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

【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2006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平时说话、读文章时往往会在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有时还会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主语部分,“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是谓语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要作停顿。古人说话也是如此,“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这一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落笔”是主语部分,指苏东坡一挥而就的诗文,“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部分。

〖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3.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正确是一项是………………………………………()A.一日/与棐论/文及坡B.汝/记吾言

C.禁愈严/而传愈/多D.海外/诗盛行

4.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B.便/自觉气索

C.是时/朝廷/虽尝禁止D.而人/或谓/之不韵

〖解后交流〗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1: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后生”主语,“不复有”谓语,“言欧公者”宾语,停顿两次。

例2:苟全∕性命∕于乱世

“于乱世”是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

(三)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遇上表示假设、转折等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示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或句首发语词,如“盖”“夫”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停顿。

例3:向∕吾不为斯役

“向”表示假设,翻译成假使、如果等。

例4:禁愈严∕而传愈多

“而”表示转折,翻译成可是、但是等。

例5:故∕为之说

“故”表示总结性词语,翻译成所以、因此等。

例6:盖/ 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

“盖”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议论。

(四)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要分开读;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这个“活用词”之前要停顿。例7:可/以一战

“可以”,古代是表示两个单音节词:“可”+“以”,意思是“可以凭借(这一点)”,而现代汉语表示一个词,“允许”的意思。

例8: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

(五)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古代汉语常有省略句式,在省略之处停顿准保没错,有些语气词用在句子中,表示提示或舒缓语气,在这个词的后面停顿合情合理。

例9:一日/与棐论文/及坡

“一日”后面省略了“欧阳公”字。

例10:余闻之也/久矣

语气词“也”表示提示,让读者换一口气来读。

例11:悍吏之/来吾乡

“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结构助词,表示舒缓语气。

(六)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古代汉语有很多表示人名、地名、年号名、官职名等的词语,我们要加以分辨,在这些专有

名词的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例12:士大夫/不能诵坡诗

“士大夫”是专有名词,中间是决不能停顿的。

这里只总结出了朗读停顿节奏划分的一些基本方法,但是仅凭这些方法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整体感知全文,多读、多品、多悟,理解文言句子的含义。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又加上我们掌握的基本技巧,中考划分节奏定能胜利过关。

【课后巩固】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2007年济宁)

[注释:①曾子:名参。②致邑:给一座城。]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一处停顿。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2.下面给“曾子衣敝衣以耕”划分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B.曾子衣/敝衣/以耕

C.曾子/衣敝/衣以耕D.曾子/衣敝衣以/耕

3.下面的划分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A.我/能勿畏乎?B.先生/非求于人

C.受人者/畏人D.请以/此修衣

4.判断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在后面括号中打“√”,错误的打“×”。

⑴普君/使人往/致邑焉()⑵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5.请为下面一句话加上标点符号(两处)。

反复往又不受。

6.(创新题)“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这个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吗?为什么?附:

答案

〖变式训练〗答案:

1.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2.⑵(√)3.B4.D

〖课后巩固〗答案:1.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2.A3.D4.⑴(√)⑵(×)5.反,复往,又不受。

