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一元二次同余方程

浅议一元二次同余方程
浅议一元二次同余方程

浅议一元二次同余方程ax2+bx+c≡0(mod m)的公式解法解:(1)为方便讨论需要(实则没有影响,只是为了方便笔算需要),不妨设a,b,c在-[m/2]~[m/2]之间取数,也就是模m后的取数;(2)①如果(a,m)=1即a和m互素,则必存在a的逆运算a-1使得a*a-1≡1(mod m),那么在原来方程两边同时乘以a-1使得二次项系数为1,得到

x2+b*a-1x+c*a-1≡0(mod m)……………………(*)取b*a-1≡B(mod m),c*a-1≡C(mod m),所以

原来方程就简化为

x2+Bx+C≡0(mod m)…………………………(*’)讨论:如果B为偶数很好办,对于B为奇数,当m为奇数时也可以通过加减mx得到一次项系数为偶数;而当m为偶数时,则要方程两边再同时乘以4使其可以配方成为完全平方式。以下通过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i)当2|B时,不妨设B=2u,则方程(*’)配方得到(x+u)2≡u2-C (mod m)

≡(ba-1/2)2-(ca-1)*a-1a

≡(a-1)2(b2-4ac) /4 (mod m) …………①当存在整数v和n使得

(a-1)2(b2-4ac) /4 ≡v2 (mod m) …………②(a-1)2(b2-4ac) /4 +m*n=v2成立,则原方程有解为 x≡-u±v

≡-(ba-1)±(a-1) √(b2-4ac)/2≡(a-1)*?b±b 2?4ac

2

(mod m)

这个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很接近,只是这里的a-1(表示的是逆)不同于代数式意义上的倒数a-1。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人教版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会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 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及严谨性.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 通过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渗透分类的思想. 重难点、关键 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及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对求根公式推导过程中依据的理论的深刻理解. 关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求根公式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 ()-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移项; ()化二次项系数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原方程变形为()的形式; ()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活动方略】 教师演示课件,给出题目.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 复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继续学习公式法引入作好铺垫. 一、 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 已知(≠)且-4ac≥,试推导它的两个根为2b a -+,2b a -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

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 二次项系数化为,得 b a - c a 配方,得:b a (2b a )-c a (2b a ) 即(2b a )2244b ac a - ∵-4ac≥且4a> ∴2244b ac a -≥ 直接开平方,得:2b a 即2b a - ∴2b a -,2b a -- 【说明】 这里a ac b b x 242-±-= (042≥-ac b )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活动方略】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问题的探究,完成探索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归纳,由形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思考】 利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2320;x x -+=()2222 -=-x x ()24320x x -+= 【活动方略】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步骤:确定c b a ,,的值、算出ac b 42-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完善以下几点: ()一元二次方程)0(02 ≠=++a c bx ax 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c b a ,,确定的;

初等数论 第五章 同余方程

第五章同余方程 本章主要介绍同余方程的基础知识,并介绍几类特殊的同余方程的解法。 第一节同余方程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介绍同余方程的基本概念及一次同余方程。 在本章中,总假定m是正整数。 定义1设f(x) = a n x n a1x a0是整系数多项式,称 f(x) 0 (mod m) (1)是关于未知数x的模m的同余方程,简称为模m的同余方程。 若a n≡/0 (mod m),则称为n次同余方程。 定义2设x0是整数,当x= x0时式(1)成立,则称x0是同余方程(1)的解。凡对于模m同余的解,被视为同一个解。同余方程(1)的解数是指它的关于模m互不同余的所有解的个数,也即在模m的一个完全剩余系中的解的个数。 由定义2,同余方程(1)的解数不超过m。 定理1下面的结论成立: (ⅰ) 设b(x)是整系数多项式,则同余方程(1)与 f(x) b(x) b(x) (mod m) 等价; (ⅱ) 设b是整数,(b, m) = 1,则同余方程(1)与 bf(x) 0 (mod m) 等价; (ⅲ) 设m是素数,f(x) = g(x)h(x),g(x)与h(x)都是整系数多项式,又设x0是同余方程(1)的解,则x0必是同余方程 g(x) 0 (mod m) 或h(x) 0 (mod m)

