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

美国硅谷、意大利第三产业、日本大田湾等产业基地在近几十年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这些地方所体现的产业集群特点不管在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理论方面都受到全世界经济学家的关注。而它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地区城镇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诸多的政策都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将其视为自己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1]他虽然没有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是第一位提出“集群”一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集群就是一些企业为了合作完成某种产品而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的性质。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经济的角度第一次系统的对这种在地域上产业集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定义为“产业区”。[2]他认为造成这样的集聚经济是因为企业在地域上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合作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以期达到企业成本最低化,增加企业经济利益。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他的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现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的集聚分阶段性,从一开始企业自身的扩展引起集中现象,再到大企业集中某一地区,以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聚经济。而这样集聚状态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分散时不能得到的。[3]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4]他用他开创性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

意大利学者巴格纳斯科(1977)对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他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5]在当时他就对意大利本国的工业化产区进程进行了考察,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从此这个名词就成为了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制衣、皮革、玩具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代名词。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波特教授在(1990)他的《国家竞争优势》[6]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式现象进行解释。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7]。

2 产业集群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曾忠禄(1997)在《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8]主产业与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主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只注重主产业而不注重其他产业则会制约整体的产业发展,只有两者结合共同发展才是长久策略。

徐康宁(2001)在《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9]它与经济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越是开放的经济,只要合理运用各种有利因素,产业集群的发展越快,其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符正平(2002) 在《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借用西方网络外部化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机理。他认为偶然或历史或社会关系的因素使最先进驻区位的企业扮演网络发起人的角色,其表现和势力影响随后企业的区位预期形成,这种网络效应使集群最终在这个区位形成。[10]

倪鹏飞(2006)在《产业集群:中国和谐崛起的一条希望之路》中认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使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11]

孙要中、魏剑锋(2009)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组织,集群企业间最一般关系是技术、管理、市场信息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在特定空间内积累、交流、传播和扩散。信息高效积累和传递时企业聚集的基础,也是决定集群边

界和规模主要因素。当集群边界达到一个临界点时,继续扩展规模不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性,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加入,使集群规模停止扩大甚至缩小。[12]王发明(2009)在《产业种群、产业集群及其演进研究》中从生态学种群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是由多个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并辅之以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和组织一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构建的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它的形成与演化是内外条件作用的结果,内在机理要求相应的外部环境与之相匹配。[13]周睿全(2010)在《集成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中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化自身就是一个涉及了要素转换、组织变革、技术外溢、知识传播、网络建筑等多层次的系统化集成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系统性、多层次以及模块化特征。[14]

李学迁、朱道立等人(2010)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的动态网络,具有超网络结构,具备增长性和择优性。[15]

纪玉俊(2010)在《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中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是分工协调形式由市场通过空间集聚向企业网络演变,进而再扩展为产业集群这一网络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16]

3 评述

总之,在产业集群的研究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们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系,使得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加的完善。但他们的研究对象多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往往具备着西方的特色理念,不管从文化还是产业集群的构造方面都和中国本身的经济体制存在巨大的差异。结合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集群的成因是一种动态因素,它会随着历史、国情政策、地区文化、物质资源、产业特点等内外在因素而改变。不同的经济因素会催生出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唯一不变的是产业集群的优势特征,产业集群的出现可以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合作与创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相比西方国家,国内不管在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方面都处于初期快速发展阶段。在进行产业集群研究时,不应该完全遵循西方学者的脚步前行,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文化等因素,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资料来源: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Coase,R.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vol. 4.1937.

[5]Bagnasco A. Tre italie : La problematica territoriale dellosviluppo italiano[M] . Bologna : II Mulino ,1977.

[6]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November-December1998.

[8]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9]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0]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1]倪鹏飞. 产业集群:中国和谐崛起的一条希望之路[J].理论参考,2006(9).

[12]孙要中,魏剑锋.基于信息空间制约的产业集群边界[J].当代经济科学,2009(2).

