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导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

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讨交流活动时,出

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

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当涉及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和本土

音乐教育的传承话题讨论时,在座的园长和教师都是一脸的

茫然。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何在?通过初步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几

方面:

1、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兴趣。

从现在社会整体来看,对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越

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学校教育

还是后继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力度不够,不注意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使年轻人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鉴

赏能力,以至影响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我们现在主办的教师音乐培训班,内容基本上是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所以,教师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比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感兴趣。第二,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不够,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青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底蕴。

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满嘴唱

的都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以往校园里孩子们跳橡皮筋时唱的童谣、民间小曲早已无影无踪了。象地方戏剧、地方民歌、民间小调更难从孩子们的口里听到。所以我听到一位老师感慨:教孩子唱流行歌曲容易,教民族音乐太难!原因:缺乏大环境的支撑和底蕴。

3、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大多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学前专业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没有进行过民族音乐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因专业的局限决定教师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微,缺少参与研究的基础和研究民族音乐专业理论的支撑。对音乐专业毕业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时,接触民族的音乐教育内容也不多,对广东本土音乐更不甚了解,也不敢冒然涉足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的探讨和研究。

4、缺乏教学资源的支撑。

除了因能力、兴趣、环境是影响开展民族音乐研究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民族音乐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中国的民族音乐虽然有很多精品,但真正制作成音像制品的却相对少,制作成青少年和幼儿作品的就更少。据调查资料显示:除了香港的雨果公司和台湾的风潮公司做以传统音乐这方面的音像资料外,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以出版中国传统音乐为主的音像公司。同时,我们也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或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幼儿园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使用的民族音乐教材基本是成人的。由于资源的缺少、断层,成为教师更不敢涉足开展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教育研究的因素。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面对以上问题,笔者的思考是:

一、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据调查显示,如今高师音乐师生对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有三种不同看法,一是优胜劣汰论:认为民族音乐落后,无继承发展和存在的价值,淘汰是必然的;二是改造论:认为音乐无国界,无需分中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必须用先进的西乐加以改造,以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三是双基论:认为中西两大音乐理论基础应该独立,要实现双基必须加强民族音乐传承力度。目前持前两种观念者居多,持第三中观念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樊祖荫先生呼吁: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学校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一个重要渠道。从亚洲来看,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对

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保护得比较好。韩国在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传统音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印度在高等教育中,音乐教育几乎全部是印度音乐;日本的音乐是多元化共存,西方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在日本社会共存的同时,政府出相当大的财力来保护日本的传统音乐文化,如能乐、帮乐等等。要保护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我们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强各级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它成为传承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还必须重视后继教育和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和各种层次的研究,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理论研究,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乐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例如举办民族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学习,民间音乐的采风学习,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研讨活动等。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试行)关于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指导要点中指出: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广东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

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

义的探究性工作。没有能力可以培养能力,没有兴趣可以培

养兴趣,没有基础可以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

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小曲、表演地方戏剧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

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

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

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

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只要我们长久地坚持下去,兴趣和能力的就会得到提升,发展民族音乐就有希望。

二、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

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

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过去长江上到处

都能听到高昂悠扬的船夫号子,现在由于用机器代替了人工,根本就听不到船夫号子了;以前田间、地头经常流传的山歌、民歌,只有在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能依稀听到;以

前在校园能听到的一些儿歌童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现在有多少人能唱地方戏剧?有多少人能出口唱山歌?因此,通过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宣传、推广和普及是迫在眉睫。故此,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率先推出了音乐频道,开播的CCTV-音乐频道以播出中外古典音乐和世界各民族音乐为主要内容,同时大力推广中国民族音乐。全天播出的音乐节目中,中国音乐节目占70%,外国音乐节目占30%,为中国民间的、民族的音乐提供一个展示和宣传的平台。

我们民族的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它有赖以自豪的音色特质、混响特质、语言特质和结构特质,要使国人普遍了解民间音乐丰厚的文化底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除了通过媒体的宣传和导向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的大环境的支撑。我们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的、由普及到提高的、由专业到非专业的、由学校到社会团体的开展民族音乐的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普及达到提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幼儿园同样也可以开展。例如校园的广播、文艺汇演等

活动,目的是让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人数更多,参与的面更广,教育更深入。时间长了,机会多了,孩子们、老师们的

