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突破高原

教师突破高原
教师突破高原

在文化的润泽中幸福成长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陷入迷茫中。“南山有路千万条,常在途中徘徊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常常原地踏步,渐渐地步入“高原现象”里。于是,“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渐渐蔓延开来。

自从中心校课题组进行“农村小学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研究”以来,使我们又重新明白了我们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日益富裕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的成绩,曾经的辉煌,只是代表过去。在曾经的荣誉中停滞不前,我们又怎么为人师,面对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目光的孩子们?

社会要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敢为天下先的历史使命。

首先:认识自我,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两年前,我由一位普通的老师,通过后备干部的竞选,经过领导的培养、同事的协助,成长为一名完小校长。刚走上管理岗位的新手,面对繁杂的事务,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我想老马领我识通途,少走弯路多办事。于是我虚心向同行请教,不管是教育界的资深校长,还是崭露头角的年轻同行,我都寻找资料研究学习他们的治理艺术。结合工作实际,我随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随感能使我在工作中少走弯路。“与其让环境适应你,不如你主动去适应环境。”也许我们自己曾经拥有一定的学历,在知识迅猛更新的情形下,“高学历”很容易发黄;也许自己曾经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凭着自身努力,取得高级职称,获得星级教师。但面对每一届新的有着不同个性的孩子,过分依赖经验,只能使自己的教育陷入教条主义的尴尬局面;只有着眼未来,才能勇往直前,从而勇敢克服自身的“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

水陡小学六十余年的苍桑巨变,造就了我校丰厚的文化底蕴。全校老师恪守“志远行近,博学明礼、务本求实、砥砺德行、为人师表”的信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书育人,作为水陡小学的新一代,我们应该在传承水陡小学老一代优良师德、师魂的同时,时刻牢记“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要求,铸造出新时代的水陡育人精神。

其次:励志图强,建立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农村小学的确不能和城区学校一较高低,但硬件不是最关键的,学校再豪华,如果学校教育质量没有,一切都是空的,最能够决定学校前途和命运的是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所以农村学校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有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培养、引进、留住优秀教师这方面必须下大功夫,既要注重精神鼓励,也不可忽视经济待遇的作用。结合绩效考核,真正将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落实到实处,对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使之免于误入“高原现象”中。

有了敬业精神后,就需要每位老师,每天问问自己:今天完成教学任务了吗,有没有做到学校轻负担高质量的要求?今天给学生关爱了吗?今天给学生作出表率了吗?有没有把自己一天的常规工作做好?自己平时的言行符合水陡小学教师的身份吗?

为此,我在工作中信仰三条原则:依法治校(加强治理求规范)、以情理校(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待人有情,助人成功)、以特立校(加强学校的特色创建工作治理,以特色求发展)。为了摆脱“高原现象”,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学校还应该为每位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如校本研修、读书沙龙、外派学习培训,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德育工作研讨会,课堂教学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等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师能。随之应运而生的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水陡团队:我们的团队突破我们只是完小的束缚,我们不只是上情下达的传送带,我们是学校,是培养五百名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在这里,走出“高原现象”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一星期小比赛,一个月大竞赛,一学期综合展示。使得大家在玩中学习,玩中成长,也使得水陡小学取得优异的成绩:街道运动会年年名列前茅。科技文化艺术节、篮球队常常代表中心校参加椒江区的比赛。活动精彩纷呈,成绩骄人自豪,成为下陈街道培养各方面人才的“后花园”。

最后:遨游书海,阅读让自身变得充实

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教育事业赋予我们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人们现在把教师说成是水龙头,是潺潺不

