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岳利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

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有人甚至说它“记录”

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

有据的历史。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

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但是作为一部成

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

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

思想高度。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

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

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

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

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

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

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公元1644年,在

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

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

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

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拿纪年

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

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

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

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

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

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

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

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

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桃花

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李香君,又名李

香,为秣陵教坊名妓。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

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

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一个是

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

的青楼玉女。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

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孔尚任在淮扬的三

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

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身在这些知情人身

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

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

域、李香君非常熟悉。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

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

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

之事。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

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

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

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

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

有意识的创作访问。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

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

06-0082-03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什么业绩,却成了《桃花扇》创作的机缘,并为其日后的创作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

当年历史的复杂和丰富,又得以使作者在面向历史,从历史出发,力图忠实地再现客观历史的同时,表现出了戏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所以这段真如戏的历史被孔尚任成功地搬到了舞台之上。

二、今日戏如真

《桃花扇》前专列了《桃花扇考据》一篇,指明剧中情事之依据。但这并不是说

《桃花扇》就是写历史的。虽然说南明弘光王朝这一历史是适合作家描写兴亡之感的,但是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不适合,作者就要对这些事件进行加工改造。历史剧艺术成就的大小,与所写事件真实性的程度不成正比。历史剧成就的高下,

不取决于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是取决于作家在这段历史的躯壳中装入多少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优秀的历史剧,都是借古人古事衍述作家所处时代的当代戏。

《桃花扇》“真实”再现历史并不是完全符合作品的实际。它所写内容与史实的关系,就其大者而言,有四点不合:

一是更动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间。《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离合之情既是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之事,其事本在崇祯己卯(1639

)、庚辰(1640)间,与甲申(1644)之变相隔相当一段时间,作者却有意改在癸未(1643)至乙酉(1645)之间,用抒兴亡之感。二是改变了主要人物的结局。按诸史实,侯方域入清后曾于顺治八年出山应试,中乡试副榜,剧中改为保持民族气节,与李香君双双出家入道;史可法、杨龙友都是力战抗清,兵败被擒,不屈而死的。剧中改为史可法沉江自尽,杨龙友弃友逃生等等。

三是人物事件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为阮大铖说合纳交侯方域的本是王将军,剧本改为杨龙友;向史可法建福王“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者,事本吕大器等“七不可立”之说,而剧中则移归侯方域。

四是无中生有凭空结撰。刻划香君形象的重头戏“却奁”“守楼”“寄扇”“骂筵”等出,历来被选

家重视,然而却于史无征。

[1]

虽然有以上四个方面的改变,仍能让剧中亲历其事的老赞礼叹曰:“今日戏如真”,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成功的艺术再现。

虽然作者选取的这段历史已是达到“真如戏”的地步,但它本身并不是戏剧。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搬上舞台演出,要受到种种限制,为了使历史和戏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必须主观的去取舍一些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戏剧所要的效果。

孔尚任对侯、李感情发生时间的改变,才得以将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与显示弘光王朝的兴亡之迹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做到了将整部作品的外在真实、

历史真实和内在真实、艺术真实的结合。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合,本是明末南京清流文人的一件风流韵事,又是复社和阉党余孽斗争的一个小插曲。作者以此事作为戏剧的开端,既表现出复社文人的作风和争门户的意气,又使全剧从一开始便将儿女之情与兴亡之迹紧紧结合在了一

起。侯、

李两个人物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的离合之情时刻反映着时局的变化,弘光朝廷覆灭后,侯李二人重聚,双双入道,表现的是二人儿女私情的幻灭,而促使二人割断花月情肠的又是国家的灭亡。弘光王朝的兴亡始末就这样被集中地、艺术地再现了出来。

戏剧本身就给了观众一些想象的空间,他们首先重视的是剧中的故事情节,虽是真人真事的历史剧,人们又十分熟悉,但在舞台上为了表演的需要,对于不影响艺术真实,反而是为了更真切地去表现历史的改编,观众是可以接受的。

欣赏主体(观众或读者)之于审美对象之间的认同,除了遵循必要的外在历史表象制约,究其实,主要是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这种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就是艺术所要求的历史真实感或假定性的历史真实。