6.不正确。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后面往往要分开,主语与谓语应该分开。“纵”表示假设,“子”是主语,“有赐”是谓语,所以应该在“纵”和“之”之间断开,也可以在“子”和“有赐”之间断开,“有”和“赐”是决不能分开的。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2009-06-04 10:06:43) 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术业有专攻 一、导入 今天教室里多了听课老师,大家紧张吗?先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吧:有个领导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讲到某句话时,台下顿时哄堂大笑。领导生气了,又是拍桌子又是敲话筒,骂:“笑什么!年轻人不好好学习可不是什么好事,现在连和尚也都有文凭,何况干部呢?”台下人一听,笑得更厉害了。这位领导到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引得大伙发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出领导闹笑话的原因) 这位领导没断准句,在工作中闹出了笑话。我们也由此看出,不同的断句,意思也截然不同。大家不妨再看看这句话(投影,让学生自己体会)好,为了避免扭曲意思,闹出笑话,我们真的不能小看断句了。那么,何为断句呢? 二、介绍断句及《考试说明》对断句的考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古文原是不加标点的,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在句意结束时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角度看,就需要练习断句。这也是高考中出现断句考查形式的依据之一。这一考查体现了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这对培养我们的文言语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07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第11题就出现了这种题型。(投影)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文言断句题将出现在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40分的加试题中,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6分;并回答有关问题,4分。断句只需用斜线表示,而不用加上具体的标点。实质上,这两个考查点是密切联系的,能正确断句了,文段大致内容就能理解了。所以重点还是在前者。我们最近的一些练习卷中已出现了相关的题目,但是大家做下来的情况却不是很乐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准确地为文言文断句呢?今天我们就结合例题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结合例题,介绍方法。 请大家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 ②愬:同“诉”,诉说,诉苦。 ③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资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 常用虚词是标志 抓住“曰”“云”“言” 习惯句式掌握住 固定结构莫拆散 借助修辞与骈句 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 根据句子结构成分 文言文断句规律: 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XX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我们平时说话、读文章时往往会在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之间,有时还会在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如“吴承恩的《西游记》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主语部分,“被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所亲睐”是谓语部分,在这两者之间要作停顿。古人说话也是如此,“落笔辄为人所传诵”这一个句子可分为两部分,“落笔”是主语部分,指苏东坡一挥而就的诗文,“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部分。〖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 , 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教学课时: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 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 2013 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 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 竖) 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 2013 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3 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 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 2012 年的 6 个增加到 9 个。 (2) 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 2013 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 2013 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 )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 读文段,通文意 (1)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完美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广州市第64中学康缘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断句的分值稳中有升。在复习中,我们要充分重视这种题型。 【要点提示】 (一)文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例: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试一试】 (1)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断句具体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先看个故事: 古时,有位秀才出了一张招生告示,报酬方面则写成﹕“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开学以后,秀才只收有钱人家的学费,穷人则分文不收。原来,穷人来读书,秀才就这样读﹕ 当有钱人家到来,则改成﹕ 你知道吗?展示:“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我们知道,古代是没有标点的,一段话就靠停顿,停顿的位置直接影响意思表达。今天我们就学习给古文停顿。停顿也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 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前一种断句就是我们现在加点号地方的停顿,后一种停顿是句中语气停顿。今天我们学习前一种加点号处的停顿。 二、断句的方法: 问:你平时是怎么断句的? 展示句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归纳:找“曰”“云”“言”,找主语 找固定句式找对称(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找重复词(顶真) 找动词找叹词找句首、句尾词 断句知识补充: 1、句首的语气词:其、岂、安、孰、盖、凡、夫、至若、若夫??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 归而岩穴暝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 1.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 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 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尝之田/ 曝麦于庭/ 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 凤持竿诵经/ 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 乃省。 3.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叶廷珪云: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 无不借/ 借无不读/ 读无不终篇而后止/ 常恨无资/ 不能尽传写/ 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4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 削荆为笔/ 克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 暗则缕麻蒿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 题其衣裳/ 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 常游洛阳市肆/ 阅所卖书/ 一见辄能诵忆/ 日久/ 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 屏居教授。 6.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 尝语僚属/ 言平生惟好读书/ 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 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7.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6处。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 又辩诸友/ 为当时学者之实务/ 盖学以学为人也/ 问以问所学也/ 既为人则不得不学/ 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8.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 有不变之常德/ 虽不琢以为器/ 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 因物则迁/ 不学/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可不念哉? 9.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李存审出于寒微/ 常戒诸子曰/ 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四十年间/ 位及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破骨出镞①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②生于膏粱③,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子孙皆诺。 注释:①镞:箭头②尔曹:你们③膏粱: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10.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8处。 陶公少时/ 作鱼梁吏/ 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封鲊付吏/ 反书责侃曰/ 汝为吏/ 以官物见饷/ 非唯不益/ 乃增吾忧也。” 11. 给画线句子断句,共断7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

高三语文:文言文2.1:文言断句教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文言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断句题的答题步骤。 2.探究文言断句题的解题方法。 3.提升文言断句题的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文言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方法并灵活运用规律方法。 教时 一课时 教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评法、质疑法、归纳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高考链接 新课标2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

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考点定位:本题考点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3.寻找标志,辅助标点。 (二)文言断句的具体方法及例题讲析 例1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思路点拨: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1.方法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2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断句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断句复习》 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学设计 九华初中张冬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学时安排】 一课时 一、复习指导 1、见《中考作业高效复习》P140-P141 2、重点掌握其中介绍的前五种方法 二、文言文断句练习: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标1处,加#号的句子标2处) 1、且壮士不死即已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至于负者歌于途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7、可以为师矣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9、上使外将兵 10、同舍生皆被绮绣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2、衔远山,吞长江 1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7、其一犬坐于前 #18、而乡邻之生日蹙 #19、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三、给下列语段断句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附教学反思: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

