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人体每个细胞所浸浴的液体环境

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种凝固状态,而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将内环境这种平衡状态及调节过程称内环境

反馈:效应器回输过程

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弱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正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增强反射中枢对效应器的影响

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兴奋性: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的能力

反应:当机体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适应:当环境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

动作单位:肌肉中的每一束肌纤维都接受来自脊髓的ɑ运动神经元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纤维,从功能上看是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在骨骼肌肌纤维上的接触点

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后,在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气量

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运动性心动徐缓: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使心脏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心博量增大、最大心输出量增大等,其中最明显的是安静时和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减慢,称之为运动性心动徐缓。

血液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地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运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先减少后增加,这一现象称血液的重新分配。其生理意义有两个:一方面通过减少不参与运动的器官的血流量,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肌肉;另一方面在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骨骼肌以外的器官血管收缩,使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明显下降,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下降,这也促进了肌肉血流量的增加。

呼吸商:生物体在同一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与吸收氧气的体积之比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即食物热力作用,是指人体的代谢因进食而稍有增加

基础代谢: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能量连续统一体:指人体在运动中利用A TP的产生途径与完成体育活动类型的关系。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允许作用:某种激素本身对某器官或细胞不发生直接作用,单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产生生物效应或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应急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应激反应: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等)时,通过下丘脑引起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迅速升高,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纤维之间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中识别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并能与之结合

而发挥生物效应的大分子物质,具有选择性识别化学递质与激活效应器的功能。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导致突触后膜对氯离子、钾离子的通

透性高,出现氯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尤其是对氯离子的通透性增高,产生超级化效应。

感受器:指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组织或细胞中,构成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

特殊结构或装置。

反射性运动: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一类运动。

姿势反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骨骼肌张力,一保持或变更身体个环节夫人空间位

置的反射活动的总称。

前庭习服:某一特定的刺激反应,长期地作用于前庭器官,经过一段时间后,前庭器

官对刺激硬气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自己”,并排除非己,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因其并非专门针对某一种特异抗原的免疫。

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有B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免疫功能,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渐增超负荷原则:指在训练中采用的生理负荷与强度应该超过已经适应的负荷进行训

练的原则。

专门性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采取的联系项目、强度、频率、时间、手段与方法等应

与训练的目标或专项的要求相一致。

可逆性原则:指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个器官系统的功能,但又会

因训练的终止而逐渐下降复原。

区别性原则:指运动项目、强度、频率、时间、手段与环境的选择应根据运动员的个

人条件与实际情况来确定。

适适时恢复原则:指要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

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组织运动训过程的训练原则。

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或所消耗能量的大小。

极点:训练者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需要,常会产生一些令人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甚至不想继续运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解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

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利,训练者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

延迟性肌肉酸痛:指人体从事不习惯的运动后所出现的肌肉疼痛或不舒适的感觉。

运动后过量氧耗:指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量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递增负荷运动中,当人体的氧运输系

统的供养能力和肌肉的作用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吸取的氧量。

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阈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

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

人体的代谢功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而转入由原氧代谢为主供能的转折点。

有氧运动能力:指依靠氧运输系统(心肺功能)提供充足的氧,经细胞线粒体的氯化

磷酸化,使二磷酸腺苷(ADP)再合成三磷酸腺苷(A TP),支持几分钟直至数小时。

无氧运动:指人体肌肉在无氧供能代谢状态下的身体工作能力。

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供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

原来水平。

青春期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

之内分泌供能的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

最佳心率范围:将心输出量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心率范围。

骨龄:骨骼年龄的简称。

月经周期:在女子的生育年龄阶段,由于性激素的分泌量发生月经周期变化,子宫内

膜发生一次脱落、出血、修复和增生的周期变化。

二、简答题

什么是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其依据是什么?

