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作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

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英汉对照本先后在海内外几大知名出版社一版再版多次印行,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坊间20多种莎翁十四行诗集中的最佳译本。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客观而理性地指出辜译谬误多多,与原诗相去甚远。笔者同时展示自己的译诗与辜译对照,请读者判断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歌鉴赏翻译评论

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Abstract:Prof.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published version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I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various m istakes in Gu’s by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poem and Gu’s translation. Here the author offers his own translation and asks the readers to make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nd judge which is better and which is worse.

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s poetry aesthetics connoisseurship and translation

Author: Jiang Jianxia is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Wu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Email: jiangjx29@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312777.html,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a Sonnets)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①(朱雯、张君川,1992)诗集总共154首,大部分创作于1592年至1598年之间,少数几首是1590年之前所写。每首诗分成三个韵式各自独立的四个诗句和两个押韵的对句,abab cdcd efef gg韵式。后世对诗集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记录诗人的真实遭遇,有的认为

纯属虚构;有的认为歌颂爱情,有的认为歌颂友谊;有的认为是献给一个人的,有的认为是

献给若干人的。普遍看法是:从第1首到第126首是写给一位俊美贵族青年的;从第127

首到第152首是写给一位黑肤女郎的;中间个别几首和最后两首独立成篇,与主题无关。诗

集描述自然和人生,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新颖别致,音调悦耳动听;既有高雅诗行,又有粗

俗俏皮话,还有许多富于诗意的比喻、隐喻、戏言和出色的双关语,每首诗都充满浪漫炽热

的诗情画意。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诗集的汉译本出版近20种。早期以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译本

最为有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有新译本问世,尤以辜正坤英汉对照《莎士比亚十

四行诗》译本受到垂青。自1998年至今的十多年间,辜译本分别在北京大学出版社、译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且一再重

印;我国香港、台湾及海外出版商也争相购买版权出版发行,足见辜译影响广泛,辜先生也

因此十分自傲。前辈如许渊冲先生在1990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赞扬辜译莎士比亚十四

行诗第129首已经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即化境的境界。亦有后学称:“辜正坤先生于

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译本则不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在翻译过程中,辜先生注重诗歌迻

译的等效功能,充分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英汉诗歌体式的不同,以及译

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审美习惯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汉语的行文优势,适当借鉴中国古典诗

词的语言和修辞手法,因而提升了语言的诗意和韵味,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我们有理由认

为,较之其他同类译本,辜氏所译莎翁十四行诗更好地再现了原诗华美流畅的语言风格和炽

热的情感迸发。此外,译者在‘词曲风味体’方面所作的尝试也为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开辟了

一条不乏借鉴意义的新途径。”②有网民更是神话“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最

好的”,并给出9大原因。其中3个原因是:“第一辜译准确、传神;第二辜译措辞优美,

是真正的诗歌语言;第三辜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水平极高(网上点击辜正坤)。

然而事实与上述说法截然相反。笔者认为,莎翁原诗世所公认,无可挑剔;辜译毛病太

多,甚至不如诸多前译。现主要以第一首为例,与原文进行精细对比,从原诗真实意蕴和语

言修辞层面深入剖析辜译的种种谬误与不足。笔者希望在新的世纪里,有关莎士比亚十四行

诗集汉译质量问题能引起我国外语翻译界、外国文学界、中国文学界和汉语界新一代专家学

者们的切实关注。

为了摒弃惯常的空泛印象式的评论方式,笔者按照20世纪下半叶美国“新批评派”主

将克林斯·布鲁克斯“文本细读”(closing reading)原则,③采用以事实为根据的定性

与定量方法(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同时提供笔者自己的译诗与之

对照进行理性的评说。

Sonnet Ⅰ

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10)a

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 (10)b

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 (10)a

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10)b

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10)c

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10)d

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10)c

Thy 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10)d

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 d’s fresh ornament, (10)e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10)f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riest thy content, (10)e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10)f

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10)g

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10)g

蒋坚霞译辜正坤译

我们渴望尤物繁衍生息,(10)a 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12)a

美的玫瑰才永不会死亡,(10)b 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12)a

如同成熟者到时要谢世,(10)a 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10)b

娇嫩子嗣将其名声传扬:(10)b 自有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12)a

可你,跟自己的明眸订婚,(10)c 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定婚,(12)a

把自身当燃料滋养光焰,(10)d 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12)a

在富饶之地制造着饥馑,(10)c 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13)a

与己为敌,对自己太凶残,(10)d 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14)a

你现在是世界新的荣耀,(10)e 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11)c

是艳丽春天的唯一使者(10)f 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12)a

你却把精华埋葬在花苞,(10)e 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15)a

粗野小子,你浪费于吝啬。(10)f 如慷慨的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15)a

怜悯世人吧,否则这饕餮,(10)g 可怜这个世界吧,你这贪得无厌之人,(15)a

你和坟墓,会吃世间一切。(10)g 不留遗嗣在世间,只落得萧条葬孤坟。(15)a

纵观外形,原诗140音节,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为了严格保持诗行10音节,原诗

第6行首词拼写成Feed’st的形式,省去一个音节,原诗第129首第1行Th’expense of

spiritin a waste of shame首词The拼写成Th’的形式,省去一个音节;蒋译140字,悉

依原韵;辜译字数行数统计为:15字4行,13字1行,12字6行,11字1行,10字1行,

即14行总共180字/音节,多出于蒋译40字,多出原诗40音节;辜译字数庞杂,且各行长

短不齐,还不遵循原韵。诗歌是精练的艺术,铺张浪费、拖泥带水、冗长繁赘,都是诗的‘癌

症’。诗歌语言需要锤炼,译诗跟写诗一样,对语言要进行打磨,要像鲁迅说的那样“把可

有可无的字删掉,做到简洁凝练”。艾青说:“写诗就是用最小的篇幅给人以最大的快感”,

“我们所说的精练,是在共同的语言的基础上,要求不浪费,讲得少而得到的多”,艾青还

说:“诗歌语言要讲得准确,不同语法抵触”;巴尔扎克说,艺术就是用尽可能少的事物来表

现尽可能多的思想。而众所周知,无论是写诗还是作文,中国文人素有惜墨如金的传统。请

看诗行的深度对比:

[比较] 原文第1行:From fairest creatures we desire increase, (10)a

第2行: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10)b

蒋译第1行:我们渴望尤物繁衍生息,(10) a (“渴望”对desire)