《桃花扇》剧中塑造了几个十分成功的社会下层人物形象: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从当时的等级贵贱观念来说,他们属于为衣冠中人所不齿的倡优、贱流。在剧中却是最高尚的人。李香君毅然却奁,使阮大铖卑劣的用心落空,孤身处在昏君、权奸的淫威下,誓不屈节,感于怒斥权奸害民误国。这些虽是于史无征,却也不是空穴来风。侯方域曾著《李姬传》,其中再现了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辩是非的品德和节操。当时青楼中的名妓们多于名士交往,尤其是复社名士。“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这句话中可以透露出当时社会中对东林党人及复社文人的推崇程度。具有正义感的李香君对阉党余孽阮大铖等人的过激态度也就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有了存在的背景,同时也表达出了其他下层民众

的愿望。柳、苏也是人民大众中的形象,随着社会

的发展,人们对于政治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

正直的东林成员十分支持,期望他们改变动荡的

局面。孔尚任痛恨阉党,竭力推崇东林人士,复社

又是继承东林遗志而组成的进步文学社团,所以

剧中将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复社名士作为正

义的化身来刻划,正是符合民众的愿望,所以这种

感情上的倾向更能打动欣赏者。

另外,对于侯方域建“三大罪五不可立”之说

及出家入道的结局这两个改变,首先有它改变的

历史逻辑性,其次使剧中的主人公形象更加饱满

突出,也符合人们心目中复社文人的清流形象。

除了复社文人,人们心中还有另外一个抗清

英雄——

—史可法。我们不去细说他在历史上的功

与过,但他的一生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居

官廉洁勤慎重,二是在最后关头他宁死不屈。这样

一个时刻以国家为重的正直人士,作者对他的结

局有了一些改变,沉江而死,这是一个无奈的选

择,不仅史可法走投无路,也是南明王朝走投无路

了,对于前景的展望可以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彻

底失望的境地之下,作为主将的史可法只有沉江

自尽,这个结局在带给观众的同时,更多的唤起了

他们对当时那种陷入绝境的南明王朝的伤心与无

奈。这一结局的改变不仅突出了史可法宁死不屈

坚贞的民族性格,也使整个剧作的悲壮气氛更为

浓重。

孔尚任对南明历史的全面、准确把握,使他能

够真正领略到当时人们的心声,才能准确的传达

出时代的特征。虽然有诸多的改编,但这些改编恰

好得到了观众感情上、心理上的认同,所以仍然有

“今日戏如真”的感觉。

历史题材本身便具有一种深沉感和厚重感,

不仅要以史为剧,还要寄托作者深邃思想。《桃花

扇》对历史真实进行了合理的虚构,使它无论是从

思想深度,还是从艺术特色,亦或是从它对后世文

学的影响而言,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剧作。

参考文献:

[1]张燕瑾.历史的沉思——

—桃花扇解读[J].首都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吴秀明.文学中的历史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4.

On the Historical Truth and Artistic Fiction in the Play of Taohuashan

YUE Li-mei

(Ji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incheng,Shanxi048026,China)

Abstract:The plot of Taohuashan is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Kong Shangren,the author of the play,in-tends not only to record the history,but also to expres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fiction wisely.Taohuashan is the model of historical plays,and a masterpiece of legend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 Words:historical play;truth;fiction