[13]王发明.产业种群、产业集群及其演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5).

[14]周睿全.集成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演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0(5).

[15]李学迁,朱道立,李进,刘美玲.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J].科技进步也对策,2010(13).

[16]纪玉俊.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J].财经科学,2010(2).

瑞 安 市 域 总 体 规 划

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图集) 瑞安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

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院长顾浩 总规划师陈伟明 项目负责人黄幼朴 胡庆钢 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42) 证书等级:甲级 瑞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八年七月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规划图集

1.区位图 2.市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3.市域用地现状图 4.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5.市域用地规划图 6.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7.市域规划结构与分区划分图 8.市域空间管制图 9.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10.市域社会设施规划图 11.城镇及乡集镇规划用地范围图 12.市域给水工程规划图 13.市域排水工程规划图 14.市域电力电信规划图 15.市域燃气热力规划图 16.市域用地规划(近期)图

一、规划总则 (1)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 三、人口与用地规模 (1)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五、市域空间总体布局 (3) 六、市域空间管制 (9) 七、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 (11) 八、产业布局 (13) 九、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保护及城乡景观风貌规划 (14) 十、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7) 十一、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1) 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22) 十三、防灾减灾规划 (26) 十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9) 十五、近期建设规划 (31) 十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4) 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纲要论证意见 (36) 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论证意见 (37)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瑞安市的交通现状

第一章瑞安的概况 瑞安地处浙江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全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共辖6个街道、12个镇和19个乡,总人口115.05万人。瑞安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 2008 年末户籍人口114.61万人,其中男性58.95万人,女性55.66万人;非农人口19.84万人,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万人,出生率13.8‰;死亡人口0.39万人,死亡率为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 改革开放以来,瑞安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在市场洗礼中不断优化,形成了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三大主导行业和眼镜、箱包、针织、工艺品、制鞋、服装等六大块状产业集群,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23个、上市企业2家。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368.16亿元、工业总产值789.12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46.32亿元和23.9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949元和10332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90.5亿元,综合实力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2位和第21位。 瑞安人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特别能创业,有30万营销大军活跃在国内外。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10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万创业者活跃在全国各地经商。基本上每个大城市都有瑞安的存在。例如,在西宁就有一个温州商会,里面有7成是瑞安人。 此外,由于大量工厂的用工需要,每年近30万外来人员来到瑞安工作生活。 同时瑞安是一座山水秀美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瑞安有山有水、有江有海,城市背靠山、面向江、东临海,集云山、大罗山绕城而卧,万松山、隆山等镶嵌城中,飞云江横穿东西,温瑞塘河纵贯南北,河网纵横交错,山水特色十分明显。每年有大量国内外旅客来这度假。2008年,据统计,截止到9月份,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6.24万人次。 瑞安是浙南闽北重要的交通枢纽,104国道、56省道、甬台温高速公路、在建的温福铁路穿城而过,温州港、温州机场近在咫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因此,瑞安的交通运输压力是十分巨大的。 第二章瑞安的交通现状 1、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瑞安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至2008年底,瑞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风险。理论界一般从四个角度对集群风险进行分类但就集群风险预警、识别的研究相对薄弱这导致对集群风险治理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应加强集群风险预警、识别和干预的研究。在治理集群风险过程中既要关注某一具体风险更要注意集群风险的系统性。基于集群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及转型期政府相对强势的考虑集群风险治理还要注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关键词:集群风险;分类;治理;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__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 (Markuson1996)。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

前者更强调与集群网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__)。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吴晓波、耿帅(20__)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易明、陈伟和彭晶(20__)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陈金波(20__)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集群可能会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和房屋的价格上升加剧收入分化地方拥挤和环境压力(田慧蓝、陈雪梅20__)。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我国浙江省和广东省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前的高速增长形成强烈落差的重要原因。刘斯敖、吴莉云(20__)根据产业集群产生来源将集群风险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其中外生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内生风险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生态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内生性风险与外生风险