第2行:美的玫瑰才永不会死亡:(10) b (“死亡”对die,不用“凋零”)辜译第1行: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12)a

第2行: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12)b

[评论]第1行desire是“渴望”。辜译“总愿”是“总是愿意”(always wish)的缩合,非固有词汇,最新《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8)未收录;英语always wish不如desire 意味强烈。“总愿”不是诗行末词,无须考虑押韵,为何不用“渴望”而选择“总愿”?“总愿”与“总院”音似,容易听错,如“我们(北京)总院援助西藏,他们(武汉)分院援助新疆”(中国科学院在武汉有分院)。把fairest creatures译为“美的物种”,表现出科学与逻辑修辞知识欠缺。“物种”无美丑之分,除了“美的物种”,难道还有“丑的物种”不成?能说熊猫(panda)是“美的物种”,熊(bear)是“丑的物种”吗?能说”马(horse)是美的物种,牛(cow)是丑的物种”吗?否!每一“物种”都是大自然生物链中的一环,其生态和形态特点各有不同,相互之间不能比较美丑。而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相同特点,可以比较美丑。“人”作为一个“物种”,不同人之间,既有性别、年龄、美丑、高矮、胖瘦、健壮之分,也有聪慧、愚笨、穷富、强弱之别。不同人种之间不能比较美丑,不能笼统说“黑人(奥赛罗)丑,白人(黛丝德蒙娜)美,如果那样,就是种族歧视。对同是(种)种人而言,却可以说“玛丽莲·梦露(从外表到内心)美,理查三世(从外表到内心)丑”,也可说“阿西莫多夫(《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外表丑而内心美”。Creatures 的意思就是“生物”(living things),被译成“物种(species),词义大大缩小,很不准确。达尔文著作《物种起源》的原名是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s,此处Species能换成Creatures吗?万万不能!辜先生未能区分species与creatures以及“物种”与“生物”的词义差别,当然出错。creature除了指“生物”(a living thing)外,还指“人”(a human being),尤指“娇媚可爱的女人”(a sweet and charming creature),有一首蜚声世界的加拿大民歌Oh No, John,No,其第一段歌词是On yonder hill there stands a creature/Who she is I do not know/I’ll go and court her for her beauty/She must answer yes or no/O, no John, no John, no John no。事实上,fairest creatures就是汉语“尤物”(即“美女”),是诗人对他的俊美男友的赞颂。辜译第1行末尾“繁衍昌盛”四字搭配不当,习惯说法是“繁衍生息”或“繁荣昌盛”/“繁荣富强”,如:“几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上繁荣富强(王莘词曲)”。原诗第2行无too,辜译添加“也”不合逻辑情理,因为“物种”是整体,“玫瑰”是部分,大小概念不一样,两者岂能平起平坐?

[比较]原文第3行: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rease, (10)a

第4行: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 (10)b

蒋译第3行:如同成熟者到时要谢世, (10)a

第4行:娇嫩子嗣将其名声传扬:(10)b

辜译第3行:纵然时序难逆,物壮必老,(10)b

第4行:自有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12)a

[评论] 原诗第3行表示明喻的as被辜译漏掉(与此相反,原文第7行无as,辜译第8行却增加“有如”),莎翁语用方式严重被歪曲; by time是“到时(候)”,被译为怪异费解的“时序难逆”,而人们只说“故土难离”。原文毫不涉及“时间先后顺序(the arranged order of time)”,更没有说“时序”“难以逆转颠倒”,怎么能如此意淫莎翁!“难逆”是生造,由“难”字构成的诸如“难看”、“难听”、“难说”、“难闻”、“难吃”、“难受”等二字词中的“难”,可用“好”替换,构成“好看”、“好听”、“好说”、“好闻”、“好吃”、“好受”等说法,可是“难逆”的“难”字能用“好”字替换成“好逆”吗?更离谱的是,第104首第6行In process of the seasons have I seen被辜译为“我曾踱过时序轮回之桥”,原文同样既无“时序”之意,也无“桥(bridge)”的实体,两处完全不同的原文竟然被辜译成同一个“时序”!而

且第1首辜译“时序难逆(不可逆转)”与第104首辜译“时序轮回(可以循环)”在意思上也是相互矛盾相互抵牾,逻辑极为混乱。原文第4行最后一词memory不是常用意义上的“记忆(力)”,坊间诸多译本把memory译为“记忆”全都不准确。此处memory是“(死后的)名声”(fame after death;reputation of a dead person),如:He is of a famous memory (他死后名声很好);Bear的意思是“保持继承(to have inherently)”,蒋译“将…传扬”与“名声”搭配,自然贴切;辜译将memory这个关键词漏掉不译而说出“一脉相承”显得突兀,“年轻的子孙来一脉相承”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跟“时序难逆,物壮必老”又有什么关系呢?而莎翁的bear his memory却说得非常清楚明白:就是蒋译的“传(承而发)扬(光大)其名声”。辜译第3行将《老子》第30章“物壮则老”改成“物壮必老”很不合时宜。“则”表示时间相承,语气缓和,与by time(“到时”)的意思和语用功能近似;“必”是“必定或必然”,口气强硬,把话说绝,似乎让人觉得相反“物弱”了还要好一些,“物弱”了还不至于“必(定会)老”,可原文压根儿不是这个意思!原文第3行表示明喻关系的as (“好像/如同”)被漏译或窜改为“纵然”,句意全变;而且“纵然”的使用错误,“纵然”是“即使”、“纵使”,引出一个表示假设让步的上半句,下半句应该由“也”字引出一个否定句,如:“今天纵然有雨,也不会很大/纵使你当时在场,也未必有更好的办法/即使你再聪明,不努力也难以成事”;有时候,上半句也可以是否定句,而下半句是肯定句,例如:“纵然他不支持,我们也要干到底”。辜译第2首最末两个对句中两个“纵然”也属同类错误(原文哪里有表示“纵然(even though;even if; no matter whether)意思的词语呢?而且徒增3个逗号将诗行随意拆割开来,这不是胡译乱译又是什么呢?)。请看证据:第2首第13行:This were to be new made when thou art old,

第14行:And see thy blood warm when thou feel’st it cold 蒋译第13行:你衰老时这将变得新鲜,(两个“时”对两个when)

第14行:感觉血冷时又见它温暖。(“见”对see;“感觉”对feel’st)辜译第13行:如此,你纵然已老,美却会重生,(“如此/纵然/却”是癌细胞)第14行:你纵然血已冰凉,也自会惜体重温。(“爱惜身体重温”讲得通吗?)