的解。 证明 留做习题。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次同余方程的解。 定理2 设a ,b 是整数,a ≡/0 (mod m )。则同余方程 ax b (mod m ) (2) 有解的充要条件是(a , m )b 。若有解,则恰有d = (a , m )个解。 证明 显然,同余方程(2)等价于不定方程 ax my = b , (3) 因此,第一个结论可由第四章第一节定理1得出。 若同余方程(2)有解x 0,则存在y 0,使得x 0与y 0是方程(3)的解,此时,方程(3)的全部解是 ??? ????-=+=t m a a y y t m a m x x ),(),(00,t Z 。 (4) 由式(4)所确定的x 都满足方程(2)。记d = (a , m ),以及 t = dq r ,q Z ,r = 0, 1, 2, , d 1, 则 x = x 0 qm r d m x r d m +≡0(mod m ),0 r d 1。 容易验证,当r = 0, 1, 2, , d 1时,相应的解 d m d x d m x d m x x )1(20000-+++,,,,Λ 对于模m 是两两不同余的,所以同余方程(2)恰有d 个解。证毕。 在定理的证明中,同时给出了解方程(2)的方法,但是,对于具体的方程(2),常常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 例1 设(a , m ) = 1,又设存在整数y ,使得a b ym ,则 x a ym b +(mod m ) 是方程(2)的解。 解 直接验算,有 ax b ym b (mod m )。

数论算法讲义 3章(同余方程)

第 3 章 同余方程 (一) 内容: ● 同余方程概念 ● 解同余方程 ● 解同余方程组 (二) 重点 ● 解同余方程 (三) 应用 ● 密码学,公钥密码学 3.1 基本概念及一次同余方程 (一) 同余方程 (1) 同余方程 【定义3.1.1】(定义1)设m 是一个正整数,f(x)为n 次多项式 ()0111a x a x a x a x f n n n n ++++=--Λ 其中i a 是正整数(n a ≠0(mod m )),则 f (x)≡0(mod m ) (1) 叫做模m 的(n 次)同余式(或模m 的(n 次)同余方程),n 叫做f(x)的次数,记为deg f 。 (2) 同余方程的解 若整数a 使得 f (a)≡0(mod m )成立,则a 叫做该同余方程的解。 (3) 同余方程的解数 若a 是同余方程(1)的解,则满足x ≡a (mod m )的所有整数都是方程(1)的解。即剩余类

a C ={x |x ∈Z ,x ≡a (mod m )} 中的每个剩余都是解。故把这些解都看做是相同的,并说剩余类a C 是同余方程(1)的一个解,这个解通常记为 x ≡a (mod m ) 当21,c c 均为同余方程(1)的解,且对模m 不同余时,就称它们是同余方程(2)的不同的解,所有对模m 的两两不同余的解的个数,称为是同余方程(1)的解数,记作()m f T ;。显然 ()m f T ;≤m (4) 同余方程的解法一:穷举法 任意选定模m 的一组完全剩余系,并以其中的每个剩余代入方程(1),在这完全剩余系中解的个数就是解数()m f T ;。 【例1】(例1)可以验证,x ≡2,4(mod 7)是同余方程 15++x x ≡0(mod 7) 的不同的解,故该方程的解数为2。 50+0+1=1≡3 mod 7 51+1+1=3≡3 mod 7 52+2+1=35≡0 mod 7 53+3+1=247≡2 mod 7 54+4+1=1029≡0 mod 7 55+5+1=3131≡2 mod 7 56+6+1=7783≡6 mod 7 【例2】求同余方程122742 -+x x ≡0(mod 15)的解。 (解)取模15的绝对最小完全剩余系:-7,-6,…,-1,0,1,2,…,7,直接计算知x =-6,3是解。所以,该同余方程的解是 x ≡-6,3(mod 15)