息的清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需要教师具备丰厚文化底蕴。怎样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呢?那就是阅读。“漫步书海任遨游,吸纳百川方成海”,书籍滋养了我们精神,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塑造了我们的人格。教育教学类书籍杂志的阅读使我校老师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为了提高了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学校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的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余,开放学校图书馆,让大家与书为友。是啊,当我们与书为友时,就会感慨自己的渺小,感悟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顿悟到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还可以通过“博客”,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博客”这个网络新兴宠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文章,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网络阅读,从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作为一个自主反思的工具,教育博客颠覆传统教育思维定势,有助于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专业角色。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是挂在水陡小学校门口的句话,那不仅仅只是一句话,而是水陡小学师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学生“日有所诵”“每日小记”形成特色。经典无涯诵可渡,国学万仞读能攀,让孩子们在经典国学的诵读中健康幸福地成长。老师们则及时记载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并坚持通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课题成果等形式,将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而这个积淀的过程,也正是个人思想的梳理、总结和升华的过程,那更是我们这个团队突破高原现象后持续发展。

本着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作为自身教育理念。视教师为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视教师为渡工,为学生引航开渡;视教师为春蚕,无私奉献;视教师为红烛,照亮别人、温暖孩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无愧于这神圣光辉的职业。让青春流逝在三尺讲台、让粉笔染白双鬓、让岁月写下奉献的足迹。

前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过去已成历史,来路充满希望,也布满荆棘。但坚信:走过“高原现象”的我们在文化的润泽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拥有绚丽多彩的阳光。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中学教师如何走出职业高原期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知识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刚开始学习时进度很快、学习效果显著、而后就逐渐慢了下来,达到一定程度后仿佛到了极限,很难再有进步。这种现象像登山一样,一开始时上坡的速度很快。但当爬上了一定的高度,却感受不到什么高度的变化,稍不留神就会跌下山涧,这就好像上了高原一样。因此被称为“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的另一个特点是,“高原现象”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只要突破了这个高程,认知水平的曲线又会继续上升。世人瞩目“高原现象”,就因为“高原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高原期”的有效突破,是教师成长之路取得成功或归于失败的分水岭。 为什么会出现职业高原期呢? 现代教师职业发展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一般认为:教师职业成熟水平分为六个阶段,即实习教师→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家型教师→杰出教师→退休教师。 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可能会出现前进的暂时性停止。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类型与水平、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所处的具体环境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其专业发展中产生“高原现象”的时间也会有先有后,维持时间也有长有短。“高原现象”的发生,“高原期”的时间长短,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跟不上社会教育理念的更新是造成教师高原现象的必然因素。 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把新的理念、要求、技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更新,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

浅谈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教师职业高原期现象的成因与对策 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许红卫【摘要】当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出现职业高原期现象的原因有生命周期的影响、职业重压超出负荷、自身失去前进目标、收入与付出关系和学校管理不当。学校如何帮助教师快速走出职业高原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教师正确归因,对症下药;二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是鼓励教师自加压力,促进专业发展;四是加强学校有效管理,促教师自主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业高原期原因分析应对策略 【引言】我校属于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2008年时就有在职教师58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占32.8%,小学高级教师占63%,但获得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荣誉的只有6人,仅占10.3%,尚没有一名教师获得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荣誉和“小中高”职称的教师。尤其是几年来,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不如人意,没有一人获得市、区级“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荣誉称号;在区组织的“骏马杯”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中,也未有一人入围获奖。由此可见,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市、区其它学校,严重阻碍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极不相称。几年来,我负责学校师训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之后,向上的云梯不知通向何方,曾经满怀的激情,曾经高速的进步,似乎已成为过去,我感到困惑。我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什么对策可以帮助教师重新燃起激情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呢?于是我查阅了许多资料,特别是阅读了《福建教育》2006年第11期“瞭望”视点:《跨越职业高原期》,于是我明白了原来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职业高原期现象。下面谈谈我对这种现象成因的分析和思考,与同行共勉。 【正文】 一、职业高原期成因的分析:

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联系个人实际,从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角度,谈谈怎样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 答: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最终还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 1、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很多教师不能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或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产生“高原现象”后,常常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认识与做法会给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带来一定的困难。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高原现象”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积极面对,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可以克服“高原现象”。 2、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造成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千差万别,如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知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有的教师可能是因为缺乏敬业精神;还有的则可能是因为对缺乏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当在专业成长出现“高原现象”时,教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真正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不要人云亦云。 3、充分利用周围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其敬业精神、自我发展需求、自我钻研与对教育、教学反思密不可分,教师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钻研与努力。此外,寻求教研组的帮助,也是教师克服“高原现象”的有效措施。教研组(或年级组)是教师经常性活动的专业生活小区,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也是教师专业活动中的微观心理环境,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教研组的集体修养水平,构成了内在的关系状况和心理氛围。 4、倡导“课堂拼搏”行动研究。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博”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在“课堂拼搏”中不断进步。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历,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5、培养教师的创新性思维。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生涯中多思考,不断琢磨解决问题的方法,打破“舒适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积累,走向卓越。 总的来说,要想突破教学中的“高原现象”,教师本身在心态上要积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观念,勇于在实践中摸索,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精益求精,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多学习,多读书,不断丰富知识,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既是教师专

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阶段性成熟的表现,也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想办法脱离尽快摆脱高原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人们提出了一些促进教师克服高原期的措施,比如实行师徒制、成立教研组织、进修等。 我以为,教师要尽快克服高原期,必须要有异质介入。所谓异质介入,是指有异于常态的内容介入专业发展内容与过程。 为什么要异质介入呢?因为同质的内容早已经熟悉,对专业发展所起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已经很有限了。如果只是在同质的内容中转来转去,很可能就转不出去,视野受到局限,水平也难以提高。 异质介入,是不同于原先的事物,会给原有专业系统带来冲击、打破系统内部的平衡,给系统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使系统做出必要的自我调整。 中医针灸中有一种埋线法,即是把特制的线埋入人体的某些部位,从而激活血脉,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这种埋线法的原理,其实就是异质介入的原理。所埋进去的线,相对于人体的肌肤是一种异质的东西,但它激活了血脉,达到了治疗的效果。 珍珠的形成,也是由于蚌的体内进入了天然珍珠形成的原因 当蚌在海床进食中,贝壳张开,受到外来物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尔掉进去,外套膜受到刺激,它就会分泌出珍珠质,把掉进去的异物层层裹住,使其圆滑,逐渐形成珍珠。可见,珍珠的形成也是异质介入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也是专业发展的一种病症,需要治疗。这种治疗,也可以采用异质介入的方法。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异质介入,就是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外出进修等方式,学习一些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内容。这些不甚熟悉甚至陌生的内容可以是与专业内容或教育有关的理论或知识,也可以是专业或教育之外的陌生领域的内容,比如,去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或者一些前沿学科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学习异域的东西,比如国外的东西、外校的东西、外学科领域的东西等。在学习这些陌生的、新鲜的内容的时候,既需要带着原有专业的眼光,也需要放弃原有专业的束缚。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促进专业的新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异质介入,带来新的审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视角,寻找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异质介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习惯了原先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教学习惯,这种熟悉的状态使人感到舒服和安全。异质介入,带来的除了新鲜,还会有不适应,甚至强烈的不适应。为此,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对异己之物的排斥心理,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抗拒行为。异质介入,需要解决这种心理,需要克服由此带来的困难。 教师专业发展要想突破高原期,教师必须要有改变自我的勇气,必须要有尽快彻底改变自我的锐气。温温吞吞地做事情,有事很难取得成效。有了彻底改变自我的锐气,才会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在异质介入时,教师要抱定接受眼睛里进沙子般的痛苦,对异质的内容进行碰撞、内化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从而结出新的珍珠。 突破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请接受异质的介入!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三是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道路上,立志成才者多,而真正出类拔萃的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不能越过“高原期”而继续攀登高峰,最后落得个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结局。这时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意志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 1.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生的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就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像烧开水,开始时,难以知道水温一直在升高,再坚持下去,总会有“开”的那一刻。高考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就要求学生培养坚韧意志坚持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应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行,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2.