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Views About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ild’s Cytomegalovirus Diseases

方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武汉430030)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膦甲酸

【中图分类号】R373.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408 (2006) 0120143203

我国是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 ,

HCMV) 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感染率高,笔者单位于1995~1997 年连续3 年对1 678 例就诊患儿筛查血清HCMV IgG抗体发现,1~3 岁组抗体阳性率达83. 2 % ,~7 岁组83. 7 % ,~14 岁组87. 3 %;同期成年人组高达95 %[1 ] ;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2 ] 结果显示,HCMV抗

体阳性母亲所生子女至周岁时HCMV感染率已达

85. 1 % ,提示大多数原发性HCMV 感染发生于幼儿时期。随着我国病毒学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抗HCMV 药物国产化生产和推广应用,HCMV 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经验就其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关于HCMV的感染特性和致病性

1. 1 HCMV 感染细胞的表现类型HCMV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具有潜伏- 活化的特性,一旦感染,将终身存在于体内。因此,感染细胞可有四种表现类型:

(1) 产毒性感染(productive infection) 或称活动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重者产生包涵体,引起细胞病变,受染细胞溶解死亡,轻者可无包涵体形成。产毒性感染可转变为潜伏感染。( 2) 潜伏感染( latentinfection) ,病毒潜伏在某些细胞,如可分化为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的骨髓祖细胞内,病毒不复制,仅能检出HCMV DNA。当机体免疫抑制时潜伏病毒可活化增殖, 形成产毒性感染。( 3 ) 细胞转化( celltransformation) 并可表达病毒抗原,细胞因而发生转化和增生。(4) 不全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HCMV 有少

量复制,可使细胞功能产生障碍,但无或极少发生细胞形态改变。

1. 2 HCMV 的细胞和组织嗜性HCMV 的细胞和组织嗜性非常广泛,感染者尸检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任何器官都能受到HCMV 感染,采用细胞标记蛋白和病毒抗原或DNA 同步染色法分析提示,HCMV 在体内的嗜细胞性有三大特征: (1) 广泛分布的细胞类型,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是主要靶细胞; (2) 外周血白细胞是易感细胞;

(3) 特殊实质细胞如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也能被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有意义的细胞病变。由于呼吸、泌尿、胃肠道上皮层与环境直接接触,因而既是病毒侵入机体,又是机体排释病毒的场所;又由于内皮细胞是组织和血液循环的交界面,受感染内皮细胞可能参与病毒的血源性传播;可呈递抗原和黏附白细胞而有助于引导免疫反应至感染局部;内皮细胞还可能是

HCMV 潜伏的场所[3 ] 。HCMV 的组织嗜性与宿主年龄和免疫状况有关。

在胎儿和新生儿期,神经细胞和唾液腺对HCMV 最为敏感,网状内皮系统也常受累。在年长儿和成年人免疫正常时,无论原发或再发感染病毒多局限于唾液腺和肾脏,少数原发症状性感染者可累及淋巴细胞;在免疫抑制个体,肺部最常被侵及,并常造成广泛组织、器官的播散型感染。此外,由于血脑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的防护作用,眼内和颅内HCMV 感染主要见于宫内感染儿和免疫抑制者。

1. 3 HCMV 的致病性HCMV 是一种弱致病因子,对

免疫正常的健康个体并不具有明显毒力,却能产生一

些逃逸宿主免疫攻击的机制,如HCMV 表达与宿主I

类分子相似的病毒蛋白于感染细胞表面来阻抗宿主自

然杀伤细胞的作用,还可通过三种互不依赖的HCMV

糖蛋白作用减少I 类分子表达,以逃逸宿主CD8 + T 细

胞的免疫监视;又如HCMV 能破坏γ干扰素信号传导

JakPStat 途径阻抑II 类分子表达,以逃脱CD4 + T 细胞

的免疫监视。因此,HCMV 一旦侵入机体,可在宿主体

内长期存在,因而有HCMV 复制并不总是代表疾病过

程,HCMV 感染免疫抑制个体或胎儿和婴儿(生理性免

__疫低下时) 才易引起播散性疾病或单一器官损害[3 ] 。

2 关于HCM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2. 1 活动性HCMV 感染的证据由于HCMV 具潜伏

- 活化的特性,病毒只有在原发感染(初次感染) 或再

发感染(潜伏病毒活化或再次感染新毒株) ,即体内有

病毒增殖的活动性感染时才易引起疾病。因此,诊断HCMV 感染性疾病首先需要寻找活动性HCMV 感染的

实验室证据,包括: (1) 病毒分离,是诊断活动性HCMV

感染的“金标准”,采用短时培养后检测病毒抗原可缩

短检出时间; (2) 病毒颗粒和巨细胞包涵体(阳性率

低) ; (3) 病毒抗原,如早期速发抗原、早期抗原和pp65 等; (4) 特异性病毒基因(mRNA、DNA) ,采用PCR 法应

注意质控,以减少假阳性。血清HCMV DNA 水平在新

生儿和免疫抑制个体与HCMV 感染严重程度有相关

性,定量分析主要用于免疫抑制个体病毒活动和抗病

毒疗效监测; (5) 特异性抗体,双份血清抗HCMV IgG

滴度≥4 倍增高或抗HCMV IgM阳性有诊断意义。

2. 2 HCMV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具备活动性HCMV

感染的实验室证据,临床上又出现HCMV 相关性疾病

表现时,应考虑HCMV 疾病的可能,确定诊断需注意

如下几点:

2. 2. 1 排除其他病因由于HCMV 致病力弱,绝大多数免疫正常个体感染后临床无症状。国外资料[4 ] 显示,宫内感染时也只有5 %发生全身播散型感染,另

5 %出现轻微症状, 90 %无症状。因此, 即使找到

HCMV 活动性感染的证据,也必须排除现症疾病的其

他常见病因后才能考虑病因为HCMV。

2. 2. 2 免疫状态的评估对于免疫抑制个体如艾滋病、骨髓和器官移植者以及新生儿和婴幼儿出现HCMV 相关表现,应积极寻找实验室证据,高度警惕本病。

2. 2. 3 HCMV 感染与其他疾病伴存HCMV 感染相当普遍,如上所述,约4P5 的国人在1 岁以前获得感染,因而HCMV 感染常常可能与其他疾病伴存。据笔

者单位不完全资料统计,10 例确诊为婴儿代谢性肝病者中,7 例伴有活动性HCMV 感染(70 %) ;22 例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患儿中,13 例有活动性HCMV 感染的证

据(59 %) 。笔者认为,当患者病情不能完全用HCMV

感染解释时,应注意寻找其他伴随疾病,例如对于临床表现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如果黄疸和肝脾肿大

严重、合并感染后出现肝病危象、伴有中度以上代谢性酸中毒或高血氨等代谢异常时,应高度怀疑代谢性肝病;胆汁淤积明显,而γ2谷氨酰转肽酶正常或下降,应考虑家族性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的可能;持续

浅淡甚至陶土色大便者应排除胆管发育异常;胆汁淤

积进行性加重并排除胆管发育异常时应考虑胆汁酸代谢障碍性疾病。

2. 3 HCMV 感染预后的评估一般认为,严重先天性和免疫抑制个体的全身播散型感染病死率较高;器官

移植者感染可增加移植物排斥率和病死率; 严重

HCMV 肺炎可导致肺功能衰竭或继发肺纤维化;非神

经性损害多可恢复,而神经性损伤常呈不可逆性,其感

觉神经性耳聋是先天感染最常见的神经性损害,25 %

~5 %症状性先天感染和15 %无症状性先天感染者出

生时存在感觉神经性耳聋,其中至少2P3 患儿在学龄

前期,可能乃至学龄期和青春期耳聋会进行性加重[4 ] 。故对先天感染患儿应监测听觉脑干诱发电位,以期能

早期发现和早期抗病毒及干预治疗。另一方面,由于

颅内HCMV 感染主要见于先天感染和免疫抑制个体,

故中枢神经系统后遗损害如小头畸形、智能障碍等主

要见于先天感染患儿。因此,将生后感染患儿的中枢

神经系统损害和畸形归为由HCMV 感染所致是不科

学的;同样,也不能将先天感染的预后“移植”到生后感染的患儿身上,以免造成家长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医

疗事件。

3 关于抗HCMV药物的应用指证和治疗方案

抗HCMV 药物的应用指证主要包括: (1) 有明显的

HCMV性疾病; (2) 移植前预防性用药。有资料[5 ] 显示,用更昔洛韦(ganciclovir , GCV) 治疗先天性症状性HCMV 感染不能改善已发生的神经系统病变,但可预

防听力损害恶化,因此,先天感染伴有听力损害者应主

张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目前可应用于儿童的抗病毒

药物主要有二种:GCV 和膦甲酸(foscarnet ,PFA) 。

3. 1 GCV 为开环核苷类似物,是儿童严重HCMV 感

染的一线用药,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6 % ,治疗需静脉

给药。GCV 大部分以原药形式从肾脏排除,脑脊液中

浓度通常为血浆浓度的25 %~70 %。治疗方案参照

成年人,诱导治疗:5mgPkg ,每12 小时1 次,持续2~3 周;维持治疗:5mgPkg ,每天1 次,连续5~7 d[4 ] 。笔者的经验是,诱导期监测尿排毒情况,尿排毒阴转后即可

进入维持治疗,若诱导治疗3~4 周仍然排病毒,应考

虑发生耐药或耐药毒株感染;维持阶段若疾病进展,可

考虑再次诱导治疗,若维持期免疫抑制因素未能消除

(如继续使用免疫抑制剂) ,应延长维持疗程,以避免病

情复发。口服GCV 可用于儿童HCMV 视网膜炎的维

持治疗,GCV 悬液30mgPkg ,每8 小时1 次,可达成年人

有效维持量(3 gPd) 水平;50mgPkg ,每8 小时1 次,可达成年人6 gPd 的水平。有肾损害者应减量,如肾透析患

者剂量不超过1. 25mgPkg ,每周3 次,在透析后用药。

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常规,若血小板和粒细胞下降≤25

×109PL 和0. 5 ×109PL 或减少至用药前水平的50 %应__停药。粒细胞减少是可逆的,一般在停药后5~7 d 内恢复,重者可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若需再次治

疗,仍可用原剂量或减量。GCV 眼植入剂能持续释放

药物,对治疗HCMV 视网膜炎非常有效,而且安全,应同

时给予全身治疗,以防疾病进展侵及对侧眼睛或内脏。

3. 2 PFA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一般采用静脉制剂, 主要经尿液排泄;30 %药物沉积于骨、牙和软骨中,并

