训诫和宗教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布道经卷。它的内容又划分为《哈拉卡》(规范)以及《哈嘎达》(宣讲)。

三、塔木德文化的历史影响

1.它反映了巴勒斯坦和巴比伦犹太人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间1000年文化宗教生活的历史演变。

2.它给流散中的犹太人提供了宗教生活的礼仪准则以及为人处事的伦理规范,对于巩固和完善犹太教律法、维护和加强犹太流散民族同一性发挥了不容低估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塞法迪文化

一、塞法迪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2.穆斯林统治下的伊比利亚半岛

3.西班牙犹太社团

在公元8-13世纪,西班牙犹太人热情地投入到文化复兴运动中,在科尔多瓦、

格拉纳达、托莱多、萨拉戈萨等城市的犹太社团中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犹太思想家和学者,在宗教、哲学、语言、文学以及自然科学各领域建树卓著。

二、塞法迪文化的内容

1.犹太宗教与哲学

(1)中世纪犹太教理性主义

所罗门·伊本·加布里埃尔(1020-1057):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来解释《圣经》,代表作为《生命之泉》。

亚伯拉罕·伊本·达乌德(1110-1180):以亚里士多德哲学框架来阐述犹太教信仰,代表作为《高尚的信仰》。他还是犹太历史学家,以希伯来语编写了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到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出征西班牙时期的编年史《传统之书》。

摩西·迈蒙尼德(1135-1204):以《密西那托拉》(也被称为“小《塔木德》”)和《迷途指南》为其宗教、哲学著作。

(2)中世纪犹太教神秘主义

巴亚·伊本·帕库达(11世纪末期):以新柏拉图主义和伊斯兰神秘主义来建立一套彻底忠实于上帝的泛神论神秘主义思想体系,代表作为《心灵的责任》。

犹大·哈列维(约1075-1141):将新柏拉图主义、伊斯兰苏菲派神秘主义和犹太教虔敬派思想融合一体,批驳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哲学,反对以哲学思辨来论证宗教信仰,并试图证明犹太教优越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代表作《库萨里——为被鄙弃的信仰辩护》。以一个犹太圣贤与卡扎尔国王对话的方式进行叙述。

2.语言文学

萨缪尔·伊本·纳格雷拉(993-1056):中世纪最伟大的希伯来语言学家,编撰圣经希伯来语辞典。还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出任西班牙哈里发的国务大臣。

梅纳赫姆·本·扎鲁克:也编写了圣经希伯来语辞典,还撰写了关于希伯来语语法结构的论文。

亚伯拉罕·伊本·以斯拉(约1089-1164):在希伯来语法分析和圣经评注、诗歌创作、阿拉伯文翻译方面成就突出。

此外,有四位诗人贡献突出,他们是前面提到的加布里埃尔、哈列维、纳格雷拉和以斯拉。如《高贵的王冠》;《齐奥尼德》等,后者是祈祷人群唱颂的主要诗歌。

3.自然科学

犹太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创造力首先表现在医学方面,然后是与天文学、占卜术相联系的数学方面。

哈斯戴·伊本·沙普鲁特(915-970):协助尼古拉斯(讲解《药物论》的学者)将其由古希腊文翻译为阿拉伯文,并创办犹太学生科学学校。

乔那·伊本·毕克拉里希:约1080年编纂药学辞典,并与哈斯戴共同创办学校。摩西·斯菲尔迪(1062-?):医学家,并撰写过两本天文学著作。

亚伯拉罕·巴·海雅(?-约1150):几何学家,还涉猎历法研究,著有《启示者手册》。

迈蒙尼德还著有《医学要旨》,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方面也有深厚造诣。

三、塞法迪文化的历史影响

1.它丰富发展了犹太宗教、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在中世纪初也滋润了欧洲文化贫瘠的土地。

2.它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中世纪后期欧洲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东

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里必须肯定犹太翻译家的贡献。他们将阿拉伯文直接译成希伯来文,再由欧洲犹太学者译成拉丁文,传播到基督教世界。如乔哈涅斯·黑斯帕伦西斯(约1090-1165),翻译了《十进位制运算册》;杰兰德(1114-1187)则留下至少71本译著,包括阿维森纳的《医典》。

第三节意第绪文化

一、意第绪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西班牙塞法迪文化的衰落

2.散居东欧的阿兹肯纳齐犹太人

以公元10世纪前后居住在莱茵河畔及日尔曼区域的犹太人后裔所创造的意第绪语言为载体,在随后的7个世纪里发展成为欧美地区犹太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构成中世纪中期以来犹太离散民族文化的一个影响最大的组成部分。

二、意第绪文化的内容

1.意第绪文学

(1)圣经文学

早期作品集中在犹太教圣经《旧约》、《塔木德》等经典及其评注的翻译或转述。14世纪以后则出现四类意第绪圣经文学作品。第一类是圣经译本;第二类是将《旧约》故事改写成便于唱诵的意第绪语韵文体诗歌;第三类是圣经索引和词典;第四类是祈祷词的译作。