肌丝滑行理论的主要论点是肌肉的缩短或伸长都是由于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结构和长度不变。当肌肉缩短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沿着粗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都相互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从而出现整个肌细胞和整个肌肉缩短。其证据是肌肉缩短后,暗带的长度不变仍和收缩前一样,明带的长度明显减小,由于肌节两端的细肌丝在肌节中央相接触,H带消失。当肌肉拉长时,细肌丝沿粗肌丝向暗带外侧滑动。因此,明带及H带均加宽。

用滑行理论分析肌丝收缩过程: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解除了对肌动蛋白的抑制作用,使位点暴露,肌球蛋白质的横桥

与肌动蛋白位点结合同时激活A 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使横桥扭曲拉动肌动蛋白向肌节M线滑行,插入粗肌丝,使整个肌小节缩短。

比较分析肌肉接头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说明肌肉收缩形式对体育实践的意义:

缩短收缩,又称向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位移运动的基础;拉长收缩,又称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然积极地收缩但仍被拉长,在人体运动时起着制动、减速、克服重力的作用力;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对运动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姿势起重要作用。

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

形成: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不论吸气或呼气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意义: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的气体交换;有利于肺的扩张,二呼吸时胸内负压减小,有利于肺的回缩;有利于心房的充盈和静脉与淋巴液的回流

试述氧解离曲线的特征及生理意义

曲线上段平坦,坡度小,表明氧分压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这一特征有利于人体的肺换气;曲线下段坡度较陡,表明当氧分压下降时,血氧饱和度随之明显下降,这一特点有利于人体的组织换气。

试述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成因: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冲作用。

因素:(1)心脏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时,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管壁所受压力增加,动脉血压的收缩压升高。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缩压的升高必然导致血液流速加快,故心舒期的舒张压增加不多,脉压增大。反之,当搏出量减小时,则主要是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2)心率:心率加快,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流减少,舒张期血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故脉压减小。当心率减慢时,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加时,心舒期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心舒末期存留在动脉内的血液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明显,脉压增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使脉压减小。

(5)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时,血管内的充盈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

尿是如何生成的

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球→肾小囊→原尿

肾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的过程称为肾的滤过作用

肾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的葡萄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重新被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的过程

小肠的消化及吸收的过程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的有机物绝大部分是在小肠内消化,口腔和胃虽然对淀粉和蛋白质有一定的消化作用,但是很小,可以说小肠承担着主要的消化作用。

淀粉经过小肠在肠、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再继续在肠、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葡萄糖;

脂肪首先在胆汁的乳化作用下被乳化成微粒,再在肠、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多肽,再在小肠肽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氨基酸。

对于吸收,主要的场所也是小肠,小肠的长度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内部有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扩大了小肠的内部面积,使小肠的内部表面积达到200多平方米,小肠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内的食物经过消化以后,绝大多数的物质经过毛细血管被吸收到血液中,脂类的一部分物质被吸收到毛细淋巴管。

分析比较三种基本能量系统的特点

把能源物质按无氧功能和有氧功能分成了三个系统。即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三个系统各有不同特点: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测定磷酸原系统的功率输出是评

评价安静时训练效果的常用生理指标有基础心率、肺活量、反应时、动脉血压;而定量负荷后的训练效果也可以用安静时评定训练效果的生理学指标大多数可用,如心率、血压、肺通气量、恢复时间;极量负荷时的生理学评定的主要指标有最大通气量、最大心输出量、最大摄氧量、氧脉搏。

试举例阐述肌肉力量的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肌肉的收缩类型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肌肉表现长度基本不变,但肌肉张力增加;动力性力量肌肉作非等长收缩;按照表现形式分为最大肌肉力量、爆发力和力量耐力,最大肌肉力量以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所克服的最大负荷阻力,爆发力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的力量,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收缩来对抗阻力的能力。