[比较]原文第5行: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 第6行:Feed’st thy light’s flame, with self-substantial fuel, 蒋译第5行:可你跟自己的明眸定亲,(“可你”对But thou,不用“而你,却只”)第6行:把自身当燃料,滋养光焰,

辜译第5行:而你,却只与自己的明眸定婚,(“却/只”,又是两个癌细胞)第6行:焚身为火,好烧出眼中的光明。(Feed’st是“喂养”,不是“烧出”)

[评论]辜译第5行“却”与“只”是癌细胞(冗词),去掉任何一个甚至两个都去掉都没有什么影响;第6行“好”也是冗词,第2行开头也有“好”,短短五行之内连续使用两个“好”,拖泥带水,毫不顾及原文简洁的语用风格。辜译第6行“焚身为火”不通,是生造说法,人们不说“为火”,只说“微火(炖汤)”或“为人(处世)”、“为虎(作伥)”等,“焚身”与“粉身(碎骨)”音似,增加听力难度;“焚”是“烧”,可说“烧香”或“焚香”,可说“引火烧身”,不说“引火焚身”;可说“自焚”,不可说“自烧”,但可说“自燃”。语言习惯很重要啊!

[比较]原文第7行: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

第8行:Thyself thy foe, to thy sweet self too cruel:

蒋译第7行:在富饶之地制造着饥馑,(“制造着饥馑”对Making a famine)

第8行:与己为敌,对自己太凶残:(“太凶残”对too cruel)

辜译第7行:你与自我为敌,作践可爱的自身,(原文无lovely/sweet)

第8行:有如在丰饶之乡偏造成满地饥民。(原文无As/like/seem)

[评论] 原文第7行与第8行被颠倒翻译不妥。其一,两行末字“身”与“民”同韵,既然

辜先生对每行字数无硬性规定,也没有按照自己说的“或披肝沥胆,竞一韵之奇,或呕心喋

血,争一字之巧”(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第二版)》绪论,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10年8月)原则来翻译,那么,如此颠倒毫无道理;其二,如前所述,原文无

表示明喻的as,颠倒之后还要无端添加“有如”,完全改变了原意;其三,原文是对自己的

好友说话,辜译“满地饥民”大大超越了这一界限,与400年前的英国人口稀少情况不符,

当时在英国,即发生饥荒,也不至于像旧中国那样会“造成满地饥民”。这是辜氏“英诗汉

译翻译理论:英译汉——简→繁;归化还原增色法”惹的大祸。“偏造成”读起来拗口,破

坏了原诗节奏美感,汉语习惯说“偏偏造成”或“偏要造成”。因为“汉语要求对称、平衡

的制约”,“语句音节匀称,读起来才顺口,语感取得平衡”。④

[比较]原文第9行: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第10行: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蒋译第9行:你现在是世界新的荣耀,(“新”对fresh)

第10行:是艳丽春天的唯一使者,(“唯一使者”对only herald)

辜译第9行:你是当今世界鲜美的装饰,

第10行: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

[评论]辜译第9行和第10行都以“你是”开头,看似对仗,实则单调乏味,无法与原文善

于变化且更显精练的语用风格比肩;原文第10行只有一个spring,辜译啰嗦成两个“春”,

同样反映其母语表达能力和翻译技巧欠缺。“报春”不是固有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

辜译第10行以“你是锦绣春光里报春的先行”译第10行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不妥!原文第9行末词ornament是比喻用法,是“增光添彩之人”(a person who adds

beauty or honor),如:He is an ornament to his profession(他是为他的职业增光的

人)/She is an ornament to the learned society(她是该学会的光荣)。fresh ornament

被译为“鲜美的装饰”同样不妥!“你”(Thou)是诗人的好友,即使是“装饰(品)”,也是

“人”,而不是“菜肴、瓜果”或“花草”,“怎能用表示口感的“鲜美”去修饰呢?

[比较] 原文第11行:Within thine own bud burriest thy content, 第12行: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

蒋译第11行:却把你的精华埋在花苞,

第12行:好小气啊,你浪费于吝啬:

辜译第11行:你用自己的花苞埋葬了自己的花精,(两个“自己的”,两个“花”)

第12行:如慷慨的吝啬者用吝啬将血本赔尽。(原文无As/like/seem)

[评论] 辜译第11行“花精”不是通用说法,《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人们只说“人精”,

不说“花精”。原诗第129首第1行Th’expense of spirit 被译为“损神,耗精”也是生

造说法,只说“伤神”,不说“损神”。又,第11行“花苞”和“花精”,有两个“花”字,

一个单音节的own却被译成六个音节的两个“自己的”,极不精练,每行只有10音节的原文

第12行与第13行分别被译成每行15字的非常啰嗦蹩脚文字,比原文语音容量多一半,这

能算得上是优秀的译诗吗?辜译第12行胡乱出现一个生意场上的用语“将血本赔尽”,有违诗人本意。“血本”指“经商的老本儿”,“血本赔尽”回译成的英文是lose one’s original capital in business,辜译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用吝啬(将血本赔尽)”是受方平译文影响而产生的错误说法(方译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中,by opposing 被译为别扭的“用反抗”);类似错误还有第5首第1行with gentle work被辜译为“用精雕细刻”。“用”是介词或动词,后接名词作宾语,如“用力”、“用兵”、“用笔写字”等,而“反抗”、“吝啬”、“精雕细刻”都不是名词,其前不用介词,说方译和辜译有错难道没有根据吗?再比较第5首第1、2行蒋译和辜译:

原文第1行:Those hours that with gentle work did frame

第2行:The lovely gaze where every eye doth dwell,

蒋译第1行:那时辰以慢工细活做成(“做”对made;句式结构与原文一致)第2行:每只眼居留的可爱凝视,(every eye/每只眼;lovely gaze/可爱凝视)辜译第1行:时光老人曾用精雕细刻(原文没用动词“刻”carve)

第2行:刻出这众目所归的美颜,(原文不是this beautiful face)