·学术探讨·

中国艺术设计史试题整理

填空(每空格1分)? 1.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类型主要有(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卷棚)、(单坡)、(平顶)、(囤顶)、(毡包式)、(穹隆顶)等。? 2.古代陶瓷的专着有《陶说》、《陶雅》、《陶录》、《古窑瓷考》、《说瓷》、《瓷史》,?建筑专着有《鲁班经》、《营造法式》,?刺绣专着有《蚕桑萃编》、《存绣堂丝绣录》、《绣谱》。?有关漆器的专着有《髹饰录》,?竹刻工艺专着有《竹人录》,?园林专着有《园冶》,? 刺绣专着有《存素堂丝绣录》、《绣谱》,?工艺专着有《天工开物》《闲情偶寄》《装潢志》。? 3.古代丝织品的纹样组织主要有(二方连续式)、(连续式)、(散点式)、(团花式)、(折枝花式)、(穿枝花式)、(几何纹)等。? 3.中国建筑彩画的制作程序分为(衬地)、(衬色)、(细色)、(贴金)4个步骤。? 4.马家窑文化主要有(黑陶文化)、(庙沟底文化)、(龙山文化)三种彩陶文化类型。?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简册)、(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线装)、(蝴蝶装)、(包背装) 艺术设计史试题库 一、选择题部 1.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石器时代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3、古希腊建筑最高成就是雅典卫城 4、希腊陶器工艺先后流行三种艺术风格即:“东方风格”、“黑绘风格”和“红绘风格”。 5、古希腊建筑的三大柱式是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 5.彩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装饰手法。 6. 中国青铜很早就加入锡,以降低熔点。 7、我国古代植物染料中最常见的是靛蓝 8、明代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的典型代表。 9、宋代,青瓷已完全成熟,中国进入瓷器时代。 10. 我国陶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是唐代 11. 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中影响最深远的评论家是约翰·拉斯金 12、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 威廉·莫里斯倡导的。 13、1851年英国皇家园艺总监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了着名的“水晶宫” 14、德国工业同盟主要人物有穆特休斯、凡?德?威尔德、彼得?贝伦斯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

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民间传说、历史文、三国故事剧本、正统修史书的因素夹杂一起。可见《三国志通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蒋大器在序里第一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他明确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代之事”,因而“亦庶几史”;另一方面,它又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作不同的特点。他说:历代之事,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史,自汉灵帝中平元,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心损益,目之曰:《国志通俗演义》。文不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乎史。盖欲读诵者,人得而知之,若诗所里巷歌谣之义也。……则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臧否,一开卷,千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问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其诗,读其书,不识其,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关键词:小说家的散文铁凝梁晓声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可以突出某种创作上的共同性,又能够以量的优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典型如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在文学组织、出版和传播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延续至今,是为佳话。 当下,各大出版社依旧采用这一惯例,陆陆续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繁多,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从文类角度来看,这些丛书尤以散文为盛。之所以如此,想来应该与散文所具有的轻便、灵活、亲切等特质有着密切

关系。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迄今为止,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刘庆邦、鲁敏、史铁生、林白、乔叶、徐则臣、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墨白、南丁、陈希我、王祥夫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据编辑所言,这个名单还将继续得到拓展,港台小说家的散文也将收入其中。可以说,这套丛书以“散文”之名,集结了众多当代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对于小说家而言,写散文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而言,读小说家的散文却有别样的收获。 收入这套丛书的小说家创造了繁复多彩的小说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生活的想象,在虚构的天空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心灵的升华。但“成也虚构,败也虚构”,读者正是在无数个被编织而成的故事中萌发了对真实客观的渴求。同时,中国自古便有“知人论世”的文学解读传统,读者对作者抱有异乎寻常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既表现为对作者何以成为小说家(出身、知识构成、经历、个人趣味等方面),又表现为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等方面)。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视觉传达;学科;专业;艺术学;设计学 我国现行学科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产物,既缺乏科学依据又层次混乱。1998年将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7种专业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是对设计教育发展的倒行逆施,如不抓紧纠正,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应当着力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紧随时代发展的,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也称二级类)。视觉传达设计的特殊性,该学科类各专业的相互关联性和学科归属性,决定了这种学科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更加凸显出我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活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矛盾愈加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则表现得尤其明显。承认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地位,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高效益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前提:艺术学和设计学都有作为一级学科门类的必要条件和充分理由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此前一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十二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类",再下是"专业"若干种。这种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的产物。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层次也是混乱的。居然把艺术学划在文学门类,把体育学划在教育学门类,显然是对这两个学科的独特性缺乏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1999年初对此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就这一点而言,传统的学科划分规范就显得过于拘谨和迂腐。"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学科的再分类不能继续沿用计划模式的老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分类,不应当是"指令性"的,而应该是"指导性"的。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市场情况,确定专业和院系的设置,不应受到学科分类的束缚。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学科分类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科分类往往是计划的依据,对于院校、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触动学科分类这一敏感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博士提出的学科分类改革思路,既具有科学性,也符合中国国情:"我建议学科分类做如下改变,仍保留12个门类,但做重新划分。在基础学科层次分为3类:(1)自然科学(即