兴趣、能力就培养起来了。前不久由深圳市教育学会艺术教

育专业委员会和社会团体联合举办的深圳首届校园民族艺

术巡礼活动,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有1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了民族舞蹈、民歌演唱、民族器乐、中国戏剧、民间美术摄影等项目的展示活动,对宏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要加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使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推广,除了加强教育的传承和环境

的营造外,加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有抢救民族音乐的意识,要重视收集整理和恢复地

方民间民族音乐,特别是即将流失的或已经流失的民族音乐、地方民间音乐。这个工作不单是由政府行为和音乐专业人士

来做,也可以发动有志于传承民族音乐和热爱民族音乐的人

士来做。幼儿园热爱音乐的老师和有责任意识的老师可以做

收集民间音乐和歌谣这项工作,还可以发动家长与我们一起做这项工作。

第二,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标准的提升,提高民族音乐的视听效果,以满足社会上更多人的需要,把观众和听众给吸引过来。我国的民间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如果直接把最原始的音乐展示给听众,其音乐的可听性、可观赏性,并不一定能够被听众所接受,但完全运用现代流行音乐的手法来提高民族音乐的视听效果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原生态民间音乐是建设现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只有在保持原生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改编和创作,才是保持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方向。

第三,要面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大力开发多种类型的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和教材教具。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三亿儿童,差点占我国总人口的1/4。面对如此之大的教育对象和消费人群,我国的音像制品和教材编印商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编制和出版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和教材,大力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民族音乐传承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民族音乐资源。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文艺演出活动和幼儿生活中的音乐欣赏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幼儿园可以建立民族音乐资源库,为教师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和活动的选材提供方便。

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千里之路始于足下,我们需要行动!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912116120104 顾梦鸽 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及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 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 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 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 (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 (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 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拥有十分雄厚的“家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 中国无疑在传统音乐方面享有极大的优势。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来, 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本民族经济相对落后而产生的对自己整个传统文化的自卑心态, 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逐渐摆脱了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的自卑阴影, 也恢复了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兴趣。

最新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传承 少数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意义和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的传承 民族民间音乐在钢琴教学中的传承 把民族民间音乐引进课堂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经验谈 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地方音乐的传承 民族民间艺术的坚守与传承 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意境创作 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 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 民族民间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对中学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思考 民间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调适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摘要:民间音乐来源于各民族的生活,折射出各种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民俗民风的体现。民间音乐的传承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但在现代社会,民间音乐地位不高,日益被边缘化。任何一位愿意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人,都应当将民间音乐放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挖掘发扬,从而使得民间音乐得以代代相传,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就是鉴于这一目的,来探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当代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它的传承也就是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但是在现代社会,它的现状实在堪忧。 一、民间音乐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特别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压力让整个社会都变得很浮躁,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欣赏那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一一民间音乐。那流行于街头巷尾,充斥于人们耳际的是来去匆匆的流行音乐。那种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流行音乐使人们习惯了这种音乐的形式,对民间音乐有着本能的排斥。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命力,民间音乐根本无法与流行音乐相抗衡。民族音乐已经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前途实在堪忧。民间音乐的这种现状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民间音乐究竟该何去何从,它有无继续传承下去的意义呢? 二、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一)民间音乐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 民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历史远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得多,那么史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况,历史发展情况如何书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在世代相传的民歌中我们却找到了先人的足迹。民歌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缩影。民间音乐折射的社会性文化,是我们研究民间音乐、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意义之一。 民间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连续起来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当我们沉浸在民间音乐中时,不仅可以从音调的起伏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且可以领会到先民们的历史变迁。 (二)民间音乐代表了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中所蕴含的大量人文元素与生活元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音乐的传承就是对民俗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民俗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一个社团的生活习惯,语言,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等广范围的各种人文元素。可以说不同的民俗文化在民间音乐中都有所体现。因为民间音乐是人民群众劳动、生活中口头创作出来的,是人民真实情感的流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的面貌。而且,这种音乐来自于民间,会随着人们一代代的繁衍而传承下去。连同它传承下去的还有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民间音乐一旦失传,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没落与遗失。 (三)民间音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财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渗透了道德、艺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它是通过沉淀、积累世代相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艺术 叙述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许多审美品格,也是有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着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绵延几千年中,民族音乐文化占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人们在长期的