能迅速分布于脑脊液。该药在儿童的药动学、安全性

和效力资料有限,加上其具肾毒性和易沉淀于骨骼和

牙齿, 对儿童病例一般作为替代用药, 特别是单用GCV 仍出现疾病进展时,可单用或与GCV 联用。儿童

参照成年人方案,诱导治疗: 60mgPkg ,每8 小时1 次(持续静滴1 h) ,连用2~3 周;免疫抑制者需维持治疗:90~120mgPkg ,每天1 次。维持期间疾病进展则应再次诱导或与GCV 联用[4 ] 。目前已发现PFA 耐药的HCMV 毒株。

4 关于HCMV感染的预防

目前可采用的预防措施包括: (1) 易感孕妇应避免

接触已知排病毒儿童的分泌物; (2) 使用冰冻去甘油血制品或洗涤细胞以减少输血后感染; (3) 带病毒母乳置- 20 ℃数小时或过夜后食用可有效预防母乳传播病毒; (4) 口服GCV 可用于骨髓或实体器官移植者的预

防(方案同上) ; (5) 有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高效价HCMV 免疫球蛋白预防某些高

危移植患者的HCMV 感染性疾病。亚单位疫苗如gB

亚单位疫苗正在研究之中,gH 包膜糖蛋白和pp65 基质蛋白亦被考虑用于制备亚单位疫苗。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 ●肾综合征出血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带状疱疹 ●猩红热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 ●霍乱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败血症 ●感染性休克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 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 医院内感染的防治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 ●隔离与消毒 ●传染病预防接种

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 ●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 ●肝脏穿刺抽脓术 ●胸腔穿刺术 ●腹腔穿刺术 ●腰椎穿刺术 ●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病毒性肝炎 [诊断] (一)基本要点: 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 1,甲型肝炎: (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 (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 (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 (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DVAg、抗- HDVlgM或HDV RNA阳性。 5.戊型肝炎: (1) 2个月前曾接触戊肝病人或到过戊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EV或HEV RNA阳性,或 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34 nm颗粒。 注:①乙、丙、丁型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HI3sAg携带史本次出现肝炎症状,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根据症状、体征(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等)、化验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的慢性肝病改变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②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有持续3周以上的梗阻性黄疸,且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诊断要点:

国际孕妇及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国际孕妇及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最全版) 尽管已知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导致新生儿畸形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对于该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的最佳方法仍在探索中。2015年国际上成立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专家建议组,通过对目前的研究证据和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价,在2017年发表了孕妇及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预防、诊断与治疗共识,并按照"牛津证据中心循证医学证据水平(the Oxford 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Medicine,简称OCEBM)"系统对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进行分级。证据水平Ⅰ:证据至少来源于1项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水平Ⅱa:证据来源于未随机分组的对照试验;证据水平Ⅱb:证据来源于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证据水平Ⅱc:证据来源于时间序列分析实验(包括不是由随机样本得出的新理论);证据水平Ⅲ:证据来源于有经验的专家、描述性研究及专家委员会报告。专家组主要建议内容如下:一、重点内容及专家建议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1.胎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如果母亲被诊断为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或怀疑胎儿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建议就诊于对胎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有经验的医生。胎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确诊时间应在胎龄20~21周后,且需在母亲巨细胞病毒感染6周后通过核酸分析(如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羊水中巨细胞病毒诊断。(证据等级ⅡB)

2.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当妊娠期妇女存在流感样症状(如发热、疲劳和头痛)并可排除其他病原感染,或影像学检查(超声、MRI)提示胎儿有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建议孕妇进行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G、IgM抗体和IgG 抗体亲和力)。建议对母亲妊娠前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阴性者进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免疫状态不明确者诊断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应以检测到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及轻-中度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G抗体亲和力为依据。(证据等级ⅡB) 3.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 可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对新生儿生后3周内的唾液或尿液样本进行分析,或两种样本同时分析来确诊;其中优先选择唾液样本,应注意唾液样本采集时间需与哺乳时间至少间隔1 h,以排除母乳中巨细胞病毒的影响。(证据等级ⅡB) 4.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 应普及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以便尽早发现感音性神经性耳聋及生长发育迟缓,从而尽早干预;但不建议对孕妇进行普遍筛查来诊断孕妇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证据等级ⅡB)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 1.所有孕妇及卫生保健人员需接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预防的相关知识教育。(证据等级ⅡB) 2.不建议已有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孕妇常规使用巨细胞病毒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预防胎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证据等级ⅡC)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 一.常见五官疾病。 (一)龋齿 食物残屑黏附在牙齿便面,与细菌,唾液混合,发生发酵反应生成酸,造成牙釉质表面脱钙,溶解,形成龋洞。 1.症状 (1)乳牙的牙釉质,牙本质较薄,龋洞易达到牙本质深层,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则有酸痛不适感。 (2)龋洞深入牙髓,克致牙髓炎,脓液积聚在髓腔内,压迫神经末销,可以起剧烈牙痛。 2.预防 (1)注意口腔卫生。饭后漱口,睡前刷牙。 (2)膳食中要有足量的钙,磷等物质,维生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 (3)多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保证牙齿正常钙化,加强牙的抗酸能力。 (4)药物防龋。饮用含氟水或使用汉服牙膏等。(5)定期口腔检查,及早发现龋齿,早期进行治疗。

