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1. 引言

单晶硅由于其本身内部完整的晶体结构,其电池效率明显高于多晶硅电池,是硅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首选材料。然而,单晶硅内部杂质和晶体缺陷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比如:光照条件下B-O复合体的产生会导致单晶电池的光致衰减;内部金属杂质和晶体缺陷(位错等)的存在会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影响其少子寿命。本文研究了单晶硅片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单晶拉制工艺对位错的影响。作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位错会严重影响硅片的少子寿命,最终影响电池和组件性能。

2.实验

本实验对大量低档电池片及其组件进行了研究,现从中选取一块典型组件和两片典型电池片举例说明。

实验过程如下:

组件做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测试→光照条件组件电性能测试。

电池做电致发光EL测试→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 Current)测试→硅片少子寿命测试→化学抛光腐蚀后观察位错→SIMS元素分析。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组件电致发光EL测试如下图1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的电池片中存在着大量黑心和黑斑的情况。

图1 组件EL测试

电致发光EL测试使用的是某公司的Electroluminescence Inspection设备。EL照片中黑心和黑斑反映的是在通电情况下该部分发出的1150nm红外光相对弱,故在EL相片中显示为黑心和黑斑,发光现象和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有关。由此可见,黑心和黑斑处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明显偏低。

组件电性能测试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短路电流Isc(4.588A)和最大功率Pmax (143.028W)明显偏低;此类正常组件短路电流Isc一般为5.2A,最大功率Pmax一般为175W以上。说明组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率电池片,导致组件功率的严重下降。

图2 光照条件组件电性能测试

而后,我们进行了电池片电致发光EL测试,如下图3和4所示。其黑心和黑斑现象如

组件EL测试所见。

图3 样片1EL测试图4 样片2EL测试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如表1所示。

表1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

两片电池效率分别为11.06%和13.99%,Isc分别为4.73A和4.62A,均明显偏低;而

此类正常电池片效率一般为17.5%左右,Isc为5.3A左右。

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 Current)测试如图5和6所示。

图5 样片1 LBIC Current测试图6 样片2 LBIC Current测试然后,电池经过去SiN膜、去正反电极、去铝背场和n型层,再经碘酒钝化后,硅片少子寿命测试如图7和8所示。

图7 样片1少子寿命测试图8 样片2少子寿命测试硅片少子寿命测试与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 Current)测试和电池EL测试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造成电池效率低的原因为硅片本身内部缺陷所致,与电池工艺没有直接关系。

而后,对硅片进行化学抛光和Wright液腐蚀,样片2呈现出明显的与EL测试、电流密度(LBIC Current)测试和少子寿命测试相对应的图案形貌,如图9所示。

图9 样片2经化学腐蚀后图案形貌

样片1的光学显微观察如图10和11所示,局部区域具有很高的位错密度达10E5~10E6左右。样片2的光学显微观察如图12和13所示,在如图9所示的中心圆形图案形貌内,其位错密度均高达10E6~10E7左右。

图10 样片1位错密度10E5~10E6(×500倍)图11 样片1位错密度10E5~10E6(×500倍)

图12 样片2位错密度10E6~10E7(×200倍)图13 样片2位错密度10E6~10E7(×500倍)

最后,我们对如图9中,样片2所示的黑心内外做SIMS测试,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SIMS测试结果显示,黑心内外各种杂质含量正常。

黑心内

黑心外

表2样片2 SIMS测试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硅片中存在着极高的位错密度,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最终导致电池性能的严重下降。而与电池工艺和材料内部杂质无直接关系。

4. 拉晶工艺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4.1 引颈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由于籽晶和硅熔液接触时的热应力,会使籽晶产生位错,这些位错必须利用引颈生长使之消失。引颈是将籽晶快速往上提升,使长出的晶体直径缩小到一定的大小(4~6mm)。由于位错线通常与生长轴成一个夹角,只要引颈足够长,位错便能长出晶体表面,得到无位错的晶体,如图14所示。为了能完全消除位错,一般的原则是让引颈长度约等于一个晶棒直径的长度,即对于直径为150mm的晶棒,引颈长度约为150mm。

图14 利用引晶生长以消除位错的技术(Dash Technique)

如果在引颈过程中,由于引颈长度不足等原因未能将位错完全消除,将造成单晶位错密度的增加,甚至在单晶生长过程中引起断苞。

4.2放肩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放肩的形状通常较平。如果降温太快,液面呈现过冷情况,肩的形状因直径快速放大而变成方形,严重时易导致位错的重新产生,甚至出现断苞而失去单晶的结构。

4.3 等径生长时,断苞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等径生长时,如果出现断苞,晶棒又足够长时,我们会收尾后作为A段取出。但在断苞处会有大量位错存在,而且位错会沿晶棒向上返一个直径左右,我们称之为位错段。因此,虽然此位错段具有完整的晶线,但往往具有比较高的位错密度,我们经切片腐蚀之后,发现此类硅片的局部位错密度高达2×10E4左右,如图15、16所示。

图15 位错段光学显微照片1(×200倍) 图 16位错段光学显微照片2(×500倍)

4.4收尾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一般而言,单晶收尾时锅里的料要保证是投料量的5~10%左右。如果收尾时,锅里的料太少,很容易造成坩埚内熔体过冷,一旦过冷必然造成收尾时掉苞,表面看起来是完整的收尾,实际已经失去单晶的结构。这样由断苞处上返一个直径的单晶会存在比较高的位错密度。