[评论]原文第1行 hours是抽象概念,复数形式,辜译“时光老人”是拟人化具象(old man),是单数概念,全然不是莎翁的语用手段;蒋译“时辰”是“时间”、“时候”,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连续时间,是既抽象又模糊的复数概念,汉语“时辰”相当于两小时,近似于hours。蒋译“慢工细活”是名词,其前无论用“以”或“用”都可以。原文第2行gaze是“凝视”,被辜译为“美(丽的)颜(色)”不准确;“刻出”与“美颜(美丽的颜色/脸色)”搭配不习惯,脸上美丽颜色活着脸色,绝不是“精雕细刻”“刻出”来的;若将“美颜”理解为“脸”,可原文又无face;而this glutton汉语固有词汇是“美言”和“美艳”;第1行末词是“刻”,第2行首词又是“刻”,随处可见癌细胞。

[比较]原文第13行:Pity the world, or else this glutton be,

第14行: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

蒋译第13行:怜悯世人吧,否则这饕餮,(“否则”对or else)

第14行:你和坟墓,会吃世间一切。(“你和坟墓”对grave and thee)辜译第13行:可怜这个世界吧,你这贪得无厌之人,(this glutton是3音节)第14行:不留遗嗣在世间,只落得萧条葬孤坟。(原文无否定词no/not)

[评论]第13行Pity the world是祈使句,其后用以引出结果或结论的or else(否则;不然)被辜漏译;而第14行To eat the world’s due(“吃世界的那一份”)又被辜似是而非地译为“不留遗嗣在世间”,“遗嗣”是生造,是用数学等量代换原理孕育出来的怪异说法,依照辜先生思维定式推断,是“遗(留下来的后/子)嗣”的缩略,而“遗嗣”与固有词汇“疑似”读音相同,听起来费解。原文此行并无heir,heir出现在前10行之远的第4行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人们只说“子嗣”、“后嗣”或“遗腹子”,不说“遗嗣”。辜译任意糟蹋母语的行为随处可见。如果此处能将“子嗣”、“后嗣”说成“遗嗣”,保不准彼处把“后代”说成“遗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把“后妈”说成“遗(姨)妈”,把“遗孤”说成“后孤”,把“遗老遗少”说成“后老后少”。只要辜先生心血来潮,无论什么说法都能生造出来,例如他就生造出“蠢帛(愚蠢的丝织品)盈墟”、“粗鄙尘下”、“遣词尘下”、“声高曲下”、“文乖丽则”、“听无宫羽”、“空惊偶俗”等这样一些胡言乱语。辜先生将第13行后半部分this glutton be(“这饕餮”)与第14行后半部分by the grave and thee(“被你和坟墓”)压缩到其译文第14行“你这贪得无厌之人/只落

得萧条葬孤坟”,同样是深受方平译文影响的胡乱翻译。在哈姆莱特To be ,or not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的那段著名独白中,方平把最后一行即第33行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译为“只落得个无声无息”,这句汉语本身就是个病句,改成“(只)落得”“……的下场”才说得通,辜先生却极力赞扬方平的“译文”“很精美”。(辜正坤:莎士比亚《理查三世》剧文选段解读与翻译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0年第二辑)由于崇拜方平,辜先生不仔细揣摩原文,而是随意套用方平的拙劣译文译之,自然极大地损伤了原诗的优美意象和诗人对爱友的挚爱之情。汉语“落得……”意为“落到(某种境遇)”,有两种不同用法:1.第一种如前述带有责备和贬损的口吻(辜先生用错了),其固定格式是“落得……的下场”,如:“他一贯倒行逆施,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第二种是带有爱怜和赞赏意味,这时要去掉“的下场”三字,如:“老伴退休以后,倒也落得清闲自在”。我们把辜译“你……只落得萧条葬孤坟”压缩成简明的主谓(宾)结构“你……葬(孤)坟”,再比照《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说法,显然“你……萧条葬坟(墓)”令人难以理解。黛玉“(埋)葬”的是“花”,而辜先生的“你”或者“萧条”,“(埋)葬”的却是“(孤)坟”,你说怪不怪?若压缩为“你……只落得萧条葬孤坟”,更不可理解,到底是“你”“(埋)葬孤坟”,还是“你”被“孤坟”“(埋)葬”,抑或是“你”被“萧条”“(埋)葬”在“孤坟”里,全都说不清楚。读原文有这么难懂费解吗?“萧条”是形容词,如“百业萧条”,不修饰动词“葬”,即使把“萧条”看成名词用作主语也说不通。原文并没有bury,不能一看到grave就心血来潮,急不可耐地弄出一个“葬”字来(曹明伦在其译诗中见到cocoon就译为“作茧自缚”),结果闹出了“葬”的对象是“坟墓”而不是“死人”的笑话!《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葬”字的解释是“掩埋死者遗体(于坟墓)”,英语词典对bury的解释是place a dead body in a grave,中英两国人民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何其相似乃尔!“葬”是“埋葬”,是常用词汇。“坟墓”与“世界”相比,“坟墓”小而“世界”大,不能说“埋葬坟墓“,但却可以说”埋葬旧世界“,这就是优雅汉语的微妙之处,难怪毛泽东说过“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言学好的”。国人在使用“埋“或”葬“或”埋葬”时,常用说法是“(把/将……)(埋)葬在/于(坟/墓中/某一地点)”,如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女主角韩英的唱词“娘啊,儿死后,你要将儿埋葬在洪湖旁,将儿的坟墓向东方,让儿常听洪湖的浪,常见家乡红太阳。”笔者查出莎翁154首十四行诗中,buried在三个地方出现:第31首第4行And all those friends which I thought buried 和第9行Thou art the grave where buried love doth live以及第64首第2行The rich proud cost of outworn buried age,而第31首第9行正好同时出现了buried和grave,但buried的宾语不是grave而是love,这更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本身证明了辜译“(萧条)葬孤坟”是荒谬的。再看上述被许渊冲高度赞扬的辜译第129首,辜先生看到第5行开头的Enjoyed,就译为“云雨乐”,看到第12行末尾的behind和 a dream,就译为“梦破云雨后”,如此等等,在经历了这么多实际体验和深入思考之后,读者还会迷信辜先生的“诗歌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和他的译文吗?还会认为许先生在1990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说的“辜正坤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已经达到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的境界”这番话可信吗?