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 《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岳利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 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有人甚至说它“记录” 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 有据的历史。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 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但是作为一部成 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 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 思想高度。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 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 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 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 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 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 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公元1644年,在 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 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 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 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拿纪年 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 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 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 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 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 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 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 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 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桃花 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李香君,又名李 香,为秣陵教坊名妓。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 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 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一个是 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 的青楼玉女。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 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孔尚任在淮扬的三 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 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身在这些知情人身 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 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 域、李香君非常熟悉。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 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 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 之事。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 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 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 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 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 有意识的创作访问。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 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 06-0082-03

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

历史与虚构的共同世界 ——解读德里罗小说《天秤星座》的后现代 主义叙事技巧 杨芳芳 (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班学号:201105011076) 摘要:作为美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天秤星座》一经发表就被誉为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肯尼迪遇刺为题材,书写了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无归属感和异化感。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其文体风格和叙述策略都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征。本文分析了德里罗在小说《天秤星座》中运用的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并指出了这些技巧对深化小说的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唐·德里罗;天秤座;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 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6-)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后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先后出版了《美国形象》、《球门区》、《大琼斯街》、《拉特纳之星》、《球员们》、《走狗》和《白色噪音》。1979年和1984年,他先后获得“哥根哈姆奖”和“美国艺术和文学院文学奖”。1988年,德里罗发表了小说《天秤星座》(Libra),此书一出版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获得了爱尔兰时代———艾尔·格林斯国际小说奖。此外,它在评论界中也获得了高度赞誉,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今日美国》曾这样评价:“《天秤星座》以其充溢全书的巨大张力令人目不暇接;它不愧为小说中的奇葩,其开掘之深与表意之切令人叹为观止,其惊心动魄同样令人难以释。”该小说以肯尼迪遇刺身亡为题材,但它无意为总统谋杀案这一历史之谜提供答案。尽管如此,小说却为总统谋杀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他在《天秤星座》中的符号游戏中所进行的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时空移动,视角移动、重复、元小说等后现代主义技巧方面。 一、时空不断移动 文学作为一个世界,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文学的时空是借用物理世界及其时空为比喻,表达文学语言所描绘的符号意义世界。文学符号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或结构,文学世界及其时空显然是这个结构的产物并受其制约。认识文学的世界,自然也就是认识符号所形