4.5 拉速和热场对单晶位错的影响

由于硅片来自于等径生长时的晶身,所以此阶段的参数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等径生长时,拉速和热场直接关系着晶棒内部缺陷的形成(OISF 、D-defects 、COP 等)。

根据热力学原理,拉晶过程中,本质点缺陷一定会出现在晶体中。从固液界面形成的点缺陷,在随着晶棒的冷却过程中,可能发生扩散、再结合等反应,最后在特定温度范围内,通过过饱和析出而聚集形成微缺陷(OISF 、D-defects 、COP 等),大量的微缺陷又可能形成位错。

根据Voronkov 的模型和其V/G 理论,点缺陷和微缺陷的形成与拉晶速度V 和温度梯度G 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拉晶速度和改善保温系统等方法来达到控制点缺陷、微缺陷和位错的目的。

5. 结论

单晶硅片中的位错是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会严重影响硅片的少子寿命,最终影响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性能。

通过调整引颈、放肩、等径生长和收尾等步骤的工艺参数,以及控制拉速和改善温场等方法,可以很好地减少位错的产生,达到控制位错密度的目的,消除或降低其对太阳能电池的不良影响。

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几个因素

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另外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每一个与锂电行业相关的人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文武列举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供大家参考。 材料种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一次钴酸锂克发挥仅为135.5mAh/g 左右且析锂的电芯,1C虽然百余次跳水但是0.5C、500次90%以上;一次电芯拆开后负极有黑色石墨颗粒的电芯,循环性能正常)。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在电芯设计时,若一极确认选用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则另一极无需选择循环性能较好的材料,浪费。 正负极压实: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水分: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可惜文武对这个方面的切身经验几乎为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搜论坛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资料,还是不少的。 涂布膜密度: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评估时也需要均衡考量。 负极过量: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电解液量:电解液量不足对循环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注液量不足,二是虽然注液量充足但是老化时间不够或者正负极由于压实过高等原因造成的浸液不充分,三是随着循环电芯内部电解液被消耗完毕。注液量不足和保液量不足文武之前写过《电解液缺失对电芯性能的影响》因而不再赘述。对第三点,正负极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性的微观表现为致密且稳定的SEI的形成,而右眼可见的表现,既为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速度。不完整的SEI膜一方面无法有效阻止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一方面在SEI 膜有缺陷的部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重新生成SEI膜从而消耗可逆锂源和电解液。不论是对循环成百甚至上千次的电芯还是对于几十次既跳水的电芯,若循环前电解液充足而循环后电解液已经消耗完毕,则增加电解液保有量很可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循环性能。 测试的客观条件:测试过程中的充放电倍率、截止电压、充电截止电流、测试中的过充过放、测试房温度、测试过程中的突然中断、测试点与电芯的接触内阻等外界因素,都会

影响蓄电池性能的因素

1.影响蓄电池质量的技术问题 1)电池构成 VRLA电池由正极板、负极板、AGM隔膜、正负汇流条、电解液、安全阀、盖和壳组成。其中正极板栅厚度、合金成份、AGM隔膜厚度均匀性、汇流条合金、电解液量、安全阀开闭压力、壳盖材料、电池生产工艺等对电池寿命和容量均匀性具有重要影响。 2)板栅合金 VRLA电池负板栅合金一般为Pb-Ca系列合金,正板栅合金有Pb-Ca系列、Pb-Sb(低)系列和纯Pb等,其中Pb-Ca、Pb-Sb(低)合金正板栅电池浮充寿命相近,但循环寿命相差较大,对于经常停电地区选用低锑合金电池可靠性好。 3)板栅厚度 极板的正板栅厚度决定电池的设计寿命。 4)安全阀 安全阀是电池的一个关键部件,具有滤酸、防爆和单向开放功能,YD/T7991 996规定安全开闭压力范围为1-49kPa,但是,对于长寿命电池,必须考虑单向密封,防止空气进人电池内部,同时防止内部水蒸气在较高温度下跑掉。 5)AGM隔膜 隔膜孔隙率和厚度均匀性,直接影响隔膜吸酸饱和度和装配压缩比,从而影响电池寿命和容量均匀性。 6)壳盖材料 VRLA电池壳盖材料有PP、ABS和PVC,PP材料相对较好。 7)酸量和化成工艺 分为电池化成和槽化成两种,电池化成可以定量注酸并记录每个电池单体化成全过程数据,能准确判断每个出厂电池综合生产质量状况,但化成时间较长。槽化成是对极板化成,化成时间短,极板化成较充分,但对电池组装质量不能通过化成过程数据记录判断。 8)涂板工艺 涂板工艺要保证极板厚度和每片极板活性物质的均匀性。 9)密封技术 VRLA电池密封技术包括极柱密封、壳盖材料透水性、壳盖密封和安全阀密封。 10)氧复合效率 AGM电池具有良好的氧复合效率,贫液状态下按有关标准测试氧复合效率一般大于98%,因此具有良好的免维护性能。 2.影响蓄电池寿命的环境因素 1)环境温度 蓄电池正常运行的温度是20~40℃,最佳运行温度是25℃。当温度每升高5℃,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降低10%,且容易发生热失控。 2)环境湿度 蓄电池的运行湿度应该在5~95%(不结露)之间,环境湿度过高,会在蓄电池表面结露,容易出现短路;环境湿度过低,容易产生静电。 3)灰尘 灰尘过多,容易使蓄电池短路,安全阀堵塞失效。 3.蓄电池失效模式 1)电池失水

