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

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

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国内缺乏大样本具有前瞻性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资料,能查阅到的多中心合作是施慎邈、孙明园等搜集的508例抑郁症患者其中350例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率高达68.9%[6,13-14]。其他研究者多着眼于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药物治疗研究。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两者共患率之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特征[3,7-9]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导致了患者更多的功能损害,查阅文献其临床表现综述以下几点:①患者的主诉较多多集中于各种躯体不适。患者如若合并某些躯体疾

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焦虑抑郁 1 概述 当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下文均简称:焦虑抑郁障碍)同时发生,他们分别能否当作原发性诊断,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焦虑和抑郁障碍的关系有3种观点:(1) 一元论:即连续谱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2) 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是二种不同性质的疾病;(3) 共病论:认为焦虑和抑郁共存时,是一种不同于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独特的疾病实体。 2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6~7] 1998年美国的全国共病调查(ncs)抑郁障碍(相当ccmd-3中的抑郁症)与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为76.7%,64.1%的抑郁患者至少满足一种轴i障碍。2002年芬兰melartin 等用dsm-ⅳ对269 例抑郁障碍患者评定,结果有57 %的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2001年keufman 等综述了焦虑抑郁共病的文献 ,显示50 %~60 %的抑郁障碍患者一生中有一种或多种焦虑障碍。2001年德国的全民普查中发现59. 1 % gad 患者满足抑郁障碍的诊断。国内屠鉴源报道焦虑症伴抑郁症状与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的比较均为50%,抑郁症伴发焦虑症状常在疾病开始即并存。王骞150 例中共病组68例,45.3%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共病。 2.1 gad患者共患抑郁症发生率为39%,共患心境恶劣为22%; 同样, 具有终生gad 诊断的患者中, 共患抑郁症占62%, 共患心境恶劣占39%。 2.2 惊恐障碍和抑郁障碍 经常共存, 高达60% 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焦虑症状, 其中20%~ 30% 符合惊恐障碍;30% 的惊恐障碍患者在一生中的某段时间有过重度抑郁症发作。 2.3 强迫症(ocd)和抑郁障碍共病 karno 等研究发现, 近33% 的ocd患者也患有抑郁症, rasmussen 等观察了44名ocd 患者, 其中30%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2.4 社交焦虑障碍(sad)和抑郁障碍共病 schneier 等研究发现其大多数伴有其它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 其中71%的sad和抑郁障碍共病患者的抑郁症状是在sad首次发生后出现的。 2.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障碍共病 kessler 等研究发现, 88%的男性和79% 的女性ptsd患者在一生中至少共患一种情感障碍。 2.6 共病率 共病率的研究中,目前抑郁障碍与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达19.2%~80%,其中前者60%~90%伴焦虑,后者50%伴有抑郁。两者共病在不同人群略有差别。儿童:10%~15%的焦虑障碍患儿共病抑郁。大约25%~50%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共病焦虑;成人有50%~60% 的抑郁症患者一生中存在一种或多种焦虑,其中有47.2%的抑郁症患者终生满足焦虑障碍的诊断。老年抑郁患者共病焦虑障碍有很高的终生患病率(35%)及时点患病率(23%)。 3 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病因学研究 3.1 遗传学[8] 目前发现焦虑抑郁障碍共病与多巴胺d2受体等位基因变异有关,其中多巴胺d2受体多态性中 ncoi c/c等位基因在抑郁和/或焦虑患者中明显增高。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gad和具有情感家族史的先证者的同胞有着相同的遗传特性, gad和重性抑郁障碍(mdd)具有家族聚集性。roy研究显示, gad和抑郁症具有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而且环境的决定作用相对明显。parker (1999) 等发现, 早发性抑郁与焦虑家族史、儿童早期的焦虑表达和2种焦虑障碍(sad 和ocd) 有关。 3.2 生化因素[9~10] 目前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遗传、生化、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等方面既存在