外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

外国艺术设计史 一、工艺美术运动 ●1859年英国兴起了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是威廉·莫里斯,他是一位工艺美术家。他首 先提出了“美与技术结合”的原则,主张美术家从事设计,反对“纯艺术”。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强调“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从而创造出了一些朴素适用的作品。 ●背景 ●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到机械的生产方式的改变,手工业衰落。 ●工业化大生产导致产品设计与生产过程相分离,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面对科技进步、工业化大生产引发的社会问题和产品设计低劣的状况,19 ●世纪上半叶一批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开始探索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设计方法。概念 ●工艺美术运动又称为“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针对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领域所出现的危机, 力图通过复兴传统手工艺以及重建艺术与设计的紧密联系,来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发展道路的一场设计运动。它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在1880-1890年间达到顶峰,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激起强烈反响。兴起英国在工业革命发展上走在前面,同时在平面印刷和设计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工艺美术运动产生伊始,英国出现了重要的促进因素,即1888年在伦敦成立的工艺美术展览协会,连续的一系列设计展览,提供了一个了解优良设计和高雅设计品的机会。 ●风格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表现在装饰风格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二是主 张从自然,特别是从植物纹样中汲取营养。风格上呈现出对清新自然,风格的追求。 ●在装饰上,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装饰风格。注重功能,讲究简单、朴实无华、推 崇自然风格、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推崇自然主义的装饰纹样。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与水晶宫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世界第一届国际博览会,由博克斯顿设计最著名的建筑——水晶宫。 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和钢架结构,终于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三、威廉·莫里斯 ●莫里斯被后人尊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先驱”。在设计理论方面,莫里斯综合、继承、光大、 发展了几位先驱的主张。首先,他主张造型艺术与产品设计紧密结合,通过艺术家与工艺匠人的合作以及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来达到改良日用品的设计目的。其次,他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对机器与工业社会的排斥以及对中世纪行会制度的不适当的推崇,成为了莫里斯有关艺术设计理论的两大弱点。 ●莫里斯被后人尊称为“现代艺术设计之先驱”。在设计理论方面,莫里斯综合、继承、光大、 发展了几位先驱的主张。首先,他主张造型艺术与产品设计紧密结合,通过艺术家与工艺匠人的合作以及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来达到改良日用品的设计目的。其次,他重视传统手工艺的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对机器与工业社会的排斥以及对中世纪行会制度的不适当的推崇,成为了莫里斯有关艺术设计理论的两大弱点。 四、新艺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在整个欧洲兴起了一种新艺术运动,设计中采用植物弯曲的曲线, 象征旺盛的生命力,新艺术由此得名,新艺术运动崇尚热烈而旺盛的自然活力,追求华丽、典雅的装饰效果,以华美精致风格风靡整个欧洲,下面介绍三个主要作品。 五、西班牙新艺术、安东尼·高帝 ●伊利亚半岛的西班牙曾经被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帝国占领。基督教艺术与伊斯兰教艺术相互交 流,在传统艺术上形成了一个特殊形式,表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安东尼高帝:时代背景。19世纪末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产阶级上层逐渐崛起。 社会主义理论流行,先进知识分子十分关注劳工困境。卡塔卢尼亚民族主义觉醒。巴塞罗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崛起。 ●艺术背景。古典主义逐渐衰落,浪漫主义风格兴起。新哥特式风格重振雄风,一度风靡欧洲。

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明代重要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论,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虚构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小说;历史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说影响之大。且不赘述它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朝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居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读《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雄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映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足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但是历史演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我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因为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文艺读物。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看法。 一般而言,探析《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素材即历史资料,是否可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显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掘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史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是重大的失误。而历来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末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事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艺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微欠缺。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有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贯中是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些虚构的情节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入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具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见之处。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参照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也借鉴了《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同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就为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写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借鉴。民间传说、历史文献、三国故事剧本、正统官修史书的因素夹杂在一起。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志。蒋大器在序里第一次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他明确指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历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因而亦庶几乎史;另一方面,它又对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有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著作不同的特点。他说: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问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古人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尝读书也。 蒋大器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考证国史,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同时有所加工,完全可以视做史实。他在这里把史与诗放在同等地位。内容信实,文字好读。书成之后,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所以虽然有虚构因素,然而就影响而言,应当不逊于传统的诗教作用。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doc讲解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 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 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 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 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 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 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 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 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 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 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 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 (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

