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墨铸铁缩孔(精)
球墨铸铁铸件缩松缺陷怎样防治?

球墨铸铁铸件缩松缺陷怎样防治?球墨铸铁铸造生产中经常遇到缩松方面的质量问题,于是就学习,就在实际工作中去想办法解决。
很多时候,通过学习解决了一些问题,也有难以解决的缩松现象。
最近看见了周启明老师的文章和陈子华的报告,结合之前实际工作,汇总以下。
一.影响球铁缩松的一般规律:1.球墨铸铁铸件的模数。
铸件模数大于2.5,容易实现无冒口铸造,但有专家对此规定限制值,有疑问。
一般来讲,比较厚大铸件,由于石墨化膨胀,容易铸造无缩松铸件。
此时,碳当量控制不要大于4.5%,避免石墨漂浮。
而热节分散的薄小铸件,容易产生缩松,通过冷铁,铬矿砂或局部内冒口设置解决。
特别要注意浇冒口系统的补缩,一般来讲,冒口尽可能使用热冒口,避免冷冒口使用。
2.要充分注意砂箱的刚度和砂型的硬度。
在砂箱刚度和砂型紧实度方面,设置再充分都不为过。
3.浇冒口工艺设计的合理性。
尽可能使用热冒口加冷铁,冷冒口补缩效果很差。
4.铸型的冷却速度。
5.浇注温度和浇注速度的合理选择。
一些比较厚的铸件,可以考虑适当调高浇注温度,同时延长浇注速度来解决缩松。
同时利于二次氧化渣浮出铸件内部,增加探伤检测的合格。
6.化学成分的合理选择和适当的残余镁,稀土含量。
7.在砂型冷却条件下,争取较多的石墨球数对减少缩松有利,对提高力学性能有利。
8.比较好的原材料和好的铁水冶金质量,要特别注意铁水不要在出炉前高温下保持时间过久,同时出炉前做好增加铁水石墨结晶核心的预处理,这样可以提高石墨球数,减少缩松。
二.新的减少缩松的观点:1.埃肯陈子华总监最近报告指出:球墨铸铁因为铁水含有镁,促使状态图上共晶点右移,镁含量在0.035-0.045%时,其实际共晶点大约在4.4-4.5%。
2.球铁成分选择在共晶点附近,铁水流动性最好,则凝固时铁水容易补充收缩。
3.球铁球化前后的硫含量不要变化太大。
即原铁水硫含量不要太高。
硫含量高,石墨容易析出过早。
容易产生缩松。
4.锡柴周启明老师今年文章“防止球墨铸铁缩松缩孔方法的新进展”中指出:在不发生石墨漂浮和没有初生石墨析出前提下,尽量提高碳含量。
有关球铁铸件缩孔缩松形成及预防的文献综述

; D<E<
过共晶成分球铁铁液从 ;3?74 等人的 试 验 结 果 是 :
! A#C F 开始缓慢冷却,在一个带有活塞的特殊
然后收缩达 装置下测量, 先 发 生 达 到 #B 的 膨 胀 , 净 变 化 是 膨 胀 *",; +<#B , !":: 年 , G<><57.’7 提 出 了 计算球铁比容和体积变化的数学模型, 对共晶转 结果是: 凝固收缩或 变 的 体 积 变 化 进 行 了 计 算 *H,, 膨胀都是可能的,决定于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 量, 而碳在奥氏体中的固溶量与冶金和工艺因素 有关, 在一般的铸造条件下, 成分 ( 质量分数) 为
; 有的用试验研究的方法
*:8!!,
。试验研究
的结果表明,球铁凝固时的体积变化不固定, 有 的研究者采用专门设计的试验装置和方法, 去除 型壁移动因素, 所获结果仍不一致, 甚至相互矛 在整个凝固 盾。如 ;<=<>.’?7@ 等人的研究结果是: 过 程 中 都 有 体 积 收 缩 , 收 缩 量 达 到 A<9B
"
前言 球墨铸铁具有较大的缩孔、 缩松倾向, 如何防
B
!D 球墨铸铁的凝固特点 CB,
球墨铸铁有着与其它合金不同的凝固特点, 国内外铸造工作者已对此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 !) 共晶凝固温度范围宽, 呈 与灰铸铁相比, 共晶团数多, 共晶 糊 状 凝 固( ; ") 膨胀较大。 球墨铸铁共晶结晶时, 由于加镁处理的结果, 石墨球核心在液相中长到一定尺寸时即被奥氏体 包围,由于奥氏体外壳阻碍碳原子自熔液向球墨 扩散而使球墨生长速度减慢,共晶反应的完成除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球墨铸铁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
然而,球墨铸铁在铸造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缺陷,影响其性能和质量。