《数论算法》教案4章(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第 4 章 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内容 1. 二次同余方程,平方剩余 2. 模为奇素数的平方剩余 3. 勒让德符号、雅可比符号 4. 二次同余方程的求解 要点 二次同余方程有解的判断与求解 4.1 一般二次同余方程 (一) 二次同余方程 2ax +bx +c ≡0(mod m ),(a 0(mod m )) (1) (二) 化简 设m =k k p p p α ααΛ2121,则方程(1)等价于同余方程 ??? ????≡++≡++≡++) () ()(k k p c bx ax p c bx ax p c bx ax αααmod 0mod 0mod 0222 1221Λ Λ 问题归结为讨论同余方程 2ax +bx +c ≡0(mod αp ), (p a ) (2) (三) 化为标准形式 p ≠2,方程(2)两边同乘以4a , 422x a +4abx +4ac ≡0(mod αp ) ()22b ax +≡2b -4ac (mod αp )

变量代换, y =2ax +b (3) 有 2y ≡2b -4ac (mod αp ) (4) 当p 为奇素数时,方程(4)与(2)等价。即 ● 两者同时有解或无解;有解时,对(4)的每个解 ()p y y mod 0≡, 通过式(3)(x 的一次同余方程,且(p , 2a )=1,所以解数为1)给出(2)的一个解()p x x mod 0≡,由(4)的不同的解给出(2)的不同的解;反之亦然。 ● 两者解数相同。 结论:只须讨论以下同余方程 2x ≡a (mod αp ) (5) 【例】化简方程7x 2+5x -2≡0(mod 9)为标准形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4a =4×7=28,得 196x 2+140x -56≡0(mod 9) 配方 (14x +5) 2-25-56≡0(mod 9) 移项 (14x +5) 2≡81(mod 9) 变量代换 y =14x +5 得 y 2≡0(mod 9) (解之得y =0, ±3,从而原方程的解为 x ≡114-(y -5)≡15- (y -5) ≡2(y -5)≡2y -10≡2y -1 ≡-7, -1, 5≡-4, -1, 2(mod 9))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应用拓展 某数学兴趣小组对关于x 的方程(m+1)22m x ++(m-2)x-1=0提出了下列问题. (1)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 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m 并解此方程. (2)若使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 是否存在?若存在,请求出.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分析:能.(1)要使它为一元二次方程,必须满足m 2+1=2,同时还要满足(m+1)≠0. (2)要使它为一元一次方程,必须满足: ①211(1)(2)0m m m ?+=?++-≠?或②21020m m ?+=?-≠?或③1020 m m +=??-≠? 解:(1)存在.根据题意,得:m 2+1=2 m 2=1 m=±1 当m=1时,m+1=1+1=2≠0 当m=-1时,m+1=-1+1=0(不合题意,舍去) ∴当m=1时,方程为2x 2-1-x=0 a=2,b=-1,c=-1 b 2-4ac=(-1)2-4×2×(-1)=1+8=9 134 ±= x 1=,x 2=-12 因此,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m=1,两根x 1=1,x 2=- 12. (2)存在.根据题意,得:①m 2+1=1,m 2=0,m=0 因为当m=0时,(m+1)+(m-2)=2m-1=-1≠0 所以m=0满足题意. ②当m 2+1=0,m 不存在. ③当m+1=0,即m=-1时,m-2=-3≠0 所以m=-1也满足题意. 当m=0时,一元一次方程是x-2x-1=0, 解得:x=-1 当m=-1时,一元一次方程是-3x-1=0 解得x=-13 因此,当m=0或-1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且当m=0时,其根为x=-1;当m=-?1时,其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为x=- 13. 布置作业 1.教材P 45 复习巩固4. 2.选用作业设计: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答案详细解析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及答案详细解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21.2.2公式法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5x=6,解是() A.x1=3,x2=2 B.x1=﹣6,x2=﹣1 C.x1=6,x2=﹣1 D.x1=﹣3,x2=﹣2 2.用公式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时,首先要确定a、b、c的值.对于方程﹣ 4x2+3=5x,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4,b=5,c=3 B.a=﹣4,b=﹣5,c=3 C.a=4,b=5,c=3 D.a=4,b=﹣5,c=﹣3 3.(2011春?招远市期中)一元二次方程x2+c=0实数解的条件是() A.c≤0B.c<0 C.c>0 D.c≥0 4.(2012秋?建平县期中)若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x+c=0的一个解,则c2+c=() A.1 B.2 C.3 D.4 5.(2013?下城区二模)一元二次方程x(x﹣2)=2﹣x的解是() A.﹣1 B.2 C.﹣1或2 D.0或2 二.填空题(共3小题) 6.(2013秋?兴庆区校级期中)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1时,应求出a,b,c的值,则:a=;b=;c=. 7.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3x﹣1=0时,先找出对应的a、b、c,可求得 △,此方程式的根为. 8.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用配方法解此方程,配方后的方程是.

