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行业VOC排放标准

印刷行业VOC排放标准
印刷行业VOC排放标准

ICS 13 020 40

Z 61

备案号:XXXX-XXXX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 xxx-2010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or printing industry

(报批稿)

2010-■-■发布 2010-11-01实施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4/ xx-2010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技术内容 (6)

4.1污染源界定与时段划分 (6)

4.2印刷油墨VOC S含量限值 (6)

4.3排气筒VOC S排放限值 (6)

4.4无组织排放监控点VOC S浓度限值 (7)

4.5生产管理和工艺操作技术要求 (7)

4.6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要求 (7)

5. 监测 (7)

5.1布点 (8)

5.2采样和分析 (8)

5.3监测工况要求 (8)

6. 标准实施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印刷行业控制VOC 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确定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外推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VOC S监测方法 (12)

参考文献 (17)

DB44/ xx-2010

前言

本标准依据印刷版式和承印材料的不同,规定了不同印刷油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含量限值,规定了工艺过程的VOCs排放限值、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监测要求,提出了VOCs监测方法及印刷行业控制VOC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规则进行起草。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永波、张晖、刘乙敏、叶代启、王明旭、廖程浩、刘剑筠、杨利娴。

本标准于2010年■月■日首次发布。

DB44/ xx-2010

引言

为加强广东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管理,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控制和管理,促进印刷行业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

DB44/ xx-2010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广东省辖区内印刷企业工艺过程使用的油墨(处于即用状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含量限值,规定了VOCs的排放控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印刷企业VOCs排放控制,以及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污染源的VOCs排放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平版、凸版、凹版、柔性版和丝网版(孔版)印刷方式,以报纸、书籍、杂志、广告、海报、包装(纸质、塑料)、金属、玻璃和陶瓷及其他材料为承印物的印刷生产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HJ/T 1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

HJ/T 55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在101325 Pa 标准大气压下,任何沸点低于或等于250 ℃的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

3.2

标准状态standard state

温度为273.15 K,压力为101325 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空气为基准。

[GB 16297-1996,定义3.1]

3.3

印刷printing

DB44/ xx-2010

使用印版或其他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过程,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和排版、制版、印后加工四大类。

3.4

油墨printing ink

用于印刷的染色液体或者黏性物料。

3.5

不透气承印物non-porous substrate

表面能防止水分渗透的承印物,包括(但不限于)薄片、聚乙烯、聚丙烯、玻璃纸、加上不透气物料的纸张或者纸板、金属化聚酯及尼龙。

3.6

透气承印物porous substrate

表面不能防止水分渗透的承印物,包括(但不限于)纸张、纸板及任何加上透气物料的纸制品。

3.7

柔性版油墨flexographic ink

用于柔性版印刷的油墨。柔性版印刷是一种利用柔性橡胶或其他弹性印版的印刷方式,其图像部分高于非图像部分。

3.8

凸版油墨letterpress ink

用于凸版印刷的油墨。凸版印刷是一种印刷工艺,其图像部分高于非图像部分,而油墨从图像表面直接转移至承印物。

3.9

平版油墨lithographic ink

用于平版印刷的油墨。平版印刷是一种平版式印刷工艺,其图像部分与非图像部分位于同一平面,而两者的化学特性不同。

3.10

热固油墨heatset ink

符合以下条件的印刷油墨:

(1)用于配有烘干箱或者烤箱的连续式卷筒轮转印刷机;

(2)其油份受热挥发后变干或定形,再以冷凝卷筒使油墨凝结。

3.11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aximum acceptable emission concentration

处理设施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 h 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 h 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GB 16297-1996,定义3.2]

3.12

最高允许排放速率maximum acceptable emission rate

一定高度的排气筒任何1 h 排放污染物的质量不得超过的限值。

[GB 16297-1996,定义3.3]

DB44/ xx-2010

3.13

无组织排放fugitive emission

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视为无组织排放。

3.14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concentration limit at fugitive emission reference point

标准状态下,监控点(根据HJ/T 55确定)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 h 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值。

3.15

排气筒高度emission pipe height

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计的高度。

[GB 16297-1996,定义3.10]

4.技术内容

4.1污染源界定与时段划分

4.1.1现有源是指本标准实施之日(2010年11月1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获批准的污染源;新源是指自本标准实施之日(2010年11月1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扩建污染源。

4.1.2 现有源和新源分时段执行不同的排放限值。现有源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执行第Ⅰ时段标准,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第Ⅱ时段标准;新源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第Ⅱ时段标准。

4.1.3排放限值、技术与管理规定未划分时段的,则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执行。

4.2印刷油墨VOCs含量限值

印刷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印刷油墨VOCs含量限值(为处于即用状态以每升油墨所含多少克VOCs计算)应执行表1的规定。

表1 印刷油墨VOCs含量限值

4.3排气筒VOCs排放限值

DB44/ xx-2010

表2 企业排气筒VOCs排放限值

4.4无组织排放监控点VOCs浓度限值

无组织排放应执行表3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

表3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浓度限值(单位:mg/m3)