最大摄氧量的无氧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有何应用价值

最大摄氧量的应用于评价有氧耐力、确定运动强度、运动选材的指标。

无氧阈的应用于评价有氧耐力,作为发展耐力的训练强度、制定康复健身运动处方。

试述运动性疲劳及其产生机制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表现,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运动,而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更不是疾病、药物、环境和营养等因素;运动能力下降时暂时,经过休息可以恢复,其目的是为了在运动中延缓疲劳的出现以及运动后尽快地消除疲劳,加快机体的恢复过程,提高人体功能能力。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是能量物质的耗竭所致;由于其代谢物在肌组织中堆积所造成;由于运动中体液的pH下降,水盐代谢紊乱以及血浆渗透改变等因素引起;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

试述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方法及指标

生理学方法有肌力测定,用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的功能判断疲劳、心肺功能测定,血浆、尿液指标判断疲劳,自感用力度。

指标反应时延长、分辨的临界闪光平率降低、每分钟基础心率比平时增加5—10次、肺活量下降。

试述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教学中注意事项

特点: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发展不平衡,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青春发育期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

注意事项: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体育活动项目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活动;不宜做过分精密、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活动,在进行耐力联系时,应考虑要经常变换肌肉的活动方式,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兴奋性: 2、动作电位: 3、血浆渗透压: 4、能量代谢: 5、主动转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谓() A、血浆渗透压 B、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渗透压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出胞 3、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呼气量 B、潮气量+补吸气量 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D、潮气量+余气量 4、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肌肉活动 C、环境温度 D、精神活动 5、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错误的是() A、清醒 B、静卧 C、餐后6小时 D、室温25℃ 6、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是() A、皮层小脑 B、前庭小脑 C、脊髓小脑 D、脊髓 7、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A、腱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肌紧张 8、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9、小管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主要发生于() A、集合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10、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B、只有近球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主动转运过程 D、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个空,20分) 1、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由参与性止血、、 三部分。 3、心脏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谓心动周期。 4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是 mmHg,脉压是 mmHg。 5、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7、血液对机体内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功能主要由缓冲功 能;;;; 。 8、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来实现的。 9、成人每日吸收的铁约为 mg,食物中的三价只有还原成才可被 吸收。铁主要在被吸收。 10、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胆汁的主要作用?

生理学复习资料 成都中医药大学

1.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内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理 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负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3.气体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单纯扩散 4.四种细胞膜的扩散方式 5.动作电位的意义: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6.判断组织兴奋的指标:用刺激强度来判断兴奋性高低 7.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所保持的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去极化:极化状态 减弱以至消失。通常把去极化和反极化统称位去极化。复极化:膜内电位迅速下降的过程。超极化:膜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8.血沉:新鲜的血液放在特制的带有刻度的玻璃管中,静置一定时间后,红血球即从血浆中 分离出来而下沉,红血球下沉的速度 9.等渗·低渗·高渗溶液的概念及其发生对细胞的改变:等渗:渗透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 等的溶液;低渗OR高渗:渗透压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1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 11.血型的鉴别:p71 12.血细胞的造血原料:造血干细胞 13.RH血型系统的特点:Rh血型系统没有天然的凝集素,它是后天经致敏才获得免疫凝集 素的,即对Rh阴性的人,在输入Rh凝集原以后,体内发生免疫反应,才产生Rh凝集素。 14.有效滤过压的公式:滤过的力量减去重吸收的力量 15.第一心音: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主要由心室肌收缩方式瓣关闭以及心室射出的血液 冲击动脉瓣壁引起震动而形成。第一心音是心室收缩的标志·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 是心室收缩停止开始舒张时,由于动脉瓣关闭.血液返回冲击动脉瓣根部引起震动而发出的声音,它主要与动脉瓣关闭有关。第二心音是心室舒张开始的标志。 16.心脏为什么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心肌细胞兴奋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的 长,它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多个收缩过程的融合现象。 心肌在一次收缩之后必定跟着一个舒张期,不会形成强直收缩。 17.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使心房收缩完毕后心室才开始收缩,心房和心室不可能同时开始 收缩,这有利于心室的充血和射血。 18.心室肌二期平台的形式:该期间内由于外向电流(K+外流)和内向电流(主要是Ca2+ 内流)同时存在,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19.心肌自律性的高低:自律细胞的自动兴奋是4期自动去极化是膜电位从最大复极电位达 到阈电位水平而引起的。因此当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时心肌自律性高,反之则低;最大负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差距越小自律性越高反之越低。P85 20.前负荷:指心肌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21.心血管和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 2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约为8.4 23.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量比值。 24.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 率。肺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25.平静呼吸的概念:安静状态下呼吸运动。其每分钟约为12-18次,主要由呼吸肌有节律 的收缩和舒张形成。 26.缺氧呼吸的影响:p164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练习题

