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活动三:互动点拨

(六)精读赏析,品一品

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

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

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5、语言特色

活动四:拓展运用

(七)积累拓展,写一写

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讲“生命不朽”的故事

(董存瑞炸调堡,刘胡兰赴铡刀,黄继光堵机枪,雷锋做好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个体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你认为生命应该是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

(八)学法小结,谈一谈

1、把握课文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联系,多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文章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九)读写实践,做一做

1、请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2、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并批注

板书:

赞美生命 感叹生命的易逝 永

感动生命的不朽 赞美生命的奇迹 抑 扬

15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15散文两篇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a) 多音辨析 口号(hào) 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 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 濒临(bīn) 啜泣(chu?) 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写意(xiě) 倘若(tǎn) B.飓风(jiù) 遏制(a) C.松懈(xia) 俯瞰(kàn) D.频临(pīn) 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永久的生命 优秀教案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rónɡ毛蔓màn 延凋diāo 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

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永久的生命》优秀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教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展示:(10分钟) 1、生字难字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 2、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段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四、深入探讨:(5分钟)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写作特色:(5分钟) 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教学设计】《永久的生命》(部编)

《永久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

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怎么理解第二段中“生命自身”的不朽?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永久的生命》说课稿

《永久的生命》说课稿 《永久的生命》,是近现代著名严文井作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 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 ;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 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散文知识,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品读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的领悟生命的可贵,珍惜时光。另外,学生个性鲜明,但语文基础与语文能力较差,个体间学习水平差距比较大。重点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挑战。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特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诵读品味为主,通过领读、比较阅读、齐读等不同的诵读方法,适当采用启发点拨法,完成本课教学。 2、采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教师设疑提问与学生设疑解疑结合,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自主探究,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部编版初中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案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走近作者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臼jiù齿茸rónɡ毛蔓màn延凋diāo谢洗涤dí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四、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多媒体显示: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本文运用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前后四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各组之间可以反驳,也可以补充。 明确: (1)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中“却”一词,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2)例子:对比。“个体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愁,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迹印。”“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智者对此无能为力!”“我们都非常可怜!”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比喻。“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具体生动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就如同《愚公移山》里愚公所说的:“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3)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相似:欲扬先抑。本文先谈生命的易逝,感到无奈;再谈生命的永久,赞叹不已;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五、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1.品味关键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①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

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怎么理解第二段中“生命自身”的不朽?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一句中“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6、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部编

《永久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 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冰心说,生命像一棵小树,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那么,在作家严文井笔下,生命又是什

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求答案吧!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怎么理解第二段中“生命自身”的不朽?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哲理散文,了解学习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学习写作手法,品析文章语言。 4、感悟生命真谛,收获人生启示。 二、教学流程 活动一:回顾梳理 (一)复习导入,忆一忆 宗璞曾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这样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当代作家严文井也有他自己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永久的生命》!(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法交流,说一说 1、说体裁 哲理散文是指讲哲理、论道理的散文,即用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2、说学法 结合已学散文,散文读什么?哲理散文怎么读? 活动二:自主阅读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读课文,你发现,在作者心中,生命是怎样的? (四)分析思路,理一理 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看一看作者对“生命”情感态度的变化,理一理作者写作的思路。 (明确:第一层,谈生命的易逝——感叹;第二层,谈生命的不朽——感动;第三层,高唱生命的凯歌——赞美。) (五)写法探究,探一探 1、结构清晰 2、结合全文,作者由“感叹生命易逝”写起,有何妙处?试举一例(先抑后扬)(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活动三:互动点拨 (六)精读赏析,品一品 1、读出对生命易逝的感叹 2、读出对生命不朽的感动 3、读出对生命奇迹的赞美 4、读出对生命真谛的感悟 (任选一点,抓住感受最深的词句,结合旁注问题等,从修辞、情感、哲理等角度进行赏析批注) 5、语言特色 活动四:拓展运用 (七)积累拓展,写一写 1、读“生命哲理”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沉舟侧伴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讲“生命不朽”的故事 (董存瑞炸调堡,刘胡兰赴铡刀,黄继光堵机枪,雷锋做好事……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年纪轻轻就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虽然他们个体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3、你认为生命应该是什么?写一写自己感受。 (八)学法小结,谈一谈 1、把握课文内容(抓对象,巧概括) 2、理清行文思路(抓关键,看变化) 3、学习写作手法(抓联系,多分析) 4、品析文章语言(抓角度,精品味) 5、感悟文章主题(抓情感,深体会) (九)读写实践,做一做 1、请根据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短文。 2、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我为什么活着》并批注 板书: 赞美生命 感叹生命的易逝 永 久 的 生 命 感动生命的不朽 赞美生命的奇迹 抑 扬

七年级语文优质课《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一篇带有比喻的议论性散文,它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文章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这篇文章所在的第四单元,以散文体裁为主,有写人记事的典范,亦有托物言志的代表,或长于写景抒情,或说理深刻,呈现了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本单元五篇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情感哲思。 这一单元的学习是在七年级上册“人生之舟”和七年级下册“生活哲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也为九年级“砥砺思想”“浩然正气”主题单元的学习做了情感及价值观的铺垫。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特点上正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对散文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但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尚不成熟。因此,对于此类哲理散文的理解上,会存在些许障碍。同时,中学生