行文到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外形上,原诗14行,每行10音节,总共140音节;辜译180音节/字,比原诗多出40音节/字,各行长短参差不齐,且不能做到与原诗同韵,即使标榜是“一元韵式”,但由于第3行末字“(必)老”与第9行末字“(装)饰”的读音各不相同,整首译诗没有控制在“一元韵式”的严格范围内,而实际上是“三元韵式”,完全颠覆了原诗的押韵风格;辜译生造词语和怪异说法特多,拗口不顺畅,读者无法在音韵和节奏方面“得到美感”;辜译词语结构难以与原诗一致,尤其是第14行“只落得萧条葬孤坟”俚俗味太浓,与没有这种味道的其他十三行很不协调,而且如前所述,“只落得”句式的结尾

应该是“的下场”才符合汉语习惯。我们读辜译,真的不明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到底好在哪里。而蒋译却不同,蒋译不仅每行10字对应原诗10音节,14行共140字,恰好与原诗音节数相等,足足比辜译节省40字,而且还悉依原韵即严格按照abab cdcd efef gg韵式押韵,甚至连标点符号还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蒋译在词语结构上与原诗保持一致,简练、忠实、准确地译出了每个词语的意思而没有出现任何中国式意象和别扭古怪的说法,蒋译的内在逻辑情理和深层情感意蕴与原诗非常近似。读者在读蒋译时不会有任何佶屈聱牙、晦涩怪异、难辨其义的感觉,感觉到的只能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形与神的种种美感即文字简洁清丽、音韵和谐流畅、节奏整齐有序、情感饱满真实的所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典型诗歌特质所带来的极度愉悦。所有这些辜译都无法与蒋译比肩。

由于身处中国京城顶尖学府的北京大学而又以各种吓人的显赫名头(莎士比亚学会会长)的威势傲视群雄,特别是对持不同意见的普通学者百般打压,辜译遮掩了人们的耳目,让人们失去了比较和识别的机会而不敢对其译论和译作提出质疑。这种阻碍学术前进的绊脚石现象正是我国外国文学界和莎士比亚研究翻译领域的一大悲哀!但是,时代在前进,读者的洞察力和识别力在迅速提高,所有名家名译都必须以新的知识修改旧的成见,接受时代新的考验、新的甄别和新的评价。

参考文献

①朱雯张君川:《莎士比亚辞典》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从等效理论看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②彭强:

③ 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 1976. Understanding Poetry [M].

Chicago: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④李家树等:“汉语特性与中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总31(1994):54。

⑤艾青:《诗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

关于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的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升,英语也成为我们日常交际中的主要语言之一。但是在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阻碍交流,因此翻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但是翻译作为一种交流的环节,由于它是一门跨语言的艺术,所以需要涉及到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的重组。同时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语言传播的过程,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各自的语言学要素进行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在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的交流。在实际的硬汉翻译过程中,语言学知识贯穿着翻译过程的各个部分。因此接下来本文将对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运用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学;英汉翻译;运用分析;探讨研究 中英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之间的转换,包含着众多的语言学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讲求信、达、雅,不仅仅要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言,同时翻译过来的语言要能够和目的语言表达方式相一致。我们可以将翻译的过程看成是编码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担任着中介者的作用,翻译信息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交流的整个工程。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语言学要能够精通了解。 一、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1)外延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外延意义就是指语言的概念知识,是一个词语最为基本的含义,也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核心概念。我们在平时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词语最先掌握的就是其外延意义,也是其最为基本的含义。我们在平时学习英语查字典的过程中,相对应的英语词汇的相关汉语解释就是其

外延意义。外延意义通常来讲具有稳定性,只和这个词语有关。外延意义并不会因为说话者本身所处的国家、说话者身份或者是所处的环境而有所改变。例如,翻译人员在对dragon、dog、book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他们的基本含义就是龙、狗以及书本,不会出现在澳大利亚是这个意思,而在中国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概念。外延意义具有明确性,不会随着国家、地域的不同就变成意外一种含义。 (2)内涵意义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语言的内涵意义就是指语言深层次的含义,是在一定的国家,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覆盖下,给予词语的外延意义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也就是说一个词语的外延意义只是一种表面化的意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赋予其社交色彩。用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理解就是说外延意义是一个词语基本的、表面的含义,而内涵意义就是指一个词语的深刻的、潜藏的意义。前文讲过,外延意义具有稳定性以及明确的指向性,而内涵意义则具有不稳定性。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需要读者自己根据其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加以体会。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会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它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会有所变革,同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语的内涵意义也不一样。同样,我们可以举例进行说明:Youarealuckydog.在这句话中,dog的外延含义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狗的意思,无论是在英语语境或者是在汉语语境中。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背景不一致,其内涵意义呈现出差别,在英语中,dog通常代表着忠诚,具有褒义,而在中国,dog则代表着不好的东西,例如狗仗人势。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源语言的内涵意义出发,将其翻译为“你真是个幸运儿”,而不是“你真是条幸运的狗”。

语言学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

术语翻译及术语解释汇总 术语翻译 1. Design features of Ianguage (语言的甄别特征) Arbitrariness (任意性),Duality (二层性 /二重性),Creativity (创造性 /原创性), Displacement (移位性),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 Interchangeability (可 互换性) 2. Functions of language referential 指称功能 poetic 诗学功 能 conative 劝慰功能 phatic 寒暄功 能 ideational function 概念功能 textual function 语篇 /文本功能 Performative Function (施为功 能), Phatic communion (寒暄交 谈), 3. Phonetics 语音学), Morphology (形态学) , Semantics (语义学), Articulatory phonetics 发音语音学 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Socioli 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 学 Neurolinguistics 神经语言学 emotive 情感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 元语言功能 in terpers onal function 人际功能 Informative (信息 /告知功能), Emotive Function (情感功能) , Recreational Function (娱乐功能), Pho no logy (音系/音位学); Syntax (句法学); Pragmatics (语用学) Acoustic pho netics 声学语音学 Psycholi 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人类语言学 Applied linguistics 应用语言学4. Descriptive vs. prescriptive 描写式和规定式 Synchronic vs. diachr onic 共时和历时 Lan gue vs. parole 语言和言语 Compete nee vs. performa nce§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5. Vocal tract 声道 (res on at ing cavities 共鸣腔),phary nx 咽腔,oral cavity 口腔 and n asal cavity 鼻腔. 其它的一些发音器官:lungs 肺,windpipe (trachea )气管,vocal folds 声带, larynx 喉,epiglottis 会厌,次声门,pharynx 咽,uvula 小舌,hard palate 硬腭, soft palate 软腭,alveolar ridge 齿龈 6. Consonants and vowels (辅音和元音) A. Manners of articulation 发音方式 B. Places of articulation 发音位置 7. Stop (or plosive )爆破音 Fricative 摩擦音 Approximant 近似音 Lateral (approximant )边音 Affricates 塞擦音,trill 颤音 and tap 闪音 Bilabial 双唇音 Labiodental 唇齿音 Dental 齿音 Postal veolar 后齿龈音 Retroflex 卷舌音 Velar 软腭音 Uvular 小舌音, pharyngeal 咽音 monophthong vowel: 单元音 diphthongs 双元音 Lax vowels 短元音 Tensed vowels 长元音 8. Coarticulation and phonetic transcription 协同发音和标音 anticipatory coarticulation 先期协同发音 perseverative coarticulation 后滞协同发音. broad tran scriptio n 宽式标音 narrow tran scripti on 严式标音 9. minimal pairs 最小对立体 Phoneme 音位 phon emic tran scripti ons 音位转写 phon etic tran scripti ons 语音转写 phones 音子 alloph ones 音位变体 compleme ntary distributi on 互补分布 Alveolar 齿龈音 Palatal 硬腭音 glottal 声门音 triphthongs 三元 音

