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献是为了说明自己的研究新在何处,如何借鉴、超过了已有研究。文献综述的歧途岔道不胜枚举,这里只谈四个诚实失误。一是在文献中找研究前沿。自然科学信息传递快,最新文献基本就是研究前沿。政治学不同,论文从完成到发表,快需数月,慢则数年,在文献中找前沿十有八九会落空,较可靠的途径是参加学术会议或跟踪时事。二是不辨真假文献,费力总结没有学术价值的出版物。三是迷信文献,综述像名人名著名言录,不揭示欠妥的隐含假定,不指出事实的缺失,忘记只有通过批评才能有所建树;只敢“我注六经”,不敢“六经注我”。四是畏惧文献,只见其大,不见其小。表面看,文献浩如烟海。实际上,确定了自己的经验内核,就会发现相关文献不多。就像买衣服,不知道自己尺寸,满眼是衣服;知道自己的需要,才发现合身的很少。建立经验内核与运用文献是互动过程,不要硬分先后。

分析。分析是尝试解释研究对象的“始、中、终”(邓拓语) ,从三不知走向三知。“分析”听起来深奥,其实就是问几个简单问题。论事件,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样了?论人,问:哪些人?什么人?谁跟谁?回答每个问题,都从个别到特殊再到一般,多走几遍,反复问究竟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检视现存的解释、概念和理论。同意的采用;不同意,想清为什么不同意,提出替代。任何问题都可以作分析的切入点,选择取决于材料是否充足、分析技术是否适当。适当,一适合材料,二适合自身能力。分析技术是无底洞,除非天才,无法完全掌握,实用主义是不二法门。平时留心,不求甚解;“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不讲排场,勿弄玄虚;与其“载一车兵器”,不如善用“寸铁”(宗杲语)。分析必有取舍。深描有取舍,才是分析,面面俱到,则越描越黑。取舍标准是因果机制,不离因果机制这条纲,就不会东拉西扯。计量研究更要提防牵强附会。找出统计显著的相关只是起点,关键是找出相关的实质意义和背后的机制。计量分析技术含量高,要谨防过度使用技术处理。计量研究,投入大,产出却未必高,要抵御诱惑,不搞变相复制。越应用高深技术,越要知所进退。比如,使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是高明手法,但妥当的工具变量可遇难求,若求成心切,就容易出偏差。

写作。政治学仍然是思的学问,思想必须形诸文字。研究就是写作。鲁迅先生那样的天才,可以从容打腹稿,动笔一气呵成。平常人,大脑内存小,处理器慢,杂念多,定力弱,宜边想边写,边写边想,先写后想;先想后写,容易落空。凭借文字,一能把胡思乱想变成砂砾,逐一淘去;二可把灵思妙感化作璞玉,精雕细刻。写作就是不断修改。欧博文教授说,须改到昨是今非,改得厌倦反胃,才有望让正确的词出

现正确的句子中,正确的句子出现在正确的段落里,正确的段落由正确的逻辑链接。借用裴宜理教授的比喻,写作过程像拼图,但图片需要自己加工。加工图片,取决于总体构想;修正总体构想,又仰仗对图片的把握。部分与整体突然合一,天衣无缝,那一刻或许接近禅宗所谓

的“顿悟”。求顿悟,不能靠参话头,只能铁杵磨成针。图片加工,总体构思,越往后越难,“行百里者半九十”。欧博文教授说,完成论文的前百分之八十五内涵需要百分之十五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后百分之十五却需要百分之八十五的时间和精力。换言之,只下八成功夫,可以践行媒体名嘴的KISS原则: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 (简单而愚蠢);下足十成功夫,才有望达到学者的KISS境界:Keep It Simple but Smart (简单而聪明)。

