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人画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是指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画作。
文人画自唐朝代曲派画开始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宋代起达到了巅峰。
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形态。
发展脉络:1.唐代:始祖曲派画唐代是中国文人画的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曲派画。
曲派画以唐代曲家为主体,广泛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观。
唐代的曲派画师以笔力、用色、构图和人物描绘闻名于世。
2.宋代:舞文弄墨,文人画大行其道宋代文人画家大量出现,文人画由曲派画演变而来,同时也吸取了神韵派和虞山派的技巧和理念。
宋代文人画以“舞文弄墨”闻名,画家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了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感情,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元代文人画艺术成熟,也出现了大量的岳飞画像和红山文化浮雕。
元代文人画与以前的文人画相比,走向了成熟和稳定,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时,文人画走向了“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借助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明代:文人画逐渐趋于多样化,颜料引进西洋明代文人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不仅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传统作品,还出现了神怪画、小景画等新型作品。
同时,明代还引进了西洋颜料,并对文人画的颜色效果产生了转变。
5.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创新清代文人画不但承袭了前代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画家强调气韵、墨趣、动态的表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同时,清代文人画也与珐琅画、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合,使文人画的形式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该流派自唐代的曲派画开始,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
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认识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之一,是以文字来表达思想,和通过图
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以及结合文学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感包容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再到当代,文人画仍然保持着繁荣兴旺之势。
文人画和西方绘画有很大的不同,文人画以其特有的传统技法来表现思想情感,情景传达,细致完美,令人痴迷。
其中包括工笔画,技法十分粗犷,比如画虫,画植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它更多的是从抽象的角度去表达一种思想感情;而水墨画,以水墨表现出一种气韵,笔墨顿挫,平淡傲慢,素洁清高,表达出一种隐忍不语的文人情怀;还有浙派画,表现其雅俗共赏的情思,力图用一种萦绕的高洁的态度描绘出这个世界的美丽和精彩。
如今,文人画一直是国内一种漫长的传统,它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睿智的思想
和无穷的情感,让人们的精神更加的充实。
同时,文人画作品把艺术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融入了人文精神和大自然的多重赋权,提升了艺术和文化的价值。
它们无时不飞扬,不在让人回味无穷,生活素丰朴实。
文人画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宝贵的人文传承,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
文化精髓和情意绵绵。
它们让艺术和人的情怀融为一体,让艺术的领域更加动态和深刻,唤醒我们心中的细节和情感,加深我们对它细腻深入的认知,殷切期望着它可以持续长久的流传着。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源自中国古代士人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风格。
其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唐宋时期文人画的萌芽期。
唐代的文人画主要表现在李白等诗人的诗作中,并在壁画和绘画中得到体现。
宋代以来,文人画逐渐形成,初步表现为诗意的笔墨,注重描摹自然,强调以心象形的主体感受,以意传墨,体现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貌。
此时期的文人画几乎没有样式定型和创新。
第二阶段:明清时期文人画的黄金时期。
明代文人画家以文人雅士和官员学士为主体,形成了“四家”和“南宗”两种流派。
四家分别是吴门、扬州、浙派和江西,南宗则包括“文人画派”和徽州画派。
四家主张理性与审美,并注重传统和史料的学习,结合自己的个性和心灵表现,使画风独具特色;南宗则强调以情感和个性为主,侧重于笔墨和色彩的表达,使得画面更加细腻和柔和。
此时期文人画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文人画的变革阶段。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文人画逐渐失去了原本的社会地位和审美价值。
在20世纪初期,一些画家开始尝试融合西方绘画风格和技法,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新式文人画。
例如,青年画家徐悲鸿倡导“画旋律”,在描绘传统题材的同时注重形式的表现和创新;张大千则将“三立”(气韵、意境、画面)与西方的透视和色彩结合起来,展现出流畅和简洁的线条。
此时期的文人画虽然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在技法和创新方面仍然有着较高的水平和格局。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累积的历程,从早期的模拟到明清时期黄金时期,再到现代化变革,文人画不断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审美理念,呈现出多彩多样的面貌和形态,为东方艺术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流派,以文人雅士为主体,追求自我境界的表达。
本文从古代至当代逐步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在古代,文人画起源于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强调笔墨情趣。
唐宋时期,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呈现出崇高气势。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达到巅峰,形成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
近现代,文人画受西方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当代文人画则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当代元素,展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人画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与创新并重,对艺术界产生启示。