再驳辜正坤的_英汉诗歌翻译多元互补论_

再驳辜正坤的 英汉诗歌翻译多元互补论 蒋坚霞 内容提要:本文作者继续以大量不可争辩的实例揭露辜正坤教授英汉诗歌翻译多元互补论的荒谬性和欺骗性。指出辜氏诗歌翻译理论经受不住诗歌翻译实践的检验。他翻译的 Sudden L i ght 一诗的四种译文严重背离原诗的真实意蕴。他的英语理解能力和汉语表达能力都很差劲,而且他的学术操守也严重缺失。 关键词: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荒谬性学术操守缺失 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 itle:A nother R e f uta ti on o f P ro.f Gu Zhenkun!s T ranslati on Theory on Poetry Abstrac t:W it h a l o t o f ind i sputab l e exa m ples,t he author conti nues to re f ute P ro.f G u Zhenkun!s absurd theo ry on poe try trans lati on.G u!s theo ry can not stand the test of the poetry transl a tion practice.H i s four translated tex ts o f Sudden L i gh t ser i ousl y contradicts the rea lm ean i ng of the o ri g ina l poem.Besi des this,both his undersdand i ng of Eng li sh and h is m asteri ng o f nati v e language are very poor.T h i s paper un m as ks not on l y t he absurd ity and dup lic ity o f h i s translati on theo ry on poetry but a lso the de fects o f his learn i ng m ora l integ rity. K ey word s:poetry transl a 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absurd ity m ora l defects on learn i ng Author:J i ang Jianxia i s pro fesso r o f School of F ore i gn L anguages,H uaz hong U niversity o f Sc i ence and T echno l ogy(W uhan 430074,Ch i na).H i s research i nte rests are W.Shakespea re and Eng lis h poetry transl a ti on.Em ai:l jiang j x29@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312777.html, ?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二辑发表了我批评辜正坤的文章 我读罗赛蒂?Sudden L i ght!一诗的四种汉译 ,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揭露了他的 翻译多元互补理论 的荒谬性及其四种译文的拙劣%。辜正坤明明自己大量抄袭飞白译文而 事先 不 作出声明 ,却欺骗读者说 Sudden L ight 一诗是由他 首译 ,他是 原创者 ,而且还指责笔者 抄袭译文而不声明 , 批评 笔者 不讲批评道德 , 不遵守起码的学术道德规范 , 文德欠缺 &。为此,我写了 对?英汉诗歌翻译批评与学术道德规范!一文的回应 的反驳文章,发表在?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二辑,继续揭露辜氏 Sudden L i ght 的四种译文存在大量抄袭飞白译文的事实,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外语翻译界闹腾了近三十年的辜氏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的荒谬性、其四种译文的拙劣和辜氏欺骗读者而表现出来的学养操守的缺失?。辜氏门徒、北大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翻译学院教授的张政,是辜氏理论的捍卫者和吹鼓手,他的 简论辜正坤先生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文与拙文同辑刊出,而张文是在事先弄到拙文文稿之后写出来的,但仍然空洞无物,虚弱无力。从文章体例和行文方式看,张文与辜文如出一辙,显然是师傅授意之下,师徒二人心浮气躁的联手之作,以徒弟之名发表。张文转移读者关注辜氏抄袭丑行的视线,从头至尾对辜氏进行美化与吹捧,说什么 辜先生提出筛选积淀重译论,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持续增长! ;否则 整个人类文化 势必产生创新过程的断裂现象 而不能 健康发展 。其实此言论原本是辜氏自我吹嘘之词。张政进而借机发挥说: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所适用的不仅仅是散文翻译,也(尤其)适用于诗歌翻译;不仅仅适用于一般的文学翻译,也适用于更广泛的非文学(文化)翻译 。张政还引用别人赞美辜氏的话说: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 在我国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 是中国当前译论代表 , 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代表着一个重要阶段 (。张政看不出师傅理论漏洞百出,师傅文章虚假严重,完全由师傅牵着鼻子走,就连师傅所犯 纱巾旁落 这样不体面的错误,经笔者指谬之后,辜张师徒不顾事实,不愿意去思考笔者的批评是否有理,不惜以损害自己名誉为代价,动用近千字的篇幅为作可笑的诡辩。行文到此,笔者不由得想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的名言。呜呼,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学生在认识能力方面与当今我国顶尖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竟然如此天差地远!张政诬蔑笔者 抨击 辜正坤这样的 学界名人 , 是在假学术之名谋求别的东西 )。是的,笔者的确有所 谋求 ,那就是彻底揭露辜氏理论的欺骗性,不让辜氏继续到处招摇撞骗,不让像张政一样的更多的年轻学子继续受到误导与 忽悠 ! 显而易见,辜正坤不仅自己抄袭,而且还鼓励自己的弟子抄袭,这是 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的事情。由

辜正坤《西风颂》译论

【原发表于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2013年第1期】 雪莱《西风颂》译论 辜正坤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ugust 4,1792 – July 8,1822) I1 O wild West Wind,2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3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4the leaves dead 5 Are driven, like ghosts6from an enchanter7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8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9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10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11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12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13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14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 II15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16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17