三.解答题(共12小题) 9.(2010秋?泉州校级月考)某液晶显示屏的对角线长30cm,其长与宽之比为4:3,列出一元二次方程,求该液晶显示屏的面积. 10.(2009秋?五莲县期中)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mx+3=0的一根是1,求该方程的另一根与m的值. 11.x2a+b﹣2x a+b+3=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a与b的值. 12.(2012?西城区模拟)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2=0. 13.(2013秋?海淀区期中)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4x=1. 14.(2011秋?江门期中)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5x2﹣3x=x+1. 15.(2014秋?藁城市校级月考)(1)用公式法解方程:x2﹣6x+1=0;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x2+1=3x. 16.(2013秋?大理市校级月考)解一元二次方程: (1)4x2﹣1=12x(用配方法解); (2)2x2﹣2=3x(用公式法解). 17.(2013?自贡)用配方法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18.(2014?泗县校级模拟)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19.(2011秋?南开区校级月考)(1)用公式法解方程:2x2+x=5 (2)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 20.(2011?西城区二模)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x+2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k的取值范围;

《数论算法》教案5章(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第5章 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内容 1. 二次同余方程,平方剩余 2. 模为奇素数的平方剩余 3. 勒让德符号、雅可比符号 4. 二次同余方程的求解 要点 二次同余方程有解的判断与求解 5.1 一般二次同余方程 (一) 二次同余方程 2ax +bx +c ≡0(mod m ),(a 0(mod m ))(1) (二) 化简 设m =k k p p p αααΛ2 121,则方程(1)等价于同余方程组 ??? ????≡++≡++≡++) () ()(k k p c bx ax p c bx ax p c bx ax αααmod 0mod 0mod 0222 1221Λ Λ ?2ax +bx +c ≡0(mod αp ), (p a ) (2) (三) 化为标准形式 p ≠2,方程(2)两边同乘以4a , 422x a +4abx +4ac ≡0(mod αp ) ()22b ax +≡2b -4ac (mod αp ) 变量代换, y =2ax +b (3) 有

2y ≡2b -4ac (mod αp ) (4) 当p 为奇素数时,方程(4)与(2)等价。即 ● 两者同时有解或无解;有解时,对(4)的每个解 ()p y y mod 0≡, 通过式(3)(x 的一次同余方程,且(p , 2a )=1,所以解数为1)给出(2)的一个解()p x x mod 0≡,由(4)的不同的解给出(2)的不同的解;反之亦然。 ● 两者解数相同。 结论:只须讨论方程2x ≡a (mod αp ) (5) 【例5.1.1】化简方程7x 2+5x -2≡0(mod 9)为标准形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4a =4×7=28,得 196x 2+140x -56≡0(mod 9) 配方 (14x +5) 2-25-56≡0(mod 9) 移项 (14x +5) 2≡81(mod 9) 变量代换y =14x +5 得 y 2≡0(mod 9) (解之得y =0, ±3,从而原方程的解为 x ≡114-(y -5)≡15- (y -5) ≡2(y -5)≡2y -10≡2y -1 ≡-7, -1, 5≡-4, -1, 2(mod 9)) (四) 平方剩余 【定义5.1.1】设m 是正整数,a 是整数,m a 。若同余方程 2x ≡a (mod m ) (6) 有解,则称a 是模m 的平方剩余(或二次剩余);若无解,则称a 是模m 的平方非剩余(或二次非剩余)。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公式;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由配方法推导求根公式,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 想. 2.结合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解方程的能力,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3)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验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都能运用公式法去解,形成全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感受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设计 (1)教学的重点 1.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熟练地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的难点: 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判别公式的应用。 (3)教学设计要点 1.情境设计 上课开始,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利用昨天所学“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和总结配方法的一般步骤,为下一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准备。 然后让学生思考对于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能否用配方法求出它的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处理 (1)回顾配方法的解题步骤,用配方法来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2)总结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并补充理解判别公式的分类与应用。 (3)在小黑板上补充课后思考题:李强和萧晨刚学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看到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1)=0, 李强说:“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而萧晨反驳说:“不一定,根的情况跟m的值有关”.那你们认为呢?并说明理由. 3.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由特殊的解法(配方法)引导探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形