对人生产生惊奇、疑惑,这驱使他们在万花筒里看世界,他们有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但随着自己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形态开始填补原来脆弱的空白。他们开始了思考探索“一个人从哪里来,要走向哪里”“我是谁,我会死亡吗”等等一系列不明晰的问题,这可能会让他们焦虑,会让他们忧心,会让他们迷茫,会让他们痛苦。他们少理性,缺信念,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徘徊期,他们摸索、匍匐、挣扎,他们渴望精神的力量。上课时,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内容,把握作者观点,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同时要帮助他们领会课文人文内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大胆发言,深入思考,结合文本,认识生命的意义与可贵。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 1.揣摩、品味说理与抒情兼具的语言。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领会课文人文内涵,并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永久的生命教案

15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生命,总是令人深思。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1.读准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 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永久的生命》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5.1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兴味、蔓延、威势、濒临、震颤、俯瞰”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严文井: 2.写作背景: 二、课内探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订正字音

臼齿( ) 茸毛( ) 蔓延( )凋谢( ) 洗涤( ) (2)词语释义 臼齿:哺乳类或似哺乳类动物位于颌末端,较大的、以研磨为用途的牙齿。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意思是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引申为延伸,扩展。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也可以指老年人去世。 2.目标展示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知识链接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属性,二是散文属性。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哲理性散文,思路清晰,章法井然,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分三部分。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相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本文运用哪些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前后四桌之间讨论、交流,然后展示成果,各组之间可以反驳,也可以补充。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永久的生命》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为自读课文。 本单元的《背影》为著名的写人叙事散文,《白杨礼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类散文,《短文两篇》为首次接触的议论性散文,《昆明的雨》是汪老的写景散文。四课四种类型的散文,而议论性散文是首次接触,也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相对难以理解的散文,这个矛盾点就是教学的目标—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本节课将从当前的一些新闻事件入手,借助“终年”、“享年”、“夭折”等词语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再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知识卡片的形式来了解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最后用班级的三对双胞胎为描写对象,以期训练学生真正抓住人物的特点来描写。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疑导入: 由当前新闻中著名主持人李咏先生、武侠泰斗金庸先生、13岁的孩子去世的消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板书课题。 二、理清结构,感受生命的永久 1、请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明确: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是永久的。 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2、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

明确: 生命易逝 生命永久 生命奇迹 3、出示知识卡片一 议论性散文之“议论性”: 观点明确 思维严密 三、品析语言,感受生命的意义 1、请找出你感受较深的语句,并结合文章及实际谈谈看法 2、请画出你难以理解的语句,同学交流。 3、出示知识卡片二 议论性散文之“散文性”: 论说层面广泛 富有感情色彩 充满理性色彩 4、出示知识卡片三 议论性散文: 也称哲理散文、哲思散文,就是采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兼具议论性和散文性,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起来,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 四、拓展阅读,了解议论性散文 课下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及勃兰兑斯的《人生》,同时思考这几篇散文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并积累文中的精辟语句。 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 生命易逝 生命永久 生命奇迹

永久的生命 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音乐图片导入: 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冰心曾经说过: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江流入海,叶落归根,生命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2、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作者,严文井是湖北武汉人,高龄90,一生收获了非常多的荣誉,作品主要是童话和寓言,严文井先生于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曾经有一位编辑跟严先生约稿,到他家之后,惊讶的发现,这个中国文学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旧的单人床和书桌,剩余的空间都被书本占满。屋内能见着的唯一亮色,就是窗外的一棵绿树。树下埋葬着他的爱猫“欢欢”。 2、读准字音(齐读两遍)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生选读,师点评学生朗读 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声音非常响亮 →多次朗读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现在老师给出了文章三部分,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请同学们完善空白部分…… 2、明确课文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大意。(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明确: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对于生命上的事,即使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无奈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极其悲观;接着第二自然段开头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生命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暴君们消灭不了生命(1942抗日),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

《永久的生命》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案 一、导入 1. 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到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2. 作者简介。 严文井(1915 —2005) ,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 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 赞美。

2.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2~4 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5 段)赞美生命。 3.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扬。作者从时间过去永不再回来谈起,谈到个体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让人无奈,这是“抑” ;接着写种族的生命是神奇的、伟大的、充满活力的,“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是“扬”;最后抒发对生命的赞美之情。层层铺垫,将对生命的礼赞之情抒发到极致,凸显文章主旨。 三、合作讨论,思考探究 1. 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2. 怎样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 “小牛犊”为喻,阐释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风吹又生” ,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3. 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最终都会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永久的生命》教案(2018新版教材)

15*散文二篇 【导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永久的生命》[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453447.html,]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来源:Z+xx+https://www.360docs.net/doc/3f18453447.html,] 1.读准字音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 洗涤.(dí)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臼齿: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身体表面或某些内壁长的短而柔软的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冲荡;清洗。又用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3.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等。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多媒体展示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来源:学科网] 3.选三位同学示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交流点拨】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第一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交流点拨】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