(二)弱视 1.病因 (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斜视使小儿产生复视(视物成双),这种视觉絮乱使人极不舒服。为排除这种絮乱,大脑就抑制来自偏斜视眼的冲动,日久,偏斜眼形成弱视。 (2)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 (3)形觉剥夺。婴幼儿时期由于各种不适当的遮盖过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4)先天性弱视。 2.危害性 患弱视的儿童,不能建立双眼平视功能,难以形成立体视觉,故不能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活动,对生活,学习和将来的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3.预防 早发现弱视,早进行治疗。定期检查视力,及时发现弱视,采取治疗,在4岁以前实施治疗,大多能获得良好结果。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感染性疾病防护刘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一、医务人员防护 (一)防护原则 在标准预防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感染性疾病不同的传播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根据导致感染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使用的一组预防性隔离措施。 概念: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需要隔离,以防止传播。 (二)主要措施 1.手卫生 医务人员洗手指征: (1)直接接触每位病人前后,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病人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3)穿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物理屏障物的使用:口罩、防护镜、手套、隔离衣、防护服等。 口罩的使用:

(1)一般医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2)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3)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防护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诊疗、护理操作中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人时。 (3)为呼吸道传染病人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手套的使用: (1)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型号的手套。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和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3)手部皮肤破损时应戴乳胶手套。 (4)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人粘膜或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隔离衣的使用: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 (2)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等诊疗和护理。 (3)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喷溅时。 防护服的使用: (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摘要:巨细胞病毒(cytomegaIovirus,CMV)感染是婴幼儿最常见感染之一,可导致生殖泌尿、中枢神经、肝脏等各系统感染,从无症状感染直到严重缺陷或死亡。本文主要对CMV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检测方法,动物模型以及疫苗的研发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检测;动物模型;巨细胞病毒疫苗 巨细胞病毒(cytomegaIovirus,CMV)感染又称巨细胞包涵体病,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全身感染性疾病。CMV是一种疱疹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引起以生殖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疾患为主的各系统感染,从轻微无症状感染直到严重缺陷或死亡。巨细胞感染可发生于先天,产后或任何年龄,但大多数是发生在幼年时期。我国是巨细胞病毒感染高发区,有报道,我国成人CMV-IgG阳性率为90%,儿童至12岁时已高达80%。所以,要控制和降低CMV感染率,婴幼儿时期的监测与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状况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合理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1 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CMV通过血液、体液和移植器官传播,感染可发生于移植时或出生时。感染时CMV能经吞噬细胞在体内扩散,同时与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进入宿主细胞。病毒的DNA 片段组合到人体血管细胞的DNA中,改变其基因功能和脂质代谢,并激活凝血系统以及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基因,促进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的表达,促使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损伤内皮细胞[1]。 巨细胞病毒侵入人体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主要潜伏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中。CMV基因组含有其他辅助基因,可以参与免疫逃避或者抑制细胞死亡,致使病毒和宿主共生。机体中T细胞、NK细胞等介导的细胞免疫起到重要的预防和控制作用,可是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使大部分人成为隐性或潜伏感染[2]。CD34+祖细胞被认为是CMV潜伏之处,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明确[3]。 2流行病学 CMV在人群中感染广泛,发达国家成人血清CMV抗体阳性率约55%[4],中国是CMV感染高发区,孕妇抗体阳性率高达90.0%~97.7%[5]。先天性CMV感染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为0.2%~2.5%[6]。有报道上海地区1~3岁儿童CMV 感染血清阳性率为60.37%[7],南京地区8岁内儿童血清总阳性率为82.4%[8]。

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得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就是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得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得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得皮疹为红色得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得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就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得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得口、鼻及眼得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得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得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就是早期诊断麻诊得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得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2020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常见感染病》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述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 A:病毒 B:支原体 C:衣原体 D:细菌 E:放线菌 答案: 病毒 2、不列入蠕虫范围的寄生虫是( ) A:蛔虫 B:猪带绦虫 C:肺吸虫 D:旋毛虫 E:疟原虫 答案: 疟原虫 3、关于微生物的特征错误的一项是( ) A:体积微小、结构简单 B:肉眼看不见 C: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D: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放大后观察 E:必须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答案: 必须放大数万倍才能观察到 4、下列哪项不是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 A:个体微小 B:繁殖迅速 C:种类繁多 D:分布广泛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答案: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5、内毒素的化学性质是( )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 D:氨基酸 E:脂多糖 答案: 脂多糖 6、关于内毒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革兰阴性菌裂解后释放出 B:化学成分是脂多糖 C: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破坏 D:引起发烧、休克、DIC等症状