发表。不发表,则毁灭。正面看,发表有利提高。文章是自己的好,横看竖看都顺眼。投寄刊物,先自信满满,后焦心苦候,盼到评审意见,通常是冷水一盆,甚至当头一棒。先安顿受伤的自尊,再细品逆耳之言。认同,有则改之;不认同,无则加勉,切勿据理力争。获允修改再投,就是成功;被拒,也不是失败。屡改屡投,才会突破极限;不改屡投,只能不断就下。文章每投必中,甚至稿约不断,对年轻学者来说,通常是祸非福。不下苦功就能获得的成就感,令常人沉沦,诱天才草率。学者不怕少作幼稚,但若因懈怠懒惰出笑话,悔之莫及。欧博文教授常告诫学生:学者除了名誉,一无所有;别人未必能记住你最好的五篇论文,但多半会记住你最差的五篇。

结语。侈谈研究方法,不打自招,好在说的是启功先生认可的“良心话”。启先生对书法爱好者说:“要学就有四个字:‘破除迷信’。别把那些个玄妙的、神奇的、造谣的、胡说八道的、捏造的、故神其说的话拿来当作教条、当作圣人的指导” (《启功给你讲书法》)。

学术的艰辛和愉悦都在探索。只要是实做研究,不是单纯做文章,永远不会驾轻就熟。有研究经验,能知道黑暗中大体摸到何处,离洞口尚有多远,少些惶恐茫然,多点耐心坚韧,如此而已。已有的成绩,只是自信的凭据,不是成功的保证。除非甘心自我克隆,否则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天才自当别论,“忽悠”更须别论,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

名人读书方法

名人读书方法 1、现代名人谈读书方法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以下选择现代名人读书方法6例,介绍如下: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着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

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华罗庚的“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 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今天在线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51563273.html,)就为大家整理了古代九位名人的读书方法,像诸葛亮的观其大略读书法、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

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

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

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 王豫说: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最新 1)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5)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6)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7) 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翟 8)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13)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4)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15) 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16) 山之石,可以攻玉。 17)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8) 日斜深巷无人迹,时见梨花片片开。 19)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名言精选 1)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3)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8)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9)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1)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13)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4)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政治、政治学、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 一、政治相关知识简介 (一)词源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二)定义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一): 歌德的读书方法 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

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古人读书方法漫谈

古人读书方法漫谈 正蒙学堂神州智慧网路圣石2013-11-26 开卷有益,一本好书,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良伴。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夏乐 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这里介绍几位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就勤读书、会读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古人谈读书》知识点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围绕读书学习这一主题,选取了三则古人谈论读书的小古文,从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需具备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启发我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热爱读书,善于读书。[注解] 一 ①敏:勤勉。②好:喜好。③耻:以……为耻。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知:同“智”,智慧。⑥识:记住,这里读zhi。⑦厌:满足。⑧诲:教诲。 二 ①谓:说。②漫浪:随意。 三 ①士人:读书人②恒:恒心。③下流:下等,劣等。 生字组词: 词:耻辱可耻无耻耻笑不耻下问 诲:教诲训诲诲让诲人不倦 谓:称谓所谓谓语无谓 诵:朗诵诵读传诵背诵熟读成诵 岂:岂止岂敢岂料岂肯岂有此理 恒:恒心永恒恒久恒言持之以恒 窥:窥视窥探窥伺窥测管中窥豹 皆:比比皆是皆大欢喜人尽皆知 缺:缺少缺乏残缺缺席完好无缺 多音字: 好:hào好奇hǎo好看 观:guān参观guàn道观 形近字: 耻(羞耻)址(地址) 诲(教诲)悔(后悔) 诵(背诵)涌(汹涌) 恒(恒心)桓(盘桓) 皆(皆大欢喜)旨(旨意) 缺(缺少)缸(水缸) 课后习题答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朗读指导:朗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正确地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我们除了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更准确地掌握停顿。其次要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译文:

A、勤勉而喜好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智慧啊。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不感到疲倦。 B、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绝对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漫谈政治学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李连江教授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有句名言:有能力者,研究科学;无能力者,侈谈方法。这句刻薄话不足以动摇方法论家的自信,但能让对方法论期望太高的学子冷静。 政治学有方法,方法有教材。可惜有些教材失于故作高深。少数方法论家喜欢以稀粥冒充参汤,设立人力不能及的高标准。诚恳的学者,著述遵循常规,多论通途,少议歧路。结果,总结经验,常变成只谈有用的成功经验,舍弃更有用的失败经验。从学的方面看,只懂方法论的字面意义,顶多学会纸上谈兵。要体会深层意义,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学会做研究,唯一途径是实做研究。 照逻辑顺序(请注意:不是时间顺序),研究包括六个环节:选题、材料、文献、分析、写作、发表。依次讨论,最后发点感慨,算结语。 选题。政治学与医学有可比之处。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疾病,有夺命的,如癌症;有伤痛的,如关节炎;有烦人的,如粉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是损害普通人权益的政治制度、行为、文化和价值观。研究中国政治,不妨先想想公认的重大问题,如黄炎培与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讨论过的历史周期率。选题时,先决定是否关心这些问题。确定了选题方向,再参照正反两面标准。正面,最低标准是决策者是否重视,最高标准是老百姓是否关心。反面,选题须过哂笑关,不能让同行窃笑,不能让研究对象嘲笑。一个问题,人人能说几句,个个言之成理,最好回避;只有专家敢说几句,其言未必成理,才可能成为课题。 材料。材料是自己独有的经验内核,可以是新事实、新数据,也可以是旧数据的新组合、新处理。有经验内核,研究才有根。获取经验内核,常用三种方法,各有注意事项。访谈,须端正态度:是学生请教,不是“微服私访” ;有备而来,期待惊奇;存疑不质疑,追问不挑衅;不指望获得“标准答案”,更不越俎代庖;用具体问题开头,多问“当时怎样”、“后来怎样”,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整理访谈时,小心鉴别基本实情、疑似实情、策略应答、诚实谎言、选择性记忆、事后合理化。尽信访谈,则不如不做访谈。问卷调查,应参考现成问卷,尽量少照搬;问题和表述最好来自访谈;抽样、操作要严守程序;好样本与好问卷不能兼顾,宁可牺牲好样本。看文字材料,专注纪实。遇到翔实调查,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报道,不妨像品文言或啃外语一样精读。 文献。要运用文献,而不是综述文献。学者的天职是创新,整理文

古人读书要法

古人读书要法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记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务泛观,毋务强记。非圣贤之书,勿读;无益之文,勿观。 学诵。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诵其言。思其义。存诸心。见乎事。以敬畜德。以静养志。日化岁加。山立川驶。圣德卓然。焉敢不至。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 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原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 熟读精思 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遍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遍数。但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今人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所以不如古人。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底一般。方能玩味反覆,向上有通透处,其熟读精思之学如此。 虚心涵泳

《政治学研究方法》参考资料

1.政治学:是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政治活动、政治关系及其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科学:是指对具体政治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计量分析的科学,强调政治学研究的工具性,价值中立。 3.政治哲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又是政治理论的方法、原则、体系的科学。 4.传统主义政治学:(体现价值)规范研究、历史分析的研究方法、制度研究方法、法律研究方法。 5.行为主义:把政治现实中可以实际观察的行为,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作为研究重点,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治学。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模式是把自然科学研究中通用的逻辑与原则,移植到政治学究领域中来所形成的特定的研究目的、对象、方式的总和。 7.价值来源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价值的终极本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和劳动着的人类社会。 8.事实:是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9、价值:是人们对于事实的一种态度。 10.规范研究:是关于经济目标、经济结果、经济决策、经济制度的合意性的研究,它解决经济过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旨在对各种经济问题的“好”、“坏”做出判断。 11.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