[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型题 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 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及规律 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 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 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 、 2.下列关于生理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 — B.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C.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D.其研究对象是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 E.须从系统器官和细胞分子二个水平进行研究

3.下列哪个水平的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4.在目前的医学生理学中,对下列哪一项功能活动的描述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 , A.条件反射 B.肌丝滑行 C.心脏射血 D.防御反应 E.基础代谢 5 . 医学生理学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属于下列哪个水平的知识 A.细胞和分子水平 B.组织和细胞水平 C.器官和组织水平 … D.器官和系统水平 E.整体水平 6.下列各项实验中,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 、 A.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 B.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 C.人体高原低氧试验 D.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 E.活体家兔血压描记 7.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 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 离体细胞的研究结果可直接解释其在整体中的功能 C. 动物实验的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 D. 多个水平研究结果的综合有助于阐明生理功能机制 E.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 8.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E.组织液 9.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 A.组织液 B.血浆 C.淋巴 D.脑脊液 E.房水 10.内环境的稳态 A. 是指细胞内液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 > B. 是指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小范围变动 C.使细胞内、外液中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不依赖于体内各种细胞、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E.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理学(成年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最能反应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血液) 2、内环境的组成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睡液) 3、从广义上来说,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器官功能活动保存相对稳定、系统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整体器官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4、在人体功能调节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神经-体液调节) 5、下列常用于衡量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大小的指标是( 阀强度) 6、刺激的阀值通常指(保持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乙酰胆碱) 8、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其兴査性周期性变化的顺序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10、新生儿溶血可能发生在(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婴儿) 11、血液的粘常性,主要取决于(红组胞) 12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 13.参与维持血浆pH値的主要缓冲对是(NaHC0 3/H 2 C0 3 ) 1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白蛋白) 15、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时,将出现(血浆加快) 16.人体主要造血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17.关于AB0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 B凝集素) 18.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快速充盈期) l9.生理情况下,对动脉血压影响不大的因素是(血液粘滞性) 20.心指数等于(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21.在搏出量不变的情況下,决定心输出量大小的因素是(心率) 22.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长) 23.心肌组织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 24.下列与组织液生成和回流无关的因素是(血装晶体港透压) 25.决定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心輸出量) 26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搏出量) 27用子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心指数) 28.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气体分压差) 29.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刻是 (吸气初) 30.缺0 2 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31.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膈肌、肋间外肌) 32.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胸膜腔密闭)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生理学复习重点(大题加名词)

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消除率: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成为该物质的清除率。视野:用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生物传递的化学媒介。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过滤过率或增或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 管-球反馈:由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被称为管-球反馈。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电位的波动被称为动作电位。 阈值: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简称纤溶。 动脉血压:指动脉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缩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缩反射两种表现方式。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的安静时约为(125ml/min)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特异性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中的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血沉(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香率(简称血沉)。 微循环:是指循环系统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部分。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胃肠刺激: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的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刺激。 血红蛋白氧容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称为血红蛋白氧容量。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基础代谢率(BMR):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壁的电位差。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为 3.5L,女性为2.5L。潮气量、补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天津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