Overhang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Overhang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外接电源给锂离子电池充电时,正极上的电子e通过外部电路跑到负极上,锂离子Li+从正极活性物质颗粒内部“跳进”电解液里,“爬过”隔膜上弯弯曲曲的小孔隙,“游泳”到达负极,与早就跑过来的电子结合在一起,进入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内部。如果负极没有接受锂离子的位置,锂离子会在负极表面析出,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造成电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因此,在锂电池设计时,负极往往需要过量设计以避免此类情况出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N/P设计,即单位面积内负极容量与正极容量的比值,NP比一般为1.1-1.5之间,保证负极具备一定的过量以避免锂枝晶析出,NP比具体数值按照不用材料体系的设计考虑。 (2)Overhang设计,Overhang是指负极极片长度和宽度方向多出正负极极片之外的部分。 负极过量以上两个方面的设计都需要考虑电池制造工程能力,比如涂布面密度精度,极片尺寸精度,电芯组装精度等方面,在生产精度范围内务必保证负极过量。从电池能量密度和成本方面考虑,负极过量又应该尽可能低。但是,实际的情况特别复杂,N/P设计和Overhang设计都需要综合

考虑各方面因素。 那,Overhang设计对锂离子电池性能又有什么影响呢?德国明斯特大学Tim Daggera做了专门实验研究这个问题。 图1不同的Overhang设计示意图 图1是不同的Overhang设计,然后按照表1程序对以上几种电池做循环测试,然后对不同阶段的极片做ICP测试,研究负极极片锂浓度的分布。表1中SD表示CCCV充电后静置120h做电池自放电实验,dcv表示恒流放电之后再做 0.05C恒压放电测试。 表1电池循环测试程序

电池循环性能影响

电池循环影响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另外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每一个与锂电行业相关的人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文武列举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供大家参考。 材料种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一次钴酸锂克发挥仅为135.5mAh/g 左右且析锂的电芯,1C虽然百余次跳水但是0.5C、500次90%以上;一次电芯拆开后负极有黑色石墨颗粒的电芯,循环性能正常)。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在电芯设计时,若一极确认选用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则另一极无需选择循环性能较好的材料,浪费。 正负极压实: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水分: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可惜文武对这个方面的切身经验几乎为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搜论坛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资料,还是不少的。 涂布膜密度: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评估时也需要均衡考量。 负极过量: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电解液量:电解液量不足对循环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注液量不足,二是虽然注液量充足但是老化时间不够或者正负极由于压实过高等原因造成的浸液不充分,三是随着循环电芯内部电解液被消耗完毕。注液量不足和保液量不足文武之前写过《电解液缺失对电芯性能的影响》因而不再赘述。对第三点,正负极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性的微观表现为致密且稳定的SEI的形成,而右眼可见的表现,既为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速度。不完整的SEI膜一方面无法有效阻止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一方面在SEI 膜有缺陷的部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重新生成SEI膜从而消耗可逆锂源和电解液。不论是对循环成百甚至上千次的电芯还是对于几十次既跳水的电芯,若循环前电解液充足而循环后电解液已经消耗完毕,则增加电解液保有量很可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循环性能。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

编号:SM-ZD-22393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 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 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锂离子电池作为可靠的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型电源驱动设备,但由于热稳定性引起的安全问题,其使用在大型电池特别是用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方面受到限制。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热稳定性;影响因素 安全性能是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所关心的焦点问题。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二次电池相比,在安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隐患。特别是用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其充放电电流大,散热条件差,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1,2]。根据P.H.Biensan 等[3]的研究证明:锂离子电池在滥用的条件下有可能达到使铝集流体熔化的高温(>700℃),从而导致电池出现冒烟、着火爆炸、乃至人员受伤