保持心理平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由于大多数同学不了解这个规律,再加上高考的临近,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复习的效率,耽误了学习成绩的继续提高。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后水平的同学来说,尤其明显。同学们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哪能风彩虹。 3.变换学习方法。高原期的学习方法转变是重中之重。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方法,到第二轮复习不一定再合适。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阶段的学习,用过去习惯性的思维去对待后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往往会产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与学习内容不相适应状况,这样也会造成高原现象。 所以我们要及时探索适应这一阶段的学习方法,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例如,学习地理时,第一轮复习时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的层面上,到了第二、三轮复习,需要综合应用知识去“描述和阐释事物”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这时就必然有一个不适应的阶段,形成停滞不前。学习政治时,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局限于某一模块(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学生解题不太会有遗漏。而到了第二轮复习时则需要将各部分的知识综合起来运用。有些同学解题时见到经济建设只想到经济学知识,而想不到其政治意义;见到政府行为时只想到政治学知识而想不到经济学的道理。这就难免会失分。 建议同学们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使之条理化,以便在进行新的学习时可以顺利的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并可迁移到其他方面;第二,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必要时可与老师交流),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调整学习方法,使学习得以进一步深入;第三,科学地转换学习目标,一是改变过于狭窄的注意力,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高屋建瓴”地“俯视”问题;二是学会知识的运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只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所要求的思维方法与策略,适当地进行调整,定会突破学习的“高原现象”,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高三学生复习考试中常见的高原现象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尤其是在马上就要面临考试之际,忽然感觉成绩停滞不前。也就是说,在经过一段高强度的学习和进步之后,许多同学会感到学习和复习效率低下,甚至学过的知识也模糊不清。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造成学生“高原“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理、心理疲劳 从高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的强度逐渐加大,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这种题海战术使不少考生夜以继日,争分夺秒,以牺牲休息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学生的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 2.学习方法缺乏“升级换代”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应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在不同复习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临近高考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求把知识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提升分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考生只抱一种机械的方法:苦学加死学,就会进入高原期。 3.学习效率下滑 学生不能及时整理思路,对做过的习题不能及时归纳比较,整天只为做题而做题,题做得过多过乱,整天晕头转向,甚至越做心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如何度过教师职业高原期 高原期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其形成的可能性很多,可能会是个体自身认识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也可能是自身所付出的努力不够。面对这种境况,教师应认清自身产生高原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扭转高原期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等不利局面,树立克服高原期的坚定信念。不能一味消极地抱怨环境的不合理与命运的不公平。只有积极面对,勇往直前,才能度过高原期。 1、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我虽然有十来年的教齡,但理论功底相对较弱,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处理常常凭直觉或经验来随机确定,缺乏理性缜密的思考。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学习,提高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突破高原期的关键之一是加强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用系统的理论指导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用自己的实践丰富教育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积极参与校本教研。 我认为学校教研组或年级组是专供教师进行教研活动的场所,在帮助我与其他教师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教研组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活动微观心理环境,对我工作的情绪和心境起着决定作用。教研组成员所共同建立、支撑的集体修养水平,决定了组内的成员间的关系状况及心理氛围。在教研组内,每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我可以从中发现其他教师所独有的教学艺术:怎样创设语言氛围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用亲和力来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怎样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厚实的底蕴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打造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只要用心发现,我认为就能找到帮助自己度过高原期的方法。 3、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 现代教学观提倡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帮助教师早日突破高原期的最有效方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分析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想,进行积累,日久天长,必能从中受益。写教学后记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另外要经常与同行进行探讨,并听取学生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特别是学生的反馈,这样的教学相长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从交往中获益,还能促进学生的正向发展。 4、教师的自我激励是度过高原期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自我激励,是指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个人目标的追求与教学、科研目标的追求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目标来满足个人的需要。高教师能够达到自我激励,对个人来说,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佳状态。我们可以用以下方式来进行自我激励:(1)目标激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我们就要时刻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用它来激励自己。(2)竞争激励:有压力,才会有动力。(3)暗示激励:自己是最棒的。我们对自己的期许和信心久而久之就会真实地影响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使我们的人生轨迹朝着自我所期许的方向发展;(4)榜样激励:榜样是迷路人前方的灯塔。对于榜样的确定,我们近可以从朋友、同事中找到值得学习的榜样,远可以从历史故事、名人自传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甚至还可以从虚构的人物形象中汲取榜样的力量。(5)箴言激励:践行一句,受用终生。 总之,激励,不管是来自社会的外部激励,还是来自自身的自我激励,都是推动我们教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知识讲解