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

中考语文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技巧 余俊 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通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文断句又叫“断句读”。给文言文断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的一种题型。 真题解析 1. (2008年广东省课改卷)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解析】此题可根据修辞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来断句。“强者绥之以德”和“弱者抚之以仁”是对偶句,应分别在“强者”和“弱者”前断开,在“仁”字后断开。“恣”是一个动词,作谓语,“所安”作“恣”的宾语,应在“安”字后边断开。所以该题的断句为: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2. (2008年大连市课改卷)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 【解析】“也”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可断开。“刑”和“刑”是两个相同词语连用,第一个“刑”是名词,作动词“施”的宾语,意思是“刑罚”,第二个“刑”是动词,意思是“处刑”,“刑刑”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应当从中间断开。“傅公子虔”是名词,作“刑”的宾语,应在“傅公子虔”后断开。“黥”,名词作动词,“师公孙贾”作“黥”的宾语,“黥其师公孙贾”不能断开。所以此题的断句为: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答题技巧 1.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应考虑这些字的后面点断。 2.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开,常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 处标点,可依 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E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如: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 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依总分,定句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第 2 课时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考点视角】 1.熟悉中考断句考题类型和特点; 2.正确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方法; 3.通过朗读节奏划分,帮助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阅读文言文能力。 【案例导学】 案例: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2006年江西)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思路点拨〗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这是一道主观题。 〖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变式训练〗 1.请在划线句子的适当位置加一个恰当的标点符号。 每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 2.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在其后面画“√”。 (1)前后类/如此()(2)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3.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正确是一项是………………………………………() a.一日/与棐论/文及坡b.汝/记吾言 4.下面句子朗朗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b.便/自觉气索 〖解后交流〗 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主谓谓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遇上关联想一想,总领词后漫步走。 古二今一要慎重,名词状语须打住。 省略成分断没错,提示停顿理当然。 专有名词分清楚,节奏划分顾全貌。 这是一首文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的口诀。下面祥细解说这一口诀,以便于大家灵活运用。(一)节奏划分有诀窍,划一划二不划三。 “划一划二不划三”意思是说在一句文言句子中,停顿一二次是常事,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就很少了,即使是要停顿三次或三次以上,做题时,也可以省去可划可不划的地方。 (二)主谓动宾要停顿,谓补之间照样分。 通常情况下,文言句子的结构与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似,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等成分构成,朗读时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中心词与补语之间要停顿。 例1: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1.教学目标 ⑴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句子或文段进行断句; ⑵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富翁与教书先生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根据图片中富翁与教书先生的表情,学生揣测,激趣。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2.投影古书图片:有何特点? 学生:竖排版、无标点 那古人是如何读书的呢? ——句读(投影) 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明考点:文言断句晓分值:2分 (三)范本导航寻规律(投影,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1.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其色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断1处) 5.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断6处)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断1处) 第一次提炼:a.语意连词“乃、而” b.句首、句末语气词 c.特殊句式 d.对话标志 …… (四)真题求证获技巧(小组合作) 1.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断1处) 2.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断1处) 3.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断1处)

指擿(tī):批评指正 4.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断3处) 5.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断 2 处) 6.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断 3 处)(3分) 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欧阳修《归田录》) 提炼归纳:(学生记录) 文言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小结: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作为个体,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特征;在字与字组合中,借助标点、读音等方式又产生独特而又丰富的含义,这恰恰是汉语的独特魅力。 四.学以致用当堂测(10分) 姓名:______ 成绩:______ 1. (断1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2分) 2. (断2处)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分)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划6处)(6分)

中考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xx专题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解释什么叫句读 因为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句读的重要性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1)趣味断句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个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请学生思考) 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妻: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总结,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同时可以看出断句的作用很奇妙,你看由于断句不同,这意义也可以迥然不同,甚至天差地别,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具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古文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2)《吝啬的财主》: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萝卜不可少(3)《机智的客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三、经典例题,感悟断句,总结方法。 1、借助名词(或代词)、xx短语断句。 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作主语、宾语。主语前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介宾短语一般在句末。 例1: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例2: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例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真) 请学生总结刚才面对断句时是如何抽丝剥茧,使自己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让学生把方法讨论一下。 2、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动词,特别是“曰”“云”“言”“谓”等表说话的动词作为标志进行断句。

届高考文言文断句优秀教案设计

高考文言文断句 一、设计设想 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我校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我想,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基于这种思路,我设计了这节课。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做练习,然后对练习进行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新课标也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有效的备考,老师也能更有效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学会和他人合作。 3.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五、课前准备:收集过往高考试卷中有关断句的考题,分析其隐含的方法规律,并从课内寻找相应的一些句子,制作成一份练习,在课前发给学生完成,要求学生在做练习时感悟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以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的讨论,从而总结出断句的方法。同时,老师准备一份巩固练习,并制作好课件。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文言文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教案 一、导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我们知道,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正因如此,有人就闹出了笑话,看这句话,东村的私塾有一位先生,教“四书”之一的《大学》时,张口这么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老师念到这里就惊叫一声,怎么少了个“得”字。 而西村也有一位先生,他又有另一种教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亦惊讶的说,怎么多出“得”字呢? 有一天,东村的老师跑到西村去找这个老师时,一听他这么念,他恍然大悟似的说:“怪不得我怎么念都少了‘得’,原来我的大学之道的‘得’跑到你这里来了!” 两位先生都断错了,原因有二:一、没有结合前文,整体把握文意;二、没有抓住断句的方法,现在,把前文给大家加上,你断断试试,并思考为什么这么断。(1、修辞:排比、顶真2、“知止而后有定”中“止”是前文中“在止于至善知”的“至善”,后文意思环环相扣)断句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大家看学习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教授断句的方法 2、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断句 三、教学过程 例文1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⑤无后以⑤弘微为⑤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①思曰①此③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②等才辞辩富弘微②每以约言服之混②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②以刘毅党见⑤诛妻晋陵公主②以混家事委以弘微。…………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⑤除犹⑤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17年新课标卷I)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一、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 1.考纲简介 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2.问题〔学生思考〕 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要求: 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 2、各组派出一名发言人公布; 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 〔板书“断句方法”〕 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 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 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熟悉,激起兴趣: 〔一〕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 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