另外伦理说教作品是这个时期犹太女子阅读的主要方面。而历史诗歌和著作成为反映这个阶段文学价值和史学资料的重要方面。

(2)世俗文学

肇始于15世纪。一般最初是民间艺人口头说书的手稿,后整理出版为印刷精美的书籍。

内容一般为爱情故事,传奇等,如智勇双全的骑士追求心爱女子,亚瑟王的故事等。

2.意第绪戏剧

15世纪以来,包括独白剧、讽刺剧、滑稽剧、幽默剧大量涌现。如《以撒献祭》等,是普珥节时欢庆活动的重要部分。

三、意第绪文化的历史影响

从13世纪到19世纪,意第绪文学作为散居中东欧的阿兹肯纳齐犹太人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保存、传播、发展、繁荣犹太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18世纪末期随着犹太启蒙运动“哈斯卡拉”的兴起,意第绪文化继续发展,并从欧洲走向北美。

第四节美国犹太文化

一、美国犹太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大驱逐后犹太人向北美的移民浪潮

2.新大陆的优势

二、美国犹太文化的内容

1.对犹太教的改革

呈现为改革派、保守派(重建派)和正统派的划分。

2.犹太教研究机构

如一系列的教派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办与发展。

3.跻身美国社会的上层

介绍众多美国犹太人后裔在众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

三、当代美国犹太文化的特征

1.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2.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传统意识

3.呈现出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

4.包含一种特别活跃的政治参与机制

关于犹太人的几个历史常识

关于犹太人的几个历史常识 11月14日至21日,持续8天的“防务之柱”行动,再次将“巴以问题”推到了世界舆论的聚光灯下。同时也吸引了我们对“以色列”、“犹太人”、“反犹主义”、“屠犹事件”以及贯穿于整个以色列国家史(亦即整个“巴以问题”史)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等等相关问题的兴趣。 评论新闻事件而对其历史背景一无所知,无异于瞎子摸象。诚实地学习历史,是获知世界真相的起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原本属于历史常识、今天却罕为人知的知识,择其要发表出来,供广大关注巴以问题的朋友们分享。 本文是一篇学习笔记,只着眼于几个历史问题的产生根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对现实中的巴以国际争端以及穆斯林、犹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作评论。 本文所涉几个历史问题关系巴以问题的根本,远非一篇短文所能面面俱到。因此文中不作背景复述,只就相关问题提供资料索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根据文末所列参考书目,作认真的深入探究。 犹太人不是一个民族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犹太人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犹太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这是今天世界的常识,也是几乎一切媒体报道或评论犹太人相关事件的熟练句式。 没有人不承认犹太人古老、智慧、多灾多难……抛开这种经年累月刻意强调的宣传策略所蕴含的意图,以及它与“犹太人是上帝的优选民”理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智慧”一类小册子之间的默契不谈,这一宣传中所包含的一个根本性错误是:犹太人不是一个民族。 承认犹太人“古老,智慧,多灾多难……”是因为我们把犹太人视作人类的平等一员,视作人类大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如同中国人,如同阿拉伯人,如同美国白人和印第安人、包括被称之为“桑博”的印第安人和美洲黑奴混血人种。我们绝不认为犹太人比其他人类种群更愚昧、低劣、下贱,我们也绝不认为犹太人比其他人类更智慧、优越、高等。就精神品级而言,我们认为:人类的差别只存在于道德表现,而绝不存在于人格和天赋权利方面。即便在道德上一部分人类优越于一部分人类,也绝不是以民族、宗教、人种、地域这样的群属概念来笼统区分,而只存在于个体人类的比较。 而今天的宣传,不但把犹太人描绘成一个永恒的“受压迫者”的形象,而且把犹太人想象成一个在智力等方面先天优越于其他人类的特殊人群;不但把犹太人描绘成一个为“救赎人类”而作出了“特殊牺牲”、肩负着某种“特殊使命”的优选民,而且把种族成分极其迥异、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想象成了一个共同民族。 法国思想家罗杰·格鲁迪(Roger Garaudy)在其《以色列问题》一书中,从历史学、考古学和人种学三个方面,清楚地论证了:从来不存在一个犹太民族。1976年的阿尔巴版等多次重大考古发掘清楚地证明:被犹太人奉为先民的希伯来人,最初形成于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迁居迦南地区的游牧民阿拉米人。而这是一个由“形形色色不同肤色、不同宗教”的人群构成,由当时“不同种族组成、最为复杂的”游牧部落。就其语言而非血统来说,阿米尔人就是当时的闪族人,即今天的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土生犹太人的共同先民。希伯来人形成于这一人种成分极其复杂部落的基础之上,而并未曾在游牧民阿米尔人进入迦南之前形成一个特定的民族。 在“出埃及”时期,来自埃及的所谓“希伯来人”,是一个处于反对派地位、由各种族构成的人群集合,是一个受到法老统治歧视的社会阶层,而非某一特定民族。这一人群通过和平或战争的手段渗入迦南的希伯来各部落居民中,逐渐在文化和婚姻上与当地居民完成了

第一章 古代埃及文化

第一章古代埃及文化 “失落的文明”历史分期: 始于公元前4500年,兴盛3000余年 26个王朝——早期王国、古王国、 中王国和新王国。 一、古埃及语言文字 1、属性:Hieroglyph神的文字 ——神圣的铭文、象形文字。 2、结构和特点:音、形、义。 每字表达完整的词和概念。 方向无定规。 符号+表音符号+限定符号 二.古埃及宗教观 2、诸神特征 1)形貌多元 2)大多与死亡相关 3)开放的神之谱系 4)人间神权 5)以神为媒介,宗教艺术化,艺术宗教化 (法老图坦卡蒙王黄金面具。高54厘米,重10公斤余。额头上是象征王权的秃鹫和眼镜蛇。面具与本人相貌几乎完全一致。) 古埃及诸神 阿吞Aton 外形:红色太阳圆盘,光线的末端是人手。阿吞是太阳神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阿肯纳顿统治时期,阿吞被视作众神之王。 贝斯特Bastet 外形:猫首人身的女性。贝斯特通常被看作保护神。有时也以狮头形象出现,保护战争中的法老。猫是贝斯特神的象征。古埃及人制作了许多猫的雕像用以供奉