高三学生如何突破复习的“高原现象”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

单调。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三是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在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道路上,立志成才者多,而真正出类拔萃的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不能越过“高原期”而继续攀登高峰,最后落得个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结局。这时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意志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1.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生的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就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像烧开水,开始时,难以知道水温一直在升高,再坚持下去,总会有“开”的那一刻。高考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就要求学生培养坚韧意志坚持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应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行,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骨干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高原期?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周期,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处于专业发展的高原期。美国教育学会发表的《谁是优良的教师》一书中说:“教师服务成绩评定的趋势是曲折前进的。在教学的头几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教了五六年以后,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的速度就不像以往那样快,甚至有逐步下降的趋势。如果不进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到后来就会出现衰退的现象。” 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阶段性成熟的表现,也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师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想办法脱离尽快摆脱高原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人们提出了一些促进教师克服高原期的措施,比如实行师徒制、成立教研组织、进修等。 我以为教师要尽快克服高原期,必须要有异质介入。所谓异质介入,是指有异于常态的内容介入专业发展内容与过程。 为什么要异质介入呢?因为同质的内容早已经熟悉,对专业发展所起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已经很有限了。如果只是在同质的内容中转来转去,很可能就转不出去,视野受到局限,水平也难以提高。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异质介入,就是教师要通过自学或外出进修等方式,学习一些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内容。这些不甚熟悉甚至陌生的内容可以是与专业内容或教育有关的理论或知识,也可以是专业或教育之外的陌生领域的内容,比如,去学习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内容,或者一些前沿学科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学习异域的东西,比如国外的东西、外校的东西、外学科领域的东西等。在学习这些陌生的、新鲜的内容的时候,既需要带着原有专业的眼光,也需要放弃原有专业的束缚。但其最终的落脚点却在促进专业的新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异质介入,带来新的审视专业发展的机会和视角,寻找专业发展新的突破口。 异质介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习惯了原先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教学习惯,这种熟悉的状态使人感到舒服和安全。异质介入,带来的除了新鲜,还会有不适应,甚至强烈的不适应。为此,有些人会产生强烈的对异己之物的排斥心理,甚至会产生强烈的抗拒行为。异质介入,需要解决这种心理,需要克服由此带来的困难。 教师专业发展要想突破高原期,教师必须要有改变自我的勇气,必须要有尽快彻底改变自我的锐气。温温吞吞地做事情,有事很难取得成效。有了彻底改变自我的锐气,才会有“浴火重生”的可能。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实验与研究发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象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特点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分析 首先,非直线性发展是产生“高原现象”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力nJ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虽然,教师在师范院校学 习期间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但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同步的,矢口识掌握在先,能力形成在后。所以,把这些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转变为一种技能、能力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此外,新的教育理念、知识、能力与教师原有的教育理念、矢口识、能力构成了矛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反新的理念、要求、技能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结构发生联系,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然而,这种体系和系统既不是动作的简单累积,也不是动作间联系的简单加强,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过程。所以,在教师的知识还没有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之前,在教师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系统还没有形成以前;在知识与能力的新老交替的格局还没有完成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新旧过渡的时期。这时,教师的矢口识、技能、能力的发展者体会处于一个相对停顿的状态,甚至还感觉稍微有些退步。综上,我们认为,就像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经过“开始阶段——迅速成长阶殴——‘高原期’阶段——克服‘高原期’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的过程。“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其次,面临的社会压力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第二个原因。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过去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如来自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现代社会不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些压力的强度,并且又给予了教师这一职业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有些通过努力不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丧失信心,为了缓解压力,某些教师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及克服方法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其主要表现是:上课无精打彩,思想常开小差;作业马虎,常看错数字或抄错符号;对一些典型的题目屡做屡错,不思改正。但在“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的继续上升。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考试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高原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是知识上存在盲点。 在现代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众多和其它方面条件的限制,老师往往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整个教学只能按照“机会均等”的方式进行。有些同学自身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于完成作业。这就使得本来掌握得较好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断被重复,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做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另一方面自己的“弱点”却又难以得到强化,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 二是心理上压力过大。 学生面对着诸多的功课、家庭的厚望以及自身对未来美好前途的强烈憧憬,学习压力因而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往往结伴而行。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尽管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对学生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或重要意义,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耶基斯——多得林定律表明,高焦虑和紧张又会使学习效率降低,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得不到最好发挥。 三、身体疲劳。 由于长时间的苦读熬夜,又缺乏体育锻炼,使人的身体机能减弱。有的孩子睡眠不足,出现了情绪倦怠、食欲不旺,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现象,学习的效率明显下降,必然会产生“今不如昔”的停止感和倒退感,这是原因之三。 针对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寻求突破: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孩子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消灭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 要突破知识上的盲点和弱点,首先就要找出自己的“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将其中明显偏高或偏低的数据去掉,计算出其余数据的平均值,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弱点”找出来。准确性是这一步的关键。一般来说,统计的次数越多,反映的情况就愈加准确,所以要尽可能增加统计的次数。 其次,针对自己的“弱点”,准备一定数量的质量较高的针对性资料或训练材料。确保质量是这一步的关键。为此,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仔细分析,认真筛选,择优录用。在这方面,可多求助于老师,因为老师手里的资料一般都