2010 温州汽摩配制造厂商概览

WENZHOU CHINA MOTORCYCLE PARTS MANUFACTURERS GUIDE 2010 温州汽摩配制造厂商概览 No. Company Name PRODUCTS Pages 1 中国·南洋汽摩集团 Nanyang Automobile & Motorcycle Group 生产汽车组合开关、水箱、等速万向节等 Producing combination switch, radiator, C.V.Joint, etc. f01 2 中国·胜华波集团有限公司 SHB Group Co.,Ltd.China 生产汽车雨刮器总成及电器配件等系列 Producing auto wiper assy and electric appliances series, etc. f02 3 浙江固久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Zhejiang Gujiu Auto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生产汽车喇叭系列 Producing auto horn series f03 4 浙江正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Zhejiang Chint Auto Parts Industries Co.,Ltd. 生产继电器、电源开关控制盒、喇叭、电子等系列 Producing relay, power switch control case, horn, Electronic series, etc. f04 5 浙江松田汽车电机系统有限公司 Zhejiang Songtian Automotive Motor System Co.,Ltd. 生产雨刮电机、起动机、散热器风扇等系列 Producing wiper motor, starter, radiator fan, window lifter series, etc. f05 6 浙江华森散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Zhejiang Huasen Radiator Manufacturing Co.,Ltd. 生产汽车散热器、层叠式蒸发器等系列 Producing auto radiator, layer type evaporator series, etc. f06 7 瑞安市伟东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Ruian Weidong Auto Electric Appliance Co.,Ltd. 生产汽车GPS导航、防撞雷达等系列 Producing auto navigation, reverse parking sensor series, etc f07 8 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Wenzhou Ruiming Industry Co.,Ltd. 生产缸盖、缸盖罩、进气歧管等系列 Producing cylinder caps, cylinder covers etc. f08 9 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Wenzhou GSP Automotive Group Co.,Ltd. 生产等速万向节、传动轴、轮毂单元等系列 Producing C.V. Joint, drive shaft, hub assembly series, etc. f09 10 温州华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Wenzhou Hualong Automobile Electronic Co.,Ltd. 生产汽车压控式集成电子调节器、电动燃油泵等系列 Producing 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electrical regulators, electric fuel pump series, etc f10 11 浙江稳达减振器有限公司 Zhejiang Wenda Shock Absorber Co.,Ltd. 生产汽车减振器系列 Producing auto shock absorber series f11 12 浙江华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生产汽车离合器系列f12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汽车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近年来汽车工业迅猛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榜首,汽车产业也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国内汽车产业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对于汽车产业集群的研究更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汽车集群研究成果,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汽车工业。 一、国外汽车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自从上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就开始关注汽车产业集群,他们对世界三大成型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行了系统分析,重点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机理、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完善汽车产业集群内部结构,但对于汽车产业集群产生原因、发展动力以及不发达国家汽车产业集群研究较少。 Dowel(1999)研究指出田纳西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问题,并且详尽地叙述了如何克服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竞争优势,作者使用投入产出法和地点系数法研究汽车产业集群,并且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解决如何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Matthew(1999)则在Dowel的基础上系统地叙述了提高田纳西区汽车工业的方法,主要包括:政府成立汽车产业领导小组、发展汽车服务业、建立集群与其他交通部门的广泛联系、人力资本的开发、税收的合理利用等。 Nel,Makuwaza(2001)以南非为样本,研究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产生的正、反两种因素,并进一步论述政府应该制订相应政策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效率等。同时提醒政府应对南非可能出现汽车产业集群城市给予高度关注。 Szilasi,Kalseu(2003)研究了匈牙利的汽车产业集群(PANAO,从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集群的结构、集群发展目标以及集群对地方经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 美国硅谷、意大利第三产业、日本大田湾等产业基地在近几十年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了。这些地方所体现的产业集群特点不管在生产实践还是科学理论方面都受到全世界经济学家的关注。而它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地区城镇发展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现在诸多的政策都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将其视为自己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产业集群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1]他虽然没有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是第一位提出“集群”一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集群就是一些企业为了合作完成某种产品而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的性质。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经济的角度第一次系统的对这种在地域上产业集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定义为“产业区”。[2]他认为造成这样的集聚经济是因为企业在地域上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合作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以期达到企业成本最低化,增加企业经济利益。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他的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现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企业的集聚分阶段性,从一开始企业自身的扩展引起集中现象,再到大企业集中某一地区,以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聚经济。而这样集聚状态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分散时不能得到的。[3]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4]他用他开创性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 (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 1、外部经济论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 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