通过对中国文人画发展脉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 发展脉络, 古代文人画, 唐宋文人画, 元明清文人画, 近现代文人画, 当代文人画, 艺术史, 传承与创新, 启示。
1. 引言1.1 中国文人画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是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绘画形式。
其特点包括以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形式为基础,注重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强调个性表达和情感抒发。
文人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理想,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的享受。
在文人画中,画家往往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来表现世界的美好,强调个人表达和独特风格。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文人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审美理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1.2 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性中国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更是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人画在描绘自然风景、表现内心情感、传达思想意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人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中国文人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领略到中国文人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士气之美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士气之美中国传统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其以“诗画一体”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国文人杰出的艺术才华与精神气质。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士气之美”体现在其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形式简练、意象优美等方面。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色,探讨其独特的士气之美。
一、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人画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儒家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人画承载着儒家的人文精神,强调“仁爱”、“礼乐”、“君子”等道德规范。
画家们以此为准则,力求在画面中表现出人性的美好和道德的高尚,讴歌人间真情和情感交融。
2. 佛家的超然心境中国传统文人画又融入了佛家的超然心境,强调“清静寡欲”、“心如止水”等修身养性的理念。
画家们常常在画中表现出超然的心境,揭示出超脱尘世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执念的神秘美感。
3. 道家的自然观念中国传统文人画还带有道家的自然观念,强调“天人合一”、“随物应变”等自然契合的理念。
画家们善于观察自然,善于表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又能够巧妙地将自然融入到画面之中,呈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
中国传统文人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意境创造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 自然写生,情感抒发中国传统文人画在绘画手法上善于通过自然写生来表现情感。
画家们常常以自然界中的山水、花鸟、林木等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墨描绘出自然景物的形态和气息,同时又在画面中抒发出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意境深邃,意象优美中国传统文人画在意境创造上追求深邃与优美。
画家们通过精准的构图、细腻的笔墨、恰到好处的留白,创造出一种凝练而又富有内涵的意象,让人在观赏中产生美感,体验到一种抽离俗世的超凡感受。
3. 形式简练,模糊边界中国传统文人画在形式上善于简练,模糊边界。
画家们常常运用简练的笔墨,不将画面装饰得过于细致,而是通过留白和笔墨的隐约勾勒,留下一种模糊的美感,让人在想象中感受到更多意境的变化与情感的流露。
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

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浅谈中国传统之文人画一、文人画之起源苏东坡评王维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
画于文人眼中,不过是做学者的余事,偶一挥毫,则发诸心臆。
倪云林所谓“写胸中逸气耳”。
传统之文人画,就是文人余事。
王维,字摩诘。
唐代诗人。
他的诗清新恬淡,意境空灵萧散。
他以水墨画著称于世,开一代先风。
以诗意入画境,以画境写诗意,被后世评为文人画的始祖。
明代董其昌把画史分为南北二宗,北宗以李思训为宗,南宗以王维为祖。
这就把宫体画与文人画从理论上分了开来。
继王维而后的五代画家董源,继承了王维的风格,写江南真山水,神韵天成,为时代之巨匠。
其弟子僧巨然,妙得天真,用墨秀润,丛林叠嶂,气韵氤氲,与师齐名。
另有荆浩与关仝,则写北方山水,雄奇险绝,料峭幽远。
并为四大家,世称“荆、关、董、巨”。
可以说山水画到此,方是体用完备,六法俱善了。
其影响之大,足以千秋而论。
宋代是文人画兴盛的时期。
当时之文豪学士如苏轼、米芾、文同等,莫不是书画兼工,并称一代之雄。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些大家皆推崇王维,或以诗意入画,或以画境入诗。
由于他们都是学者文豪,都注重于画的意趣,并且是大书家,这就更加重视笔墨情趣,东坡所谓“天真烂漫是吾师”是也。
米襄阳画宗董、巨,直述王维,别开一派天地,多以点写山水。
其画烟云飘渺,深邃苍润,微风带雨,婉如扑面。
世所谓“米点”。
其子友仁,并称“二米”.。
董其昌言“米家山谓之士夫画。
”所谓士夫画就是文人画。
文人,每以文事著称,或以画名于世,皆是余兴。
其人博学,画便多雅趣。
有如此之大家,文人画便昌盛了。
二、文人画之特点文人,大多为不羁之士。
由于仕途的不得意,难展胸中抱负,由此而放迹山野,寄情于笔墨,销胸中块垒。
以画著称于世者,大都是饱学之士。
画中难以尽意处,往往以诗言之。
诗情画意,这是文人画最显著的特点。
元四家中的倪云林,在当时就以诗画并称。
笔墨多简淡,清绝人寰。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个性志趣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画家个性创作为主要特点。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和特定审美趣味的表现,其发展脉络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文人画的起源、发展、风格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进行浅析。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多彩纷呈的中国文人画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百年,其发展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