音乐实践过程中得到的结论。如各种音乐元素乐器、乐谱、乐律、乐理、节拍、调式以及每个民族的风格、习惯、观念、语言、情感、气质等的集中反映。因此可见,民族音乐是最美、最富有完整人性内涵、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如果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尊严、民族本性及民族意志的标志,那么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该民族的文化,进而加以了解;反之透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在传统音乐中有一部分是价值特高的,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水平,他们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民族最有特色、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还有一部分是我们民间长期的创作和传承,记录着我们民间的生活和历史。中国传统音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数千年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识的改变,民族音乐也随之发生了发展和变化,不管民族音乐如何变化它都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都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变化和精神面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背景,使我们才能真正体验一个民族的音乐。 我国将传统音乐将划分为五大类:舞蹈音乐和歌舞、古代歌曲和民歌、说唱音乐、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在众多传统音乐文化中蕴涵着使人心沉气定的巨大力量,这种品性渗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 导读: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 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前不久在参加一次幼儿园音乐教学课题研讨交流活动时,出 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没有幼儿园和教师申报有关民族 音乐教学研究的子课题,当涉及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和本土 音乐教育的传承话题讨论时,在座的园长和教师都是一脸的 茫然。由此引起了笔者的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何在?通过初步的调查和查阅资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几 方面: 1、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兴趣。 从现在社会整体来看,对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感兴趣的人越 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学校教育 还是后继教育,对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育力度不够,不注意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使年轻人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鉴