“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

“高原期”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高原期”是所有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前,引导教师走出“高原期”的措施存在形式化、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教师主动性、实效性差等问题。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以此为平台,采取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合作发展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开展多元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帮助教师尽快走出专业发展“高原期”。 关键词:“高原期”;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高原期”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知识形成的中后期过程中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经历“高原期”之后,又继续上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拓展与提高,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专业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一个非常时期。王铁军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入职适应期(18-25岁)、成熟胜任期(25-35岁)、高原平台期(35-45岁)、成功创造期(40-55岁)、退职回归期(55岁至退休)。可以说,“高原期”是所有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它的周期根据不同教师的情况或长或短。能否尽快走出“高原期”,是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关于“高原期”的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帮助教师克服“高原期”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仍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何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策略帮助教师度过“高原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当前教师逾越专业发展“高原期”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但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要采取继续教育和校本教研等方式来帮助教师度过“高原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活动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难以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实效性差等问题。 “继续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基于对教师专业化和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刻认识而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正确。相当部分的教师不了解继续教育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错误地认为学历教育才是正规教育,而非学历的继续教育则是非正规教育,可有可无,参加继续教育既影响教学工作,又增加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无非是交钱买证书,参加不参加学习都可以。学习态度的偏差严重影响到继续教育的质量。二是缺乏时间保障。由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对于绝大多数教师而言,难以安排足够的时间参加继续教育,这就造成了学时少、课量大的矛盾,教师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往往是被动应付,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太理想。三是培训的内容脱离教师实际。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绝大多数是师范院校或教师进修学校,大部分授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教师,虽然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底蕴,但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经验,单纯的空头理论无法与教