电极水分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电极水分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9-11-08T15:10:34.1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张斌林丹李世丰柳增富 [导读] 摘要:通过库仑法水分测试仪标定不同水分含量的磷酸铁锂正极片,将其制备成软包型锂离子电池。对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交流阻抗进行了测试。 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266000 摘要:通过库仑法水分测试仪标定不同水分含量的磷酸铁锂正极片,将其制备成软包型锂离子电池。对其电化学循环性能?倍率性能?交流阻抗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含量极片制备的电池循环性能及倍率性能与电极水分含量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电极水分;磷酸亚铁锂;软包电池;循环性能 引言: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容量高、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以及无环境污染等显著优点。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移动电子设备电源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对于应用于电动汽车及大型储能装置中的大容量型动力锂离子电池,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是电池的循环性能安全性能和成本。电池制造过程中,电极水分控制对于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 1水分含量对磷酸铁锂材料性能的影响 磷酸铁锂材料颗粒,尺寸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在制备过程中也会加入占比不等的碳,使得其本身对水分含量非常敏感。当暴露在水分含量较高的环境中时,磷酸铁锂材料会出现明显的析锂现象,而金属锂则会与空气中的水分以及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LiOH和Li2CO3,降低材料活性,影响电性能。如表1所示,参考一般电池工厂材料存储条件,通过实验的方法,对不同存储时长下的磷酸铁锂材料表面力度,比表面等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材料表面碱性明显增强,水以及LiOH含量稳步增长。 表1不同存储时长下的物化指标 2水分对磷酸铁锂电池内阻的影响 根据一般工艺要求,磷酸铁锂电池内部水分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多和过少都会对电池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池内阻的增加。 当水分含量过低时(比如:极片过度干燥),极片掉粉现象会更加明显,在组装过程中电池因短路造成的不合格率明显增加。同时,由于极片涂层表面导电剂、活性材料、粘结剂之前缺少足够的连接,在电池进行预充激活时,电池内阻会在短时间内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直至超出允许范围。 由图1可知,电池内阻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电池预充时,由于多余的水分与SEI发生反应,会在SEI膜表面生成POF3和LiF 沉淀,导致电池内阻增加。同时,电池内部水分含量的增加,会导致隔膜水分含量超标,严重影响隔膜的绝缘性和散热性,也会导致电池内阻增大,并且电池后期出现短路、胀气等热失控现象的概率大大增加。 图1水分含量与电池内阻关系 3水分对电池放电容量的影响 由上文结论可以看出,随着磷酸铁锂材料水分的增加,材料表面碱性增加,活性物质占比下降,由此带来的最接影响是使得电池初次放电容量随之而降低。磷酸铁林材料表面金属锂的析出会直接影响SEI膜的构成,而多余的水分则会促使电解液中的LiPF6分化成LiF和PFs。也就是说,水分的增加会导致构造SEI膜最关键的两个因素Li+和电解液有效含量的降低,会直接导致SEI的厚度、均匀性等无法满足要求。而水分不断的与SEI膜发生反应,而SEI膜不断的进行修复,消耗电解液,进而使得电池循环容量急速衰减。 4水分含量对电池厚度的影响 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电池的厚度也在变大。在SEI膜形成过程中会产生CO2、CO等气体。并且当水分过量时,多余的水会继续与电解液中的LiPF6反应产生HF气体。由图2可知,当电池内水分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电池厚度与水分含量几乎成正比。

电池性能及测试

锂电池性能与测试 1. 二次电池性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电压、内阻、容量、内压、自放电率、循环寿命、密封性能、安全性能、储存性能、外观等,其它还有过充、过放、可焊性、耐腐蚀性等。 2. 手机电池块有哪些电性能指标怎么测量? 电池块的电性能指标很多这里只介绍最主要的几项电特性: A.电池块容量 该指标反映电池块所能储存的电能的多少是以毫安小时计,例如:1600mAH是意昧着电池以1600mA放电可以持续放电一小时. B.电池块寿命 该指标反映电池块反复充放电循环次数 C.电池块内阻 上面已提到电池块的内阻越小越好但不能是零 D.电池块充电上限保护性能 锂电池充电时,其电压上限有一额定值,在任何情况下,锂电池的电压不允许超过此额定值该额定值。由PCB板上所选用的IC来决定和保证。 E.电池块放电下限保护性能 锂电池块放电时,在任何情况下锂电池的电压不允许低于某一额定值该额定值,由PCB板上所选用的IC来决定和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在手机中一般锂电池块放电时,尚未到达下限保护值,手机就因电池电量不足而关机。 F.电池块短路保护特性 锂电池块外露的正负极片在被短路时,PCB板上的IC应立即加以判断,并作出反应关断MOSFET。当短路故障排除后,电池块又能立即输出电能,这些均有PCB上的IC来识别判断和执行。 3. 电池的可靠性项目有哪些? 1. 循环寿命 2. 不同倍率放电特性 3. 不同温度放电特性 4. 充电特性 5. 自放电特性 6. 不同温度自放电特性 7. 存贮特性 8. 过放电特性 9. 不同温度内阻特性 10. 高温测试 11. 温度循环测试 12. 跌落测试 13. 振动测试 14. 容量分布测试 15. 内阻分布测试 16. 静态放电测试ESD 4. 电池的安全性测试项目有哪些? 1. 内部短路测试 2. 持续充电测试 3. 过充电 4. 大电流充电 5. 强迫放电 6. 坠落测试 7. 从高处坠落测试 8. 穿透实验 9. 平面压碎实验 10. 切割实验 11. 低气压内搁置测试 12. 热虐实验 13. 浸水实验 14. 灼烧实验 15. 高压实验 16. 烘烤实验 17. 电子炉实验 5. 什么是电池的额定容量? 指在一定放电条件下,电池放电至截止电压时放出的电量。IEC标准规定镍镉和镍氢电池在20+ 5。c环境下,以0.1C充电16小时后以0.2C放电至1.0V时所放出的电量为电池的额定容量,以C5表示而对于锂离子电池,则规定在常温,恒流(1C)恒压(4.2V)控制的充电条件下,充电3 h再以0.2C放电至2.75V时,所放出的电量为其额定容量电池容量,电池容量的单位有Ah,mAh(1Ah=1000mAh). 6. 什么是电池的放电残余容量? 对可充电电池用大电流(如1C或以上)放电时,由于电流过大使内部扩散速率存在的“瓶颈效应”,致使电池在容量未能完全放出时已到达终点电压,再用小电流如0.2C还能继续放电,直至1.0V/支时所放出的容量称为残余容量 7. 什么是电池的标称电压;开路电压;中点电压;终止电压? 电池的标称电压指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电压,二次镍镉镍氢电池标称电压为1.2V;二次锂电池标称电压为3.6V。 开路电压指在外电路断开时,电池两个极端间的电位差; 终点电压指电池放电实验中,规定的结束放电的截止电压; 中点电压指放到50%容量时,电池的电压主要用来衡量大电流放电系列电池高倍率放电能力,是电池的一个重要指标 8. 电池常见的充电方式有哪几种? 镍镉和镍氢电池的充电方式: 1. 恒流充电:整个充电过程个中充电电流为一定值,这种方法最常见。 2. 恒压充电:充电过程中充电电源两端保持一恒定值,电路中的电流随电池电压升高而逐渐减小。