下面是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1. 气孔:气孔是球墨铸铁中常见的铸造缺陷之一。
气孔会影响铸件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
气孔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如铸造温度过高、铸造压力不足、液态金属中气体含量过高等。
2. 砂眼:砂眼是指球墨铸铁表面或内部的凹陷或孔洞,造成铸件表面不光滑或内部不均匀。
砂眼的原因有砂型结构不合理、砂型振实不足、铸造温度过高或过低等。
3. 粘砂:粘砂是指砂芯或砂型与铸件表面或内部粘附在一起。
粘砂的原因可能是砂芯或砂型粘度过高、铸造温度过高或砂芯或砂型制作不合理等。
4. 烧砂:烧砂是指在球墨铸铁铸造中,砂芯或砂型受到高温烧灼而失去形状和强度。
烧砂的原因可能是砂芯或砂型的材料不合理、砂芯或砂型制作不当、铸造温度过高等。
5. 缩孔:缩孔是指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内部金属收缩而形成的孔洞。
缩孔的原因可能是铸造温度过低、浇注速度过快、砂型结构不合理等。
以上是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不同的缺陷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
为了确保铸件质量,铸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砂型结构的合理性、铸造温度和压力的控制、金属液体的净化等。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球墨铸铁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农业机械、建筑设备等工业领域。
虽然球墨铸铁有很多优点,如高强度、高韧性、耐腐蚀和低温性能等,但它也有一些常见的铸造缺陷需要注意。
第一,浇口缺陷。
浇口是铸造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它是铸件的入口,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
球墨铸铁的浇口缺陷主要包括翘口、裂纹和气孔等。
这些缺陷会导致铸件的强度降低,表面质量差,甚至无法使用。
第二,气孔缺陷。
气孔是铸铁材料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也是球墨铸铁的重要缺陷类型。
气孔是由于铸造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空气或其他气体引起的。
气孔会导致铸件的强度下降,同时对铸件的密封和耐腐蚀性能也有影响。
第三,缩孔缺陷。
缩孔是铸件内部的气孔,是由于铸造过程中液态金属流动受阻引起的。
缩孔也会影响铸件的强度和维修性能,过多的缩孔会导致铸件完全失效。
第四,热裂缺陷。
球墨铸铁具有很好的耐热性能,但在铸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热裂缺陷。
热裂是由于铸件随着温度升高而产生的热应力引起的。
这种缺陷可能会导致铸件断裂,影响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这些缺陷的发生,需要在整个铸造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
对于浇口和气孔缺陷,可以在设计过程中优化铸件结构和浇注系统,加强铸造参数的控制和优化。
对于缩孔和热裂缺陷,需要加强熔炼和浇注过程的管理,避免过度的冷却和应力积累。
总之,球墨铸铁作为一种重要的铸造材料,在铸造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缺陷。
加强质量控制和监测,优化铸造结构和参数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缺陷的出现,提高球墨铸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铸铁件缩松、缩孔、凹陷缺陷的原因分析与防止方法