线性同余方程组的解

线性同余方程组的解 学生:罗腾,江汉大学数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 指导老师:许璐,江汉大学 摘要 “孙子算经”一书中写于公元前三世纪,这个谜题如下:有堆东西不知道有多少,如果三个三地数,最后余下两个;五个五个的数,最后余下三个;七个七个的数,最后余下二个,问这堆东西共有多少?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用数学符号表示成同余式的形式: ()()().7mod 3,5mod 2,3mod 1≡≡≡x x x 定理1 设,,,,,a b c d e f 和m 均为整数,0m >,若(,)1m ?=,其中ad bc ?=-.则 线性同余方程组(mod ) (mod )ax by e m cx dy f m +≡??+≡? ,有唯一一组关于模m 的解为 ()(mod ) ()(mod ) x de bf m y af ce m ?≡?-?? ≡?-??, 其中?是?关于模m 的逆,即1(mod )m ??≡. 证 首先,将同余式(mod )ax by e m +≡两边都乘以d ,将同余式(mod )cx dy f m +≡两边都乘以b ,得到 (mod )(1) (mod )(2)adx bdy de m bcx bdy bf m +≡?? +≡? ()()12-得到 ()()mod ad bc x de bf m -≡- 令ad bc ?=-,则()mod x de bf m ??≡-.下面我们把同余式两边都乘以?,其中 1(mod ) m ??≡ ∴()()mod x de bf m ≡?- 同理,将同余式(mod )ax by e m +≡两边都乘以c ,将同余式(mod )cx dy f m +≡两边

二次互反律

高斯二次互反律 主讲:李宗儒 在正式介绍高斯二次互反律之前,我们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同余方程式 同余方程式 给定正整数m 及n 次整系数多项式 1 110 ()...n n n n f x a x a x a x a --=++++ 我们讨论这样的问题:求出所有的整数x ,使同余式 ()0f x ≡ (mod m ) (1) 成立,这就是所谓的解同余方程式。而上式称为模m 的同余方程式。若(1)式在x=c 时同余式成立,称c 是(1)式的解。显然,这时剩余类 c (mod m ) 中的任意整数也都是解,我们把这些解看作是相同的,并说剩余类 c (mod m ) 是(1)中的一个解,我们把它记为 x c ≡ (mod m ) 当12,c c 均为(1)式的解,且模m 不同余,我们就称它是同余方程式(1)的不同解,所有模m 两两不同余的解的个数,称为是同余方程式(1)的解数。 模为质数的二次同余方程 在此节,由于2p =的情形是显然的,所以下面我们假定p 是奇质数。假设p 不整除a ,二次同余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2 0a x b x c ++≡ (mo d p ) (2) 但是因为p 不整除a ,所以p 不整除4a ,所以(2)的解跟 ()240a ax bx c ++≡ (mod p ) (3) 的解相同,上式可以改为 ()2 2 24ax b b ac +≡- (mod p) (4) 透过变量变换,我们可以得到下列式子 224y b ac ≡- (mod p ) (5) (4)与(5)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两者同时无解或有解。若有解,对于(5)的每个解 0y y ≡ (mod p ),通过变数变换2y ax b =+(因为这是x 的一次同余方程, (,2)1p a =,所以解数为1),我们可以解出一个0x x ≡ (mod p ),由以上的讨论可