瑞安汽摩产业基地简介

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简介 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位于全国汽摩配之都—塘下镇境内,是集汽车、摩托车配件及整车生产、销售和科研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化产业基地,是温台沿海产业带主要组成部分,是瑞安市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基地,分北区和东区。 北区位于塘下镇西北,紧靠104国道两侧和甬台温高速公路出口,规划面积为9.93平方公里,截至目前,产业基地已开发4.3平方公里,建成2.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6亿元,安置企业221家,项目229个,投产企业220家(含入租企业),其中汽摩配行业企业165家,吸引云顶、胜华波、嘉利特、瑞明、力邦等一批规模超亿元企业入驻,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04家,瑞安市 50强企业14家,初步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以陕西汽车集团温州云顶汽车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整车生产企业,以及瑞明集团、胜华波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已初步形成整车生产和核心零部件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东区位于塘下镇东部的东海之滨,地势平坦;东临东海;南与汀田工业强镇毗邻;西至东新大道(塘梅路、旧城乡);北接温州民科工业基地。距瑞安市中心城区9公里;距温州市区25公里、温州机场18公里、温州火车站28公里、温州港区35公里;距甬台温高速公路塘下出入口8公里。规划中的东海大道、

滨海大道等交通主干道穿越而过。规划用地总面积23平方公里,规划用地布局呈“一心两轴,四带四区”的空间结构,将建成集行政、工业、商贸、物流一体化工业园区。其中,一期10.1平方公里正火热起动,先期引进的云顶汽车、力邦企业即将投产。 瑞安市(国际)汽摩配产业基地是汽摩配产业集聚的主平台,今后将注重引进和培育整车制造企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以整车、汽摩配总成和关键部件制造为重点的汽摩配产业集群,打造集整车生产、销售、科研开发和检测为一体的高规格、高标准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城。 。

【文献综述】宁波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宁波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已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站在集群的高度,获得整体集群效应。从最初的把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制造业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把其应用于港口产业的发展中,以获得港口乃至整个港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以及“宁波制造”行销全球,宁波越来越在世界经济舞台中扮演重要角色。宁波港作为现代化港口的后起之秀,2009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84亿吨,集装箱量自2008年再次突破1000万大关,发展态势良好。宁波这个现代港口城市,其港口产业集群竞争基础及优势已日趋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宁波港口产业集群现状,探索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和对策,以谋求宁波港口产业的整体发展,成为宁波港口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1、材料来源简介 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种途径获得有用的论文资料和相关信息的。一是通过查阅图书馆有关图书、文献,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相关期刊网,电子报纸等媒介获得论文所需的相关理论。二是查阅相关的外文资料丰富港口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三是查阅国内相关港口城市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用以借鉴它们的成功之处并反省它们存在的问题宁波的货运代理企业是否也同样存在。在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自身的观点,提出宁波港口产业集群的思路及对策。 2、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评述 港口城市本身具有的集群效应,使得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港口的研究成为必然。许多学者对这一研究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1 港口产业集群基本理论 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港口产业集群并将集群理论引入港口产业分析的专家,是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HaezendonckE教授。她(2001)将港口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1]但相关专家指出她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缺少对港口集群竞争力的分析;简单地将港口通过能力作为港口绩效的指标;没有涉及行业组织、教育培训机构等。 刘志强(2005)论述了港口产业集群的基本性质,包括其结构、行业分析以及分布层次,他把港口产业集群分布层次概括为下表[2]:

温州市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

各位系主任: 由于学院要求在12月31日前完成“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起草,需要您的支持与协助。请结合本系“十二五”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并对照温州市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分析本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字数300字以内,务必在12月30号前,发到张宝臣邮箱:377904074@https://www.360docs.net/doc/413313149.html,。谢谢! (一)五大支柱产业 1.电气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型、节能型、网络型为特征的第四代低压电器、高压及特高压电器、智能电网设备,着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著名的现代工业电气产业集群。主要布局以打造柳白电气新城为中心,加快北拓东延南联,建设乐清湾港区创业创新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传统优势企业提升基地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高端制造基地,形成“一城三基地”的空间发展布局。 2.鞋业产业。重点发展高端商务、时尚休闲、健康舒适、功能专用等鞋类产品,加大产品和营销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国际性区域品牌的示范区。主要布局以鹿城“中国鞋都”都市工业区为中心,推进永嘉品牌鞋业产业园、瑞安休闲鞋业产业园和龙湾女鞋特色产业园的提升发展,形成“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 3.服装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西服、商务休闲服、时尚女装、潮流童装等主导产品,着力提升温州服装的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打造“中国服装品牌中心城市”。主要按照“一核引领南北拓展”的产业规划布局,在鹿城滨江时尚引领区、瓯海商务中心区、龙湾高新科技园、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布局发展总部型服装企业,着力打造“都市时尚服装中心”;在南片,重点建设平阳服饰园区,着力打造“现代服装生产基地”;在北片,重点建设永嘉服装辅料园,着力打造“现代服装辅料生产基地”。 4.汽摩配产业。重点发展特种车辆、总成化模块、智能汽车电子、电子控

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林晓青 学生姓名 08012012 学生学号 工商管理2008级4班 专业班级 溪口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研究 韩晓燕 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系 系 别

文献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和实现国际化,作为服务业的旅游行业也以着迅猛的发展姿态成为发展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发展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趋势,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已经很成熟,其相关理论大多应用于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也成为学术界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 1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关定义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迈克尔·波特(porter,1998)在1990年提出产业集群这个概念,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行业内,首先由一些在地理上临近,企业的发展及运作有着一定的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合作竞争的产业实体。产业集群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罗利兰德和赫托格(J·A·Theo Rolandt and Pim den Hertog,1998)对产业集群的定义理解为:企业之间为了减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形成市场保护,加强企业之间的学习,创新,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交流,形成风险共担而企业间彼此联系较强的无形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集群 王缉慈(200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互相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一个特定的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具有专业化特征” 2 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2.1 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研究 特伯格·莫莱菲为例(Tebogo Molefe,2002)支持地理范围内德集中是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在《南非旅游集群研究概述》(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中指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企业通过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旅游企业通过合作也提升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旅游价值链的合作模式。 Debrah和Richard Kwame(2003)指出旅游产业集群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 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内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内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内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 一、引言 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 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 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范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

瑞安地质地貌

自然环境简况 一、地理位置 瑞安市位居我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是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20度10分至121度15分之间,北纬27度40分至28度0分之间,东临东海,西连文成县,南接平阳县,北邻瓯海区、龙湾区,西北界青田县。海岸线长20.36公里。瑞安市区北距温州市区34公里,距离省会杭州385公里,104国道自北而南穿越市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二、地形地貌 瑞安市地势西高东低,分为西部山区、中部丘陵、东部平原、浅海滩涂和沿海岛屿等5类,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地,属南雁荡山与洞宫山的余脉,中部为丘陵与河谷冲积平原,东部为飞云江冲积和沿海淤积共同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一派水乡景象,平均海拔在10米以下。飞云江在上游地区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运动影响,河谷多呈北东及北西向发育,在岩性和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常形成山间小盆地。东海大陆架上散布着北麂、北龙、铜盘、凤凰、齿头等大小岛屿三十九个,是天然的渔场。 三、地质条件 地质史上的燕山晚期,地壳活动逐渐减弱,第四纪火山活动趋向宁静,瑞安境内的花岗岩地貌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经过长期的自然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造成了各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瑞安地质比较稳定,历史上无火山、地震、断层、泥石流、滑坡等严重自然灾害记录 四、气候特征 瑞安市全境所处纬度较低,受海洋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内各月降水分布很不均匀,全年降水高峰期3次,分别为3-4月春雨期、5-6月梅雨期及8-9月热带风暴暴雨期,各占全年降水量的18.3%、26%、26.2%。瑞安季风气候明显,夏季多东南偏东风,冬季多西北偏西风。据瑞安市气象站1959-1991年资料,冲击结果如下: ①气温 年平均气温17.9 ℃,最高月平均气温27.9℃,最低月平均气温7.6℃。

