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朗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

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藤野先生》优秀说课稿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 《藤野先生》优质说课稿1 【说教材及学情】 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也会相对容易些。 【说三维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藤野先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描写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学来往之间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无私的精神,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说重难点】 我将理解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和我之间交往的句子并受到感染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主问题法、关键词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讨论法、圈点勾勒法的学法,最后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要说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如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让你敬佩的老师,请同学们上讲台来谈谈你的感受,从而顺势地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课堂氛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请同学们借助手边的工具书去预习这篇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描写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句子画出来,同桌进行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奠定基础。 三、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读的形式朗读本篇课文。接下来顺势抛出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将课文中

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1、《藤野先生》导学案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自主探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责 ( ) 畸.形 ( ) 深恶.痛疾 ( ) 发人深省. ( ) 2.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标致 ....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 ..极了”“问问精通时事 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精通时事 ....: 二、合作探究。 4、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变换了哪些地点? 答: 7、梳理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练习。 朗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8.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9.“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10.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 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二课时。

《藤野先生》说课稿三篇

《藤野先生》说课稿三篇 《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留学生活,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藤野先生》说课稿,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说教材及学情】 首先我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对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文章的把握也会相对容易些。 【说三维目标】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

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藤野先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法,理解描写藤野先生和我在求学来往之间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藤野先生无私的精神,并让这种情感得到升华。 【说重难点】 我将理解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和我之间交往的句子并受到感染作为我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说教法学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主问题法、关键词法的教法以及探究法、讨论法、圈点勾勒法的学法,最后再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重点开展我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要说说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环节如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有没有让你敬佩的老师,请同学们上讲台来谈谈你的感受,从而顺势地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题《藤野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课堂氛围。

《藤野先生》学案

1.藤野先生(学案) 晨读积累:关于师生情的名人名言 1. 务学不如务求师——杨雄 2. 圣人无常师——韩愈 3.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袁宏 4.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5.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学习目标 1. 品读重点问句,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复述课文能力及概括能力。 3. 认识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 学习重点难点 1. 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的品质写作手法。 2. 品味含意深刻的语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一、预习·导学 1. 关于作者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 借助工具书,掌握字词。 (1)字音字形 绯.红(fēi)油光可jiàn (鉴)jī形(畸) 发髻.(jì)解剖.(pōu)不逊.(xùn) 匿.名(nì)jié责(诘)杳.无消息(yǎo) 教诲.(hùi)piē见(瞥)深恶.痛绝(wù)(2)解词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不逊:没有礼貌,骄傲、蛮横。

匿名:不具名或不写真名。诘责:质问并责备。 杳无消息:很长时间没有一点消息。油光可鉴: 3.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 4.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在东京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三部分(36-38)在离开仙台后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鲁迅先生《自题小像》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 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本文围绕表现藤野先生崇高的品质这一中心,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2. 在这篇回忆散文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问句。 “东京也天非是这样”,“我不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3. 这条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4. 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已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 事件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事件2:为“我”改正解剖图 ——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事件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关心入微事件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对骨字的兴趣和求实精神(三)研读探究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藤野先生》是人教实验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 读课文。二、设计思想(一)、教材分析:《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三)、设计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

xx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藤野先生说课稿

xx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藤野先生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课文是《藤野先生》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 (一)相识。 (二)改讲义。 (三)问裹脚。 (四)漏题门。(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 ⑵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⑵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⑶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 3、德育目标: ⑴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 2、研讨探究法: 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说课稿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对课文的理解: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 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马琼芬 一、教材依据 《藤野先生》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藤野先生的初中说课稿

藤野先生的初中说课稿 藤野先生的初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

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藤野先生》初中语文教案

《藤野先生》初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

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

《藤野先生》说课稿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交往的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暗线,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是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来组织的。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同时,人物刻画抓住主要特征,突出精神性格。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作者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习这篇课文,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还能受到爱国情感和尊师情怀的熏陶。。 编者将此文编入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叙事性作品,《藤野先生》一文可以作为叙事性文章的教学范例。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两个单元的叙事性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力求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为九年级叙事文章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该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作者成长中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其用意让读者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前期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抒发爱国主题和美好情感的文章,具备一定的情感体验能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鲁迅的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作为叙事性作品,本文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全文的教学目标有: (1)了解《藤野先生》一文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揣摩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味意蕴丰富的语句。 (2)学会在浏览文章中理清思路,探讨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深刻原因;学习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以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法。 (3)感受藤野先生治学之严谨、为人之热情、胸怀之博大等人格魅力;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与尊师情怀。

《藤野先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时间教师活动 一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白水县田家炳中学刘芳利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我的说课流程是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分两点来谈:语文课程总目标、内容目标。说教材是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教材结构、立体整合四个方面来谈。说建议从教学建议、教学评价、资源开发与利用三点来说。 一、说课标 先说“语文课程总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我从三个维度目标来说: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汉语拼音,能讲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多种阅读方式,背诵优秀诗文240篇,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3)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 2、过程与方法 进行探究性学习,树立大语文观,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爱国、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再说“内容目标”,根据新课标及本单元特点,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家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说教材 先说编写特点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本单元在选文、练习、活动等方面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对课文主题的分析讨论,给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样解读,注重学生自己的