2019年第2期热加工79F锻造与铸造orging &Casting铸铁件缩松、缩孔、凹陷缺陷的原因分析与防止方法■王姗姗,程凯,靳宝,赵新武摘要:结合生产实践,依据缩松、缩孔、凹陷等缺陷的特征分类,整理了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
有关书籍对缩松、缩孔的产生均有阐述,只是进一步结合几种材质作了补充和整理,以求不断地完善。
关键词:缩松;缩孔;原因分析;防止方法一、缩松1. 特征在铸件内部有许多分散小缩孔,其表面粗糙,水压试验时渗水。
典型案例如图1~图5所示。
发现方法:用机械加工、磁粉探伤可发现。
2. 原因分析(1)工艺设计不合理。
铸件的结构、形状及壁厚的影响。
孤立热节多,尺寸变化太大,厚断面得不到足够的补缩。
(2)浇注系统、冷铁、冒口设计不合理,冒口的补缩效果差。
(3)浇注温度不合理,温度太高或太低均会影响冒口的补缩效果。
(4)铸型紧实度低,铸型刚度差。
石墨化膨胀造成型腔扩大,铸件收缩时由于补缩不足形成缩松。
图1 缩松图2 硅钼球铁4mm处缩松图4 硅钼材质蜂窝状显微缩松图3 高镍奥氏体球铁的缩气孔图5 接触热节产生的缩松图6 鸭嘴顶冒口2019年 第2期 热加工80F锻造与铸造orging &Casting(5)碳、硅含量低,磷含量较高;凝固区间大。
硅钼和高镍球墨铸铁对碳、硅含量和氧化铁液的敏感性特大,铁液严重氧化或碳、硅量低时,易出现显微缩松。
即便在薄壁处也容易出现缩松(见图2、图3、图4)。
(6)孕育不充分,石墨化效果差。
(7)残余镁量和稀土量过高。
钼含量较高时也会增加显微缩松。
(8)浇注速度太快。
(9)炉料锈蚀,氧化铁多。
(10)铁液在电炉内高温停放时间太长,俗称“死铁水”,造成严重氧化。
(11)冲天炉熔炼时底焦太底,风量太大,元素烧损大,铁液严重氧化。
(12)冒口径处形成接触热节产生缩松(见图5)。
(13)压箱铁不够(或箱卡未锁紧,箱带断裂等),浇注后由于涨箱造成缩松。
球墨铸铁铸件的补缩工艺[1]
![球墨铸铁铸件的补缩工艺[1]](https://img.taocdn.com/s3/m/95563257ad02de80d4d84021.png)
收稿日期:2010-09-19; 修订日期:2010-10-20作者简介:牟行辉(1974- ),四川射洪人,工程师.从事铸铁件铸造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工作.Email:m u_xinghu i@V ol.32N o.1Jan.2011铸造技术F OU N DRY T ECH NO LO GY工艺技术 Technology球墨铸铁铸件的补缩工艺牟行辉(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宝鸡721009)摘要:通过分析和总结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球墨铸铁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以及成功解决办法,对球铁铸件凝固收缩理论提出理解和看法:铸件的补缩及缺陷产生取决于压力,由于球铁的凝固特性使石墨化膨胀和凝固收缩分离,薄壁件截面凝固差异不明显,石墨化膨胀压力无法有效利用,厚大件的截面凝固的差异大,容易实现石墨化膨胀压力的利用。
铸造补缩工艺的设计原则就是提供并保持这样的压力,对薄壁要强调外部压力补缩,厚壁则充分利用石墨化膨胀压力自补缩。
关键词:球墨铸铁;缩孔缩松;补缩;凝固压力中图分类号:T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65(2011)01-0007-04Feeding Process of the Ductile Iron CastingsMU Xing -hui(Qinchuan Machine Tool Group C orp.,Baoji 721009,C hina)Abstract:By analyzing and summ arizin g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n the production of du ctile iron castings produ ced Shrinkage Defects an d successful