抑郁症

抑郁症 文章目录*一、抑郁症的概述*二、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三、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四、抑郁症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抑郁症的并发症*六、抑郁症的防治方案 抑郁症的概述 1、定义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别称抑郁障碍、抑郁性障碍、忧郁症。 3、发病部位全身。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成人。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1、抑郁症的典型症状早期症状: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焦虑、兴趣丧失、精力不足、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过低等 晚期症状:现悲观厌世、绝望、幻觉妄想、身体功能减退、并伴有严重的自杀企图,甚至自杀行为。 2、抑郁症的分类隐匿性抑郁症: 隐匿性抑郁症患者情绪低下,他们偶尔也会感到忧郁,但是这些症状不是很明显。常有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表现,如纳呆、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中青年和儿童中比较常见。 内源性抑郁症: 内源性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表现有懒、呆、变、忧、虑。患者的动作减少,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注意力下降,脑功能减退;性格明显改变;情绪抑郁悲观,精力、体力不足;多思多虑,焦急不安,心神不宁等。 反应性抑郁症: 反应性抑郁症患者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抑郁症,在生活中突遇天灾人祸、失恋婚变、生病、事业挫折等,心理能力差的人容易患反应性抑郁症。此类抑郁症为“有因而生”,去除病因后能迅速康复。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在三种诊断分类标准中都是两个独立的诊断实体,但临床实际中两者共病很常见。与单纯的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相比,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有更为复杂及严重的疾病表现。因此深刻认识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对临床治疗及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回顾了相关文献,就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關键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 1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概念 1980年DSM-Ⅲ首次提出了多轴诊断为近年来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是指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共存于同一个患者,对两组疾病分别诊断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关系存在着争论可归纳为3种观点[1-2]:①基于两种疾病有许多共同的临床表现如睡眠障碍或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的一元论,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同一个疾病的不同表现;②基于两种疾病的临床特异性表现如抑郁障碍易早醒而焦虑障碍易入睡困难、基本心境不同等的二分论,认为焦虑障碍与抑郁障碍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③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认为焦虑和抑郁是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共同反应。抑郁与焦虑障碍共病呈现的临床特征常不典型、症状较重且易反复,是否设立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给予此类患者更多的关注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之一。 2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998年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将共病研究推向高潮,研究报道39%的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共病抑郁症,重度抑郁症与焦虑症时点共病率达56.8%,33.3%的惊恐障碍患者一生中共患重性抑郁症[3]。2001年荷兰精神卫生调查显示仅有39.5%的情感障碍以单纯的一种精神障碍形式出现[4]。2002年美国第二次全国共病结果进一步显示,抑郁和焦虑障碍终身共患率为59.2%,12个月时点共患率达57.5%[5]。同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各自的全国性调查,虽然数据略有差异但总体认识是焦虑和抑郁障碍多以共病形式出现。 国内缺乏大样本具有前瞻性的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研究资料,能查阅到的多中心合作是施慎邈、孙明园等搜集的508例抑郁症患者其中350例共病焦虑障碍,共病率高达68.9%[6,13-14]。其他研究者多着眼于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药物治疗研究。焦虑和抑郁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两者共患率之高很难用偶然并存因素解释,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可能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3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的临床特征[3,7-9] 抑郁和焦虑障碍共病导致了患者更多的功能损害,查阅文献其临床表现综述以下几点:①患者的主诉较多多集中于各种躯体不适。患者如若合并某些躯体疾