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按规则是利益最大化。 12、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13.质性研究:即定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而非人工控制的实验环境,充分地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实际互动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14.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15.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16.权力:是指特定主体因某种优势而拥有的对社会或他人的强制力量和支配力量。是一种能力,凌驾于他人之上,要求他人服从。 17.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它既指的是模式化的并具有特征的社会行为,又指的是社会参与者所假定的角色与认同,最后还包含着角色表演者所遵循的行为期待。 18、集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指多个公司在业务、流通、生产等等方面联系紧密,从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公司(或者企业)联盟。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借鉴

古代名人的读书方法借鉴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但好学,而且善学,并所以成就了 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 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 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 书学习“务于精熟”。以前“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 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 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 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能够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 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 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 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 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 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

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能够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 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 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 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 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 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 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 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 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使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 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 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 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 知识为我所用。 5.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 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 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复习提纲 1、政治科学与传统政治学在方法论上有何区别?行为主义政治学运动对传统政治学转向 政治科学起到什么作用? 2、建构纯粹经验理论可能吗?为什么? 3、政治研究范式与意识形态的联系。 4、通则或理论是对政治现实的简化,这种简化有何意义? 5、试比较下列四组概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与比较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 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 6、政治学研究方法中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对个体在政治活动中作用的理解有何不同? 7、概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内涵。 8、命题、通则、假设、定律的含义和联系。 9、荒谬的通则和虚假的通则有何不同? 10、一个科学通则必须满足的三个要求。 11、用归纳法检验假设可靠吗?为什么? 12、政治科学研究也能用实验方法吗? 13、政治学研究中模型的含义,根据模型的抽象程度可以把模型分成哪几类? 14、模型的两大功能。 15、理论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16、解释的完整性。 17、模型与理论的关系。 18、政治心理分析方法的三种流派的特点。 19、人格理论的两大分析框架的基本内容。 20、政治心理的结构和作用。 21、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 22、理性选择分析方法的特点。 23、奥尔森集团行动分析的逻辑。 24、博弈论的核心,博弈的基本分类。 25、精英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26、角色分析方法的评价。 27、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内容。 28、政治团体分析方法的评价。 29、小团体分析方法的主要观点。 30、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发展和演变。 31、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32、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主要思想。 33、戴维·伊斯顿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和阿尔蒙德政治系统分析模式异同。 34、政治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 35、政治沟通分析方法的评价。 36、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基本内容。 37、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的基本内容。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人读书十二法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古人读书十二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法)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 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一): 歌德的读书方法 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用。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用,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用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实践和运用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二):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哼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 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

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文

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分析及研究对策 学院:哲学与政治学学院 专业: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 学生姓名:海啸 学号: 201003402118 指导老师:赵丽珍

摘要::行政效率是衡量行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提高行政效率既是公共行政的宗旨,也是公共行政活动的起点和落脚点。是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我国行政机关的行政效率,既是政府机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现状、原因的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对提高我国政府行政效率的方法、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能为新时期政府转型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行政效率现状分析改进方法政府 前言:行政效率在政府行政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优化整个社会各方面发展环境。第二,行政效率也是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第三,行政效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提高行政效率是我国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塑造政府和公务人员在公众中的形象的重要手段。高效率的政府会赢得群众和社会的好评,从而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会提高政府公共部门的权威,容易形成政府与公民、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胜互动关系,有利于降低公共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行政效率概述 (一)行政效率的基本概念 效率(efficiency)一词在英文中一般理解为“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一般也称