赏能力,以至影响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例如,我们现在主办的教师音乐培训班,内容基本上是学习奥尔夫、柯达伊、铃木等西方的音乐教学法,很少或几乎没有中国民族音乐内容的培训学习。所以,教师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比研究中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法感兴趣。第二,由于流行音乐的传播渠道比较畅通,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对流行音乐的宣传比较多,相对而言,对民族音乐的宣传不够,使年轻人接触到现代音乐、流行音乐的机率较高,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影响到年青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不少年青人觉得民族音乐不如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鉴赏兴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乐的底蕴。 由于生活方式与生活风俗的改变和各种外来音乐的侵入,民族音乐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民族音乐和本土音乐传承的空间变得狭小,除了在一些专业团体的演出和社区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时能看到和听到一点民族音乐的声音,在其它的生活环境中,很少能听到优美动听的民族歌曲。特别是在校园里,孩子们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儿园里的孩子满嘴唱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19年第8期(总第332期)▲深度关注 一、传承和实践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1.民族音乐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支撑 音乐文化是先辈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积淀下来的精华,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饱含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生生不息、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蕴含着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一首首或豪放,或柔缓,或欢快,或悲烈的天籁之音,如同一幅幅无形的画卷,用灵活、跳跃的音符诉说着各个民族的特色及情怀,描绘着不同地域的风情和地貌,记录着祖祖辈辈们的生活点滴和智慧,指引着中华儿女品读历史,继往开来。经过五千年的沉淀,我国的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穷,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儿女始终引以为豪、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大支撑,更是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2.民族音乐文化凝聚各民族合力的灵魂纽带 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沉积下来的精华,属于中华儿女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碰撞和交融,使我国的音乐文化既呈现中华民族整体共性的风韵,同时又彰显着不同民族的个性特色。音乐是情感的寄托和抒发,人们情感上的共性决定了音乐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实现各族人民之间的沟通和交融,引发各族人民之间的共鸣和呼应。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以音乐文化为灵魂纽带,串联起各族人民的心意和情怀,共同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进而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精神象征,由此可见,传承、实践民族音乐文化,并以之凝聚各族人民的合力,是打造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方面。 二、民族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学生群体较为庞大,且学习能力强,他们是民族音乐文化宣传的重要对象,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承担者。因此,音乐教育是传播音乐理论知识、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一大主要途径。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1.教育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可壮大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 将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浓缩成课程教材,通过课堂及实践教育活动,传播给广大学子,增进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帮助其更轻松地解读民族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情怀和精神,实现其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创新,同时壮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队伍的重要途径。 2.底蕴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沉淀,风格多样,内涵深厚,其不仅丰富了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无尽的教学资源和理论支撑,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审美需求。民族音乐文化中鲜明的特色和人文气息可以为音乐课程的开发及授课方式的创新提供灵感和源泉,从而有效增加音乐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率。 3.教育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时尚化的元素 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中发展,也在发展中传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和碰撞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其对广大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与当代时尚元素的交融,又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及创新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以小学音乐教育为视角,探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现状 1.流行音乐的冲击影响了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影响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流行音乐具有节奏感强、个性鲜明等特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富有感染力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实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代娟 【摘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和发展动力,具有重要的传承和实践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的重要途径,应被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当前,在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加上师资力量的欠缺,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的传承中遇到了一定的阻碍。各小学应针对上述问题,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高效的课堂教育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实践 34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民族音乐;弘扬;西方音乐;影响;兼容并蓄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近几年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和重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之本这不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 中国民族音乐有她自己独特的美感和气质。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积淀和底蕴,在音乐理论、乐律、演奏演唱、音乐著作、乐器制造等各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当今世界发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西方音乐以全方位的态势涌入了我国,冲击着我国的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用西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评论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音乐,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理,二胡虽然两根弦但依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乐曲,唢呐可以吹奏单簧管的乐曲......但实际上,中国乐器最擅长的还是表演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理性的判断、选择,让青少年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一样是人类世界史上精神文化的瑰宝。让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增进青年一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珍视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继承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 (一)吸收优秀音乐作品加入课程。要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就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二)更新教师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一些民歌、民族器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旋律,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自然的认识了这些久听不衰、久唱不厌的民族音乐了。 (三)感受和体验民族音乐,激发学习欲望。 1、借助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播放民族和地区音乐在真实场景中演唱和演奏的形式,还原其真实环境。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更能增进愉悦感。 2、提供民族器乐让同学们试奏,激起学生的情趣,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消极接受转变为积极接受,消除他们对民族器乐的神秘感和陌生感我们的民族音乐教育无论是普及还是专业,社会还是家庭的,都应当而且必须建立在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教育中我们也要将民族音乐与的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结合起来,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相辅相成,形成积极向上、高雅健康的音乐氛围。真正的走出一条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自强发展的路。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浅谈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徐特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本篇论文是针对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与传承进行了论述。关键词:民族音乐、起源、发展、传承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明显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及强烈的心理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音乐,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英语中,民族音乐被称为“ethnic music”。原意是“少数民族音乐”。然而,随着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这一观点也在逐渐演变。从当代民族音乐学者的立场上看,各个民族的音乐都具有各自的固有性,对此不能强加上高低优劣的区别。它们都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而不能以所谓“欧洲音乐最为优秀”的错误观点来否定和轻视东方音乐和其他民族的音乐。因此,当今对“民族音乐”大致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理解。民族音乐在它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1 二、民族音乐的特点 我国民族音乐是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2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即兴性。每个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和演绎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风格及即兴发挥,这也是民族音乐出现新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即兴性也是民族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 变异性。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人文风俗,性格特征等不同,因此对同一首作品的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也各异。以《绣荷包》为例,○3这首曲子在山西中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摘要:文章通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分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改善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四大措施,即:1.深入研究和总结“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2.采用社会大课堂的音乐教学模式;3.在音乐教学中交融中西音乐文化;4.借鉴国外民族音乐教学经验,做好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指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教学及其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中国历来重视音乐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在普通教育中将音乐作为正规课程列入期间,则是清末才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以“请开学校折”上书光绪帝,提出了废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此后几年间,新式学堂陆续开设了唱歌课,从而在普通学校中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至此,学堂乐歌成为我国一个新文化即将实行切换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期间,蔡元培先生作为五四新音乐的代表人、中国现代新音乐教育体系建立的积极鼓吹者,他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思想观念;一些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作曲家们,认为只有全面地学习西洋音乐文化才能救国,这些观点都为以后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教育做了铺垫。1927年采用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院,均依照德国音乐院校的课程内容上课,学生们演奏我国传统乐器也是用现代方法演奏。 当时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虽然对建立和发展近代中国音乐文化起到了重大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学校中的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因而对多数教育者来说,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阻隔和影响。虽然在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有利措施,但从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来看,民族音乐尚未能取得其应有的主体地位。中国近百年的学校教育所遵循的主要是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这样的音乐教育已经导致:在理论上,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欧洲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文化内容与内涵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随着西方音乐和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民族音乐在被大部分的人渐渐遗忘,它的流传和发展和发展也不被人们重视。 民族音乐的这种状况与许多的因素有关。一方面,与流行音乐相比,传统的音乐确实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尤其是通过琴、箫、琵琶、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艺术水平较高,然而娱乐性不足,需要有一定的欣赏水平的人才能欣赏出音乐的意境,然而大部分的人显然并没有这一水平。人们欣赏音乐,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娱乐要求,较高的欣赏要求和缺乏一定的娱乐性,这也使得他们渐渐对传统民族音乐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方面,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民族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民族音乐在教育方面并不被人们重视。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许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接受正式的民族音乐教育。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学习传统民族音乐的兴趣的培养。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