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公式法

第6课时 22.2.3 公式法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过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直接开平方法”,比如,方程 (1)x2=4 (2)(x-2) 2=7 提问1 这种解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问2 这种解法的局限性是什么?(只对那种“平方式等于非负数”的特殊 二次方程有效,不能实施于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 2.面对这种局限性,怎么办?(使用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二次方程配方成能够“直接开平方”的形式。)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方程 2x2+3=7x (老师点评)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现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化二次项系数为1;(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二、探索新知 用配方法解方程 (1)ax2-7x+3 =0 (2)a x2+bx+3=0 (3)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 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1=,x2=

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21.2.2公式法 教案设计(张荣权) 教学内容: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材分析: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仅仅是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 方程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系数不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这两种方法就不方便了。而用求根公式法解较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教方便了。因此,学习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很有必要,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公式法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它为进一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级简单应用起到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简单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并会用它判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观察、推导、交流归纳等活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1.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熟练的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判别公式的应用。 教学突破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教学中力求体现“试——究——升”模式。有计划的逐步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配方能力有限,所以,崩皆可借助于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配方规律,从而突破难点。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设想 通过复习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导入对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探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产生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发现结论。加深对应用公式法的理解。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和分类讨论及化归的数学思想,运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开方降次,重视相关的知识联系,建立合理的逻辑过程,突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精选例题 学生准备: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根式的化简 教学过程:

小学奥数精讲:带余除法(同余式和同余方程)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小学奥数精讲:带余除法(同余式和同余方程) 一、基本性质的复习 1、带余数除法算式:a÷b=q……r(a、b、q、r 均为整数) 从中我们应该得到: (1)b>r 除数大于余数 (2)a-r=b×q 被除数减去余数则会出现整除关系, 则带余数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整数问题。 2、余数的性质: (1)可加性:和的余数等于余数的和。 即:两数和除以m 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 的余数和。 例:7÷3=2……1 5÷3=1……2, 则(7+5)÷3 的余数就等于(1+2)÷3 的余数0。 (2)可减性:差的余数等于余数的差。 即:两数差除以m 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 的余数差。 例:17÷3=5……2 5÷3=1……2, 则(17-5)÷3 的余数就等于(2-2)÷3 的余数0。 (3)可乘性:积的余数等于余数的积。 即:两数积除以m 的余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除以m 的余数积。 例:64÷7=9……1 45÷7=6……3, 则(64×45)÷3 的余数就等于(1×3)÷7 的余数3。 二、同余式 在生活中,若两个自然数 a 和 b 都除以同一个除数m 时,余数相同该如何表示呢?在代数中我们称之为同余。即:a 与b 同余于模m。意思就是自然数a 和b 关于m 来说是余数相同的。用同余式表达为:a≡b(modm).

注:若a 与b 同余于模m,则a 与b 的差一定被m 整除。(余数的可减性) 三、例题。 例1、当2011 被正整数N 除时,余数为16,请问N 的所有可能值有多少个? 例2、(1)求多位数1234567891011…20102011除以9的余数? (2)将1开始到103的连续奇数依次写成一个多位数:a=135791113…9799101103,则数a共有多少位?数a除以9 的余数为几? (3)一个多位数1234567……979899,问除以11 的余数是多少? 例3、(1)用一个数除200 余5,除300 余1,除400 余10,求这个数? (2)甲、乙、丙、丁四个旅行团分别有游客69 人,85 人、93 人、97 人。现在要把这四个旅行团分别进行分组,使每组有A名游客,以便乘车前往参观游览,已知甲、乙、丙三个旅行团分成每组A人的若干组后,所剩的人数都相同,问丁旅行团分成每组A人的若干组后还剩几人?