解读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摘要:卡特福德(J. C. Catford)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翻译的语言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著名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于 1965 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67 年再版,并被列为牛津大学语言与语言学习丛书。本文试图从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分类、翻译的等值、转移、可译性限度等五个方面来解读这一著作,并试图窥探其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关键词: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翻译;语言学 1. 引言 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及现代语言学的发展,西方的学者逐步认识到,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并以不同学科理论为依据,形成翻译理论研究的不同学派。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将当代翻译理论分为四个基本流派:语言学派、语文学派、交际学派及社会符号学派。而张南峰和陈德鸿在《西方翻译理论精选》(2000)一书中,将西方翻译流派分为语文学派、诠释学派、语言学派、目的学派、文化学派和解构学派六大学派。可见,多数学者都认为存在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翻译理论。1953 年苏联人费道罗夫发表了《翻译理论概要》一书;1965 年,卡特福德发表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一书;1975 年,巴尔胡达罗夫发表了《语言与翻译》一书;1980 年,科末萨罗夫发表了《翻译语言学》一书,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翻译语言学的形成。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有以下共同的观点(1)语言学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之间的关系;(2)翻译理论研究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3)翻译的过程是使用语言的过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对等的文字材料,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替换成另一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一本颇为重要的学术著作。作者将现代英国描写语言学的框架用于翻译的分析之中,指出了一条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

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长沙)暨学术研讨会(2013.10.8—10)参会论文 评辜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 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 内容提要: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辜正坤中译本,多年来先后陆续在海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许渊冲教授著文赞美有加,且特别认为其中“第129首”“就是达到”“钱钟书先生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化境‘的例证”。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本文以此诗为例,举证分析,并结合自己的译诗指出辜译可商榷之处,以期为新世纪莎翁十四行诗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辜正坤翻译比较 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Abstract: Mr.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by the public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more than 20 published versions nowaday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CXXIX for example and offering his own alternatives as comparison, he points out that Gu’s Chinese translated text seems to have room for further discussion and deliberation. By close reading both of them, he gives examples from Gu’s version with an aim to communicate possible changes to make. In order for the readers to compare how more choices can be made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Shakespeare’s sonnets Gu Zhengkun translation comparison Author:Jiang Jianxia is a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Email: jiangjx29@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312777.html,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英国十四行诗中的一座高峰。诗集共154首,极富浓郁的抒情色彩,它“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经受得起历史考验的”。①莎翁以惊人的诗才驾驭十四行诗体,给它注入新鲜的内容,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诗的每一行为一轻一重的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5音步10音节,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七次换韵,格律严谨,悦耳动听;三个韵式各自独立的四个诗句(quatrain)和两个音调铿锵、归纳全诗点明题意、起警句作用的押韵对句(couplet),按起承转合编排,前后呼应,贯通一气,逻辑严密,展现出无穷的变化;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情感浪漫炽烈,语言新颖别致,既有高雅的诗行,又有粗俗的俏皮话,还有许多富于诗意的比喻、隐喻、戏言和出色的双关语。 我国坊间现今能见到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汉译本多达近二十种。在早期译本中,梁宗岱、屠岸和梁实秋的译本较为有名;在海外华人读者中,梁实秋和菲律宾籍华人施颖洲的译本影响较大。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接连不断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新译本问世,唯独北大辜正坤译本《英汉对照·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受到瞩目和追捧,被认为是最佳译本。“许渊冲先生曾在1990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山外青山楼外楼》一文,认同钱钟书先生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观,并引证拙译莎士比亚(第)129首,认为该译诗就是达到‘化境’的例证。”②辜译本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 ——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作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 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英汉对照本先后在海内外几大知名出版社一版再版多次印行,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坊间20多种莎翁十四行诗集中的最佳译本。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客观而理性地指出辜译谬误多多,与原诗相去甚远。笔者同时展示自己的译诗与辜译对照,请读者判断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歌鉴赏翻译评论 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Abstract:Prof.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published version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I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various m istakes in Gu’s by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poem and Gu’s translation. Here the author offers his own translation and asks the readers to make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nd judge which is better and which is worse. 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s poetry aesthetics connoisseurship and translation Author: Jiang Jianxia is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Wu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Email: jiangjx29@https://www.360docs.net/doc/4517312777.html,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a Sonnets)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①(朱雯、张君川,1992)诗集总共154首,大部分创作于1592年至1598年之间,少数几首是1590年之前所写。每首诗分成三个韵式各自独立的四个诗句和两个押韵的对句,abab cdcd efef gg韵式。后世对诗集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是记录诗人的真实遭遇,有的认为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811综合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翻译理论、现代汉语)考研真题【圣才出

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811综合知识(语言学基础知识、翻译理论、现代汉语) 考研真题 科目名称及代码:811综合知识 适用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考生注意事项:①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一律无效; ②按试题顺序答题,在答题纸上标明题目序号。 一、解释题:从下面挑选5个术语进行简单解释并可根据需要举例说明(共计10分,每小题2分,多答只计前题) 1. Conceptualism 2. Entailment 3. Move-α- rule 4. Fossilization 5. Prefix 6. Onomatopoeia 7.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二、填空题:在下面每空填一个词,其中部分首字母已给出(共计10分,每空1分) 1. A_____ phonetics studies the movement of the vocal organs of producing the sounds of speech. 2. B_____is a process of word-formation in which a new word is formed by