2011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

万方数据

?800-史堡出赶苤查!Q!!生!旦笙iQ鲞筮里塑坚!也』!!!!婴丛生:墨!P!!塑曼笪!Q!!。Y!!:!Q:丛!:1 4.Ms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Ⅲ驯:Ms患者终牛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19%~54%。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4l%的患者有抑郁,其中29%为中一重度抑郁。对11507l例社区人群调查,发现332例Ms患者,抑郁的患病率为25.7%。对3000例16岁以上MS患者的死因调查显示,15%的患者死于自杀。约35.7%的Ms患者伴发各种焦虑障碍,其中18.6%为广泛性焦虑、10%为惊恐发作。 伴随抑郁障碍的Ms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和认知功能差、重返T作的比例低、长期健康结局差、生命质量低下。MS患者的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倍(自杀观念30%,自杀尝试6%一12%)。 5.癫痫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Ⅲ…:癫痫患者的抑郁障碍患病率为8%一48%(平均29%)。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中,58%有抑郁发作、32%有焦虑障碍。医院或社区的调查均表明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的焦虑障碍患病率为10%~25%。癫痫控制不良者容易伴发抑郁障碍,在适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更高。 癫痫患者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会显著地增加患者及照料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资源的使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且此现象在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最为突出。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远超过癫痫发作频率或程度。癫痫患者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伴发焦虑障碍达12倍,伴发抑郁障碍则达34倍。 6.原发性头痛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皑…J:对712例在头痛门诊就诊的原发性头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27%的患者有中-重度抑郁,其中偏头痛人群为17.1%、转化型偏头痛为36.1%、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headache,TTH)为28.3%。偏头痛患者终身的抑郁障碍患病率约为30%~80%,是普通人群的3~4倍。有先兆的偏头痛和转化型偏头痛者的抑郁焦虑伴发率更高。频发型和慢性rI-rH者抑郁焦虑障碍的伴发率可达2/3。对J2l例青少年慢性每日头痛者调查,有抑郁障碍者为30%、焦虑障碍为36%、高度自杀危险者占20%。研究证实抑郁障碍是偏头痛发生慢性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机制 几乎所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都会伴发精神症状,从情感(抑郁、躁狂)到认知(痴呆)和感知(幻觉、错觉),且其症状轻重常与神经系统症状相平行。早期的研究认为癫痫、卒中、痴呆和PD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主要是对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的心理反映。以后的研究提示社会、经济、文化、家庭支持、应激、认知行为、神经系统疾病患病前的个人精神病史、精神病家族史等冈素也是影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证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情感障碍存在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不难理解,能引起神经系统症状(运动、感觉、语言、癫痫)的脑的功能或结构的异常自然也会引起情感、认知或感知的功能异常¨^“。 1.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一些研究认为PSD为直接的脑损害所致,并提示优势半球和前部半球损害更容易发生PsD。虽然早期的荟萃分析未见PsD与卒中部位存在相关性,但近期一项荟萃分析认为PsD与左侧前额叶-皮质下环路损害有关∞㈨J。研究认为卒中后早期发生的抑郁障碍可能多与心理反应有关,而卒中后6~24个月迟发的抑郁障碍,则主要与脑的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重组有关。 近年来提出的“血管性抑郁”(vaf;culardepression)是老年期抑郁的重要病因,容易伴随有执行功能损害和淡漠,主要是额叶和底节部位的脑向质病变、小血管病变及“无症状卒中”等累及了情感调节中枢结构(基底节、丘脑、额叶、边缘系统)旧引。炎性脱髓鞘病变累及这些部位也是MS伴发抑郁的机制之一。起源于边缘系统的或左侧颞叶的癫痫患者容易发生抑郁,而且抑郁障碍本身就町以是癫痫发作的一部分。 2.单胺能神经传递损害:在AD及PD的早期,甚至是认知或运动症状出现前,30%~50%的患者即可有情感障碍,认为与疾病病理过程累及脑干的5.羟色胺(5-HT)能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关。除此之外,1-氨基丁酸能神经传递损害是癫痫患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重要机制。在PD中,多巴胺能神经递质损害可能与淡漠、忧郁及缺乏始动性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缺乏的致抑郁作用nr能比5?HT重要[圳。 3.其他机制:已有初步的研究提示神经系统疾病与情感障碍可能具有共同的遗传背景或易感性口”“。50%的伴发抑郁障碍的癫痫患者有家族史。炎症、免疫异常等复杂机制参与了卒中、PD、MS的抑郁障碍的发病一。4娜1。常见的各种治疗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B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也会诱发或加重情感障碍。 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或情感障碍。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障碍是自发、持续、痛苦的,并且会影响日常功能,从而导致异常行为。本共识中所用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术语主要是指抑郁和焦虑状态,即严重程度达中等或以上,超出患者所能承受或自我调整能力,并且对其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但并不一定达到或符合精神疾病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抑郁障碍的主要I临床表现 1.核心症状:(1)大部分时间内总是感到不开心、闷闷不乐,甚至痛苦;(2)兴趣及愉快感减退或丧失,对平时所爱好、有兴趣的活动或事情不能像以往一样愿意去做并从中获得愉悦;(3)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生活枯燥无意义。感到度日如年;经常想到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的危险。 2.非核心症状:(1)生理症状,如体重减轻、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和早醒、食欲减退或缺乏、闭经等;(2)焦虑症状,如明显的紧张不安、焦虑和运动性激越等;(3)其他 万方数据