solution.Make to some un derstand an d view of du ctile iron castings solidification theory:Feeding a castin g depend upon the pressure.For the solidification ch aracteristic of th e sph eroidal graph ite cast iron,th e expan sion of the graphitization are not syn chronized shrin k.In thin wall,no fu nction of the the expansion pressure of the graphitization because fewer division of solidification,and the thick wall,the more division with solidification in section,so th e expan sion and the shrink will be segistration.So the inten tion of the feeding process disign are su pporting and keepin g on pressu re.Th e th in wall,pressu re shall be su pported with others,and the thick wall,th e pressu re maybe exploit th e th e the expansion of the graphitization.Key words:Du ctile C ast Iron;Shrinkage;Feedin g;Solidification Pressure1 球铁凝固收缩工艺理论对球墨铸铁件采用什么样的工艺措施解决和防止缩孔缩松,目前的共识是,铸型必须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化学成分接近共晶成分、加强球化和孕育处理以产生足够的石墨化膨胀。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球墨铸铁是一种常见的铸造材料,它具有高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建筑等领域。
然而,在球墨铸铁的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铸造缺陷,这些缺陷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下面介绍几种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1. 气孔:气孔是由于熔体中的气体未能完全排除而形成的圆形
孔洞。
气孔的存在会降低球墨铸铁的强度和韧性,并且容易导致断裂。
2. 热裂纹:热裂纹是由于球墨铸铁在冷却过程中由于温差变化
引起的裂纹。
热裂纹的存在会影响球墨铸铁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
3. 砂眼:砂眼是由于砂芯或模具中残留的砂粒等杂质导致的孔洞。
砂眼会使球墨铸铁表面粗糙,影响外观和表面质量。
4. 夹杂物:夹杂物是指在球墨铸铁中存在的非金属夹杂物,如
氧化物、硫化物和硅化物等。
夹杂物的存在会降低球墨铸铁的强度和韧性,并且容易导致断裂。
5. 缩孔:缩孔是由于球墨铸铁在凝固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而形
成的孔洞。
缩孔的存在会降低球墨铸铁的强度和韧性,并且容易导致断裂。
以上是球墨铸铁常见的铸造缺陷。
生产者需要通过优化铸造工艺、提高工艺水平和加强质量控制等措施来减少这些缺陷的出现,从而保证球墨铸铁的品质和使用寿命。
- 1 -。
球铁缩松(厚大件)问题

球墨铸铁易出现缩孔及缩松缺陷,其集中性缩孔主要产生在冒口颈,通常称为冒口颈缩孔。
成因:
1、碳当量。
提高铁液的碳含量,有利于石墨化,但随着石墨化膨胀,缩孔缩松倾向变大。
碳当量不宜过低。
2、磷含量。
磷使凝固范围扩大,此外磷共晶在最后凝固时得不到补给,会使铸件外壳变弱,增大了缩孔缩松的倾向。