当时的文人和士大夫们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爱书法、文学和绘画艺术,他们在政治和文化领域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绘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秦汉时期,中国绘画融合了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当时的文人画家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志向。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艺术作品。
文人画家以绘画为媒介,表达了他们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追求,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文人画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画家和艺术作品。
宋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要表现形式,追求表意抑扬的审美效果,注重笔墨纸石的运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元代文人画则更加接近于宋代的文人画风格,但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元代画家大多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创作内容,形成了绚烂多彩的艺术风貌和审美特色。
二、文人画的风格特点中国文人画有着独特的审美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追求意境:文人画最大的特点就是追求艺术的意境和境界,注重写意、表意与意趣,以抒发诗情画意为绘画主旨,追求观赏者的心灵共鸣。
文人画家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对自然、生活、道德和美学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表达。
2. 崇尚笔墨:文人画追求墨香韵味,注重笔墨骨法、墨韵的运用和笔墨纸石的对比,以达到意境深远、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特征“文人画”,顾名思义就是文人画的画。
《辞海》中对文人画的解释是:“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文人画”的特点不是追求“再现”客观对象,而是追求“表现”客观对象。
在表现形式上奉行的是一种“意象化”原则。
所谓“意象”,指的是介于“物象”与“心象”之间,以“物象”充实“心象”,以“心象”升华“物象”,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国绘画是大文化的产物,是与哲学、文学、书法、历史以及画家人品、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艺术。
我国文人画的萌芽始于唐宋,发展于元,兴盛于明清。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不仅开启了水墨画的先河,还以诗入画,后世尊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宋朝时期,苏轼、米芾等在王维水墨画的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画技巧,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画进一步成熟。
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大量文人通过绘画遣兴与自我发泄胸臆,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
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进入画面,不但形成画面结构上的布局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
诗书画相连,诗中有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情贯注于画作之中,相辅相成,这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和完善。
明代大家董其昌在苏轼的“士人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
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大家,有“四僧”,其中最出名的是石涛和“八大山人”,他们是明末遗民,在画面上营造出了一种萧瑟惨淡的艺术意境,以此来寄托自己悲愤的感情,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寄寓国破家亡之痛。
中国传统哲学对文人画的影响很大。
传统哲学是一种教人修炼心性、提升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哲学,因而对古代文人的思想、人格、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人画理论崇尚道德人格的完善与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注重绘画的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画家的道德人格修养是文人画的理论基石,是儒家思想影响文人画主体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准备时间仓促,多有瑕疵,还望见谅。
小组成员:
李天玉
李琦玉 吴赞斌 刘意煜 ***
陈玉林
笔墨纸砚……
文人画发展历程
主 导 期
传 承 期
滥 觞 期
奠 基 期
鼎 盛 期
文人画的滥觞期
人物观察
代表人物:顾恺之
雅号:才绝、画绝、痴绝 地位: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 家”。 著作理论: “六法”
绘画理论基础:以形写神
对后世影响: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 有也!“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人物追踪:赵孟頫
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全能型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 广泛,技巧全面。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尤其善于把书法 用笔融入绘画之中。 绘画特色与技巧: 水墨山水画:创用枯笔淡墨,浅绛设色的方法,而且创用飞白书法 写竹石。 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对后世影响: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 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 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 宗师的地位。 绘画理论: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法唐人,强调书画 同源。
后世评价: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 皆得天真”。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中国画之皴法简介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 现山石﹑峰峦脉络纹 理的画法。主要有披 麻皴﹑雨点皴﹑卷云 皴﹑解索皴等 。 其特点是力度感强, 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 的笔痕,其力度、速 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 威慑力和感染力。