4.5生产管理和工艺操作技术要求

印刷行业控制VOC 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参见附录A。

4.6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要求

4.6.1企业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最高建筑5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表2所列对应排放速率标准值的50%执行。

4.6.2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m,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其排放速率限值按表2所列对应排放速率限值的外推法计算结果的50%执行。外推法计算公式参见附录B。

4.6.3 企业内有多根排放含VOCs废气的排气筒的,两个排放相同污染物(不论其是否由同一生产工艺产生)的排气筒,若其距离小于其几何高度之和,应合并视为一根等效排气筒。若有三根以上的近距排气筒,且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应以前两根的等效排气筒,依次与第三、四根排气筒取等效值。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

5.监测

DB44/ xx-2010

5.1布点

5.1.1排气筒VOCs监测的采样点数目及采样点位置的设置应按照GB/T16157执行。

5.1.2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数目及点位设置应按照HJ/T 55执行。

5.2采样和分析

5.2.1 生产排气筒应设置永久采样口,安装符合HJ/T 1要求的气体参数测量和采样的固定位装置,并满足GB/T 16157规定的采样条件。

5.2.2 排气筒中VOCs浓度限值是指任何1 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值,可以任何连续1 h 的采样获得平均值;或在任何1 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个以上样品,并计算平均值。5.2.3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 h 采样计平均值。

5.2.4对于间歇性排放且排放时间小于1 h,则应在排放时段内实行连续监测,或以等时间间隔采集3个以上样品并计平均值。

5.2.5 VOCs的分析测定应按照表4规定执行。

表4 VOCs监测方法

5.3监测工况要求

5.3.1 采样期间的工况应与日常实际运行工况相同。

5.3.2 生产设施应采用合理的通风措施,不得故意稀释排放。在国家未规定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之前,暂以实测浓度作为判定是否达标的依据。

5.3.3 对于VOCs燃烧处理装置排气,应同时对排气中氧含量进行监测。实测排气筒中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应换算为11%氧含量时的数值。其他工艺排气按实测浓度计算,但不应人为稀释排放。

6.标准实施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DB44/ xx-20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印刷行业控制VOC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

A.1油墨、粘胶剂、有机溶剂等原辅材料宜储存在密封容器中。有机溶剂转移、墨辊等设备清洗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VOCs排放。废弃的油墨桶、有机溶剂容器桶或胶水桶在移交专门的回收处理机构前,应封盖存储。

A.2产生VOCs废气的工艺线应尽可能设置于密闭工作间内,集中排风并导入VOCs控制设备进行处理;无法设置密闭工作间的生产线,VOCs排放工段应尽可能设置集气罩、排风管道组成的排气系统。

A.3安装VOC S处理设施的企业,其VOC S处理设施的净化效率宜大于90%。

A.4利用排气筒排放VOCs的污染源,应定期检测。每次检测时至少4 h,检测报告应含检测浓度值、小时平均值及总平均值。监测报告应当由质检部门认可的机构出具。企业应依据管道VOCs检测结果及含VOCs原料记录情况,计算全厂VOCs的年排放量结果。

A.5密闭排气系统、污染控制设备应与工艺设施同步运转。废气收集装置和治理装置必须按照规范参数条件运行。

A.6企业经营者应每月记录企业使用的含VOCs原料名称、厂家、品牌、型号、VOCs含量、购入量、使用量和库存量等资料。

DB44/ xx-2010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确定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外推法

排气筒高度低于15m ,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2

Q

=

/h

Q

15

c

式中:

Q——排气筒VOCs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Q c——表1所列的某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kg/h;

h——排气筒的高度,m。

DB44/ xx-2010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C.1 当排气筒1和排气筒2排放同一种污染物,其距离小于该两个排气筒的高度之和时,应以一个等效排气筒代表该两个排气筒。

C.2 等效排气筒的有关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C.2.1 等效排气筒VOCs 排放速率,按式(C1)计算:

12Q Q Q =+………………………………………(C1)

式中:Q ——等效排气筒VOCs 排放速率,kg/h ;

Q 1,Q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VOCs 排放速率,kg/h 。

C.2.2 等效排气筒高度按式(C2)计算:

h =

…………………………………(C2) 式中:h ——等效排气筒高度,m ; h 1,h 2——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高度,m 。

C.2.3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

等效排气筒的位置,应位于排气筒1和排气筒2的连线上,若以排气筒1为原点,则等效排气筒距原点的距离按式(C3)计算:

12()//x a Q Q Q aQ Q =-=……………………………… (C3)

式中:x ——等效排气筒距排气筒1的距离,m ;

a ——排气筒1至排气筒2的距离,m ;

Q 、Q 1、Q 2——同C.2.1。

DB44/ xx-2010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VOCs监测方法

注意:使用本方法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熟悉气相色谱和/或固定污染源废气的采样方法。本方法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卫生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在有可能爆炸的环境下,要特别注意仪器和操作的安全性。

D.1 适用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企业有组织排放废气中VOCs的监测方法。无组织监控点的VOCs监测也可参照本附录中的相关方法执行。

D.2 方法概述

D.2.1 相关的标准和依据

采样方法参考:

1)美国EPA Mehtod TO-17.