人体生理学各章节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 2、反射 3、阈刺激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A.生物学B.生理学C.动物学D.体育科学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B.血液和淋巴液C.组织液D.细胞外液 3、维持机体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正反馈调节B.自身调节C.神经调节D.负反馈调节 4、下列生理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分娩C.排便反射D.减压反射 5、内环境与体内细胞的关系是。 A.细胞的生存环境B.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C.物质交换的场所D.细胞排泄废物的通道 6、运动会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是由于。 A.自身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神经调节 7、体液是。 A.细胞内的液体B.细胞外的液体C.细胞内液加细胞外液D.血液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D.细胞内代谢水平稳定

9、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B.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C.分泌激素的细胞有内分泌功能D.体液调节不一定是全身性的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 三、填空 1、细胞外液包括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中的和血液中的。 2、运动员听到枪声起跑属于调节。 3、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至少包括、、和三个特征。 4、与神经调节相比较,体液调节的作用具有、和的特点。 5、反射弧由感受器、、、、五个缺一不可的部分组成。 四、判断题 1、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2、正反馈是不可逆的和不断增强的过程。() 3、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绝对不变。() 4、刺激的阈值越小,说明组织的兴奋性越低。() 5、负反馈是不可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直到整个过程迅速完成为止。() 答案 二、选择题 1、B 2、D 3、D 4、D 5、B 6、D 7、C 8、C 9、B 10、A 三、填空1、组织液;血浆2、神经;3、核酸;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4、缓慢、 广泛;持久5、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判断 1、对 2、对 3、错 4、错 5、错 2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内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3.肾糖阈 @ 4.渗透性利尿 5.球-管平衡 二、填空题 1.肾单位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3.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将_______,这种利尿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5.促进ADH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6.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_____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__________的分泌。 三、选择题 1.完成尿生成的结构是() A.肾单位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D.肾单位、集合管和输尿管 E.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2.关于致密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 B.是钠离子含量的感受器 C.可释放肾素 D.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E.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3.肾不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时()A.囊内压升高 |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压降至90毫米汞柱 D.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4.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生理学复习重点复习课程

生理学复习提纲: 1.生物体活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自我繁殖) 2.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的条件: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4. 1)阈刺激: 能引起组织发生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时间) 2)阈强度: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强度 3)时间阈值: 产生兴奋的最低刺激时间 4)基强度: 阈刺激里的最小值 5)时值: 2倍基强度时的时间阈值 5.人体对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运动功能按一定方向路线进行一系列活动;②内脏系统作相应的调整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三种调节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作用方,即反馈控制(闭环) 6.体内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血凝过程.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有两种:细胞的静息电位,可兴奋性细胞的动作电位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接近K+平衡电位.以膜外电位为0,静息电位用负值表示。 3.极化状态:细胞在静息时膜外侧带正电,膜内侧带负电的状态;极化状态加大称为超极化;反之称为去极化。 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动作电位可向周围扩布. 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通常称为可兴奋性细胞。 5.生物点产生机制的膜学说:细胞各种生物电现象的表现,主要是由于某些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所造成的。 6.细胞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细胞内高K+)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7. 1)动作电位产生机制:Na+通道由备用状态(m通道关闭,h通道开放)进入激活状态(m开放,h开放),Na+内流,细胞 膜去极化→达到峰电位→Na+通道进入失活状态(m开放,h关闭),K+通道开放,K+内流,产生复极化→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2)负后电位: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 3)正后电位:由于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8. 出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内侧堆积→膜去极化; 入膜刺激电流→正电荷在膜外侧堆积→膜超极化 9. 1)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时,使膜上的Na+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位的临 界值。 2)阈刺激:能使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最小刺激量。 3)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同一细胞上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10.局部反应:阈下刺激(< 阈刺激)时,膜电位的反应(变化)。①不是“全或无” ,可随剌激的增加而增大;②电紧张性扩布,不能远传;③无不应期,持续时间短,可以总和。 11.总和: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的叠加。包括时间性总和空间性总和. 意义:使局部兴奋有可能转化为可远距离传导的动作电位。 1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播,称为传导; 兴奋在细胞间传播,称为传递 14.局部电流学说:在兴奋部位产生的电位差刺激相邻部位,在二者之间产生的局部电流,使相邻部位去极化,达到阈值便在相邻部位产生兴奋。特点:a. 双向性;b.不衰减性(全或无) 15.兴奋在神经有髓鞘纤维,机制同上,但呈跳跃式传导. 16.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除极相)→轴突膜上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Ach囊泡向轴突前膜内侧靠近, 通过胞吐作用, 将Ach释放至突触间隙→Ach扩散到终板膜, 与Ach受体结合→受体蛋白质构型变化,