老马作品
木有木有……
宋末龚开画宋江36人像,从忠义角度对起义英 雄的赞颂。反抗少数民族金辽的压迫,
此外,陈洪绶画《九歌图》、《西厢记图》表 现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及对自由爱情的赞许;罗 聘画《鬼趣图》、齐白石画《不倒翁》都在一 定程度上讽刺了旧时代政治腐败。
感想:面对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画,我们应该本着取其精华,
摒弃华艳,唯取真淳的美好追求
文人士大夫将绘画视为精神调节手段,起到的 不过是一种精神舒络的作用,不为物役,不被 法拘,以最简单的工具(笔墨纸)最概括的语 言(黑白灰三色),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
晞发图,此图菊竹横陈,酒瓮飘 香,一满鬓高士长发披肩,醉眼 朦胧,以手作舞,旁若无人,状 似饮酒。人物力健有余,衣纹清 圆细劲,转折有劲;设色娴雅古 淡,气局超拔磊落,颇见陈老莲 夸张、怪诞又不失古雅的特色。
极度扭曲……
《荷石水禽图》 朱耷笔下的鱼、鸟,体貌怪诞, 神情奇特,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 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曲折 地抒发出来。
题材与情感上的共同趋向
夏圭长于山水画,亦能画人物。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又吸 取范宽、米芾、米友仁的长处而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喜用 秃笔,下笔较重,因而更加老苍雄放。用墨善于调节水分,因 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笔淡墨 扫染,然后趁湿用浓墨皴,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被称作 拖泥带水皴。 马远艺术上克承家学而超过了他的先辈,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 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 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
文人画的传承期
人物追踪:齐白石 地位: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 书法篆刻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
绘画风格: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 鸟虫鱼 为工绝。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艺术追求: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全图用墨淡雅, 山和水的布臵 疏密得当,墨 色浓淡干湿并 用,极富于变 化。来自篆刻 留白,构图披麻皴
题诗,书法
“吾家洗砚池 头树,个个花 开淡墨痕。不 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 坤。”这首著 名的咏梅诗为 元代画家王冕 自题“墨梅图” 上。
篆刻印章
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的 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 的,而是把揭示事物内在神 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注性作节点值而但书 重。过奏线的且是法 水在程和的欣是构中 中国画,玩的就 墨色中韵疏赏重成的 是“境界” 的彩特律密对要艺点 运和有,粗象的术、 用水的要细。、形线 ,墨心能所运具象和 讲上态体形笔有的笔 究,、现成的独基画 在该图中,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 墨文气出的疾立本间 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 粉人质画特徐审元组 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 五画和家有轻美素合 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 的构思。 色 更 个 创 的 重 价 , 不 。 ,
浅谈中国文人画
主讲人:陈玉林
文人画简介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 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 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 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 目为南宗之祖.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 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 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吴门派对明末清初重要画派的影响巨大,以董其昌为 主的松江派,以及后来派生的苏松派,云间派等,都 与吴门画派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董其昌 地位: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华亭派”的主要代 表。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 法;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 画法特点:以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的皴、擦、点 划之中,成为“华亭派”的首领。
人物追踪:米芾 性别:同上 信仰:伊斯兰教 地位:北宋著名画家,大书法家,画风与苏轼投机。书法“宋四家”之一。
特点:全能型高产画家,绘画题材十分广泛,人物、山水、松石、梅、兰、 竹、菊无所不画。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 大 ,欣赏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 趣”的风貌,米芾在艺术风格里追求的是自然。 艺术理论: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
齐白石的虾正如徐悲鸿的马一样,乃画坛一绝。画中虾形态各 异,栩栩如生,淡墨绘成的躯体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文人画的艺术特征
题 材 与 情 感 上 的 共 同 趋 向 唯 取 真摒 淳弃 的华 美艳 好 追 求 文 人 画 是 一 种 综 合 性 艺 术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 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关系密切。
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开拓创新的原则对待我们的国宝艺术。
近现代的国画画家是我很喜爱的,因为他们掺入了西方元素,又不 失东方韵律,给人一种碰撞融合的美感。
徐悲鸿,《马》
林风眠是“中西 融合”这一艺术理 想的倡导者、开拓 者和最重要的代表 人物。他吸收了西 方印象主义以后的 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 境界相结合,并融 入了个人的人生经 历。是已经接近了 “东西方和谐和精 神融合的理想”的 画家。是中国现代 美术教育的主要奠 基者之一。
爱好:诗词,乐律,擅长绘画
艺术特色::“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 诗。” 在诗歌中所描写的恬淡宁静的山水景物,清新明丽,最被后世称 誉。 著作: 《山水论》《山水诀》
披麻皴是个毛 啊??