虚构的“真实”——浅析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人说,历史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客观性、连续性;但也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堆“素材”,经过历史哲学家们主观化的阐释后成为了诗意化的历史,是偶然的、零散的,而所谓的“真实”也是虚构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是简单地、机械地客观重现和还原还是想象的主观阐释和编织呢? 传统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实地反映着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自从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唯物史观创始人马克思曾经说过:“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黑格尔则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传统历史观把历史看做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故旧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就把文学文本看作是对真实而具体的历史的一种反映,是对业已发生的事实的连续而线性地描述。于是旧历史主义把正史、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等作为分析对象,历史的记录者以趋近客观事实为标准。由此,传统上认为历史是“记时”,而文学是“叙述”,历史的真实性远远大于文学的虚构性。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被看作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被反映关系。这种传统的观念在《新科学》出版后开始受到置疑和挑战。 真正对“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分析透彻的是一批新历史主义者。新历史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以及他的学术伙伴们。历史学家并不是由始至终地记录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用虚构的比喻语言编码“真实”,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文学大于历史,文学早已注入了历史的生命之中。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另一个推动者路易斯·蒙特洛斯,作为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最佳实践者,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个互相交错、依存的概念。所谓“文本的历史性”即文学总是表现出社会与物质的某种矛盾现象,虽是源于个人体验,却总是彰显着特殊的历史性。而与之对应的“历史的文本性”则指历史主体的阐释性,历史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需要阐释的空白点,人们只是审美的、道德的选择自己认同的被阐释过的“历史”,虚构性大于真实性。 新历史主义者不再把历史看成是由客观规律锁控制的过程,看成是文学的“背景”或“反映对象”,而是把历史和文学两者同时看成是“文本性”的,由特定文本构成。他们打破了历史的“真实”假象,提出历史和文学同属一个符号系统,作为文本存在的历史,带有一般文本的特征,想象和虚构因此而成为历史文本无法摆脱的特质。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 ────────── 收稿日期:2006-03-08 作者简介:俞全华(1982-),男,浙江岱山人,南昌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学、比较文学。 - 24 - 在历史与虚构之间 ——《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策略解读 俞全华 (南昌大学 中文系,江西 南昌 330047) 摘 要:在《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打破了文学与历史的界限,采用了小说创作的虚构策略。在叙述层次的设置、叙述者的选择、叙述声音的迥异以及叙述的真实与否方面,充分表达了他对美国南方历史中黑人种族问题的深切关注。然而他所传递的“历史”却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真实性,而凸现为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所谓的“新历史”或“文本化”的历史。 关键词:《押沙龙,押沙龙》; 叙述层次; 叙述可靠性;新历史主义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24-04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而发表于1936年10月的《押沙龙,押沙龙》可以说是他最了不起的作品,是“一部通常意义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小说‘写作’的小说”[1](P358)。叙述层次的设置、叙述者的选择、叙述声音的迥异以及叙述的可靠程度让《押沙龙,押沙龙》陷入了如哥特小说般的紧张气氛和侦探小说般的悬念疑团之中。这种“迷宫”式的虚构叙述已使美国南方的历史丧失了传统意义上的唯一性与客观真实性,在多元化与不确定性中,历史事实与虚构元素被有机地放在了一起,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难辨,从而走向了一种“文本化”的历史。 一、叙述层次与叙述者 按照叙事学的基本理论,把叙事虚构作品分为故事、本文和叙述。故事是“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事件”,叙述则是“讲或写的行为和过程”[2](P6),故事与叙述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关系。罗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立夫四个人物共同叙述关于萨德本家族传说的故事,是在萨德本家族灭亡之际,是一种“事后叙述”,但在叙述的过程中,也出现叙述与故事同时并存的“穿插式叙述”。如罗莎小姐叙述萨德本家族的传说故事,穿插着昆丁接受她的邀请呆在了萨德本庄园;再如第六章中,昆丁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浮想联翩,感情诚挚地把美国南方的历史讲述给施立夫。两种时间关系的叙述使故事与叙述的距离忽远忽近,在总体“事后叙述”的影响下,模糊了萨德本家族传说的历史面貌,造成了主题的多元化,也加强了故事本身的虚构因素。 故事一般都当作是叙述的对象,但事实上故事里面也可 能含有故事。一个人物的行动可以是叙述的对象,这个人物也可以叙述另一个故事,同时故事中的人物也可以互相叙述,这就形成了叙述与故事之间的层次关系。福克纳勾勒了三个叙述层次来规划《押沙龙,押沙龙》。在准备去哈佛大学之前,昆丁应召去拜见一位形单影只的老处女罗莎;到哈佛大学不久,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寝室中,施立夫与他共同探讨萨德本家族传说的故事,它们是叙述的最高层次、超故事叙述层;而罗莎小姐、康普生先生、昆丁和施立夫共同描写萨德本家族传说的叙述,属于下一层次,是故事叙述层,对超故事叙述层起着不同的作用;四人叙述的故事中出现的萨德本对昆丁爷爷康普生将军所作的关于他年轻时代的叙述,则是次故事叙述层。 表1 三个层次的叙述纲要 文本内容 叙述层次 叙述主体 接受对象 超故事叙述层 作者 读者 萨德本 家族 故事叙述层 罗莎 康普生先生 昆丁 施立夫 读者 昆丁 施立夫 传说之谜 次故事叙述层 萨德本 读者、昆丁、施立夫 康普生先生、康普生将军 三个层次的叙述推动了故事的情节发展,也在解释着不同人物的举止行为以及思想意念。由表1可以发现,三个叙