E:甲醛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 答案: 不耐热,60℃30分钟可被破坏 7、外毒素特点之一是( ) A: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B:多为细菌裂解后释放 C:化学组成是脂多糖 D:可制备成类毒素 E:耐热 答案: 可制备成类毒素 8、内毒素不具有的毒性作用是( ) A:肠毒素作用 B:发热 C:休克 D: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E:白细胞反应 答案: 肠毒素作用 9、关于病毒的致病机制,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A:杀细胞效应 B:病毒基因整合 C:包涵体形成 D:病毒引起的免疫保护 E:细胞凋亡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感染性心内膜(infective endocantitis,IE)的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包括受损的心瓣膜内膜上可形成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瓣膜内皮损伤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赘生物;菌血症时血液中的细菌黏附于赘生物并在其中繁殖;病原菌与瓣膜基质分子蛋白及血小板相互作用等。 近十年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患增加,人工心瓣膜置换术、植入器械术以及各种血管内检查操作的增加,IE呈显著增长趋势。静脉用药等又导致右心IE患病率增加。IE患病率我国尚缺乏确切的流行病学数据,各国资料存在差异,欧洲为每年3/10万~10/10万,随年龄升高,70~80岁老年人为每年14.5/10万,男女之比≥2:1,主要病因由以年轻人风湿性瓣膜病转为多种原因,最常见细菌类型由链球菌转变为葡萄球菌。美国则以葡萄球菌感染增长率最高。我国从病例报告来看,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居最前列。本病死亡率高、预后差。 本共识系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编写,由心力衰竭学组负责实施。这是我国首部成人IE共识。学组确定的编写目标是具有科学性和先进行,有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临床医师应用。心力衰竭学组认真学习近几年国内外主要的IE指南,如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指南、英国抗生素学会指南以及我国儿科学的IE诊断标准等,认真复习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资料,评估了各种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证据与推荐等级,经讨论和争论逐渐形成共识。学组建立了包括感染病学、心血管病内外科、影像学、临床检验以及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撰写组,初稿形成后又在全国各地广泛征求意见,并反复进行近2年的完善修改。该共识的推出必定有助于提高我国对成人IE的诊治水平。 本共识按照国际通用方式,标示了应用推荐级别和证据水平分级。推荐类别:Ⅰ类为已证实和(或)一致认为有益和有效;Ⅱ类为疗效的证据尚不一致或有争议,其中相关证据倾向于有效的为Ⅱa类,尚不充分的为Ⅱb类;Ⅲ类为已证实或一致认为无用和无效,甚至可能有害。证据水平分级:证据来自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多项荟萃分析为A级;证据来自单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非随机研究为B级;证据来自小型研究或专家共识为C级。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 预防措施主要针对菌血症和基础心脏病两个环节。菌血症是IE发生的必要条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IE高危易感人群。 预防和减少菌血症发生:一般措施是强调口腔、牙齿和皮肤的卫生,防治皮肤黏膜损伤后的继发性感染。尽可能避免有创医疗检查和操作,如必须进行,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高危人群如各种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以及风湿免疫性疾病而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注射毒品的吸毒者,在做有创医疗检查和操作时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适用的人群和手术:(1)有人工瓣膜或人工材料进行瓣膜修复的患者;(2)曾患过IE的患者;(3)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未经手术修补或虽经手术修补但仍有残余缺损、分流或瘘管、先天性心脏病经人工修补或人工材料修补6个月以内者,以及经外科手术和介入方法植入材料或器械后仍有残余缺损者。 适用的检查和操作:口腔科操作菌血症的发生率为10%~100%,故操作前30min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表1)。其他操作时的抗生素应用参考卫生部相关规定。呼吸道的气管镜、喉镜、经鼻内窥镜;消化系统的胃镜、经食管心脏超声检查、结肠镜;泌尿生殖系统的膀胱镜、阴道镜等检查,目前没有相关证据表明可引起IE,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关于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防治的几点认识 Views About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ild’s Cytomegalovirus Diseases 方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武汉430030)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 更昔洛韦; 膦甲酸 【中图分类号】R373.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408 (2006) 0120143203 我国是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 , HCMV) 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感染率高,笔者单位于1995~1997 年连续3 年对1 678 例就诊患儿筛查血清HCMV IgG抗体发现,1~3 岁组抗体阳性率达83. 2 % ,~7 岁组83. 7 % ,~14 岁组87. 3 %;同期成年人组高达95 %[1 ] ; 另一项前瞻性研究[2 ] 结果显示,HCMV抗 体阳性母亲所生子女至周岁时HCMV感染率已达 85. 1 % ,提示大多数原发性HCMV 感染发生于幼儿时期。随着我国病毒学诊断技术的普及和抗HCMV 药物国产化生产和推广应用,HCMV 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防治问题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本文结合笔者临床工作经验就其相关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关于HCMV的感染特性和致病性 1. 1 HCMV 感染细胞的表现类型HCMV 与其他疱疹病毒一样,具有潜伏- 活化的特性,一旦感染,将终身存在于体内。因此,感染细胞可有四种表现类型:

(1) 产毒性感染(productive infection) 或称活动性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复制,重者产生包涵体,引起细胞病变,受染细胞溶解死亡,轻者可无包涵体形成。产毒性感染可转变为潜伏感染。( 2) 潜伏感染( latentinfection) ,病毒潜伏在某些细胞,如可分化为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的骨髓祖细胞内,病毒不复制,仅能检出HCMV DNA。当机体免疫抑制时潜伏病毒可活化增殖, 形成产毒性感染。( 3 ) 细胞转化( celltransformation) 并可表达病毒抗原,细胞因而发生转化和增生。(4) 不全感染(abortive infection) ,HCMV 有少 量复制,可使细胞功能产生障碍,但无或极少发生细胞形态改变。 1. 2 HCMV 的细胞和组织嗜性HCMV 的细胞和组织嗜性非常广泛,感染者尸检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任何器官都能受到HCMV 感染,采用细胞标记蛋白和病毒抗原或DNA 同步染色法分析提示,HCMV 在体内的嗜细胞性有三大特征: (1) 广泛分布的细胞类型,如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是主要靶细胞; (2) 外周血白细胞是易感细胞; (3) 特殊实质细胞如脑和视网膜的神经细胞、胃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也能被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有意义的细胞病变。由于呼吸、泌尿、胃肠道上皮层与环境直接接触,因而既是病毒侵入机体,又是机体排释病毒的场所;又由于内皮细胞是组织和血液循环的交界面,受感染内皮细胞可能参与病毒的血源性传播;可呈递抗原和黏附白细胞而有助于引导免疫反应至感染局部;内皮细胞还可能是 HCMV 潜伏的场所[3 ] 。HCMV 的组织嗜性与宿主年龄和免疫状况有关。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规范