3、残余稀土。
残余稀土量和残余镁量会增加球墨铸铁的白口倾向,使石墨膨胀减少,增大缩孔缩松的倾向。
4、铸型刚度。
砂型的紧实度不够或不均匀,会增加该缺陷的几率。
5、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过高会增加液态收缩量,对消除缩孔、缩松不利。
6、铸件壁厚。
过厚铸件内部液态收缩大,当厚度变化太突然时,孤立的厚大断面得不到补缩,会增大该缺陷的倾向。
7、冒口及冷铁。
若浇注的冒口和冷铁设置不当,不能保证金属液顺序凝固,会影响冒口的补缩效果。
控制措施:
1、化学成分。
碳当量>3.9%,磷含量<0.08%,残留镁含量<0.07%,采用稀土镁合金处理时,稀土氧化物残余量控制在0.02-0.04%。
2、冒口。
冒口的尺寸、数量及安放位置要适当,力求做到顺序凝固,确保铸件能不断地补充金属液。
3、铸造工艺。
采用冷铁布置。
一提高凝固速度,使致密;二改变铸件的温度分布,利于铸件顺序凝固。
4、铸型。
提高砂箱的刚度和型砂紧实度,保证铸型有足够的刚度。
5、浇注温度。
一般铸件的温度应控制在1300-1350℃,厚大铸件,浇铸温度还可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墨铸铁缩孔、缩松问题探讨(3.对“均衡凝固技术”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3.对“均衡凝固技术”几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开头就提到,目前球铁件缩孔、缩松研究的焦点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石墨化膨胀?如何利用石墨化膨胀进行补缩?以及如何处理外部补缩和自补缩的关系?对这几个焦点问题,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均衡凝固技术”[28] 提出了一些看法,引起了各种不同的评论。
可能是由于实践经历和看问题角度的差别,笔者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与之有所不同,谨在这里对其中几个基本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助于加深对球铁缩孔、缩松问题的认识,特别希望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石墨化膨胀进行补缩。
3.1 球铁件是否可能实现“均衡凝固”?有利还是有弊?3.1.1收缩-膨胀叠加图存在的问题均衡凝固技术[28]给“均衡凝固”所作的定义是:“铸铁铁水冷却时要产生体积收缩,凝固时析出石墨产生体积膨胀。
均衡凝固就是利用膨胀和收缩动态叠加的自补缩和浇冒口系统的外部补缩,采用工艺措施,使单位时间的收缩与膨胀、收缩与补缩按比例进行的一种工艺原则” [28] 。
因此均衡凝固也称为“Proportional solidification”,即“按比例凝固”。
提出这种工艺原则的根据,也就是“均衡凝固技术”的基础,是收缩-膨胀叠加图(图31),该技术的一系列论断均以此图为依据。
但此图并非实验测试所得,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该理论认为一切铸铁件凝固过程的体积变化都可以用收缩曲线ABC与膨胀曲线ADC的叠加的结果(图31中曲线A/BD/C )表示,都是先收缩后膨胀。
图中A 点是充型开始,C 点是凝固终点,P点表示收缩与膨胀均等,称为“均衡点”,表示铸件只在P点之前需要外部补缩,P点之后不再需要补缩。
他们还认为薄小件是“集中收缩、骤然膨胀”,均衡点P后移;厚大件是“收缩分散,石墨化膨胀相对提前”,均衡点前移。
然而实际测量结果恰恰相反:上文图1是C E Bates 等人采用φ 12.7×7.01 mm的薄小试样测试的结果,冷却过程的体积变化(亦即缩-胀叠加结果,)是先胀后缩→缩了又胀→胀了又缩[1] ,与图2的厚大件相比,均衡点不但没有后移,反而是膨胀提前(均衡点前移)。
图2是B P Winter 等人用φ91×229mm试样测试的结果[2],试样属厚大件,且用干型浇注,刚度高,冷速慢,按他们的说法,应该有利于均衡点前移[28],而实际结果是“持续收缩”,根本没有出现均衡点(或者说:均衡点无限推迟)。