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公式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题——公式法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当b2-4ac≥0时,它的根是_____,当b-4ac<0时,方程_________. 2.方程a 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有________,?若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有_________,若方程无解,则有__________. 3.若方程3x2+bx+1=0无解,则b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 4.用公式法解方程x2=-8x-15,其中b2-4ac=_______,x1=_____,x2=________. 5.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2cm,其面积为8cm2,则此长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6.用公式法解方程4y2=12y+3,得到() A... D. 7.不解方程,判断所给方程:①x2+3x+7=0;②x2+4=0;③x2+x-1=0中,有实数根的方程有()A.0个 B.1个 C.2个 D.3个 8.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1 B、k>1 C、k≠0 D、k>-1且k≠0 9.下列方程中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的是() A、3x2-x-1=0; B、x2-2x-1=0; C、9x2=4(3x-1); D、x2+7x+15=0. 10.(m2-n2)(m2-n2-2)-8=0,则m2-n2的值是(). A. 4或-2 B. -4或2 C. 4 D.-2 11.(20分)用公式法解方程 (1)x2+15x=-3x; (2)x2+x-6=0; (3)3x2-6x-2=0; (4)4x2-6x=0

2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3.用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横山县第三中学柳金帛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并且已经能够熟练地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它们的一般形式;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仍有一部分认知较慢、运算不扎实的同学不能够熟练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具备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学生通过《规律的探求》、《勾股定理的探求》、《一次函数的图像》中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总结等章节的学习,已经逐渐形成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用公式加以归纳总结的数学建模意识,并且已经具备本节课所需要的推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公式法实际上是配方法的一般化和程式化,然后再利用总结出来的公式更加便利地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首先要夯实上节课的配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般规律性的探求——推导求根公式,最后,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正确地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正确、熟练地使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正确的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②能够根据方程的系数,判断出方程的根的情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③通过正确、熟练的使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④通过在探求公式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使用公式过程中的小技巧的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回忆巩固 活动内容: ①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2x 2+3=7x (2)3x 2+2x+1=0 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运算,可找位同学上黑板演算 ②由学生总结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第一题: 2x2+3=7x 解: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2x2-7x +3=0 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2 023272=+-x x 配方:加上再减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0231649)47(2722=+-+- x x 即: 016 25)47(2=--x 1625)47(2=-x 两边开平方取“±” 得: 4547±=-x 4547±= x 写出方程的根 ∴ x1=3 , x2=21

《数论算法》教案 4章(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第 4 章 二次同余方程与平方剩余 4.1 一般二次同余方程 (一) 二次同余方程 2ax +bx +c ≡0(mod m ),(a 0(mod m )) (1) (二) 化简 设m =k k p p p α αα 2 121,则方程(1)等价于同余方程 ??? ????≡++≡++≡++) () ()(k k p c bx ax p c bx ax p c bx ax αααmod 0mod 0mod 0222 1221 问题归结为讨论同余方程 2ax +bx +c ≡0(mod αp ), (p a ) (2) (三) 化为标准形式 p ≠2,方程(2)两边同乘以4a , 422x a +4abx +4ac ≡0(mod αp ) ()22b ax +≡2b -4ac (mod αp )

变量代换, y =2ax +b (3) 有 2y ≡2b -4ac (mod αp ) (4) 当p 为奇素数时,方程(4)与(2)等价。即 ● 两者同时有解或无解;有解时,对(4)的每个解 ()p y y mod 0≡, 通过式(3)(x 的一次同余方程,且(p , 2a )=1,所以解数为1)给出(2)的一个解()p x x mod 0≡,由(4)的不同的解给出(2)的不同的解;反之亦然。 ● 两者解数相同。 结论 2x ≡a (mod αp ) (5) 【例】化简方程7x 2+5x -2≡0(mod 9)为标准形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4a =4×7=28,得 196x 2+140x -56≡0(mod 9) 配方 (14x +5) 2-25-56≡0(mod 9) 移项 (14x +5) 2≡81(mod 9) 变量代换 y =14x +5 得 y 2≡0(mod 9) (解之得y =0, ±3,从而原方程的解为 x ≡114-(y -5)≡15- (y -5) ≡2(y -5)≡2y -10≡2y -1 ≡-7, -1, 5≡-4, -1, 2(mod 9))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教案 ——小店一中潘卫生 教学内容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公式法的概念; 3.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复习具体数字的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的解题过程,引入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推导公式,并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2.难点与关键: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法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6x2-7x+1=0 (2)4x2-3x=52 (老师点评)(1)移项,得:6x2-7x=-1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7 6 x=- 1 6 配方,得:x2-7 6 x+( 7 12 )2=- 1 6 +( 7 12 )2 (x- 7 12 )2= 25 144 x- 7 12 =± 5 12 x1= 5 12 + 7 12 = 75 12 + =1 x2=- 5 12 + 7 12 = 75 12 - = 1 6 (2)略 总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移项;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形为(x+m)2=n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以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如果右边是负数,则一元二次方程无解.