2)GB/T 16157固定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污染物测定分析方法参考:

3)GB 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污染控制规范(2006年修订)的附录E: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测定。

D.2.2 方法的选择

D.2.2.1本标准的总VOCs浓度是指所有VOCs浓度的算术和。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方式实施监测:

1)采用一种监测方法测定所有预期的有机物;

2)采用多种特定监测方法分别测定所有的预期的有机物。

D.2.2.2应选用表D.1所列的监测方法或其它经国家环保部批准适用于本标准的方法。

D.2.2.3所有的方法应均符合本附录D.3的基本要求。

表D.1 VOCs的监测方法

DB44/ xx-2010

D.2.3 预期有机物的调查

本行业有机废气的具体组成与原材料配方有关。监测时首先调查分析有机废气的组成类别、浓度范围、并列出预期的有机物。预期的有机物应占所有VOCs总量的80%以上。

印刷行业排放废气中的常见有机物参见表D.2。

本标准中测定方法适用于排气中的有机物成分已知的情况,如可能存在未知的有机物,应进行必要的预监测。

D.3 基本要求

D.3.1 测定范围

方法的测定范围是由多方面决定的,如采样体积、吸附剂浓缩、样品稀释、检测器的灵敏度等。有组织排放监测每种有机物的方法检出限不宜高于0.01mg/m3。

D.3.2 采样

D.3.2.1采样应符合GB/T 16157的规定,具体污染物的采样还应根据该污染物的监测方法执行。

D.3.2.2监测采样时,收集废气至排气筒的所有生产线应在正常稳定生产状态。

D.3.2.3 如采用不同于方法规定的采样方式,如改变吸附剂,应做论证并符合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要求。

D.3.2.4注意事项

a)部分废气的温度较高,应考虑温度对采样及监测的影响。

b)部分废气的湿度较高,应考虑湿度对采样及监测的影响。

c)使用固体吸附采样方法,采样前应估计污染物的浓度和采样体积,不得超过吸附管的穿透量和穿透体积(样气的湿度超过2~3%,吸附管的吸附量将急剧下降)。

D.3.3 分析

采用色谱分析方法时,为得到更佳的结果,可以不限于某种方法的具体要求而选择下属的技术偏离,但所有偏离必须符合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的要求。

a)选择不同的溶剂或稀释比例;

b)选择不同的色谱柱;

c)选择不同的色谱分析条件。

D.3.4 质量保证和控制

D.3.4.1应按方法规定的要求执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

D.3.4.2实际操作偏离方法规定要求的,必须符合方法的基本原则要求。方法没有具体规定的,应参考GB/T 16157-1996和本附录D.4.6的要求执行。

D.4 VOCs监测方法

DB44/ xx-2010

D.4.1原理

用吸附管采集气体样品,通过热脱附法将吸附的气体注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本方法不能检测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在分析之前会聚合的物质以及在排气筒和仪器条件下蒸汽压过低的物质。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一种采样方法,用气相色谱分离定性,并用相应的检测器定量,如:FID,ECD或MSD等。

D.4.2 试剂和材料

D.4.2.1标准气体或液体有机化合物:作为标准的有机物纯物质,应为色谱纯,如果为分析纯,需经纯化处理,以保证色谱分析无杂峰。

D.4.2.2萃取溶剂:色谱纯。

D.4.2.3气体:载气(氮气、氩气等)、高纯空气、氢气、零气。

D.4.3 仪器

D.4.3.1 热解吸装置:能对吸附管进行热解吸,解吸温度、载气流速可调。

D.4.3.2 气相色谱仪

D.4.3.3色谱柱:根据待分析物质选用合适色谱柱,建议可采用HP-VOC专用柱。

D.4.3.4 气体采样器:流量0~0.5L/min。

D.4.3.5 连接管:聚四氟乙烯材料胶管,用于采样气体管路的连接。

D.4.3.6 吸附管:不锈钢管或玻璃管,内装填吸附剂。见GB/T 16157中9.3.5。

D.4.3.7 转子流量计:用于控制采样时通过气体采样器的气流流量。

D.4.3.8流量校正器:校准采样器和转子流量计的流量。

D.4.4 吸附管采样

D.4.4.1 采样准备

D.4.4.1.1采样前,用流量校正器校正气体采样器的流量,在采样期间,用转子流量计控制通过采样器的流速,使其保持恒定。

D.4.4.1.2吸附管使用前应通氮气加热净化至无杂质峰。

D.4.4.2 样品采集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采样依照《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排气筒废气采样遵照GB/T 16157。