两个试验的结果都与他们的说法正好相反,体积变化模式也都与他们提出的标准模式(图31)完全不相同。
文献报道的试验结果还有其他体积变化模式,说明不同铸件凝固过程的体积变化是各不相同的,绝不可能都是一种模式。
图31把一切铸铁件凝固过程的体积变化(收缩膨胀叠加结果)统统表达为“先收缩后膨胀”,显然不能代表各种铸件的实际情况。
图31铸铁件收缩与膨胀的叠加[28]此外,图31本身还存在如下问题:该图的纵坐标没有明确标出“收缩/膨胀”是“收缩速率/膨胀速率”还是“收缩量/膨胀量”,文献[28]的文字叙述时而说是“量”,时而说是“速率”:如其中提到“曲边三角形ABC为铸件总收缩……曲边三角形ADC为铸件的石墨化膨胀”,到底是纵坐标表示“量”,还是(三角形包络的)面积表示“量”?很不明确。
如果纵坐标代表收缩量和膨胀量的话,在充型开始(A点),收缩量和膨胀量都是从零开始,随充填铁水体积增大而增大是对的,但凝固终点的收缩量和膨胀量都应为最大,不应该是零,收缩曲线和膨胀曲线都应当是由零开始、不断上升(增大)的曲线,它们的斜率变化取决于收缩或膨胀的速率变化,在凝固结束时收缩量和膨胀量都不可能又回到零,应当都达到最大值。
(从图2看来,很可能是由于膨胀始终小于收缩,因此体积变化仍然保持收缩量不断增大、在凝固终点达到最大值的模式;而图1则可能是由于膨胀量及其变化较大,缩-胀叠加结果出现两次膨胀高峰)。
如果图中的ABC和ADC分别代表收缩速率和膨胀速率的变化,并非“量”的变化(曲线包络的面积表示量),情况就不一样了:充型开始时,铁水量最少,而型腔冷却速度最快,液态收缩速度和凝固收缩速度也就最快,因此,收缩速率不应是零,而应当是最大;至于膨胀速率,亦即石墨析出速率,其大小受到化学成分、孕育强度、冷却速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随着各个铸件的工艺条件和冶金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凝固开始不一定没有石墨析出,膨胀速率未必都是零。
实际铸件冷却、凝固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曲线与试验实测得到的体积变化曲线一样,都是体积变化积累的曲线,亦即各个时刻的体积收缩量积累与膨胀量积累叠加结果的变化曲线。
收缩速率和膨胀速率变化曲线只表示某个时刻的瞬时收缩量或瞬时膨胀量的变化情况,二者叠加得到的曲线并不能代表实际铸件的体积变化过程。
其中,如果P点之前收缩速率一直大于膨胀速率,P点之前收缩积累必然一直大于膨胀积累,到达P点时,虽然膨胀速率与收缩速率相等了,P点前的积累的体积空缺仍然存在,因此P 点也就不能说是外部补缩的终点了。
可见,图31不可能代表实际铸件的体积变化,按该图作出的各种推论也就不可能正确了。
3.1.2 均衡凝固既不可能实现,对防止缩孔、缩松也不利所谓“均衡凝固”是指铸件整个凝固过程中,收缩与膨胀始终均等(Contraction-expansion balanced solidification),如图32所示。
[28]作者的意图是按照凝固过程收缩量的变化,将膨胀分配到凝固过程的各图32 收缩-膨胀均等的“均衡凝固”[28]个时刻,使膨胀量始终等于收缩量,认为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膨胀进行补缩,既无多余的膨胀被浪费,又不需要外来补缩。
按照这种模式,铸件的实际体积变化曲线应当是一条与横坐标重合的直线(图32的直线AC)。
但是,如上文所述,按实际生产使用成分和浇注温度,球铁和灰铁都是收缩大于膨胀,因此,图32的均衡凝固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而,[28]的作者又提出了使收缩-膨胀按比例进行凝固(Contraction-expansion proportional solidification)的想法,其基本设想是:通过使膨胀提前,按照凝固过程收缩量的变化,将膨胀分配到凝固过程的各个时刻,使铸件从凝固开始到结束的每个时刻,‘膨胀与收缩’以及‘收缩与补缩’始终都保持固定的比例,这种设想可以用图33表示。
按照这种模式,铸件的体积变化曲线也应当是一条与横坐标重合的直线(图33的直线AC)。