贝斯特神。贝斯特是太阳神拉的女儿,在尼罗河三角洲就建有贝斯特的神庙。哈托尔Hathor 外形:长有牛耳的女人、牛、戴有角和太阳盘头饰的女人。 哈托尔是古埃及的爱情和欢乐女神,外形幻化成母牛。哈托尔是荷露斯的妻子,有时也被看作法老的母亲。 伊西斯Isis 外形:戴有王权头饰的女人、一对牛角和一个太阳盘。 古埃及人相信伊西斯是宇宙间最有魔力的女神。伊西斯是奥西里斯的妻子,荷露斯的母亲。因为法老是人间的荷露斯,所以伊西斯的地位相当显赫。伊西斯的双腿被看作是荷露斯最初的宝座。 护身符称作伊西斯结,象征着对主人的护佑。为供奉伊西斯,菲莱岛建有神庙,至今还在。 凯普里Khepri 代表太阳在天上周行一日的路径,也是代表旭日初生的太阳神。外形为圣甲虫推动太阳,或身体为人、头为圣甲虫. 穆特Mout 底比斯的女神,阿蒙之妻,威力强大的神母。 努特Nut 外形:天空女神,太阳之母,苏和泰夫姆特之女,给布的妻子与姐妹,奥西里斯、伊西斯、塞特、奈芙提斯的母亲,通常被画成一具有蓝色皮肤的拱形女人,身体含有星星,四肢撑在地面,表示天空在地面上的弧度。 古埃及人相信:每天晚上,努特吞下太阳,第二天又让他获得重生。 布塔Ptah 外形:长着胡子且戴着无边帽,身披白色抖蓬,手握着凤头权杖(Uas) 。 布塔是创造之神。万物的创造者,除了为国王与工匠的守护神之外,亦为孟斐斯的主神。他是塞克荷迈特之夫,奈夫提斯之父。

五个犹太人改变世界

五个犹太人改变了西方世界 有这样一种说法,五个犹太人改变了西方世界。第一位是摩西,他说一切都是律法;第二位是耶稣,他说一切都是苦难;第三位是马克思,他说一切都是资本;第四位是弗洛伊德,他说一切都是性;第五位是爱因斯坦,他说一切都是相对的。 摩西是公元前1300年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摩西替上帝颁布“十诫”,至今是西方法律的根本,全世界每星期都休息一天就是十诫之一。 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基督教信仰人类有原罪。为了赎世人之罪,耶稣甘愿受辱以致被钉十字架上。他的出生年为公元纪年之始,圣诞节和复活节都与耶稣有直接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历史最大问题在于利益的掠夺,他的《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他站在哲学的高度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促进了人类社会制度的发展。 弗洛伊德本身是个精神病医生,也是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力源于动物性本能,核心即性。只不过在文明、道德、法律的框架下,人本能地将性压抑于潜意识之中,以其它形式发泄,例如创作文学,人类冲突等等。 爱因斯坦是个物理学家,与前四人截然不同,他用科学的大脑想问题,科学地表述一切,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的《相对论》据说当时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能懂,但不妨碍他人格的伟大。 五个犹太人构成了西方世界的精神框架。社会的秩序稳定,宗教思想的追随,资本的力量,性的原动力,辨证地看待事物,一切的一切,一切如斯。 1. 感冒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身体累了需要休息。否则即使再冷也不会感冒。 2. 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为你眼里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你看见什么取决于你的思想,你看到的是你信念的投射。 5. 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更加兼容的时代,意味着你要不断扩大你的格局,也就是扩充你心灵的空间,你要毫无偏见地更加包容一切的存在。 6. 你尊重别人,不是你把尊重给了别人,而是你向别人呈现你的尊重。你越多地呈现你的尊重,你就越成为尊重本身,你尊重的是你自己。 7. 未来社会衡量个人对社会贡献,是以个人贡献给社会和他人正向能量为个人价值的标准,而不是以你的身份、地位、金钱。 8. 赞美别人是给别人发送正能量,被赞美的人要将这种正向能量接收进来,同时也向对方发送正向能量。 9. 科技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的爱心同步,脱离人类爱心的科技过度发展,会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毁灭就是如此。如今时代,人类必须觉醒于爱! 10. 当一个人用手指着我说话,我看到的是这个人的伤痛和恐惧,我会小心的帮她包好伤口,握着她的手,让她下次指的时候更加自如。 13. 思想的境界是带你从此岸到彼岸,是设定一个目标并努力去完成。灵性的境界是奇迹的生活状态,你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顺漂然后享受惊喜! 14 你的生命是要不断体验各种游戏的乐趣,你把能量投放到哪里,哪里就会更强大。你滋养问题之树,问题就会变大,你滋养奇迹之树,奇迹就会更多。你的人生是要不断取得平衡,自由穿梭,出神入化,一切由你来选择。