焦虑的神经递质及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焦虑的神经递质及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神经系统通过化学物质作为媒介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称为化学传递。化学传递物质即是神经递质,主要在神经元中合成,而后储存于突触前囊泡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的确定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标准:①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其递质存在于该神经末梢的一定部位。②当神经元兴奋,冲动传递到末梢时,神经递质从囊泡内释放出来,进入突触间隙。③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而发挥兴奋性、抑制性的生理作用。④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有该递质的失活酶或其他失活方式,以实现突触传递的灵活性。⑤用适当的方法使递质直接作用于突触后膜(如微电泳法),能引起与刺激神经相同的效应。⑥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或拮抗剂,能模拟或拮抗其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系统,一般来说它们只影响邻近的区域。其他系统尤其是NE、5-HT、多巴胺能(DA)系统起源于特定的核团并向远处脑区输出信息。目前研究发现,苯二氮卓 -GABA能、NE和5-HT神经递质系统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释放激素通路与焦虑的生物学直接有关。 1 苯二氮卓-GABA复合体 γ-氨基丁酸(GABA)是主要的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它通过GABA胆碱离子载体产生作用,后者是一种环绕胆碱通道的五聚物。受体的亚型是由α、β、γ亚单位形成的联合体。GABA受体的一个亚群也包含着苯二氮卓类受体,当它们被苯二氮卓类占据时可以增强GABA的抑制效应[1]。苯二氮卓类受体在许多脑区被发现包括皮质、边缘系统和特定的脑干核团,后者如蓝斑核与小脑之类,但各种亚型的分布不同。GABA受体亚单位组成的多样性可以解释与受体相结合的复合物所产生的不同效应。一个苯二氮卓类受体罕见的性质是它一方面对增加胆碱流量产生拮抗反应(引起镇静和抗焦虑),另一方面却对降低胆碱流量产生拮抗反应(引起高度唤醒和焦虑)。目前还没有任何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天然配体能够被识别,即无法确知受体的生物学功能是增加GABA的效应从而引起松弛和镇静,还是抑制GABA效应使其无法诱导高度的唤醒。 2去甲肾上腺素能(NE)系统 NE神经元主要存在于脑干的蓝斑核和旁巨细胞核,后者是控制交感活动的关键区域。蓝斑核输送投射于脑皮质、海马、丘脑、中脑、脑干、小脑、脊索。核团的活动增加了唤醒的水平,增强了信号比。因此,脑区内的相关信号增强

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药物化学有关抗抑郁药的研究进展 盖聪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由于工作或者家庭等因素影响,抑郁症患者的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而抑郁症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直线攀升。目前,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成为全球性严重问题。[1]然而,抑郁症的病因尚不清楚。有说法认为与脑内单胺类的功能失调有关。由于缺乏脑内神经末梢突出前部释放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类神经介质,造成精神失常,同时,当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时,机体会表现出抑郁症。因此,抗抑郁症药物可以通过调节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治疗抑郁症。现今,抗抑郁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四类: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②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③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④α2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本文将若干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成果及市场调研情况进行了筛选和整理,对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及现今抗抑郁药的市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关键词:精神疾病,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构效关系,病理机制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最早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在20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在当时被广泛使用并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大多数为肼类,具体有异烟肼、苯乙肼、异卡波肼等。但由于此类药物都含有肼结构,毒性较强,有较大副作用,临床表现为急性肝脏萎缩,高血压危象等。因而逐渐退出市场。苯乙肼与异卡波肼现今尚临 床用于恐惧症[2] 1.1代表药物 1.1.1吗氯贝胺 吗氯贝胺的化学名称为4-氯-N-[2-(4-吗啉基)乙基]苯甲酰胺,由异丙醇重结晶得到的白色结晶性粉末,mp.138~139℃。合成方法是以吗啉与丙烯酰胺反应,再经次氯酸钠降解得到4-(2-氨基)乙基吗啉。再用对氯苯甲酸和氯甲酸乙酯反应形成酸酐后,与4-(2-氨基)乙基吗啉酰胺反应所得。 吗氯贝胺是特异性MAO-A的可逆性抑制剂,临床对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患者适用,对用TCA无效的抑郁症、非典型性抑郁症和伴焦虑的老年患者也有疗效,也能改善睡眠质量[3]。该药杜绝了肼类药物的肝脏毒性,且不良反应较轻,停药24小时内即可恢复MAO活性。是MAO-A抑制剂类药物的代表药物。 1.2.2托洛沙酮 托洛沙酮也是一类新型结构的特异性MAO-A 可逆性抑制剂,可以选择性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 断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此药口服吸收快, 给药30min即可达到血液浓度高峰。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__