二、探索新知 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 x 2+bx+c=0(a ≠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这个问题. 问题:已知ax 2+bx+c=0(a ≠0)且b 2-4ac ≥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 x 1=2b a -+x 2=2b a --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我们现在不妨把a 、b 、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解:移项,得:a x 2+bx=-c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 2+ b a x=- c a 配方,得:x 2+b a x+(2b a )2=-c a +(2b a )2 即(x+2b a )2=2244b ac a - ∵b 2-4ac ≥0且4a 2>0 ∴2244b ac a -≥0 直接开平方,得:x+2b a = 即x=2b a -± ∴x 1=2b a -,x 2=2b a - 由上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 x 2+bx+c=0(a ≠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 、b 、c 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 2+bx+c=0,当b-4ac ≥0时, ?将a 、b 、c 代入式子x=2b a -就得到方程的根. (2)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例1.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初中数学:《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含答案)

初中数学:《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一元二次方程x(x﹣2)=0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只有一个实数根D.没有实数根 2.已知b<0,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2=b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没有实数根 D.有两个实数根 3.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1)2﹣m=0有两个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A.m≥﹣ B.m≥0 C.m≥1 D.m≥2 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A.k<B.k>C.k<且k≠0 D.k>且k≠0 二、填空题 5.一元二次方程x2+x=3中,a=______,b=______,c=______,则方程的根是______. 6.若x 1,x 2 分别是x2﹣3x+2=0的两根,则x 1 +x 2 =______. 7.已知三角形两边长是方程x2﹣5x+6=0的两个根,则三角形的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8.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1)x2﹣2x﹣1=0有两个不相同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9.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______. 10.一次二元方程x2+x+=0根的情况是______. 11.若关于x的方程ax2+2(a+2)x+a=0有实数解,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12.已知代数式7x(x+5)与代数式﹣6x2﹣37x﹣9的值互为相反数,则x=______. 13.已知一次函数y=﹣x+4与反比例函数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的图象没有交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

课题:1.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4)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明确运用公式求根的前提条件是b 2 -4ac ≥0.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应用它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及代入时的符号问题. 【新知导学】 读一读:阅读课本P 14-P 16 想一想: 1.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 ++=≠ 因为0a ≠,方程两边都除以a ,得 把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得 配方,得 即2224()24b b ac x a a -+= 当 0≥时 ,2422b b ac x a a -+=± 即42b b ac x a -±-= 。 3.在上述配方过程中,若240b ac -≥< 0时,方程有实数根吗? 练一练: 1.方程4-x 2=3x 中a= ,b= ,c= , b 2-4ac= 2. 用公式法解方程0232 =+-x x 【新知归纳】 一般的,对于一元二次方程)0(02≠=++a c bx ax

(1) 当_____________时,它的实数根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公式叫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 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公式法。 (2) 当_____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例题教学】 例1.用公式法解方程: (1)22330 x x -+= (2)x x 2322=- (3)a a a =-+)2)(2(51 (4)23(1)y y += 例2.已知y 1=2x 2+7x -1,y 2=6x +2,当x 取何值时y 1=y 2? 【当堂训练】 1.用公式法解方程3x 2+4=12x ,下列代入公式正确的是( ) A.x=21214412-± B. x=2 1214412-±- C. x= 21214412+± D. x=64814412-±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220x x +-=; (2)2 30x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