犹太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对比

犹太文明与中华文明之对比小议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是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明的民族。作为中国人,我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也对犹太人深感敬佩。这篇文章是我对犹太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比的一点浅薄之见。 犹太民族是一个只有1500万人口,流散世界各地,寄人篱下的弱小民族,数千年饱受异族奴役、蹂躏与践踏,经历了风雨沧桑,却曾执思想界、艺术界、经济界、科学界以及政治界之牛耳,创造了令全世界瞠目结舌的奇迹!诸如爱因斯坦、马克思、萨缪尔萨弗洛伊德、奥本海默、卡夫卡、毕加索、洛克菲勒等人无一不是犹太人,这个名单还可以列举很长很长。据统计,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师中,有15%是犹太人!而犹太人只占现在世界人口的0.3%。犹太人的成就可见一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犹太人的成就是要远超中国人的,我认为至少在近代是这样的。 犹太人和中国人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中国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犹太人很早就亡国了。中国虽然历史上有过外族入侵,有过国家分裂,但是国家并没有最终灭亡,而犹太人则从公元前586年开始,就不得不背井离乡,散居于世界各地,期间经历的磨难难以想象,但是犹太人仍旧在各个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被当地的居民同化,仍旧保持这自己特有的民族习惯!这实在是不得不令人佩服!假使中国人和犹太人易地而处,中华民族能够依旧传承下去么?或许吧。但是犹太人确确实实是创造了这个奇迹! 犹太文明和中华文明还有一个很相似的地方就是两种文明都很重视伦理,即人与人之间健康而友善的关系。犹太历史上最著名的拉比希雷尔把全部犹太学问浓缩为一句话为“不要向别人要求自己也不愿做的事情”,而用中国话来理解,最好、最方便的莫过于直接借用孔子的话:“己所不能,毋施于人”。不过,在了解犹太文化之后你会感觉到“己所不能,毋施于人”应该是一种双向使用的原则:健康健全的伦理道德体系不仅应该有“己所不能,毋施于人”的要求,也应该有“人所不能,毋施于己”的要求。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上的理解就不如从犹太文化中了解得透彻。 在对待善恶的态度上,犹太文明和中华文明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犹太人认为:恶,只要导入正常的渠道,就可以驱使人作出有功德之举。这要比简单的压抑恶的冲动有效、有利得多了。这就是犹太人对恶的态度“防范不如疏导”。犹太人对待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根性所致,这种罪恶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所以,他们希望恶人能消除罪恶,虽然这种想法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却亦和中国文化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和俗语中“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及佛家的“回头是岸”紧紧相扣。 这种对罪恶的宽容,淋漓地表现出犹太人反躬自责,豁达宽容的道德理念。而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是犹太人的一个重要道德特征。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所要求的:“吾日三省乎吾身”以及慎独。一个道貌岸然的长者也许背地里干尽了坏事,骨子都是坏的。要想约束他的行为,或者从根本上不让这种形为产生,中国人所说的“慎独”和犹太人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的道理和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犹太人在对待其他民族的态度上就不如中国人了。中国人历来认为人应该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对于曾经欺凌过我们的民族也能够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但是犹太人不是这样的,他们崇敬先进的民族,鄙视甚至仇视落后的民族,而恰恰是这些落后的民族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 对金钱的认识尤其是对钱的重视程度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态、商业心态,犹太民族对金钱有着“准神圣”的膜拜,而善于赚钱同信仰宗教一样构成了犹太民族一个醒目的标志。犹太人可以改变宗教信仰,但改变不了犹太人以金钱为重要民族标志。这并不是说犹太人是财迷,而是他们把金钱视为第二上帝且肆无忌惮,不似中国人羞于谈钱却个个爱钱的事实。在这一点上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有着很大的不一样。而我觉得这正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糟粕。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个个说是金钱如粪土、“君子不言利”,好似不食人间烟花似的,但人能够离开钱么?所以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不如犹太人坦然。 人们都说,犹太人是世界最聪明的人之一,这一点也不夸张。作为犹太民族智慧的基因库的《塔木德》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与精神,不论他是否信奉犹太教,《塔木德》的影响始终存在。“塔木德”是希伯来语的译音,其词源的含义为“钻研或研习”。这正代表了犹太人的一种孜孜以求、永不满足的态度,一直到今天,《塔木德》必须从第二页引起,第一页是空的,以便让读者在那张空的上记下自己的观感。犹太人善

欧洲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恩怨

欧洲人反对犹太人的原因 世纪时,许多欧洲人发现他们的家乡来了这样一群人: 同样信奉上帝,他们却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更不认为耶稣是什么救世主,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theChosenPeople)”,而且拒绝与本地居民通婚。 不久就有小道消息传来,说其实就是这帮人害死了欧洲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耶稣。 这群人就是犹太人,犹太人起源于中东地区,连续被埃及、巴比伦、罗马帝国奴役驱逐,沦落世界各地,其中的多数流落到了欧洲,由此开始了犹太人与欧洲人长期格格不入、别别扭扭的共同历史。 在很长的时间里,整个欧洲***社会都普遍存在虐待和迫害犹太人的现象,而且这种歧视和迫害贯穿从政治领袖、宗教人士、知识精英到一般民众的各个阶层。 其手段从限制就业到限制居住地区,从勒索财富到驱逐人口,多种多样。 犹太教不承认新约,不认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虽然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从犹太教中延伸出来的。但对于已经自我标榜为上帝“新的选民”的欧洲人来说,犹太人就有些大逆不道,被其斥为异端邪说也就很自然了。 犹太人2000年以来流离失所,没有自己的祖国。这在崇尚力量的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自然就是一种完全的劣势。历史上,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弱小民族在欧洲被屠戮、驱赶了无数次。其实就是那句话,柿子要捡软的捏。 .也正因为第二点,犹太人大都很自强,强烈的危机感使他们在欧洲历史的夹缝中努力生存的很好。但这一点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妒忌,并引发很多的贪婪举动。 在欧洲历史的各个时期,犹太富人多数被当做储蓄筒。当权者在需要的时候就打碎他们,将其掠夺一空。至于借口则大多是宗教方面的,也有世俗方面的。这些借口的使用更增加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歧视。