若现场大气中含有较多颗粒物,可在采样管前连接过滤头。记录采样时间、采样流量、温度和大气压。

D.4.5 吸附管样品的分析

D.4.5.1 色谱柱的选择

根据预计排放的有机物(种类、浓度),选择一条能提供分离良好的出峰较快的色谱柱。可以通过文献检索、色谱柱制造商、调查污染源排放等方式了解有关的信息。

D.4.5.2 色谱操作条件的建立

DB44/ xx-2010

根据生产商提供的说明书来操作气相色谱仪。根据标准、试验确定分析的最优条件,即能使预计分析的物质有良好的分离效果且最短的分析时间。

D.4.5.3 标准曲线的建立

使用与有机物相应的气体标准或液体标准,选择合适的浓度,每种有机物至少使用5个不同标准浓度点,并各标准样品配制好后注入吸附管,为标准系列。用热解吸气相色谱法分析吸附管标准系列,以各组分的含量(μg )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D.4.5.4 测定

样品及现场空白,按标准系列相同的热解吸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D.4.5.5 计算

D.4.5.5.1 按式(D1)计算所采空气样品中各组分标准状态的浓度。

R

V m m C nd o i c -=………………………………………(D1)

式中:

C c ——标准状态下干空气中有机物的浓度,mg/m 3;

m i ——样品管中i 组分的量,μg ;

m 0——未采样管(空白管)中i 组分的量,μg ;

V nd ——标准状态下干采气体积,L ;

R ——回收实验得出的回收率,%。

D.4.5.5.2 应按式(D2)计算所采样品中总VOCs 的浓度:

∑===n

i i c VOC C C 1总………………………………………(D2)

式中:C 总VOC ——标准状态下所采样品中总VOCs 的浓度,mg/m 3。

注:1 对未识别峰,可以甲苯计。

2 当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有相同或几乎相同的保留时间的组分干扰测定时,宜通过选择适当的气相色谱柱,或通过更严格地选择吸收管和调节分析系统的条件,将干扰减到最低。

D.4.6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D.4.6.1回收率实验

在预测和识别所有相关的污染物后,应就相关的污染物对采样系统做适当回收试验。按照吸附管采样法,在采样现场进行回收研究。使用两套完全相同的采样装置,一套加标,另一套不加标。在烟道中或者无组织监控点并列两采样管,采样管应放在同一断面上,相距

2.5 cm 。采样前在加标装置的吸附管中加入所有预计的化合物(气态或液态)。加标量应是不加标装置收集量的40%~60%左右。两套装置同时采集管道气体,使用相同的仪器和方法分析两套装置采集的吸附管样品,重复测试共3次。按式(D3)计算每一加标物质的平均回收率(R ):

DB44/ xx-2010

S u t R V S

?-=)(………………………………………(D3)

式中:

R ——平均回收率,%。

t ——加标样品测定得浓度,mg/m 3。

u ——未加标样品测定的浓度,mg/m 3。

Vs ——加标样品的采样体积,L 。

S ——加标物质的质量,μg 。

重复回收试验三次,求取平均值,以保证试验过程的可靠性。平均回收率的可接受范围为70%

D.4.6.2 吸附管采样法的其它要求

D.4.6.2.1可将两支吸附管串联测试其吸附效率,若后支吸附管的测定结果超过总量(两支管之和)的10%,则认为已经穿透。

D.4.6.2.2 采样器或流量计应按规定校准。采样后流量变化大于10%,但不大于20%,应进行修正;流量变化大于20%,应重新采样。

D.4.6.3 方法的性能指标

本方法精密度:平行样偏差不大于10%。本方法准确度:误差不大于±10%。

D.4.6.4 干扰和消除

D.4.6.4.1 定期分析无烃空气或氮气的空白实验以保证分析系统没有被污染。

D.4.6.4.2 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样品或标准物质交替分析时可能出现交叉污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分析不同类型样品时彻底地清洗GC 进样器。

D.4.6.4.3 当样品中含有水蒸气时,测定水蒸气含量并修正气态有机物的浓度。

D.4.6.4.4 每个样品的气相色谱分析时间必须足够长,以保证所有峰都能洗脱。

DB44/ xx-2010

参考文献

[1] 《空气与废气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 GB 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内污染控制规范

印刷行业VOC排放标准样本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Z 61 备案号: XXXX-XXXX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 xxx-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or printing industry ( 报批稿) -■-■发布 -11-01实施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Array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目次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技术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污染源界定与时段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印刷油墨VOC S含量限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排气筒VOC S排放限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无组织排放监控点VOC S浓度限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 4.5生产管理和工艺操作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布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采样和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监测工况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标准实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编制说明 一、标准项目简要情况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立项的行业标准,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下发“2015年第一批新闻出版行业标准制修订与研究开发工作项目计划”中的重要内容,项目编号为CY/Z XXXX-20XX,项目名称为《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包装印刷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70/SC 3)归口。 (二)标准的起草单位及起草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深圳市三上高分子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江苏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深圳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技师学院。 本标准起草人为张旭亮、刘西省、严尧、陶艳、李小东、杨国强、吴旭辉、郑伟、孔真、朱洁、薛哲纯、谢森、俞朝晖、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陈明权、李红慧、陈耕夫。 (三)主要工作过程 1. 起草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 2016年11月17日,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包装印刷分技术委员会(SAC/TC170/SC3)在北京召开《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起草组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就标准起草组组建及标准初稿的相关问题、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协商与研究。会议对《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的提出及立项进行了简要回顾,起草单位介绍了标准草案框架的形成过程。