影响锂电池循环的几个因素

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几个因素 (锂电技术水太深,文武的东西别当真) 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赘言;另外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每一个与锂电行业相关的人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以下文武列举几个可能影响到电池循环性能因素,供大家参考。 材料种类: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一次钴酸锂克发挥仅为135.5mAh/g左右且析锂的电芯,1C虽然百余次跳水但是0.5C、500次90%以上;一次电芯拆开后负极有黑色石墨颗粒的电芯,循环性能正常)。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在电芯设计时,若一极确认选用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则另一极无需选择循环性能较好的材料,浪费。 正负极压实: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水分: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可惜文武对这个方面的切身经验几乎为零,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大家有兴趣可以搜一搜论坛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资料,还是不少的。 涂布膜密度: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评估时也需要均衡考量。 负极过量: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电解液量:电解液量不足对循环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注液量不足,二是虽然注液量充足但是老化时间不够或者正负极由于压实过高等原因造成的浸液不充分,三是随着循环电芯内部电解液被消耗完毕。注液量不足和保液量不足文武之前写过《电解液缺失对电芯性能的影响》因而不再赘述。对第三点,正负极特别是负极与电解液的匹配性的微观表现为致密且稳定的SEI的形成,而右眼可见的表现,既为循环过程中电解液的消耗速度。不完整的SEI膜一方面无法有效阻止负极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从而消耗电解液,一方面在SEI膜有缺陷的部位会随着循环的进行而重新生成SEI膜从而消耗可逆锂源和电解液。不论是对循环成百甚至上千次的电芯还是对于几十次既跳水的电芯,若循环前电解液充足而循环后电解液已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

影响锂电池安全因素 锂离子电池作为可靠的能源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型电源驱动设备,但由于热稳定性引起的安全问题,其使用在大型电池特别是用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方面受到限制。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的关键问题。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热稳定性;影响因素 安全性能是锂离子电池,特别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所关心的焦点问题。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二次电池相比,在安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隐患。特别是用于电动汽车(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其充放电电流大,散热条件差,导致电池内部温度升高[1,2]。根据P.H.Biensan 等[3]的研究证明:锂离子电池在滥用的条件下有可能达到使铝集流体熔化的高温(>700℃),从而导致电池出现冒烟、着火爆炸、乃至人员受伤等情况。因此,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方面的研究,对扩大锂离子电池的商品化程度,保证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制作工艺两个方面分析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1 电池材料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影响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保护

通常采用专门的充电电路来控制充电过程,防止电池过充放,并在电池上设 置安全阀和热敏电阻[4]。这些方法都是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外部手段来达到对电池的安全保护,防止滥用造成的安全问题,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还要从电池材料本身的安全性能出发。 1.1 负极材料的安全性 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多采用碳材料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锂在碳颗粒中嵌入和脱出,从而减少锂枝晶形成的可能,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但这并不表示碳负极没有安全性问题。其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嵌锂负极与电解液反应 随着温度的升高,嵌锂状态下的碳负极将首先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且生成易燃气体。因此,有机溶剂与碳负极不匹配可能使锂离子动力电池发生燃烧。电解液与嵌入负极中的锂会发生如下反应[5]: 2Li+C3H4O3(EC)→Li2CO3+C3H6 (1)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单晶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1. 引言 单晶硅由于其本身内部完整的晶体结构,其电池效率明显高于多晶硅电池,是硅基高效太阳能电池的首选材料。然而,单晶硅内部杂质和晶体缺陷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比如:光照条件下B-O复合体的产生会导致单晶电池的光致衰减;内部金属杂质和晶体缺陷(位错等)的存在会成为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中心,影响其少子寿命。本文研究了单晶硅片位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单晶拉制工艺对位错的影响。作为少数载流子的强复合中心,位错会严重影响硅片的少子寿命,最终影响电池和组件性能。 2.实验 本实验对大量低档电池片及其组件进行了研究,现从中选取一块典型组件和两片典型电池片举例说明。 实验过程如下: 组件做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escence)测试→光照条件组件电性能测试。 电池做电致发光EL测试→光照条件电池电性能测试→电池光诱导电流密度(LBIC Current)测试→硅片少子寿命测试→化学抛光腐蚀后观察位错→SIMS元素分析。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组件电致发光EL测试如下图1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的电池片中存在着大量黑心和黑斑的情况。 图1 组件EL测试 电致发光EL测试使用的是某公司的Electroluminescence Inspection设备。EL照片中黑心和黑斑反映的是在通电情况下该部分发出的1150nm红外光相对弱,故在EL相片中显示为黑心和黑斑,发光现象和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有关。由此可见,黑心和黑斑处硅衬底少数载流子寿命明显偏低。 组件电性能测试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组件短路电流Isc(4.588A)和最大功率Pmax (143.028W)明显偏低;此类正常组件短路电流Isc一般为5.2A,最大功率Pmax一般为175W以上。说明组件中存在着大量低效率电池片,导致组件功率的严重下降。