非常的“原罪”-论卡夫卡的犹太文化渊源.

非常的“原罪”-论卡夫卡的犹太文化渊源 2011-11-01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54 【原刊页号】97~104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者】胡志明 【作者简介】胡志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胡志明(1956- ),男,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犹太教的“原罪”论与基督教的不同,体现了两个宗教信仰体系之间的差异。卡夫卡主要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犹太化的情感心理结构。对于人的本质、人的历史和世界图像的理解,两个宗教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卡夫卡对于自身的犹太文化底蕴的自觉有1个逐渐明晰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卡夫卡/原罪观/犹太性/犹太文化/基督教文化 【正文】 卡夫卡遗著的1位编者艾里希?海勒指出:“(卡夫卡的)作品在整整1个时代里都是1个谜。”[1] (P177)其原因就在于卡夫卡作品的多义性,甚至无解性。人们对他笔下的人物何以会有如此行状,或者何以遭此罪孽的缘由,往往深感困惑与惘然:1方面,卡夫卡笔下的“K们”与生俱来的罪性似乎都明明白白,另1方面,我们却无从为其定性和解释。追根溯源,关键在于卡夫卡为其笔下人物进行定位的“原罪”观,与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原罪”说,两者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卡夫卡的“原罪”观,主要是来自于犹太文化传统。“卡夫卡关于原罪的理解,映现出1种犹太人的关于人的本性、他与世界的联系和他跟上帝的关系的理解方式。”[2] (P91)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人谈文化,谈来谈去,总离不开“神圣”二字。 我们早已习惯了将“神”、“圣”连在一起——“神圣合一”,而忘了分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当我们不断地提起“神圣”的什么、什么时,一味的赞美,便淹没了它们的本义。 欲知其本义,先要清楚它们的来历,将“神”、“圣”两字,放到王国维说的“殷周之际”,看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如何从对立走向统一,从圣人革命走向神圣一体。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话,出自《殷周制度论》。新文化运动中,他像孔子那样“梦见周公”了吗?虽未言“吾从周”,就算向周公行个礼吧! 殷周之际,乃一大革命时代,《易》曰“革之时,大矣哉”,正其时矣。 “革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都说“革命”,谁革谁呢?是“圣”对于“神”的革命,所谓“圣人革命”,也可以说是圣人以“天”革了上帝的命,终于革出了个“天命”。因此,周人的“天命”观里,首先要有“革命”,其次要有“人民”,《易》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尽管“汤武革命”属于不同类型,但都顺天应人。 要从天和人两方面来确立“革命”的合法性,这里的“人”,尤其是与“天”相对应的“人”,肯定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与天相对应的人或民。