(1)会议确定了《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起草人及执笔人。会议确定起草单位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永发印务(东莞)有限公司、金鹰(福建)印刷有限公司、深圳永发印艺包装设计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深圳市三上高分子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等。 (2)会议确定起草人为张旭亮、刘西省、陶艳、杨国强、谢森、吴旭辉、孔真、郑伟、朱洁、薛哲纯、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等。确定执笔人为张旭亮、刘西省、陶艳、杨国强、谢森、吴旭辉、孔真、郑伟、朱洁、薛哲纯、曹凤翎、刘映平、陈琪莎等。起草组组长为张旭亮,副组长:陶艳、朱洁。 (3)会议对《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标准题目、框架结构、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会议确定,标准的题目为《包装印刷通用设计规范》;英文题目为General rules of design for package printing。 (4)会议确定,本标准的框架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印刷设计要求及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 (5)会议对标准的范围进行了修改,确定范围为本标准规定了包装印刷通用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印制设计。本标准适用于包装印刷产品的印刷设计。 (6)会议确定了本标准的术语为包装印刷、包装印刷设计、出血位及专色等术语,术语定义在会后进行补充和完善。 (7)会议对印刷设计要求进行了讨论,确定印刷设计要求以下分为基本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设计要求及印制要求。印制要求中分为颜色模式、图像分辨率、图形、文字、专色、出血位、烫印、压凹凸、局部上光、覆膜、成型、其他表面整饰及文件格式等。 (8)会议对印刷设计要求进行了讨论,确定:“4.1总体设计要求”修改

印刷行业VOC排放标准

ICS 13 020 40 Z 61 备案号:XXXX-XXXX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 xxx-2010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or printing industry (报批稿) 2010-■-■发布 2010-11-01实施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4/ xx-2010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 术语和定义 (4) 4. 技术内容 (6) 4.1污染源界定与时段划分 (6) 4.2印刷油墨VOC S含量限值 (6) 4.3排气筒VOC S排放限值 (6) 4.4无组织排放监控点VOC S浓度限值 (7) 4.5生产管理和工艺操作技术要求 (7) 4.6排气筒高度与排放速率要求 (7) 5. 监测 (7) 5.1布点 (8) 5.2采样和分析 (8) 5.3监测工况要求 (8) 6. 标准实施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印刷行业控制VOC 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确定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外推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等效排气筒有关参数计算 (11) 附录D(规范性附录)VOC S监测方法 (12) 参考文献 (17)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标准编制组 2014年9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3) 1.1项目来源 (3) 1.2工作过程 (3) 2 行业概况 (4) 2.1北京市印刷行业概况 (4) 2.2印刷生产工艺 (7) 3 标准制定必要性分析 (16) 4 行业产排污情况及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17) 4.1 印刷行业VOCs排放源 (17) 4.2 印刷行业VOCs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22) 4.3 北京市印刷行业VOCs排放及治理现状 (28) 5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29) 5.1 标准适用范围 (29) 5.2 标准结构框架 (29) 5.3 污染物控制要求 (30) 5.4 标准限值与规定的制定依据 (36) 5.5 技术与管理规定 (50) 5.6 监测要求 (51) 6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52) 6.1 国外相关标准及控制措施 (52) 6.2 我国相关标准及控制措施 (54) 7 经济技术分析 (56)

1项目背景 1.1项目来源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强环境建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民众健康的要求,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加强全市VOCs排放控制,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于2013年5月下达了制定《北京市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标准》的计划任务,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北京印刷协会负责制定。 1.2工作过程 本标准编制组于2013年7月开始启动标准的编制工作。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政策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然后选取北京市典型包装印刷企业进行现场的调研及采样工作,期间进行了多次专家咨询会及研讨会,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标准的制定思路等进行了反复论证、研讨。最终于2014年6月形成包装印刷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具体工作过程如下:(1)2013年7 月~2013年10月。 ——资料收集和整理。标准制定课题组查阅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香港、台湾和北京等国家和地区对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管理、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控制措施。 ——专家咨询。向长期从事VOCs排放治理技术研究的有关专家进行了当前VOCs治理措施的咨询;向北京印刷协会的专家咨询了北京市包装印刷行业生产现状及特点。 ——在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完成了北京市包装印刷行业VOCs 排放标准开题报告,并与2013年10月召开了标准开题论证会。 (2)2013年11月~2014年3月上旬。 ——与印刷企业的多次座谈交流。在北京印刷协会的协助下,多次与北京不同类型的印刷企业举行座谈会,对北京市印刷行业生产现状、污染排放和控制水平、标准制定构想、标准制定原则、标准控制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企业调研。选取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专项印刷等代表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基本掌握了北京市包装印刷企业的原辅材料使用特点、生产工艺、VOCs产生和排放环节、有机废气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情况。 (3)2014年4 月~至今。