人体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成专生理试题汇总 一.填空题 刺激引起某组织兴奋时,如果阈值较低,表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较高。 促胰液素可使胰腺分泌大量的______水_____和____碳酸氢盐________。 胆囊收缩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胆囊收缩和胰酶分泌。 胆盐在___回肠末端被重吸收后回到肝脏重新被分泌至小肠的过程称为胆盐的___肠肝循环。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时,排尿障碍将表现为尿失禁,当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时,将表现为尿潴留。 当心率超过180次呼时,心室充盈时间将明显减少,每搏输出量减少。 等容收缩期时,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处于关闭状态。 动作电位的除极过程主要是由Na+的内流形成的。 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钙离子。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 天。 肌肉收缩是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的结果。 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是使血钙浓度升高和血磷浓度降低。 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标志是动作电位。 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两种类型。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肌梭中央部分的螺旋状感受器。 人在高温下劳动,能量代谢率__降低__,主要散热方式是__蒸发散热__ __。 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两种激素,它们是在下丘脑合成的,经过下丘脑—神经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的。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升高将引起尿量增加,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生理无效腔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视干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上周缘部;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上黄斑中央凹。 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红细胞数目增加,淋巴细胞目减少。 吸收胆盐的部位是回肠末端,吸收维生素B12的部位是十二指肠末端。 细胞或生物体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称为反应,它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兴奋,另一种是抑制。 心室肌的前负荷是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是心肌开始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 血钠浓度降低、血钾浓度升高均可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血液凝固包括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酶_和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_三个过程。 血液中的CO2可与血红蛋白的氨基血红蛋白结合而形成__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 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以语言文字建立的条件反射的皮层功能系统称为语言中枢。 易化扩散必需依靠一个中间物即_蛋白质载体___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__顺浓度__浓度梯度扩散。 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盐酸,抑制胃泌素释放的主要刺激物是盐酸。 应急反应时,体内以肾上腺髓质激素升高为主,应激反应时,体内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为主。 由突触前膜释放参与突触传递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性递质。 幼年时生长素缺乏将导致侏儒症症,而甲状腺素缺乏则产生呆小症症。 月经周期中,基础体温最高的时期是在排卵后14天内,引起体温升高的激素主要是孕激素。 在呼吸运动的调节中,外周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O2 、CO2 和H+ 的改变;而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浓度的变化敏感。 在颈部切断动物双侧迷走神经后,往往使呼吸变得____深慢___,这主要是由于_迷走神经是抑制呼吸_的结果。 在眼的折光系统中,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调节,它的作用最重要。曲率半径越大,其折光力越强。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 %,60kg体重的人约为4200~4800 ml。 正常成人腋窝温度的范围是36.0~37.4℃,口腔温度的范围是36.7~37.7℃。 制造红细胞的原料为铁和_蛋白质;成熟因子主要是___ 叶酸______和维生素B12 。 自律性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是4期自动去极化。 二.单项选择题 安静时的细胞膜内K+向外移动是通过() A.扩散 B.入胞作用 C.主动转运 D.出胞作用 E.被动转运 不属于类固醇的激素是() A.肾上腺素 B.皮质醇 C.醛固酮