490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年11月第15卷第6期JClinPsychosomDis,Nov.2009,Voll5,No.6 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对照研究 马元业魏长礼周东林王君燕 论著 【摘要】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疗效及安伞性。方法将132 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6例,均【J服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七 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1w、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最表、汉 密顿焦虑量表评定I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小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各时段汉密顿抑郁量 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娃著下降(P<O.01),同期研究组评分均较对照组F降湿著 (P<0.05或0.01)。治疗6w未研究组显效率78.8%,有效率为92.4%;对照组分别为 59.1%、80.3%,研究组均最著高于对照组(72=5.979、4.117,P<O.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 恶心呕卅:、食欲减退、失眠、腹泻及焦虑不安,研究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舍曲林联合鸟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疗效显著,较单用舍曲林治疗起效更快,安伞性更高。 【关键词】焦虑抑郁共病;舍曲林;乌灵胶囊;汉,箭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 doi:10.3969/j.issn.1672一187X.2009.06.005.0490—02 【中图分类号】R749.4,749.7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马元业,男, 37岁,汉族,本科,主治Acontrolstudyof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in医师。研究A-向:情感thetreatmentof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 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MaYuanye,WPiChangli,ZhouDonglin,etal 辨(TheThirdpeople7sHospitalofTianshui,741000,Gansu,China) [Abstract]0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icacyandsafetyofsertralinecorn—binedwithwulingcapsul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DAC).Methods132DAC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research(n一66)took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andcontrolgroup(以一66)didsertralineonlyfor6weeks.Beforetreatmentandatthenedofthelst,2nd,4thand6thweek,clinicaleffieacieswereassessedwiththeHanmihonDepressionRatingScale(HAMD)andHanmihonAnxietyRatingScale(HAMA)andadverseraectionswiththe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ResultsSincetheendofthelstweek。totalscoresoftheHAMDand HAMAofboth groups loweredmoresignificantlycomparedwithpretreatment(P<O.01);thosedidmoresignificantly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inthecorrespondingtimeperiod(P<0.05or0.01).Obviousandtotaleffectiveratewererespectively78.8%and92.4%intheresearchand59.15%and80.3%inthecontrolgroup,theformer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latter(72=5.979,4.117,P<O.05).Incidencesoftotaladversereactionsaswellasnauseaandvomitting,anorexia,insomnia,diarrheaandapprehensionweresignificantlylowerintheresearchthaninthecontrolgroup(P<O.05).ConclusionSertralinecombinedwithwulingcapsulehasanevidenteffect,takeseffectfaster,andhashighersafetyinthetreatmentofdepressionandanxietycomorbiditycomparedwithsertralineonly. [Keywords]Anxietyanddepressioncomorbidity;sertraline;wulingcapsule;HAMD;HAMA;TESS 焦虑抑郁共病是指患者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障碍,且两组症状分别考虑时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1]。焦虑抑郁共病症状更严重,病程更迁延,功能损害更严重,并发躯体疾病的危险性更高,自杀率更高,药物治疗效果不尽理想。为此,我们应用舍曲林联合乌灵胶囊治疗焦虑抑郁共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6年7月~2008年5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焦虑抑郁共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和焦虑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口](HAMD)前17项总分≥18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14分L20;(3)排除伴 作者单位:741020(甘肃?天水)天水市第三人民厌院有严重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有严重自杀企图及行为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共入组13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例。研究组男28例,女38例;年龄19a~60a,平均(37.32±9.47)a;本次平均病程(4.01-4-3.08)mo;HAMD总分(23.92±1.52)分,HAMA总分(22.97-4-2.75)分。对照组男30例,女36例;年龄20a~58a,平均(36.68±8.49)a,本次平均病程(3.65±2.73)mo;HAMD总分(23.79土2.10)分,HAMA总分(22.85土2.3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HAMD和HAM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1.2方法 1.2.1给药方法两组均口服舍曲林治疗,起始剂量50mg?d~,2w后根据病情调整至150 mg?d~,研万方数据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

抑郁症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疾病,当前抑郁症的研究集中在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截止目前抑郁症尚无良好的治疗方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的治疗还是应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再结合患者的具体发病原因、抑郁症特点等给出个性化治疗建议,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使其逐渐走出“抑郁”,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临床治疗则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加以心理治疗,即便如此,每年还有很多人受抑郁症的折磨,也有很多人因此失去生命。 关键词:抑郁症;发病原因;发病特点;抑郁症诊断;抑郁症治疗 近些年抑郁症发病人群在不断攀升,我国已确诊的抑郁症病例接近3000万,约15%的抑郁症患者选择了自杀。抑郁症患病人群涵盖了整个年龄段,有小孩、有大学生、有产妇、有宝妈、有中年人、老人等,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也很复杂,在临床研究中,患者的发病因素多种交叉,这也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如何准确掌握、分析患者的发病因素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抑郁症研究中这些方面受到了学者的普遍重视。 一、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具有显著持久的心境或情