印刷行业标准

1. 目的. 在顾客未提出特别要求时,明确本公司生产产品应达到的质量水平及检验标准,明确原辅材料进货、产品储存运输应达到的质量水平。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含生产工序委外加工)、储存和运输等过程的质量控制,适用于顾客没有特别规定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与检验,适用于营业部门与顾客沟通、进行业务洽谈时参考,适用于生产技术部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工序生产质量控制,适用于生产技术部和品质部对工序产品或成品进行检验,适用于全质办和品质部对采购、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等过程进行巡查或抽检。 本标准不涉及公司生产设备及其所需的备件采购、备件委外加工。 3.定义 质量标准——原辅材料进货和投入生产要求的质量项目、生产产品要求的质量项目、储存和运输产品要求的质量项目、部门或车间工序人员工作过程的操作项目,应达到的水平。 检验标准——质管人员、检验人员在进行原辅材料和产品质量判定时,在进行现场巡查或抽查时,所依照的质量标准、有关的条款或数值。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指成品或半成品,在储存与交付阶段指进入成品仓库的成品。半成品———指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加工后的工序产品,但成型加工工序后的产品除外。 4. 引用文件 GB 13024-91 箱纸板 GB 13023-91 瓦楞原纸 QB 1011-91 单面涂布白板纸 ZBY 32024-90 白卡纸 GB/T 10335-1995 铜版纸 GB 7705-1987 平版装潢印刷品 GB/T17497-1988 柔性版装潢印刷品 GB/T 6544-1999 瓦楞纸板 GB 6543-86 瓦楞纸箱 GB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及抽样表 GB/T 6545-1998 瓦楞纸板耐破强度的测定方法 GB/T 6546-1998 瓦楞纸板边压强度的测定方法 GB/T6547-1998 瓦楞纸板厚度的测定方法 GB/T 6548-1998 瓦楞纸板粘合强度的测定方法 5. 内容 5.1 原辅材料质量标准 5.1.1 原纸进货质量标准. a) 箱纸板——根据GB 13024-91 箱纸板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将箱纸板分为4级:高档箱纸板(一等)、普通箱纸板(二等)、普通箱纸板(三等)、挂面纸(四等)。进货检验必检项目为定量、紧度、耐破指数、横向环压指数、水份,具体技术指标见表一。 b)瓦楞原纸——根据GB 13023-91 瓦楞原纸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将瓦楞原纸分为3级:高强瓦楞纸(一等)、普通瓦楞纸纸(二等)、普通瓦楞纸纸(三等)。进货检验必检项目为定量、紧度、横向环压指数、纵向裂断长、水份,具体技术指标见表二。 c)单面涂布白板纸——按QB 1011-91 单面涂布白板纸对厚度、定量、白度、横向耐折、横

质量标准(印刷业)

XXXXXX企业标准 Q/CCY 1-20XX 食品用多层复合膜、袋 2018-5-8 发布2018-5-25实施XXXXXX有限公司发布

Q/CCY 1-2018 前言 本标准按GB/T1. 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XXXXXX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由XXXXXX批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 本标准于2018年5 月9 日发布。

复合膜、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膜、袋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材料用干式复合工艺制成的两层和两层以上食品和非食品包装用复合膜、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准 GB/T 1037 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杯式法GB/T 1038 塑料薄膜和薄片气体透过性试验方法压差法GB/T 1040. 3 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 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 2828. 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验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91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 5009. 60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009. 119 复合食品包装中二氨基甲苯的测定 GB/T 6672 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 GB/T 6673 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GB/T 7707 凹版装潢印刷品 GB/T 8808 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 GB/T 8809 塑料薄膜抗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GB 9685 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12904 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 GB/T 14257 商品条码条码符号放置指南 GB/T 10004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GB/T 10005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 GB/T 10006 塑料薄膜和薄片摩擦系数测定方法 GB/T 21302 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 GB/T 1844. 1 塑料符号和缩略语第1 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 GB/T 28118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 QB/T 1130 塑料直角撕裂性能试验方法

2008年印刷国家标准

印刷国家标准 1.GB/T 9851.1-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2.GB/T 9851.2-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2部分:印前术语 3.GB/T 9851.3-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3部分:凸版印刷术语 4.GB/T 9851.4-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4部分:平版印刷术语 5.GB/T 9851.6-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6部分:孔版印刷术语 6.GB/T 9851.7-2008 印刷技术术语第7部分:印后加工术语 7.GB/T 7705-2008 平版装潢印刷品 8.GB/T 7706-2008 凸版装潢印刷品 9.GB/T 7707-2008 凹版装潢印刷品 10.GB/T 17497-1998 柔性版装潢印刷品 11.GB/T 22771-2008 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用滤光氙弧灯评定耐光性 12.GB/T 15467-1995 印刷技术单张纸印刷机尺寸系列 13.GB/T 17934.1-1999 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 制第1部分:参数与测试方法 14.GB/T 17934.2-1999 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 制第2部分:胶印 15.GB/T 17934.3-2003 印刷技术网目调分色片、样张和印刷成品的加工过程控 制第3部分:新闻纸的冷固型油墨胶印 16.GB/T 18720-2002 印刷技术印刷测控条的应用 17.GB/T 18721-2002 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CMYK标准彩色图像数据 (CMYK/SCID)(附光盘)