最新植物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水势: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2、自由水: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3、束缚水:靠近胶粒而被胶粒吸附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4、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从体内散失到大气的过程。 5、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6、小孔扩散规律:当水分子从大面积上蒸发时,其蒸发速率与蒸发面积成正比。但通过气孔表面扩 散的速率,不与小孔的面积成正比,而与小孔的周长成正比。 7、必需元素: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 8、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一单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9、平衡溶液:植物只有在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种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溶液叫平衡溶 液。 10、生理酸性盐:植物对各种矿质元素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若供给( NH4 ) 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的吸收大于阴离子,在吸收NH4的同时,根细胞会向外释放氢离子,使PH 下降。 11、生理碱性盐:供给NANO3时,植物吸收,NO3-而环境中会积累,NA+,同时也会积累OH- 或HCO3-,从而使介质PH升高。 1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CO2和H2O,合成有机化合物质,并释放O2的过程。 13、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无机磷酸和ADP合成ATP的过程。 14、光补偿点:随着光强的增加光合速率相应提高,当达到某一光强时,叶片的光合速率等 于呼吸速率,即CO2吸收量等于CO2释放量,表现光合速率为0。 15、co2补偿点:随着CO2的浓度增加,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释放的CO2相等时环境中的CO2浓度。 16、光能利用率: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的能量 ,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 17、集流运输速率:是指单位截面积筛分子在单位时间内运输物质的量,常用g/(m2.h)或g/(mm2.s)表示。 18、代谢源与代谢库:是产生和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是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 19、呼吸作用:是指一切生活在细胞内的有机物,在一系列酶的参与下,逐步氧化分解为简 单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0:、有氧呼吸:是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某些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放出二氧化碳并形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1、呼吸速率:每消耗1G葡萄糖可合成的生物大分子的克数。 22、呼吸商: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CO2的量与吸收O2的量的比率。 23、EMP途径:细胞质基质中的已糖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步骤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24、抗氰呼吸:在氰化物质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所以把这种呼吸称为。 25、氧化磷酸化:在生物氧化中,电子经过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传递到氧,伴随ATP合酶催化,使ADP和磷酸合成ATP的过程。 26、呼吸跃变:当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呼吸速率首先是降低,然后突然升高,然后又降低的现象。

大学生理学考试重点整理-生理学重点知识必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机体内环境。 3.兴奋:活组织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刺激引起生物电和其它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4.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5.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6.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7.反馈:效应器活动作用于本身或本系统的感受器,感受器发出的继发性冲动维持或校正反射活动,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二、问题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几种?分别有什么特点? 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其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而短暂。 2.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即体液调节。 其特点是缓慢、广泛和持久。 3.自身调节: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情况下,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其特点是准确、稳定,但调节幅度小、灵敏度较差。 第二章细胞生理 一、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适当(不小于阈值)刺激时,其膜电位所发生的一次可扩布的、迅速的、短暂的倒转和复原。也称为神经冲动。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3.绝对不应期:细胞在发生兴奋的一段短暂的时间,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都不再发生兴奋,称为绝对不应期。相当于锋电位的持续时间。 4.相对不应期: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但对原来的阈刺激仍不发生兴奋反应,必须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反应,这一时相称为相对不应期。 5.超常期:用略低于阈值的刺激即可引起兴奋,由于处于轻度除极状态,距阈电位较近,相当于后除极的后期,易于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这一时期称为超常期。 6.低常期: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由于处于后超极化状态,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需要较大的刺激强度才引起兴奋,这一时期称为低常期。 7.跨膜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化学分子、光、声音等)作用于细胞膜表面受体,引起膜结构中一种或多种特殊蛋白质构型改变,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发靶细胞功能改变。 8.兴奋-收缩偶联: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中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