为机械效率或技术效率。而所谓行政效率,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取得的工作成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比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能力的集中表现,也是判定政府工作状况的综合指标 。 (二)制约行政效率的三大要素 1.经济要素——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用于行政活动的成本,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政权获取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消耗的行政资源。从其内容上看,它大致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设施成本、行政制度成本和行政人员成本。 一切对效率的追求,都应当遵循经济原则。那就是少花钱,多办事,在追求尽可能大的效益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从这个原则上讲,提高行政效率的主要途径自然是降低行政成本。 2.时间要素——行政速度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句格言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它同时也揭示了提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决定方面,那就是速度。 但就行政效率而言,速度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速度。它所带来的提前不一定有积极意义,而延误则必有消极影响,这种合理的速度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越高,组织越严密对时限的意义就越重要。 3.效益要素——行政行为的正确度 行政行为正确度是评价行政效率的基础,也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由三个基本评定要素构成:合法性、合理性、满意度。 首先,我们要看行政活动的总方向和性质,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其次,再看各项行政决策的质量,即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现实条件;很显然,只有当一项行政活动都符合了上诉的要求,我们才能够说,这项行政活动是正确的。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古人读书十二法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古人读书十二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20世纪30 出现,许多政治学研究者对制度研究法提出了批评。他们指出,制度研究法忽视了对政治活动的主体──人的政治心理、动机的研究,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政治机构内部活动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而这些并不能包括整个社会的所有政治活动。他们主张政治学的研究重点应从政治制度转移到政治行为,提出用行为主义研究法取代制度研究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逐渐崛起并在60年代未期达到顶峰,使制度研究法受到很大的冲击。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研究法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制度研究法的地位开始回升。但人们在运用制度研究法时,也引入了行为主义研究法中诸如数量分析、心理分析等手段。实际上,制度研究法和行为主义研究法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对政治现象的分析方面,两者各有长短。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缺点是不能联系社会发展和语言的各个方面。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治系统论 政治系统论(Systems Approach)的代表人物是戴维·伊斯顿。在.“什么是政治”部分,我们已涉及过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有一些要素,政治系统的要素是输入、输出及反馈,这些也是政治系统理论的主要概念。从输入――输出来分析政治系统,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宏观的政治思维方法。系统论主要关心的是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但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理?这是结构一功能分析所关心的问题。 政治系统论运用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不注重实用国家这种模糊的概念,而以政治系统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它首先把政治看成是一个既有层次分工而又有完整系统地有机整体,即政治系统,政治现

名人读书的方法(30篇)

名人读书的方法第1篇: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应当着力寻找高于自我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我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理解好书对自我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一样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能够俯视、平视的书,而应当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名人读书的方法第2篇: 歌德的读书方法 第一,歌德认为知识和真理应当经过自我的努力学习和不懈追求而去获得。 他认为真理是应当经过学习、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劳动而去获得,如果上帝恩赐,唾手可得,那就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歌德主张对每一门学科都要专心去学,尽量学好它。 当时德国的一般学校里课程安排很多,有些设置不必须合理,歌德对此很有自我的看法,他提出了自我的学习主张: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去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第三,歌德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够,还需要实践和运。 歌德不仅仅博览群书,谙熟音乐、绘画、雕塑等各门艺术,并且一向注意运,关注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地结合。他曾说:“理论本身对它自我是没有处的,但它却使我们相信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性。”他又说:“因为我们对自我学习过的东西,归根到底,仅有能在实践中运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记得住。”实践和运不仅仅能加强记忆,并且也能增强我们的确定本事。 第四,歌德主张向古代的经典学习。 歌德早年曾与席勒等人在文学上发动“狂飙运动”,为德国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可是他还是期望人们要向古代的经典作家学习,并不因自我开启浪漫主义风气而抛弃古代经典。在谈到当时德国戏剧时,他说:“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同辈人和竞争对手,而是古代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作品从许多世纪以来一向得到一致的评价和尊敬。一个资禀直正高超的人就应感觉到这种和古代伟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认识这种需要正是资禀高超的标志。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可是首先要学习古希腊人,永远学习希腊人。” 总之,歌德是个好学不倦的人。正由于他的勤奋读书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伟大,才使他集文学创作与科学研究于一身,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名人读书的方法第3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