工艺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工艺参数对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1.1 硅片的表面处理 不管是硅片的前期加工,留下的损伤层。还是在原硅片制作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工艺中,都需要对硅片表面进行处理,其中是主要的包括表面去损伤层和硅表面制绒。 1.1.1 表面损伤层 在切割、研磨和抛光过程中,均使晶片表面产生一层损伤层。尤其在切割和研磨过程中,晶片表面形成一个晶格高度扭曲层和一个较深的弹性变形层。迟火或扩散加热时,弹性应力消失,但产生高密度位错层。切、磨、抛过程中引进的二次缺陷,比生长单晶时产生的缺陷有时多达4 个数量级。表面损伤层里有无穷多的载流子复合中心,使光生载流子的寿命大大降低,不可能被P-N 结静电场分离。最后致使生产出的成品太阳能电池片中的漏电流过大,影响硅电池片最后整体的转换效率。 因此在单晶硅材料进行太阳能电池片加工前,必须把原始硅片切割过程中引入的损伤层尽可能的减少至最低。 主要用高浓度酸或是碱溶液对硅片表面进行近似抛光地腐蚀。将硅片在切割、研磨和抛光过程中所产生的机械损伤层去除掉。 1.1.2 表面织构化 如何提高硅片转换效率是太阳电池研究的重点,而有效地减少太阳光在硅片表面的反射损失是提高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表面沉积减反射膜或制作绒面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其中在硅片表面制作绒面的方法以其工艺简单、快捷有效而备受青睐。化学腐蚀单晶硅片是根据碱溶液对硅片的[100]和[111] 晶向的各向异性腐蚀特性,通过在单晶硅表面形成随机分布的金字塔结构绒面,增加光在硅片表面的反射吸收次数, 从而达到在硅片表面形成陷光的效果有效地降低太阳电池的表面反射率,从

而提高光生电流密度。在工业生产领域,单晶硅表面腐蚀采用的是氢氧化钠和异丙醇溶液体系,表面反射率可以控制在12%以下。 对于既可获得低的表面反射率,又有利于太阳电池的后续制作工艺的绒面,应该是金字塔大小均匀,单体尺寸在2~10微米之间,相邻金字塔之间 没有空隙,即覆盖率达到100%。理想质量绒面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 的影响,例如硅片被腐蚀前的表面状态、制绒液的组成、各组分的含量、温度、反应时间等。而在工业生产中,对这一工艺过程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例如加工硅片的数量、醇类的挥发、反应产物在溶液中的积聚、制绒液中各组分的变化等。为了维持生产良好的可重复性,并获得高的生产效率,要求我们比较透彻的了解金字塔绒面的形成机理,控制对制绒过程影响较大的因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质量较好的金字塔绒面。 目前已经有许多的研究小组对单晶硅片的各向异性腐蚀过程进行了细致 深入的研究,各自给出了制备金字塔绒面的优化工艺条件。在国外的研究和 生产中,大部分的制绒液是碱(NaOH,KOH,Na2CO3,23 (CH3)NOH)与异丙醇的混合溶液。在中国,考虑到生产成本,太阳电池制造商大4 多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乙醇来替代异丙醇,与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混合而成制 绒液。目前针对单晶硅片在(氢氧化钠+乙醇)的混合体系中形成金字塔绒 面的过程,尚未见详细的研究报道。 在参考已经报道的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氢氧化钠+乙醇)的混合体系对单晶硅片进行制绒的适宜参数,从而在较短时间内(30分钟)获得色泽均匀、反射率低的绒面单晶硅片。然而当将实验室的条件下得到参数应用在生产线上时,往往在开始的几个批次,可以加工出较理想的绒面,但随着产量的增加,绒面质量急剧变差,称之为制绒液的“失效”。这种失效是由于制绒液中的主要成分一NaO和乙醇的含量,与最初的设置值已相去甚远。另外, 在绒面质量开始变差的时候,如果延长反应时间,可以加以改善。因而,我们仔细观察了随着NaO的浓度、乙醇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绒面的微观形貌和硅片表面反射率的变化情况。从本质上来讲,绒面形成的过程,就是金字塔的成核和生长的过程,一切表观参数对绒面质量的影响,究其根本就是影响了金字塔的成核或者生长。接下来从这