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教材中仅有的民族音乐产生排斥态度,对音乐课丧失兴趣。并且我们不难看到,对中国民族音乐接触更多的也只是在专业院校。使得对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缺乏一定的基础。 长此以往,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1). 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2). 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 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的节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如何能在现代社会保持传承

论民族音乐如何在现代 社会传承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敖丽 摘要:本学期通过对“民族器乐”的学习,我领悟到了民族器乐的巨大魅力。 都说民族器乐相较于西方乐器而言,其特色正在于它的民俗性。西方经典乐器诞生于皇宫,而中国的民族器乐则产生于田间。现今,随着社会文化进步,东西方文化交流越加频繁,相信几乎每个人都见过甚至学过钢琴,但是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对古筝古琴等有建树。因此,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民族器乐成为一项艰巨而必要的任务。本文将从民族音乐的概念,与西方音乐的异同,以及如何传承民族音乐三方面来叙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异同;传承。 正文: 本学期通过对“民族器乐赏析”这门课的学习,我领悟到了民族器乐的巨大魅力。由于小时候受到父母在音乐方面的熏陶,我对乐器一直很感兴趣。直至大学,一直在课余时间接触乐器,当然,电子琴以及钢琴相对较多。二胡、笛子、萧等小时候学过,后来都废弃了。因此,无论西方乐器,还是民族乐器,我都有一些粗略的了解。民族器乐,相较于西方乐器而言,其特色正在于它的民俗性。正如老师所说,西方经典乐器诞生于皇宫,而中国的民族器乐则产生于田间。虽没有钢琴的优雅,萨克斯的风情,但,民族器乐的箫笛筝有着它的雅韵。同样迷人。现今,随着社会文化进步,东西方文化交流越加频繁,相信几乎每个人都见过甚至学过钢琴,但是却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对古筝古琴等有建树。因此,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民族器乐成为一项艰巨而必要的任务。 民族音乐概念及范畴 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族乐器是各族人民用来演奏音乐以此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各族人民通过其特有的民族乐器演奏出来的,具有各种不同民族特色或地域风情的并表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的乐器。我国就有很多的乐器,如鼓、古筝、琵琶、县鼓、钟、南、钲、磬、缶、铃、陶铃、雅等。 中国民族音乐(简称民乐),又称民乐、国乐、华乐,是指中国传统音乐及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各种音乐。其音乐型态包括各种中国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协奏曲、传统中国的各种器乐合奏、近代发展出来的民族管弦乐大合奏曲(国乐团合奏)及小合奏曲、以管弦乐团演奏的中国民族风格乐曲、以及中国民族声乐等。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