感染性疾病诊疗规范 第一节轮状病毒感染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北方以寒冷季节1~3月份为主,南方以春夏季为主,可以通过水污染暴发流行,亦可以通过接触传播。 2.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 (1)起病急,腹泻为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便,腹泻每天5~10次不等,伴恶心,呕吐,腹痛及乏力。 (2)腹部压痛,肠鸣音增强,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 (3)体温正常或低热,病程数日或稍长,预后良好。 3.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白细胞大致正常或稍偏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大便外观稀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少数可见少量白细胞。 (2)粪便中病毒抗原检测。 1)电镜检查:粪便作免疫电镜检查可检出轮状病毒颗粒。 2)单克隆ELISA法或免疫斑点试验检测粪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后者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强。

3)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恢复期有4倍以上的增高则有诊断价值。 4)病毒核酸电泳图分析:提取病人粪便中的病毒核酸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根据电泳图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腹泻性疾病鉴别。 【治疗原则】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 隔离病人,防止食物和水的污染,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第二节手足口病 【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多发于4—9 月份,以5岁以下儿童多见,可有密切接触史。 2. 临床表现:可有发热,手足口臀部红色斑丘疹,疱疹,部分重症患儿可有易惊,肢体抖动,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肺出血,呼吸循环衰竭等。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大多数白细胞正常,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部分患儿可有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AST,ALT,CK,CK—MB升高等 【治疗原则】 1. 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1—2 周,卧床休息。流质,半流质饮食。皮肤粘膜皮疹护理。 2. 可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疗5—7 天,根据病情酌情应用痰热清,喜炎平,甘利欣等。重症患者根据病情应用甘露醇,加强龙,丙种球蛋白等。 3. 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不能进食者给予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输液对症治疗。 4. 根据病情作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CRP,血生化,肝功,心肌酶,胸片,心电图等。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版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 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STI)临床上常见而复杂,涉及众多学科,治疗策略和方法尚待规范。为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于2008年6月8日在北京针对SSTI诊断及治疗进行专题研讨,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1.定义和范畴 SSTI是由化脓性致病菌侵犯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引起的炎症性疾病。SSTI临床十分常见,涉及范围广泛,从浅表的局限性感染,到深部组织坏死性感染,甚至肢残、危及生命。除化脓性细菌外。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分枝杆菌、真菌等也可引起SSTI,但不属于本共识讨论的范畴。 2 发病诱因及病原菌 2.I发病诱因 2.1.1 生理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小儿皮肤薄嫩。防御功能尚不健全,致病菌可直接侵入外观正常皮肤引起感染。老年人皮脂腺功能减退,局部皮肤干燥,加之皮肤合成抗菌物质能力下降,也是易发生SSTI的原因。 2.1.2疾病导致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大疱性皮肤病、足癣等,均因皮肤炎症或疾病本身破坏皮肤屏障功能.继发细菌感染。 2.1.3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擦伤、刀割伤、手术切口、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部位细微的创伤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某些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离子治疗、放射治疗等,或外科疗法包括化学剥脱术、封包疗法、皮肤磨削术、刮除术、切割术、皮肤移植、毛发移植等均可诱发SSTI。动物或人咬伤也可以发生SSTI。 2.1.4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等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并发SSTI。 2.2常见感染源及与病原菌的关系 常见引起SSTI的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不动杆菌及大肠杆菌等。按照院内外感染来源,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SSTI(community acquired—SSTI.CA —SSTI)和院内SSTI(hospital acquired-SSTI,HA—SSTll两大类.在HA—SSTI中,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且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比例较高。常见浅表局限性SSTl.其病原菌相对简单且明确,主要是金葡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在特殊来源感染或条件致病的情况下,如糖尿病、中性粒细胞减少、药瘾者、手术后伤口感染、艾滋病患者以及动物和人咬伤的情况下.其SSTI相关的致病菌就十分复杂,条件性或少见的致病菌常常成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甚至存在多种细菌混合感染的可能刚。 3 诊断 3.1一般诊断 询问病史,尤其是发病诱因和危险因素对SSTI的诊断和分析可能的病原菌十分重要。体格检杳除注意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外.应注意皮损性质、溃疡形成状况以及坏死程度,及早判断是无并发症SSTI,还是复杂SSTI,是否需要外科及时处理。同时要注意全身状况,如发热、乏力、精神萎靡等,有无感染性休克等征象。 3.2分级、分类诊断 分类诊断是帮助制定SSTI处理程序的基础。通常按病情严重程度将SSTl分为4级,l级: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但须除外蜂窝织炎;2级:有发热,一般情况稍差,但无不稳定并发症;3级:中毒症状重,或至少有1个并发症,或有肢残危险;4级:脓毒症或感染危及生命。按SSTI复杂程度分为单纯SSTI和复杂SSTI(cSSTI),后者指存在明显的基础疾病,或有