18.GB/T 18722-2002 印刷技术反射密度测量和色度测量在印刷过程控制中的应 用 19.GB/T 18723-2002 印刷技术用黏性仪测定浆状油墨和连接料的黏性 20.GB/T 18724-2008 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耐各种试剂性的测定 21.GB/T 19437-2004 印刷技术印刷图像的光谱测量和色度计算 22.GB/T 20439-2006 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用于四色印刷特征描述的输入数据 23.GB/T 22770-2008 印刷技术用落棒式粘度计测定浆状油墨和连接料的流变性 24.GB/T 22771-2008 印刷技术印刷品与印刷油墨用滤光氙弧灯评定耐光性 25.GB/T 22113-2008 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用于图像技术的标签图像文件格式 (TIFF/IT) 26.GB/T 17002-1997 防伪印刷产品生产管理规范 27.GB/T 18805-2002 商品条码印刷适性试验 28.QB/T 1877-2007 包装装潢镀锡(铬)薄钢板印刷品 29.QB/T 3007-2008 凹版纸基装潢印刷品 30.GB/T 8941-2007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的测定(20°、45°、75°)(下载) 31.GB/T 24289-2009 纸和纸板.镜面光泽度的测定.平行光束75°,DIN法(下载) 32.GB/T 23649-2009 印刷技术过程控制印刷用反射密度计的光学、几何学和 测量学要求 33.GB/T 27935.3-2011 印刷技术印前数据交换PDF的使用第3部分:颜色管理 工作流程中的完整数据交换(PDF/X-3) 34.GB/T18359-2009 中小学教科书用纸、印制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35.GB/T 12823.1-2008 摄影密度测量第1部分:术语、符号和表示法 36.GB/T 11500-2008 摄影密度测量第2部分:透射密度的几何条件

印制电路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

电子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印制电路制作工 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第十四职业技能鉴定站

内容提要 本《标准》是根据信息产业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最新汇编的“电子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标准”的一种。 本《标准》涵盖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和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对本工种的职业概况、基本要求作了具体的描述,并对各等级的工作要求、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比重都作了严格的标准限制。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考核鉴定机构的培训教师和具有参加相应等级资格的考生,对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师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印制电路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印制电路制作工 1.2 职业定义:在电子工业的印制电路(电子电路)制造中、使用各种设备制造出印制电路的从业人员 1.3 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1.4职业环境条件:室内,常温,部分净化间,部分为温湿度恒定的房间,还有排气通风房间。 1.6 基本文化程度:初中毕业 1.7 培训要求 1.7.1培训期限: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根据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确定。晋级培训期限:初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 1.7.2 培训教师:培训初、中、高级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7.3 培训场地要求:满足教学需要的标准教室和完成印制电路制作所需要的感光材料、工具、仪器和辅助设备。 1.8 鉴定要求 1.8.1 适用对象: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1.8.2 申报条件 ——初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经本职业初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在本职业连续见习工作2年以上。

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合同(标准范本)

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合 同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and clear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of both parties, the following terms are reached on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iness,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本合同书下载后可随意修改

合同编号:YH-FS-168683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合同 说明:本服务合同书根据有关规定,及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同时对当事人进行法律约束,本着自愿及平等互利的原则达成以下条款。文档格式为docx可任意编辑使用时请仔细阅读。 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合同 合同编号:_________ 甲方: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 乙方:_________ 甲乙双方根据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厂招标项目(招标编号:_________)的公开招标结果和有关招投标文件的要求,经双方友好协商,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为规范支出,节约经费,提高定点印刷厂的印刷质量和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2]53号)的有关规定,甲方确定乙方为_________--_________年度中央国家机关定点印刷厂。乙方可以承接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各

印刷品的质量标准

印刷品的质量标准 印刷品质量含义 所谓的胶版印刷品质量的就是指印刷品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这个综合效果主要是受阶调层次的再现、色彩再现、清晰度再现和不均匀性等四个方面的支配。也就是说,对于印刷品的质量,我们只要重点检查以上四个方面,若这四个方面达到了要求,则可以认为印刷品是合格的。 由于支配印刷品质量的特性是一种对印刷质量的定性描述,这些质量特性很抽象,因此,必须将这种抽象的特性转化为具体的特性。对于胶版印刷品而言,根据不同类型和要求可分为精细产品和一般产品两种,因此对于不同的产品,印刷的质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1(精细产品的质量标准 精细产品的质量标准为: (1)套印准确,误差应小于两网点之间距离的一半,所以越是精细产品,允许的误差就越小。 (2)网点饱满,光洁完整。 (3)墨色均匀,层次丰富,质感强,实地平服。 (4)文字、线条光洁,边缘清晰、完整。 (5)印张无褶皱、无油腻、无墨皮,正反面无污迹。 2(一般产品的质量标准 一般产品的质量标准为: (1)画面的主要部位套印准确。 (2)网点清晰完整。 (3)墨色均匀,实地平服。