感改变为主主要特征的疾病。在临床上,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以下抑郁心境:痛苦、悲伤、沮丧、绝望。研究发现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都“过低”,他们具有明显的自卑心理。其心境变化呈现“晨重夕轻”,早晨起来,本该美好的心情被伤感代替,一些患者有严重的失眠特点,晨起就精神不振,对任何事物没有兴趣,总是感觉困乏。 抑郁症患者需要社会、亲人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亲人的关爱和关注。例如,蒋某某,原本是个开朗自信的人,在准备结婚的时候父亲意外死亡,未婚妻背叛,他的人生进入谷底,逐渐变得不爱出门,害怕与人交谈。在此情况下家人和朋友并未关注到他的心理变化,还一味地指责他不够坚强,朋友也逐渐的疏远他。在半年后蒋某某接受治疗,治疗一年多后,他开始尝试走进人群,但朋友的嘲笑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选择了自杀。 从案例可以看出抑郁症患者就好像一个被自己囚禁起来的“羊羔”,他们脆弱、敏感,害怕受到伤害,讨厌这个世界,喜欢独处。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逐渐产生自杀企图,进而实施自杀行为。这一个过程发展的快慢与患者所处的环境,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要理解抑郁症患者的特殊性,给他们关怀和鼓励。 二、抑郁症患者的特点 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大多数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 2161133006 徐翔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特点的严重精神疾病,终身患病率达6%,近年有逐年增高趋势,在世界致残病因中排第4位,推测2020 年可能排到第2 位。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抑郁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多环节的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种生化物质的动态平衡异常,其临床治疗效果因人而异,本文主要从抑郁症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临床治疗这几个方面来总结其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抑郁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 1发病相关因素 尽管国内外有很多关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研究,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研究发现年龄是抑郁症预后不良和难以治疗的潜在危险因素。高年龄者易患抑郁症的原因可能为机体老化多共患躯体疾病,增加悲观情绪,同时大脑发生退行性改变,抵抗精神挫折的能力下降。另外,阳性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精神病性症状、未及时正规治疗、缺乏社会支持及适应不良等均与抑郁症发病有关。目前神经内分泌及脑影像学异常与抑郁症的关系受到重视。吴志国等发现RD 患者旁边缘系统( 前额叶和岛叶) 代谢增高,皮质区域( 前额叶、顶下小叶、颞叶和背侧前扣带回) 代谢降低[1]; 另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小板5-羟色胺( 5-HT) 含量较低,推测可能存在5-HT 受体功能低下,因此对治疗药物不敏感[2]。尽管抑郁症患者中甲状腺功能明显减退者少见,但研究发现超过5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表现为促甲状腺素水平上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王勇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感觉门控功能和认知性电位P300 存在异常,推测感觉门P50 缺陷可能是抑郁症的一种状态标志,而P300 可能是抑郁症特定的脑电生物学标志。现脑影像学研究在抑郁症患者海马区域体积减小,边缘区域、额叶血流异常及额叶功能改变的结论较为一致,而在部分脑区存在代谢异常的结论不一致[3]。 2 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心境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也有的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部分患者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不顾个人卫生,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也有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有相当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1999年第79卷第4期Volume79 No.41999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识别和处理 ——刘协和 一、正常心理反应与精神病理综合征 情绪低落和紧张不安是人类常见的两种情绪反应,每当亲人离丧,身染重病,或事业遭受挫折时,往往感到心情压抑,伤感或沮丧,出现抑郁反应;而在处境危险,面临威胁,或对即将发生的事件捉摸不定时,便会提心吊胆,忐忑不安,产生焦虑反应。抑郁是对已经遭受不幸的消极心理,如婚姻破裂,考试失败,持续时间可能较长而焦虑则是对尚未发生,预期将会出现事件的紧张心情,如手术前夕,或慈母倚门时的心态;手术过后,或游子归家,紧张不安也就会很快消失。患躯体疾病时,慢性病多伴有抑郁情绪,而原因未明的急性疼痛则可引起严重焦虑。 在下述情况之一出现的抑郁和焦虑,则应想到精神病理综合征——抑郁症或焦虑症:(1)没有明显的心理的或躯体的原因而有持续较久的情绪低落(2周以上)或紧张不安(6个月以上);或反复发生短暂的惊慌恐惧;(2)有一定的心理或躯体诱因作前导,但引起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严重而持久;特别是诱因已经消失,而情感障碍并无好转,甚