人物追踪: 董源 艺术追求:平淡天真和笔墨情韵。又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 术规范。 绘画技术:其最有独创性的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 皴 (cun)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代表作:潇湘图。 美术流派:开创南派山水。
2011年5月22日晚该画经过逾半小时、 近50次激烈竞价,最终以4.255亿元人民 币成交,创下中国近现代书画新纪录。
!!
!
这幅《松柏高立图》中,主角是一只 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它傲然独立,主 羽和尾羽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层次 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拢,有力的鹰爪 紧抓树干。以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 苍鹰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鹰身侧立, 头微微扭转,精神饱满,雄视苍茫大 地,寓动于静,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 可见齐白石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在 刻画形象细节上的现实来源。
董其昌强调笔墨表现,主张书画融合;提倡士气,反对作 家气。影响最大,也是最集中体现董其昌艺术的思想是 “南北宗论
徐渭: 明代时期的中国,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 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徐 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 的写意画大师。
作画特色:在笔墨运用方面,综合泼墨,破 墨,积墨之法,以迅疾奔放的笔调,随意点 染,使画面既水墨交融,又富有层次变化, 形成淋漓尽致的特色。
该图中作者用没骨法取代了隋唐北宋以来的双勾法,给 人一种树为“无根树”的自然美形象,刷新了山水画的 形象和表现方式。这更让观者明白,原来“奇观”之 “奇”,在于奇景、奇情、奇境,而更在于心源和手法 之奇!
文人画的鼎盛期
文人画的鼎盛期在元代,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 生了厌世和逃生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 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更多的画家则是将具象 征意义的梅兰竹菊最为自己的表现题材,用以 标榜个人的志节情操。
艺术特色:顾恺之的画论中心组成部分:传神论,以形 写神,迁想妙得等。顾恺之的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 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其中《洛神赋图》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一文而做。
《洛神赋图》
文人画的奠基期
代表人物:王维(唐),董源(五代) 姓名:王维 职业:诗人,画家、尚书右丞 外号:诗佛
——中国画之皴法简介
要说大师级的披麻 皴,还要属黄公望 的《富春山居图》, 将披麻皴推向极致
《富春山居图》
披麻皴啊披麻皴!
董源的《潇湘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赏析:五代 画家董源作。这幅短横卷,是描写江岸洲渚之间的渔人、旅客的各 项活动。前段描绘沙碛平坡,有朱衣女子二人往水边行去,滩头有 五人鼓奏乐。江面上有一船驶来,船上六人,有端坐者、持伞者、 横篙者、摇橹者等。后段写远茂林,渔人张网,远处有小船往来, 近处有芦汀沙坡,是典型的江南风光。此画不画水纹,多留山头空 白,以碎点来表现朦胧的远树,云烟吞吐,远山沉浸在一片迷茫之 中。全画以花青运墨,山头用淡墨点子皴,表现出空气湿润,烟云 晦明之感。人物则工细设色,摆脱凡格,虽小而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