高原现象

高三学生如何克服学习中高原现象? 一、什么是学习的“高原现象”? 学习者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有的人甚至发和和生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高原现象”。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它的规律,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出现学习“高原现象”的表现: (1)判断能力下降,作业错误率明显提高。他们上课回答问题总是时常会出现老师意想不到的错误,难度稍大的题目他们就思考不出结果,难度小的题目,他们又会觉得不可能这么容易而怀疑自己的答案。作业失去了严密性,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漏洞。给老师造成的印象是:学生越学越糊涂。 (2)烦躁不安,做事理不出头绪。在这一时期学生常常觉得自己问题很多,但又无从下手,做作业时翻翻这个,看看那个,明知自己不会,又不想下功夫。上课学不进,下课玩不痛快,对于老师的批语和说教感到多余和厌烦。 (3)考试成绩明显下降,悲观失望情绪上升。处于“高原期”的考生,成绩会出现显著的甚至是惊人的下降。一些在班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高原期”考试成绩可能会下降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下水平。由于判断能力减退,作业倒退,特别是考试成绩的下降,会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会觉得自己脑子笨,学习已达到自己的能力极限,提高成绩已经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自己完了。于是产生严重的悲观、消极情绪,甚至于厌学、厌世。 三、学生在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高原现象”呢? 1、出现高原现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同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复习身心均感到疲惫,学习热情有所下降。 2、其次是各门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自己一时很难找到突破口。 3、个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就丧失信心。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缺乏新意,形式单调、枯燥是难免的。这时就很容易减弱学习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4、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不少学生日以继夜,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同学搞题海战术,最后晕头转向、心情烦躁,复习效率降低。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5、复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没有在复习上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全程只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心理学认为,人在复杂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止不前,在练习曲线上出现近于平缓甚至下降的一部分线段,即“高原现象”。而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低、学习进步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因为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①学习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一般说来,学习是比较费劲的,所以学习提高的速度比较慢,但总的来看,学习效率是向上的趋势;②迅速进步阶段。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学习规律和方法,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进步迅速,学习效率有明显提高,直线上升;③高原阶段。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观和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各种障碍,使学习进步速度缓慢,学习效率不佳,提高甚少,或者有明显下降,使学习处于波动甚至停滞状态;④克服高原阶段。当学生主观不断努力,积极改变和寻求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环境的促使下,克服种种障碍,从而掌握了新的学习规律和技巧,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得到了提高。不仅学生的学习是这样,在技能训练、科研课题的研究、企业的发展等等,这一过程也普遍存在。 高原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考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不尽相同,造成高考复习阶段出现的高原现象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样,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意志品质薄弱,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高考前的复习,范围广、容量大、时间长,与高一高二新课程相比,缺乏新意,形式单调。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的感觉,缺乏耐心,急于“求战”,很容易减弱学习的动机,甚至产生烦躁厌倦的情绪。 二是心理压力大,焦躁不安,导致身体状况下降……高三下学期的学习是相当紧张的,不少考生日以继夜,题海战术、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很疲劳。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积累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高原现象,感觉自己再怎么使劲也上不去了,失去信心,越学越糊涂。 三是学习方法不当。学生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缺乏因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 在学习和人才成长的道路上,立志成才者多,而真正出类拔萃的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不能越过“高原期”而继续攀登高峰,最后落得个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结局。这时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冲上去达到另一个台阶,即克服高原现象,取得新的成绩。 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很多,下面从意志力、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克服高原现象的方法。1.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生的学习学到一定程度时,会感觉到非常疲劳,学习动机就会下降许多,这时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就像烧开水,开始时,难以知道水温一直在升高,再坚持下去,总会有“开”的那一刻。高考的竞争不仅是文化知识的较量,同时也是意志力的较量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就要求学生培养坚韧意志坚持学习,在困难面前,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有顽强奋斗的品质,应具有攻关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行,才能克服“高原现象”。 2.保持心理平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常会遇到这么一个阶段,即学习成绩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由于大多数同学不了解这个规律,再加上高考的临近,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结果影响复习的效率,耽误了学习成绩的继续提高。其实,学习的高原现象阶段是同学们学习过程必须经过的阶段之一,这一点对于中后水平的同学来说,尤其明显。同学们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不经历风雨,哪能风彩虹。 3.变换学习方法。高原期的学习方法转变是重中之重。在高考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不一样,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高三第一轮复习所用的方法,到第二轮复习不一定再合适。越是临近复习后期往往需要知识上的综合,要力求把知识融汇贯通,这就需要加强分析综合能力的运用。有些考生用前一阶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后一