至更加严重时;(3)情绪障碍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工作,学习或社会交往;(4)除情感障碍外,同时还有认知,行为等偏离正常;如:自我评价过低,自责自罪,反复自伤或试图自杀等。 二、典型与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可大致区分为抑郁发作和恶劣心境两种临床表现,焦虑症则分为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其临床特征各不相同,典型的症状识别并不困难,但不典型的病例颇为常见,例如: 1.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抑郁症: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或兴趣丧失,缺乏乐趣,是抑郁发作的两组基本症状。但许多病人并不主动向医生吐露抑郁心境,而是诉述胃肠不适,食欲缺乏,或部位不定,性质模糊的疼痛;一些病人虽有不愉快的表情,但往往被医生理解为对躯体不适的自然反应,未予重视。恶劣心境则以慢性(病程2年以上)程度较轻的抑郁症状为其基本特征,常主诉为头痛头昏,睡眠不佳,四肢无力等躯体不适,如仔细了解,并不难发现在其躯体症状的后面,存在着长期的心情沮丧和兴趣缺乏。 2.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的焦虑症:广泛性(不局限于任何特殊情境)和持续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以及相伴随的颤抖、肌肉紧张、出汗、头晕、心悸等植物神经症状是广泛性焦虑的典型特征。一些病人突出头晕,心悸等躯体不适,作为主诉前来就诊。惊恐发作是急性焦虑症的基本特征,常突然发生心悸、胸痛、气急、头晕、哽咽感;并常伴有濒死感,不真实感,害怕失控或发疯,急切求得帮助。但伴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抑郁症焦虑症吗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抑郁 症焦虑症吗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心脏神经官能症大医院最容易当成抑郁症,焦虑症治了。 1、心脏神经症是一种客观、明确、多发的心脏病,而不是目前被广泛认为的抑郁或焦虑。 2、中医认识疾病的思维和生物医学是不同的,中医在几千年的不断体悟中体会和试验出来的科学,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治疗心脏病有非常独到的经验,当然,中医里没有心脏神经症这个词。 3、心脏神经症诊断是很容易的,也是很明确的,大家不要继续想查找什么病因了,心脏神经症的病因就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一切内脏都受神经支配,支配内脏的叫做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骨骼肌(胳膊、腿)的叫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受主观意志支配,所以你想抬腿就能抬腿,但植物神经不受主观意志支配,比如你想不让心脏跳,他还是照样跳。 4、这个病在中医上属于心肾不交,气滞血瘀,痰湿阻络等多种类型,中医古书中描述也很多,不是新鲜病,所以大家不要特别害怕。 5、这个病,大家不要做无谓的检查,现在大医院的水平都差不多,你在一家大医院查完了就得了,没必要再去另一家大医院检查,查是查不好病的。治疗才是关键。 6、不要认为这是精神病,也不是常规的神经病,更不是抑郁症。这里说不是抑郁症不是因为患者不抑郁,而是因为抑郁是由于治不好病才抑郁的,只要病治好了就不抑郁了,所以,大家不要去治抑郁症,那样永远去不了根儿,你总不能吃一辈子抗抑郁药,那样也会吃出病来。 给大家几个忠告:第一,明确诊断,有几乎一切心脏病症状,如:心慌、胸闷、气短、胸痛,大多数还有多种其他不适,如:心悸、后背隐痛、气短、呼吸困难、乏力、头晕、失眠、多梦、惊恐、嗓子发酸、咽喉发胀等。而几乎一切检查都没有异常,如心脏彩超、心