周人的“圣人革命观”,是针对殷人的“神化帝王观”——“上帝”而言,其核心是“人民价值论”,把“上帝”放到“天人之际”,让人民去选择:要“上帝”还是“求民主”? 殷人的“上帝”,是只保佑殷人的,这有点像犹太教里的耶和华。有所不同的是,耶和华与犹太民族是契约关系,而殷人与他们的“上帝”则有血缘关系,所以,殷人有“帝祖合一”、“帝王合一”的说法。因此,殷人的“上帝”又有点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因为宙斯的子孙们统治着希腊各城邦,对于最高神天然便有着“帝祖合一”的血缘认同,有着“君权神授”时代王权分有神权的“帝王合一”的权威认同。 如果“上帝”仅与殷人有关,那么周人就不如“求民主”!“求民主”,往哪儿求?往天上求!有时,我们会从内心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自我在自语,可我们却抬头望天,用祈天来表达自我意识,以为自我意识的声音来自天宇——听天命。 就在“天听自我民听”的殷周之际,犹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但此上帝非彼上帝,此上帝乃“君权神授”时代的上帝,彼上帝为形而上学世界的上帝,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上帝也是殷人的祖先 “天”,在《尚书》里已出现,但卜辞中,“天”还比较简单。“天”之初,以人为本,有二义。其一,从一从大,像人形;其二,像人之头顶,即人头上所戴之天。或曰“殷人尊神”,称帝或上帝,故殷人所谓“天”,还是个具象的观念。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历史渊源 ——以巴问题的历史其实,今天斗得你死我活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源于一个古老民族——闪族(闪米特)。具体到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迦喃人,此后一支叫做哈卑路的游牧民族迁入,排挤了迦喃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他们就是希伯莱人的祖先。 公元前10世纪,大卫王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史载是一位睿智的伟大君主,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了都城,耶路的意思是城,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可惜这个城市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几乎没有和平过。所罗门王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建立了宏伟的所罗门圣殿,后来犹太教视耶路撒冷为圣城,圣殿所在的圣殿山为圣地。 公元前935年,以色列—犹太国家分裂,北方称为以色列国,南方称为犹太国,这便以色列和犹太两词的来历。说起这犹太人的历史,是非常悲苦的,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的500多年中,他们经历了三次大离散,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祖国。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攻灭犹太国,摧毁了耶路撒冷,将数万名犹太贵族、工匠押回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离散。 公元前538年,波斯人攻占巴比伦,巴比伦之囚才返回故乡。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全书》,大约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200年后,马其顿人大举南下,犹太人再次被征服,流落到南欧、北非、中亚,这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离散。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在几十年中不断起义反抗,都遭到了罗马人的残酷镇压,被卖为奴隶的达一百万人以上,幸存者也纷纷逃离家园,流落他乡,这便是犹太人的第三次大离散。至此,犹太人作为巴勒斯坦地区主要居民的历史结束,犹太人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 犹太人走后六百多年,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巴勒斯坦地区成为了帝国的一个省,此后当地居民逐步阿拉伯化,此后的一千多年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这里,这里就成了他们的祖国。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阿拉伯人与历次东侵的十字军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的祖国。看到这里,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说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到底是阿拉伯人的呢,还是犹太人的呢?真是一桩难缠的历史公案啊。 犹太人在离开巴勒斯坦以后,大多经小亚细亚半岛,流散到了欧洲,虽然没有了自己的祖国,但是犹太人仍然信仰自己的犹太教,讲希伯莱语,用希伯莱文。常言道,没娘的孩子象根草,没有祖国的以色列人,就象没娘的孩子,走到那都是少数民族、异教徒,倍受歧视,心酸异常。就在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不久,基督教产生了,其实基督教最还是从犹太教脱胎出来的,但是从基督教产生开始,两教就一直对立,传说耶稣就是被犹太教上层人士勾结罗马总督害死在耶路撒冷并升天的。中世纪基督教独步欧洲,犹太教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一切天灾人祸都被归罪给犹太人,黑死病、霍乱、鼠疫,都被说成是犹太人招来的,教堂失灾火、洪水泛滥都是犹太来造成的,总之犹太人成了万恶的灾星,动辄被暴尸荒郊。 为了生存,犹太人又一步一步从西欧、南欧迁移到中欧、东欧。在无依无靠,任人宰割的犹太人心中,只有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重建犹太国,才是唯一摆脱人间苦难的出路,“明年在耶路撒冷”成了犹太人的祈祷语,这便是犹太复国思想的起源。很多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揶路撒冷,伫立在所罗门圣殿被毁后仅剩的一堵残墙下哭泣,寄托者对故国的哀思,憧憬着复国的一天,这堵墙后来便被世人称为哭墙,哭墙见证着犹太人的苦难,也见证着犹太人复国的理想。 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宗教压迫缓和,中、西欧犹太人走上了与居住国同化的道路,并相继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帝国主义化,从19世纪中叶开始,新一轮反犹浪潮开始,到19世纪末达到一个高峰,尤其是1881年的俄国屠犹事件和法国1894年的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

课程导航 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古代罗马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外国古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世纪西欧早期的教育 第二节中世纪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 第三节中世纪西欧晚期的教育 第四章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四节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节俄国近代教育制度 第六节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第五章外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英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二节法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三节德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四节美国现代教育制度 第五节日本现代教育制度 第六节前苏联的教育制度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三节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第四节科学教育思想 第五节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第六节新教育流派 第七节进步主义教育思潮 第八节新传统教育流派 第九节当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十节前苏联的教育思想 第一章外国古代教育制度 人类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原始,质量低下,没有产生正规的学校教育。到了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得教育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完善,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也逐步形成并且得到了不断发展。 第一节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制度 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早的教育。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伯来等国家相继进入了奴隶社会,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国家和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人类文明的摇篮,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探索皆对东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即苏美尔语。同时苏美尔人还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他们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芒苇杆(或木棒、骨棒)做笔,把字刻在半干的泥板上,即"泥板书",其上面的文字称为楔形文字。这就为两河流域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巴比伦时期,苏美尔人在几何、水利、建筑、机械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天文学、数学有了很大发展。如数学已采用了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计数法,会运用四则运算,知道怎样求平方根、立方根,怎样解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天文学方面已经能预测日蚀、月蚀,并区别五大行星和恒星。 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苏美尔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学校,当时的学校多设于寺庙和宫廷附近。学校以泥板书作教材,以泥板作为主要的学习工具,因而学校又称"泥板书舍"。学校对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非常严格,体罚盛行,老师用木棒责打学生是经常的事情。到巴比伦时期,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知识,高等学校则除了学习读写外,还要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等。教学方法主要是师徒讲授式。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在公元3世纪以后逐渐衰落。后人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才得以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并将其视为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公元前3000年左右,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形成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中间经过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三个时期,于525年为波斯国所灭。 古代埃及在文化科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有了图形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 ? ? 元谋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北京猿人 ?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犹太人给我们的启示