隔膜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隔膜对锂电池性能的影响 1)OCV特性: 对于电压一致性要求较高的18650 电池为例,薄隔膜或孔洞过大会加快电池的自放电过程,从而降低电池的电压一致性。笔者经验,较薄的单层隔膜有着相对大一写的自放电速度表现。 2)电化学特性: 三层隔膜与单层隔膜相比,单层隔膜由于通常厚度较薄,离子迁移通道较短,极化现象有一定消弱,电池的低温电压平台相对较高。同理,采用薄隔膜或者大孔径隔膜的电池循环也表现相对较好。 3)厚度: 对于消耗型锂离子电池(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中使用的电池),25微米的隔膜逐渐成为标准。然而,由于人们对便携式产品的使用的日益增长,更薄的隔膜,比如说20微米、18微米、16微米、甚至更薄的隔膜开始大范围的应用。对于动力电池来说,由于装配过程的机械要求,往往需要更厚的隔膜,当然对于动力用大电池,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厚一些的隔膜往往同时意味着更好的安全性. 4)透气率: 从学术角度来说,隔膜在电池中是惰性的,即隔膜不是电池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仅仅是电池工业化生产的要求。隔膜的存在首先要满足它不能恶化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主要表现在内阻上。含电解液的隔膜的电阻率和电解液本身的电阻率之间的比值称为MacMullin数。一般来说,消耗型锂离子电池的这个数值为接近 8,当然这个数值越小越好。通常来说,锂离子电池隔膜中会有一个透气率的参数,或者叫Gurley数。这个数是这么定义的,即一定体积的气体,在一定压力条件下通过一定面积的隔膜所需要的时间,气体的体积量一般为 50cc,有些公司也会标100cc,最后的结果会差两倍。面积应该是1平方英寸,压力差记不太清楚了。这个数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和用此隔膜装配的电池的内阻成正比,即该数值越大,则内阻越大。然而,对于不同的隔膜,该数字的直接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锂离子电池中的内阻和离子传导有关,而透气率和气体传到有关,两种机理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单纯比较两种不同隔膜的Gurley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能两种隔膜的微观结构完全不一样;但同一种隔膜的Gurley数的大小能很好的反应出内阻的大小,因为同一种隔膜相对来说微观结构是一样的或可比较的。 5) 浸润度: 为了保证电池的内阻不是太大,要求隔膜是能够被电池所用电解液完全浸润。这方面没有一个公认的检测标准。大致可以通过以下试验来判断:取典型电解液(如 EC:DMC=1:1,1M LiPF6),滴在隔膜表面,看是否液滴会迅速消失被隔膜吸收,如果是则说明浸润性基本满足要求。更准确的测试可以用超高时间分辨的摄像机记录从液滴接触隔膜到液滴消失的过

影响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因素

影响铅酸蓄电池性能的因素 影响蓄电池可靠性的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一、充电器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蓄电池充电器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电池的充电条件对蓄电池寿命有很大影响。如果电池一直处于恒压或"浮"型电器充电状态,则蓄电池寿命能最大程度提高。事实上蓄电池充电状态的寿命比单纯储存状态的寿命长得多。因为蓄电池充电能延缓电池的自然老化过程,所以设备无论运行还是停机状态都应让蓄电池保持充电。 二、电池温度影响电池可靠性一般铅酸蓄电池最佳使用温度为摄氏20度,温度对蓄电池的自然老化过程有非常大影响。详细的实验数据表明温度每上升摄氏5度,电池寿命就下降10%,所以机房的设计应让蓄电池使用环境保持在20度左右。机房最好能配置精密空调。 三、电池纹波电流对蓄电池性能的影响理想情况下,为了延长蓄电池寿命,应让蓄电池总保持在"浮"充电或恒压充状态。这种状态下电状态,充满电的蓄电池会吸收很小的充电器电流,它称为"浮"或"自放电"电流。尽管蓄电池厂商如此推荐,有些设计使电池承受一些额外的小电流,称为纹波电流。纹波电流是当电池连续地向逆变器供电时产生的,因为据能量守恒原理,逆变器必须有输入直流电才能产生交流输出。这样电池形成了小充放电周期四、电池电压影响电池可靠性电池是个单个的"原电池"组成,每一个原电池电压大约2伏,原电池串联起来就形成了电压较高的电池,一个12伏的电池由6个原电池组成,24 伏的电池由12个原电池组成等等。UPS的电池充电时,每个串联起来的原电池都被充电。原电池性能稍微不同就会导致有些原电池充电电压比别的原电池高,这部分电池就会提前老化。只要串联起来的某一个原电池老人性能下降,则整个电池的性能就将同样下降。试验证明电池寿命和串联的原电池数量有关,电池电压就越高,老化的就越快。

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S1):237~242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 niversity Ξ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王晋鹏,胡欲立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要: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开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介绍分析了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几种因素,讨论了几种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方法,有助于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 能.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性能;影响因素;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TM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07)S1-0237-06 锂离子电池是继镍氢电池之后的新一代绿色高能可充电电池,具有电压高、体积小、比能量高、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无污染等突出优点,近10a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在二次电池市场中与镍镉电池,镍氢电池呈三足鼎立之势,并且其市场份额仍在不断扩大.锂离子电池以其卓越的性价比优势在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武器装备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认为是21世纪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科技产品[1]. 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大量应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开发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分析介绍了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并介绍了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几种方法. 1 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正负极材料的选择、电解质的选择、隔膜的选择以及电池的结构和尺寸. 1.1 正极材料的选择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中Li+的“贮存库”.在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出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出插入正极材料中.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要求具有以下性能[3]: (1)具有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从而使电池的输出电压高; (2)电极中大量的锂能够发生可逆嵌入和脱嵌以得到高容量; (3)在整个嵌入/脱嵌过程中,锂的嵌入和脱嵌应可逆且主体结构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这样可确保良好的循环性能; (4)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应尽可能少,这样电池的电压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可保持平稳的充电和放电; (5)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率和离子导电率,这样可减少极化,并能进行大电流充放电; (6)电极在整个电压范围内化学稳定性好,不与电解质等发生反应; (7)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有较大的扩散系数,便于快速充放电; (8)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9)从实用角度而言,电极材料应该便宜,对环境无污染. 理论上具有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的材料都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但由于制备工艺上存在困难,目前所应用的正极材料仍然是钴、镍、锰、钒和铁的氧化物,如:LiCoO2、LiNiO2、LiMn2O4 Ξ收稿日期:2007-03-20  作者简介:王晋鹏(1982- ),男,山西人,硕士生,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的热分析方面的研究.