情感体验,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注重了自身的艺术性和内在的实用性。 教材在封面及插图的设计上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流动着艺术美。教材还注重实用性,如单元提示、课前小语、研读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课后小知识,都是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力,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3、注重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综合学习。 教材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研讨与练习”“讨论‘我们’为什么既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这就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教材最有特色的部分是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安排的活动有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烦恼;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周围成年人少年时期的烦恼,通过采访,与他们交流然后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最后还设置情景,要求打电话帮小学同学常君解脱烦恼。把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注重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 教材课后的名著导读充分体现了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材还把语文学习放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要求“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并在班上交流”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再说编写体例: 通过知识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本册教材的编排上的突出特点是板块设计,它包括主题单元、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背诵和附录四个部分,主题单元的编写体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不分文体,文白混编,共有六个单元。 就本单元来讲,前有单元导读,就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学习重难点做了明确的提示。然后精读略读五篇课文穿插安排,课前由课文提示导入新课,点明中心,课后安排有研读与练习,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并指导性地进行拓展延伸,读一读,写一写更是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学习。最后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又是一个补充、总结、提升的阶段。整个单元是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编写的。 接着说教材结构,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五篇课文,从不同

《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 自主预习·试锋芒 识日积月累 1.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挟.着()绯.红()油光可鉴.() 诘.责()落.第()杳.无消息() 畸.形()不逊.()抑扬顿挫.() 匿.名()教诲.()深恶.痛疾() yīng()花wǎn()如zhǎng()故 qī()然wū()呼正人jūn()子 2.通晓词义,填对词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_____________________: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4)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读观其大略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2.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4.本文构思巧妙,采用了叙事线索与情感线索双线并行的结构,其中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分别是什么? 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名言警句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多音字 pá(扒手) 扒 bā(扒开) yān(咽喉) 咽 yè(呜咽) 形似字 鉴jiàn(鉴赏) 签qan(签名) 绯fi(绯红) 诽fei(诽谤)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十堰市十三中陈世芬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重点字词。 2. 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2. 借助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字,代著名的家家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开始用鲁迅作为笔名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散文诗集《》。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哪些?它们各自的体裁是什么?(补充:周树人豫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都选自《朝花夕拾》社戏(小说选自《鲁迅全集》);孔乙己故乡(小说选自《呐喊》);雪(散文选自《鲁迅全集》) 2、解决生字词:给划线的字注音或写字: 畸形解剖挟着绯红诘责匿名油光可jiàn ( ) yǎo无音信()yìyáng dùn cuò()( 参考:jī pōu xié fēi jiénì鉴杳抑扬顿挫) 二、理清结构: 1、请你找出课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参考: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2、根据地点转换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参考:东京所见所感;仙台学医生活;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三、走近人物: 1、播放关于藤野先生的相关视频,初步感知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例及作者的感情。 2、文章是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白描: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参考:目睹印象---治学严谨亲耳听见---不拘小节生活简朴) 3、问:文中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思想品质? (参考: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尊重科学有探索精神及实事求是) 4、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留学生如此关心和厚爱,这又表现了先生的什么品质呢?(正直热忱心胸博大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四、体悟情感: 1.问:(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我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问: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匿名信事件(弱国子民受到歧视)看电影事件(国人思想麻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问: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朝花夕拾》公开课说课稿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说课稿 黄堡镇中心学校王冉 一、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语文新课标教学大纲推荐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之一,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后面安排的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共收入10篇作品。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二、学情分析 由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影响,学生们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一些名著作品,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或引读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②了解名著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篇目的同时对《朝花夕拾》产生兴趣。 依据上述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四、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等。 五、说课前准备 为了让本节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我除了认真研读课本上的知识点之外,还查阅并搜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进行取舍,做成课件;同时,为了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去,我安排了他们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六、说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打开《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听老师给你们念一段话。1927年鲁迅写下:1.我常想在芜杂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总要算是无聊了吧,但有时竟会连回忆都没有。 2.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出炎热的。这两句话让我们隐约感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并不好,纷扰芜杂,甚至还带着强烈的悲观与虚无。 通过这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对作品情感及背景的了解。 (二)了解写作背景 被毛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被称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遭遇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在惨案中牺牲的就有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的22岁的刘和珍,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困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藤野先生》学案

《藤野先生》学案 一、必知必会 1.给划线的字注音。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 畸形()不逊()匿名()诘责() 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划线的字。 油光可鉴()好意难却()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毫不介意()出言不逊() 3.联系上下文,分析划线词语的感情色彩。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②实在标志极了: ③居然睡安稳了: 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4.本文写的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是: ①② ③④ 这些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是: ①② ③④ 5.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借代夸张 B.比喻夸张反语 C.夸张反语拟人D.反语比喻对比 6.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7.为下边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1)《藤野先生》的体裁是()。 A.抒情散文 B.叙事散文 C.说理散文 D.散文诗(2)叙事散文和短篇小说最主要的区别是() A.小说篇幅长而散文篇幅短。 B.小说故事性比散文强。 C.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在创作方法上比小说有更多的自由。 D.散文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一般是虚构的。 (3)《藤野先生》的主题是() A.赞扬日本教师藤野先生优秀的品质、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B.表现作者献身祖国人民、不畏艰苦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精神。 C.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