犹太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赚取了世界上30%的财富,获得了世界上17%的诺贝尔奖。他们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引导着世界先进科技与文化方向。——他们是谁?——他们是犹太人。 犹太人的确是一个极为特别的民族。在美国历史上200名最有影响力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教授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律师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福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有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有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有27名;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格林斯潘、巴菲特、红色资本家哈默、壳牌石油大王塞缪尔;报界之王普利策;美国钢铁大王库恩·洛布;通讯之王路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威廉·利;美国全美广播公司总裁萨尔诺夫;纽约时报创办者雷蒙;好莱坞巨头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斯皮尔伯格;英国报业巨头马克斯·韦尔;控制欧洲经济命脉200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英荷壳牌公司创始人马库斯·塞缪尔;南非大富豪巴纳特······有人说全世界的财富都装在美国人的口袋里,美国的财富都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 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杰出的三大思想家,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杰。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社会学家、社会学三巨头之一、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唯物史观,这成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新思路,新方法。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这三位思想家分别在人类社会,自然科学和心理学三大领域作出巨大贡献。从哲学上讲是分别在天人情三大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们三位都是犹太人。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犹太民族绝对是一个特别的民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人,能取得他们那样的成就。那么为什么犹太民族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犹太人杰灿若繁星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追溯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或许可以找到些许答案。 犹太民族发源于古代西亚闪米特的一个支脉。公元前18世纪中叶,犹太人在其族长亚伯拉罕的带领下迁徙到迦南,被称为希伯来人,意即“河那边来的人”。后来,为躲避自然灾害迁徙到了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期,又返回迦南,于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大卫王时夺取了耶布斯城(耶路撒冷古称),并将首都建成在城南的锡安山上。从此,耶路撒冷成为历代王国的首都。因此,耶路撒冷成为犹太教和犹太人向往的圣地。公元前926年,希伯来王国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分别被亚述人和巴比伦人所灭。在其后数百年中,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先后征服了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被镇压后,开始流散到世界各地。从公元7世纪起,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逐渐以阿拉伯人为主。在将近2000年的流散生活中,犹太人不断遭受来自居住国的各种歧视和迫害,反犹排犹活动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到极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600万犹太人死于纳粹德国的屠刀之下。18世纪,欧洲犹太人受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开始争取犹太民族的解放。19世纪,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1005724.html,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 作者:罗素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年第03期 西欧和美国具有事实上相似的心理,溯其源有三:一、希腊文化;二、犹太教及其伦理; 三、现代工业主义——这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产物。……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上述三者没有起过积极作用,除了希腊间接地影响过中国的绘画、雕塑和音乐。尽管有地理和经济环境的相似条件,中国人与埃及人和巴比伦人的思想观念之间却很少共同之处;把一切都归结为经济因素起作用的人,会难以对中国与埃及和巴比伦之间的差异作出解释。气候和经济条件可以说明部分问题,但不可能说明整个问题。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恰好在平常年代临世的卓绝人物的个性,比如像魔西、穆罕穆德和孔子那样的人物。 中国最早的贤哲是老子,道家的创始人。他与孔子同一个时代(按传统说法),比孔子年长,但他的哲学在我看来远更有趣。他认为,每一个、每只动物和每件事物,都具有某种与他、她或它相宜的行为准则;应当遵循这一自然的法则,也应鼓励别人这样做。“道”即“道路”,但多少带有一种神秘的意味,正像在《圣经》里的这句话:“我即道、真理和人生。”我想他认为,死亡是由于离开“道”的结果,倘若我们都严格按自然之道行事,我们就会像天体一样永生。庄子比他的老师更有趣。他们两人都倡导自由哲学,都鄙视政府以及对自然的任何干预。这两位贤哲身上已经有了中国特色的幽默、节制和含蓄。 有一天,我在北京遇见一位中年人,他对我说,他对政治理论抱着学术性的兴趣。由于初来乍到,我便信以为真,但后来我发现他是一省之长,而且早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界人物。中国诗歌明显地缺乏热情,这也是由于克制含蓄的缘故。他们的古乐,有一些是很美妙的,但乐音轻微,只能勉强听见而已。他们的艺术讲究雅致,他们的生活追求合理。莽撞的武夫不会受到称赞,无节制的热情不会受到赏识。 这一古老的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接触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目前中国已有一股获得西方知识的巨大热情,不纯粹是为了增强国力、抵御外侮,许多人把学知识本身当作一件好事。中国有崇尚知识的传统,但是过去却只向经典文学索取知识。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西方知识更有实用价值。 应当说,我们文化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而中国文化的显著长处则是人生目标的合理观念,这就是人们希望看见逐渐结合的两点。 老子把道描写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想人们会从这几句话里领会到富于沉思的中国人所持的人生终极观念;应当承认这与大多数白人确定的人生观念是大为不同的。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地历史(附历史表)

【走进以色列】犹太人的历史(附历史表) (摘自:希尼之声) 犹太信仰的历史既悠久又傲人。这段至今超过三千八百年的犹太历程交织着伟大的发现、无止尽的创造力与辉煌的成就,但也曾有过深沉的绝望、痛苦的灾难与破碎的梦想。 犹太人在享有几个世纪的自由与独立后,被放逐漂流了数千年之久。不止一次,甚至是超过十次以上,犹太人所得到的接纳、欣赏与尊重到头来都被暴政、压迫与几乎逃不掉的杀戮所破碎。 但犹太人与犹太信仰在历经这一切之后仍得以幸存,并稳定和茁壮下去。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着他们对上帝的坚定信靠,对实践上帝诚命的委身,对犹太社群所展现的永久信心,以及对未来充满了奔放的希望与信靠。 若想完全了解犹太信仰,必须先对犹太历史做个综览,并了解犹太信仰与实践的历史来龙去脉。而若要明白并掌握犹太历史的全貌,也有许多值得参考与阅读的好书。 这篇文章所提供的只是一个犹太历史的基本综览,先列出大要的时间点,接着补上附有评注的完整相关事件纪录。这个简表列了许多对犹太生活造成巨大冲击的重要事件,也提供了一条管道,让我们藉以理解历史背景、哲学与政治环境、时势、不同的民族,以及那些塑造犹太信仰及犹太人的思想。