艺术设计的发展历史

艺术设计的发展 有关“艺术设计”的不同观点已有很长的时间,《美术观察》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很有必要的。综观几十年来,国内工艺美术界对“装饰”、“装饰艺术”、“工艺美术”、“实用美术”、“艺术设计”等概念的逐步过渡和划分,体现了时代的变革和社会对艺术与设计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21世纪的来临使我们即将进入人类社会一个新的时代,深入认识和重新定位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对于确定21世纪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体系、确定设计的职业化与产业化都将是十分重要的。 1.“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 目前,要澄清的是三个概念:“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和“艺术与设计”。在英文中我们很难看到“Art Design”或“Design Art”,而“Art and Design”倒是用得很多,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美国哥伦布艺术与设计学院(Columbu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等。如果照国外的说法应该是“艺术与设计”较为准确。由此看来国际上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在这里,艺术涵盖了美术、影视艺术和音乐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而且在英文中“Art与“Arts”也有微妙的解释,西方院校名称中采用的大都是“Art and Design”,而不是“Arts and Design”,实际上在英文里“Arts”体现的是手工艺而不是艺术的多种类。当然,中国自有中国的国情,也不必一切都要以直接翻译过来为准。 对目前“艺术设计”的说法,我认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设计教育者们对设计的“国情化”解释。所谓“国情化”解释,是在人们还停留在“工艺美术”的概念上,对“设计”的定义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装饰。从更深层看,这一概念反映了中国当代一批工艺美术界学者们对设计的认识。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工艺美术,没有设计,所谓设计只不过是“现代工艺美术”。虽然这一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变化,但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部分,要将其纳入“设计”范围还不如称其为“艺术设计”为好。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饰系就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在中国设计教育界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观念集中的地方,人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8824946.html, 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 作者:李娟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囚鸟》,通过分析文本中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偏离,元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用个人小历史替代宏大叙事,来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与张力,充分挖掘《囚鸟》中所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关键词: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历史的文本性 库尔特·冯内古特( 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曾被英国大文豪格雷厄姆·格林誉为“活着的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董乐山 1)。《囚鸟》是冯内古特的一部重要小说,被认为是“冯内古特七十年代最好的作品”(毛信德 582)。在《囚鸟》中,冯内古特利用黑色幽默戏说美国二战前后时政,以一个人的故事穿起美国近代历史的各个片段。通过各种“历史文本性”的手段,冯内古特把小说塑造成一段历史与虚构的结合体,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文本性”特征,是一部模糊历史与文本的典型代表。 “历史的文本性”是新历史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新历史主义者眼中,历史叙事就是从过去的时间表中抽取出事实,然后靠推断和猜想将这些事实片段进行编码,因此,任何人无法再现一个客观、真实、唯一的历史。所以,新历史主义者不再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推敲历史的真实性,而是想方设法在历史背景的片段上增加文学的内容,以达到重塑历史完整的目的。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囚鸟》,通过分析文本中对历史人物-尼克松形象的偏离、元小说叙事技巧的运用以及用个人小历史代替宏大叙事几个方面,来探讨小说所体现的“历史的文本性”特征。 一、对历史人物-尼克松形象的偏离 小说中,尼克松是作为审讯主人公瓦尔特涉嫌在上大学期间加入共产党的调查员这一角色出现的。在尼克松狡猾的突审中,瓦尔特慌乱而无意中提到一串在大萧条时期曾加入过共产党人的名字,被尼克松抓住了把柄,导致这些人前程尽毁,许多人甚至为此进了监狱,尼克松也因为挖掘出这么多藏匿的共产主义者而闻名全国,名利双收,最后竟被选为总统。要不是因为这件事,没人知道尼克松,他后来也不会有机会成为美国总统。在小说中,尼克松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刽子手,一个支持麦卡锡主义的政治家,一个靠诽谤和迫害无辜人士起家的小人,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现实中,尼克松并非靠捉拿共产主义者出名,而是因其与赫鲁晓夫进行的著名的“厨房辩论”中的出色表现而闻名的。在这场辩论中,美国人民认为尼克松是赢家,因此辩论后,他的声望如日中天。另外,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也有很大成就。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