combing the meanings and sounds of two words, one of the which is not in its full form or both of which are not in their full forms, like brunch. 3. C_____ is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one can derive meaning from, or reduce it to, observable context---- the situational context and the linguistic context. 4. M_____ is the branch of grammar that studie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5. H_____ structure is the sentence structure that group words into structural constituents and shows the syntactic category of each structural constituent, such as NP, VP and PP. 6. S_____ is a sub-field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language. 7. P_____ are sentences that do not state a fact or describe a state and are not verifiable,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utterances that perform an act. 8. I_____ is the language system of an individual as expressed their way he or she speaks or writes within the overall system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9. I_____ is a term coined by Selinker to refer to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an L2 that is independent of both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learner’s L1 10. D_____ refers to an area of human activity in which one particular speech variety or a combination of several speech varieties is regularly used. For instance,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persons talking to one another are members of the family, e.g. mother and children.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翻译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1.3语言学研究中的几对基本概念 1.3.1规定性和描述性 语言学研究是描述性的,不是规定性的。这是语言学和传统语法的一个重要区别。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人们使用的语言进行客观描述与分析,而不是对语言的使用作出规定。传统语法是规定性的,它主要建立在笔头语言基础之上,旨在规定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并且把这些语法规则强加给语言使用者。一切符合规定规则的被认为是“正确的”,否则就被冠为“错误的”。 1.3.2共时性和历时性 对语言的研究分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共时研究是对语言的静态特征的研究。它主要对某个时间点上的语言状态的描述。历时研究主要是对语言变化和发展的研究。现代语言学研究主要是共时性研究。 1.3.3口头语和书面语 现代语言学把书面语看作是口头语的记录,认为口头语是第一性的,是语言交际最基本的方式。这是因为从人类社会交际的发展来看,口头语先于笔头语,笔头语是对口头语的记录。从交际的功能来看,人们交际主要采取口头形式。此外,即使是在当今世界,仍然有不少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笔头形式。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语料应从口头语中采集。传统语法学家过分重视笔头语料,轻视口头语料。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 1. 对创作背景的认识不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梁实秋和辜正坤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各自在序言中就已阐明立场。梁认为莎翁的大部分十四行诗是写给潘伯娄克的,即一位伯爵;而辜说“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研究,我的结论是: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献给女性的,但不止一位女性;2)其中的一位女性不是别人,正式赫赫有名的伊丽莎白女王;3)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献给两位男性朋友的。”也正因为对背景的认识不同,也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感情分析造成了差异。梁在序言中提出:“我们与其强调友谊爱之理想境界,不如面对现实的承认一个男人可能对一个年轻的面目俊俏的男人发生一种不寻常的爱。”而辜却将这种感情升华,认为“在全部诗中占统治地位的,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而真、善、美都最终统一在爱里。” 2. 采用韵式不同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韵律较为严格,基本上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形式。由于诗歌的音美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不可译因素,到底是忠实于原诗的韵式,还是采用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韵式,梁和辜各自做出了选择。接下来举莎翁十四行诗第21首作为例证: 二一 我和那诗人可大不相同, 他见了打扮漂亮的女人就勾起诗意; 不惜使用天堂来肆意形容, 用各种美丽的东西和他的美人相比; 竟敢这样大言不惭的比拟, 说他的美人媲美日、月、水陆的奇珍, 四月初放的鲜花,以及天空大气 圈在这世上的一切希罕的物品。 我是真心相爱,只能说老实话,

请相信我,我的爱人的容颜 和任何女人生的人不相上下, 虽然不及镶在天边的金烛那么灿烂: 爱说陈词滥调的人们让他们说去; 我无须夸赞,因为我无意出售你。 (梁实秋译) 21 我并不象那一位诗人一样, 因画布上的美人便感而成章, 连苍天都成为他笔底的装饰, 驱群美以衬托他那美貌之郎, 满纸秀词丽句、比附夸张, 海地珠宝、大地、月亮河太阳, 四月的鲜花,以及一切奇珍异物, 环挂长空,直面宇宙的浩茫。 啊,让我忠实地爱、忠实地写吧, 请相信我,我的爱虽难与 苍穹金烛台般的星斗争光, 但其美恰如任何母亲的孩子一样。 让别的诗人说尽陈词滥调吧, 我不是贩夫,绝不自卖又自夸。 (辜正坤译) 从译诗中可以看出,梁译倾向于按照原诗的韵律,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韵式,除了5行和7行在押韵上重复了2行和4行,成了“bdbd”之外,其余均间行押韵,力摹莎氏的原诗押韵格式,其韵式为“abab bdbd efef gg”,与莎士比亚原来的韵式“abab cdcd efef gg”十分接近。而辜译则舍弃了原诗的固有韵律,采用了符合传统中国诗中较通行的一韵到

翻译中的语言学(全书,中文版)

《翻译中的语言学》目录 0.前言 1.翻译中的语义学 1.1概述 1.2意义 1.2.1.概念意义 1.2.2.内涵意义 1.2.3.社会意义 1.2.4.情感意义 1.2.5.反映意义 1.2.6.搭配意义 1.2.7.主题意义 1.3语义场 1.4语义成分分析 1.5上下义关系 1.6同义关系 1.7语义变化 1.7.1.语义变化的原因 1.7.2.语义变化的类型 1.8歧义 1翻译中的语用学 1.1概述 1.2语境 2.2.1.话语语境 2.2.2.情景语境 2.2.3.文化语境 1.3指示 2.3.1.指示概述 2.3.2.指示语的翻译 2.3.2.1.人称指示 2.3.2.2.时间指示 2.3.2.3.地点指示 1.4言语行为 2.4.1.言语行为概述 2.4.2.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1.个别言语行为的翻译 2.4.2.2.语篇行为的翻译 1.5会话含义 2.5.1.会话含义概述 2.5.2.会话含义的翻译 2.5.2.1.保留原文会话含义形式 1

2.5.2.2.显明原文的会话含义 2.5.2.3.对译文中新产生的会话含义的处理 2.5.2.4.用新的会话含义替代原文中的会话含义 2.5.2.5.避免对会话含义作不必要的增补 1.6礼貌原则 2.6.1.礼貌原则概述 2.6.2.礼貌原则的翻译 2.6.2.1.按照目的语习惯表达礼貌原则 2.6.2.2.保持原文和译文间的礼貌程度对等 1.7前提 2.7.1.前提概述 2.7.2.前提的翻译 2.7.2.1.涉及语言内部前提的翻译 2.7.2.2.涉及语言外部前提的翻译 1.8顺应论 2.8.1.顺应论概述 2.8.2.顺应论与翻译 2.8.2.1.语境关系顺应 2.8.2.2.语言结构顺应 2.8.2.3.顺应的动态性 2.8.2.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2.9.关联理论 2.9.1.关联理论概述 2.9.2.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2.9.2.1.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性质的交际行为 2.9.2.2.翻译的最根本目的是传递交际意图 2.9.2.3.关联理论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概念 3.翻译中的句法学 3.1概述 3.2英汉语基本句型 3.3英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及翻译中的句式转换 3.3.1.形合与意合 3.3.2.主动与被动 3.3.3.静态与动态 3.3.4.话题-评论与主语-谓语 3.3.5.有灵主语与无灵主语 4。翻译中的文体学 4.1概述 4.2文体的可译性 4.3.风格 4.4.文体各要素的翻译 4.4.1语音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