公元前 大约前1800年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 亚伯拉罕宣告信仰独一的主上帝;犹太信仰的开始。 大约前1700年希伯来人迁居埃及 雅各布的子孙开始长达450年在埃及的寄居。 大约前1250年出埃及 摩西带领以色列民脱离埃及为奴之地。 大约前1250年上帝在西乃山赐下启示 上帝将十诫颁赐给以色列民。 大约前1200年征服迦南地 乔舒亚带领以色列民进入应许之地。 大约前1200-1030年士师时期 十二支派定居应许之地;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饱受四境列国的攻击;士师们相继承担领导大任。 前1030年扫罗被膏为王 建立君主政体。 前1010年戴维王朝 本身既是战士,又是诗人的戴维王定都耶路撒冷,并让该地成为献祭敬拜的中心。 前970年所罗门王朝 这位智能又和平的君王为以色列地及其百姓带来了一段太平盛世。前950年建造圣殿

阿拉伯,犹太,巴比伦文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3f11005724.html,/fall026/babylonians.htm The Babylonians, Creators of Modern Laws There is little known about the Babylonian civilization. Historians are pretty sure the Babylonian civilization began around the 18th century B.C. and ended around the 6th century B.C. This civilization was very similar to the Sumerian civilization. The Babylonian civilization was based highly on agriculture and very little on industry. Babylonian civilization was run by a king, who was pretty much in complete control and exercised powers in all branches of government. The country is said to have consisted of about 12 or 13 cities, and was surrounded by villages and small towns. The Babylonians took the Sumerian culture and basically transformed it into a culture almost entirely of its own. This resulting culture was highly popular and effective, as it was used, without change, for 1200 years. It was copied and modified by pretty much ever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at the time, especially Assyria, which pretty much exactly replicated Babylonian culture. The Babylonians are complimented with several huge successes in their time. One of these is their creating of the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which was constructed in 600 B.C. by King Nebuchadnezzar. These hanging gardens were a mountain like series of planted terraces built on top of stone arches 23 meters above ground, watered by the Euphrates by a complicated mechanical system. These Hanging Gardens are one of 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and shows exactly how precise and good the Babylonians were when it came to architecture and art. The greatest leader in the first Babylonian dynasty, Hammurabi, was also responsible for a

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6-04-03 22:41:01 编辑:点击次数:1179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在“二战”这场人类浩劫中,当年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还曾接纳了相当数量无家可归的犹太人。六十年过去了,犹太民族至今还对中国人民怀有感激之情。 但是,普通的中国人对犹太文化都不怎么了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就更凤毛麟角。可是深圳居然有这么一位专家,20余年来主治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他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独树一帜,他就是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刘洪一。多年来他出版相关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7部,译著数十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被同行认为是国内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去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理论新著《犹太文化要义》,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由他主编、国内有关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六卷本、约300万字的《犹太名人传》,其总序的题目是:寻名人足迹,与智者对话。这颇能代表这位研究者的情怀。 为什么选中“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 刘洪一196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中学毕业后,曾做过机器加工工人和搬运工。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为他提供了走上为学之路的契机。1978年起,他先后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黑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攻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外国文学的范围很广,为什么偏偏选中当时看起来“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刘洪一告诉记者,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早有交往,犹太人民一直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两个民族在现代史上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很有互补和借鉴的意义。犹太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参照意义,一直吸引着刘洪一的学术视点。 刘洪一谈起他最初的研究对象、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索尔·贝娄是犹太人后裔,他的父母早年作为移民从东欧来到了加拿大,后又移民到美国。他身上负载着深厚的犹太传统和欧洲犹太人不平凡的历史遭遇,当索尔·贝娄进入美国这个西方世界的大熔炉后,古老的犹太传统和当代西方文明在他身上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犹太人的根在哪里?犹太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犹太人在西方世界何去何从?这些文化上的根本问题深深地困扰和煎熬着索尔·贝娄的心灵世界。因此,身份困惑、自我找寻、边缘人心态、生存的危机,诸如此类的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便成为索尔·贝娄的小说主题,并由此启动了美国小说对当代西方人类生存境遇问题的思考。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就在于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犹太性,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世界性,从犹太人的问题生发出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并给人以震撼的文化冲击力。 刘洪一通过研究认识到,索尔·贝娄是犹太民族在现代西方世界的一个表征,他的文学世界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机理,要真正解读文学,就必须发掘其文化之根。同时,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调适,不仅是犹太人面临的文化命题,也是当今世界最具前沿性的文化挑战。以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为研究的切入点和样本,对阐释当代文化的本质问题,对参照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对话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对这一课题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发现,刘洪一义无反顾地走上关于犹太文化研究的学者之路。他以心治学,执着求索,以其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研究上的造诣和建树,受到学界的关注和尊重,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成为深圳大学和国内该领域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