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对 照研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4例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研究组)和44例抑郁症患者(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统计一般资料,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因子分以及自杀条目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躯体性焦虑、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及焦虑心境、紧张、抑郁心境、肌肉系统症状、感觉系统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会诊时行为表现单项条目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他因子或条目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抑郁焦虑障碍共病患者较单纯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更严重、自杀风险大。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障碍;共病;临床特征;自杀;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features of depression vs.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thods General data were added up with the Self made General Demography Data Questionnaie(SGDDQ) for 34 patients with comorbid anxiety and depression(research group) and 44 ones with depression (control group),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us of both groups assessed and analyz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 and the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2 groups; total, anxiety/somatization, cognitive disorder, blockage factor and suicide item score of the HAM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research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1~0.05); so were the total, somato anxiety factor as well as anxious mood,tension, depressive mood,muscular system , sensing system, CVS , GI and autonomic nerve symptom and of behaviour representation single item on interview of the HAMA(all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ther factors or items(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omorbid depression and anxiety have graver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and greater suicide risk than ones with single depression have. 【Keywords】Depression; anxiety disorder; comorbidity;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 ——在ICD-10和DSM-IV中的定义 Rasmus Fog 摘要:在临床上,常常可见许多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共存。相比那些只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这些病人一般都有较大的慢性化倾向及较大的社会功能与工作上的损害。而且,他们的自杀率较高、预后较差。在许多诊断系统如ICD-10和DSM-IV中,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被界定为与自主神经症状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混合性障碍。 目前,我们已在生物学方面对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两种疾病在三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发生了改变。这就意味着采用一种低剂量精神抑制药(如氟哌噻吨)和一种低剂量三环类抗抑郁药(如美利曲辛)的联合用药治疗将会有效,且副作用很低。黛力新正是这样一种合剂,在几项研究中显示,对MADD的疗效非常显著。对于一些患者,这些症状可能有慢性化倾向,意味着他们将需要长期治疗。因此这些患者的治疗用药将非常强调其副作用低的重要性。 关键词: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抑郁、焦虑 前言 在临床上,常常可见许多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共存。相比那些只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这些病人一般都有较多的慢性病史及较大的社会功能与工作上的损害。而且,他们的自杀率较高、预后较差。在许多诊断系统如ICD-10和DSM-IV中,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被界定为与自主神经症状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混合性障碍。 这种疾病在世界各地给许多病人带来沉重的包袱。在临床上,许多患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常常共存。这在几项调查研究中已被证明,下面将提及几个例子。 共病性研究 在美国,1991年发表的国家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聚集地区研究[1]发现,一生中某个时间有过抑郁发作的人群中有70%也有其它精神障碍病史。这项研究也表明抑郁发作常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合并发生。 最近发表的从1996年开始进行的美国全国共病性调查[2]也发现很高的共病发生率:生命中有过抑郁发作的人群中有58%也患有焦虑障碍,74%有一种或更多共病性障碍,32%有3种或更多共病性障碍。 其它许多症状共病学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高发生率,Bakish和他的同事们在最近发表的关于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综述论文[3]中总结:“因此,可以认为共病性是一种规律而不是例外。” 有充足的证据表明,相比单独发病,焦虑抑郁共患的患者显示出更全面的精神病学基础和更大的慢性化倾向,更大的社会功能和工作上的损害,有更高的统计意义上的自杀可能性和更差的预后。很明显,这将需要准确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 有不同的方法将患者的这种焦虑和抑郁症状交互作用概念化。焦虑和抑郁可以被视为孤立的疾病,其在诊断、预后和治疗均有区别,或者我们可以把焦虑抑郁症状共存当作一种单独的疾病。 ICD-10和DSM-IV的定义 ICD-10诊断指南[4]介绍混合性焦虑抑郁诊断类别,也即MADD,患者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的症状。ICD-10将MADD定义为一种焦虑和抑郁症状同等重要的疾病,至少有几种相关自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治专家共识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治专家共识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和多发,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同时,许多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如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V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癫痫及原发性头痛等,均易与抑郁焦虑障碍伴随或共病。抑郁焦虑障碍对神经系统疾病有多种严重的影响:使得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更加复杂和困难,诱发或加重神经系统疾病(卒中、AD或MS),影响患者对疾病防治及康复的依从性,显著地增加功能残疾、疾病复发和病死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明显增大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 一、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我国一项研究显示,城市医院住院的卒中、PD和癫痫患者中,抑郁焦虑症状患病率分别为19.5%、24.1%和21.9%。目前绝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均提示抑郁焦虑障碍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高发,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预后等都是有显著不良影响。 二、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机制 1.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破坏。 2. 单胺能神经传递损害。 3. 其他机制。 三、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㈠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 核心症状: ⑴大部分时间内总是感到不开心,闷闷不乐、甚至痛苦; ⑵兴趣及愉快感减退或消失; ⑶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感到生活枯燥无意义,经常想到活在世上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不如死,严重者有自杀的危险。 2. 非核心症状: ⑴生理症状,如体重减轻、入睡困难、眠浅多梦、易惊醒和早醒、食欲减退或缺乏、闭经等; ⑵焦虑症状; ⑶其他症状,如犹豫不决、自我贬低等认知异常。 ㈡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 过分焦虑。 2.过分担心。 3.恐惧或害怕。 ㈢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临床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具有与经典的抑郁障碍不同的特点: ⑴许多患者并不主动叙说情绪症状或因之而就医,而是以睡眠问题、疲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