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幼儿园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幼儿园内各种主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对幼儿园儿童所患各种传染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x2检验和趋势性x2检验。结果:由于进行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了必要的控制,所以幼儿园内儿童患各类传染病的几率和趋势性明显下降。结论:在幼儿园中,腮腺炎、水痘等疾病是幼儿易患的主要传染病,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对这类疾病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幼儿园;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幼儿园作为一个容纳疾病抵抗力较低群体的一个共同场所,特别容易发生传染性疾病,从而使幼儿园内的儿童更加容易患上传染性疾病[1]。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卫生防疫工作,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疾病进行预防,从而使幼儿园内的传染性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本文主要针对幼儿园内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展开相关讨论,从而提出几点措施,供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筛选自2000年-2010年本地城区100名以上儿童的幼儿园的季度发病报表,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幼儿园保健医师填报,对资料进行发病率统计、t值检验和趋势性x2检验[2]。 预防措施 幼儿园阶段的儿童由于自身抵抗力较差,所以需要幼儿园的相关负责人做好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是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的,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学龄前儿童特别容易感染。 春、冬季节是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其他季节也有出现。通过研究发现,水痘在冬季发病率最高,秋季最低,可以认为是水痘发病率的一个规律[3]。因此,幼儿园方面应该充分掌握这类疾病的发病规律,切实做好消毒工作,平时也应该定期打扫卫生,进行彻底的清理,从而消除病毒产生和传播的途径。幼儿园进行定期消毒的过程中,应该确保儿童不受消毒物体的伤害,尽量在清园之后进行相关的金消毒工作。对于消毒用品的选择,也应该定期更换,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消毒物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 1、病因:冠状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3、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 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 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 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8)重症病例进入ICU AP治疗简易流程图 临床诊断AP病例 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 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 有低氧血症者 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 收住ICU 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 5 、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 (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策略

泌尿系感染的药物治疗策略 1、不属于上尿路感染的是(D) A、输尿管炎 B、肾盂肾炎 C、肾脓肿< D、尿道炎 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C) A、出血性膀胱炎 B、血源性泌尿系感染 C、泌尿系器械检查后 D、尿路结石患者 3、泌尿系感染机体防御机制包括(D) A、排尿的冲刷作用 B、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 C、前列腺分泌物中含有的抗菌成分 D、以上都是 4、关于泌尿系感染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泌尿系感染约90%为单一细菌感染 B、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杆菌感染 C、约90%的门诊患者及50%的住院患者为大肠杆菌感染 D、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属多见于复杂性或复发性泌尿系感染患者 5、尿路感染多见于(D) A、育龄期妇女 B、老年人 C、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 D、以上都是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思路 1、关于我国CAP致病原分布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 A、致病细菌以肺炎链球菌为主 B、肺炎支原体比例较高 C、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高达70%以上 D、我国成人CAP对青霉素不敏感的肺炎链球菌高达40% 2、轻症及门诊CAP患者最常见致病菌为(C) A、病毒 B、肺炎衣原体 C、肺炎链球菌 D、以上都不是 3、CURB-65标准相对简明,评分方法共(A)项 A、5 B、4

C、3 D、2 4、关于胸片在CAP诊断中的作用叙述正确的是(D) A、老年病人或免疫力低下的病人,症状不典型,可通过X线胸片检查进行确诊 B、相对CT检查便宜 C、胸片可鉴别肺脓肿、肺结核、气道阻塞或胸腔积液,了解肺叶累及范围,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D、以上都是 5、PSI评分Ⅰ级和Ⅱ级病人在(D)治疗 A、住院治疗或留观治疗 B、必须住院或ICU治疗 C、家中 D、门诊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1、关于真菌性肠炎临床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 A、属深部真菌感染而致病,临床较多见 B、念珠菌肠炎多伴有鹅口疮、食管或肠道黏膜糜烂或溃疡 C、白色念珠菌累及结肠,约有85.5%的患者出现腹胀、泡沫样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 D、早期为粘液样便,或全部粘液便;后期为脓性或脓血样便,出血多时为暗红色糊状粘液便 2、菌痢三联征不包括(D) A、粘液脓血便 B、腹痛 C、里急后重 D、发热 3、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不包括(D) A、弧菌属 B、志贺菌属 C、沙门菌属 D、白色念珠菌 4、狭义的感染性腹泻是指除(D)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A、霍乱 B、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C、伤寒和副伤寒 D、以上都是 5、以下各项不属于大肠埃希菌属的是(D) A、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B、肠粘性大肠杆菌 C、致病性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 表现差异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特点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2012年收治的12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按照年龄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12m),观察分析三组患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靶器官损伤情况。结果:A组:患儿受巨细胞病毒的感染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液系统疾病患儿较少,肺炎和黄疸患儿比例相当;B组:同A组一样肝功能损害患儿居多,黄疸和血液系统疾病差异较明显;C组:肝功能损害患儿的发生率最高,黄疸和肺炎患儿较少。三组不同年龄患儿靶器官损伤的发生情况均有明显区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12m)三组,统计各个年龄段发生靶器官损伤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损害、肺炎、黄疸、血液系统疾病、心肌或者肾脏损伤、腹泻、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以及先天畸形等疾病的发生率,并探究儿童年龄与靶器官损伤发生情况的联系。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将所有的统计数据录入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Fisher Exact Test以及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12m患儿的肝功能损害、肺炎以及黄疸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但未发现先天性畸

形患儿。说明<1岁的患儿是先天性畸形的高发人群,有相关报道,围产期患儿感染的缺陷率高达50%,因此应加强产妇的产前干预,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均以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肌损害、肾脏损害的发病较少,且肝功能损害、肺炎、黄疸以及先天性畸形患儿发病率和患儿年龄呈负相关,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会有所增长,说明巨细胞病毒感染可损害多种血液系统[3]。 参考文献: [1]龚波,张听明,李俊,等.妇女风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3):468―472. [2]吴少亘,胡娅莉,张姝,等.测定抗HCMV-IgG抗体亲合力指数鉴别原发感染和再激活感染[J].临床检验杂志,2009,27(3):217―219. [3]张萍,孙正芸.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血液系统损害30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0):753―754.