温州产业分析

温州产业分析 一、温州市产业概况 1.温州产业现状 根据201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10年温州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三次产业比重由4.1∶54.4∶41.5调整到2.8∶53.1∶44.1。 温州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一带两区” 的产业布局雏形。一带: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沿海产业集聚带,集聚了全市约 85% 的 GDP 、 90% 的工业总产值、 95% 的服务业增加值。二区分别指内陆山地经济区与海洋岛屿经济区。 根据温州市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8年末,全市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31051个,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数141.01万人。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101个,占0.3%;集体企业320个,占1.0%;私营企业25604个,占82.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61个,占0.5%;外商投资企业426个,占1.4%;其余类型企业4439个,占14.3%。 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采矿业76个,制造业30417个,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58个,分别占0.2%、98.0%和1.8 %。 2008年,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总量较大的县(市、区)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鹿城、瓯海、永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超过15亿元的县(市、区)有6个,依次为:乐清、龙湾、瑞安、永嘉、瓯海、鹿城。 2009年温州工业总产值537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40.21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轻工业产值1264.47亿元,下降1.5%;重工业产值2375.75亿元,增长1.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67.7%。全市拥有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92家,实现工业产值1975.48亿元,增长3.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4.3%。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79家,超10亿元企业30家。 温州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交通运

产品集群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1 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创新文献追踪 汽车产业的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Oscar F.Contreras,Jorge Carrillo(2011)通过对墨西哥汽车集群全球价值链方面的研究发现知识密集的小本地汽车公司出现了新的趋势,提供更高的价值服务,并在供应链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E.Bhaskaran(2013)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已经采用了集群发展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研发技术效率,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2] William,Tobias(2013)通过对中国三个不同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其创新水平,并运用钻石模型解释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汽车的产业集群应该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来激励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3] 有学者从产业集群层级网络理论方面研究,Kim等(2009)[4]系统地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知识扩散过程模型,研究了知识扩散绩效与网络结构的关系; Wang(2013)[5]利用智能体仿真方法构建了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转移扩散过程模型,分析了个体动机对知识转移扩散绩效的影响。李宇,王俊倩(2015)发现组织间学习和网络能力在产业集群有效技术溢出的正向利用过程中各自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克服技术模仿等造成创新集群动力缺失的关键在于形成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态势,因而提倡基于集群企业的组织间关系构建了集群网络的持续创新模型。[6]陈伟,周文(2014)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创新合作网络的整体知识水平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演化规律,并指出知识扩散约束条件是知识创新与扩散过程的关键。[7]他们(2015)通过对东北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内生性风险的破坏性大于外生性风险;在网络风险的冲击下,集聚结构和中介性通过网络的自组织行为分别从破坏速度和破坏烈度两方面对网络结构和功能的抗风险能力产生显著影响。[8] 针对汽车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和协调机制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深入研究。李琳,熊雪梅(2012)通过对我国六大汽车产业的研究,发现:地理邻近对集群演化初期和成长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成长期的影响效应大于初期,同一演化阶段的不同集群地理邻近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9]谢荣见等(2012)发现汽车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下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集群创新体制因素、集群创新主体因素等影响因素隐性知识扩散效果因素(知识员工数量、创新项目数量、创新团队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摩配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受到明显冲击。来自核心人才、全球渠道、强势品牌的巨大压力挤压着每个中小型汽配企业日益窒息的生存空间,反倾销、同质化的白刃战、低价策略的PK、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更是使整个市场毫无生气。对此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汽车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具体优惠措施,汽车消费的增长拉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需求的增长。进入2010年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行业景气度大幅高涨,行业效益大幅回升。但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逐渐回暖,只有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窘境。 瑞安早在2003年10月就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汽摩配之都”的称号。据统计整个温州市就有汽摩配企业5000多家,其中瑞安就有1500多家。而整个温州的总产值达到了380亿元,瑞安更是占了近三分之二,大约230亿元,出口4.8亿美元。然而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些看似华丽的数据背后各企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缺少品牌保证。因此从各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异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的研究,针对近年来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以此希望为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现实理论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1]他虽然没有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是第一位提出“集群”一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集群就是一些企业为了合作完成某种产品而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的性质。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经济的