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明代重要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论,比较辩证地考察了历史题材小说中历史与虚构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小说;历史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说影响之大。且不赘述它对明末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朝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居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读《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雄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映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足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但是历史演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我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因为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文艺读物。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的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看法。 一般而言,探析《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素材即历史资料,是否可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的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显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掘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史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是重大的失误。而历来研究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末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事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艺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微欠缺。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有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贯中是如何运用辩证的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些虚构的情节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入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具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见之处。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参照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也借鉴了《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同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读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就为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写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借鉴。民间传说、历史文献、三国故事剧本、正统官修史书的因素夹杂在一起。可见《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志。蒋大器在序里第一次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他明确指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历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因而“亦庶几乎史”;另一方面,它又对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有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著作不同的特点。他说: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问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古人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尝读书也。 蒋大器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考证国史,写作态度非常严谨;同时有所加工,完全可

虚构历史

虚构历史 摘要:阎连科的小说摒弃日常化、庸俗化,小说有丰富复杂的含义,其长篇新作《受活》是一部异常罕见的奇特之作。小说充满了“乡土精神”。在语言上,小说大量运用口语化语言。在结构上,《受活》每一章都附加了注释(称为“絮言”),与正文共同构成小说。如果从故事本身来说,它仿佛是虚拟的、想象的,但那些亦真亦幻、虚实相间的叙述,对表现那段历史来说,却达到了”神似”的效果,它比真实的历史还要”真实”,比纪实性的写作更给人以震撼。阎连科小说始终有一种浓重的寓言色彩,同时又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当下性。 关键字:叙事目标“乡土精神”虚构历史 多年以前,河南有个农村少年特别崇拜城市,希望将来能在城市里拥有一份领工资的工作。后来他看到一篇小说《分界线》,得知作者张抗抗凭这篇小说从北大荒被调到了省会城市哈尔滨,改变了命运。他也开始写小说,再后来他参了军。许多年过去了,写作真的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写出了《夏日落》、《日光流年》、《坚硬如水》等名作。他就是阎连科。 阎连科的小说摒弃日常化、庸俗化,小说有丰富复杂的含义,他觉得没有激情没有愤怒就不要去写长篇,但他的小说还是灰,很少能看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温暖、真诚的关系。其长篇新作《受活》是一部异常罕见的奇特之作。《受活》是一曲乡村苦难的生存悲歌,但是它却通过强烈的喜剧化叙事情境得以彰显。小说为我们设计了耙耧山区一个叫受活庄的偏僻山村。那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不仅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时常六月下雪,冬日酷暑),而且绝大多数村民均有残疾,极少有健全者。这种生存境域的贫困与绝望可想而知。但是,土生土长的柳鹰雀县长却要雄心勃勃地带领全庄百姓踏上小康之路。在这场颠狂式的求富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存欲望的突围表演,而是中国乡土社会中各种伦理思维与政治诉求之间的复杂纠缠,是一种被意识形态化的梦魇所笼罩的苦中作乐式的“受活”。 这种直逼荒诞真相的叙事目标,最集中地体现在县长柳鹰雀和受活庄的精神领袖茅枝婆身上。这是两个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人物,也是两个价值观念与政治愿望截然相反的权力符号,但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却是惊人的一致:要不留余地地让受活庄进入自己内心预设的生存轨道上来。柳县长内心的求富梦想,固然有其政绩和仕途的需要,有其“父母官”角色的自觉发挥,但从本质上说,还是由于他对权力规则的理解与纷乱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错位。正是这种错位,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