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24T15:51:31.0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2期作者:赵云杨翠霞[导读] 一直以来,儿童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钻研和实践,特别是疫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儿童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青州市人民医院 262500 一直以来,儿童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钻研和实践,特别是疫苗的应用和不断改进,儿童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如今一些新的感染性疾病及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耐药问题成为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中面临的日趋严重的问题? 一、儿童感染性疾病 1儿童结核病 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增多,成人结核病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3岁以下儿童及严重营养不良或免疫系统受损患儿罹患结核病风险大?由于儿童结核病具有结核菌数量少?抗酸染色涂片及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均低,因此与成人结核病相比,儿童结核病的诊断更困难,其病情现状被严重低估?近年来,在儿童结核病病原诊断方面,通过改进采集标本方法提高了抗酸杆菌及结核菌培养阳性率:高渗盐水(5%)雾化后,促进排痰采样,可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提高到20%~30%;连续3次清晨洗胃进行结核菌培养,可大大提高检出率,特别是婴儿结核菌培养阳性率可达到42%~92%?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或核酸诊断研究方面有两个进展:一个是γ干扰素(IFN-γ)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releaseassays,IGRAs),利用测定结核分枝杆菌表达的抗原早期分泌性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和(或)TB-7.7(是一种结核杆菌复合体肽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FN-γ,可有效区分结核感染?结核病与卡介苗接种后?非结核的分枝杆菌感染,也用于儿童结核感染及结核病的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有T.SPOT.TB和QuantiFERON-TBGold两种试剂盒?WHO推荐应用该试验诊断结核感染?结核病,但在诊断结核感染与活动性结核病时,两者仍然具有一定的交叉反应,特别是在结核感染高发地区更易出现假阳性?另一个是核酸扩增试验(nucleicacidamplificationtests,NAATs),可检测结核菌核酸并可进行耐药基因检测分析,确定耐利福平结核菌rpoB基因突变位点?由于对耐利福平耐药菌株往往也对异烟肼耐药,因此,rpoB基因突变位点可作为一个耐多药结核分支杆菌检测的标志?在儿童抗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中,由于低-中等级别研究证据证实链霉素的有效性,同时因链霉素耳毒性,故目前推荐儿童抗结核病治疗一线药物去除链霉素,而采用的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4种药物[1]? 2疫苗预防疾病 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生物技术的不断提高,可用疫苗预防的疾病逐渐增多,包括白喉?麻疹?甲型肝炎?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风疹?破伤风?轮状病毒肠炎?水痘?流感及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所导致的疾病等?b型流感嗜血杆菌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严重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临床效果可达95%~100%?随着该疫苗的广泛应用,b型流感嗜血杆菌导致的婴幼儿肺炎?脑膜炎发病率大大减少,在欧美等国家婴幼儿接种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发生侵袭性b型流感嗜血杆菌疾病已很少见?肺炎链球菌常引起5岁以下儿童中耳炎?乳突炎?肺炎和脑膜炎? 为了减少接种次数,现在研制出很多联合疫苗,即多联疫苗?多价疫苗?多联疫苗由多种病原抗原组成,用来预防多种疾病;多价疫苗是包含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疫苗?目前已使用的多种疫苗有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四联疫苗(DTaP-HI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五联疫苗(DTaP-HB-HIB),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灰及b 型流感嗜血杆菌六联疫苗(DTaP-HB-IPV-HIB),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腮疫苗等?多价疫苗如A+C流脑疫苗等? 3抗生素耐药日趋严重 抗生素耐药近年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儿童抗生素耐药也日趋严重,已严重威胁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耐药由原来的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发展成为现在以“ES?KAPE”即屎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i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pneumo?nia)?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baumanni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及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e?cies)为主?其中屎肠球菌中有60%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多药,这些细菌感染后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特别是发生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严重感染? 一个来源于13个国家(未包括中国)的19项研究共收集了4000份社区获得性儿童脓毒症血培养结果发现,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约占55%(从39%~70%),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沙门菌感染,占4%;在新生儿中,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3代头孢不敏感或敏感性减低者超过40%,而在1~12个月婴儿中,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和3代头孢不敏感或敏感减低者也超过35%[3]?因此,有学者悲观地认为,近期内已无法依靠研究机构和药物制造商生产出新的抗生素药物来为临床提供杀灭耐药菌的武器,惟一的解决办法只有依靠我们改变使用抗生素药物的策略[4]? 二?儿童感染性疾病分类 1手足口病 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sckievirus)A组4?5?7?9?10?16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ECHOviruses)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l6型最为常见,EV71感染易导致重症HFMD?重症HFMD的临床表现?危重病例的救治方案?EV71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EV71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等研究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重症HFMD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首诊时容易忽略,而病情进展凶猛,一旦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呼吸?循环并发症,患儿可短时间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