教师成长体会—走出高原期 迈进发展期

走出高原期迈进发展期 XX镇XX小学 XXX 2020年XX月XX日,观看XXX,XXX,XXX等诸位XX市名校长和名师的网络视频分享课程后,感觉教师成长发展这方面的内容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现结合自身所在的教育教学岗位以及成长现状,浅显的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我审视与剖析: 本人担任的教育教学岗位是XX市XX镇XX小学XX教师。双河小学地处XX交界,教学环境恶劣和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是客观上难以改变的。但是,初始担任XX小学XX教师时,每一天都给自己打气让自己气气蓬勃,活力四射;每一天都都与老教师谈笑风生,学习经验;这应该就是网络课程所论述的教师成长期;这一时期,面对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会自觉给自己向内施压,促使自己保持高昂的热情投入教学,听课,批改作业,通过向老教师、校内外太平镇安排的教师培训中成长,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处于成长期的我,参加听课评课、公开课、集体备课、师徒结对活动对我自身成长是非常有效的,XX年来多次被评为XX镇优秀教师等称号,这些都是成长期结出的果实; 教师成长期后会步入到高原期,很多教师在进入高原期后会出现止步不前,安于现状,甚至职业倦怠的表现,只有10%的教师会走出高原期,迈进发展期,成为名师,特级教师;根据网络视频课程所讲的内容,我有种深处高原期而不自知的隐忧,这种隐忧或许是由于学校客观条件恶劣和师资队伍缺乏特师和名师的引领,让自己有种会步入高原期旧有桎梏的后怕;当然,视频课程给了解决方案: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如果坚持以下活动,则会.很快迈进发展期,这些活动包括:读书、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课例研讨、教学反思、听专家报告、专家指导、撰写论文论著、参加学术组织、课题研究、培训、教学管理活动等。 二、重新厘定发展计划: 1.学习是教师发展的基础。要坚决纠正教学实践存在着的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 1

教师“高原现象”及应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564542.html, 教师“高原现象”及应对 作者:陈建中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6期 教师的“高原现象”其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倦怠。是指部分教师在取得一定成绩、工作迈上一定台阶后,陷入了困顿、迷茫的状态,工作上没有了动力,业务上没有了追求,于是工作起来无生气,得过且过等现象,若让其蔓延下去,就会侵蚀教师的斗志和前进的勇气,就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区域教育的发展。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发展,关键在自身。因此,全社会要高度关注,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使教师走出“高原现象”误区,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忠实传播者。对此,笔者对本地区教师“高原现象”做了不完整的调查(如图)。从调查数据上来看,目前教师的“高原现象”虽然并非普遍存在,但长期下去,将会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教育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消除教师的“高原现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提高教师待遇 近年来,办学条件虽有了较大改善,但离教育发展需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教师的周转房建设未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的基本住宿条件尚未完全解决,一定程度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当地教育部门应逐年加大投入,加快教师周转房的建设,逐步满足教师的基本住宿要求,使广大教师有个温馨的港湾。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让全社会从内心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传播者,肩负着祖国美好未来和民族后代美好希望的重任,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戴,为实现这种社会效应,笔者认为,应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建立尊师重教的栏目。对教师的工作及奉献精神进行广泛的宣传与报道,让社会了解教师,了解教师的敬业精神。其次学校应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促进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座谈会,学校管理与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征求意见会,让全社会参与学校与教学管理。再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多组织活动,如教师节慰问活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教育教学经验与体会汇报活动,让全社会全面了解教师职业的辛苦与不易,了解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多样性、繁杂性、涵盖性,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教师的尊重与敬爱,才能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