乐清和瑞安两地工业产业结构之比较

乐清和瑞安两地工业产业结构之比较 经历了2012年经济低速运行后,我国经济开始企稳温和缓慢回升。乐清市委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仍不容乐观。本文通过乐清市和瑞安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进行对比,以剖析两地工业产业结构。 一、两地规上工业基本情况 乐清市去年有规上工业企业913家,今年初新增75家,其中集团企业79家;瑞安市去年有规上工业企业887家,今年初新增80家,其中集团企业25家。今年1-2月,乐清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3.86亿元,下降6.1%,而瑞安市规上工业总产值90.62亿元,虽比乐清市少23.24亿元,但同比增长5%。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工业划分为43个行业,乐清市规上工业涉及27个行业,仅11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为40.7%;而瑞安市规上工业有29个行业,其中17个行业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占58.6%,比乐清市高出17.9个百分点。 二、两地工业产业结构对比 现将两地今年1-2月规上工业15个主要行业产值数据进行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一)乐清产业过分依赖于电气行业,而瑞安产业结构比较均衡合理 乐清市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简称电气行业)的工业总产值63.49亿元,占全市的55.76%(即仅1个行业的产值就超过了其他26个行业的总量),产业结构单一。而瑞安市恰恰相反,各行业产值占比差距不大,除最大的两个行业,即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均占瑞安全市的份额13.63%以外,其他行业占比在3-10%之间,没有出现畸轻畸重的的现象。同时,瑞安市各行业之间形成上下链关系,与民众终端消费息息相关,如行业上游的华峰系化学纤维产品主要供应下游的鞋服企业,机电设备主要供应制药类、印刷类、塑料制造类企业,中游的汽摩配主要供应汽车厂及维修市场。 (二)乐清主导行业是下降的,在瑞安作为非主导行业是增长的 乐清市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三大主导产业均出现大幅的下滑,而瑞安市这三个行业却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特别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乐清市同比下降13.0%,拉低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1个百分点;而瑞安市同比增长11.0%。究其原因,主要是乐清市三大电厂中的浙江浙能乐清发电有限公司由于春节假期三台机组

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 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2 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Nicholas Craft 和Anthony J.Venables(2011)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探讨地理集聚对经济绩效、规模和区位的重要作用,从地理角度回顾了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以及未来亚洲的复兴。认为尽管缺乏高质量制度是落后的重要原因,但是不能忽视地理集聚在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一些经济地理学家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引入经济地理学研究,克鲁格曼(Krllgman)以传统的收益递增为理论基础,引入地理区位等因素,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除新经济地理理论以外,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 真正促使产业集群理论引起广泛影响的则是在波特(Poter)提出著名的“钻石模型”之后。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认为产业 1Marshall。经济学原理(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朱华晟。浙江产业群——产业网络、成长轨迹与发展动力。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