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及系统产热分析

温度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2012-11-17 10:37:43 来源:本站评论:0点击:474[收藏] 温度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系统中控制的最主要的参数之一,也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最主要的参数,在电池的所有检测制度中,必须注明温度,原因就是温度对电池性能影响比较大,包括电池的内阻、充电性能、放电性能、... 温度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源系统中控制的最主要的参数之一,也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最主要的参数,在电池的所有检测制度中,必须注明温度,原因就是温度对电池性能影响比较大,包括电池的内阻、充电性能、放电性能、安全性、寿命等。 温度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温度对放电性能的影响直接反应到放电容量和放电电压上。温度降低,电池内阻加大,电化学反应速度放慢,极化内阻迅速增加,电池放电容量和放电平台下降,影响电池功率和能量的输出。 以80A·h的镍氢电池放电为例,常温下将电动汽车电池充满电,在不同温度下以1C电流放电,容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5-1所示。在一20℃,放电容量比较低,在20℃时,放电容量最大,再随着温度升高,放电容量降低,但中高温的放电容量明显比低温时放电容量大,说明中高温放电性能强于低温放电性能。这是因为温度高,有利于合金中氢原子的扩散,提高了合金动力学性能,同时电解液KOH的导电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高温下电解质导电率大,电流迁移能力强,迁移内阻减小,电流充放电性能增强。 温度对过电势的影响较为显著,温度越高,过电势越小,电极反应越容易进行。这是因为电极放电反应过电势由两个因素决定:①合金与电解液接触面上的电荷转移阻力;②氢原子从合金本体到表面的扩散阻力。温度升高使氢原子扩散和电荷转移速度加快,促进电极反应的进行,反应过电势减小,因而电池的放电容量升高,同样,在高温情况下,电池的放电

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七大因素

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七大因素 我们最关注的电池莫过于锂离子电池,因为我们的手机、pad、笔记本的电池就是锂离子电池,它的续航能力也一直是企业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循环性能对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程度无需多言,就宏观来讲,更长的循环寿命意味着更少的资源消耗,因而,影响锂离子电池循环性能的因素,是每一个与锂电行业相关的人员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水分 过多的水分会与正负极活性物质发生副反应、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循环,同时水分过多也不利于SEI膜的形成,但在痕量的水分难以除去的同时,痕量的水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电芯的性能。 2、正负极压实 正负极压实过高,虽然可以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但是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材料的循环性能,从理论来分析,压实越大,相当于对材料的结构破坏越大,而材料的结构是保证锂离子电池可以循环使用的基础;此外,正负极压实较高的电芯难以保证较高的保液量,而保液量是电芯完成正常循环或更多次的循环的基础。 3、测试的客观条件 测试过程中的充放电倍率、截止电压、充电截止电流、测试中的过充过放、测试房温度、测试过程中的突然中断、测试点与电芯的接触内阻等外界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循环性能测试结果,另外,不同的材料对上述客观因素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统一测试标准并且了解共性及重要材料的特性应该就足够日常工作使用了。 4、负极过量 负极过量的原因除了需要考虑首次不可逆容量的影响和涂布膜密度偏差之外,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也是一个考量,对于钴酸锂加石墨体系而言,负极石墨成为循环过程中的“短板”一方较为常见,若负极过量不充足,电芯可能在循环前并不析锂,但是循环几百次后正极结构变化甚微但是负极结构被破坏严重而无法完全接收正极提供的锂离子从而析锂,造成容量过早下降。 5、涂布膜密度 单一变量的考虑膜密度对循环的影响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膜密度不一致要么带来容量的差异、要么是电芯卷绕或叠片层数的差异,对同型号同容量同材料的电芯而言,降低膜密度相当于增加一层或多层卷绕或叠片层数,对应增加的隔膜可以吸收更多的电解液以保证循环,考虑到更薄的膜密度可以增加电芯的倍率性能、极片及裸电芯的烘烤除水也会容易些,当然太薄的膜密度涂布时的误差可能更难控制,活性物质中的大颗粒也可能会对涂布、滚压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层数意味着更多的箔材和隔膜,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低的能量密度,所以,评估时也需要均衡考量。 6、材料种类 材料的选择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第一要素,选择了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工艺再合理、制成再完善,电芯的循环也必然无法保证;选择了较好的材料,即使后续制成有些许问题,循环性能也可能不会差的过于离谱,从材料角度来看,一个全电池的循环性能,是由正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负极与电解液匹配后的循环性能这两者中,较差的一者来决定的,材料的循环性能较差,一方面可能是在循环过程中晶体结构变化过快从而无法继续完成嵌锂脱锂,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活性物质与对应电解液无法生成致密均匀的SEI膜造成活性物质与电解液过早发生副反应而使电解液过快消耗进而影响循环。在电芯设计时,若一极确认选用循环性能较差的材料,则另一极无需选择循环性能较好的材料,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