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论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的断代、脱节现象实质上是人们对本土文化在认识上的 断代与脱节所致。十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不平等,使中国民众在对待本土文化的意识和行为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故,当务之急就是要求中国民众重新审视民族音乐,在深悟其文化价值基础上,改变“重洋轻中”的不良意识倾向。 关键词:民族音乐;保护;传承 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的56个民族都拥有各自风格的音乐,各地都拥有各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共同组成中国整个大民族的民族音乐。中国的民族音乐基本上可以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宫廷音乐中,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所以,我们应当传承好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自古被各民族视为自身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它不仅蕴涵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更是各民族生命、思想、灵魂的生动体现。 传承民族音乐是人类生命、价值的延续和再生。前辈们把民族音乐传给后人不是出于单纯的愿望,而是前辈生命存在的一种需要。老一辈民间艺人持有民族音乐文化,视它们为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生命的有限性使他们认识到,要实现自己更高的文化价值,必须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把后代看作自己文化价值的继承者,看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和再生,实现自己文化精神的永恒。作为继承者,承接老一辈民族音乐文化是他们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他们必须具备这种音乐文化能力,才能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存在。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育人功力。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然而精神生活却显得格外贫乏,一些比较低俗的音乐文化形式时时充斥在我们身边。面对这种精神生活质量日愈下滑的现象,我们需要选择一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音乐文化形式,来弥补和替换那些较为肤浅、世俗的音乐文化形式。中国民族音乐追求的是形神统一和气韵生动,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关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民族音乐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承担起继承并发展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重任,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新潮、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尽管民间音乐还在静静的流传繁衍,然而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新一代文艺工作者要认识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重视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要把创新植根于民间音乐,深入学习研究民问音乐的精髓,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文化,切实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和,同时又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这样说过:“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意思是说,作为文化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继承的价值,民族音乐教育同时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 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民族音乐不能在不经意间消亡。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呼麦、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29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列人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这标志了我国的民问艺术已成为世界人类的共同遗产受到重视和保护,那作为炎黄子孙就更不应该淡漠和遗弃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了。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历经千年昌桑而不灭的文化,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丰厚的民间音乐是非常丰富的,它是民族的,也应该是世界的。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间音乐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民间音乐的意义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民间音乐的意义 意义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作用及其价值。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意义 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当时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现状、历史人文的浓缩和总结,是对当时社会发展最好的记录和总结。在人类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对于所在地区不同的生命发展历程形成与众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产生虽然各地区稍有差异,但是总体上是建立在对于天人合一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民间音乐在不断的沉淀积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历史特性。经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民族民间音乐具有各不相同的时代特征。本文首先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展开初步的解读,然后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特作用行了简要分析,总结出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的当代意义。 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解读和传承作用分析 (一)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解读。解读一个民族的民族民间音乐,首先需要深入分析民族音乐中所积淀的民族特征,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不同历史时期、地域限制、民风习俗等多种因子作用下所形成规范化特征系统,具体体现在人们的

日常日常生活习惯和伦理道德价值观上。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属性的民族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延续传承,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民族民间音乐表现为不同形式并且反映人类文化发展全过程的原因。区域的不同造成了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的民族特征也是各具特色,导致了民族民间音乐也与众不同。持续的时代更迭,名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更新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创新力量,经过不同时代人的总结和表达逐渐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最有力量的影响的组成部分。虽然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为什么当语言不通时,对于美好音乐的认同确实相通的。 (二)对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作用的分析。不同的民族民间音乐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对于对世界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快餐式的流行音乐,人们表现为接受得很快,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于流行音乐的遗忘也很迅速。而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具有强劲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民族民间音乐在词曲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浓缩性,经过历史的筛选,流传至今的都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快餐式的流行音乐只是暂时地迎合了人们阶段性的心理需求,但是大浪淘沙存下的民族民间音乐却是符合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需求,在岁月的洗礼下,成为了民族特征和文化的有力特征,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主要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民族音乐的传承同样也需要载体。在当今的民 族音乐传承过程中如何选择载体,究竟以什么形式作为民族音乐传承 的主要载体,是摆在广大音乐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随 着人们对于民族音乐的重视,其传承在众多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 了显著成果。但对于整个民族音乐领域的传承来说,还需做出很大的 努力。现今,因为学校的持续增多,需要将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载体 放在学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将会是民族音乐传承的主要载体,也必将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今后,学校音乐教育将会是非常重要且非 常强大的载体,而音乐教育师资力量更是这个载体中的重要因素。在 师范院校学习中,理应摒弃原有学习体制,真正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 学习重点,而不是沿用原有的“欧洲音乐为中心”的学习体制,让毕 业后的每位教师能够真正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给每位学生,让其真正 了解民族文化,了解民族音乐的历史,感受民族音乐的正能量。只有 做到这个点,民族音乐才会真正传承下去,而不会因为师范院校学习 方式、学习重点的转移而最终功亏一篑。在当今学校的音乐学习中, 理应将民族音乐中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充分体现在教材当中,将具有 代表性的以及积极向上的曲目、曲调编入教材中,让每位学生从接触 音乐开始就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从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根据各个地区民族音乐的不同,除了接受国家统一编制的音乐教材外,还可根据自己民族的音乐编制教材,让学生能够在民族环境中将民族的、原汁原味的音乐真正传承下去。通过国家规定教材和民族地区编 制教材的相互结合,学生不但能够了解世界的东西,还能够了解其他 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根据世界性的、其他民族的文化促动本民族音 乐的发展。这样不但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从根本上 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营造健康稳定的环境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