(4)文字线条清晰完整。 (5)印张无褶皱、无油腻、无墨皮,正反面无污迹。 印品质量评价的方法 印刷界常把评价印刷质量的方法分为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类。 1(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通常是指由人眼而不是用仪器进行质量评判,即由人眼评价出人们对印刷品的主观印象。 2(客观评价 客观评价方法,本质上是要用恰当的物理量或者说质量特性参数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描述,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印刷质量提供依据。 对于彩色图像来说,印刷质量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色彩再现、阶调层次再现、清晰度和分辨率、网点的微观质量和质量稳定性等内容。可使用密度计、分光光度计、控制条、图像处理手段等测得这些质量参数。 3(综合评价 所谓的综合评判方法就是采用主观评价方法来确定客观评价方法难以解决的变量相关之间权重的方法,即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评价方法。由于印刷质量参数很少有独立变量,而且每个变量对图像影响的权重又不同。 实地密度值的控制 印刷品的密度与转移到纸张上的墨层厚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墨层厚度不仅仅与印刷品的密度,而且也与网点增大、套印、实地印刷故障以及其他各种印刷上的问题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印在纸张上的墨层越厚,墨色越深;墨层厚薄一致,墨色深浅也相同。因此,控制墨层厚度的变化,也就控制了墨色深浅和墨色的均匀性。但是测定纸张上的墨层厚度是比较困难的,一般用印刷品的实地密度来表征墨层的厚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2020年7月整理).pdf

学 海 无 涯 1 [1]农、林、牧、渔业 [01]农业 [02]林业 [03]畜牧业 [04]渔业 [05]农、林、牧、渔服务业 [2]采矿业 [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非金属矿采选业 [11]其他采矿业 [3]制造业 [13]农副食品加工业 [14]食品制造业 [15]饮料制造业 [16]烟草制品业 [17]纺织业 [18]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9]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1]家具制造业 [22]造纸及纸制品业 [2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2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2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医药制造业 [28]化学纤维制造业 [29]橡胶制品业 [30]塑料制品业 [3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4]金属制品业 [35]通用设备制造业 [36]专用设备制造业 [3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42]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5]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4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建筑业 [47]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48]建筑安装业 [49]建筑装饰业 [50]其他建筑业 [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51]铁路运输业 [52]道路运输业 [53]城市公共交通业 [54]水上运输业 [55]航空运输业 [56]管道运输业 [57]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 [58]仓储业 [59]邮政业 [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60]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61]计算机服务业 [62]软件业 [8]批发和零售业 [63]批发业 [65]零售业 [9]住宿和餐饮业 [66]住宿业 [67]餐饮业 [10]金融业 [68]银行业 [69]证券业 [70]保险业 [71]其他金融活动 [11]房地产业 [72]房地产业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3]租赁业 [74]商务服务业 [1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75]研究与试验发展 [76]专业技术服务业 [77]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 [78]地质勘查业 [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9]水利管理业 [80]环境管理业 [81]公共设施管理业 [1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82]居民服务业 [83]其他服务业 [16]教育 [84]教育 [1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85]卫生 [86]社会保障业 [87]社会福利业 [1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8]新闻出版业 [89]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 [90]文化艺术业 [91]体育 [92]娱乐业 [1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93]中国共产党机关 [94]国家机构 [95]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 [96]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 [97]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20]国际组织 [98]国际组织 [99]使领馆

印刷企业标准化建设

浙江至美包装彩印有限公司第一次管理评审会议质量方针: 以品质赢得市场,用服务回报顾客。质量方针的内涵:它是企 业发展的长期经营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顺利发 展的依据,要求企业各级人员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打造品牌,立足国内市场。质量标准永远服务于顾客,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顾客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质量方针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意义深远!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一项战略性决策。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在市场的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客户满意。第一、服务一般是指对待客户的态度,但是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要去了解 客户的需求和要求,然后根据客户要求我们再去生产 高品质的产品,从而达到顾客要求,顾客满意。通过 了解客户要求,然后实行质量管理,最后达到顾客满意。第二、品质--- 定质量标准,操作者按规定操作,作业指导书,每一个操作者自己都是检验 员品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质量好,第二质量稳定;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做到这两点呢?1、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重视质量(要有这样的 意识)。2、我们要想办法(策划)。3、把想到的办 法实施,我们就要去做(实施)。4、做了之后要去

检查和监督(检查)。5、分析和改进,持续改进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持续改进)。第三、企业各级部门全员参与---关键是管理者我们企业这么多人,怎么样配合才能生产出质量好又稳定的产品呢?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全体公司上上下下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体系和质量目标;一、公司要有目标1、确保公司盈利;2、保证公司信誉;3、在市场上要有竞争力4、成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生产出质量好的产品,还要确保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二、每个部门要有目标和职责部门目标:1、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 2、提高生产效率 3、提高产品合格率 4、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要想完成部门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生产任务(2)提高员工积极性(3)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4)提高员工质量意识(5)建立工艺标准,让员工按标准做事(6)保证设备正常部门主任的职责:1、上传下达2、生产任务的管理3、生产设备管理4、人员管理 5、原材料管理 6、配合公司制定相关制度 7、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三、每个员工也要有目标目标: 1、提高生产速度 2、降低不合格品产生员工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