图33 收缩与膨胀、外补缩按比例进行的“均衡凝固”(根据[28]的叙述,并参照图32绘制)主张采用图32和图33这两种凝固模式的目的是使整个凝固过程,包括凝固前期的收缩都按比例地先由一部分膨胀抵消(即所谓“以膨胀补缩为主”),剩余部分收缩才由外来补缩补足,认为这样就可以提高膨胀利用率,减小冒口尺寸,提高工艺出品率。
下面将说明这种凝固模式不但无法实现,而且即使能够实现,对防止缩孔、缩松反而不利:(1)改变铸型工艺不可能使膨胀提前“均衡凝固技术”所采取的工艺措施只限于改变铸型工艺(浇冒口设计、使用冷铁、保温等),这些措施只能使铸件某些部位提早或推迟凝固,使该部位的收缩和膨胀一起提前或一起推迟,并不可能使膨胀相对提前:例如采用冷铁强化冷却,首先是使液态冷却加速和使收缩提早,然后才是石墨析出提早,膨胀仍旧不能相对提前(下文将作更详细讨论);反之,如果采用保温、工艺补贴等方法降低冷却速度,液态收缩慢了,石墨析出也推迟了,石墨核心还可能消失,膨胀反而可能相对推迟。
改变浇、冒口设计的结果也同样不可能使膨胀提前:如上文提到均衡凝固技术[28]推荐采用“飞边冷冒口”、“鸭嘴冷冒口”“耳冒口”和冒口颈设冷铁的“冷颈冒口”,列为实现均衡凝固的工艺措施,实际上这类冒口的作用只不过是使冒口颈快速凝固封闭,根本不可能使铸件膨胀提前,按比例提前(凝固)也就更谈不上了。
要使石墨化膨胀相对提前,唯一方法是通过提高碳、硅量和强化孕育,使石墨提早折出,数量增加,加快长大。
但具体能提前多少量、多少时间,也不可能做到按比例定量和定时控制。
(2)凝固后期不可能获得外部补缩铸件的外部(液态)补缩通道畅通时间有限,球铁更是如此,凝固后期不可能获得外部补缩,图33的凝固后期的外部补缩将是零,也就是说,凝固后期根本不可能保持外部补缩与收缩成比例,如果不尽量使较多膨胀推迟到凝固后期,凝固后期的膨胀就不足以抵消收缩,就会引起缩孔、缩松。
(3)膨胀提前对外部补缩和自补缩都不利“均衡凝固技术”根据收缩膨胀叠加图(图31)作出的基本推理是认为“凡有利于铸件收缩后移和石墨化(膨胀)提前的因素都有利于胀缩相抵,使均衡点P 前移,使冒口尺寸减小”,因此,该技术始终以“使石墨化膨胀相对提前”作为防止缩松、缩孔的核心措施,其想法是:通过使石墨化膨胀提前,使均衡点P 前移,就可以实现两个按比例进行的凝固模式,就可以减少外部补缩需要量,从而减小冒口尺寸。
而 R W Heine发现[32,33],过共晶石墨或其他先共晶石墨析出使石墨化膨胀提前,不但使膨胀不能用于补缩,反而会使铁水倒流进入冒口而引起缩孔、缩松。
膨胀提前对防止缩孔、缩松到底是否有利?笔者的实践体会是:在体积相同、成分相同、冶金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铸件的致密度与其材料含量密切相关。
由于如上所述,球铁凝固过程中体积变化的最终结果是收缩大于膨胀,石墨化膨胀不足以抵消收缩,球铁件铸造必须外部补缩。
因此,除了确保充分石墨化和提高铸型刚度之外,消除缩松、缩孔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外来(液态)补缩增加铸件的材料含量来弥补缩胀差额。
因为外部补缩不但增加金属含量,而且也增加石墨碳总含量,因而也增加膨胀总量。
由于目前大批量生产仍以湿型为主,即使采用高压、气冲或静压造型,型腔扩大亦无法避免。
除石墨化膨胀外,浇注后型砂受热膨胀隆起也会使型腔扩大[27],因而外部补缩更显得重要。
为此,应力求在铁水流动性好、进铁口、出铁口和补缩通道尚未关闭之前,铸件内尽量少发生膨胀,尽量加速收缩,尽早形成较大的体积空缺,多拉进铁水,增加铸件的材料含量,待进铁口和补缩通道关闭后,再发生膨胀,这样才可以在补缩通道关闭、液态补缩停止后,有较大的膨胀量来弥补收缩。
由于后期外部补缩已停止,因而更需要、而且只能由石墨化膨胀进行自补缩,如果在型腔进、出口尚未关闭的凝固前期有意地使膨胀提前而与收缩“均衡”或“成比例”,必然会阻止补缩铁水进入型腔,既错过外部补缩时机,也浪费应当用于后期补缩的、有限的膨胀,导致铸件材料流失,对外补和自补都不利,使进、出铁口和补缩通道关闭后,没有足够的膨胀用于抵消收缩,导致缩孔、缩松。
下面的事实可以为证:我公司曾对曲轴和发电机支架等球铁厚大件和薄小件以及蠕铁缸盖试验采用随流孕育(随流孕育用瑞士MECANA自动浇注机进行,随流孕育量不超过0.08%,孕育过程用计算机控制,能确保准确、均匀),结果石墨数量增加了,性能也提高了,然而缩松废品也明显增加,而且薄件表面缩凹也增加了,因而只能停止使用随流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